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人类居住环境的未来设计与发展趋势

人类居住环境的未来设计与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居住环境的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在未来,我们需要尝试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居住环境,来满足住房需求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类居住环境未来的设计与发展趋势的思考:1. 绿色居住环境在未来,绿色居住环境将是趋势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将越来越需要更加绿化和自然的环境。
为此,城市规划师需要利用现代技术和绿色化的方法,打造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的生活空间。
建筑师也需要将绿色设计融入到建筑物本身,例如在建筑物的顶部设置花园和种植绿植。
这可以带来更加健康、更加愉悦的生活环境,并减少城市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 智能城市未来的城市将会被智能化的科技所统治。
这些科技将会极大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
智能城市可以通过感知和预测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率,例如交通、能源和安全等等。
具有先进技术的城市可以帮助人们更加便利的解决生活的各种问题,包括交通、绿地、健康和娱乐等领域。
3. 住宅集约化另一个未来的趋势将是住宅的集约化。
在未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空间的有限性,建筑师将需要在有限的空间中设计更多、更高效的住房。
这将推动建筑师设计出更加紧凑、更加便捷的住房结构,例如高层养老公寓,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并可以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
4. 灵活的生活方式由于科技发展的日益成熟,人们可以更加自由选择不同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这也将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例如游牧式的生活方式,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来解决居住所需,例如便携式房屋、移动式住所和人造地形。
这些解决方案可以为人类提供灵活的、可持续的居住环境,使人们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方式。
总之,未来的人类居住环境需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与传统的方案相比,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智能化、集约化的解决方案将会更加适合未来人类的发展需求,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未来的城市更加宜居,并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城市规划中的住宅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中的住宅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住宅发展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住宅的发展趋势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住宅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城市住宅发展趋势之一是向可持续发展方向演变。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原则。
在住宅发展中,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优化建筑设计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采用 passivhaus 的设计理念,通过合理的封闭性能和热桥设计来减少室内外换热量,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此外,通过设置太阳能光伏板和雨水收集系统,可以降低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
其次,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扩大,城市住宅的发展趋势是向高密度和垂直扩展方向转变。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城市住宅往往需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更多的居民。
因此,高密度住宅成为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
例如,多层和高层住宅建筑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提供更多的居住单元。
此外,垂直扩展也是城市住宅发展的趋势之一。
通过建造高层建筑,可以在有限的地面面积上提供更多的居住空间。
然而,高密度和垂直扩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和社区配套设施不足。
因此,城市规划者应该综合考虑,以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质量。
第三,城市住宅发展的趋势是向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已经渗透到城市住宅的方方面面。
住宅中的智能化系统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体验,如智能家居中的智能灯光、智能家电等。
此外,智能化系统还可以提高住宅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如智能门禁系统和智能监控系统。
同时,绿色化也是城市住宅发展的趋势之一。
低碳建筑材料的使用、绿色景观的建设、垃圾分类等都是推动住宅绿色化的重要方面。
通过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发展,可以提高住宅的舒适度和环境友好度。
最后,城市住宅发展的趋势还需要关注社区建设。
城市住宅的发展必须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以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社交空间。
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特点、发展趋势

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特点、发展趋势1.⽬前房地产发展影响下的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及特点居住区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是⼈们在城市中的归宿,其规划设计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分重要重视的对象之⼀。
随着⼈们追求⽅向的转变,居住区规划设计也开始从单⼀的满⾜⼈们室内居住⽣活的室内空间设计转向为对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综合塑造。
在这⼗年来,居住区空间规划成了各⼤地产在居住区规划建设中主要的研究对象。
⽬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已有多个地产,以其在居住区空间规划设计的独特理论和品牌屹⽴不倒,成为⾏业的领军⼈物,如万科地产、杭州绿城地产、⼴州星河湾地产、龙湖地产、恒⼤地产等。
我国房地产影响下的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可体现在以下⼏个⽅⾯:1.1.建筑布局划分的空间现代住区中,以建筑布局划分的空间是居住区中空间规划的基本形式,主要分为⾏列式、周边式、混合式、点群式、和⾃由式五种基本形式。
⾏列式——是指单元住宅成联排式,按⼀定的朝向和合理间距成⾏布置的形式。
这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常⽤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线性或者规则式⼏何空间,并可以通过单元的错落变化来丰富空间形态。
周边式——是指建筑沿道路周边或以建筑群围合成庭院的布置形式,常形成⼩区游园空间或者是组团空间,成规则式、⾃由式等多种形式。
混合式——是指采⽤以上两种基本形式的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集合⼏种空间的优点,达到空间层次的丰富变化。
点群式——是指点式建筑⾃成组团或围绕建筑组团中⼼的形式,这种布局⽐较⾃由,形成的空间形态也⽐较⾃然。
⾃由式——是指布局受地形地貌等⾃然条件影响,灵活布置的形式,空间尺度会根据地形的变化⽽不同,形成完全融于⾃然之中的空间形态。
1.2新规划理念划分的空间1.“⾼密度住区”理念⾥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建设事业发展迅猛,各种类型建筑如春笋般⽣长,并向着城市的边缘扩张,城市⼟地资源匮乏。
⽽居住区规划建设也是市场的需求,为解决这种⽭盾,⼀些地产商提出了“⾼密度住区”的理念。
根据“⾼密度住区”的概念,可以适当提⾼建筑的密度,采取群房与塔楼连接处⼤⾯积屋顶作架空花园,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和景观空间,在有限的住区规模内提供了社区内部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如图1-1——温岭滨海万通花园鸟瞰图)。
《2024年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范文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成为了关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形象的重要课题。
一个优质的居住区环境不仅要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还要注重环境的美学价值和生态功能。
本文将针对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展开研究,探讨规划、景观、建筑三者的关系与整合设计策略。
二、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1. 合理规划: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居住区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公共设施配置等。
合理的规划能够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的宜居性和舒适度。
2. 空间利用: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合理的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绿化空间。
3. 交通组织:优化交通组织,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居住区的通行效率,确保居民出行便捷。
三、景观设计在居住区环境中的作用1. 绿化环境:通过种植树木、花草等植物,改善居住区的微气候,提供宜人的自然环境。
2.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能够创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如休闲广场、儿童游乐场等,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3. 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设计具有生态修复功能,能够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提升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建筑设计与居住区环境的融合1. 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应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相协调,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
2. 立面设计:立面设计应考虑建筑的采光、通风、保温等需求,同时注重立面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3.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如与景观、道路、公共设施等的协调,营造和谐的居住环境。
五、整体设计策略1. 整合规划:将规划、景观、建筑三者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规划阶段就要考虑景观和建筑的设计,确保三者的协调统一。
2. 生态优先:在设计中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居住区的生态质量。
3. 人本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感受,创造宜居的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安排,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在城市规划中,居住区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包括其意义、原则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居住区规划的意义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之一,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居住区规划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科学规划居住区的位置、面积和布局,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此外,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还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此外,居住区规划还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二、居住区规划的原则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设计和布局。
1. 合理的地理位置选择:居住区的选择应基于地理位置和城市布局的实际情况。
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市区的发展方向以及周边的配套设施等因素,确保居住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的良好连接。
2. 多样化的住房类型:居住区应考虑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住房类型,包括经济适用房、商品房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等,以满足不同收入和家庭结构的居民的需求。
3. 完善的公共设施:居住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公园等。
这些设施的布局要合理,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4. 人性化的设计:居住区规划应注重人性化设计,提供良好的社区空间和环境。
同时,应注意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营造宜居的绿色环境,提供良好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三、居住区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加快,居住区规划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未来的居住区规划将体现以下几个趋势。
1. 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居住区规划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
通过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居住区的能源效率,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完整版)中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安徽科技学院摘要: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居住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从起初对住房建设数量的追求逐渐地过渡到对居住质量的追求。
因此,创造一种合适的居住区环境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性化居住区生态智能化一、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1、居住区规划缺乏人性化人的一生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上下学,上下班,购物,游憩等日常的行为活动都与居住区的环境密不可分,好的住区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提高工作的学习效率,增进居住区内邻里关系的融洽,因而对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居民对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这就要求设计者从居民行为需要出发按照其行为轨迹掌握居民的日常生活规律来设计居住区内的空间环境。
然而当今居住区设计普遍不够深入,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美学上,只重视空间的形式和规模,没有给人们提供充足的闲暇时所需求的交往、展示、娱乐、体育、文化等设施和活动场地,轻视景观品质,没有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设计缺少人情味。
2、规划设计只注重局部生态表象,而忽视生态系统合理性现在许多开发商为了适应市场的短期需求,一味追求居住区的外部环境,以景观代生态,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建设方面下了一番苦心,在没有对居住区生态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的情况下,不考虑居住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实际,便在居住区内建绿地,造水景,以此赢得购房者青睐,并以生态居住区的铭牌进入房地产市场,这样不仅会增加投入,误导消费,而且会给今后的物业管理、居住者的长期消费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3、居住区智能化混乱智能化居住区是指配备有智能化系统的居住区,达到建筑结构与智能化有机结合,并能通过高效的管理与服务,为住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与便利的居住环境。
智能化系统是由安全防范系统、管理与监控系统和通信网络系统组成。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基本的形式有:1。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2。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3。
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住宅及其用地不仅境条件优越的地段。
区(级)道路。
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
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间,又是生活空间,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已进入高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给城市住宅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还存在不少有待改善的问题。
本论文将重点探讨我国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势。
标签: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人性化;生态化引言:为了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世界的追求,景观规划设计成为城市建设者的考虑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们对周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景观规划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的这一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对景观的种类要求越来越多,只有设计出更多不同类型的景观才能满足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所以这就要求设计者除了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还需要良好的审美观,要满足人们对美的不同眼光。
一、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
1、主题风格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或表达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或突出居住区本身的自然环境特色等。
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
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2、功能场所该项内容主要涉及人性关怀,以人活动的场所配置景观,避免“偏重欣赏,不重交往;偏重造景,不重实用;偏重豪华,不重简约;偏重人工,不重自然”。
以景观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并且创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让人们在生活中自然地交往。
3、使用材料无论是什么建设项目最终实施的时候都要依靠现实物质,而景观材料就是要在设计时就事先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基本的形式有: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
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
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
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
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
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间,又是生活空间,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的主要道路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m~30m,车行道宽度9m;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m~14m,车行道宽度6m~9m;居住区内的之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3m~5m;宅间小路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 2.6m。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以保证居住区与城市有良好的交通联系。
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既要通顺又要避免外部车辆和行人的穿行。
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合理设置公共交通停靠站,尽量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
道路边缘至建筑物要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一旦楼上掉下物品影响路上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四)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居住区的绿地与居民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其功能主要有: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遮阳、隔声、防风、防尘、杀菌、防病,提供户外活动场地、美化环境等。
一个优美的居住区内绿化环境,有助于人们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可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游憩、交往场所。
衡量居住区内绿地状况的指标,主要有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绿地率是指居住区用地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其中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应低于25%。
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组团绿地不少于0.5㎡/人,小区绿地不少于1㎡/人,居住区绿地不少于1.5㎡/人。
然而随着居住区数量的增多,规划过程中考虑的不全面,现代居住区规划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1、已建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问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率与绿化率。
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
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2、绿化用地量不达标。
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同时有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压缩绿化用地,甚至毁绿建房,致使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更加恶化。
3、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
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规划设计人员在实践中更新观念,未来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也可作为预测:1、规划方面: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的配套设计,都必须以改善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2、设计方面: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以及与建筑物的相互呼应;注重不同植物的相互补充、配合;注意发挥绿化在整个生态小区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比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声,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能消除精神疲劳。
3、房屋构造方面: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需要,注意节约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4、健康管理方面:根据社区人群、文化和社会特点及所存在的健康问题,制定和实施个人、社区的保健计划,并对实施过程做出评价。
以下便依据上文的思路对两个小区进行案例分析:一、浙江省温州市某小区规划设计1、规划结构和功能布局⑴规划结构小区以Y字形小区级道路联系两个相对独立的环状组团级道路为骨架,组织一个小区中心和两个居住组团。
人车分流,车道与步行绿地系统相互分离。
⑵功能布局在小区中部面临罗东大街规划小区主出入口,结合主出入口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小区中心广场,小区中心南北两侧布置两个居住组团。
2、居住区组成要素分析⑴住宅规划①日照间距、朝向、小气候。
住宅日照间距不小于1:1.2,大于“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及当地标准要求。
住宅的朝向为南偏西和正南向两种。
通过组团架空层、大面积组团绿地、中心广场、林荫步行道等室内外空间的组织,形成良好的环境小气候。
②住宅类型。
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小区特点,住宅类型以多层公寓式为主,低层联立式、独立式住宅为辅。
③安全防卫。
通过小区主出入口和组团次出入口的设置以及两个相对独立、基本围合的组团布局,为小区封闭式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满足小区发生灾情时的疏散、救灾需要。
④组团空间。
小区组织南北两大组团,南组团以独立式住宅、联立式住宅和公寓式住宅为基础围合成L形组团绿地空间。
北组团以点式住宅、联立式住宅、公寓式住宅为基础围合成L形组团绿地空间。
两个组团统一中求变化。
⑵公共服务设施小区配备幼儿园、文化活动俱乐部、物业管理楼、老人活动室等。
幼儿园布置在主出入口路段的北侧,文化活动俱乐部正对小区主出入口,物业管理楼设置在主出入口路段南侧。
在中心广场南北两栋住宅底层设置老人活动室。
是小区中心既安全方便又富有生活气息。
为使组团居民生活流向和垃圾收集运送有序,南北两组团各设置3处袋装垃圾收集点,实行分级、袋装化垃圾收集。
小区中心广场东南角设有一处生态厕所。
⑶道路规划充分考虑小区居民的出行便捷和安全,小区级道路采用Y形,以此为基础连接两个相对独立的环形组团级道路,形成清晰的小区道路骨架。
结合小区的功能布局,规划将城市公共绿化带延伸至小区中心和组团,形成山字形步行绿地系统。
考虑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通行,应满足无障碍通行的要求,使小区交通组织功能明确,人车分流,内外联系通而不畅。
⑷绿地规划小区绿地氛围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中心广场绿地,由构架廊、叠泉、镶草硬质铺地、绿地以及具有地方性的大榕树、亭子和水面的组合构成。
第二层次:组团公共绿地,主要由缓坡草坪、园林小品、点状乔木等组成。
第三层次:垂直绿化,主要为家庭绿化,以花木、绿篱、屋顶花园为主。
第四层次:道路绿化,结合小区入口、小区级道路和组团级道路配置行道树和镶草硬质铺地。
二、江苏省宜兴市某小区规划设计1、规划结构和功能布局小区从人的需求出发,依据小区道路的布局将小区划分为3个组团,再将3个组团划分为12个交往单元。
住宅布局力求打破行列式格局,增加空间的个性,采用院落式布局。
2、居住区组成要素分析⑴住宅规划小区规划中的建筑布局和空间形态力求丰富有序,尽量避免水平方向的排排房和垂直方向的推平头。
整个小区的建筑布局呈北高南低,空间形态错落有致。
小区北侧以5层公寓式住宅为主,作为小区内创造优美环境的视线屏障,同时也有利于保证整个小区内建筑间合理的日照要求。
由于小区面临主要干道,东南两面为次要干道,为了达到合理的空间比例形态,临干道面以多层住宅为主,间杂以低层住宅。
而多层住宅又有点式、条式、院落式不同的类型,构成形态丰富、疏密相间的景观特色。
⑵公共服务设施在小区东侧入口设有物业管理中心及文化活动中心,满足小区内综合管理、公共活动的需要。
另外在组团内,同时考虑设置小型方便店、商亭以及住宅底层商店的可能性,方便居民生活。
⑶道路规划小区道路规划成曲线形,并尽量减少通往城市干道的出口,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穿行小区车辆的数量,并使驶入小区的车辆被迫降低速度,达到安静与安全的目的。
小区道路规划还充分考虑进入小区的沿街景观的运动变化和转弯处的对景处理,在主干道交汇处形成视觉中心,达到高潮,并在此设立小区的标志,以增强向心性和凝聚力。
⑷绿地规划小区内部的绿化系统布置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小区中心设置一个集中绿地,形成整个小区居民休憩活动的场所。
另外,沿各级道路骨架系统布置绿化带和建筑小品,成为可供活动和有情趣的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