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作者:李彦瑞(通识甘肃平凉静宁二期通识一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生物课程首次采用的一个概念,也是课程具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目标与原生物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相比较更具有教育功能,显现出了教育过程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讲解或讲授的方法对于实现新的三维目标是不够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实现更应该将传统的这些教学方法摒弃,而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培养,同时应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经常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一、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新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是一体的,缺一不可,因此,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既要做到全面及重难点的突出还要注重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实现,并在教学的重难点中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从而确定一节课的教学模式。我们在研究新的课程标准时发现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做了许多的尝试,通过生物教学,教育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珍惜生命,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确看到生物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体验生物界的多姿多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各种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当代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特点。

如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它要求学生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要求学生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以及形成确立可持续发展——人类

的必然选择的观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从身边着手进行讨论,比如白色垃圾、生活污水、噪音等等。学生经过讨论,将会得出一些结论: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不用不易降解的塑料产品。并且注意讲究卫生,不乱扔废纸、废物,将平时使用后的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处理。最后可由学生自由发言对我们如何从自身做起更好的保护环境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使他们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加强实验与实践活动,以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发展

实验与实践活动都是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

在实验课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和教育学生,如当某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的实验有明显的差别时,教师要启发和教育学生不要擅自修改实验数据、修改结论,而是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即使是实验失败,也不杜撰数据和结论,而是寻找原因、修正方法、规范操作。对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和方法,要充分肯定和表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另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能有效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例如,指导学生调查、收集环境保护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模拟召开“国际环境日”研讨会。让学生联系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地球,从而使学生充分认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珍爱生命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等等。再如,组织学生进行“新会环境调查”“小鸟天堂的生态环境”等等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活动。活动中,学生更加懂得热爱家乡、热爱校园的花草树木的科学道理,升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又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探究活动体现“情感个性”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探究性学习基本程序包括“现象→假说→验证→结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

中,要做观察;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对这种解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等,并据此掌握认识事物的研究方法。

四、注重评价考核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新的课程评价对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加给与关注。科学的评价对生物教学中这一目标的实现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例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性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等给予肯定、表扬,对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者给予加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浅浅的微笑,都会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尽最大的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对学生的发展有用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从而使他们能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最终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