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五(1)班主题班会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但绝大部分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特别溺爱的同时,家长也给予了过高的期望。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格外重视学生当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表现,以及使用适当的方式给予纠正。

一、小学生中的常见问题

小学阶段是良好品德行为养成阶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小的过错行为。一是学习上表现为:课堂上不专心,做小动作,故意捣乱,不完成作业,书写潦草等。二是思想上表现为:打架吵闹,欺负同学,搬弄是非,撒谎等。从外部的客观原因来看,主要是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不准确必然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无形中就给小孩沾染了坏作风;父母的打骂、溺爱使孩子产生畸形性格等。在学校教育方面,“分数”仍然是师生的命根,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从内部的主观原因来看,首先道德理解上肤浅片面、无知。例如对于“尊敬师长”的要求,学生就可能认为对自己班或者自己的父母才尊重,而对于其他班的老师或社会上的长者则不尊重;其次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强,缺乏抵抗诱惑的水平。例如学生明明知道不完成作业是不对的,但因为电视好看,而控制不了自己,结果没有完成作业等等。

二、浅谈小学生存有的问题的纠正方法

无论哪个班级,都不同水准的存有着以上所说的这些问题。虽然问题的内容不同,但是影响极其不好,后果也很严重。我看一过这样一个故事:朋友一家到野外去游玩,一只飞虫钻进了朋友的耳朵里,怎能么倒,怎么晃都没法弄出来。朋友掏出一个挖耳朵的小勺,不过这样又担心会将飞虫逼到耳朵深处,弄伤耳膜。朋友的妻子建议用植物油粘住或憋死飞虫,不过这样既不安全又不卫生。朋友上幼儿园的女儿说:“小飞虫不是存心让爸爸难受的,它一定是在爸爸的耳朵里迷路了,我们给它一丝亮光,它就会找到出来的路了。”女儿用小手电筒对朋友的耳朵,过了一会儿,一只飞虫从耳朵里飞出来,飞到了手电筒的亮光里。这个故事教给了我们一种最简单也是最具有人性的教育方法——对待那些像在黑暗中迷路的飞虫一样的孩子,我们心里不必只想着怨恨、惩罚和消灭,只要给他们一个光明的方向和一个走向光明的机会就好了。所以老师应该时时注重,高度重视。在教化过程中,理应细致考虑到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现在的小学生,在家里当惯了“小皇帝”“小公主”,处处以自己为大,缺乏集体观点。在班集体中,自己看不起别人的同时更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喜欢受到表扬,但一受到批评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会从自身寻找原因,而认为教师有偏心,同学

厌弃自己。由此,他们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所以,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2、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破罐破摔”的态度和对立的情感,所以,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应设法给予他们自信,谅解他们的过错,信任他们能改正过来,从根本上改变师生关系。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让他们感到老师理解他,与他们有共同的感受,也能够直接向这些学生说明“过去的事情就算了,好坏看今后的表现”。如果发现该学生的兴趣所在,就让他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发现该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成绩,也应在大家面前肯定,鼓励他们。教师也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即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行为习惯。

3、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