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两代人价值观比较和分析
中国的主流价值观

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国民所秉持的准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在历经数千年的时间,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传统。
1.家庭观念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之一是家庭观念。
传统中国文化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和尊重长辈。
这种家庭观念也反映在儒家思想中,重视忠孝、和谐。
家庭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2.尊重长辈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中,尊重长辈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价值观。
对于长辈的敬重和尊敬在中国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体现在传统文化中,例如父母长寿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课题。
3.劳动价值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之一是劳动价值。
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劳动精神,尊重工作,注重稳定的生活。
劳动立志是中国的主流精神,多年来中国人一直遵循着这种价值观。
4.和谐共处和谐共处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之一。
传统中国文化注重和谐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
和谐共处是中国人民追求生活的理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5.诚信与道德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之一是诚信与道德。
在中国,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生意场上。
诚信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尊敬长辈、强调家庭、注重劳动、追求和谐共处、尊重诚信和道德,这些都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还在不断地影响着新一代中国人。
我们希望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可以继承下去,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和稳定,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不同年代人的价值观分析.doc

80、90后的价值观分析1.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一对对立的概念,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论和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是指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
个人主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理性的个人主义的题中之义包括自尊自主、自由、自强、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等,而绝对化的个人主义倾向则将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有77.3% 的学生考虑利益问题时,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表示同意;有75.3% 的学生对‘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表示同意;有70.4% 的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表示同意。
可见,集体主义和奉献的价值观在80后大学生中的认同度是非常高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些问题上,90后也会给出类似的答案,唯一可能不同的是,90后追求个人价值的动力比80后强得多。
一个典型的例证即是,自主创业、炒股、等在90后青年群体中已经屡见不鲜,甚至相互研讨、攀比,他们迫切希望在这些社会竞争领域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80后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初始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仍然有很大空间,社会的主流意识和行为规范强调集体主义,加之当时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没有完全走出以往的模式,而是更多承接了过去30多年的传统,因此,尽管在80后身上已经可以看出些许的个人主义色彩,但是集体主义无论在思维方式还是行为方式上都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90后所面对的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社会主流舆论和主要思潮在事实上都在肯定积极的个人主义,于是,90后表现出奋发进取、自立自强、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他们意识到,改革开放是自己发挥作用,回报社会,建功立业的极好舞台,他们积极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而不懈奋斗,并按照社会要求充实塑造自己,自立意识、自强观念、成才意识和效率观念明显增强。
80后、90后及00后青年价值观代际群比较研究-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青年是一个时代最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群体,其行为和价值观都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特征。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
青年价值观是青年实现其人生目标的指南,对于其自身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但在社会转型期间,当代青年面临复杂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多元的现实,加之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加快,致使青年价值观之间的代际差异越来越明显。
因此,全面认识不同青年代际群价值观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价值观;青年价值观;代际群AbstractYou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group of the Times, and its behaviors and value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era. Youth Xing Guo Xing, youth strong country strong. The youth values are the guides for the youth to realize their life goals, and it is important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s a whole. However,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contemporary youth faces the complex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value pluralism,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the network times, resulting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alues of youth becomes more and more evident. Therefore,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youth values of the status quo and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ertain positive significance.Key words: values; youth values; intergenerational groups目录TOC \o "1-2" \h \z \u HYPERLINK \l "_Toc480929915" 摘要 IHYPERLINK \l "_Toc480929916" Abstract IIHYPERLINK \l "_Toc480929917" 目录IIIHYPERLINK \l "_Toc480929918" 一、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意义 1HYPERLINK \l "_Toc480929919" (一)理论意义1HYPERLINK \l "_Toc480929920" (二)现实意义1HYPERLINK \l "_Toc480929921" 二、青年价值观的概念界定 2HYPERLINK \l "_Toc480929922" 三、对80、90及00后青年价值观的比较分析 3 HYPERLINK \l "_Toc480929923" (一)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共同特征3HYPERLINK \l "_Toc480929924" (二)青年群体价值观的代际差异分析4HYPERLINK \l "_Toc480929925" 结语10HYPERLINK \l "_Toc480929926" 参考文献11HYPERLINK \l "_Toc480929927" 谢辞12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青年人的价值观取向对自身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两代”的定义是什么?

“两代”的定义是什么?一、“两代”的概念“两代”是指两代人之间的关系,通常涉及到家庭、社会、文化等方面。
这个概念主要用于描述不同代际之间的差异和交流。
二、“两代”的特征与影响1.差异性不同代际的人在价值观、生活方式、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源自于时代背景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互动性“两代”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年长一代可以从年轻一代身上找到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观念,而年轻一代也可以从年长一代身上学习到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3.传承与变革年轻一代通常会传承前辈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同时也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一些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三、“两代”的交流与沟通1.尊重与倾听“两代”之间的交流需要建立在尊重和倾听的基础上。
年长一代应尊重年轻一代的观点,并且倾听他们的声音。
年轻一代也应尊重前辈的经验和智慧。
2.对话与讨论通过对话和讨论,可以增进不同代际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双方可以分享彼此的观点,梳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以便更好地协调各方的需求。
3.合作与共创“两代”可以通过合作与共创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年长一代可以为年轻一代提供支持和指导,而年轻一代则可以为年长一代带来新的思维和创新。
四、“两代”问题的解决与应对1.理解与包容在解决“两代”之间的问题时,需要理解和包容双方的差异和需求。
双方可以通过理性的沟通和协商,寻找到有利于双方的解决方案。
2.教育与引导家庭和社会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帮助不同代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年长一代可以传授年轻一代一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而年轻一代也可以帮助年长一代适应新的科技和社会环境。
3.共享与互助双方可以通过共享资源和互助来解决问题。
家庭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社区和社会也可以提供适当的服务和资源,以促进“两代”之间的良好互动和交流。
总之,“两代”的定义是指不同代际之间的关系,它的特征和影响主要源自于差异性和互动性。
为了促进“两代”间的交流与沟通,双方需要建立尊重和倾听的基础,并且通过对话、讨论、合作和共创来解决问题。
社会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研究

社会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同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逐渐显现。
这些冲突反映了不同年龄群体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社会互动的习惯。
本文将探讨社会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并分析其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代际差异导致的冲突社会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源于不同年龄群体对生活理念、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的不同看法。
年轻一代更加注重个人权益的保障与发展,倾向于追求自由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而老一辈人则更加注重传统价值观和家庭责任,重视团结、稳定和秩序。
这种代际差异导致了价值观念上的冲突。
二、代际传承的问题社会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还反映了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与融合。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普遍接受了科技与市场经济的影响,但传统的价值观念仍然对年轻一代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这种情况下,代际之间的传承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如何传递并保留传统的价值观念,同时接纳与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媒体与社交网络的作用随着媒体与社交网络的兴起,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加容易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甚至不同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
这种多元的信息传播与碰撞,使得不同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更加加剧。
同时,社交网络的匿名性和隔离性,也使得人们更容易表达他们的观点和不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代际之间的冲突。
四、混合文化与多元共存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这也导致了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更加凸显了社会代际之间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文化的混合与多元共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五、破解冲突的路径为了破解社会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包容性。
其次,加强代际交流,让不同年龄群体有机会互相了解、理解与包容。
此外,媒体和社交网络也应该积极发挥正面影响,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信息。
综上所述,社会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第一篇: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年轻人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和希望,是社会价值观念中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的价值群体,年轻人的价值观念既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一种敏感的折射,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
当代年轻人价值观的形成及形成怎样的价值观,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兴衰的问题,因此,对年轻人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
人生价值属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产生的。
因此,人生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就是人们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价值途径的认识和根本态度。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人生价值观对当代年轻人是仍然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还是已经丧失了固有的文化魅力?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有“三教”,即儒教、道教和外来的佛教。
佛教是外来宗教,但它一到中国,即与中国的传统意识形态相结合,接受了中国的“三纲”说,承认忠君、孝父母是出家人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
道教出自中国下层社会,起于农村,后来成为官方宗教。
这三教从不同角度为统一的中央政权服务,有时有矛盾,但最后趋于融会贯通,构成了内涵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所论及的主要内容,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关于人的问题。
这是一种偏重于讲怎样做人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生价值观学说。
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对于人生价值观的内涵、类型、层次、标准等问题,都有充分的论述,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人生价值观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以及与自己构成相互作用的其他基本关系,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致力于探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中国古代各思想流派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人生价值学说,诸如孔子的“义以为上”的道德之上说,墨子主张以“国家百姓之利”为最高价值,庄子提出“物无贵贱”,宣扬相对价值,孟子的“良贵”说,认为人人都是先天赋予的固有价值,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的“仁义爱惠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治国”的法律价值观,以及王充的道德权力并重的“德力具足”的价值说等等。
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工作价值观比较

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工作价值观比较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被称为“六七十后”,他们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见证了国家的巨大变革和发展。
而八十后、九十后、零零后则分别指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出生的人群。
这几代人在不同的时期成长,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工作价值观。
## 一、责任感六七十后这一代人在工作中普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经历过社会的动荡和困苦,懂得珍惜工作机会,努力工作以养家糊口。
他们对工作充满忠诚,认为责任感是一个人应尽的基本义务。
这一代人常常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而八九零零后这几代人在工作中则更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价值体现,他们更愿意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爱好和能力的工作,不轻易为了名利和钱财背弃初心。
他们倾向于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把快乐和幸福看作更重要的价值。
## 二、学习能力“八零后”这一代人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亲历者,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不断吸收新知识,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这一代人经历过各种挑战和压力,锻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而“九零后”和“零零后”这两代人由于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的不同,更加熟悉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他们更擅长利用网络平台获取知识和技能,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两代人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共享精神,在工作中更愿意与同事分享、学习和成长。
## 三、职业发展八九零零后这几代人在职业发展中更注重个人的成长和价值实现,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追求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
这一代人更愿意接受各种培训和学习机会,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竞争力。
相比之下,六七十后这一代人更看重稳定性和安全感,在职业发展中更愿意接受固定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轻易尝试新的工作和领域。
这一代人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和收入保障,追求更加平稳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 四、沟通与合作六七十后这一代人在沟通与合作方面更注重团队的默契和信任,他们更擅长与同事和领导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倾向于通过实际行动和表现来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价值观。
今天的青年和年长者有何不同的特性和价值观?

今天的青年和年长者有何不同的特性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青年和年长者拥有不同的特性和价值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个世代的不同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角色。
在深入了解这些差异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并更好地促进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下面分别列出其中的三个特性和价值观:一、青年的特性和价值观1. 拥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年受到教育的机会远比年长者丰富。
他们更有可能拥有多种语言、多个学科和各种技能,这使得他们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和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2. 价值观更开放和自由:现代青年在价值观上更富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他们更愿意接受多元文化和多样性,不轻易对别人进行评判,也更关注自由、平等和自我实现。
3. 更愿意接受新事物和冒险:年轻人更愿意冒险尝试新的事物,这也是他们更易适应新环境的原因。
他们善于接受挑战和变化,并乐意探索未知领域。
二、年长者的特性和价值观1. 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年长者拥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这使得他们更加明智和清晰。
他们的经验能够为年轻人提供很多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2. 更重视传统和家庭:在年长者的价值观中,传统和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更加珍视家庭和社区的感情纽带,并坚持传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3. 更注重稳定和安全:年长者的人生经验告诉他们,稳定和安全是最为重要的。
他们更倾向于寻求稳定的就业和生活方式,也更加关注家庭财务等事宜。
总结起来,青年和年长者有着不同的特性和价值观,这些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两个世代的不同经历和生活环境。
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有利于促进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当代两代人价值观比较和分析我国当代中学生和其家长两代人,既有共同的生活背景,又有不同的生活经历。
在这样的背景下,准确了解和把握两代人的价值观发展特点,对于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及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裴娣娜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最近对我国当代两代人的价值观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研究。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人决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
当代中学生和其家长既有共同的生活背景,他们都经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广泛影响;同时,他们又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家长经历过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远比他们的子女广和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代人的价值观有哪些异同呢?为此,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裴娣娜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最近对我国当代两代人的价值观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研究。
裴娣娜教授课题组从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三方面构建我国当代两代人价值观调查的指标体系。
经济价值观包括金钱观、分配观、时间观等;政治价值观包括对信仰、制度、民主、平等与自由、权利与义务等的态度、意识和观念;文化价值观包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官本位与能力本位、个人与集体、义与利、竞争与合作、统一与个性、封闭保守与开放创新等关系的态度和观念。
调查样本取自北京市城、郊区不同类型学校和家庭背景多元化的3728名中学生,并选取相对应的家长3118名。
课题组共回收学生有效问卷2965份,家长有效问卷2276份。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1.金钱虽重要,但无论是家长,还是他们的子女,都没有把它当成心中最重要的东西,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健康。
其次,家长更看中家庭和事业,而中学生更重视友谊在市场经济下,金钱的价值在人们的心目中越来越大,无论是家长,还是作为他们子女的中学生,对此都有肯定的认识。
有88.4%的家长、84.9%的中学生完全或比较同意“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看法,81.4%的中学生完全或比较同意“金钱是对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的应有回报”;但同时,他们并没有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最重要的指标,约2/3的家长、3/4的学生不同意“钱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的观点。
课题组专门设计一道这样的问题:您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以下什么东西最重要?(选择三项并按重要程度排序)金钱、社会地位、名誉、友谊、爱情、知识、健康、权力、家庭、事业、其他。
家长和中学生排第一位比例最高的都是健康,家长选择的比例是46.1%,中学生选择的比例是34.4%,中学生排二、三位比例最高的都是友谊,其比例分别是20.3%和18.2%。
家长排第二位、第三位比例最高的分别是家庭(23.2%)和事业(18.3%)。
在中学生中,金钱在3个排位中其位置都处在中后,而在家长中,金钱在3个排位中其位置都在第三、四位。
【分析】家长和子女都选择“健康”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这符合客观实际。
我们常言中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说法,说明健康的身体是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金钱再重要,也代替不了健康,特别是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人们自然会更加重视健康。
至于中学生更看重“友谊”,家长更看重“家庭”和“事业”,也是符合各自实际的。
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是情感快速发展的时期,决定了他们把同伴间的友谊(很纯洁的友谊,较少掺杂社会世俗的东西)看得很重。
而家长决不会像他们的孩子一样,把事情想象得那样“烂漫”,作为已完全社会化的人,他们思考人生很难脱离现实生活,“健康”、“家庭”和“事业”构筑了他们现实人生的基础。
金钱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高于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反映了这一点。
2.家长和子女都同意收入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同时对收入差距拉大有忧您认为个人在工作单位上的收入多少应该根据什么确定?(选择2项并排序)。
结果,在劳动时间、工作年限、能力大小、职位高低、所做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投资多少和其他等七项因素中,家长和其子女排第一位选择比例最高的都是“能力的大小”,选择的人数分别是42.5%和46.5%,排第二位选择比例最高的都是“所做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选择的人数分别是31.0%和35.9%。
同时,有81.9%的家长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差距“偏大”。
在与收入相关的“如果您认为现在社会上收入差距在拉大,您同意下列哪种看法?”这一问题回答中,虽然有43.2%的家长、47.9%的中学生认为这是“发展经济、提高效率的必然现象”,但同时,也有40.9%的家长、30.5%的中学生持有“这是社会不公正的表现,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看法。
【分析】这是一个有关分配观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正在被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重视“能力”和“所做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的分配方式所取代。
从调查数据反映出,无论是家长,还是作为他们子女的中学生对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观都表达了肯定的态度。
但他们在看到这种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一面的同时,他们也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差距“偏大”,并对收入差距拉大,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表现出一定的忧虑。
家长和中学生比较,持有这种忧虑心理的家长要比中学生高出10个百分点。
这提醒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3.家长和子女普遍认为现时代仍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但两代人之间在爱国情感上有些差异在对“您认为现在还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吗?”问题的回答中,有87.6%的家长、88.4%的中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
在对“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加入一个发达国家的国籍,您会———”问题的回答中,家长方面:33.3%的人表示“愿意加入,但我仍然会视自己为中国人”,47.8%的人明确表示“绝不加入,不管怎样还是祖国好”;学生方面:有51.7%的学生表示有机会愿意加入一个发达国家的国籍,但仍然会视自己为中国人,27.3%的学生明确回答,绝不加入,不管怎样还是祖国好。
调查中,也反映出中学生在爱国行为与观念上存在一些差距。
当祖国遭到外敌入侵时,有40.1%的学生认为,在万不得以、被征召的情况下,才去参军,还有13.6%的中学生“尽量避免参军”。
【分析】近九成的家长和中学生都认为现阶段仍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爱国主义精神在克服我们国家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所发挥的强大激励作用的认识和体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坚持不懈地在全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所取得的成效。
在回答是否愿意加入一个发达国家国籍的问题中,表示“愿意加入,但我仍然会视自己为中国人”的选择比例中学生比他们的家长高出18.4个百分点;表示“绝不加入,不管怎样还是祖国好”的选择比例家长比他们的子女高出20.5个百分点。
数据上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但能否就此认为家长的爱国情感一定比中学生深呢?我们认为不能简单的这样下结论。
这可能是两代人在爱国情感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现在的中学生出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充分地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还有,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竞争的同时,合作越来越广泛、密切。
所以他们会认为,爱国不一定要固守故土,重要的是怎样为国家建设出力。
但家长毕竟比他们年长许多,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传统教育要比他们的子女深得多,再加上他们亲身经历了我国建国50多年来发展、繁荣的历程,所以,他们的那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观念要远远强于他们的子女。
所以,我们在这里更喜欢用“差异”这个词,而不用“差距”。
调查也反映出,中学生在爱国观念与爱国行为上存在一定脱节,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要引起教育的反思。
4.家长和子女在平等的观念上具有相同的认识,但在民主、自由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同平等观念:96.6%的家长、94.8%的学生都认为“社会应该给人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民主观念:在选举班干部时,赞成“教师指定”的中学生仅占 6.4%,即使是“教师提名加投票”的方式,也仅有6.6%的学生,而赞成“全班同学推举加投票”和“学生自荐、竞选演讲加投票”的分别占33.3%、36.2%。
如果一个集体中几个人解决某问题的方案不一致,90.8%的人认为应该“讨论出大家都接受的合理方案”和“少数服从多数”。
但在家长方面,只有71.2%的人在处理有关孩子问题、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选择“看哪种意见更有道理”,而有21.7%的家长选择“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和“想方设法说服孩子”。
自由观念:82.7%的家长、96.4%的学生认为自由观念非常或比较重要。
【分析】民主、平等与自由是市场经济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从小就基本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的中学生,对这些观念已表现出明显的接受特点。
对于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的他们的父母来说,虽然比之他们的子女在接受这些观念上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基本上表现出认可的心态,特别是在平等观念上,家长认可的比例还要高于他们的子女。
在民主、自由方面,中学生的认可度要明显高于他们的父母,如在选举班干部的方式一题中,尽管“全班同学推举加投票”和“学生自荐、竞选演讲加投票”都是体现民主的方式,为什么赞成前者的比率低于后者呢?原因在于,前者没有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也许有的学生具有担任干部的能力,但却不喜欢或不愿意担任班干部。
在中学生看来,在具有能力的情况下,是否愿意担任干部,他们自己具有选择的自由。
我们认为,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在民主、平等与自由价值观念上认识的差异,可能存在看问题角度的差异,中学生在认识这些问题时“理想”的成分可能更多一些,而他们的家长在认识这些问题时“现实”的成分可能更多一些。
对家长们来说,民主、平等与自由诚可爱,但个人工作的职位、职权价更高,他们为保全自己的职位、职权,有时就不得不屈从现实存在的“任人唯亲”、“长官意志”等社会现象。
实际上,这也反映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与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冲突与碰撞的问题。
同时,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处理有关孩子问题时,家长们的民主意识还是差一些,家长制作风更强一些,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切身的感受。
5.对社会上请客送礼、编织关系网现象,家长和中学生表现出很无奈;半数中学生表示不愿从政,家长的权力意识淡薄对社会上请客送礼、讲人情、拉关系的现象,家长和中学生总体上表现出“不得不接受”的心态。
49.5%的中学生认为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现象”,40.0%的学生认为“虽然不好,但又不得不编织关系网”,只有10.4%的学生认为是“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而针对家长的“如果通过请客送礼能解决您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您会不会请客送礼”问题中,80.7%的家长回答“会”、“可能会”,只有5%的人明确回答“绝对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