隋唐三六部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讲解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讲解隋唐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一种形式,指的是设立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礼部、吏部、度支部、工部、刑部、房部),集中政府权力,实行专职统治的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政治需要、经济发展和文化因素等。
以下详细解释:首先,政治需要是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隋唐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能,对朝政进行一系列,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等三省来监察和领导各部门。
这样可以使得皇帝能够直接掌握政权,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管控和考核,从而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行效力。
其次,经济发展也是形成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原因之一、隋唐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农业开发、水利建设和经济交流,对内实行均田制和租佃制,对外开展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这使得国家财政和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的财政和经济,隋唐政府设置了度支部、工部和房部等六部来负责经济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度支部负责财政收支、税赋等方面,工部负责建筑工程和水利设施的兴修,房部负责土地、房产的调查和分配,这样可以实现对经济生产和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规划,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文化因素也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和制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阶段。
在文化方面,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正道和君权至上,这符合隋唐政权加强集权的需要。
在制度方面,秦汉以来的官制和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政府内部需要有相对完善的行政体系来实现对各级官员的选拔和评价。
因此,设立三省六部制度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前代制度,为政府的稳定和运作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是政治需要、经济发展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治需要使得政权加强集中和控制,经济发展需要专门机构来管理财政和经济资源,文化因素使得儒家思想和既有制度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土壤。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省六部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制度

4.两税法的意义
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 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 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 放松;
③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 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 改革和进步。
——摘自《新唐书》
1)材料一中反映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能分别 是什么?
答: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批国家的重要政令,对不可 行的政令应驳回。 (2)比较唐朝三省与美国三权分立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 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集权。
不同点:唐朝的三省是封建权力机关,主要是政 令与行政权力的分散,最终有利于皇帝集权。美 国的三权分立是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利的分散, 是为了防止集权,确保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实 行。
朝租
调
代
役庸
北 粟五石 绢1匹(4丈)、绵8两 30天
周
或布1匹、麻10斤
隋 粟三石 绢1匹、绵3两或布一端 30天 年满五十,
朝
(一说6丈,一说1丈6
免役收庸
尺)、麻3斤
20天
唐 粟二石 绢2丈、绵3两或布2丈4 20天 可纳绢或
朝
尺、麻2斤
布代役
(无年龄
限制)
四、租庸调制
思考:隋唐新的赋役制度有何意义?
(3)材料二反映府兵制有哪些特点?府兵制 的实施有何影响?
答:特点:军民合一、兵将分离。 利: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有利于
加强中央集权。也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控制 的户口和税收。
弊:加重了府兵的负担;兵将不熟,影响军 队战斗力。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唐时期,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隋唐制度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一、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即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六个部门。
这一制度的实施,体现了政府对各项事务进行科学、规范管理的要求,具有历史意义。
1.中书省:隋唐时期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考核各级官员的工作,同时也是各部门的协调机构。
中书省的设立,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全国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
2.门下省:隋代设立,唐代发展完善。
门下省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包括宣布法令、文件、草拟上奏表章等等。
门下省的设立,使得皇帝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和处理国家事务,提高了政治决策的效率。
3.尚书省:负责处理文书、文书录用等事务,是道路交通的管理机构。
尚书省的设立,使得文官草拟奏章、修改文书等工作更加规范化,提高了文书的质量和效率。
4.吏部:负责官职任命、考核等事务,是官员选拔和管理的机构。
吏部的设立,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透明,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官员素质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5.礼部:负责国家礼仪、儒学传授等事务,是国家文化教育的管理机构。
礼部的设立,使得儒学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进步和普及。
6.兵部:负责军队组织、军事训练等事务,是国家军事管理的机构。
兵部的设立,使得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的防御能力。
7.刑部:负责司法审判、刑狱管理等事务,是国家司法制度的管理机构。
刑部的设立,使得司法体系更加规范化、公正化,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
8.工部:负责工程建设、运输等事务,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机构。
工部的设立,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畅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9.户部:负责财政管理、税收征收等事务,是国家财政制度的管理机构。
户部的设立,使得财政收支更加规范化、透明化,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和人民利益。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讲解

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
到了东汉武帝时,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2]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
其长官成为皇帝之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仆射则相当于副相,尚书属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
这就是隋唐三省中的尚书省之源流。
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尚书”,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均属少府管辖。
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
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
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渐取代尚书台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
如西晋时,荀彧由中书监迁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5]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责中书监事。
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源流。
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侍中即侍于宫中。
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是由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
在秦汉时期,侍中本无官署,是来往于殿内奏事的小官。
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
到了东汉武帝时,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
其长官成为皇帝之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仆射则相当于副相,尚书属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
这就是隋唐三省中的尚书省之源流。
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尚书”,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均属少府管辖。
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
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
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渐取代尚书台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
如西晋时,荀由中书监迁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责中书监事。
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源流。
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侍中即侍于宫中。
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是由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
在秦汉时期,侍中本无官署,是来往于殿内奏事的小官。
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
唐代三省六部制和西方以及三权分立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
湖北 高
阳
近几年来,三省六部制和三权分 立制一直是高考历史中的高频考点。
一、重点解析 1.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 1)概念: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 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 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 形成 , 至隋朝正式确立 , 唐朝进一步 完善。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撒切尔夫人的经济主张及其提 出背景。从撒切尔夫人的观点如何理 解同一时期中国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1. 略 2.( 1)原因:资本主义萌芽 (或 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 对外殖民扩张 ;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 专制王权的加强。
表现:建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 贸易公司;颁布《航海条例》。
因此,说服喝酒不热情,不热情好客。中国的优点从不强迫客人,但允许客户自由选择葡萄酒或可可饮料,并且必须伴随客人的愿望,无论是葡萄酒或饮料,只要他们举起眼镜表达我们的热情好客;每当舒适感好的时候,特定的饮料和饮料减去所有决定——,因为让客人做他们想要 的是主人的搜索。所以我喝的那种酒,你必须喝白葡萄酒,身体疼,它不伤害感情,它不会让双方都喝酒,它不是兄弟,它不是朋友的“热情”,它真的是一个颠倒,真的这是一种无知,这真的是一个坏习惯。
简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职能与作用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作用(一)隋朝三省六部制。
(1)职能。
在中央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掌国家图书典籍,位高职闲;内侍省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全是宦官;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
三省职同秦汉时代的丞相,历史上一般称为三省制度。
内史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内史令。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纳言。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包括仆射)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民、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免,民部主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刑狱,工部主水陆工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2)作用。
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职能。
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职掌与隋制同。
尚书省下设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职掌亦与隋制相同。
中央还另有殿中省和秘书省,但在中枢政治中的作用不大,故习称唐代是三省六部。
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
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
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
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
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
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共同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参议国政,政事堂会议也成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光宅元年(684年),裴炎为中书令时,迁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又奏改政事堂之名为“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
隋唐时期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科举制的性质和创立的原因, 隋唐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2. 阅读教材并结合前面对创立原因的分析,概括隋 唐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①打击了门阀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意 ②大批庶族地主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扩大了 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义
(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作用和地位
特 点 作 用
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 三省分工又合作, 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 互相牵制监督。 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相权一分为三,三 省长官品级较低。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地位和影响: 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大变革,历朝基 本沿袭三省六部制度。
资料链接: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皇帝 2、职能 中书省 (草拟) 门下省 (审核) 尚书省 “中 书 取 旨 , (执行) 门下封驳, 吏 尚书奉而行 户 礼 兵 刑 工 之”
材 料:
唐初,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二人), 门下省长官侍中(二人),尚书省长官 左、右仆射都是宰相。 皇帝往往指定年纪较轻品级较低的 官员担任职务,这些品级较低的官员要 例加“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 等名号。尚书省长官地位最高,权最重, 常遭皇帝猜忌,有时甚至虚设。
试题演练
3.隋唐以来历代君主都重视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 B 是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 4.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C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发展教育和文化的需要 C.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 D.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卿
宗正Leabharlann 治粟内史 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 少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家乡——余杭的行政变迁
• 余杭: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 县。东汉的时候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在 此设置钱唐郡,隋朝的时候改名为余杭郡。 北宋开始设为仁和县,民国初年以原钱塘、 仁和县地并置杭县,解放后将杭县、余杭 合为余杭县,1994撤县设市,2001年撤市 改区。
时间:秦创立后,贯穿二千余年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 么问题?
1.汉武帝强化皇权措施
决策机构
皇帝
执行机构
中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有事上报
九卿
2.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政令) (管理 政务) (审核政令)
吏 户礼 兵 刑工 部 部部 部 部部
评价: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 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君权和相权■
汉武帝所用丞相 三人,下狱死者 占其半,生者如 田蚡、石庆、公 孙弘辈,只能装 聋作哑,唯命是
姓名 窦婴 许昌
田蚡
从而已。以至于 讨论出兵边疆的 大事,汉武帝竟
薛泽 公孙弘
说 “田蚡不足 与计”。汉武帝
李蔡
如此重用内朝官, 严青翟
用近臣、内朝来 压制宰臣和外朝,
赵周
当拜公孙贺为相 石庆
■法令出一■
皇帝
御史大夫 丞 相 太 尉
监察
助理
军事
由来: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特点: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皇权至高无上。
《商君书》强调“权制独断于君。”“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李斯列传》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 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 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 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宋太祖加强 中央集权
皇帝
宋 太 祖
赵
匡
财政 行政 军事
胤
宰 相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 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 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1.秦:御史大夫—中央 2.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官和诸侯王 3.以后历朝历代都有监察机构设置, 唐---观察使; 宋---通判;明---厂卫特务
时,贺竟伏地大 哭,不受印绶。
公孙贺
刘屈髦
田千秋
离任原因 免职 免职 去世
免职 去世 畏罪自杀 畏罪自杀 下狱死 去世 下狱死 下狱腰斩 昭帝时死
任职时间 1年2月 3年8月 3年9月
7年6月 2年4月 3年 2年10月 2年7月 8年3月 12年2月 2年2 2年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
■行省的设立■
• 1.秦朝的郡县制 • 2.两汉地方行政区划:州、郡、县 • 3.唐宋地方行政区划:道和路、州、县、 • 4.元代:行省制度 • 内容:行中书省及直辖的“腹里”,行省之
下设路、府、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 置宣政院进行管理。
蒙古:岭北行省
东北: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 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 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 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 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 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 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 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 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 1.世官制:将官员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 2.察举制:汉代—人才举荐制; •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3.科举制: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
主要的选官制度
读史感悟: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
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 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 (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 命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 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 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 的治理。
职能:镇压人民反抗,抵御外来侵扰,调整统治阶级内度的演变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 (三省体制)
隋唐
北宋
元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 (一省二院)
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
小结
•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 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 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就是皇帝个人 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政治制度,是全国军政财大 权 归属中央,地方完全交中央管理和控制,完全执 行中央政令。(地方守全丧失独立性)
基础:理论基础来自于法家思想;经济基础来自 于小农经济。
实质:处理两个关系,在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中 央与地方的关系。
特点:皇帝的终身制和世袭制,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而 掌握大权。 形成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服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