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级以太网OAM的标准与发展
以太网介绍

特征
• 用户的包头基本不变 • 分层的网络允许不同的运营商建立不 同的域 • 用户的地址仍然保留,任何的修改对 于运营商都是可见的 • 运营商可以创建4096个用户VLAN, 对于大运营商仍然是不够的
• 基于策略的VLAN(Policy-Based)
基于端口的静态VLAN
• 基于端口的静态VLAN是划分虚拟局域网最简单也是 最有效的方法,它实际上是某些交换机端口的集合,
网络管理员只需要管理和配置交换机端口,而不管交
换机端口连接什么设备; • 这种划分VLAN的方法是根据以太网交换机的端口来 划分的,是目前业界定义VLAN最广泛的方法; • IEEE802.1Q规定了这种划分VLAN的国际标准。
SwitchA-Catalyst2950
7x
Ethernet
8x
9x
10x
11x
12x
7x
8x
9x
10x
11x
12x
C 7 8 9 1011 12 A 12 34 56 1x 2x 3x 4x 5x 6x 1x 2x 3x 4x 5x 6x
A
B
臂路由也可以实现单臂 路由,如果VLAN数量多
VTP Client
PC3
PC4
实验原理图
Access
Tag
VLAN间的路由
VLAN之间的路由可以认为是不同网段之间的路
由,因此,从原理上讲,凡是具有路由功能的软 硬件设备均可担任VLAN之间的互连任务。
实际在工程中常用的是下面的两种解决方案:三
PTN网络的OAM技术简析

PTN网络的OAM技术简析作者:吴雅琴,吴哲来源:《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年第05期摘要:首先介绍了分组传送网的OAM功能,对目前几个主流的PTN OAM技术进行了比较。
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PTN的OAM功能在网络维护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对PTN OAM 技术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MPLS-TP;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中图分类号:TN915.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05-0000-02OAM Technology Analysis of PTN NetworkWu Yaqin1,Wu Zhe(1.Shanghai Xinqiao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Shanghai201806,China)Abstract:First introduced the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OAM function,few mainstream PTN OAM current techniques were compared.On this basis,focusing on the PTN of the OAM functionality in the network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TN OAM technology also discussed.Keywords: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MPLS-TP;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一、概述传送网承载的业务正从以时分复用(TDM)为主向以IP为主转变,目前面向TDM业务设计的同步数字体系(SDH)传送网技术已难以适应全业务的传送需求,同时现有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以太网技术也不能很好地满足TDM业务传送的需求。
MEF主席陈子楠:电信级以太网下一个10年

现在 ,以太 网 的益 处 已经 得 到全 球 认可 , 署 规 模 日益 庞 大 ,电信 级 以 太 部
网进 入 到 一 个 新 的 时 代 。而 不 同 的 运 营 商 之 间 就 存 在 一 个 巨 大 的 联 网 需 求 , 无 论 是 中 国 的 中 国 电信 、美 国 的V r o 、 国 的 B 、印度 的 T T ei n 英 z T A A等 等 , 提 出 了 都 这 样 的 需 求 。但 是 联 网 带 来 很 多 新 的 问 题 ,比 如 不 同 国 家 间 的 技 术 规 范 、业 务 形 态 、 策 环 境 等 均 不 统 一 , 运 营 商 之 间 单 独 谈 判 合 作 又 意 味 着 巨 大 的 成 政 而 本 和 时 间 投 入 。因 此 , 方 呼 唤 一 个 新 型 交 换 中 心 的 出 现 , 且 具 备 议 价 、 各 而 谈
康军: 解决 时钟 同步 的问题 是降 低成 本 的当务 之急。对中国运营商来讲 , 现有 的传输 网络大部 分是
基于S ONE / DH的技 术 , 别 是 在 移 动 回传 领 域 。 TS 特
从 测 试 厂 商 角 度 看 , 营 商 都 在 关 注 高 速 以 太 网 发 运 展, 0 10 4 G、 0 G高 速 以太 网取 代 长 期 投 入 的 S ONE / T
u- 同步是成本减少关键 t ,  ̄
《 通信世 界 周刊 》: 在电信级 以太 网从 1G t0 甚 0 ̄4G |
关的测试 。C w
的专 网网络 , 何 实现 在 最 少投 入下这部 分 的 网络 向 电 如
信级 以 太 网的 过 渡?
速 以 太 网 络 , 而 大 大 节 约 成 本 , 提 高 了服 务 质 从 又
IXIA电信级以太网(Carrier Ethernet)

IXIA电信级以太网(Carrier Ethernet)泰尔网 2014-06-09 14:06:56 来源 [电信网技术] 作者杨中贤摘要电信级以太网(Carrier Etherent)技术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和追捧。
本文站在测试的角度,从业务等级测试(MEF9,MEF14),网络基础架构测试(MPLS,VPLS,PWE3,PBB/PBT)和服务管理测试(Ethernet OAM/CFM)等三个方面介绍了美国IXIA公司在这方面的最新进展,并结合实例分析IXIA测试方案的领先性。
1 引言近一年来,全球电信级交换机和路由器市场持续大幅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企业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
据Infonetics Research公司的最新分析估计,市场对电信级以太网路由器和交换机(CERS,Carrier Ethernet Routers and Switches)的需求每季度都以两位数的数字增长,预计到2009年达到79亿美元。
所以对电信级以太网技术的测试需求也显得非常迫切。
IXIA作为全球领先的IP性能测试方案提供商,一直跟踪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并且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了非常完善和领先的Carrier Ethernet测试方案,以满足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对Carrier Ethernet技术的测试需求。
本文从Carrier Ethernet测试需要和覆盖面的角度考虑,全面介绍IXIA在这方面的进展,希望对各位读者了解Carrier Ethernet测试技术有所帮助。
IXIA的Carrier Ethernet测试可以分为三部分:业务等级测试(Service Level Testing),基础网络架构测试(Underlying Network Infrastructure Testing)和以太网管理服务测试(Ethernet Management Service Testing)。
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IXIA目前最为完整的电信级以太网路由器和交换机(CERS)和Carrier Ethernet业务测试方案。
以太网的标准

以太网的标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定义了局域网中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标准。
以太网的标准包括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规范,它们决定了局域网中数据的传输方式和格式。
本文将介绍以太网的标准,包括其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以太网的标准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的版本是由美国计算机制造商DEC、Intel和Xerox共同制定的。
它采用了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CSMA/CD)的技术,这种技术允许多台计算机共享同一条传输介质,从而实现了成本低廉的局域网解决方案。
随着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传输速率也从最初的10Mbps提高到了100Mbps、1Gbps甚至更高的速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带宽需求。
其次,以太网的标准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上都有详细的规范。
在物理层上,以太网使用双绞线、光纤等传输介质,同时定义了各种物理接口和连接器的规范,以保证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在数据链路层上,以太网采用了帧格式来组织数据,包括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数据和校验等字段,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正确接收。
此外,以太网还定义了一系列的协议,如地址解析协议(AR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等,以支持局域网中计算机的通信和管理。
最后,以太网的标准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演进。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网络带宽和可靠性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以太网标准将不断更新和完善。
例如,IEEE 802.3标准组织正在推动下一代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以提供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好的能源效率等特性,以满足未来网络的需求。
综上所述,以太网的标准是局域网技术的基石,它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创新,以太网标准将继续推动局域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快速、更可靠的网络连接。
MPLS-TP OAM 的国际标准之争 - ccsaorgcn

14MPLS-TP OAM 的国际标准之争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所 李 芳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MPLS-TP 技术背景和国际标准进展,然后说明了CCSA 在PTN 标准研究方面的工作和我国运营商的网络应用现状,重点分析了MPLS-TP OAM 的国际标准之争,从应用场景、功能要求、技术方案和产业成熟度等方面阐述了基于Y.1731 OAM 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MPLS-TP 操作管理维护(OAM) 分组传送网(PTN) 标签交换路径(LSP)1 MPLS-TP 技术背景和国际标准进展MPLS-TP 是传送和数据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是适应业务IP 化、网络分组化的主流技术,近年来受3G 和LTE 移动回传、三网融合等市场应用需求驱动,成为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兴热点,但其国际标准化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具体如图1所示。
MPLS-TP 技术的前身是传送-多协议标签交换(T-MPLS),ITU-T 自2005年开始开发T-MPLS 技术标准,已开发出包括体系架构、设备、保护倒换和操作管理维护(OAM)的一整套标准,但该项工作因受到IETF 的强烈反对而停滞,理由是T-MPLS 修改了IETF 的MPLS 协议——OAM 的标签14而严重影响互联网发展。
图1 MPLS-TP 的国际标准化历程从2008年4月开始,ITU-T 和IETF 正式合作开发MPLS-TP 标准,IETF 主导协议开发,ITU-T 负责传送需求,原定2009年9月完成标准开发,但至今已拖延一年半尚未完成。
主要原因是在传送和数据领域,对MPLS-TP的网络环境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T ‐MPLSIP/MPLSIETF 专家反对T ‐MPLS 标准对MPLS 协议的修改,理由是MPLS 协议应由IETF 开发,T ‐MPLS OAM 采用标签13影响MPLS 协议互通,严重损害互联网;T ‐MPLS 标准逐步受阻停滞。
oam标准

oam标准
OAM标准是指操作、管理和维护(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标准。
它是一种网络通信协议和技术,用于
监视、管理和维护网络设备和资源的状态和性能。
OAM标准提供了一套规范和方法,用于诊断和解决网络故障、监控网络性能、管理网络资源、配置和维护网络设备等任务。
它可应用于多种网络技术,包括以太网、无线通信、传输网络等。
OAM标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连接状态监测(Connection Monitoring):用于检测网络连
接的状态,包括链路状态、链路质量、传输延迟等。
2. 故障管理(Fault Management):用于诊断和解决网络故障,包括故障定位、故障恢复、故障通知等。
3. 性能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用于监测和管理网
络性能,包括带宽利用率、传输速率、网络延迟等。
4.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用于配置和管理
网络设备和资源,包括设备配置、参数调整等。
5. 安全管理(Security Management):用于管理网络的安全性,包括用户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
OAM标准的应用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性能,缩短故障排除时间,提高网络管理效率。
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可以使用不同的OAM标准来满足特定的需求。
常见的OAM 标准包括IEEE 802.3ah、IEEE 802.1ag、ITU-T Y.1731等。
以太网的三种以太网标准

以太网的三种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使用双绞线或光纤作为传输介质,采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在以太网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标准,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
本文将对这三种以太网标准进行介绍和比较。
首先,以太网是最早的以太网标准,它使用10Mbps的传输速率,采用基带传输技术,传输距离最远为100米。
在以太网中,数据帧的最小长度为64字节,最大长度为1518字节。
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来解决数据冲突问题,但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以太网的传输速率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出现了更高速的以太网标准。
其次,快速以太网是在以太网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它使用100Mbps的传输速率,采用基带传输技术,传输距离最远为100米。
快速以太网在数据帧的最小长度和最大长度上与以太网保持一致,但由于传输速率的提升,快速以太网能够更快地传输数据,适用于对传输速度要求较高的场景。
快速以太网的出现,使得局域网的传输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大大改善了网络性能。
最后,千兆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标准,它使用1Gbps的传输速率,采用基带传输技术,传输距离最远为100米。
千兆以太网在数据帧的最小长度和最大长度上与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保持一致,但由于传输速率的进一步提升,千兆以太网能够更快地传输大容量数据,适用于对传输带宽要求较高的场景。
千兆以太网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局域网的传输速度和带宽,满足了现代网络应用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
综上所述,以太网的发展经历了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三种不同的标准,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传输速率和技术,适用于不同的网络场景。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以太网标准也在不断演进,未来可能会出现更高速的以太网标准,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传输需求。
在选择以太网标准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网络环境来进行合理的选择,以实现最佳的网络性能和传输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信级以太网OAM的标准与发展摘要OAM是以太网技术从局域网组网向城域网和广域网组网技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本文列举了电信级以太网对于OAM的需求,介绍了以太网OAM在标准和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其相关标准、协议机制、实现与应用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1、引言以太网技术以其良好的经济性、互通性和易用性等优势得到了普遍应用。
随着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和标准的快速发展,以太网逐步向城域网和广域网延伸,从而作为电信级传送技术提供多业务承载。
在城域网和广域网中存在大量复杂的用户,通常需要多个不同的运营商网络来协同工作以提供端到端的客户业务。
随着以太网技术在运营网络中应用的不断增加,对其扩展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等提出了诸多挑战[1]。
以太网原来主要用于LAN环境,OAM(operation,administrationand management)能力较弱,且只有网元级的管理系统。
为了实现与传统电信级传送网相同的服务水平,各研究团体和标准组织都在积极进行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从而使电信级以太网作为未来传送网的新选择,其中以太网OAM就是研究的重点之一[2]。
基于电信级以太网的传送技术发展主要包含两大方向:一是Ethernet+,从以太网自身的基本协议机制和帧结构出发,不断完善相关协议标准,丰富以太网的相关功能。
从而成为电信级的网络技术,这方面以增强型以太网、PBB/PBB-TE(PBT)为代表;二是MPLS+,通过与MPLS等相关技术结合来弥补以太网技术的一些天生不足,以满足运营级的要求,这方面以EoMPLS、VPLS、T-MPLS等为代表。
根据MEF(metro ethernet forum)将电信级以太网纵向分成的3层结构[3],每层都应该具有自身的OAM能力。
以太网业务层的OAM功能应独立于上层应用,如IP层或底层的传输技术,这样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提供以太网业务。
各层的OAM功能可以互相增强,并提供良好的故障和性能管理。
现在IEEE802、ITU-T SG13/15和MEF等标准组织紧密合作,不断制定出满足电信级要求的以太网OAM新标准,目前工作主要关注的是故障管理和性能管理。
本文将基于相关标准和发展来阐述和分析电信级以太网的OAM网络模型、管理功能、协议机制等。
2、电信级以太网OAM的需求以太网原来主要用于LAN环境,OAM能力较弱,且目前只有网元级的管理系统,其管理工具不足以支持公用电信网所必须的网络管理。
另外,光以太网是以点到点方式直接相连的,省掉了传输设备,难以提供端到端的业务管理、故障检测和性能监视,使以太网中发生的故障更难以诊断和修复。
以太网可以在多种不同的服务层上传送,而且它的客户层也是多种多样,非以太网的底层(服务层如SDH)或高层(客户层如IP)的OAM功能都不能替代以太网OAM的功能。
为了在以太网层能确定以太网虚链接(ethernet virtual connection,EVC)的连通性,有效地检测、确认并定位出源于以太网层网络内部的故障,并且可以衡量网络的利用率以及度量网络的性能,从而能根据与用户签订的SLA协议提供业务,以太网层需要提供一个完全不依赖于任何客户层或服务层的OAM机制,该需求对于电信级以太网的独立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电信级以太网OAM至少满足以下需求[4]。
●以太层网络OAM功能不应该依赖任何特定的服务层或客户层网络。
●故障管理。
如果出现故障,能检测缺陷、诊断缺陷、定位缺陷,通知网管系统并对该故障采取适当的措施。
●自动发现与配置管理。
OAM功能应该简洁而且易于配置,使得它能直接大范围应用,甚至在大型的网络上。
●性能管理。
可以度量一个EVC的有效性和网络性能,如丢包率、时延、抖动等。
●OAM功能应该能可靠地执行,甚至在链路劣化的条件下,这需要为OAM报文提供比特差错修正和检测机制●支持针对运营商、业务提供商和用户提供分域的OAM。
3、标准化进程与现状为了实现与传统电信级传送网相同的服务水平,各研究团体和标准组织都在积极进行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
现在标准制定工作主要关注的是故障管理和性能管理。
现已完成或即将完成的包括如下内容。
●IEEE802工作组已制定了IEEE802.1ag连通性故障管理[5]和IEEE802.3ah第一英里的以太网[6],802.3ah目前已融入802.3-2005中,另外还有802.1 AB站点和介质访问控制连通性和发现[7],802.1ap VLAN桥接的MIB[8]。
●ITU-TSG13制定了Y.1730以太网OAM的需求[9]和Y.1731以太网OAM功能和机制[10];ITU-TSG15制定了G.8031以太网保护倒换[11],G.8032以太网环形保护倒换[12]。
●MEF制定了MEF7EMS-NMS信息模型[13]、MEF、15网元管理需求[14]、MEF16以太网本地管理接口[15]和MEF17业务级OAM需求与框架[4],正在制定业务OAM性能监视的实现规约[16]。
4、网络模型与功能概述4.1网络级管理架构为了兼容多种技术和多个厂家的设备,实现电信级以太网的统一网管,MEF提出了电信级以太网的网络管理信息模型(如图1所示),并从网络分层、子网划分、子网拓扑、网络连接4个方面对EMS-NMS(网元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接口进行规范。
EMS-NMS接口将电信级以太网的管理分为两个层次:对网元设备的管理和对网络的管理。
将电信级以太网络划分为多个子网,每个网元管理系统负责管理本子网内的网元设备,网络管理系统不负责管理具体的网元设备,而是通过EMS-NMS接口管理EMS下的子网。
由于呈现给NMS的是网络,因此可将各种网络资源进行抽象,以统一的方式实现多种网络技术的管理。
在MEF的规范中,对于EMS-NMS接口的定义相对中性,只是要求采用相对成熟的既有网管协议,例如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object)、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Java或XML等。
对于网元管理需求的第一阶段内容由MEF15给出。
4.2多域的网络模型电信级以太网需要为不同的组织机构提供不同的管理维护范围和内容。
通常有3种组织会涉及电信级以太网业务:用户(如专网用户)、业务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
用户向业务提供商购买以太网业务,业务提供商可使用自己的网络或通过其他运营商网络来提供端到端的以太网业务。
IEEE、ITU-T和MEF统一了一个多域的OAM网络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在考虑商业模型时十分有用。
电信级以太网被分为用户、提供商和运营商3个维护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管理域。
提供商负责端到端的业务管理,运营商提供业务传送。
图2中标识了维护实体端点(MEGendpoint)和维护实体中间点(MEGintermediate point)的位置。
其中MEG(maintenance entity group)是指维护实体群,对于点到点以太网连接,一个MEG只包含一个ME(maintenance entity);MEG端点表示一个MEG的端点,它能发起并终结用于故障管理和性能监控的OAM帧。
OAM帧和普通以太网流量是区别开来的,但是却和以太网流量共用相同的转发流程,由此可以监控以太网流量。
MEG中间点是MEG的中间节点,能够响应某些OAM帧,但不会发起OAM帧,对途经的以太网流量也不采取任何动作。
在IEEE802.1ag中所用的维护关联与MEG的内涵一致,其MAendpoint和MA intermediate point分别与ITU-T的MEP和MIP对应。
4.3故障管理电信级以太网业务级的故障管理主要包含连通性检测功能、环回功能、链路追踪功能、告警指示、远端故障告警和测试功能等。
IEEE802.1agCFM和ITU-T的Y.1731定义了主动和按需的故障管理机制。
现已定义的OAM故障管理消息包括:●连续性检查消息;●环回消息;●链路追踪消息;●告警指示消息;●远端缺陷指示;●锁定信号消息;●测试信号消息;●维护通信通道消息;●设备制造商专用和试验用OAM消息。
其中较为常用的OAM故障管理包括如下内容。
●以太网连续性检查功能。
这是一种主动OAM功能,它可以用于检测处于一个MEG中的任一对MEP间的连续性丢失(LOC),可用于检测两个MEG之间的错误连接,也可用于检测在一个MEG中出现与错误MEP相连的情况,以及其他一些缺陷情况。
连续性检查消息可应用于故障管理、性能监测或保护倒换。
●以太网环回功能。
它用于检验一个MEP与一个MIP,或者一个MEP与对等一个或多个MEP间的连通性,该功能类似于PING。
●以太网链路跟踪功能。
它是一种按需OAM功能,用于以下两个目的:邻接关系检索和故障定位。
●以太网远端缺陷指示功能。
MEP使用以太网远端缺陷指示功能通知对等的MEP它遇到了一个缺陷情况,例如信号故障和AIS等缺陷情况都能导致带有远端缺陷指示信息帧的发送,只有当以太网连续性检查功能被激活时远端缺陷指示功能才会被使用。
利用802.1ag和Y.1731可以解决端到端业务管理中的大部分问题,但是有时候除了链路和节点故障外,其他原因(如转发表配置错误等)也会导致业务的中断,所以链路级管理对于以太网而言是另一个重要的故障管理部分。
在这方面IEEE802.3ahEFM专门针对点到点的以太网物理链路或仿真链路定义了监视和排错功能,特别被推荐在用户接入网络中使用。
EFM定义的OAM功能包括设备发现、链路监视、远端故障指示和远端环回。
4.4性能管理性能监控功能可以测量各种性能参数用于差错性能测量,现在只有ITU-T的Y.1731定义了性能管理的相关内容。
MEF在MEF17中给出了业务管理的需求,目前正在制定业务OAM性能监视的实现规约。
Y.1731只定义了点到点ETH连接的性能参数,对于多点ETH连接的性能参数需要进一步研究。
它基于MEF制定的以太网业务属性[11]定义了下述性能参数:帧丢失率、帧延时、帧延时抖动。
另外,RFC2544中定义了一个性能相关的参数:吞吐量。
吞吐量是指当没有丢帧情况下帧最大速率,通常是在测试条件下得到。
此外,可用性定义不在Y.1731的范围内,不过该标准中相关的机制可以用于可用性测量。
4.5配置管理MEF参考帧中继的本地管理接口规范(FR-LMI)定义了以太网本地管理接口(E-LMI)。
E-LMI定位于用户网络接口(UNI)的OAM协议,主要工作于用户边缘(customeredge,CE)设备和提供商网络边缘(provideredge,PE)设备之间。
E-LMI使得业务提供商能够自动配置CE来匹配所购买的服务。
通过E-LMI,CE可以自动收到VLAN到EVC的映射信息和相应的带宽与QoS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