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论文——尸斑
法医学在尸体分析与鉴定中的技术手段

法医学在尸体分析与鉴定中的技术手段法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研究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法律问题。
在尸体分析与鉴定中,法医学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以确保对死者身份、死因等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
本文将重点介绍法医学在尸体分析与鉴定中常用的技术手段。
一、尸体的外部分析与鉴定尸体的外部分析与鉴定是法医学中的基础工作,通过观察尸体的外部特征以及对尸体的测量、拍摄等手段,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
法医学中常用的外部分析与鉴定技术包括:1.尸斑的观察与判断:尸斑是尸体死后所形成的暗红色斑块,根据尸斑的颜色、形状、分布等特征可以推断死亡时间、死亡姿势等信息。
2.腐败程度的判断:通过观察尸体的腐败程度,可以初步推断死亡的时间,进一步辅助确定死因。
3.伤口的描述与记录:对尸体上的伤口进行详细的描述与记录,包括伤口的形态、位置、大小等,为后续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
二、尸体的内部分析与鉴定尸体的内部分析与鉴定主要通过解剖与组织检查来获取信息。
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以下几种:1.尸体解剖:尸体解剖是法医学中重要且必需的步骤,通过解剖可以了解尸体各器官的情况,发现内部损伤,并进一步确定死因。
2.毒物分析:对怀疑中毒的尸体进行毒物分析是法医学中的重要手段,可以确定中毒物质,为案件的侦破提供有力的证据。
3.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取样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发现疾病的病理学改变,进而为鉴定和判断死亡原因提供支持。
三、法医学在尸体鉴定中的技术手段除了尸体分析之外,法医学在尸体鉴定中还运用了其他一些技术手段,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1.指纹鉴定:法医学通过提取尸体上的指纹,与被害人或嫌疑人的指纹进行比对,以确定尸体的身份。
2.DNA分析:DNA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鉴定手段,通过提取尸体中的DNA,并与可能的亲属进行比对,可以确定尸体的身份。
3.骨骼鉴定:在一些无法通过外部特征进行身份确认的情况下,法医学可通过对尸体骨骼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分析和比对,进而确定尸体的身份。
沈忆文《法医学精品教学》3-1早期尸体现象-文字版

尸冷的影响因素
内因(脂肪厚度、体表面积、死前产热) 肥胖程度 年龄、性别 身体状态 死因 外因(热交换条件) 环境温度、空气湿度、通风情况 接触介质:水、土、空气 接受能量(辐射) 身体附着物
尸冷变化规律
体格一般的成人尸体(体重65~70公斤): 春秋季节,15-20 ℃ ,死后前10小时每小时下降 1℃ , 10小时后每小时下降0.5℃ 环境温度低(2~9 ℃ )死后每小时平均下降1℃ ; 环境温度高(20℃ 以上,夏季)死后每小时平均下 降0.5℃ ;环境温度高于40℃,则尸冷不发生 ; 严寒、通风条件良好,则尸冷迅速。 应用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校对。
尸冷(cooling of the body, algor
mortis)
概念:人体死亡后,新陈代谢停止,
热量不再产生而体表散热不断进行, 使尸体温度降到环境温度,甚或低 于环境温度的现象,称为尸冷 (cooling of the body, algor mortis)。 测量部位:直肠或肝表面
按压可 褪色
扩散期
12~24
按压稍 褪色 按压不 褪色
浸润期
>24
颜色固定
原尸斑不消失,新 的尸斑不能产生
尸斑的转移 两侧性尸斑:在死后6小时到12小时,改变 尸体的体位时,原有的尸斑不再完全消失, 而在新的低下部位又可出现尸斑,称为两 侧性尸斑 尸斑的固定
尸斑的分布
原则:尸斑处于低下未受压处。
角膜混浊 (postmortem turbidity of cornea)
概念:人体死亡后,角膜透明度逐渐减低,混浊,呈灰 白色,最后完全不能透视瞳孔,称为角膜混浊 (postmortem turbidity of cornea)。 时间:死后5~6小时--角膜出现白色小点 规律 6~12小时--斑点扩大 轻度混浊 15~24小时--混浊加重、半透明 中度混浊 >48小时--不能透视瞳孔 高度混浊 法医学意义:推测死亡时间
论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

论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摘要: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早期尸体现象有:超生现象、尸冷、尸僵、尸斑、肌肉松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尸体痉挛、自溶和自家消化等,通过全方位介绍各种早期尸体现象的种类,了解各种早期尸体现象发生的机制,以及各种早期尸体现象的程度、位置、形状、状态、颜色等等,从而推敲出尸体死亡的时间、尸体死后停放的姿势、有无移尸、判断是他杀还是自杀、甚至可提示死亡原因等。
在刑事侦查过程中,早期尸体现象为查明案件事实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早期尸体现象、侦查作用、提供线索、死亡时间。
一、前言在人类死亡后,各器官和机能以及细胞的生命活动都趋向停止,尸体受包括温度、湿度、外力、化学作用、生物因素等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改变和物理学、化学以及形态学上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死后变化。
由于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尸体的特有现象,我们将之命名为尸体现象。
根据尸体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法医学上通常将尸体现象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两种,通常的分类,我们将在自然环境下(即室温20摄氏度、湿度40%、没有其他物理作用),尸体死亡后24小时内发生的尸体变化称作早期尸体现象,24小时之后发生的尸体变化称作晚期尸体现象。
但这种划分方法并不绝对,因为尸体的变化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改变,所以这种划分仅仅是限于在一种理想状态下进行的。
尸体现象在刑事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法医学意义,在确定人死亡与否,死亡时间以及死亡原因和是否尸体发现场所即为第一现场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尸体现象既能反映出尸体死亡过程中或者死亡前的某种状态,也能够破坏生前状态或者某种损伤和病变。
甚至死后的尸体现象有时候会被误认为损伤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直接死因。
因此正确的熟悉和认知尸体现象对于刑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本论文主要介绍早期尸体现象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
二、早期尸体现象(一)超生反应个体死亡后,某些器官、组织、细胞还保持短暂生命力,并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现象,称为超生反应。
法医学在尸体的尸斑与死痕鉴定中的研究进展

法医学在尸体的尸斑与死痕鉴定中的研究进展尸斑与死痕是法医学领域研究尸体死亡时间与死因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法医学在尸体的尸斑与死痕鉴定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
1. 尸斑与死痕的定义与分类尸斑是指人体死亡后皮肤及其下组织出现的血液淤积现象,根据形成时间和位置可分为固定性尸斑、壁力性尸斑和自发性尸斑。
固定性尸斑在死亡后6-8小时形成,壁力性尸斑在死亡后8-36小时形成,自发性尸斑一般在死亡后36小时后形成。
死痕则是指人体生前或死亡时由于外界暴力或其他原因而在体表或体内留下的痕迹,常见的死痕包括打击伤、刺伤、挤压伤等。
2. 尸斑与死痕鉴定的方法传统的尸斑鉴定方法主要依靠法医医生的经验与观察,但该方法存在主观性强、结果不准确等问题。
现代法医学使用了更多的科学技术来辅助尸斑与死痕的鉴定。
例如,光谱成像技术可以通过对尸斑颜色的分析来推测死亡时间;红外线成像技术则能够检测尸斑下的热能分布。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设备如电子显微镜、病理显微镜等,帮助法医医生观察和分析死痕的特征。
3. 应用于实际案例的研究成果尸斑与死痕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的刑事侦查和司法审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对尸斑形成时间的推测,可以帮助确定死者的死亡时间,对于刑事案件中的时间线索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于打击伤导致的死痕,通过对死痕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判断死者是被击打的工具、击打力度和方向等,有助于破解谋杀案件的行凶过程。
4. 尸斑与死痕鉴定中的挑战与展望尸斑与死痕鉴定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在复杂环境下的尸斑鉴定、死痕形成机制的研究等。
此外,对于特定情况下的尸斑与死痕的鉴定也需要更多的研究,如溺水尸体尸斑的形成与鉴定等。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预期更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将被应用于尸斑与死痕的研究与鉴定中,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相关技术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法医学在尸体的尸斑与死痕鉴定中的研究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法医学在未解决谋案件中的应用

法医学在未解决谋案件中的应用法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通过对尸体的解剖、检验、分析等手段,为解决各种疑难复杂的谋案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法医学在未解决的谋案中的应用,为破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和证据。
本文将从法医学在未解决谋案中的尸体鉴定、毒物鉴定、痕迹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介绍法医学在谋案破解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
一、尸体鉴定1. 尸斑分析尸体死后一段时间内,由于血液在体内凝结,引起死亡的部位出现不同颜色的痕迹,这些痕迹即为尸斑。
通过尸斑的颜色、分布、形态等特点分析,法医学可以推断出死亡时间、姿势等重要信息,为破案提供线索。
2. 尸块鉴定对于已经被残忍杀害并分尸的案件,法医学通过对各个尸块进行解剖和鉴定,可以确定各尸块之间的关联性,并还原死者的真实身份。
这对于找到凶手和还原犯罪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毒物鉴定1. 尸体内毒物检测对于怀疑是因毒物中毒导致的死亡案件,法医学通过对尸体内脏器进行毒物检测,可以鉴定出死者体内是否含有毒物,并进一步确定死因。
这对于查明是否是自然死亡、事故还是他杀具有重要意义。
2. 枪支毒物分析在一些无法明确卧底身份的涉案人员中,法医学通过对尸体进行枪支毒物分析,可以确定是否使用了追踪毒物,从而帮助侦探揭示隐藏的真相。
三、痕迹分析1. 血迹鉴定在谋杀案中,犯罪现场常会留下血迹。
通过血迹的形状、颜色、分布等特点的分析,法医学可以推断出犯罪工具、作案过程等信息,提供追踪凶手的线索。
2. 墨迹鉴定对于一些重要文件、证据的原文和副本的鉴定,法医学专家可以通过对墨迹成分、笔迹特点等的分析,判断是否为同一笔迹,从而确定证据的真伪。
四、DNA鉴定1. 嫌疑人的DNA提取与比对通过对嫌疑人体内的DNA提取与现场的DNA比对,法医学可以确定嫌疑人是否与案件有关,为追踪凶手和破案提供重要依据。
2. 亲属间的DNA关联鉴定通过对死者的亲属进行DNA关联鉴定,法医学可以确定死者的身份,排除身份的混淆和误判,提供准确的证据。
尸体检验法医学论文

尸体检验法医学论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为代表的血管内成像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1-2]。
其在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机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前血管评估、术中支架置入指导和术后再狭窄预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
法医学尸体检验中,涉及血管病变或损伤的案例多见,血管内成像技术可以在微创尸体检验基础上提供与组织病理学分辨率相近的声(光)学图像。
通过对冠状动脉病变内部特征评估和存在解剖困难的血管损伤或病变明确性质,血管内成像技术在血管相关猝死案例中复杂死因和伤病关系分析方面优势明显,是对传统尸体检验和新兴虚拟解剖的良好补充。
1IVUS和OCT技术的特点IVUS以其良好的组织穿透力,在不阻断血流的前提下,穿透深度最高可达8mm,能清晰反映血管壁全层结构[1]。
但目前IVUS可用探头频率为20~40MHz,透视深度4~8mm的轴向分辨率仅为100~200μm[4]。
虽然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通过运算处理不同组织的不同回声频率已达到对斑块的组织成分进行模拟成像和定量分析,但部分钙化斑块对回声遮挡,成像中所形成的伪像、导管直径的大小、数学模型中缺少血栓的算法等对其实际临床应用产生一定限制[5]。
OCT作为近十年来新兴的血管内成像技术,主要分为时域OCT和频域OCT 两大类。
时域OCT通过光学延迟线的快速变化来实现纵向深度扫描(即A扫描),其成像速度受到一定限制;频域OCT,即光学频域成像(opti⁃calfrequencydomainimaging,OFDI),则是通过测量干涉信号的光谱并对其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来获得纵向深度信息,兼具快速成像能力和OFDI系统简单化和平衡探测优势[6-7]。
法医学在尸体的尸斑与死痕鉴定中的研究进展

法医学在尸体的尸斑与死痕鉴定中的研究进展尸斑与死痕是法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尸体的尸斑和死痕进行准确的鉴定分析,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刑事案件中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法医学在尸斑与死痕鉴定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本文将对法医学在尸体的尸斑与死痕鉴定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尸斑的研究进展尸斑是指尸体死亡后出现的由于血液凝固和重力作用引起的颜色变化。
根据尸体尸斑的形成时间和部位,法医学可以推测出死者死亡时候的姿势和死亡时间等重要信息。
近些年,研究者通过电子显微镜等先进科技工具,对尸斑中的血液成分、颜色变化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尸斑颜色变化机制方面,研究者发现了一些新的认识。
例如,早期尸斑在形成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氮,导致血红蛋白的氧合程度下降,从而呈现出青紫色。
利用这一发现,法医学人员可以对尸体死亡的时间进行更加准确的推测。
此外,尸斑的位置和形状也被用来推测死者死亡时的姿势。
研究者通过对大量尸体尸斑位置和形状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规律。
例如,尸斑只会出现在尸体的下方,不会出现在悬吊和新鲜尸体的躯干部位。
这些规律对于鉴定自杀和他杀等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二、死痕的研究进展死痕是尸体表面出现的与死者死亡原因有关的痕迹,例如头部钝器伤等。
通过对死痕的形态、位置和组织损伤情况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法医学可以判断死者死亡的方式和凶器类型等重要信息。
近年来,研究者在死痕的鉴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在凶器类型的判断方面,研究者通过对死者头颅的MRI扫描和三维打印技术的应用,成功鉴定出了一些特殊凶器造成的痕迹。
例如,利用这些技术,法医学人员能够判断出被箭射击致死的尸体。
这对于一些死亡原因模糊或者凶器隐藏的案件,具有重要的鉴定价值。
同时,在死痕的判断方面,法医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做出了一些重要调整。
例如,在对头颅挫裂伤等死痕进行分析时,研究者采用了立体扫描成像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到骨折线的形态和方向。
如何通过尸冷、尸僵和尸斑来判断死亡时间

如何通过尸冷、尸僵和尸斑来判断死亡时间作者:夏德海等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10期【摘要】死亡时间是指检查尸体时距死亡时刻的间隔时间,是法医实际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目前还没有脑死亡的相关法律及实施,目前仍以呼吸心跳停止的死亡标准来推断死亡时间,准确推断死亡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为案件侦查提供线索,划定侦查范围,确定犯罪嫌疑人有无作案时间或确定案件性质和阐明作案过程均有重要意义,现以尸冷、尸斑、尸僵谈怎样判断死亡时间。
【关键词】尸冷;尸僵;尸斑;死亡时间一、死亡与死亡时间的概念(一)死亡人个体死亡的传统概念是呼吸和心跳不可转逆的停止。
并按呼吸和心跳停止的先后而分为呼吸性死亡与心性死亡。
(二)死亡时间法医学意义上的死亡时间,指的是指法医进行尸体检验时距死亡时刻的间隔的时间,通常描述为死后多少天或多少小时。
二、尸冷人在死亡后,热量的产生中断,尸体开始冷却,直到与周围环境的温度一致为止,即完全尸冷。
冷却程度在尸体的不同部位是不相同的,如尸表测得的与直肠内测得的就有差异,测尸温最好能在直肠或腋窝处测得。
触及手足、面部有冷的感觉为1-2小时,触及有衣物部位的皮肤有冷的感觉为4-5小时。
在特定的时刻测定尸体体温,然后根据该体温与生存时的直肠体温(37℃)之差,可推定死亡经过时间。
一般认为,在死后的10小时内,尸温下降为每小时1℃,10小时以后,尸温下降为每小时05℃。
如尸体置于被褥内,则与四季无关,一般认为肥胖者为每小时04℃,瘦弱者为每小时07℃。
发现尸体后,应尽可能早期定时测定直肠温度,并制成尸体温度下降曲线,然后推定死亡时间。
列表17℃-18℃环境温度中尸体直肠温度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系死后经过时间尸温死后经过时间尸温1-15小时36℃7-11小时29℃3-4小时34℃9-15小时27℃4-6小时32℃13-19小时25℃5-7小时3l℃15-23小时24℃按公式计算:死后经过时间=(37度-T度)/083度(T:尸体直肠温度)所得数字为春秋季节的死后经过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或缺的证据——尸斑
【摘要】:在办案过程中,在法医的鉴定过程中,死者的遗体都留下了些重要的证据,尸斑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证据。
【关键词】:尸斑形成发展意义
【正文】:
经过学习法医学这门课程,了解了很多知识,其中我对尸斑的现象比较有兴趣下面我就表述下我经过查阅资料后的浅解。
尸斑是一种生物反应,指人死后在尸体低下部位皮肤出现的紫红色斑块,称为尸斑。
尸
体现象之一。
人死后,在尸体低下部位皮肤出现的紫红色斑块,称为尸斑。
人死后平均2-4
小时出现。
尸斑的形成:是由于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心血管内的血液缺乏动力而沿着血管网坠积
于尸体低下部位,尸体高位血管空虚、尸体低下位血管充血的结果,尸体低下部位的毛细血
管及小静脉内充满血液,透过皮肤呈现出来的暗红色到暗紫红色斑痕,这些斑痕开始是云雾
状、条块状,最后逐渐形成片状,即为尸斑。
尸斑的分布位置:
与尸体的姿势直接相关。
如仰面平卧的尸体,尸斑出观在枕部、顶部、背部、腰部、臀
部两侧和四肢的后侧,有时也见于尸体侧面,甚至上面的倾斜区如锁骨上部。
俯卧的尸体,
尸斑分布在颜面、胸部、腹部和四肢的前面,此时两侧眼结膜也往往呈瘀血状。
处于立位的
尸体,如悬吊的尸体,尸斑出现在下肢、下腹部和上腹的远端,多呈紫红色或暗紫红色;因
煤气或氰化物中毒死亡的,尸斑呈樱红色。
一般十小时内用手指压迫可退色,除去压迫又复
原;如将尸体翻转,原尸斑逐渐消失或转移,而在新的低下部位又重新出现。
因此,法医检
验尸体时,往往根据尸斑的分布位置来判断尸体停放的位置。
尸斑是较早出现的尸体现象之一,通常是在死亡后2~4小时出现,经过12~14小时
发展到最高度,24~36小时固定下来不再转移,一直持续到尸体腐败。
然而尸斑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下面三个时期:
1.坠积期:人死后,血液下坠于尸体低下部位血管中,此时血液还仅限于血管内,尚未扩散到血管外。
这个时期是尸斑坠积期。
在这个时期,如果用手指按压尸斑,则被按压地方毛细血管的血液即向周围流动,尸斑暂时消失;但放开手指解除压力后,血液流回原处,尸斑又重新出现。
不仅如此,在坠积期内,如果翻动尸体位置,则原来的尸斑逐渐不明显,甚至消失,而在尸体新的低下部位又重新出现新的尸斑。
切开坠积期尸斑处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可见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
此时流出的血液易被纱布擦掉,但擦去后还能流出血液。
尸斑坠积期一般在死后2~4小时开始出现,但也有早在死后半小时或迟至6~8小时出现的。
极少数濒死期迁延的病人,由于循环衰竭,在死亡前便可见到少许尸斑。
2.扩散期:人死后,除了血液循环,组织液也同样向尸体低下部位坠积,沉降于血管周围的组织中,透过血管壁而进入血管内,与血液相混合而促进死后溶血,然后被组织液稀释,并被血红蛋白染红的血浆向血管外渗出,这就是尸斑扩散期。
尸斑发展到扩散期一般需要1 2小时,进展快的也需要8~10小时,扩散期是坠积期的延续。
在这个时期,用手指按压尸
斑稍有退色,变更尸体的位置后,原有尸斑不易消失,新的尸斑也不易形成。
切开扩散期尸
斑处的皮肤,则在切开的血管断处惭渐流出血滴,从组织中有少量淡红色液体溢出。
3.湿润期:从扩散期开始,被血红蛋白染色的液体就渗入组织间,至第二天后更加明显,不仅渗入组织间隙,而且渗入组织细胞内,使组织着色,这就是尸斑发展过程中的浸润期。
浸润期是扩散期的延续,持续时间较长,以后由于细菌的作用而转为尸体腐败。
在浸润期内,压迫不能使尸斑消退,更不能形成新的尸斑。
用刀切开尸斑处,可见组织呈紫色或浅紫色,血管中无血液流出。
上面谈的是尸斑出现和发展的一般情况。
此外,尸斑出现的速度和程度还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有外力压迫、血液性状、血量及皮肤色泽等。
尸斑的颜色又如何判断呢?
皮肤色素的深浅,对尸斑的颜色也有影响,肤色浅的尸体,尸斑颜色就要鲜明些,肤色深的尸体,尸斑颜色就要暗淡些。
尸斑的颜色取决于血液和皮肤的颜色。
我国人的尸斑通常是紫红色,一氧化碳中毒的尸体,因为血液中含有大量鲜红色的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故其通过皮肤透出的尸斑呈樱红色。
冻死、氰化物中毒的尸体,因其体内氧利用不足,血液中含有较多的氧合血红蛋白,故其透过皮肤呈现出来的尸斑呈鲜红色。
在水中或处于冷冻条件下的尸体,因氧气渗透入皮下血管内,形成氧合血红蛋白,故其尸斑呈红色或淡红色。
烧死尸体因生前吸入一氧化碳,未烧焦部分的尸斑呈樱红色。
氯酸钾和亚硝盐中毒时,因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故尸斑呈灰褐色。
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肤色不同,尸斑的呈现程度也不同。
黑色皮肤可以掩盖尸斑颜色。
随着死
后变化的发展,尸斑的暗紫红色逐渐转为浅绿色和绿色,与腐败尸体的颜色相融合。
然而尸斑也有一些情况很特殊,一般来讲尸斑呈暗紫红色.因为人死后一定时间内,由于部分组织细胞处于超生反应状态继续消耗血液中的氧气,使氧合血红蛋白变成还原型血红蛋白,血液为静脉血,暗红色.血液的坠积有一个量变的过程,所以尸斑的颜色是逐渐显现并加深的。
还有特殊的情况:
1.鲜红色的尸斑见于: 一氧化碳中毒(碳氧血红蛋白),氰化物中毒(氧合血红蛋白),冻死(氧合血红蛋白)等。
2.灰褐色的尸斑见于:亚硝酸盐中毒,氯酸钾中毒(高铁血红蛋白)等。
3.硝基苯中毒(高铁血红蛋白)尸斑可呈现绿褐色,应注意与尸绿区别开来。
在法医尸体检验的实践中,常常有在尸体低下部位见不到尸斑的情况。
这主要是受压的缘故。
尸体低下部位受压处,如与硬面接触被压成扁平状的胛部、背部、骶骨部、臂部及脚后跟部等,由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被压到其他地方而没有尸斑形成,检验中见到的往往呈苍白色,若衬垫物的硬面不平,则尸体受压处的皮肤可留下与衬垫硬面相一致的苍白区,而没有受压的地方仍有尸斑。
这样,暗紫红色的尸斑与苍白色的印痕相映,更加清晰。
此外,裤带结扎的地方,衣服折叠的地方,或者皮肤皱褶的地方等,也因压迫而无尸斑的形成,并可留下与压迫物相一致的印痕。
溺死的尸体由于毛细血管受冷水刺激发生收缩,加之尸体在水中浮动翻转,所以,尸斑常常出现得较慢,而且比较弱。
尸体的血液性状是死因决定的,它对尸斑出现的速度和程度也有直接的关系。
窒息死或者急死的尸体,因其死亡是极短时间的事情,血液呈暗红色流动性,所以尸斑出现的速度快,程度强,多呈暗紫红色。
这类尸体尸斑常出现于死后1~1.5小时,早者30分钟即可出现,8~10小时就可发展到扩散期。
由于尸斑出现的速度快、程度强,这类尸体的尸斑处还常见斑点状出血。
与此相反,死者若是死于严重贫血和急性失血,则因其血量少,故尸斑出现速
度慢程度弱,颜色也浅,甚至可以不显现。
尸斑在法医学上有其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证据。
明显的尸斑可以作为诊断死亡的确证;尸斑的分布位置、反映压迫物的花纹,能够提供死亡时尸体的位置、姿式、停尸物表面形状的情况,还可以判明尸体有无变动和变动的时间;根据尸斑发展的规律,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死亡时间;尸斑的颜色、浓谈、程度,可以为死亡分析提供依据;根据尸斑的范围、浓淡,可以判断尸体内的血液量,等等。
综上所述,尸斑既神秘又重要,展现了死者留下的证据,为法医与警方办案提供了有力的线索。
参考书目及文献:《法医学》王保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