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临床风险分析

合集下载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风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风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其存在病 程较 长、护理难 度大 、手术 风险高等 特点 】 。骨结 核手术 患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风险 因素 的临床分析
马 亮
( 吉林市 第二人 民医院骨科 ,吉林 吉林 1 3 2 0 0 2 )
【 摘要 】 目的 为 了深 入探 究骨 质疏松 患者在 骨折后 再 次 发生 骨折 情况 的风 险原 因 ,从 而提 高对 骨质疏 松 病 惠在初 次骨折 后 的防 范方 法 ,避 免. S - 次 骨折 情 况 出现 。方 法 本 文选取 2 0 1 1 年 1月至 2 0 1 3 年 7月在 我 院进行 治疗 的 骨质 疏松 患者 的一 般 资料 ,共 3 5 例 ,这 3 5例 患者 均
不 同程 度 地 发生过 骨折 情况 ,根据 患者 的骨折 情况我 们 将 患者 分为 两组— —初 次骨折 组和 再 次骨折 组,并 分别 对 两组 患者 的骨 密度 T值 、
C H A R L S O N合 并 症值 、 站立 时间 、平 卧和侧 卧时 间、 站立和躺 卧动作 转换 的时 间 间隔 以及病 患的 基本 资料 包括 :性 剐 年龄 、生活 状况 、
育 内容 。
国眶|国—盈同
2 0 1 3 年1 1 月第 1 1 卷 第3 2 期

临床研究 ・ 4 4 5
② 自制调查 问卷调查患者 术前访视结 束后的满意度 ,包含 非常满意 、

者由于缺乏手术常识或对预后存在担忧,常有不良心理情况出现,可
能对患者在术 中的配合和术 后康 复有不 良 影 响 ,在术 前控 制患者的不 良心理情 况是临床 上需要进行 重点干预 的方面之 一_ 4 。术前访 视能够 预先了解患者 的疾 病情况 、心理 状态 以及手术 准备情况等 ,是术前控 制患者不 良心理情 况的一个 重要 访视。人性化 的术 前访视访视 ,更细

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别 、骨折部位 、B MD . T 值和平卧至站位转换 时间方面差异有统
计学 意 义 ( P<0 . 0 5 ),详见 表 1 。
表 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和临床资料 比 较
龄 和 女性 所 占 比例 较 高 ,这 与阮文 东 等研 究结 论相 同 。此外 ,研
究还发现曾患股骨近端骨折和椎体骨折的患者再次发生骨折的几率
1 . 3 6 、1 . 4 1 、1 . 5 0 和1 . 5 9 ,且随着H R的增加而增大。结论:老年质疏松骨折后再发性骨折的风险仍较高 ,应定期复查,并针对性的预防
再 次 骨折 的发 生 。 【 关键 词】 骨质 疏松 ;骨折 ;老 年人 ;危 险 因素 2 . 2 多 因素 回归分 析 结 果 :结 果 表 明 曾患 股 骨近 端 骨 折 、平 卧 至 站位 转 换 时间 > 2 0 S 、 女性 、B MD . T<. 3 . 5 、年龄 >7 0 岁和 曾
数 ,6 9 例 再 次 骨折 患 者 纳入 观 察 组 ,5 7 例 新 发 骨 折患 者 纳 入对 照 组 ,对 两 组 患 者 的相 关 资料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结 果 :多 因 素分 析 表 明 曾患股 骨 近 端骨 折 、平 卧 至 站位 转换 时间 > 2 0 S 、女 性 、B MD — T< 一 3 . 5 、年 龄 >7 0 岁 和 曾发 生椎 体 骨折 的 H R 值分 别 为 1 . 2 3 、1 . 2 5 、
研 究 表 明老年 人激 素含 量下 降导 致 的骨量 减少 、骨组 织显 微 结构 退 化 直接 导 致 了骨 质疏 松 性骨 折 的 发生 率 逐年 升 。骨 质 疏 松 骨 折 患者 愈 合后 ,发 生再 骨 折 的风 险较 常人 高 3 5 倍 。通过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识别和管理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识别和管理

700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骨折
600
599
533
560
500
483 436
400
300
269
377 317
200
128
150
179
210
234
281
301
26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0
0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一项最新的关于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旨在预测2010年-2050年中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骨折的时间-累积死亡率曲线
80%
脊柱 髋部
肩部
前臂
60%
发生椎体骨折的老年人年死亡率
累积死亡率(%)
40%
28% 72%
20%
0%
1年死亡率
0
1
2
3
4
5
一项瑞士研究,2847例发生低能量性椎时骨间、(年髋)部、肩部和前臂骨折的患者被纳入研究,研究旨在评估患者骨折后的死亡情况
5年死亡率
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现状堪忧
就诊率低
• 发生隐匿, 约半数患者无明显背痛症状11
诊治率过低
• 23% 脆性骨折患者的骨质疏松得到评估和治疗7 • OVCFs 发生后1年内只有 28.8%的患者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7
漏诊率高 • 60 岁以上人群胸片检查时椎体骨折的漏诊比例高达 45%7
OVCFs: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其程度判定的首选方法12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及其程度的诊断标准4
椎体骨折形态类型

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

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

压 为收缩压 1 4 0  ̄ 1 5 9 mm H g 或舒张压9 0 - 9 9 m m H g ,2 级 高血压 为收缩压 1 6 0  ̄ 1 7 9 m mH g 或舒张压超过 1 0 0 - 1 0 9 m mH g ,3 级高血压 为收缩压超过 1 8 0 m m H g 或舒张压超过 l l 0 m m H g ,需要测量血压2 ~ 3 次 l糖尿病者测量
[ 2 ] 阮文 东, 王沛 , 雪原 , 等. 骨质疏 松骨 折后再 骨折 的临床风 险因素 [ J ] . 中华 骨 科杂 志, 2 0 1 1 , 3 1 ( 7 ) : 7 8 9 - 7 9 3 .
【 3 】 高培君, 周建烈骨 质疏松 性骨折后预 防再骨折的研究 进展 [ J 】 . 中国
2 0 1 3年 4月第 1 1 卷 第1 2期
蛋白尿/ 血浆肌酐 水平升高 、大动脉 粥样斑 块及视 网膜动 脉狭 窄等 )、 病理 生理 ( 心功能状态 、心律失常及 肾功能损害 等)、存在危 险因素 ( 异常脂蛋 白症 、葡萄糖 耐量减低及糖 尿病等 )、并存临床情 况 ( 如
3 次 ,若收缩压 >1 3 0 m mH g 或舒张压 >8 0 m m H g  ̄可诊 断为高 血压 。
需要注意 的是诊断时应规范 ,注 明分 级 、靶器官损 害 ( 左心室肥厚 、
1资料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本 组1 3 2 例 患者 中男性5 7 例 ,女性 6 5 例 ;年龄4 6  ̄ 7 9 岁 ,病 史1 个
中图分类号 :R 5 4 4 .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1 2 - 0 5 1 0 - 0 2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及桡骨髋骨远端骨折及围手术期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及桡骨髋骨远端骨折及围手术期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治疗和康复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加、已成为临床骨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重要难题,本文整理相关检查、诊断与治疗注意事项,并分别讲述了各种常见脆性骨折诊治。

概述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 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

椎体压缩骨折5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50岁以后椎体骨折的患病率随增龄而渐增,80 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6.6%。

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①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②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③再骨折发生的风险高。

④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⑤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⑥多见于老年人群,常有合并症,全身状况差,并发症多,治疗复杂临床表现1、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部分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

骨折后骨折部位出现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骨折特有的表现。

2、身高变矮、驼背骨质疏松老人,椎体主要由松质骨组成,较早出现骨量减少,发生压缩性骨折,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3、疼痛.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导致疼痛或疼痛加重。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折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1、X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 线片除具有骨折的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

2、CT 平扫 + 三维:常用于判断骨折的程度和粉碎情况,椎体压缩程度、椎体周壁是否完整、椎管内的压迫情况,还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

分析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评估

分析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评估

分析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评估1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风险评估历史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骨密度(BMD)小于-2.5SD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极大地推动了骨质疏松症的诊疗进展。

骨强度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决定因素,骨强度包括BMD和骨质量两个因子,虽然BMD能够反映骨质矿物盐的含量,一定水准上反映了骨折发生的风险,但BMD与骨折发生并不成正比例,还会有相当数量骨折的发生不能预测出来,所以,BMD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

在2002年随着骨折评估的进展西方很多国家应用BMD联合其他骨折风险因子共同评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使得风险评估的进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举使用FRAX来评估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在2011年我国也正式引进FRAX评估工具并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2FRAX评估工具研究进展2.1FRAX工具简介FRAX的开发是基于患者实例的真实数据,将骨折概率与多种临床危险因子以及股骨颈的骨质密度BMD相结合。

本评估软件适用于40~90岁未发生骨折却存有骨量低下的人群,在计算机软件中输入患者姓名、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和骨折史、服用激素类药物史等7个骨折危险因子,根据输入数据可得出参与评估者在未来10年发生髋部、脊柱等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可能性,临床医生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做出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2.2FRAX的应用现状国内外各国学者对此软件实行了大量的研究,如Kanis、Dawson-Hughes及Fujiwara等,他们建议当评估软件测试人群10年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可能性达到一定值时对患者实行临床干预和治疗可大水准减少国家相关的医疗支出。

如Kanis建议此值为7%。

在我国,虽然各地也积极展开了FRAX的应用,但当前国内主要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折评估、骨折患者的回忆性分析及健康体检者的描述性分析上,极大的防碍了FRAX的推广应用。

2.3FRAX的优势与不足FRAX作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骨折评估软件,优于以往的任何评估工具,极大的降低了高危人群骨折的发生和社会的投入,但它仍然存有诸多不足。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评估与预防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评估与预防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评估与预防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组织的质量和密度逐渐下降,易发生骨折。

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骨折的风险是非常高的。

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骨折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一、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评估1.骨密度测定骨密度是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骨密度测定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法(DEXA)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

通过测定患者的骨密度,可以了解其骨质疏松的程度,从而判断其骨折风险的大小。

2.临床评估除了骨密度测定外,还需要进行临床评估来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

临床评估内容包括年龄、性别、骨折史、家族史、体格检查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了解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和骨折风险。

二、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预防1.药物治疗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评估结果基础上,医生可能会给予药物治疗,以提高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雌激素替代疗法、双磷酸盐、钙剂和维生素D等。

2.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非常重要。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该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以促进骨组织的正常生长和修复。

食物中富含钙的有奶制品、豆类、海产品等。

同时,还应该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肝油、蛋黄等。

3.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的负重能力,促进骨组织的新骨形成,预防骨质流失。

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适合的运动有步行、慢跑、舞蹈、太极拳等。

但要避免过于激烈的运动,以免造成骨折。

4.坚持药物治疗和复查骨质疏松症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应该坚持按医嘱服药,并定期复查骨密度,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骨折风险评估和预防非常重要。

通过骨密度测定和临床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骨折风险程度。

在骨折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采取药物治疗、饮食调理、适度运动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折的发生率。

然而,预防骨折也需要患者主动参与和坚持医疗指导,合理调整生活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预防效果。

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与护理

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与护理

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摘要】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质疾病,容易导致压缩性骨折的发生。

本文对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与护理进行了综述。

通过鉴别诊断与评估确定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向。

接着,介绍了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是治疗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需要严密监测术后恢复情况。

预防与护理策略的制定能够有效减少骨折的发生率。

对并发症的处理进行了说明,加强了患者的综合护理。

在总结中,强调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效果。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和护士提供指导,提高对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水平。

【关键词】关键词: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临床治疗、护理、鉴别诊断、评估、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术后护理、预防、护理策略、并发症处理、总结。

1. 引言1.1 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概述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特别容易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这种疾病会导致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发生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促进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与评估,准确判断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是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恢复训练可以加速骨折愈合的过程。

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术后护理也需要重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是关键,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

对于并发症的处理也是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综合治疗与护理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通过全面的治疗与护理,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康复。

就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2. 正文2.1 鉴别诊断与评估鉴别诊断与评估是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临床风险分析
目的:对骨质疏松骨折再骨折的临床风险进行分析。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所接收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46例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时间、骨折类型、股骨颈DXA骨密度测定T 值以及Charlson合并症指数进行分析,以对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风险进行分析。

结果:出现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的年龄均在75岁以上,其中女性患者为33例,占71.7%,骨折类型63.0%均为椎体骨折后再发生股骨胫骨折,其次即为股骨胫骨折后再发生股骨胫骨折,其两次骨折间隔时间平均为(1.5±1.9)年。

以此得知骨质疏松骨折再骨折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具有椎体骨折和髋部骨折史以及骨密度-T值0.05),但其椎体骨折和髋部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关于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结果表明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因素不但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比、合并症等基本因素,还和社会地位、社区卫生建设、口服苯二氮卓类药物等因素有关,通过对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就不难得到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

其中对于骨折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研究大部分针对的均为髋部骨折患者,Ryg等在对髋部骨折患者的再次发生骨折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髋部骨折患者发生二次骨折的几率为11%~23%,其随访为25年,并得知再次骨折发生患者1年内的死亡率达到24.1%,远远高于发生1次骨折患者的15.9%[1]。

后又有Ioannidis等[2]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的死亡风险和年龄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必须要对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

通过以上对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的分析,相信可以为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黄公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临床与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10):1086-1092.
[2]Ioannidis G,Papaiosnnon A,Hopman W M,et al.Relation between fractures and mortality:results form the Canadian Multicentre Osteoporosis Study[J].CMAJ,2009,18l(5):265-2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