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稿

马洪亮

黄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感到课堂上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黄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使他们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这节课最出彩的地方。

课堂重点评析了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秋天的色彩部分,以“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个优美的句子为研读文本,让学生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以情助读。教师注重了对学生读的指导,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在这节课中,钟老师正是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课前的读写秋天的词语,有课上的读生字词、读多音字、读带有轻声的词语,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的读,又有部分课文的朗读,更有详细讲第二段时的一句一句的细读,学生的练读、配乐读,带动作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景色美。

其次,教学的重点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处理得艺术而有匠心。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拟人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

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高度精炼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钟老师顺势而导,突破了难点。钟老师还在和学生亲切的交流中发现学生理解上的误区,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把语文的教学真正的落到了实处。

再者,黄老师紧紧地抓住文本,让学生从语句中感受到秋天的美,让学生品味语音文字的同时,适时的进行语言的训练和学法指导,“授之于渔”的做法值得其他教师借鉴。如:紧扣“五彩缤纷”关键词语来指导学生评析语言之美,同时也注重句式拓展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为本单元末的写作练习埋下伏笔。

另外整堂课中,师生的学习氛围是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师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引导学生去发现秋天的美。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小组竞争、合作探究等先进理念的渗透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秋天的雨》评课稿

李月华

听了黄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感到受益匪浅,课上得比较成功。从中看出了授课老师备课的精心,课堂驾驭能力的娴熟。下面是我在这节课上的收获:

第一:注重古诗的积累。课前让学生读背诵《山居秋暝》,背诵古诗,既让学生培养了文学修养,又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还顺势导出了本课的课题,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整节课层次清晰,环环紧扣,如行云流水一般让人感觉非常舒服。从刚开始的导课,到检查生字词语。再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然后从详细学习“秋天的雨的颜色”一段,到学生有层次的仿说、仿写。有条理、有坡度、又有深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学习、应用。

第三: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随机地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情。还注重学法的渗透,教会学生通过换近义词来理解词语,通过串联中心句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内容。这些方法的渗透都有助于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

黄老师的语文课堂体现了“自主,交流,合作”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注重学法的渗透,有梯度地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得到了拓展,培养了能力。

《秋天的雨》评课稿

李梦丽

黄老师讲的《秋天的雨》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如去找找秋天,去画画秋天,去写写秋天等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去感知。有了生活的阅历,再来上这篇课文,可能更容易些。由于条件的限制,黄老师尽可能的去给学生创造环境,营造气氛,感悟秋天的美好。

2、读——积累——感悟

在新旧课标交替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语言文字,从读中去感受。这来得很重要。

(1)注重“积累”

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说中积累,这些过程,课中是这样按排了一些内容:

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在句式上是一样的,学了一句,就等于学了两句。按排一点点时间,让学生选择性的背一背,这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颜色,学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语来说。(像今天他们就说出了“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还是对所学知识的形象再现。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下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后写作。这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2)以读带说,以说带读

以读带说,以说带读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中多数词语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成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

3、写作方法的渗透

黄老师对孩子以课文为范例教授写作的方法给我一很大的启发,这让我想到我在三年级时对学生的写作教学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的。黄老师让孩子们自由说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色,然后把几个孩子的话语组合在一起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一段话,再请几个孩子说一说有组成一段话,最后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美丽的秋天,这就是一篇完整的作文。这对于刚刚接触作文学习的孩子从句子到段,从段到篇的构成方法揭开了作文那神秘的面纱,很容易就将孩子领进了写作的大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