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民宗教 辜鸿铭 读书笔记
良民宗教 辜鸿铭 读书笔记

辜鸿铭《良民宗教》笔记:一切文明都起源于对自然的征服,即,通过征服和控制自然界可怕的物质力量,使人类免受其害。
必须承认,今日欧洲的现代文明在征服自然方面的确取得了成功,而且迄今为止,尚没有别的文明能达到这一点。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种较自然力更可怕的力量,那就是蕴藏人心的情欲。
……如果这一力量不予以调控的话,那么不仅无所谓文明存在之可言,而且人类的生存也是不可能的。
在人类社会初始阶段,人们不得不利用物质力量来压抑和克制内心的情欲,……随着文明大家进步,人们逐渐发现,在征服和控制人类情欲方米娜,还有只用比物质力更加强大更加有效的力量,名之曰道德力。
在欧洲…基督教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已经失去了效用…于是欧洲人名不得不重新采用物质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这种维持秩序而对物质力量的利用,导致了军国主义。
……这样,欧洲人民便被逼迫到了这样的两难绝境:如果他们要摆脱军国主义,混乱就将破坏他们的文明;假如他们要持续军国主义,那么其文明又将经由战争的浪费和毁灭而走向崩溃。
现在,欧洲人民如果真想退到军国主义,那就只能采取一种方式……就是诉诸道德的力量。
我相信,欧洲文明会在中国——中国的文明里找到它。
中国文明中这种使军国主义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
在中国,战争是一种意外事故(accident),可是在欧洲,战争是一种必需(necessity)。
我们中国人是会打仗的,但是我们并不生活在战争渴望之中。
……欧洲国家最不能让人容忍的一件事,并不在于他们有如此多的战争,而在于人们每个人都担心其邻居一旦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要来抢夺他和谋害他,因此他们自己便赶紧武装起来或者雇佣一个武装警察来保护他。
这样,压在欧洲人民身上的便不是如此多的战争,而是不断地武装自己的需要,一种必须利用物质力量来保护他们自己的绝对的需要。
但是,在中国,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良民宗教,所以每个人都不感到有用物质力量保护自己的必要。
……实际上,在中国,每个个体之所以不感到有用物质力量保护自己的必要,是因为他确信公理和正义被公认为一种高于物质力量的力量,而道德和责任则被公认为一种必须服从的东西。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辜鸿铭的生平及其影响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四、辜鸿铭作品中体现的中国人精神五、读后感及现实意义六、结语正文:【引言】辜鸿铭,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翻译家、教育家,他的作品和生平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辜鸿铭作品的阅读,探讨其中所体现的中国人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辜鸿铭的生平及其影响】辜鸿铭,原名辜泯,字鸿铭,号立诚,福建泉州人。
他生于鸦片战争后的动荡时代,成长于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
他曾赴英、德等国留学,学贯中西,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学者、翻译家、教育家。
他的作品《中国人的精神》、《春秋大义》等,以及他的一系列演讲,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文化走向。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辜鸿铭的作品中,体现出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他主张,要想振兴中华,必须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
在他的作品中,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辜鸿铭作品中体现的中国人精神】在辜鸿铭的作品中,他强调了“忠、孝、节、义、和、敬、诚、忍”的儒家道德观,认为这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
他通过阐述这些道德观念,揭示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
同时,他也指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弘扬这种精神对于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读后感及现实意义】阅读辜鸿铭的作品,让人深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汲取智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辜鸿铭作品中所强调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廉洁、正义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
【结语】辜鸿铭的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宝贵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原文节选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最新多篇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原文节选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最新多篇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
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辜鸿铭,于1915年出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3篇最新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原文节选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
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
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
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
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徵,来加以说明。
辜鸿铭全传读后感

辜鸿铭全传读后感读完《辜鸿铭全传》,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啊,真是五味杂陈,跟吃了满汉全席似的,啥味儿都有。
这书,就像是个老朋友,慢慢悠悠地给你讲着辜老先生的那些事儿,让人忍不住想多听几句,多琢磨几分。
一开头,就被辜鸿铭那股子倔强劲儿给吸引住了。
你说他吧,生在晚清那乱糟糟的年代,却能硬气地跟洋人较劲,用一口流利的洋文,把人家说得一愣一愣的。
这哪是读书人啊,简直是语言界的“武林高手”,四两拨千斤,让人不得不服。
再往后看,辜老先生的学问,那叫一个深不可测。
国学、西学,他都能信手拈来,讲得头头是道。
我就纳闷了,这脑袋瓜子是怎么长的,咋就能装下这么多东西呢?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学霸中的战斗机”,让人望尘莫及啊。
不过,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辜鸿铭那颗爱国的心。
他虽然留学海外多年,但心里头始终装着祖国。
每当国家有难,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发声。
这种情怀,真是让人动容。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辜老先生对国家的爱,就是这么纯粹,这么深沉。
当然了,辜鸿铭也不是个完人。
他有时候也会有些固执己见,甚至有点“轴”。
但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啊,真实、不做作。
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有点脾气但心地善良的朋友一样,让人又爱又恨。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活一世,总得有点追求,有点信仰。
辜鸿铭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信念。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会想起辜鸿铭那坚毅不拔的身影和那颗滚烫的爱国心。
它们激励着我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
总之,《辜鸿铭全传》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辜鸿铭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如果你还没读过这本书的话那就赶紧去找来读读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良民宗教”与辜鸿铭中国文化观

第27卷 第11期Vol.27 No.11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2019年11月Nov.2019良民宗教”与辜鸿铭中国文化观张 宁(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 要:辜鸿铭认为 良民宗教”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石㊂从本质上言, 良民宗教”的基础是建立于 名分大义”上的 忠诚”,由此以 廉耻感”为本的君子之道得以产生㊂ 良民宗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将中国人教化成为良善的公民,这一目标将道德修养与国家生活融为一体,实现了个人㊁家庭与国家间的同构,因而保障了中国文明稳定有序的传承㊂关键词:良民宗教;辜鸿铭;名分大义;君子之道;廉耻感中图分类号:G122;K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19)11⁃0075⁃04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领域声名最为卓著的学者之一,辜鸿铭对中国文化有着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论述,其中 良民宗教”论即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观点之一㊂从整体上看,辜鸿铭将道德视为人类文明的根本价值所在,并认为中西方文明在道德目标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中西文明能够进行交流的基础㊂但与此同时,辜鸿铭也看到了中国文明的精微之处㊂辜氏认为,西方文明的道德体系①是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础之上的,其内容与形式均不离宗教,而中国文明的道德体系是建立在 君子之道”的基础上,这种 君子之道”源自于 爱与正义”的法则,并由此产生了一种维系中国文明数千年传承的宗教② 良民宗教”(The religion of good citizen)㊂一㊁ 良民宗教”以培养公民为根本良民宗教”,顾名思义,即让每个公民都成为良民的宗教㊂ 人们可以称这种孔教是一种良民宗教 它也许不是一种宗教,我承认,它不是那种戴着神圣光环的圣者的宗教,而是一种为那些纳税㊁付房租的平民百姓设立的宗教”③㊂这一概念看似简单,但实则包含多个层面的意义:首先, 良民”指的是 品德良好的个人”,这意味着 良民宗教”具有强大的道德教化的功能;其次,辜鸿铭将 民”解释为 公民”(citizen),这源于儒家文化的国家观念,因此 良民”也可以被理解为品德良好的公民㊂换言之, 良民宗教”不仅要让每个人成为一个好人,同时还要成为一个好的公民㊂具体到 良民”自身,辜氏认为 良民”最重要的道德品质就是 孝悌” 而他对 孝悌”一词的翻译是 good son and good citizen”㊂在孔子的话语中,孝悌是为人的根本(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㊃学而“)㊂在这个翻译中,将 孝”翻译为 good son”是可以理解的,而将 悌”翻译为 good citizen”则显然是辜鸿铭自己的发挥㊂按照‘说文“的解释, 悌”的本义是 爱兄弟”,贾谊在‘道术“说 弟爱兄之谓悌”,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说 悌”就是 善事兄长”㊂从 爱兄弟”这个意义上进行扩展, 悌”还可以解释为 体贴㊁亲近”等意,辜鸿铭将 悌”翻译为 good citizen”的逻辑在于:人不只应当爱兄弟,还应当爱君主㊁爱其他人,当每个人都能够爱其他人的时候,每个人也都会成为社会的好公民㊂可见,辜鸿铭是以道德为基础而不是从西方权利/义务的法律结构上来定义 好公民”的㊂由此一来,辜鸿铭在自己的道德文明体系里完成了对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的话语转化㊂①②③辜氏在其论述中曾对西方文明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论述,这里所说的 西方文明”专指基督教兴起之后的西方文明,不包括古希腊文明等㊂下文中如无特殊说明, 西方文明”一词均取此意㊂辜鸿铭㊁艾默生等人认为凡是能够引导人向善的道德体系都可以被视为一种 宗教”,同时能否导人向善也是辨别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的最直接标准㊂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41. 收稿日期:2019⁃09⁃13辜鸿铭在阐述的过程中并不拘泥于一字一词的直译,而是从本质入手,对中国传统道德与政治同构㊁家国一体的观念是有着深刻的把握与理解㊂而与良民宗教”相比,基督教等宗教虽然能够教导人成为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却无法教导人们成为一个好的公民,因此在西方文明中基督教会与王权之间始终存在着冲突与斗争,这被辜鸿铭视作西方文明未能稳定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㊂良民宗教的第一原则,是相信人本性是善良的,这即源于对中国人对 人性本善”的信仰,也与其过着 情感的生活”有直接关系㊂辜鸿铭将中国良民宗教的根本归结为中国人所具有的 同情的力量”, 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流的情欲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 心灵的激情和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①㊂与此同时,基于这种 同情的力量”,中国人自古以来便过着 心灵的生活”,因为 心灵的生活”在本质上是 对是非或者公正,对称作廉耻的公正之生命与灵魂,对那种无法名状的绝对本质的一种本能的㊁活生生的洞察与把握”②㊂在此基础上,辜鸿铭借用孔子的一位弟子的话对良民宗教进行了简单的阐释:首先,和平㊁秩序与安宁,乃至于国家本身的存在,不是依赖于法律和宪法,而是仰赖于中国的每个臣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其次,孝悌是道德生活之本;再次,良民宗教的秘密是人们尽义务而不是争权利,人们不对权威表现出不信任和怀疑,而是表现出对它的尊崇③㊂这种 良民宗教”使得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被成功地 驯化”㊂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驯化”在辜鸿铭的话语体系中有着另外的含义㊂辜式所谓的驯化, 不是那种精神颓废的㊁被阉割的驯良”,而是指中国人没有 冷酷㊁过激㊁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人感到不快的东西”,因此真正的中国人 或不免于粗俗,但不至于粗俗下流;或不免于难看,但不至于丑陋骇人;或不免于圆滑乖巧,但不至于邪恶害人”④㊂良民宗教之所以能够维持中国文明绵延数千年,与其本质有着密切的关系㊂辜鸿铭将中国的良民宗教与基督教的教义进行了对比,并指出基督教同样有着导人向善的目标,只不过在 原罪”思想的框架下,基督教的教义更倾向于对个人的救赎;但是中国的良民宗教是建立在 社会道德”的基础之上,其目的不仅在于增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调节家庭㊁社会关系并扩展至政治领域,即所谓 修齐治平”㊂更为重要的是,良民宗教始终对于 善”的力量有着坚定的信仰,并确信公理与正义的价值,因此中国人并没有用物质力量保护自身的迫切需要, 他确信公理和正义被公认为一种高于物质的东西,而道德责任感则被公认为一种必须服从的东西”⑤,因此军人㊁警察对于中国来说可以作为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种辅助却不是核心㊂二㊁ 名分大义”是 良民宗教”的基础从政治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古代个人㊁家庭与国家之间存在同构关系,因此良民宗教的逻辑推演到政治层面上就是 忠诚”,即人民对君主㊁国王或者皇帝的忠诚㊂当然,辜鸿铭认为这种 忠诚”的前提是君主堪为国民的道德表率,即所谓 政者,正也”,否则人民是可以推翻皇帝的㊂支撑这种 忠诚”的是所谓 名分大义” 这也是辜鸿铭认为‘春秋“一书甚至孔子哲学的精义所在㊂辜鸿铭说: 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即 孔子之道’㊂孔子将这一思想编纂成典并使之成为宗教 国教㊂国教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 名分大义’ 关于名誉和责任的原则 或者可以称之为 名誉大法典’” 儒家与其他宗教的本质区别也正在于此”⑥㊂由于辨 名”是儒家思想的基础所在,因此在此后的数千年中, 名教”也成为了儒教的另一个名字㊂在 名分”的框架中,每个人都依据特定的道德准则行事,而廉耻感则成为了每个人行事的鞭策㊂ 实际上,孔子的君子之道不是别的,正是一种廉耻感”⑦㊁ 君子之道㊁人的廉耻感不仅是一个67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①②③④⑤⑥⑦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30.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30.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46.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29.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6:22.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45.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8.国家,而且是所有社会和文明的合理的㊁永久的㊁绝对的基础”①㊂事实上,辜鸿铭并不认为廉耻感是现代社会所独有的东西,他以穿衣服作为例子,说如果人是纯功利的,那么在炎炎夏日人就不应该穿衣服,但现实却是无论何种民族㊁无论何种文明程度,男女却都会穿衣服,并且会因为性别的不同穿不同的衣服㊂再比如,在现代社会中,欧洲人已经习惯了排队,如果一个人不愿去排队他并不会受到警察的惩罚㊂因此,让人们摒弃不穿衣服和插队带来的便利的是来自于道德的 羞耻心”,而非警察和军队的强制力量㊂显然,这种 文明”才是一个文明真实情况的反应㊂在 廉耻感”之下,辜鸿铭发现了现代社会的一个悖论:如果社会秩序要靠暴力来维持,那么我们应当以何种力量约束暴力?假如一个商人被人诈骗,他可以求助警察将犯人抓起来,也可以诉诸法院㊁以强制执行的方式挽回损失,然而 法官㊁政府官员或者共和国总统有事如何使警察恪尽职守的呢”②?如果一个普通人会因为其他职业给出的薪水高而选择转行,那么国家该用何种方式保证军队和警察不会因薪水的高低而改变自己的职业操守呢?辜鸿铭给出的答案是:荣誉㊂事实上,在现代文明体系中,与普通的劳动者相比,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以及文明传承者的军队㊁警察以及教师㊁律师等职业群体总是因其职业身份被赋予了大量的 荣誉”,例如军队始终以其 保家卫国”的责任而自豪,警察则以 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民安全”作为自身的责任㊂这是现代社会体系下的 名分大义”,也是现代国家维持其文明秩序的底线㊂与其让 名分大义”和 廉耻感”成为维持文明的底线所必需的东西,不如使其能够为全体国民所接受,这样一个国家就不需要通过大量的警察和军队来维持其运作,现代国家对武力和军国主义的崇拜也会小得多㊂这也是辜氏为何将 道德”视为评价文明之优劣的关键所在㊂同时,辜鸿铭也将 名分大义”视为自己一生坚守的内容,因此在满清灭亡以后,面对国内外友人 愚忠”的质疑,辜鸿铭辩解说 我的忠诚 是对中国政教的忠诚,对中华民族文明理想的忠诚”③ 在我看来,中国的政教就是君子之教㊂这种君子之教的大法称之为廉耻和责任大法 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名分大义”④㊂三㊁ 良民宗教”超越宗教而达至理性与心灵的平衡除了绵延数千年的良民宗教和道德体系之外,辜氏对于中国文明的信心还在于中国道德体系对于宗教的超越㊂辜氏对此的阐述,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即 人们为何需要宗教”以及 中国道德文明的价值”㊂在对 人们为何需要宗教”的分析上,辜氏认为哲学㊁科学㊁艺术㊁宗教之间实际上是同源的,这是因为人类的心灵 渴望探索这广袤宇宙的可怕的秘密” 你们不像野兽仅留意眼前,人类还需回忆历史㊁展望未来 这就使人感到有必要懂得大自然的奥秘” 在弄清宇宙的性质和自然法则之前,人类就如同处在黑屋之中的孩子,感到危险和恐惧”⑤㊂在人类社会中,科学家㊁艺术家㊁哲学家等有着各自探索宇宙奥秘的方式,但对于那些每天面对着生活的各种困苦㊁经历着各种事故打击的凡夫俗子来说,唯有宗教能给人以安全感和永恒感,使他们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在控制着她们的一切㊂换言之,宗教可以抚平凡夫俗子的恐惧㊂另一方面,辜鸿铭认为基督教文明虽有导人向善的目标,却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体系,这与西方学术体系对世界的理解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㊂具体而言,对于道德,哲学家习惯于用理性的力量去思考和制定道德法则,并让所有人来遵守,然而理性作为一种思维推理的力量,仅仅 可以使我们区分和认知事物外形可定义的特征” 至于那些是非和公正的那些无法名状的绝对的本质,或者说公众的生命与灵魂,我们的思维是无能为力的”⑥㊂伦理学家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 我们必须服从人性及服从我们的良心”,然而人心中又充满着各种欲念,这同样无法支撑起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的构建㊂因此,西方道德体系中一直存在着头77第11期张 宁: 良民宗教”与辜鸿铭中国文化观①②③④⑤⑥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45.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6:46.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6:197.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197.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38.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6.脑与心灵的冲突 这一冲突也是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所在㊂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其根本在于儒学提供了那种 能给众生以安全感的东西”①,而孔子的君子之道则是一种 比哲学家和伦理家的道德法则更为深刻的法则”②㊂在孔子君子之道的体系下,中国人不仅要服从理性和良心,更要服从自己真正的本性,而 这种本性绝非庸众身上的粗俗㊁卑劣之性㊂它是艾默生所说的一种至诚之性”③㊂进一步来讲, 中国人不需要宗教,是因为儒教之中的某些内容可以取代宗教㊂这就是 名分大义”④㊂换言之,由于 名分大义”的存在,中国人可以以 至诚”之性对待社会上的其他人,这种基于人的本性的 至诚”之性消弭了头脑与心灵之间的鸿沟, 是心灵与理智完美结合的产物”⑤,是一种更为成熟的道德体系,也是中国文明不逊于西方文明的底色所在㊂当然,辜鸿铭也不否认宗教的价值㊂事实上,辜鸿铭在其论述中对宗教的价值亦多有肯定之处㊂辜鸿铭从中国历史的演化出发,认为周代的儒家学者对 知”的方面倾注了过多的热心,而到了东汉时期,儒学成为中国的国教之后,士人又过于注重 心”的方面,这导致了儒学的发展走入了歧途㊂此时,佛教的传入给中国文明带来了 知”的内容,并且同孔子思想中的 仁”相结合,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浪漫的时代 当然,也使中国社会进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㊂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开辟了儒学发展的另一条道路,这与欧洲近代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在性质和作用上是相似的㊂从理论来源上讲,宋代的学者吸收了不少佛教的内容, 佛教有着严密的体系,有深刻内涵,它像药引一样可以治疗社会的疾病㊂因此当中国社会出现不正常时,人们就皈依佛教”⑥㊂此外,道教等宗教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补救了当时儒学理论的不足,并使得中国的士大夫在理智㊁情感与精神层面达到了平衡,中国道德文明进至极高境界㊂总的来看,辜鸿铭对 良民宗教”的论述道出了中国文明的特质,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启发㊂例如,在 良民宗教”体系中,中国人始终是以个人与公民(或者说国民)的双重身份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 人间义务”,这为中国人在现实社会的安身立命以及价值实现提供了一个思想上的基础;而辜氏对 良民宗教”出于人性之善的阐释,也 使人由对超自然的上帝的信赖转为信赖人的自身的道德理性”⑦,这些都是其创见㊂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辜氏对 良民”双重身份的界定,凸显出了儒家家国一体的政治体系的独特之处,也揭示出了中国文明绵延不绝的秘密㊂基于对中西文明特质的把握,辜鸿铭认为西方文明的自救之道在于在原有的基督教文明基础之上发展出新的道德文明,而中国道德文明可为此提供充分的借鉴㊂在辜鸿铭的畅想中, 在新的文明观念之下,受教育者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可以自由地做正确的事情 新的文明之中的自由者是那种既不需要皮鞭警棍,也不需要地狱炼火的的人㊂他行为端正是因为他习惯去为善 他不作恶不是由于外在的权威,而是听从于内在的理性与良心的呼唤㊂没有统治者他能够生存,可无法无道他则活不下去”⑧㊂这是辜鸿铭眼中的理想世界,也是未来人类的希望所在㊂(责任编辑:周卓)87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57.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7.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7.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66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66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300.唐慧丽. 优雅的文明” 辜鸿铭人文理想新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32.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300.。
辜鸿铭的“良民”与埃利亚斯的“绅士”

辜鸿铭的“良民”与埃利亚斯的“绅士”作者:肖飞燕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6期〔摘要〕辜鸿铭的“良民”根植于“道德主义”,并在儒家“国家宗教”的教化之下,被塑造成充满着仁爱并随心而活的形象;而埃利亚斯的“绅士”则是置身在由于经济发展而越发紧密和不断扩展的人际网络当中,更加敏锐的羞耻感促使“自我强制”的心理机制逐步加强而呈现出彬彬有礼的形象。
两人立论相左,前者因“爱”而生,缺失理性的维度;后者被“恐惧”所囿,掩盖了“神圣的本能”即仁爱,从而塑造出互为“他者”的形象,但同时也展现出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两个形象在建构过程中对于情感,对于家庭教育,对于社会视域中个人的强调,也是二者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良民;绅士;道德本性;羞耻感〔中图分类号〕K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6-0049-09社会的文明程度并非只是由物质机械的发达、生活水平的优越、政治体制的合理、经济发展的态势来衡量的,而更应该是反映在每一个个人的身上——一个社会所产生和塑造的人的品质和质素更是一个文明最为重要和本质的反应。
因此从微观个体身上来考量社会和历史的文明态势,是埃利亚斯和辜鸿铭在反思文明时的共同关注点。
辜鸿铭(1857年~1928年)曾断言:“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它能够产生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事实上,一种文明所产生的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正好显示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
”[1](47)诺贝特·埃利亚斯(1897年~1990年)也坚持:“社会所经历的几百年的文明进程,体现在文明社会中每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身上,他们从小就程度不同地、机械地经历着个人的文明进程……每个个人在他短暂的历史中都再一次经历了他所处社会漫长历史的全部过程。
”[2](3)辜鸿铭和埃利亚斯将“良民”和“绅士”作为中西典型代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深刻的解读,从而由小见大地勾勒出中西文明的特点和相异之处。
论辜鸿铭的良民道德观

论辜鸿铭的良民道德观作者:韩丽丽兰宇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5期【摘要】道德因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解决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问题的症结所在,而道德感本身就具备了巨大的制约潜力,规范着人类的处事行为。
辜鸿铭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儒家学说中的济世良方,赋予孔孟之道以宗教的神圣职责,将儒道发展成为一种良民宗教。
辜鸿铭的良民宗教极重人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自律。
他竭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将中国文明展现给西方国家,希望能够以道德感化人的心灵,使世界各国的文化能够彼此求同存异,消除误解,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道德;良民宗教;浪漫主义;保守主义;爱国主义;儒学辜鸿铭,祖籍福建厦门,生于马来西亚华侨家庭,幼年时期跟随义父布朗先生到英国读书深造,主要研究文学、哲学,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学通中西,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富个性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
回国后自觉地担负起了中学西传的历史重担。
他二十多岁结识马建忠,从此闭门攻读中国典籍,沉浸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之中,晚年在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余年,是东方文化的忠实捍卫者。
他蓄发留辫,弃西装革履,穿长袍马褂,世人不满其荒诞怪谬的行为称他为“满清遗老”。
“在人们的言谈或印象中,辜鸿铭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极端保守的‘古怪的人物’,蔑视他的人称之为‘怪物’,尊重他的人称之为‘怪杰’。
”一、良民宗教的渊源所谓“良民宗教”,即孔孟之道。
辜鸿铭认为儒家学说与欧洲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的根本区别,他认为:“欧洲字面意义上的宗教教导人成为一个好的人。
不过儒家学说远不止这些,儒家学说教导一个人成为一个好的公民。
”对于“良民宗教”,辜鸿铭概括到:“首先,和平、秩序与安宁乃至国家本身的存在,不是依赖于法律和宪法,而是仰赖于中国的每个臣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过一种真正虔诚的生活,或时髦地说,一种道德的生活;其次,孝悌应作为道德生活或虔诚生活之本;再次,良民宗教的秘密是人们尽义务而不是争权利。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读后感1500字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1500字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理想”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腼腆、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十分钦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
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驳。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
男性对妻子的保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侮辱。
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保护一说?如此爱护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
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
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反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
无奈低头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
“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评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顾家庭。
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顾好家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顾家庭,操心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辜鸿铭《良民宗教》笔记:
一切文明都起源于对自然的征服,即,通过征服和控制自然界可怕的物质力量,使人类免受其害。
必须承认,今日欧洲的现代文明在征服自然方面的确取得了成功,而且迄今为止,尚没有别的文明能达到这一点。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种较自然力更可怕的力量,那就是蕴藏人心的情欲。
……如果这一力量不予以调控的话,那么不仅无所谓文明存在之可言,而且人类的生存也是不可能的。
在人类社会初始阶段,人们不得不利用物质力量来压抑和克制内心的情欲,……随着文明大家进步,人们逐渐发现,在征服和控制人类情欲方米娜,还有只用比物质力更加强大更加有效的力量,名之曰道德力。
在欧洲…基督教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已经失去了效用…于是欧洲人名不得不重新采用物质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这种维持秩序而对物质力量的利用,导致了军国主义。
……这样,欧洲人民便被逼迫到了这样的两难绝境:如果他们要摆脱军国主义,混乱就将破坏他们的文明;假如他们要持续军国主义,那么其文明又将经由战争的浪费和毁灭而走向崩溃。
现在,欧洲人民如果真想退到军国主义,那就只能采取一种方式……就是诉诸道德的力量。
我相信,欧洲文明会在中国——中国的文明里找到它。
中国文明中这种使军国主义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
在中国,战争是一种意外事故(accident),可是在欧洲,战争是一种必需(necessity)。
我们中国人是会打仗的,但是我们并不生活在战争渴望之中。
……欧洲国家最不能让人容忍的一件事,并不在于他们有如此多的战争,而在于人们每个人都担心其邻居一旦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要来抢夺他和谋害他,因此他们自己便赶紧武装起来或者雇佣一个武装警察来保护他。
这样,压在欧洲人民身上的便不是如此多的战争,而是不断地武装自己的需要,一种必须利用物质力量来保护他们自己的绝对的需要。
但是,在中国,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良民宗教,所以每个人都不感到有用物质力量保护自己的必要。
……实际上,在中国,每个个体之所以不感到有用物质力量保护自己的必要,是因为他确信公理和正义被公认为一种高于物质力量的力量,而道德和责任则被公认为一种必须服从的东西。
……为镇压罪犯和野蛮暴徒期间,一定数量的物质力或是警察武力,乃至军国主义的存在……总还是必要的。
如何使得人类承认公理和正义为一种高于物质力量的存在呢……必须首先使人类确信公理和正义的功效,确信公理和正义乃是一种力量,实际上,就是使他们相信善的力量……在中国,在每个小孩子刚能识字的时候就教给他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今日欧洲文明的基本谬误,正根源于对人性的错误认识,即根源于人性本恶的观念。
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欧洲整个社会结构总要依赖于武力来维系。
……在摆脱通过敬畏上帝来维持秩序的教士之后,欧洲人民又试图通过畏惧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开始发现用军警来维持秩序,甚至于比教士还具灾难性。
……在中国,只有最愚昧无知的阶层才需要教士,只有最邪恶的罪犯阶层才需要军警。
……不得不来中国,取回这种我所谓的良民宗教。
至此文明濒临破产关头,在中国这儿,却存有一笔无法估价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文明财富。
这财富不是该国的贸易、铁路,也不是该国的矿藏、金银……这笔文明的宝藏,正是中国人——那拥有良民宗教且尚未遭到毁灭的真正的中国人。
……如果欧美成功的破坏了真正的中国人……且成功的把他变成一种欧美人,……那无疑的,他们将为这个世界徒增宗教抑或军国主义的重累罢了。
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在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他们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
钥匙。
这种良民宗教的第一条原则是,要相信人性本身是善良的,相信善的力量。
……要爱你的父母……要真实、可信、忠诚……这种良民宗教的最高责任,就是忠诚之责任……不仅表现在行事上,而蕴藏于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