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河流相砂体等时对比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坪北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与等时对比

坪北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与等时对比

坪北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与等时对比
程涛;余慧娟;佟彦明
【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卷),期】2005(024)002
【摘要】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和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采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方案研究陕北坪北地区上三叠统长4+5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通过钻井岩心与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从该油层组中识别出三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界面,以界面的成因和级别为依据,将长
4+5油层组划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级次的旋回层序.根据多级次旋回层序划分结果,运用旋回等时对比法对各级次旋回层序进行等时对比并建立不同尺度的时间-地层格架,讨论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在油气勘探开发各阶段的研究意义.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程涛;余慧娟;佟彦明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330013;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3
【相关文献】
1.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河流三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单砂体等时对比[J], 孙雨;马世忠;张秀丽;李晓松
2.坪北地区长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与等时对比 [J], 程涛;王振奇;张尚锋
3.准噶尔盆地某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与等时对比 [J], 吴疆;云金表;邢秀娟;张福顺;庞雯
4.坪北油田延长统长6段第二砂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J], 淡卫东;张昌民;张尚峰;庞锦莲
5.坪北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2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J], 淡卫东;张昌民;张尚峰;罗顺社;庞锦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及砂体分布规律

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及砂体分布规律

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及砂体分布规律靳松;朱筱敏;钟大康【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06(33)1【摘要】笔者依据岩心、测井资料,通过岩性、电性对比,对胡状集油田沙三中亚段4~8油层组的扇三角洲相储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确立了不同级次旋回界面和旋回类型的识别特征,将研究层段分为1个长期旋回和6个中期旋回.依据中期旋回对砂体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及垂直、平行物源方向短期旋回与古地貌的变化关系,确定了短期旋回的对比原则和对比方法,建立了短期旋回对比格架.短期旋回地层在中期基准面旋回的不同时期的砂体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是造成储层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在细分油气开发层系时应区别对待.【总页数】9页(P212-220)【作者】靳松;朱筱敏;钟大康【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相关文献】1.博兴油田滩坝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及垂向砂体展布特征 [J], 郭建卿;林承焰;董春梅2.扇三角洲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百21井区克上组油藏为例 [J], 陈丽华;路言秋;徐怀民;徐朝晖3.钟市油田潜江组含盐层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砂体分布规律 [J], 尹艳树;张尚峰;尹太举4.陡坡带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柳赞油田北区沙三3亚段下部砂层组为例 [J], 张锐;纪友亮;岳文珍;齐立新5.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辽河油田D区块兴Ⅰ油层组 [J], 李晨;王宏远;樊太亮;高志前;谢伟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与地层等时对比

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与地层等时对比
第 28 卷 第 4 期 2010 年 8 月
沉积学报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文章编号: 1000-0550( 2010) 04-0745-07
Vol. 28 No. 4 Aug. 2010
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与地层等时对比
胡光明1 王 军2 纪友亮3 贾爱林4
( 1.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2.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地质所 陕西靖边 718500; 3.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 102249; 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746
沉积学报
第 28 卷
体,水进体系域为相互叠置的河流砂体向上过渡为相 对孤立的河流砂体与细粒的冲积平原沉积,高位体系 域主要是细粒的泛滥平原沉积、孤立的河道砂体、薄 煤层等。这一模式认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基准面的 主控因素,控制了体系域的形成与演化,这对于近海 冲积体系中的河流是有意义的,但与我国众多河流基 准面的升降主要受控于构造运动的事实不符。
台阶之下为大段高值( 洪泛泥岩) ( 图 4) 。再辅以深 双侧向电阻率( Rd) 曲线,可以准确确定盒 8 段底界 面。 2. 2 准层序的划分
洪泛将相互孤立的河道沟通起来,形成洪泛泥岩 层,是一定范围内的等时面,在不同井中,只要上下两 个洪泛面分别等时,则这两洪泛面所控制的岩层也是 等时的。在 各 井 中 划 分 准 层 序 时,关 键 是 识 别 洪 泛 面,洪泛面多处于河流二元结构的顶部,其上为另一 准层序底部冲刷面和底部滞留沉积层[8]。由于该区 相当多河流准层序的的二元结构不太明显( 顶层沉 积泥岩段较薄) ,准层序顶部少量的泥岩易与准层序 内部的泥岩夹层混淆,需结合 GR 的幅度、厚度变化 趋势,并参考 Rd 曲线来划分准层序。 2. 3 准层序的对比与体系域的划分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目录1 概述 (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概念的剖析 (2)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2)3.1基准面变化原理 (3)3.2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 (5)3.3相分异原理 (6)3.4物质守恒原理 (6)4 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6)4.1 储层对比 (7)4.2 储层分布预测 (7)5 总结 (8)参考文献 (9)1 概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由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ross教授(1988)带领的研究组所提出,它以野外露头、钻井岩芯、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根据地层的过程响应沉积动力学原理,通过精细地层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的一维信息转变为三维地层叠置关系,从而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等不同规模层次的储层、隔(夹)层及烃源岩层的成因地层对比格架。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核心为: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量比值(A/S)的变化,在相同的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以及岩石结构和相组合类型发生变化。

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和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其理论的关键点是基准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概念的剖析由于“层序地层学”概念诞生于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概念诞生于后,在“层序地层学”概念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人认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一词的核心是“层序地层学”。

其实不然,只要深刻地理解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体系构成,不难得出,它与经典的层序地层学是有质的差异的,二者之间无论是在概念、理论体系构成上,抑或是在方法体系构成上都有不同。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虽然借鉴了经典层序地层学的某些思想,但它不是对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的一种简单升级,而是质的革新,具有一套完全独立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的、不但适用于海相地层而且适用于陆相地层的理论方法体系,它摆脱了经典层序地层学关于海平面变化控制层序形成这一思想对陆相层序地层研究的束缚,通过对基准面旋回的不同层次性分析,实现不同级次的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从而构建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自旋回-异旋回控制下的扇三角洲沉积地层对比模式

自旋回-异旋回控制下的扇三角洲沉积地层对比模式

图 1 扇三角洲超短期旋回基本结构类型 2.1.1 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层序结构(A 类) A 类层序结构只保存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 下降半旋回没有沉积或沉积后被剥蚀, 形成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旋回结构。自旋回控制作用明显,主要表现为无论在基准面上 升期还是下降期该层序结构都具有向上“变深”的特征。此类层序主要发育在扇三角洲平原、 前缘亚相,其共同的特点为:层序顶底界面为冲刷面,仅保存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主要发 育在水道区。 低可容纳空间向上 “变深” 非对称型层序结构(A1 型)是在 A/S<<1 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的。 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下切、侧向迁移频繁,造成河道砂体彼此叠置互相切割,形成由底部 冲刷面和向上变细的块状水道砂体组合特征的 A1 型层序。 较高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层序结构(A2 型)是在 A/S>1 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的。 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中的水上与水下分流河道下切作用较弱,形成具有底部冲刷面、块状砂 岩、溢堤薄层粉砂岩和水道间泥岩组合特征的 A2 型层序。
自旋回-异旋回控制的扇三角洲相高精度层序地层对比模式
史长林(中海油能源发展钻采工程研究院,天津 纪友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
塘沽 300452) 昌平 102249) 塘沽 300452)

刘灵童,姚为英(中海油能源发展钻采工程研究院,天津
பைடு நூலகம்
摘要:自旋回影响高精度层序结构和分布模式,因此在油气田开发阶段的小层或单层级 别的地层对比必须考虑自旋回作用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自旋回作用形式以及其对扇三角洲相 高精度层序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合异旋回对较高级别的层序结构的控制作用,提 出了扇三角洲沉积高精度层序结构和地层对比模式。受自旋回—异旋回控制的扇三角洲高精 度层序结构可以分为三大类(A、B 和 C 类)七种类型(A1、A2、B1、B2、C1 、C2 和 C3 型) ,其地层可以按照三种模式进行对比,即不等厚斜对模式、等高程(同期或不同期)地层 对比模式和地层(等厚或不等厚)平对模式。 关键词:自旋回 扇三角洲 高精度层序结构 地层对比 异旋回(构造运动、沉积物供给速率变化、气候周期性变化和与之相关的湖平面变化或 基准面变化等)控制下的低频高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和对比,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油气勘 探阶段的地层划分和对比,但在油气开发阶段小层和单层的划分和对比还存在很多问题,最 主要体现在异旋回控制的地层对比精度不能满足油气开发阶段的要求。高精度层序地层(短 期和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地层,或五、六级层序)的划分和对比,能够满足单层或小层级别的 地层划分与对比,但高精度层序结构和分布模式受自旋回控制作用比较明显。因此,要将层 序地层学应用于油气田开发阶段,有效地指导小层和单层划分与对比,还要研究自旋回对高 精度层序结构和分布模式控制作用[1-3]。

时频分析方法在识别河流相层序中的应用

时频分析方法在识别河流相层序中的应用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 P e t r o C h i n a C h a n g q i n g O i l i f e l d C o mp a n y , X i ’ a n 7 1 0 0 1 8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T he s e d i me n t a r y f a c i e s o f Ne o pa l e o z o i c S hi h e z i F o r ma t i o n i n Su l i g e Ga s Fi e l d i S lu f v i a 1 f a c i e s . Tr a d i t i o n a 1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d i v i s i o n i s g e n e r a l l y u s i n g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f f o r ma t i o n t h i c k n e s s , wh i c h a l wa y s d o e s n o t h a v e i s o c h r o n o u s . Un d e r t h e g u i d a n c e o f h i g h r e s o l u t i o n s e q u e n c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p r i n c i p l e a n d Mi l a n k o v i t c h c y c l e t h e o r y , b a s e d o n c o r e a n d
时频分析方法在 识别 河流相层序 中的应 用
付 斌 , 一 , 杨 映 洲。 , 邹 丽蓉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我国的小层对比赵翰卿 - 副本解析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我国的小层对比赵翰卿 - 副本解析
Cross所谓的界面与界面对比、岩石与岩石对比,以及有时 是岩石与界面的对比等具体操作方法,其实,在小层对比中 早已这样做了,之所以出现岩石与界面的对比,这是由于旋 回数目的变化造成的。
(四)在名词、概念和表述方法方面:
1、基准面旋回与沉积旋回
Cross采用的基准面旋回与小层比中采用的 沉积旋回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基准 面旋回指的是地层中沉积旋回的动力成因,而 沉积旋回指的是基准面旋回在地层中的物质表 现或遗迹,二者只是出发点不同,反映了基准 面旋回对比更加强调对地层旋回形成过程的动 力分析,而沉积旋回对比则更加注重对地层旋 回特征的描述。
1、基准面旋回与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
T. A.Cross等人认为基准面是一个相对于地表波状起 伏且略向盆地方向下倾的抽象等势面,是沉积物搬运或 沉积的能量平衡面。
基准面的变化描述的是可容纳空间的产生和消失作用,
A/S值实质上是对可容纳空间变化(沉积条件)的综合
表征。
基准面旋回是地层沉积旋回的动力学成因,沉积旋回 是基准面旋回的地层记录,基准面旋回要由地层的沉积 旋回来识别。
短期旋回或较长期旋回的识别都是通过A/S值变化趋势分析进 行的。
开展基准面旋回对比工作,同样也首先需要以区域性标准层和 Ⅲ级层序边界作为大的层段控制。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我国的小层比
九十年代中期,T. A.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 地层学(或高分辨率成因地层学)传入我国后, 作为大庆油田的地质工作者,我们对这一学科 及其核心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技术 (基准面旋回对比) ”总的感觉是似曾相识。经 过反复的学习、研究,以及专门的技术调查, 发现它与我国的“小层对比技术”(沉积旋回 对比)虽然所用的概念、原理和分析问题的方 法不尽相同,但其结果却是完全一致的,大有 “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认定二者实属没有 任何本质区别的同一种技术。具体对比分析如 下:

基准面原理在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作图中的应用_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沙三段上亚段为

基准面原理在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作图中的应用_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沙三段上亚段为

基准面原理在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作图中的应用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沙三段上亚段为例单宝忠(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摘要: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应用基准面原理,针对传统剖面作图方法在东营凹陷梁家楼地区沙三段上亚段 沙二段下亚段三级层序低水位体系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作图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等深法及层段顶面拉平作图法的不足,提出以地层基准面为顶界,恢复沉积物原始沉积形态的作图方法,并对其原理及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该作图方法能够满足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层对比作图的精度要求。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剖面图;可容纳空间;基准面中图分类号:TE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03(2006)03-0025-03 从传统的通过生物、岩性进行地层对比划分到利用层序地层学或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进行地层对比划分,不同方法阐述地质现象、解决地质问题的思路有所不同,相应的地质成图方法也有了较大变化。

传统地质剖面作图方法主要有等深法和层段顶面拉平法[1],适用于地质剖面和油藏剖面制图、沉积相分析和厚度中心恢复等,主要反映当前地质体的构造形态、地层分布、地层厚度、油气分布、目的层沉积后构造运动、地层沉积及剥蚀等。

其中,等深法作图受沉积后期整体构造运动和地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用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作图时会造成图形不协调,不能很好地反映地层沉积时的真实状况。

层段顶面拉平法作图适用于沉积盆地二级构造层序对比,但是在以整体运动为主的拗陷期盆地层序地层对比中,表现时间地层对比单元时精度不够,拉平现存的时间单元作为地层顶界面,不能反映地层沉积时的实际情况。

因此,有必要探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既符合地质规律,又能协调图形外观的作图方法。

依据基准面原理,笔者提出一种适用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的新的作图方法。

1 区域地质概况梁家楼油区位于山东省博兴县境内,构造上位于东营凹陷草桥 纯化镇鼻状构造带向北倾没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基于基准面旋回分析原理的河流砂体等时 对比技术,有三个重要的技术难点(图5):
①识别中期层序界面的性质及其对下伏地层的 侵蚀冲刷强度;
②确定下切河道的发育位置、地形条件、河道 的主流向、优先充填的砂体成因类型、旋回结构特 征、叠加样式和发育数量与规模;
③同期、相邻、异结构层序或砂体之间的等时对 比关系
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河流相砂体等 时对比中的应用
ISOCHRONIC CORRELATION OF FLUVAIL SANDYBODIES BY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TECHNIQUE
小层砂体等时对比技术历来为 陆相地层油气藏地质和开发工 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精细地 质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急需解 决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
区内盒8下段 普遍具有Wallker 和Cant提出的辫 状河沉积序列特 征
苏6井盒8下段辫状河沉积序列、 剖面结构和基准面旋回特征
苏里格庙上古砂体曲流河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该冲刷面为代表的河流相中期层序界面具 有如下几个重要的层序地层学意义:
①冲刷面对下伏层侵蚀强度取决于基准面的下降幅度,可 穿越一个或数个短期层序,具有一定的穿时性;
图2 等高程、非同期、异成因的河流砂体相邻发育成因解释 Fig.2 Origin model of sandbodies developed from same seat with with
isocontour,noncorresponding period and different genesis
①沉积物补给量远大于至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量的 进积方式,短期层序仅保存上升相域沉积物,由连续 叠置的河道组成层序,具有向上“变深”非对称型 旋回结构变化的叠加样式 ;
②沉积物补给量等于或略小于基准面上升期可容空 间增量的加积方式进行,由河道砂岩→天然堤粉砂岩→ 洪泛平原泥岩→决口扇粉砂岩组成层序,具上升半旋回 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向对称型变化的叠加样式;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河流砂体 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
在中期层序为年代地层框架的等时地层格架中, 同时代短期层序中的河流相砂体发育状况和层序结 构差异较大而直接影响着河流相砂体的对比精度, 因此,深入了解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短期河流旋 回的沉积动力学条件、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分布 模式(图1),是对河流相砂体进行合理划分和等 时对比的基础 。
在同一个层序中,从河道至泛滥平原(或河间湖 泊、沼泽)的不同相带,或中期基准面由上升期的 河道至下降期的泛滥平原(或岸后沼泽、河间湖泊) 沉积演化过程,出现由低可容纳空间向高可容纳空 间向上“变深” 非对称型,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 全对称型和对称型结构变化的分布规律,提出河流相 砂体的短期旋回层序结构分布模式、叠加样式和对 比关系(图3)
图1 中期旋回过程的短期层序结构类型和分布模式 Fig.1 The changes and distribution of short term base-level cycles with aifferent sequenceStructure and stacking patterm in middle term base-level cycles
图5 地层格架中等高程、非同期河流砂体等时对比模 Fig.5 Correlation model of fluvial sandbodies developed
from same seat with isocontour, nonsynchronous, and hetero-origin
图6 地层格架中非等高程、同期河流砂体的等时对比模式 Fig.7 Correlation model of river sandbodies with unequal-
常用的砂体等时对比技术:
①以标志层为等时对比依据的砂对砂、泥对泥(或 测井曲线的尖对尖、凹对凹)的韵律层逐层 对 比法;
②等高程和等厚度和为标志的等厚切片法; ③相控条件下的旋回分级对比法[1~3]等技术方法; ④基于基准面旋回原理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的对比技术方法(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这一技术方法重点强调了地层旋回中的洪泛面和 层序界面等时性,采用较长期旋回到较短期旋回多层 次逐级对比的技术方法,将砂体纳入相关时间尺度的 等时地层格架中加以描述和追踪对比,在相当短期层 序级别的中、长井距砂体等时追踪对比研究中,精度 可达到十数米级(小层砂体),近井距的砂体等时追 踪精度的极限可达数米至亚米级(单砂体),因而非 常有效地提高了砂体等时对比精度,成为当前最重要 的砂体等时对比技术方法之一,特别是在河流相砂体 的等时对比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4 地层格架中相当时间-地层反演的河流砂体等时对比技术原理 Fig.4 Isochronous correlation model of short-term cycle sequence
with differeng structure and stacking Patterm in framework of middle-term cycle squence about inversion of time –stratigraphy
②界面下的地层保存状况有很大差别,具有河流下切或具 低幅隆升作用的部位缺失可能较多,短期层序所保存量较少, 侵蚀相对较弱的低洼部位,短期层序可得到较好保存;
③河道持续下切侵蚀形成的河谷,在基准面重新上升时是 率先产生可容纳空间的位置,通常被河道砂体优先充填;
④由于基准面上升初期可容纳空间增量小于下切河道体积, 因此,下切河道的早期充填序列大多数由多个向盆地方向延 伸,向河道两岸和上游方向上超扩大的河道砂体连续叠置组 成, 形成等高程、非同期、异成因相邻发育的砂体(图2)。
③基准面上升达最高点位置时的洪泛期至下降早期, 可容纳空间增大至逐渐减小和沉积物补给量趋于增高, 沉积作用从退积进入加积→弱进积状态,由天然堤粉砂 岩→河漫湖泥岩→决口扇粉砂岩组成对称型旋回结构;
④在基准面下降接近至与沉积界面重合前的时间 段,出现反粒序沉积作用,由天然堤粉砂岩→洪泛平原 泥岩→决口扇粉砂岩组成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 称型旋回结构。在河间洼地,由决口扇砂体直接洪泛 平原泥岩之上,可形成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旋回结构;
层序地层格架中河流砂体 等时对比技术原理
基于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和中期洪泛面易识别和 较大范围内基本等时的性质,以及中期洪泛面两侧 短期层序于区块范围内具有同步发育的特点,提出 以中期洪泛面为起始点,以层序界面为终点,对洪 泛面之上的中期下降半旋回相域中的短期层序,进 行自下而上,而对洪泛面之下的短期层序进行自上 而下相当时间—地层反演的逐层对比技术(图4)。
A. 垂直辫状河道流向的小层砂体等时追踪对比
B. 平行曲流河道流向的小层砂体等时追踪对比
辫状河小层砂体厚度和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
曲流河小层砂体厚度和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
结论
众多研究成果,已初步证明小层砂体的高分辨率层 序分析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阶段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 仅可用以深入了解储、隔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描述储 集砂体井间边界、几何形态和非均质性,同时亦可应 用于十数米级至亚米级的砂体等时追踪对比和编制大 比例尺等时沉积微相图和单砂体分布图,从而更有效 地对储层进行三维预测和定量评价,为油气藏精细描 述、流体流动单元划分、储层建模和流体流动数值模 拟,乃至注采工艺的布署或调整,提供更为可靠的地 质模型。
isocontour, synchronous, hetero- identical origin
河流相小层砂体等时 对比应用实例
图7 在苏里格气田盒8段河流相小层砂体等时对比中的应用 Fig.7 Some examples of isochronous correlation of small river sandbody layers within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from the 8th member of Shihezi Formation in Sulige gas field, Ordos Basin
图3 河流相层序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分布模式和对比关系 Fig.3 Structure,stacking ,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relationship of isochronouscorrelation of the short-term cyclic sequence in Fluvial
⑤基准面大幅度穿越沉积界面并达到最低点极限 位置的过程中,可造成持续的暴露和侵蚀冲刷作用, 形成以冲刷面为代表的中期层序界面。
基准面大幅 度穿越沉积界面 并达到最低点极 限位置的过程中, 可造成持续的暴 露和侵蚀冲刷作 用,形成以冲刷 面为代表的中期 层序界面
苏里格庙上古砂体辫状河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