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

3.继续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核舟记》一文说到明代人王叔远曾经雕刻了一个核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却“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一只核舟是否真能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

设计意图:以数字对比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

1.文常简介

(1)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年—约1625年)字子敬,明末散文家。魏大中(“东林六君子”之一)长子。魏学洢一生未仕,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2)文体知识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2.课文朗读

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听读后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yī mǐn wǎng yí jī ruò sǎn guān

魏学洢器皿罔不因势象形贻有奇箬篷石青糁之峨冠

rán jiǎo qū chuí rén xū zhuàn

髯矫首昂视诎椎髻壬戌篆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学习障碍。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一)

1.探究任务

自主阅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探究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

(2)有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和前后文,试

着猜测意思。

(3)逐句翻译,翻译完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3.成果展示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重点字词:

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3.[为]做。这里指雕刻。

4.[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5.[木]树木。

6.[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7.[贻]赠。

8.[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大苏,即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9.[有奇]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10.[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11.[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12.[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3.[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4.[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里的句子。

1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里的句子。徐,慢慢地。兴,起。

16.[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翠色颜

料。糁,用颜料等涂上。

17.[峨冠]高高的帽子。峨,高。

18.[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9.[佛印]宋代名僧,苏轼的朋友。

20.[鲁直]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字鲁直,苏轼的朋友。

21.[手卷]只能舒展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22.[卷端]指手卷的右端。“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23.[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24.[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指东坡的左膝和鲁直的右膝。比,靠近。

25.[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26.[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类,像。弥勒,佛教菩萨之一,佛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满面。

27.[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28.[不属]不相类似。

29.[诎]弯曲。

30.[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31.[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的样子。

32.[舟子]撑船的人。

33.[椎髻]形状像椎的发髻。椎,敲击的器具,一端较大或呈球形。

34.[衡]同“横”。

35.[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36.[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好像……的样子。

37.[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

38.[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即公元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1621-1627)。

39.[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山名,在今江苏常熟西北,这里用来代指常熟。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40.[了了]清楚明白。

41.[篆章]篆字图章。

42.[丹]朱红。

43.[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44.[简]挑选。

45.[修狭]长而窄。

46.[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的情景。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高度约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只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工,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书的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设计意图: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二)

过渡:疏通课文的意思后,我们来看看在这“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都有哪些人物和物件吧!

1.探究任务

再读课文,梳理核舟上的物件,完成下列表格,直观了解文章内容。为壶核舟为人五人物1

人物2

为手卷人物3

人物4

为念珠人物5

为窗八位置1

为箬篷位置2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楫位置3

为炉位置4

2.探究过程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圈点勾画出核舟中的各个人物及部件所在

(2)根据在课文中的圈画,提取归纳信息,填写表格。

(3)学生代表在班级中展示成果。

3.成果展示

为壶核舟为人五苏轼

鲁直

为手卷佛印

右舟子

为念珠左舟子

为窗八船舱

为箬篷船舱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楫船尾

为炉船尾

设计意图:采用图表形式,梳理核舟上的人物和物件,使学生了解核舟的同时,直观了解文章内容。

(三)合作探究

过渡:小小的核舟上竟然雕刻着这么多的人和物,果然奇巧!核舟上的这些人、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分析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表格。核舟部位具体部件及特征顺序

舟尾

船背

2.探究方法

(1)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小组内讨论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说明顺序。

(2)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

(3)指定一位同学做分享。

3.成果展示

核舟部位具体部件及特征顺序

舱篷:箬竹叶做成空间顺序

窗:八扇,可开关,雕刻精细;数量之美,对称之韵

雕栏、对联:雕刻花纹,石青涂染

船头东坡:陶醉在画卷中,豁达放旷

鲁直(黄庭坚):陶醉在画卷中,豁达放旷

佛印:洒脱不群

舟尾一楫:横放(桨息舟停)

舟子二人:悠闲自在/专注安然;动静相宜,次序井然

蒲葵扇、炉、壶:各一

船背题名、篆刻:字迹细小,笔画清楚;黛丹相应,鲜明雅致

设计意图:学习《核舟记》不能变成学习“核舟”,在了解核舟的“奇巧”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快将学习的重点转到《核舟记》说明对象的特

征和说明顺序的安排上。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因为王叔远细致的雕刻“表现”,才为魏学洢生动传神的雕刻“再现”提供了契机。反过来,魏学洢细腻的“再现”更加生动地“表现”出了王叔远技艺的精湛,两人均是“奇巧大师”,当之无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本课学习内容。

五、拓展延伸

过渡:《核舟记》这篇文章的文言语法现象十分丰富,我们一起来积累吧!

1.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手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为中轩敞者为舱是。

为人五刻有。

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用于门窗等扁平物体。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首发语词,表示肯定语气。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卧右膝使……平放

(2)名词作动词

中峨冠二多髯者为东坡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梳着椎形发髻

(3)名词做状语

石青糁之用石青

设计意图:积累文言词语,为继续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思。

(1)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2)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奇数。

2.课后作业

苏轼当时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的情景是怎样的?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板书设计】

核舟记

船舱

船头空间顺序

船尾技艺高超

船背

《核舟记》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笔下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2.体会文章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等特点。

3.掌握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笔下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2.体会文章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以及文章的结构了吗?预设答案:

第一部分(1)总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总)

第二部分(2-5)详细具体地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分)

第三部分(6)对“核舟”进行总结、评价。(总)

设计意图:问题引入,复习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问题探究做准备。

二、问题探究

过渡:魏学洢在《核舟记》一文中不仅叙述了王叔远能在“长不盈寸”的核舟上雕刻“大苏泛赤壁”的故事,还赞叹了王叔远“技亦灵怪矣哉”。我们一起来探究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体现在哪儿吧!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说说王叔远高超的技艺主要体现在

哪些方面。

2.探究步骤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想象“核舟”上的情景。

(2)小组内交流讨论体现王叔远高超的技艺的方面。

(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

(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

3.成果展示

(1)内容繁复。

这只核舟,有船有人。

有船,且船部件构造、物件多。分船舱、船头、船尾、船背。船舱上有箬篷,旁有窗,窗上有对联。船头、船尾有人物,有手卷,有念珠,有楫,有蒲葵扇,有炉,有壶。船背有字,有篆章。

有人,且人物众多。船头有苏轼、黄庭坚、佛印,船尾有左右舟子各一人。

(2)人物生动。

船上五人,神情动作绝妙,各不相同。

苏轼: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黄庭坚: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右舟子: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左舟子: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

茶声然。

(3)雕刻入微。

雕刻的船舱有“箬篷覆之”。

雕刻的窗,可灵活开启闭合。“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雕刻的对联,字迹清晰,色彩明了。“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雕刻的人物:东坡“多髯”;苏、黄“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居右的舟子“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居左的舟子“视端容寂”。

雕刻的念珠,“可历历数也”。

船背上的题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船背上的篆章“其色丹”。

设计意图:分类梳理,充分挖掘核舟之奇巧灵怪,学生才能从具体的叙写中感受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二)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核舟记》一文记载了核舟诸多内容,读起来却不觉得枯燥繁冗,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三、四题,具体领会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品味运用数字的奇妙与变化。

2.探究步骤

(1)自由朗读《核舟记》,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分析文章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将自己的感悟以旁批的形式写在书上。

(2)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四题分析、总结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表达方式及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法。

(3)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成员达成共识。

(4)汇报展示:小组派一位代表展示小组成果。

3.成果展示

(1)语言简洁、严密、生动。

ü 简洁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作者为了说明雕刻之能,先说尺寸之小,“径寸之木”,而后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雕刻的种类,然后再进一步总结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就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了。先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后文再叙述“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这一句话,竟有三个层次,充分体现了作者用笔简洁。

ü 严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见核舟确实很小;而且因未经准确测量,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见作者用语很有分寸感。

ü 生动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这一段话,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地说明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面部,后举止,重点在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举止,后面容,重点在面容。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

(2)物件罗列句式参差。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上面这段文字对核舟的物件一一罗列。这一句话,由四个分句构成。每个分句都在罗列物件,但在句式上却长短有别,参差不一。在形式上也不一样,第一、二分句,是单独罗列“人五”“窗八”;第三分句是合并罗列,“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物件与物件之间不用连词,仅靠句读来体会其并列关系;第四分句也是合并罗列物件,但却使用了连词“并”,这样,这一段的物件罗列就富有变化与趣味了。

(3)数词运用多变。

苏、黄共阅一手卷。

舟尾横卧一楫。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以上文句中,第一、二句的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面,第三句中“一舟”

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面,“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又放在了名词后面。这样灵活的形式,让人读来不觉得数词的反复出现会枯燥无味。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表达方式及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法:

首先,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本题给出的四个例句均无量词。这是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

其次,古代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翻译的时候要删去。

此外,关于数词和名词的搭配,如若重点在名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例句中的“一手卷”“一辑”“一舟”;如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要放在名词之后,如“人五”“窗八”等。

4.活动小结

本文既是一篇条理清晰的说明文,也是一篇气韵生动的艺术小品文,除了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和作者采取的说明顺序,同时也要推敲揣摩本文的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物件罗列形式有趣味;数字运用奇妙而又有变化。同时也掌握了古代汉语数量词的翻译方法,即翻译时候要补出量词,整数与零数间无需再加连接词。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用语之妙,学习简洁生动、富于变化的表达技巧,在认知与积累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文言素养。

三、课堂小结

《核舟记》全篇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

“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核舟记》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生动、简洁,数词运用奇妙,物件罗列形式有趣,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四、拓展延伸

阅读清代宋起凤的《核工记》,分析其对核雕的描写与《核舟记》的异同。

核工记

《虞初新志》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示范教案:第三单元11核舟记1126

11*核舟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搜集关于微雕的信息和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核舟图片,图文结合,体会空间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雕刻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教学难点 体会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幻灯片出示微雕作品)我国的微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核舟记》,写的就是我国古代的微雕艺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2.知识链接 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文中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其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罔.(wǎnɡ) 贻.(yí) 八分有奇.(jī)

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糁. (sǎn) 髯.(rán) 诎.(qū) 楫. (jí) 髻.(jì) 壬戌..(rén xū) 篆. 章(zhuàn) (2)通假字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左手倚一衡(hénɡ)木(“衡”同“横”,横着,与“纵”相对。) ③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3)古今异义 奇????? 古义:零数、余数。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比????? 古义:靠近。例:其两膝相比.者。今义:比较。 望????? 古义:对着。例:雕栏相望.焉。今义:向远处看。 属????? 古义:类似。例:神情与苏、黄不属.。今义:属于。 曾????? 古义:竟然。例: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今义:曾经。 (4)一词多义 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qí,形容词,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名词,零数、余数 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动词,雕刻中轩敞者为.舱动词,是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直 可????? 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助动词,可以 (5)词类活用 ①中峨冠.. 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学习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的描写与说明。 2.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赏析文章层次、重点突出的结构特点,并学习文章对舟上的人和物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的描写与说明,理解文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3.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实词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清说明顺序,理解描写手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布置课内预习: 1.自读课文,为文章生字词注音。 2.字词积累,解释加点字词,同时回忆已学过的文言文中是否出现过这个词,并对其解释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原文中加点,要求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做记号,课堂提出讨论。) 3.试分别概括各段的段意。 4.自学中有哪些疑难问题期待解决?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三、解决预习题1和2 四、朗读课文 1.分段点名学生朗读课文,全体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2.教师总结,并范读,引导学生齐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课内预习3 五、分别概括各段大意。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掌握课文加点字注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理清本文写作顺序: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1.核舟的主题是什么?雕刻者在其上雕刻了多少人、物和文字? (1)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 第一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来历。 (多媒体介绍背景资料: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担任一个有名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优质课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小组合作预习,疏通文章大意。 2.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核舟之奇。 3.品鉴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王叔远雕刻核舟的艺术追求和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梳理内容,理解核舟之奇,训练学生的提炼和概括能力。 2.品鉴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王叔远雕刻核舟的艺术追求。 教学难点: 品鉴人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趣表达 播放《微雕艺术》微视频,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对微雕的感受或认识,并能说一说理由。要求学生的回答不能重复,词语越丰富越好。 (设计意图:希望能够以视频激趣,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以一个词语表达感受,训练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二、初观核舟,写“核舟介绍词” 任务:写“核舟介绍词” 1. 齐读课文,明确字音节奏。 2. 明确任务,小组合作。

基础任务:通读课文,搜索信息,完成“核舟名片” 屏显: 核舟名片 核心任务:在“核舟名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给核舟写一段介绍词,要求介绍清楚核舟的基本情况特点。(200字以内) 3. 交流展示 小组派代表展示,互相点评。教师展示自己的“核舟介绍词” 屏显: 这个核舟是一个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它是著名的艺术家王叔远用一个桃核雕刻的,长不足一寸,高约两分。所刻的故事是“大苏泛赤壁”。核舟上一共雕刻了五个人:东坡、鲁直、佛印、和两个舟子,五个人神态各异,性情不同。此外,还雕刻了八扇窗,每扇窗都能打开。还雕刻了箬篷、船桨、炉子、手卷、念珠等,每一样都栩栩如生。真是一个神奇的艺术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写介绍词,读懂文句,训练学生抓住文章关键内容进行概括性表达的能力。)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 《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具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 3.继续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核舟记》一文说到明代人王叔远曾经雕刻了一个核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却“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一只核舟是否真能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 设计意图:以数字对比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 1.文常简介 (1)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年—约1625年)字子敬,明末散文家。魏大中(“东林六君子”之一)长子。魏学洢一生未仕,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2)文体知识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2.课文朗读 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听读后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yī mǐn wǎng yí jī ruò sǎn guān 魏学洢器皿罔不因势象形贻有奇箬篷石青糁之峨冠 rán jiǎo qū chuí rén xū zhuàn 髯矫首昂视诎椎髻壬戌篆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学习障碍。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一) 1.探究任务 自主阅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探究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 (2)有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和前后文,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

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 1.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核舟记》是一篇科幻小说,是由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著,在科幻小说领域具有权威地位。对于初中学生,阅读这样一篇科幻小说不仅有趣,还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本文将对《核舟记》这一篇优秀的教案进行分析和教学反思。 一、教案分析 《核舟记》这篇文本很长,有很多难以理解的科技术语,而且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科技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说的内容,教师要提供仔细而系统的教学指导。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翻译词汇 由于小说涉及到大量的科技术语,教师需要解释意义,领学生详细学习。词汇翻译包括对一些重点词汇的解释和例句分析,例如:“动力级”、“阳电子”、“瓦特级”等,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术语。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科技素养。

(二)分析文本 教师利用沙发式的讨论技巧,推动学生一起阅读小说,共同感受细节和身临其境。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让学生对小说的整体内容能够很好的把握。 (三)主题讨论 教师将核舟的启示作为小组讨论的主题,并让学生就这个主题开展一场津津有味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审视主人公的行为,分析故事中的意义,并进行诸如“你会怎么做”之类的互动,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作用。 教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培养了同学们创造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一定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科幻小说的精神和知识价值。 二、教学反思 对于这种长篇科幻小说,授课的时间需要相对充足,同时,教师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准备教案和辅助材料。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相应的指导,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此外,教师还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事件的复杂性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因此,教师必须保证课堂氛围轻松愉悦、互动性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前置学习,查阅注释和工具书,能读出生字词,翻译实词;解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以及数量的不同表达方式造成的不同翻译。 2.能理清写作顺序,说出核舟各个部位的景物,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3.能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文章情感,表述出作者对微雕艺人高超技艺的赞美情怀 4.能通过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说作者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风格。 导入: 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看看一只核舟是否可以如此丰富? 学生活动一诵奇文、知词义 课文作为一篇杂物书画记,重在状物。在此之前我们还学过另外两篇“记”,但《桃花源记》重在记事,《小石潭记》则重在记游,其内容各不相同, 本文内容丰富、细节较多。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读懂内容。 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二、听老师范读,画出节奏。 三、全班齐读,读准节奏。 四、小组合作解决句子翻译,将无法解决的做好标记。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师加以补充强调。 补充:关于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 引导:尝试翻译以下句子,说说下列句中的数量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明确: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2.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 核舟记(精品教案)

11 核舟记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句。 2.发挥想象,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3.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11课预习卡 第1课时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积累常用文言词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体特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两三厘米长的桃核,有人将它雕刻成一只船,大家可能觉得不足为奇;但如果我告诉你们,这位雕刻家又在上面刻了五个人,而且须眉毕现,神情各异,大家相信吗?这还不算完,他还刻了八扇窗户,刻了船篷、船桨、茶炉、茶壶、书画手卷以及和尚的念珠,还刻了三十四个字,怎么样?是不是很想见识见识这枚桃核?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明朝人魏学洢是以怎样独特的视角记下了这枚桃核的,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11课——《核舟记》。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导入,在概述本文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自主感知,援疑质理 1.自学指导,初步感知

(1)了解作家、作品等相关知识。(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和“背景链接”栏目) (2)自读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①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 ②尽量读准句子的句读。提示: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如“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语法密切相关,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避免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①一人译,一人听,听者指瑕校正,每人一段,轮流进行。 ②翻译时要落实字词,可增删调补,要求句意通顺。 ③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示例: 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 木(“衡”同“横”) 词类活用: ①箬篷.. 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②石青.. 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③中峨冠.. 而多髯者(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④居右者椎髻.. 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 一词多义: 明有奇. 巧人曰王叔远(读“q í”,形容词,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读“j ī”,名词,零数、余数) 为. 宫室、器皿、人物(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中轩敞者为. 舱(动词,表判断,是)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事物的一头) 其人视端. 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奇 为 端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想 1、教材根据 《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 2、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的和内容中“阅读”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进步自己的欣赏品位。”《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这个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理论根据。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修订后〔20xx年〕的人教统编教材,已经使用至第5学年。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构造,阅读教学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理论中获得语文才能,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3、单元目的和课文目的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妙生活(《桃花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舟记》是一篇自读课文,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其内容并不艰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根本内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4、班级学情 从语文才能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才能,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诵读是培养文言语感最主要的途径。第三,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积累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要选择文言词

第11课《核舟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核舟记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 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读想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 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 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是精彩展示。 作者简介: (见课下)。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枢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 简介苏轼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 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 个掌故作题材的。 (播放一段关于“微雕艺术”的视频) 中国的民间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品类繁多,主要有石雕、木雕、砖雕、竹雕等。这些雕刻艺术口叩大多为无名工匠所作,千百年来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流传至今,表现了我国民间工匠精湛的技艺、巧妙的 构思和令人叹服的创造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 二同学们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 本文的文体?说明文。 2 写作顺序?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 3 写作结构?总分总。(1/2—5/6)。 三学习思考: (一)学习第1段: 1 抽同学朗读译文。 2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3 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课后一) 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4 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 奇巧。 5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并说明有何作用。 盖大苏泛赤壁云。 在全文中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二)学习第2段: 1 抽同学朗读译文。 2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一、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文中优美语句。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传统微雕艺术。 二、教学设计 【提示1234】 【1以上不做课件】 【2下面灰色、划线文字不做课件】 【3空一行,就是一张ppt的内容】 【4红色的文字,都是后一步“跳出来”】 第一课时 目录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三、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四、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导入新课 中国微雕种类繁多,技艺源远流长。1995年,在宁波发现一枚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轼夜游赤壁”。桃核舟被列为宫廷秘藏,被奉为宝中之奇,贵于金银。因为桃核舟是果核雕刻的禁区。桃核不同于其他果核外表光滑,它有不规则形麻纹,无数小孔深入核心,设计布局极为艰难,工艺要求极高,仅选料往往要万中挑一。在明代仅王叔远一人,清代也是寥寥几位大师才能雕刻。宁波发现的这枚核舟就是出自王叔远之手,是世上现存雕刻年代最早、形体最小的核舟。(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一睹“核舟”的尊容。(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1.教师范读。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 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自读课文。 3.全班齐读课文。

第11课《核舟记》教学实录--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教学实录 《核舟记》课堂教学镜头 图片 镜头1(课前预热活动) 上课,教师走到学生中间,挑拣三个有特点、对比反差大的水杯,返回讲台,要求杯子主人说明水杯特点——知根知底、有情有义后方能将水杯领回。若杯子主人对水杯特点不知不明、无情无义,水杯拒绝“回家”。说明格式:名称(含材质)+特征(色彩、造型、容积……)+价格。其他学生评判说明效果。 镜头2 师:刚才的说明活动,我们玩得挺开心。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古典说明文,同学们看语文书目录,猜猜学习哪一课? 生:《核舟记》。 师:慧眼如炬。那就请同学们把《核舟记》完完整整地读一遍,文下注释、课后练习,也不遗漏。为我们下一波精彩活动做充分的准备。 【学生读书,教师PPT“核舟”图片、“天下宝藏贾湖中学鉴宝分会场”“鉴宝辞格式:名称+特征描述(用信息)+市场估价(一条信息1万元,向上累加)”字样。】师:老师特别喜欢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日叫“天下宝藏”,节目中主持人邀当世博物名家到各地进行鉴宝活动。这节课,我们的游戏语文就把《核舟记》学习,办成一场各路博物专家鉴宝大会,开开心心地学,有滋有味地玩,大家乐意不? 生:乐意! 师:下面鉴宝活动开始。各位博物专家,请齐读课文第1段。 师:鉴宝前学问展示。哪位专家,结合文下注释,翻译第一段意思。 (师相机指导疑难词句)

生: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等,没有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事物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的情景。 师:进入品质环节,亮出你的鉴宝辞。注意:聚焦说明对象“核舟”,从自然段中提取有用信息。鉴宝辞格式是:名称+特征描述(用信息)+市场估价(一条信息1万元,向上累加)。 师:哪位鉴宝专家展示鉴宝辞? 师:头三脚难踢,有难度。 师:名称?……任何急物都有名称的,常言道,名不正,言不顺,名称文中非常明确,用我们的慧眼再扫描一圈? 生:大苏泛赤壁。 师:雕刻作品按材质分石雕、玉雕、木雕、有机玻璃雕等等,核舟用什么雕成的,归到哪一类? 生:核舟用一枚桃核雕刻而成,属于木雕。 师:那完整的名称是? 生:大苏泛赤壁木雕作品。 师:相关信息? 生:因势象形。 生:作品的作者是明代奇巧人王叔远。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核舟记》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过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写法. 3.了解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正音:罔贻黍糁褶篆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三、学习第一部份<第 1 自然段>——总起 1.翻译<朗读句子—逐字解释—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 2.概括第一部份的内容. 明确:交待核舟的作者与其精湛的技艺,并点明核舟的主题. 四、学习第二部份<第2—5 自然段>——分述 1.翻译<方法同上>. 2.思量:这4 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船的哪些部份,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明确: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3.细读第3 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与事物有何特点,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例如: "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这句对人物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把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例如: "珠可历历数也〞说明雕刻的东西精致细致. 五、小结 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六、情境表演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演鲁直、苏东坡、佛印,并让"观众〞点评. 七、学习第三部份<第 6 自然段>——总结 1.翻译 2.思量: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对雕刻家的技艺进行赞叹的? 明确:通过把核舟之小与所刻内容之丰富作对照,来表现雕刻者技艺的. 八、全文总结 九、作业布置 1.词语积累. 2.选择核舟的某一部份画出来,体味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 《核舟记》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二、能正确翻译课文. 三、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四、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1、教材根据 《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 2、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的和内容中“阅读”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进步自己的欣赏品位。”《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这个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理论根据。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修订后〔20xx年〕的人教统编教材,已经使用至第5学年。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构造,阅读教学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强调学生

自主活动、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理论中获得语文才能,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3、单元目的和课文目的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妙生活(《桃花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舟记》是一篇自读课文,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其内容并不艰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根本内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4、班级学情 从语文才能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才能,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诵读是培养文言语感最主要的途径。第三,要注意积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八下语文《11 核舟记 》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11《核舟记》(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内容概述 《核舟记》是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作为一篇教读课文,《核舟记》具有较强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引导学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思考、质疑、探究,在此基础上,拓展阅读,补充一些有关工艺品说明文作品,以增长知识、培养兴趣,加强知识储备。最后,拓展写作,学以致用,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本节课为教学第3课时。前两节课重点疏通课文,梳理文言字词句常识。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阅读为主;拓展阅读,补充一些有关工艺品说明文作品,以增长知识、培养兴趣,加强知识储备;拓展写作,学以致用。 设计理念: 1.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平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个性化文本阅读和多角度、有创意的写作表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 拓展阅读视野,举一反三。 4.拓展写作,学以致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体会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 拓展性、个性化的文本阅读与写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2培养审美情趣,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 拓展性、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开展“必读——选读”相结合的个性化拓展阅读活动,阅读工艺品类说明性文章,积累个性化文本阅读体验。微写作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 1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2. 拓展性、个性化的文本阅读与写作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工艺品的说明文,要求文质兼美,示范性及审美性均优。 2、准备一件精致的小工艺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