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肝阳虚简论
阳虚肝寒

阳虚肝寒内容提要:本文就阳虚肝寒证,从肝之阳气与肝主疏泄、肝阳虚与肝寒证、阳虚肝寒证辨治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就辨证选用方剂中,详细地介绍了应用吴萸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及温肝疏郁健脾汤具体应用方法与药物剂量,突出地表现出火神派扶阳学术理念,对阳虚肝寒证的独到认识与治疗方法,对临床多有借鉴之处。
关键词:阳虚肝寒证火神派扶阳阳虚肝寒证现代教课书中提法较少,笔者近些年潜心研究火神派扶阳心法,发现肝阳虚证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并用温肝法治疗阳虚肝寒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就阳虚肝寒证证治心法进行浅探如下。
1.肝之阳气与肝主疏泄现代教课书把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为主疏泄,并且标明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而肝之疏泄功能的特征之一是调畅气机。
从这些特点与功能中我们不免会发现,这些肝的功能特点,其实质就是肝阳的功能与作用。
肝的主要功能是调畅气机,也就是说对气的升降出入调节具有重要的影响,气在肝主疏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升、主动,其实质就是阳气的作用,因为升、动就是阳气的特性。
反过来说,也只有阳气这个动力之源,才能产生出气的升、动之性,才能导致出肝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之作用。
关于气与阳的关系,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先生指出:“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
又曰人非此火不生”(《医理真传》)[1]。
表明,气即为阳,气的活动实质就是阳气的本质与内涵,只指出肝气而不标出肝阳,显然是无法全解肝的疏泄,对气机调节作用而产生升、动之实质问题。
因此,肝主疏泄功能的发挥,实质上就是由肝阳主宰者。
教课书上认为,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通过肝的升动作用而达到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之目的。
肝对应的自然界是树木,从树木的生长发育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肝阳参与并产生其作用的内在实质。
近代名医彭子益先生在《系统的古中医学》中指出:“秋后大气收降,将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收而降于地下,经冬天之封藏,又将降下的热,藏于水中,交春阳气上升,草木发芽而呈绿色,此绿色,即上年夏秋之间太阳的热也”,并且“植物经秋结实,壳坚而叶落者,气之收也。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没有明显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反复腹胀、腹痛、厌食、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中肝阳虚是其中的一种常见证型。
肝阳虚导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治疗中有一定的特点和对应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阐述肝阳虚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肝阳主要负责肝气的运行和藏血的功能,而肝阳虚是指肝阳失盛,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肝阳虚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主要包括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劳、情志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
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失调,长期过度劳累导致肝气郁结,情志不畅导致肝胆失和等都可能是导致肝阳虚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
肝阳虚导致肝失疏泄,肝郁失于和的病机,从而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功能失衡,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状。
二、临床表现1.脘腹胀满:肝阳虚导致了脾胃功能的失调,脾胃不能正常运化,导致脘腹胀满、疼痛的症状。
2.食欲不振:肝阳虚的患者常常有食欲不振、口苦口干的症状,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明显下降。
3.大便稀溏:脾胃功能失调导致大肠的水液不能正常吸收,从而引起大便稀溏、脂溢性便秘等症状。
4.舌苔薄白、脉弦细等:肝阳虚的患者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等是常见的舌脉表现。
三、肝阳虚的治疗方法1.和解肝气:肝阳虚导致了肝气的郁结,因此要首先和解肝气。
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结汤加减等方剂进行治疗。
柴胡疏肝散结汤加减中的柴胡、黄芩、木香等具有疏肝理气、和解肝气的作用,可以缓解肝气郁结的症状。
2.温补肝阳:其次需要温补肝阳,中药治疗中可以选用补肝益肾汤等方剂。
补肝益肾汤中的桂枝、附子、熟地黄等具有温补肝肾、祛风止痛的功效,可以起到暖脾胃、温补肝阳的作用。
3.调理脾胃:肝阳虚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功能失调,因此也需要调理脾胃。
中药治疗中可以选用理中丸等方剂进行治疗。
理中丸中艾叶、陈皮、厚朴等具有理气健脾、解表化湿的作用,可以缓解脾胃的不适症状。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而导致食欲减退、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等不适症状的一种常见病症,常常与心理因素及生活方式有关。
在中医看来,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由于身体元气不足、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而肝阳虚则是引起脾胃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肝阳虚是指肝脏阳气不足、失去调节周身气血的功能,导致人体内分泌、代谢、消化等多种生理过程失衡。
因此,肝阳虚是引起人体多种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肝阳虚的情况下,脾胃受肝的支配失调,导致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和便秘等消化问题。
中医认为,肝阳虚是因为长期吸烟、饮酒、不规律的生活习惯、过热饮食等造成,然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中已经包含了这些因素,所以肝阳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中医看来,肝阳虚最适宜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中草药来调理体内的气血,并采用饮食疗法和生活方式改善等综合治疗。
以下是对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具体方法:一、中药治疗1、枸杞肉丸:枸杞肉丸是运用枸杞子、羊肉、当归等中草药制成的,具有强壮脾胃和调节肝气的作用,适用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腹泻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将肉末和中药捣成丸,取10克左右,以水送服。
2、苦参丸:苦参丸是以苦参、砂仁、山楂、陈皮等为原料的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宽肠利胆、调节脾胃的作用,适用于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每日3次,每次服用10粒左右。
3、芡实养胃汤:芡实养胃汤是以芡实、白术、枳壳、茯苓、甘草等为原料的中药,能够调理脾胃功能和促进食欲,适用于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将芡实、白术等中药加水煮汤,每日3次,每次服用1碗。
二、饮食疗法1、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对于消化不良的患者来说,建议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面粥、蒸熟的蔬菜、白饭等。
避免吃难消化的食物,如烤肉、油炸、高脂肪的食品等。
2、少食多餐:少量多餐有助于缓解脾胃的负担,减轻消化不良的症状。
建议每日定时吃餐,每餐不要吃太多。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上腹部不适的症状,如饱胀、腹胀、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等,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并不是特异的,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被忽视。
在中医理论中,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阳虚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将从肝阳虚的角度来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
我们来了解一下肝阳虚的概念。
肝阳虚是指肝经虚弱,失去了应有的温煦和活跃作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在中医理论中,肝阳主疏泄,调节气机。
如果肝阳虚弱,则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引发脘腹胀满、消化不良等症状。
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就需要从调理肝阳入手。
为了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理:一、药物治疗1.四逆散加减方药组成:干姜、附子、桂枝、甘草。
功效:四逆散加减方对于腹胀、食少、脘区冷痛等肝阳虚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的功效。
其中干姜有温阳化湿的作用,可以温阳逐寒,以达到补肝阳的作用;附子能够补益心肾,助阳固脱;桂枝具有暖中固脱的作用,可以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甘草有和中调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肝阳虚所致的脘腹胀满等症状。
2.理中丸方药组成:砂仁、茯苓、白术、甘草。
功效:理中丸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引起的消化不良,但对于肝阳虚所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也有一定的疗效。
砂仁有温中行气的作用,可以帮助理气健脾;茯苓能健脾和胃,化湿利水;白术健脾健胃,健脾止泻;甘草和中调胃,缓解肝阳虚引起的胀满不适。
二、饮食调理1. 温补食品肝阳虚的患者适合食用一些温补食品,如姜、葱、韭菜、桂圆、桂皮等,可以帮助温补肝阳,促进气机畅通。
2. 忌冷食肝阳虚的患者应忌冷饮冷食,避免对脾胃产生刺激,加重脾胃的虚弱症状。
同时也要避免生冷性寒的食物,如西瓜、梨子、冷饮等。
三、情志调理肝主情志,在中医理论中,情志对于脏腑功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过程中,患者需要调节情志,避免情绪激动、不良的情绪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什么是肝虚?

什么是肝虚?体质差人易老?或许都是肝虚在作怪!【什么是肝虚?】肝虚,是肝脏虚弱的一种统称,主要包括肝阳虚、肝阴虚、肝血虚、肝气虚。
一旦肝虚,则会导致肝脏的藏血以及疏泄功能快速下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肝虚症状表现】1、肝阳虚阳气过虚寒气内生,会使肝脏藏血、疏泄功能降低。
从而使人出现形寒怯冷、指甲淡白、耳鸣耳聋、大便稀薄、阳痿不举、宫寒不孕、带下色青症状。
2、肝阴虚阴液过度亏损,使肝脏失去濡润,虚热内扰,便形成肝阳虚。
使人出现两目干涩、头晕眼花、面部烘热,或胁肋隐痛、五心烦热、口咽干燥、潮热盗汗等症状。
3、肝血虚血液过度亏损,会使肝脏失去濡养,从而形成肝血虚。
患者在日常中会反复出现头晕头昏、视力减退、面色无华、头发枯黄、肢体麻木,或女性尽量少色淡等问题。
4、肝气虚肝气不足,导致疏泄功能异常,使人身体异常疲乏,以及情绪低沉、头晕眼花、两胁胀闷症状。
【肝虚与体质、容貌有什么关系?】中医理论上认为,肝在五行当中属木,是为阴中之阳。
肝主藏血,血属阴;肝又主疏泄,气则属阳。
故而只有阴阳和调,才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推动血液与津液正常运行,并可以储存和调节血量。
而一旦肝虚,则导致全身气血难以通畅,各个脏腑失去气血濡养。
故而使得功能下降,从而影响体质以及外在。
就会使人出现体质弱容易生病,以及过早衰老的情况。
【调理肝虚重点】1、生活调理中医认为,导致肝虚的原因,大多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比如长期情绪不遂、过度熬夜、运动不足或过于劳累,以及营养不良等。
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导致肝脏阴阳失调,而形成肝虚。
所以对于肝虚人群来讲,一定要做好生活各方面的调理工作,尤其是要注意情绪、睡眠、饮食等方面的调理。
2、食疗调理对于肝虚患者来讲,不可胡乱服用任何药物,否则会加重肝脏负担,应以食疗调理为主。
可适当增加具有补益肝肾,以及滋养气血类食物。
【食补古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重瓣红玫瑰、桑葚、薄荷、陈皮、香橼、桃仁等食材,对于肝脏有着较好的维护功效。
五脏之肝的阴阳以及气血失调

五脏之肝的阴阳以及气血失调五脏之肝的阴阳以及气血失调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
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动、主升而为刚脏。
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肝阴、肝血常为不足,这是肝的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
(1)肝气、肝阳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少见肝的气虚和阳虚。
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相对亢盛所致,此内容放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
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和肝火上炎等方面。
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滞,在气机郁滞的部位,可出现胀满疼痛等症;若痰气或气血互结,在其结滞的局部出现肿块;如气滞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疼痛;肝气阻滞,或痰气、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上可发为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疼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甚则经闭等。
另外,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则胃气上逆,而发暖气吞酸,甚则脘痛;横逆犯脾,则痛泻交作。
肝火上炎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而致肝火上冲;或因暴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升;或因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心火亢盛,引动肝火所致。
肝火上炎,为肝之阳气升发太过,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病理表现。
肝的阳气升动太过,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脉络,则易出现咯血、吐血、血血;气火上逆之极,则血菀于上,发为薄厥。
(2)肝阴、肝血的失调在肝的阴血失调病机中,均以不足为其特点。
由于阴虚则阳亢,故阳气升动无制所致的肝风内动,亦多与肝之阴血不足有关。
肝血虚亏肝血虚亏,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损耗,或脾胃虚弱,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以致肝血不足。
由于肝为藏血之脏,一般说来,血虚则首先及肝,故肝血虚亏不能濡养筋脉,则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血虚不能上荣头目,则眩晕,目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不清;血虚又易化燥生风,而致虚风内动,可见皮肤瘙痒,或筋挛、肉瞤、等病理表现。
教你如何辨别肝阳虚和肝阴虚?

教你如何辨别肝阳虚和肝阴虚?《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脏位于人体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素问·灵兰秘典》:“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如果说心是一个国家的元首,那么肝无疑就是一位领军的大将军了。
与很多将军一样,肝是位脾气暴躁的主儿,极易生气。
为什么呢?因为它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运行血液疏布津液,还可以促进脾的运化和情志的调畅。
在阴阳五行中,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冲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
如果肝功能失调,我们身体就会出现胸肋、两乳、小腹部胀痛不适等肝郁气滞的表现,以及头痛、心情抑郁、脾气暴躁的肝火上亢等症状。
肝脏阴阳要是不平衡就会导致肝气不得宣发,甚或郁结,胆汁的分泌量减少,两眼看不清事物。
养肝最好的季节是春天,肝应春气,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调畅。
但如自然界春季风气太盛,会对肝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果肝脏阳气充足,而阴气缺失,进一步发展,就会造成肝脏阴血两虚的情况。
就会由于肝脏阴血不足,运行迟滞,导致血脉不通畅,而使人患病。
这时皮肤会变得干枯,甚至身上出现斑点,如果感染了病毒邪气就可能患上肝炎,久治不愈迁延而成肝硬化。
肝虚有肝阴虚和肝阳虚之分。
进一步发展又会出现气血阴阳不足的多种变证。
当然整体上来讲肝脏的肝气肝阳的病变以实证居多,而肝阴肝血的病变则以虚证居多。
——肝阴虚者的调养肝阴虚是肝的阴液亏虚、濡养功能减弱所致的病症,为肝的虚热证。
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肝病、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液使濡养功能不足所致。
眩晕耳鸣,目涩干痛,胁肋疼痛,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或手足蠕动后红少津,脉弦细数等,是肝阴虚的表现。
肝阴虚者在治疗上应以滋阴养肝为主。
肝应春气,在春三月时,要注意养肝阴、滋肝血,多吃枸杞泡茶、当归炖肉,或以鲜荷叶、鲜薄荷、麦冬代茶饮,以滋养阴液、调畅肝气。
肝气不畅,阳气不升!养阳气必须先养肝

肝气不畅,阳气不升!养阳气必须先养肝本文理论依据:《实用中医男科学》、《中医基础理论》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
列位看官,我们今天的话题,从一个词说起。
这就是“阳光男”。
没错,我们都喜欢“阳光男”。
尤其是女孩子,对开朗、大方的男性尤为青睐。
其实,落实到医学领域里面来,男性性格的阳光、开朗,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自身的健康状况和生理功能。
什么是“肝郁阳虚”型?顾名思义,就是这类患者,既有肝郁的问题存在,也有阳虚的问题存在。
他们的主要表现,就是精神抑郁寡欢,心事重重,记忆力和注意力衰退明显,同时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腰部以下位置发凉的感受特别明显,房事不力,腰膝酸软。
仔细询问,患者可能有过一定的心理创伤,或生活中遭遇过一定挫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阳虚”和“肝郁”的问题,怎么就集中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呢?其实,这要从肝和肾的关系说起了。
一句话,肝郁之人,肾阳无从升腾。
怎么理解呢?熟悉中医理论的人都知道,肝藏血,肾藏精。
精能生血,血能生精。
所以,肝肾素有“同源”之说。
男子肾阳要想顺利升腾,主持包括生殖功能在内的多种职责,必须依赖肝气的条达。
这里面,肝气就是肾中阳气升发的“润滑剂”。
若肝郁气滞,则肾中阳气内郁,不得外达。
另外,肝郁日久,伤及肝血。
肝血不能濡养肾精,则肾气日亏。
所以说,肝气的条达,对肾阳来说,太重要了。
临床所见,有太多的肾阳不足的男性,兼具肝郁的问题。
这就是“肝郁阳虚”的问题所在了。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清楚了,男人的性格,阳光、开朗、大方一点,是多么重要。
“阳光男”之所以天然地受别人的喜爱,是有道理的。
那么,遇到这种肝郁阳虚类型的患者,医家往往怎么应对呢?常常用解郁益肾之法。
药用柴胡、枳实、白芍之术来养肝,用熟地、山萸肉、杜仲、桑寄生之属来益肾。
这在临床中都是比较常见的。
具体的,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我们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男性的元阳之气,要想主持宗筋,顺利升腾,离不开我们的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气、肝阳虚简论 五脏均有气、血、阴、阳、虚、实、补、泻,唯独肝脏极少有人明确提出可用温阳补气之法。在肝病具体分型中,也没有给予肝气虚,肝阳虚以一定的位置。一般认 为肝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体阴用阳,属木应春,喜升主风,阳易亢动,阴易亏损,故肝的虚证便仅肝血肝阴不足一途。如钱仲阳认为“肝为相火,有泄无补”; 朱丹溪亦有“肝常有余”之论。近世著作,如五院教材的《中医内科学讲义》就干脆指出:“肝之寒证,仅见寒滞少腹厥阴经脉”。[1]即或偶有论及肝气虚、肝 阳虚的,也往往一笔带过。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我认为,肝气虚、肝阳虚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这直接关系到中医脏象学说的完整性问题。《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 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这是说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当然也应该包括肝阳。盖肾为元阳,乃一身阳气的基础,“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难经?七十五 难》),肾为肝之母,肾亏能令子亏,肾既有水火之亏,肝何独亏于水?肾阴不足可以引起肝阴不足,前人称此为“乙癸同源”,肾阳不足当然也可以引起肝阳不 足。再就肝本身而论,一般以肝阴为体,肝阳为用,哪里只有阴虚而不存在阳虚的道理。又《内经》谓“肝者,罢极之本”,罢同疲,如肝无气虚用怯,何得称之为 罢极之本?再以肝经有寒滞之证论,经脉是受脏腑支配的,是脏腑气化的路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倘肝无气虚阳虚,寒邪何以能侵袭肝经,而造成寒滞之证?诸 如以上问题,都涉及到中医脏象理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因此,要说肝无气虚、阳虚,在中医理论上是无法解释的,显然是一件憾事。 肝气虚、肝阳虚的客观存在,必然会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感觉到它。《内经》就明确地谈到了肝气虚这个问题。《素问?方盛衰论》曰:“肝气虚而梦 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灵枢?天年篇》亦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 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后世如明?张景岳在《求正录、真阴论》中谈到肝阳虚之证:“或拘挛痛痹者,以本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清?王旭高治肝四种补肝法 中,亦提到了补肝气和补肝阳。近世张锡纯《衷中参西录》载:“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后愚诊视,其左脉 微弱不起,断为肝虚证”,“遂用生黄芪八钱、柴胡、川芎各一钱,干姜三钱,数剂而愈”。并进一步指出:“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 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彼谓肝虚无补法者,原非见道之言也。”[2]已故老中医蒲辅周指出,五脏皆有“阳虚阴虚 之别”。“肝阳虚则筋无力,恶风,善惊惕,囊冷,阴湿,饥不欲食”,并谓:“肝炎阳虚者,亦可用附子汤”(见《蒲辅周医疗经验》一书)。可惜以上这些议 论,很少引起重视而加以深入细致的探讨。 肝以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故谓肝体阴用阳。肝的阳气,是肝脏升发和疏泄的一种能力,肝的阴血,是肝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脏 的这种阴阳关系与其他各脏阴阳的关系一样,都是相互为用,阴阳互根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无阳则阴 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那么,肝“体”可以影响到肝“用”,肝“用”亦可以作用于肝“体”。“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素问?生气通天论》)。在某些发病情况下,肝“用”更为重要。 七情伤肝,皆是直接影响了肝“用”,进而波及到肝“体”的。肝病分虚实两大类,实证尚有 由虚及实者,除一般所谓本虚标实指阴虚、血虚外,还应有肝气、肝阳不足,肝的虚证有属“体”不足的血亏,也有属“用”不强的气衰。这些类型都应该包括在肝 脏气血阴阳之内。如果只看到血虚阴亏,而不重视气虚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为此,我们认为把肝气、肝阳作为病名来看待似不太恰当,这样易于使人忽视了肝之阳气 的生理作用。脾气、胃气,肺气、肾气,这些气都是指的各脏腑的功能之气,应该和胃气上逆、脾气下陷一样,将肝气和肝阳的病变更确切地说为肝气犯胃、肝气横 逆、肝气不舒、肝气郁结、肝气虚、肝阳虚等等。 肝气虚的证候,与肝功能活动的范围关系极大。肝主血液之贮藏和调节,又主全身之筋的活动。同时精神情志的调节,也与肝气有密切关系。肝气对气血、精 神、消化的影响,中医称为疏泄。肝脏气虚用怯就会表现出肝脏功能活动的低下或虚性亢奋。前者常见于肝气虚,后者多见于肝阳虚。临床上,常可见到由肝气虚以 至升发疏泄无权,使肝失其条达之用,证见胁肋满闷,四肢乏力,懈怠、不耐疲劳,易怒,懒言,精神不畅,喜悲恐,善太息,腹胀,不思食,食则胀甚,嗳气,振 战,口干酸苦,不甚思饮,视力减退,头痛而昏重(尤以前额巅顶,太阳穴处为突出),巩膜微黄,脉沉细或弦数,舌苔白腻或黄腻。这些症状的出现,都是由于肝 气虚而疏泄不行,影响到气血、精神、消化等功能活动的结果。 气虚乃阳虚之始,阳虚乃气虚之渐。肝气久虚势必形成肝阳不足,气机升降机枢不灵,浊阴阻塞上下,胸胁满胀连及少腹,阴邪上逆而频频嗳气呕逆,甚则腹胀 如鼓,四肢肿胀,冷过肘膝。形容消瘦,脸色黧黑,口干苦,尿黄如浓茶,大便少而干燥或稀溏,脉象沉细而虚数,或革。苔黄燥或黄腻,舌质或胖或瘦,总有黯 色,以及梦多寐少,睡中常手足惊搐等等。凡此种种症象,皆由于肝之阳虚气弱,肝用难展,疏泄无权,而致积痰、留瘀、积热,进一步又影响到肝用,这样就是虚 实并见,寒热并存。所以本虚标实,寒热并见是肝阳虚的特征,在临床上易于混淆,不易被人正确认识。 虽然,由于肝脏生理作用比较复杂,肝病牵涉脏腑不同,兼挟症候不同,病因不同,又由各个病人体质、生活习惯、禀赋之异,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就相当复杂,但是,仍有一定的方向和证象可寻。我们把它们总括为三个方面: (1)肝经所过部位出现的病变; (2)肝的功能活动方面的障碍和外在表现; (3)与肝相表里、相母子等关系的脏腑发生有相互关联的病变。上述的病变,属于气虚或阳虚的,均可作为肝气虚、肝阳虚的辩证依据。它是与其他脏腑气弱阳虚的鉴别之处,也是肝气虚、肝阳虚的诊断要点。 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肝脾气虚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得肝之疏泄则运化健旺,肝得脾所转输之饮食精微的滋养,则肝气条达。黄坤载 谓:“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3],这是指脾对肝的作用。唐容川谓:“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 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4],这是说肝对脾的作用。脾的运化除脾本身功能活 动的作用外,肝的疏泄作用亦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强调脾转输精微对肝的作用,而忽视了肝的疏泄功能对脾转输作用的影响。临床举如猛然大怒或悲恸,常引起饮 食不能下,下而难化就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明。至于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肝脾两虚 等证型,都是肝病影响到脾胃纳化的病变。因此,在肝病气虚用怯的情况下引起脾 胃纳化功能失常,单纯治脾往往疗效不佳。张锡纯曾指出:“曾治有饮食不能消化,服健脾暖胃之药百剂不效,诊其左关太弱,知系肝胆不振,投以黄芪(其性温 升,肝木之性亦温升,有同气相求之义,故为补肝之主药)一两,桂枝尖三钱,数剂而愈。”[5]临床上,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肝病气虚用怯而致脾胃功能不好 者,单治脾往往不会满意。这种情况,在胃肠神经官能症中最为常见。兹举一例治验以证之。患者龙××,男,47岁,职工。上气喘气,面黄不华,自述两年前因 过度愤怒而致胸腹胀满,以后饮食逐日减退,渐至不思饮食,前后服中药五十余剂,并兼用酵母片,V.B1片等助消化药,但并未好转。近半年来,晚饭根本不敢 吃,吃后胀闷难受,无法安卧。自汗多,脉微细,舌质淡、苔薄黄。此乃郁怒伤肝,久之则气虚用怯,疏泄不行,用党参24克,黄芪24克,附片3克,干姜3 克,当归9克,毛条15克,桔梗9克,白芍9克,五味子9克,枳实4.5克。大补肝气,兼佐通调,三剂后矢气频转,胸腹胀痛减轻十之八九,五剂后完全好 转,遂停药上班工作。 对于肝病的治疗,前人早已指出了一些方向,提及了必须注意的一些特点。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写道:“至于肝为木脏,木生于水,其源从癸,火以木炽, 其权挟丁,用热不远寒,用寒不得废热,古方治肝之药,寒热配用,反佐杂施,职此故也。”[6]《伤寒论》厥阴篇中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汤,都是寒热并用。唐容川认为,这是由于肝“其经名为厥阴,谓阴之尽也,阴极则变阳,故病至此,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血分不和,尤多寒热并见。” [7]寒热并用这一特点,正与肝阳不足,常表现出寒热并见的症状相吻合。 王旭高为治肝大家,其补肝气用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补肝阳用肉桂、蜀椒、苁蓉,大部分仍泥于祛风范围,似有不尽吻合之处。肝脏 本身气虚用怯,功能活动衰弱,应该属于虚寒一类,自当在补肝体之中施用温养之法,而稍佐一、二调气之品,与寒邪伤肝,当用温药辛散通阳是有不同。寒邪直中 肝经,致使肝寒凝滞,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腹痛、指甲青紫、或囊冷阴缩、或腿肚转筋、脉象弦细、或沉细欲绝,病势较急骤,宜选用川椒、吴萸、桂枝、附子、 细辛等药物为主,再配伍疏肝理气的乌药、香附,益气养血的党参、当归等共同组成温肝散寒的方剂,如当归四逆汤、暖肝煎等。而肝脏本身机能衰弱,阳虚阴盛, 则临床表现为懈怠,不耐疲劳,郁郁胆怯,四末不温,也会出现痞满等脾胃症状,乃木不疏土之故。脉沉迟,发病较缓,多系逐渐形成。其治重在温养,与寒邪直中 肝经当用温药辛散同属温肝一法,但区别在温养,须在补气养血中佐以温药以助肝之生升发之力,不能单用辛温热药。学习前人经验,根据我们临床粗浅体会,党参 (包括人参、太子参)、黄芪、甘草味甘性温补气生津者,补肝气最为得宜。苁蓉、锁阳、鹿角(包括鹿茸、角霜、鹿胶)、淫羊藿、巴戟、葫芦巴、杜仲、川断、 菟丝子、桂圆肉等,温而不燥,补肝阳最为合体。如肝气虚、阳虚又兼寒邪凝滞或本身阴凝太甚者,又必赖附子、干姜、肉桂、当归之温而辛散,尤其附子能散能收 诚为妙品,肉桂入肝走血分,能助长生气,通血脉。根据肝气虚和阳虚的特点,拟定了益气补肝汤和温阳补肝汤: 方中黄芪与党参配伍能补肝脏生升之气,其中黄芪性升,与肝气弱而不升最宜,故为主,应重用;气弱血必不足,故辅以归、芍养肝之体以助肝用,且有阳生阴 长之义,增强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