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中国戏曲美学特点一、中国戏曲的概念中国戏曲又被称为中国传统戏剧,(中国现代戏剧还包括了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如:话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国粹,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二、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分析(一)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化的艺术,它其中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
并将这些元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1.与音乐的结合在戏曲音乐结构中,声乐部分是它的主体。
中国戏曲有很多传统剧目,其所以能在舞台上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其中脍炙人口的唱腔。
其中比较著名的唱腔有:昆腔、皮簧腔、梆子腔。
这些唱腔都被人们所熟知。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
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
戏曲中无论演唱的是曲牌还是板腔,都可以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
抒情性唱腔的特点是字少声多,旋律性强,能够抒发内在的感情;叙事性唱腔的特点为字多声少,朗诵性强,适用于叙述、对答的场合;戏剧性唱腔多为节拍自由的散板,节奏的伸缩有极大灵活性,因而长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感情。
这三类曲调的交替运用,构成了戏曲音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
2.与文学的结合(1)剧本的故事性中国戏剧优美的唱腔及综合的表现手法,引起各个朝代文人墨客对其的兴趣,很多优秀的剧本都是由很多民间小故事编写而成,文人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然后编成剧本,使听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剧本的文学性。
毕业论文:京剧脸谱的形色空间

京剧脸谱的形色空间——————论装饰艺术中表现的传统文化情结【内容摘要】:装饰艺术承接着标志性和加深审美印象的作用,不同的艺术风格在汲取传统文化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产生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不仅具有视觉上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集结着创作者与欣赏者的传统文化情结。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
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本文通过介绍脸谱这一传统文化标志,论析在装饰艺术的传统文化情结。
【关键字】:装饰艺术视觉效果脸谱传统文化文化情结京剧脸谱是封建伦理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产物,是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面部化妆形式,高度抽象化、程式化的装饰语言反映出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一、京剧脸谱的文化内涵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
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等,用作辅色暗示人物命运,如蒋忠、华雄、高登等;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粗率,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项羽、杨七郎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彪悍、阴险、凶狠残暴,如庞涓、宇文成都、典韦。
色彩标准化传统戏曲论文(共5篇)

色彩标准化传统戏曲论文(共5篇)第一篇:色彩标准化传统戏曲论文一、中国传统戏曲色彩是按照色相分为“上五色,下五色”不难看出,京剧服饰色彩是艳丽夺目的,更好的诠释了这个理论,京剧服饰的服色来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衣着服色,主要是以明朝社会的服色为基础演变而来。
由于京剧的服饰具有高度的符号性特征,京剧的服色也就成了体现剧中人物性格的渠道之一。
“上五色”是指红、黄、黑、绿、白;“下五色”是指蓝、粉、紫、秋香、皎月。
“上五色”一般为剧中主演所用,“下五色”则为剧中较次要的角色用。
在戏曲中戏服则是以视觉化表现形式出现在舞台上,为观众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
其依托京剧色彩服饰的用色规律,将服饰色彩的采集和应用进行系统的比对,并借助电脑数值体现,把戏曲色彩标准化的研究工作做到数据实处。
那么,探究进行的就是传统戏曲色彩标准化研究,是对戏曲色彩的选色、配色、着色的标准值、运用规律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戏曲色彩所独具的标准数值以及标准名称的实现准确定位,并寻找和分析标准色配对的规律,同时按照这个规律,进行戏曲服饰色彩的的应用创新。
二、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化是指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已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活动。
色彩标准化是指在色彩应用实践中,对重复色彩的使用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的统一,已获得印刷和制作的秩序和效益。
服饰色彩由单色和多重色构成。
单色是指一套服饰用同种色彩所组合成。
多重色的构成分为三原色、明度、纯度、面积、冷暖。
例,由于京剧的服饰具有高度的符号性特征,京剧的服色也就成了体现剧中人物性格的渠道之一。
“梅八出”是在京剧中最具代表得剧目,其服饰具有代表性,服饰色彩丰富艳丽,华丽却不庸俗,大胆却不拘谨,加上为了几年梅兰芳老艺术家的戏曲生涯,如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将意义非凡,也有着一定的权威依据。
探讨戏曲服饰色彩标准化的应用和研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对戏曲服饰终端设计制作起到指导作用。
《戏曲鉴赏》结业论文

《戏曲鉴赏》结业论文梦里梦见醒不来的梦——由昆曲浅谈中国戏曲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传统音乐的分为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四大类。
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戏曲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它既是个文学概念,指戏中之曲,是一种韵文样式;又是一个艺术概念,指中国的传统戏和现代的国剧——京剧及各种地方戏。
戏曲的种类多种多样。
据统计,我国的戏曲剧种有上千种之多,至今仍记录在案的也有几百种,包括南戏、杂剧、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秦腔、陇剧等等。
在这多的戏曲种类当中,我对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的昆曲可谓是情有独钟。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剧行腔优美,它的缠绵婉转、柔漫悠远实在令人心醉。
昆曲的剧目也是十分繁多,而其中《牡丹亭》便是我的最爱。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牡丹亭》最先吸引我的地方,自然是杜丽娘与柳梦梅那段“死生契阔,与子成悦”的美好爱情。
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道尽了其中真谛。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
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美好的景色美好的时光犹在,那让人快乐的事情正在谁家的院子里面上演?将丽娘的一腔春愁无处排遣表现得淋漓尽致。
丽娘“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但却得不到她最想要的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似乎走不到尽头。
直到与柳梦梅梦中相遇,获得向往已久的爱情。
中国风戏曲毕业论文答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特点与风格
特点
中国风戏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 表现手段,注重表演的程式化和虚拟 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
风格
中国风戏曲风格多样,既有粗犷豪放 的高亢声腔,又有细腻婉约的抒情表 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戏曲剧种与流派
剧种
中国风戏曲的剧种繁多,如京剧、昆曲、川剧、豫剧、越剧等,每个剧种都有 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结果分析
观众年龄分布分析
这一结果表明,中国风戏曲在中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接受 度和喜爱度,这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 深的情感联系和认同感有关。
剧目喜好分析
不同剧目之间的受欢迎程度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剧目的故 事情节、演员表演水平以及市场宣传等因素有关。
参与度与满意度分析
参与度和满意度均较高,说明中国风戏曲在当前社会中仍 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数据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中国风戏曲的发 展规律和趋势。
数据来源与分析
数据来源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 有价值的信息。
结果呈现
将数据分析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式呈现,便于 读者理解。
研究过程
制定研究计划
确定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分 析方式,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流派
中国风戏曲的流派纷呈,如梅派、程派、荀派、尚派等,每个流派都有其代表 性的表演艺术家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02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具有深厚文 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 统戏曲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戏曲非遗毕业论文摘要

戏曲非遗毕业论文摘要摘要: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因此被列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论文主要围绕戏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展开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以及实地调研、访谈等手段,探讨了戏曲非遗的特点、面临的困境以及推动其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戏曲作为非遗,存在着市场需求下滑、年轻人参与度低等问题,亟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有效途径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教育与宣传工作,建设相关基地和组织相关活动等。
通过这些措施,戏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才能够得到有效推动,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市场需求、年轻人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民众喜爱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浮现,戏曲面临着保护和传承困境。
因此,对戏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2 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戏曲非遗的现状和问题,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有效途径和对策,推动戏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第二章戏曲非遗的特点与面临的困境2.1 戏曲非遗的特点戏曲作为非遗,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底蕴。
戏曲非遗以古代文化为基础,注重人物塑造,讲究声乐和舞蹈的协调,将戏剧、音乐和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2 戏曲非遗面临的困境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戏曲面临着市场需求下滑、年轻人参与度低等困境。
一方面,随着大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戏曲观众逐渐减少,市场需求逐渐下滑。
另一方面,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导致戏曲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三章推动戏曲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和对策3.1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戏曲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责任与义务,加强有关方面的管理与监督,推动戏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3.2 加强教育与宣传工作通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戏曲的认知和兴趣,激发年轻人参与戏曲的热情,推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戏剧影视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戏剧影视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戏剧影视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美术艺术在戏剧影视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影音世界,从最开始的“无声”电影变成了现在的“有声有色”的戏剧影视,全新地展现出了戏剧影视艺术的特色。
美术艺术更是在戏剧影视创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有效地提升了戏剧影视中整体的美感。
本文通过阐述戏剧影视的发展、美术艺术的基本元素在戏剧影视艺术中的应用,突出美术艺术在戏剧影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术艺术戏剧影视应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戏剧影视也步入到了商业化模式,戏剧影视艺术的发展和美术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艺术美术体现了戏剧影视意识的另外一种语言色彩。
在美术艺术当中,通过美术艺术、色彩艺术、语言艺术、二维与三维的相互转换,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影视艺术的特色,特别是美术艺术更给戏剧影视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使戏剧影视更加具有艺术特色,同时展现给观众一种情感丰富的高品质的电影。
一、戏剧影视美术艺术发展的特色戏剧影视的美术艺术是包括戏剧、戏曲、影视、舞台表演的美工设计,除了演员以外的所有造型设计。
其中,美术艺术无时无刻地展现在各种艺术设计当中,包括灯光颜色的设计、灯箱样式的设计、背景图案的设计以及服饰搭配的设计等,这些都和美术设计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解决了物质需求,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其视觉艺术需求也必将不断提高。
在中国影视发展长河中,影视起源于话剧,逐渐发展到电影和电视剧,随着观众和剧本对舞台的布置要求越来越高,势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戏剧影视美术的发展。
戏剧影视的美术艺术是一门有别于美术学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美术学创意中的灵感、情感等精神方面的因素,但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其设计和时尚仅仅相连,展现出日常生活的一种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开启人们对美的一种追求。
戏剧影视中美术艺术展现的美,其内在体现了创意,外在加入了更多的技术含量,更加直白地展现出了戏剧艺术的美感,真正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中国戏曲期末论文

《中国戏曲》课程期末论文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将何去何从摘要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
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古老民族在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以呈现文化命脉的延续,以保证新文化的涵育。
因此,中国戏曲发展的市场化道路便显得更加的复杂,这应该也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须,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不是片面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任其生灭,而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戏曲发生、发展的基础和生态,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关键词:戏曲发展时代艺术引言中国古代戏剧被称做”戏曲”,是因为它是以“戏” 和“曲” 为主要内容的。
中国戏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源远流长的历史,鲜明的民族风格,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强烈吸引着历代各界的人士。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同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常说戏曲站在了时代的十字路口,当时更多的讨论是戏曲要不要进入市场,而20年后新世纪初期的今天,戏曲已经无法躲避地、也顺其自然地站在了市场当中,时间证明了那时所谓的“高雅”的判断是进入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当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得不走向市场时,本身就已经落后于市场的要求了。
事实证明,戏曲确实存在着危机,戏曲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成为了大家关注的且令人担忧的话题。
这次在西安召开的“21世纪戏曲发展论坛”也主要围绕着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到会,他们力求以一种冷静、清醒、踏实的治学态度稳步地走出理论创新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
上自古希腊、罗马、印度及中国古代戏曲的理论与实践,下至现当代世界各种戏剧流派,中国的戏剧戏曲现状及走向进行理论探讨,并用其指导创造实践。
戏剧戏曲学以哲学、美学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与音乐学、美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邻近学科互相参照、相互推动。
下面是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豫西北唐宋民间戏剧史料述考
2、中国戏曲艺术的虚拟性原则
3、略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戏剧思想
4、世间法、戏剧法与中国戏曲的表演原则
5、黄梅戏的艺术特征研究
6、戏曲美学视域下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7、黄梅戏《凤鸣宏村》之独到视角
8、提升河南曲剧文化品格的三个维度
9、当代戏剧延续性发展探究--从中国剧场观演关系的历史演变考察
10、“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11、戏剧表演中对节奏的巧妙把握
12、河南戏曲电影的审美意蕴
13、民间音乐元素在吉剧舞台的传承与变异--有感于吉林省地方戏剧《额娘梦》的音乐创作
14、中国戏剧通史建构的百年转型与重构可能
15、刍议中国戏曲表演的技巧及意境的营造探索
16、中国地方戏外部生态环境及传承保护策略
17、中国戏曲文学的独特审美形态
18、戏曲丑角舞台表演的文化意蕴分析
19、试论民国时期戏剧书籍的出版
20、从导演本《慈禧与珍妃》看罗云的舞台呈现和追求
21、木偶皮影发展呈现新态势
22、贝克特《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
23、满族曲艺中的悲剧精神
24、论任半塘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影响
25、从艺术生产理论角度看英国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异同
26、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显着特征
27、传统戏曲的导向模式
28、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分析
29、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中国戏曲化呈现
30、从世界现代戏剧史的视角认知梅兰芳访美和访苏的意义
31、浅议“临川四梦”当代传播之地方化、全国化、国际化
32、浅析戏曲表演在话剧表演中人物塑造的借鉴与应用--以话剧《画皮》为例
33、《牡丹亭》中喜剧性因素研究
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34、戏曲舞台艺术创意--以晋剧现代戏《托起太阳的人》为例
35、陕南地方戏曲传承模式与发展路径探究
36、西方语境中徐慕云的戏曲双重定位与其戏剧史撰述
37、象征手法在民族歌剧中的运用--以歌剧《回家》中的“竹”为例
38、江苏地方戏曲旅游文化开发与研究
39、山西古代戏曲文物研析
40、“戏剧”和“戏曲”之辨
41、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
42、豫西北明清戏曲碑刻所见民间戏剧史料述论
43、浅谈戏曲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44、略论当下戏剧艺术教育的通识开放性价值
45、由古典戏曲看“代言体”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46、中国传统武术对宁夏戏曲武打的影响研究
47、影视剧中的戏曲元素--以年代剧为例
48、网络背景下戏曲档案的创新管理思路
49、文学语言变革与戏剧文体的现代转型
50、小议戏曲中角色的发展趋势
51、现代性的窄门--对传统戏曲发展现状争论的反思
52、论跨文化戏剧语境中的越剧《心比天高》
53、新时期莎剧的戏曲改编历程述评
54、论美国华裔戏剧中的文化话语权
55、福建戏曲传统折子戏展演观摩感悟
56、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57、中国当代戏剧的形态与张力--分析传统化与现代化
58、论戏曲传统服饰与现代戏曲服饰设计
59、跨文化实验秦腔的艺术品格和传播思路--以李小峰的实验秦腔《路》为例
60、戏曲舞台布景3D数字化制作技术和实践研究
61、中西戏曲戏剧语言与文体比较
62、论“现代版”戏剧的现代意蕴构成
63、论中国戏曲演绎的莎士比亚戏剧
64、当代戏曲导演对演出样式的创造
65、海外戏剧教育理念方法在中国戏曲传承传播中的应用--以汤显祖、莎士比亚剧作为研究中心
66、戏曲演员应具备的表演素质分析
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67、舞剧《粉墨春秋》的艺术价值分析
68、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困境与保护方向
69、中国戏曲的“地域性”与“现代性”
70、电影和戏剧的互文性初步研究--以《霸王别姬》为例
71、关于中国话剧民族化的思索与实践
72、戏曲元素在培养戏剧导演人才中的有效融合
73、少数民族戏剧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刍议--以辽宁满族蒙古族戏剧艺术为例
74、漫谈舞台戏剧化妆造型
75、戏剧性在生活服务节目创新当中的应用
76、浅议戏剧研究与戏曲院团的融合
77、浅析音乐与戏剧(话剧)的关系
78、中国传统戏剧的分类与戏曲剧种层次新论
79、试论元明清戏剧中包拯形象的演变
80、论施高德的中国戏剧观
81、五音戏唱腔的探究
82、梅兰芳舞台艺术对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研究
83、当代话剧视觉元素的应用及其价值研究
84、民国时期京剧表演理论及特征研究
85、论昆曲与剧作家、乐人的关系
86、古典戏曲与当代审美要求[A]
87、戏曲艺术对歌曲创作的影响:高雅艺术大众化的探索--以戏歌《槐花几时开》为例
88、莎剧与昆曲的碰撞与融合
89、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戏剧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以赣剧服饰设计为例
90、戏曲服装的审美内涵与角色特征
91、浅析汉代百戏与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关系
92、毕加索立体主义与林风眠戏剧戏曲人物画对比研究
93、“戏”“剧”及其连用关系考释
94、戏曲脸谱的多元视觉表现形式探究
95、从小说《红楼梦》中的戏曲音乐描述看清代“康乾”时期戏曲文化
96、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97、论现代话剧艺术民族化的生命力
98、中国先锋戏剧研究
99、古典戏曲中民间语言现象研究
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四:
100、论清末民初改良戏曲语言风格的嬗变
101、论徽剧的戏剧精神
102、浅论戏曲中舞美的创新
103、“5W”模式视角下电视戏曲栏目传播特征研究
104、陈涌泉“当代戏曲”的文化立场与本体意识
105、戏曲现代戏与“国剧梦”
106、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戏剧创作的突破与未来发展趋势
107、略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述学特征
108、论王国维悲剧观的变化及其理论溯源
109、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
110、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研究
111、明清文姬戏研究
112、论金芝黄梅戏电视剧编剧艺术
113、《山左戏曲集成》文献与戏曲文学研究
114、冯沅君曲学研究
115、抗战时期晋绥根据地的戏剧运动研究
116、唐代戏剧服饰研究
117、秦腔现代戏剧服装的美学探析
118、新世纪陕西地方戏曲在本土高校的传播研究
119、元明清李白题材戏曲研究
120、小剧场戏曲的实验与创新
121、当代戏剧创作的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以话剧《秀才与刽子手》为例 122、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对传统戏曲的复归和革新--以《绝对信号》为例 123、海派京剧大师欧阳予倩及其现代美学转型
124、西方话剧对海派京剧的影响
125、电视戏曲节目在大众传播中的价值
126、中国经典话剧改编戏曲的历史经验
127、试析中国现代戏剧起源和现代化特征
128、中国戏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专访着名戏剧评论家刘厚生先生
129、戏曲传承发展需要二元思路
130、“虚下”与杂剧、传奇表演形态的演进
131、论如何抓住京剧花脸的人物特征
132、绍兴地方戏剧题材绘本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