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波动_袁志刚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波动_袁志刚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波动_袁志刚

2012年7月第44卷 

7月号

学术月刊Academic MonthlyJuly

,2012Vol.44 No.7

第一作者近影 

经济学前沿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波动

袁志刚 余宇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目标,必须明了中国经

济未来的变动趋势,厘清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波动背后的决定因素。从长期看,劳动力供给数量、资本形成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都处于下降趋势中,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正趋于下降,

而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正在上升,因此,中国经济如何面对转型将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就短期来说,2012年,中国经济受到外部和内部各方面的冲击很大,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政府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操作空间正在萎缩,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面临较大的挑战。由于中国经济目前缺乏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必须实行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

为前提条件,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主线,增强市场活力,促进资产

的资本化进程,

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尤其是应以土地资产的资本化为切入点、以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为条件,进一步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关键词]中国经济 长期增长趋势 短期波动 市场化改革

[作者简介]袁志刚(1958—)

,男,浙江省舟山市人,生于上海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运行、就业与社会保障的研究。

余宇新(1977—)

,男,江西省高安市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2)07-0062-

11

一、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分析

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的分析,只能从供给层面来进行研究。由经济增长理论可知,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劳动与资本等要素投入以及技术进步等影响潜在生产能力的因素。具体来说,就是需要重点关注劳动要素供给变动趋势、资本形成变动趋势、全要素生产率(TFP

)增速变动趋势以及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等因素的作用。而就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来看,则应关注于政策变动、投资变动以及消费变动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见图1

)。(一)劳动要素供给变化

劳动力要素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三十多年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人口普查数据可发现,自1978年以来,

中国劳动人口·

26·

年龄15—64岁的占总人口比重一直处于上升阶段,

这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图1 

中国经济长短周期影响运行图

根据联合国人口信息网数据①,中国劳动人口数量即将到达拐点;2010年以后,劳动力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劳动人口绝对量也逐渐趋于下滑,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在2015年达到顶峰。由此,劳动力资源供给稀缺性对经济的影响也逐渐显现。2011年的通货膨胀现象尽管有其他方面的众多原因,但是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升成为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因素。劳动力数量变动因素已成为中国2011年通胀高企的重要推手。联合国人口信息网数据同时表明,中国人口总抚养比已经到达拐点;2010年,中国总抚养比到达最低点。抚养比上升,

将导致投资增速出现下降,消费比例上升,因此,未来投资增速下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必然应从投资转向消费,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转型。

另外,独生子女政策一方面减少了过多人口的产生,另一方面也使得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80后、90后缺少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无力承担一线蓝领工人的素质;而在全社会单纯追求上大学以及教育制度滞后的原因影响下,

使得大学生供给过剩。这两个原因最终导致蓝领工人短缺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并存,就业的结构匹配严重失衡。这种结构失衡的结果就是中国经济在有效的劳动力供给数量上也趋于下降。

因此,中国经济的劳动要素供给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供给数量的下降和结构的不匹配是不可避免的。这使得中国经济将不得不面对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的考验,也使得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受到明显约束。

(二)资本形成变动趋势

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本要素投入量,即资本形成量的变化。一国经济体资本形成的基础主要来自储蓄,

因此,储蓄率的高低就决定了该经济体未来的潜在增长率高低。一国的总储蓄率是由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共同决定的。中国储蓄率与其他国家相比一直以来都较高,不仅高于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同为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储蓄率水平也持续高于两者。

从各部门的储蓄率分布可以看出,政府储蓄率与企业储蓄率在2000年左右开始持续上升,而居民储蓄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政府储蓄居于一

个不可忽视的地位,而企业储蓄与居民储蓄则处于平分秋色的状态。显然,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的上升是中国总储蓄率快速上升的原因。就结构上看,居民储蓄在总储蓄中的地位在下降,而企业储蓄在总储蓄中的地位在上升,政府储蓄所占比重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因此,2000年以后导致储蓄率飙升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上升,居民家庭的储蓄率实际上是在降低的(见图2

)。图2 

各部门储蓄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国际比较来看,可以发现,虽然中国的国民总储蓄远远高于经济合体与发展组织(OECD)及亚洲许多国家,但分部门的储蓄率对比规律却不尽相同:首先,中国的居民储蓄远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居民

·

36·◇经济学前沿

“联合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un.org/pop

in/

储蓄率一般在20%上下波动,OECD等发达国家基本是在5%—10%区间,而与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相比(如印度22%)则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①。显然,中国及印度等国家的居民高储蓄率原因,

更多是基于制度因素或发展阶段所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中国居民储蓄率也将会回落。

其次,中国的企业储蓄明显高于美国、法国、印度等国家,

但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似乎差距并不明显。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国的企业储蓄率单就数据上看高于其他国家,但企业储蓄在国内总储蓄中所占比重并非最高。以美国和日本为例,两国的企业储蓄基本上是国民总储蓄的主要来源,占到其中的85%(

见表1)。表1 中国各部门储蓄率与其他国家比较

(部门储蓄占GDP比重的百分比)

中国

美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国民储蓄率52.3 14.3 20.7 25.5 31 28.3居民储蓄率22.5 4.8 10.8 8.2 4.5 22企业储蓄率21.6 10.3 9.5 19.4 14.8 4.8政府储蓄率8.2

-0.9 0.3-2.2 11.7 1.5中国储蓄率与其他国家差距38 31.6 26.8 21.3 24居民储蓄17.7 11.7 14.3 18 0.5企业储蓄11.3 12.1 2.2 6.8 16.8政府储蓄

9.1 

7.9 

10.4

-3.5 

6.7

注:

中国储蓄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其他国家数据来源于高路易(Louis Kuijs,2005),中国为2008年数据,其他国家为2002年数据。

中国企业储蓄上升,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报酬过低,

这使得企业支付的劳动者报酬较低,积累则相对较多;另一方面中国的资金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的非均衡水平,导致财产收入所占比重下降,

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较低,激励了其投资冲动,由此推高了企业储蓄。另外,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

国有企业很长时间未向国家上缴红利,即使现在上交的红利占其利润的比重也是相当低的。例如,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22556.8亿元,但上缴国家红利只有765亿元,仅仅占利润的3.4%②。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向股东支付的股利也低于其他国家平均水平。除金融企业与部分上市企业外,国有企业的利润基本上不用于分红,特别是一些垄断型国有企业,其利润绝大部分留在企业内部,并未作为红利对全民进行分配,而是用于投资扩张,形成了企业大量储蓄。非国有企业利润更是再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银行系统对其贷款较少,所以不得不靠自有资本进行再投资,被迫进行储蓄;

私人企业为避免多缴个人所得税,也不愿分红而留作企业的投资资本。

出口导向的贸易体制也是推动中国企业储蓄升高的重要因素。因为各种出口与招商引资政策出台,不仅降低了企业经营的成本,也促使企业有更强烈的投资欲望。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

企业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也稳步上升,同时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又长期偏低,

故进一步刺激了企业投资欲望。因此,企业在充分利用FDI的同时,也积极增加自身储蓄。一旦国有企业利润留存问题得到解决,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得以推进,资本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完成,资源价格实现市场化定价,中国企业储蓄率必将呈现下降趋势。

最后,中国政府储蓄近些年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虽然在国民总储蓄中的比重没有前两者大,但却远远超出其他国家的水平,可以说,政府的高储蓄意味着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较大。自2000年以来,政府部门对国民储蓄的贡献程度不断上升,主要因为:一是税收及其他非税收入的增加,提高了政府可支配收入;

二是政府仍旧掌握着大量的经济资源,政府官员在政绩考核激励机制下,投资欲望很难遏制,使得政府的投资性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但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消费性支出领域却一直增长缓慢;三是近年来政府在经济改革中其计划成分逐渐增多,政策制定的行政性有所加强,而计划型政府更偏好预算扩张和公共投资类政策,这就导致政府边际储蓄倾向的不断提升③。

高路易(Louis Kuijs,2005)认为,中国政府储蓄率的上升是通过“

资本转移”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导致的。其实,这一认识是存在问题的。因为,资本转移在2003年后下降很多,而资本形成即政府直接投资额上升远远高于资本转移。另外,从图3可以看出,伴随1997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政府投资性支出的规模和增速都不断提高,

而教育、医疗、社保领域的消费性支出则增长缓慢。显示出政府投资增

·

46·学术月刊 2012·7

①②③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财政部数据来自http://www.mof.g

ov.cn/杨涛:《中国政府储蓄研究:实践考察与政策应对》,载《财贸经济》,2011(2

)。

速经历了1998—2000年和2002—2004年两个增长高峰期,2005—2006年虽然在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有所下降,但接着又迅速反弹;而政府消费增速自1993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之后才略有上升,除了如2005—2007年等几个调控经济过热的时期之外,

多数年份都低于政府投资的增速,说明政府可支配收入增长份额更倾向被用于政府投资。资本形成与主要消费性支出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60%左右,

这两个变量是影响政府储蓄率的重要因素。政府储蓄率的下降将主要取决于这两者的变动趋势。

图3 

资本形成与主要消费性支出占比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政府储蓄率高于其他国家,

只比韩国低,这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的,韩国也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韩国的政府储蓄倾向也较高①。政府高储蓄率进而成为政府主导的高投资的基础,但是由于投资效率低下,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为了降低中国政府的这种高投资行为,根本上就需要降低政府储蓄率,使其不再拥有满足这种投资冲动的能力。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资本项目支出仅占其财政支出的5%以下,因此,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将意味着减少政府投资支出。

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教育支出以及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都较低,即使与印度相比也偏低,说明政府主要消费性支出所占比重过低(见表2

)。主要消费性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对政府储蓄率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若能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所占比重,就能大幅降低政府储蓄率。目前,中国政府消费性支出大约占GDP的11%左右,预期中国政府消费性支出占GDP的比重还需要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21%左右,那么按2008年的数据推断,政府消费性支出增加至2.1万亿,用政府总储蓄2.6万亿减去这一增加值,再除以现有总储蓄,可发现,这意味着中国政府的储蓄率会大幅下降,即中国政府储蓄率将在1.6%附近,

这一数值与印度的政府储蓄是较为接近的。由于中国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经济资源,

其具有一定的资本形成动力,政府主导经济模式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中国政府储蓄率可能会高于这一数值,大约将在5%左右,这比2008年要下降大约3个百分点。

表2 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的比较

(单位:占GDP的百分比)

国家教育医疗卫生澳大利亚4.8 6.4日本3.7 6.4韩国4.6 2.8新西兰6.9 6.3中国2.9 1.1印度

3.3 

1.2

注:国外数据为2004年引自张明(2006),中国是2009年的数据。

因此,从在长期看,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企业储蓄率以及政府储蓄率都将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逐步趋于下降;总的来看,国民总储蓄率将从2008

年的52.3%下降到28.6%—34%左右。由于高储蓄

率下的中国经济在扭曲的利率与投资体制影响下,储蓄转化为资本的效率很低,即中国经济处于动态无效中,未来储蓄率的下降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化改革转化效率来缓解,但是粗放增长动力的下降是必然的。这也就意味着,

从储蓄率层面看,中国经济资本形成的长期潜能是趋势向下的,最终将导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三)中国经济TFP增长率变动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长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来自技术进步,作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TFP(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经济增长最常用的指标。

TFP增长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本研究采用索罗生产函数模型对TFP进行研究。一般而言,衡量国民经济整体产出的指标应该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都可以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得,本研究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按1990年不变价格进行了换算,单位是亿元;资本存量单位也是亿元;劳动人数为历年就业总人数,单位为万人。其中产出和劳动投入变量是可以直接

·

56·◇经济学前沿

何新华、曹永福,《解析中国高储蓄》,载《世界经济统计研究》,2005(2

)。

从各年的统计年鉴上获取,在资本存量的计算上,采用永续盘存法。1978—1998年的资本存量数据取自张军和施少华(2003),1999—2009年的资本数据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推算的。通过计算得到中国经济的TFP增长率,具体见图4

。图4 中国经济T

FP

增长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除了1989年和1990年这两年外,TFP一直保持正增长,1989年和1990年的TFP增长率为负值,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中国政府为了对付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实行的紧缩经济政策所致。很显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TFP有三个快速上升期:一是改革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经济效率大幅提高;三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全球竞争,FDI大幅流入,同2000年相比流动人口在2010年增长了81.03%,达到2.61亿,劳动力要素实现了全国范围的重新配置,提升了经济运行效率。

实际上,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TFP增长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在改革前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可以从表3、表4的对比中发现这一点。

表3 改革前中国经济T

FP增长率及其对产出的贡献1953—1959 1960—1962 1963—1970 

1971—1976TFP增长率1.5%-15.2%4.2%-1.3%产出增长率10.8%-11.9%9.9%4.6%TFP增长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13.6%

-127.7%

42.5%

-27.8%

来源于:

张军和施少华(2003)。①表4 改革后中国经济T

FP增长率及其对产出的贡献1979—1989 1990—1999 2000—2009 

1979—2009TFP增长率3.0%2.7%2.9%2.9%产出增长率9.6%10.0%10.3%9.9%TFP增长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31.8%

27%

28.2%

29.3%

从表3

、表4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的TFP波动很大,但在改革之后,中国经济的TFP有了明显提高,1979年—2009年平均增长率大约在2.9%,

生产率的提高贡献了产出增长中的大约29.3%,说明经济改革确实显著地提高了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水平,经济制度的改革是TFP增长率能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转型期与日本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及韩国80年代末期较为相似。这一点可以用购买力平价(PPP

)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现价国际元)来进行验证。从表5可以看出,以人均收入水平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话,中国2007年的经济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对应于韩国经济的1987年以及日本经济的1968年左右。

表5 中、

韩、日转折期收入对比(单位:国际元)中国

韩国

日本

年份

2007年

2008年1987年1988年1968年1969年人均GDP 4761 

5568 

4951 

5655 

4590 

5250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从日本与韩国在转折期附近的TFP变动趋势可以发现,在转折期日本和韩国TFP增长率都有一个下降的波谷,这表明,在转折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会降低原有推动生产效率因素发挥作用的效果。

日本和韩国转折期后几年都出现了一些外部冲击,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所以特意将这两个时间相关的年份单独分开,

从结果可以发现两次危机都导致两国的TFP增长率显著下降。实际上,

在前面关于中国TFP的计算中,也发现在“次贷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的TFP增长率也是显著下降,即2007年后TFP增长率趋于下降。日本和韩国在危机冲击后TFP增长率都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其TFP增长率显著低于其转折点前的增长率,

而韩国在近几年其TFP仍保持着与前面差不多的增长率,不过也仅在1%左右徘徊(见表6)。因此,对于中国来说,由于经济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2007年以来的TFP下降,很可能会出现像日本一样的情形,使得TFP增长率长期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未来TFP增长率将会下降很多,

也使·

66·学术月刊 2012·7

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

》,载《世界经济文汇》,2003(2

)。

得TFP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强劲。

表6 日本和韩国在转折期附近的TFP增长率年份日本(%)年份韩国(%)1960—1965 1.478 1981—1985 1.003

1965—1970 1.946 1986—1990 1.020

1970—1973 0.686 1991—1995 0.996

1973—1975 1.481 1996—1998 0.958

1980—1985 0.469 1999—2005 1.026

数据来源:日本数据来自Jorgenson(1992)的分析结果,韩国TFP的数据主要来自张雄辉(2010)的计算结果。①就近期而言,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程度大于日本,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强的技术“后发优势”,而且,“十二五”规划出台,高新产业投资增加,研发投入增加,制度改革的深化,都有助于中国TFP增速保持一定水平,因此,中国TFP增长率并不会像日本那样下降太多,估计还有5—7年的相对高速增长期,这表明,在2012年TFP增长率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升,预计在1.5%—2%左右。但是,中国TFP增长率的下降是很难避免的。

(四)经济发展环境成本上升明显

201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是2.35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4.56亿吨)的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比所有其他亚太国家的总进口量(2.26亿吨)还要多②。在中国,由于需求增长超过国内供应,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大幅上升。尽管天然气进口增长了十四倍,石油进口增加近三倍,但石油进口继续主导着中国的能源进口。而且中国单位GDP能耗不仅高于美国、日本、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比俄罗斯、印度要高③,因此,必须降低单位GDP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节能生产技术,这是可持续增长必须要满足的条件。

从经济发展的成本来看,2001年以来,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以废气排放量为例———逐步上升。至2005年,环境污染的情况已很严重,增长的环境成本已很高。2008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2321万吨;2009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也高达2214万吨,相应地,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不得不增加。2008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高达4490.3亿元,占GDP比重1.49%;2009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高达4525亿元,占GDP比重1.49%④。污染治理成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成本,尤其有些环境污染是非可逆的,这意味着经济发展的代

价更为高昂,同时也使得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受到明显的挑战。

总之,就长期因素而言,不论是劳动力要素还是资本要素从数量层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将下降,TFP增速也正处于下降趋势中。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上行推动力在下降,而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则趋于上升趋势中。总体而言,必然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率有较大的向下压力。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调整压力较大,增速的下滑概率较高,这使得长期因素将压制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复苏速度。

二、中国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分析

对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分析,尤其是对2012年经济运行的分析,则需要从需求层面来进行研究。影响短期经济波动的因素主要是消费、投资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就2012年来说,外需的下降已成定局;就2012年第一季度来说,出口4300亿美元,增幅仅7.6%⑤,仍处于大降趋势中。由此,外需由于发达经济体步入衰退期而明显受限,内需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不足也难以在短期有效扩大。因此,在2012年,不论是外需还是内需对经济运行的促进作用都不大,因而有可能成为这一轮短周期的低谷。而在投资方面,目前投资行为仍主要由政府主导,且近期各类政策出台频繁,投资会有一定增长,但政府主导下的投资效率是不足的,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缺乏可持续性。因此,对于中国经济短周期波动的分析,尤其是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分析,应重点关注于政府行为带来的影响即政策影响。在2012年,财政政策会因为政府面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而不得不有所放松,但空间有限,尤其是会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从而使结构失衡问题更加严重。货币政策在2011年过度趋紧的影响下也可能放松,因为资金注入方式已发生改变,同时受到国际大宗商品波动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使得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果也将极为有限。具体来

·

·

◇经济学前沿

张雄辉,《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2010年

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BP世界能源统计回顾2011》,参见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BP 2030世界能源展望》,参见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0)》。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http∥www.customs.gov.cn。

看,政策层面影响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政政策———“4万亿”

计划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投资型的。2011年,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主要来自“4万亿计划”的滞后效应,而这一滞后效应在2012年仍将延续。

为应对次贷危机,国务院于2008年11月推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加上各个地方的配套投资资金,总计超过24万亿元投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对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经济后果:

1.进一步加剧了投资结构的失衡。“4万亿”计划主要投向了交通基础设施。在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2.6%,其中铁路投资增幅达到87.5%①。不平衡的投资结构隐含着巨大的经济风险。由于大部分资金通过银行借贷获得,因此,还可能加剧银行体系不良信贷资产的风险。

2.挤出了民间投资。2008年底,中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净增量4.18万亿。总规模达24万亿元的政府投资计划,即使按照4年期的投资计划,每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将达到6万亿。政府通过向公众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和借贷资金在需求上的竞争,挤出了民间投资。

3.

推升了通货膨胀。刺激计划的大幅投资,造成银行信贷激增、货币供应量快速上升、资产价格特别是大城市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加剧了通胀预期的形成。从图5可以看出,在财政刺激政策后,对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都有较大的影响。

图5 中国月度C

PI、PPI

涨幅数据来源:CEIC

。因此,财政政策的这些滞后效应,会继续影响到近期经济的运行轨迹,而这种影响是负面的,无法起到真正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会增加经济增长的成本。在2012年,财政政策可能会在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有所放松,但是如前面所分析的,放松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很有限的。

(二)紧缩货币政策

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后,中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初存款基准利率由4.14%,连续四次调低,2008年12月23日降至2.75%。存款准备金率由2008年9月15日的17.5%,3次下调至2008年12月22日的15.5%。

但是,随着通胀压力的出现,2009年以来货币政策又开始收紧。从2008年12月底开始,存款基准利率连续5次加息,2011年7月7日达到3.5%的高位。同时,连续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6月14日提高至21.5%的历史高位。直到2012年5月18日,经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仍旧高达20%。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

使得信贷系统无法为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2009年以来连续的货币紧缩政策的效果因此也在

2011年集中体现出来:自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新增信贷累积同比持续负增长②。

这样,紧缩货币政策不仅使得实体经济中的信贷投资下降,而且导致民间资金需求上升,借贷利率上升,出现了明显的资金脱媒、高利贷泛滥问题。虽然没有正式数据,

但是从一些披露的个案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利率奇高,另一方面参与人数广泛,使得金融系统的风险上升。

银行存款流失,信贷资金减少。存款同比增幅持续下降,从2009年的29.02%,下降至2012年3月的12.5%;自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

累积新增存款持续处于负增长状态。③

由此,银行系统的流动

性支持能力急剧下降,也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随之下降。

房地产调控对宏观经济政策有强烈的约束。当前房地产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而且中央明确表示继续坚定不移地调控楼市。2008年大规模的货币松动和“4万亿”投资的后遗症继续存在,短期内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仍将持续。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货币

·

86·学术月刊 2012·7

②《中国统计年鉴(2010

)》。③ 数据来源:

CEIC。

政策转向的可能性加大,但因为地方融资不良资产的存在,对银行监管力度增强,货币政策的空间不如2008年。

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具体的机制表现为:(1)货币政策紧缩,引起信贷增速下降,

导致投资信贷供给不足,进而引起经济增长动力不足;(2)紧缩货币政策,使得流动性减少,由于资金需求,引起民间利率上升。在银行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存款流失、出现资金脱媒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利率上升压力、降低信贷扩张速度、推升资产泡沫,推高社会的融资成本,使得企业家的产业投资意愿下降,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见图6

)。图6 

过度紧缩货币政策效应

因此,在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下,短期内经济复苏的能力在信贷约束和投资动力不足的条件下非常有限。由于2011年过度紧缩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较大冲击,在2012年预计将会有所放松,但是在社会流动性并不缺乏的条件下,放松货币政策所注入的流动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相当有限。

(三)政府换届效应影响

2012年是中国政府换届年,

由于中国经济资源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所掌控,在追求GDP增长的政治需求下,政府换届总是容易导致经济新的扩张。从以前的历史数据也可以发现这一点,在政府换届的1987年、1992年和2002年经济都呈现为由下降趋势转为明显上升的转折点。只有1997年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未出现转折点,是因为当时中央政府采取了紧缩信贷政策导致原有经济运行模式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被切断,

从而经济出现下滑。除此特例外,政府换届时间总是伴随着GDP的持续快速回升(见图7

)。图7 G

DP

增长率中央政府换届影响经济周期波动,主要是在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指导下,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得货币供给增加和政府投资增加来实现的。而地方政府换届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则主要是由于新任官员上台带来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所致。

因此,就目前来看,政府换届可能由于政府主导型投资的扩张而给经济增长带来动力,但是这样的增长动力是缺乏可持续性的。

(四)房地产调控的挑战

在高房价带来的不可持续的资产泡沫环境下,中央政府下定决心进行房地产调控,房地产价格在强力调控下出现了明显的松动,也由此对未来的投资信心造成严重打击。在股市长期低迷的环境中,除了房地产,民间投资几乎找不到高回报的获利渠道。如果房价调控将房地产投资渠道也堵死的话,

未来几年潜在的投资将很难转化为现实的投资,经济增长将更加困难。

此外,对房地产价格的硬性调控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本外流。2011年,由于“房地产宏观调控→房地产业低迷→相关产业低迷→整个经济低迷→投资信心低迷”的传导机制,国际资本逐渐不看好中国市场,纷纷择机离场。同时,国际经济动荡使这一资本外流步伐加快。受欧债危机持续和美国经济回暖的影响,加剧了欧美资本的回流。2012年3月,顺差53.5亿美元,

而外汇储备却下降了46.9亿美元,显示当月资金流出达10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资本净流入552.9亿美元的情形构成鲜明对照。资本外流也成为2012年中国经济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房地产价格调控的局势相当微妙,需要审慎而行。房地产价格的变动不仅影响到房地产投资和相关行业投资的增长,而且会因为房价的变动带来信贷抵押市场效率的下降,使得整个经济流动性急剧下降,最终使得整个经济运行出现问题。

·

96·◇经济学前沿

因此,就短期而言,2012年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并不大,很难起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在利率非市场化条件下,资金脱媒现象的出现和外汇占款的萎缩,导致货币政策注入流动性的作用将非常有限;政府换届带来的投资扩张可能出现短期繁荣,但这种增长动力缺乏可持续性;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仅通过投资者预期影响到投资变动,也会由于对抵押信贷市场的影响,影响到整个经济的流动性状况,

从而抑制经济增长。所以总体来看,短周期的各主要因素最终会导致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乏力。

三、中国经济未来的改革方向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长期因素压制经济复苏和短期因素的政策有效性下降这一双重困境,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必须着眼于改善长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中国经济“

破冰之路”应寄望于市场化改革,

不仅要以市场化改革思路来改善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土地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要推动政府职能的改变,以消除不必要的政策影响对经济运行的冲击。

中国经济改革必须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主线,以增强市场活力为目标,促进资产的资本化进程,推动市场效率的提高,尤其是以土地资产的资本化为切入点,

以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为条件,以劳动力市场为重点,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保障,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体而言,就是要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作为经济增长动力的源泉。

(一)劳动力市场: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启动内需

户籍制度导致“半城市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超过2.6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1.1亿人,

增长81.03%。中国城市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户籍制度制约,2.6亿流动人口“人户分离”,其中2.2亿是农民工。在目前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框架内,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既无法返回农村,又不能彻底融入城市。这使得我们只能说中国有6.66亿人居住在城镇,而不能说中国有6.66亿城镇居民,因为在这6.66

亿城镇居民中,有四分之一左右是持有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图8 

流动人口市民化严重滞后

流动人口占城市化人口的比例在上升,尤其是2005年之后上升趋势明显;

新增城市人口占流动人口比例大幅下降(见图8)。市民化速度慢于人口流动速度。如果通过制度变革,将这部分半城市化的人群转变为市民,将极大提升他们在城市的消费水平。此外,启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将进一步激发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推动又一波城乡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又一轮繁荣。

(二)土地市场改革: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提升国内需求

中国城市和农村土地所有制度不同,城市是国有土地,农村是集体所有土地,农村集体土地必须通过政府征地完成国有身份转换,通过地方政府土地批租,才能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这样的土地利用制度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以“土地财政”的形式,促进了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但这是以一系列负面影响为代价的:阻碍了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抑制了农民获得信贷。

征收农村土地引发的矛盾冲突、地方政府的债务困境以及土地成交量和价格下滑,

是加速农村土地改革的动力。当前已经到了不得不推进土地改革的时候了,

主要是因为:一是现有的征地模式社会成本高企。根据社科院的研究,2010年,中国18.7万起“群体事件”中,65%与土地纠纷有关(社科院,转自2011.10.18《参考消息》)。二是“造城运动”完成,需要后续产业支撑。地方政府依靠征用廉价的农村土地,大规模“造城运动”推动地方GDP增长的模式面临转折,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城建设完成之后,当前急需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产业发展。三是房地产出现拐点,加速“土地财政”转型。2011年的房地产调控和货币政策收紧,使得土地市场冷清、地方债务压力凸显,这迫使地方政府从当前的“土地财

·

07·学术月刊 2012·7

政”向“土地财税”转型。

现有土地利用方式到达瓶颈,要求土地利用方式向市场主导、注重效率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改变城市和农村二元的土地制度,让农村的土地不通过政府而是以市场配置的方式直接进入市场。这首先需要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在此基础上政府为土地的交易创造交易平台,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2011年5月6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2011年11月10日,国土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颁发了《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全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为进一步的土地市场改革准备了条件。

通过推动土地市场改革,赋予农民对土地完全的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用市场的力量配置农村土地,促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同时,农民获得收入增长,减少城乡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农村市场消费增长扩大内需。此外,农民获得一笔进城原始资金,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和进一步的城乡劳动力转移。通过建设用地指标跨地区交易,让经济效率更高的地区通过市场的方式获得更多建设用地,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同时,可以让经济欠发达地区分享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成果,缩小地区差异。虽然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方面的收入减少,但是可以通过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工业税收,征收房产税等途径来弥补收入缺口。

(三)金融市场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寻求新的流动性注入方式

有效的金融市场通过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特别是固定利率制度,使得金融资源配置严重扭曲。具体表现为:在固定利率下,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地方政府获得了主要的贷款,由于极低利率,甚至零利率、负利率的融资成本,使得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地方政府过度投资;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成长艰难。这扭曲了中国经济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创新活力,急需通过改革利率制度,理顺社会中资本的配置方式。2012年1月12日,央行表示,目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下一步将继续积极推进。因此,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是未来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经济需要寻求新的流动性注入方式。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依赖以下流动性注入方式:(1)出口外汇占款。通过出口顺差积累的外汇储备,形成外汇占款,出口企业获得收入,转化为投资,为经济注入流动性。(2)国内信贷手段。央行的信贷手段在目前的体制下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为经济注入流动性:地方政府利用地方融资平台,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国有大中型企业贷款投资大型项目。但是,上述两种注入方式目前都面临萎缩:(1)外汇占款减少。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10月,中国外汇占款净减少249亿元,是近四年来外汇占款的首次月度负增长。外汇占款同比增速持续下降,已从2011年6月的30.28%,下降至2012年3月的8.5%。(2)人民币净存款增速下降。2012年1月,人民币存款净下降7983亿元,同比少增2573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速也从2009年6月的28.65%下降到2012年3月的13%。①

已有的流动性注入方式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1)外贸出口顺差缩小,在外部经济条件不景气的条件下,未来通过出口顺差外汇占款为经济注入流动性的方式不可持续,美国向中国注入流动性的时代结束。(2)国内信贷手段弥补流动性。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为经济注入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进入经济?如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一方面,房地产市场面临拐点,土地财政恶化,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不断加重,风险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效果也将逐渐下降。通过信贷途径注入流动性,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获得信贷方面具有优势,而其本身的投资低效问题十分突出。

通过农村土地改革为中国经济注入流动性,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流动性注入方式。推进农村土地改革,通过确权、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资本化,是一个极好的为中国经济注入流动性的方式。农村土地资本化有以下积极作用:(1)促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减少要素配置扭曲,提高经济效率;(2)推动中国金融大发展;(3)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内需长期增长;(4)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5)农民获得一笔进城的原始资金,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和进一步的城乡劳动力转移。因此,通过农村

·

·

◇经济学前沿①数据来源:CEIC。

土地改革为中国经济注入流动性,有可能启动中国经济下一轮长期增长。

土地改革促进金融改革和发展。土地改革解决中国经济未来流动性注入的同时,与利率市场化相结合,能够促进中国金融大发展。利率浮动后,资金将自动流向最有效率的地方;土地市场化之后,能够作为获得资金的抵押和担保。这可以抑制泡沫和风险,

保障经济有序发展。(四)政府职能转变:保障长期经济增长

在当前的体制下,对地方政府而言,首先,“GDP锦标赛”式的地区间竞争在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等弊端,造成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区域间的封锁和严重分割,阻碍了劳动力、资本向大城市的进一步流动,各地区产业高度同构,城市间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其次,土地财政影响下地方政府的“造城运动”,一方面使得产业重复,自主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

也影响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再次,政府大规模建设性投资,带来地方债务问题突出。根据中金公司报告,10.7万亿元地方政府性债务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万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63%;加上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债务率为85%。债务偿还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房价下跌将影响地方融资平台偿债压力。因此,地方政府需要转型,

从“土地财政”向“土地财税”转变,从经济建设者向公共产品提供者转变。

转变地方官员以GDP总量增长为导向的晋升机制,地方政府由经济的建设者向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角色转型,加速城市公共服务建设。政府为企业的自由经营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保护,为劳动者提供公平的社会服务和基本保障,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的“破冰之路”需要集中着力于改革扭曲的要素市场制度,通过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推动资产(包括土地)的资本化、要素流动的自由化、政府职能的公共化,不论是资本市场、土地市场还是劳动力市场,都需要用市场化改革之刃为中国经济增长劈开未来之路,否则随着要素市场结构的进一步僵化,中国经济增长将成无源之水。

中国经济2011年在效率低下的政策调控下,仍然维持了相对高速的增长,但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隐忧,未来的增长之路将更加举步艰难。在过去的2011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带来冲击,增长过分依赖投资的问题也一直未能解决。宏观调控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发展间存在着两难困境,结构性因素影响逐渐变大,使得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共同作用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总的来看,

未来一年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会更趋复杂,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未来宏观调控不应只关注于短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整,因为这两个政策的有效性正在下降。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破冰之路”需要着力于改革扭曲的要素市场制度,通过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推动资产(包括土地)的资本化、要素流动的自由化、政府职能的公共化,从而降低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及其带来的不利冲击,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使得国民经济实现稳定健康增长。〔本文为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SHKXZD0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1M500711)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感谢张平博士后、李小龙博士后和徐生艳博士后在研究中提供的帮助〕

(责任编辑:沈敏)

The Long-Run Growth and Short-Run Fluctuations of Chinese Economy

Yuan Zhigang 

&Yu Yuxin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ng-run growth and short-run fluctuations of the Chinese economy.In the long run,economic transition comprises a great challenge as growth engines are deterioratingand ecological costs are increasing.In the short run,domestic and external shocks impede theeffectiveness of public policies and compress the room fo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Our researchsuggests that sustained growth of the Chinese economy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deepening 

ofstructural and market-oriented reforms,especially in the factor market.Key words:Chinese economy,long-run growth trends,short-run fluctuations,market-oriented reforms·

27·学术月刊 2012·7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希望对你有帮助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__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背景: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将呈现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再平衡,经济格局重构和治理机制改革等新特征。2013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仍可以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概括,将会呈现经济增长适度下降和同伙膨胀加剧并存的局面。在“十二五”规划刚刚起步的这个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山西省统计局窦志达 改革开放以来的26年,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新纪元。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4546亿元增加到 2005年的1830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6%(按可比价格计算),创造了大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回顾过去26年中国经济发展走过的路程,我们不 仅能够看到经济总量的高速成长,通过数据的简单对比,还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动趋势,对这些趋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有助于确保国民经济健康、 稳定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趋势一:经济增长潜力逐级抬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总是希望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但经济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 所能达到的合理速度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是经济增长潜力,在这个速度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既快又好,如果持续高于这个速度,将引发由于经济资源普遍不足而导 致的通货膨胀;持续低于这个速度,将造成经济资源的大量闲置,引发经济萧条和市场疲软。在现实中经济增长潜力常

用一个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表述。从改革开 放以来的历史看,由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逐渐成熟,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逐级抬高的趋向。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 6.2%,八十年代GDP年均增长率为9.35%,九十年代提高到10.45%,由于进入新世纪只有5年的资料,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时期,所以我们 与九十年代以来情况作合并研究,1991-2005年GDP的潜在增长率为10.1%,我们预计在未来10-15年内这种趋势不会改变,国民经济将继续围 绕10%左右的速度增长。 趋势二、经济增长波幅逐步平稳。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增长率总是有些年份高,有些年份低,但是,当经济增 长的高点与低点差距过大时,对长期经济发展将造成大的损害。所以,现实中常常把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的绝对落差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机制及结果是否 成熟健康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我国经济增长波幅呈显了逐步缩小的趋势,如1980年以来 的25年,从中国经济增长曲线看,可以划分为三个较长的经济周期,即:1981-1990为第一个周期,期间经济增长率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日期:

2017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目录 一、201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发达经济体同步回暖 2、中印继续引领增长 3、经济复苏挑战仍存 (二)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1、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再获丰收 2、工业生产加快,企业利润快速增长 3、服务业较快增长,景气度持续提高 4、投资增速稳中略缓,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回升 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商品房待售面积继续减少。 6、市场销售增长加快,网上零售增势强劲。 7、进出口快速增长,外贸结构改善 8、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品价格涨势放缓 9、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10、“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政策成效持续显现 二、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全球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1、全球贸易增长依然缓慢,保护主义阴霾仍在 2、美联储加息及缩表动向,给世界经济带来新风险 3、各国债务风险继续上升 (二)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提质增效的动力尚显不足 2、民间投资依然比较乏力 3、金融风险有所显现 4、高房价和高库存并存 5、南北分化态势显现

一、201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继续改善。发达经济体总体复苏平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普遍回暖;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和印度继续引领增长。但全球复苏并不平衡,结构性强劲增长仍未出现,依然面临不少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1、发达经济体同步回暖。 (1)美国经济步入复苏轨道,但增速仍差强人意。目前美国劳动力市场接近充分就业状态,占美国经济比重约七成的个人消费开支增长强劲。美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今年一季度按年率计算增长1.4%,高于此前预计的1.2%。市场预计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将高于首季。 (2)欧元区经济增长势头虽弱于美国,但增速已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前水平,为近10年来最佳表现。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1.9%。除希腊外,欧元区成员国均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经济正增长。德国仍是欧元区经济增长最主要引擎。 (3)日本经历了200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据日本政府统计,今年一季度日本经济按年率计算增长2.2%,连续5个季度保持增长。不过,日本仍未彻底摆脱滞涨阴影,缺乏持续增长基础。政府债务高企、劳动力短缺、消费低迷等因素将给日本经济带来下行压力。

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

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

经济形势 如今,每每谈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时都离不开互联网。而过去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的话题都是根据国家政策泛泛而谈,没有从根本上谈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今天中国经济需要站在互联网角度论经济形势,互联网发展之快影响之广已毋庸置疑。最近两年我听得最多关于经济资讯的就是:新的经济格局就要来了;现在经济必然遭遇重新洗牌,少则3年。多则7年。今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的改革方案无不与互联网直接或间接挂钩。同学你准备好了吗?新的一轮的经济格局中,我们也许成不了经济运作的制定者,但我们至少可以成为跟风者。 当今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以阿里、腾讯、百度为代表的三大互联网龙头企业,逐渐形成中国互联网的三鼎足立。目前,作为互联网基本骨干之一——数据显示,腾讯以7亿多的用户确保其互联网的霸主地位;搜索引擎老大百度更是占据了70%以上的用户搜索量;而刚过去一个月的双11,阿里更是以其不断刷新的记录明示着互联网巨大的威力。一些嗅觉敏锐的传统企业似乎已经嗅到互联网的甜头也都纷纷向互联网进军,围着几位互联网老大转、争分着互联网的一杯羹。的确,大树底下好乘凉!殊不知,当树足够大时便会遮挡更多的阳光,生长于大树下的各个企业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命资源,更谈不上发展壮大了。最明显的信号就是:最近非常瞩目的3Q大战,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对比中国与美国的数据,从十年来上市公司的现市值来看,中国企业十几年来都是三大互联网在领跑,而2007年以后更是荒漠到没有一家新生的互联网大企业,或许这就是互联网垄断带给小企业的冲击;而美国的上市企业,无论是老牌企业还是新生企业都能得到很好很快速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google的反垄断诉讼,就没有后来的facebook;没有欧盟对微软的反垄断诉讼,就没有现在的youtube。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对互联网发展的认识不全面导致的,互联网发展之快速是不容置疑的,而发展互联网并不是越快越好,互联网发展需要稳妥渐进推进,要统筹兼顾,形成一个健康平衡态势;否则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模式。 互联网发展已成大趋势。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以往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不断拓展的内需和消费市场,将产生巨大需求和消费动力。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潜在的消费市场不可估量;而且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也纷纷进军到互联网上来了,新一轮的经济格局应互联网而产生;一场自创的“消费者节”双“11”,

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8年国家步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宏观经济预测分析小组日前发布2018、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分析预测。预计2018年我国GDP增速为6.6%,2019年GDP增速为6.3%。 2、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12月29日发布报告预测称,基准情景下,2019年CPI 增长1.8%,PPI增长1.6%,实际感观今年所有物价上浮10-20%左右; 3、由于国际形势严峻,外贸遭受严寒,汽车工业发展滞后,销售受到强烈打压,全国大部分汽车制造厂商都有减员现象出现,今年的第二产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 4、近几年,由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政府对农业提倡规模化、成片化、地方优质经济作物并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有一定成效,但是未能有效支撑中国的庞大经济体,第一产业未来还有一定发展潜力可挖; 5、中国建设、中国重汽、中国制造的过度还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技术含量较低,淘汰大量加工企业的同时,产生技术性、创造

性、科学性企业需要漫长的时间; 6、基建拉动内需的办法逐渐突显颓势,中国的大型基建项目逐渐外移的同时,收益周期较长,导致目前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贡献较小; 7、货币政策逐渐放宽,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但是货币的流向还是向房地产流入,导致银行的大量资金最终还是在房地产业,预计未来中国房地产还有5-10年红利,西部地区周期可能会长一点; 8、税收问题逐渐突显,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目前人力、社会福利、税收等成本,很对企业都被拖死;后续需要大量改善企业竞争力,加大核心成本的投入,提升利润空间;改变企业技术、科技、创新含量,减少人工、税收等成本; 9、就业问题,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社会稳定与治安,政府一直对目前就业问题比较重视,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每年公布的新增就业人口保持在1300万左右,但是由于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人员的就业问题已经开始突显,后续农业可能会作为就业发展的突破口; 10、老年化问题开始呈现

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班级:2008021 姓名:姜武学号:20107014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及其领域的不断扩大,中国的经济实力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市场逐步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03年中国经济结束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增长速度在7%~~8%之间徘徊,内需不足,物价下降,失业率持续上升状态,GDP 增长速度达到9.3%。政府虽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但仍未改变中国经济旺盛的增长势头,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高速增长周期。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由于中国逐步融入全球这个大市场,中国政府的各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多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在对所有制的调整问题上的政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并存。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逐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脱离世界而独自发展,中国政府也正是基于这而走向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自身的特点,在世界市场中努力地争取与合作,发展自己。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正以一个强有力的姿态向世界证明,中国这头睡狮已经觉醒。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含着诸多的不利因素。总体看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是畸形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长过热:一、由于投资增长过快,投资增长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反映出投资率已经在高位上进一步提高,这是过热的典型症状。二、能源供应紧张,这表明基础产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求,中国的自然资源总量排在世界前列,而人均却很少。特别是煤、石油、水资源等方面。能源的供应紧张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基础产业已高消耗为主,这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不符的。基础产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求。三、局部地区和局部产业存在过热现象。由于重化工导致的经济增长特点所决定,这一轮经济增长首先表现为对基础产业的需求恢复较快,价格的调整使得这些基础产业盈利好转,城市化的加快对房地产需求上升较快。基础产业都是资源和能源大户,它们的过快发展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形成了局部过热。、 从总体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还是好的饿,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明天依旧光明。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GDP增长速度会有降低,并且逐步趋于平稳。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改革与调整以适应市场发展自己。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响程度可见一斑。 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异也愈趋拉大。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村都明显的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山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给不用谈达到小康水平了。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严重不平衡,从富人很富,穷人很穷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犯罪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事实上因为法律建设上的缺失,一些罪行没有对应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得违法犯罪者钻空子,以不正当途径敛财,危害社会利益。

论中国经济的几个阶段和发展方向

论中国经济的几个阶段和发展方向 文/修欢(公约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体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完全的计划向半市场半计划的转变是中国在几乎走投无路时的一种选择,也表现出了那个阶段中国政府的决心。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让大部分中国人不知所措的改革中,一些不安分的人抓住了时机,创业致富。也有一些人比较保守,等回过神来,时机已经过去。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一趟列车已过。在这个阶段,虽然在大的方面有宏观调控,但整个的经济社会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状态,并衍生出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第二次的经济模式的推动看似风平浪静,甚至大部分的人都没感觉到它的出现。当时,中国政府随然在形式上推行了所谓的经济特区,开发区,等让东南沿海率先发展起来,以便能较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以邓小平为带头的中国政府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是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全民富裕的战略口号。很多的人几乎都没感觉到什么,但就这么一个战略口号,却造就了现在的中国经济格局。 在这一阶段,中国在体制上虽然还是社会主义,但中国就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初步的完成了“资本家的原始积累”打造出了很多可以与国际经济集团相竞争的民 族企业。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发展不再是盲目的,而是基本上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和头绪。但是,就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是下狠心心的。因为在这一阶段,中国走的是一条通过牺牲绝大部分民众的利益而扶持中国的私有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的路子。这需要相当的魄力,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也似乎是必由之路,因为中国要融入到整个国际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去,就必须得有一些能在国际市场的浪涛中立的住脚的中国企业。在这一阶段,垄断、暴利,加速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原始积累。粗放是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特点。 为了能尽快地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不得不采取了以牺牲绝大部分劳动者的利益、以垄断和暴利的方式短时间内打造出了中国的资本市场。但是在这种粗放的模式下打造出的市场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企业,都必然有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主要体现在:1,市场不健全,2.企业本身在管理和生产上,在企业发展方向的定位上,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由此而衍生出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官商勾结瓜分社会财富、各种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些问题为中国社会矛盾的加剧埋下了隐患。 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 前一段日子,有好多国家对“中国制造”进行攻击,说中国制造的商品质量差。一些外国媒体更是恶意的诋毁中国制造,且恶意报道不断。其用心可想而知。虽然粗放的中国经济模式下的中国制造难免会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但这种恶意诋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表明“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年平均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八五”期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量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明显转变,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不仅经济效益改善,而且环境生态效益开始改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经济增长率,我们希望经济增长率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中国和印度避免了这种情形。 虽然我国在稳步发展中,但是也存在了不少问题。首先,我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面临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这已成为了我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安抚好失业人群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面对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失业,国家大量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结构改革成本,购买社会稳定。其次,“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

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我国有着很强的发展前景,首先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又有比较充分的发展要素供给条件。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创造了新的市场最终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其次,投资与消费关系应当逐步得到合理调整,人民群众将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影响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拓展居民消费的空间。在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合理变动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改善。第三,分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使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重要目标,也是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鲜明标志。这两个目标一旦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第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应当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一步转变,有可能具备比过去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过“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面对不确定性的全民困惑 首先来谈第一个问题。我想,各位企业家和高管们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应该都是感同身受。我本月从内蒙的锡林格勒到河南的郑州、漯河,到四川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看到了很多现象,总体感觉是,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这种不景气的状态已经渗透到了最边远的地区。 在锡林格勒的时候,我曾经在街头一个很小的饭馆吃饭,听老板说,他们现在的客流差不多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原来我们还以为餐饮业的不景气主要是因为“八项规定”,限制公款吃喝等造成的,现在看来,还不仅仅是这个问题。在那样一个公款消费不会光顾的小饭馆,生意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旁边的工地少了。原来都是工地的工人在这吃饭,而现在工人变少了,它的生意就直线下降。 后来我到了雅安,那里有一种小鱼特别鲜美,是当地特产。我们两个人在这个小店吃了四斤半这种小鱼,我想可能会要到五六百块钱,但事实上,加上其它菜和锅底,一共才收了元。并且,正当中午饭点,整个店就我们两位客人。我感觉到,即便在边远地区,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经济的下行。所以现在的经济形势确实非常不乐观,应该说情况很复杂、形势很严峻。 对于经济的下行,社会上也有很多不一致的看法。比如前一段《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说这种经济形势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现在都在讲经济呈形走势,但这个形的底部究竟在哪里?我听到的最悲观的说法是要在谷底年。 现在社会上对经济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一个是“三期叠加”。但是这不完全是经济问题。经济只是整个社会趋势的一部分,必须将其放到整个社会趋势中去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信心来自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而稳定的预期是指国家的方向感、上层的安全感、民众的希望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方向感。国家方向感,要放到历史的脉络中来看。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三十年,还要接着走向下一个三十年。 但是,未来究竟会怎么样,人们也正处于一种困惑的状态。并且当经济衰退与经济转型结合在一起,这种困惑会越发强烈。这两年我一直在讲,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让人困惑的一段时间,因为我们走不动了。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及中国的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响程度可见一斑。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异也愈趋拉大。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村都明显的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山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给不用谈达到小康水平了。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严重不平衡,从富人很富,穷人很穷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犯罪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事实上因为法律建设上的缺失,一些罪行没有对应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得违法犯罪者钻空子,以不正当途径敛财,危害社会利益。总是要在悲剧发生过后才来组织立法,这就加大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另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