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

《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
《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

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

六、生物环境

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P194-197(名词解释、简答)

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

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物种,其目的是为了生物防治引入物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引入物种、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引入物种以及在战争中运用细菌或病毒等作为武器;(2)无意识引入,即通过国际人员往来、商品贸易渠道、交通工具、海洋垃圾等引入的;自然入侵,即自然界中的植物靠自身扩散传播慢慢侵入到其他生态系统、或是通过自然媒介和动物媒介传播的。

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2)压迫、排斥本地物种,造成物种的单一化,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3)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或直接取食本地物种。(4)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燃性(5)影响遗传多样性(6)危害农林业和经济的发展(7)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2.生物多样性P199-204(填空)

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七、全球化

1.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措施P240-241(简答)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2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凑个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3坚持公约主导地位。《气候公约》及其《精度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各做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国性的国际公约。4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目标与措施: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保护等实现森林的覆盖率。2、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主要通过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力争实现全面恢复和营造红树林区,抵御海洋灾害能力明显提高。3、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通过能源开发、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提高。

2.中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立场P241-242(简答)

第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我国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措施,努力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二,适应气候变化,我国应充分考虑如何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及提高国家抵御灾害性气候事件的能力。第三,技术合成与技术转让,应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使全球共享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惠益。第四,切实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其率先采取减排温室气体行动,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将认真履行规定中的义务。第五,气候变化区域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推动务实的国际合作,我国将本着该精神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区域合作。

八、环境多样性原理

1.环境多样性P247(填空)

环境多样性原理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多样性和创造多样性,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2.理解自然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248-275(填空)

一、物质多样性(一)生命物质多样性1,蛋白质2,核酸3,多糖4,脂质(二)非生命物质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1,遗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环境过程多样性(一)物理过程多样性1,力学过程2,热力学过程3,光学过程4,声学过程5,电磁学过程(二)化学过程多样性1,水化学过程2,大气化学过程3,土壤化学过程(三)生物过程多样性1,生物物质运输与代谢2,生物生殖3,生物进化4,生物死亡与物种灭绝(四)生态过程多样性1,生物生产过程2,物质循环过程3,能量流动过程4,信息流动过程5,动态平衡过程(五)地学过程多样性1,地球事物形成过程2,事物循环平衡过程3,地理演变过程4,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

四、环境形态多样性(一)物质形态多样性(二)自然景观形态多样性1,种类多样性2,形式多样性(三)地貌形态多样性1,地貌成因作用多样性2,地貌成因类型多样性。

九、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1、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填空)P277-

人与环境和谐程度大致包括: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和环境欣赏五个方面的内容。

2、环境健康:(名词解释)P278

指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环境质量良好,人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

十、规律规则原理

1、规律的概念及客观性 P309-310(概念或简答)

规律,亦称法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1、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与否,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

2、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既不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即应用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人类谋福利。人们要想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2、规律的概念及分类P310-311

规律: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分类:按是否成文划分(显性规则、隐性规则)、按是否具有强制性划分(硬规则、软规则)、按规范的人类行为划分(社会规则、经济规则、技术规则、环境规则)

3、规则与规律的区别与联系P311-312(简答)

区别:第一,规律具有客观“自在性”,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是客观的;而规则具有“人为性”,可被修改、补充会废除,是主观的。第二,规律是客观的自发的发生作

用,规律是被人发现出来的,有些只是未被发现;规则是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发挥作用的,是被人制定出来的,未被制定前是不存在的。第三,从语言学和逻辑学角度看,规律是关于存在的普遍性的陈述和判断;规则是对行动者在所致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如何行动的规范或指令。第四,科学理论是一个规律系统;工程、技术、社会和经济活动都是规则系统。第五,只有规律才会有是遵守它还是违反它的问题。

联系: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一个正确的、合法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

4、环境质量标准(名词解释)P316

为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良好循环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基于环境基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能力制定的控制环境中各类污染物浓度水平的限值。

十一、五律协同原理

1、五律协同P379

定义:制约人类发展的规律有五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人类在实现重大目标的过程中,往往同时受到五种规律的联合作用,当五种规律作用方向都与之一致时,他们都成为实现目标的动力,这种状态称为五律协同。

无律协原理建立了五种解析(是系统分析方法)和五旅协同(是系统综合方法)两个方法论。

2、举例说明五律协调原理P380(简答)

例如: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受五类规律的共同作用,通过五律解析可以发现,酸雨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污染源主要受社会规律(人口数量与分布、生活能用水平与方式等)经济规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和技术规律(生产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的影响,酸雨物质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服从自然规律,酸沉降造成植被死亡、毒害鱼类、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等环境问题则服从环境规律。因此,人们抢方百计地寻求控制酸雨物质排放技术、经济和发展措施,如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开发化石能源脱硫硝技术、制定节能减排规划等。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与危害受五类规律共同作用,氟利昂等臭氧消耗物质的排放受技术规律、社会规律及经济规律的影响,排放后一小部分逐渐迁移至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释放出氯自由基,继而大量消耗臭氧的过程服从自然规律,臭氧大量消耗、形成臭氧层空洞后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带来多方面危害的过程服从环境规律。

十二、环境科学

1、环境科学:(名解)

环境科学的准确定义应当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核心任务在于揭示环境规律。

2、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P385-P386简答

科学研究的内容大致可分为:1、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不断影响自然环境的质量。例如,人类对植物的开发会引起土壤、气候、地貌、水体的一系列变化。)2、考虑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环境变化是由化学、物理、生物、社会、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的。)3、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对策。(引起环境问题的因素很多,需要应用多种环境保护与建设技术,集成社会、经济和技术措施,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4、加强对自然系统的研究。(开发新的鞠策工具,考察地球承载力个生命支持能力,研究土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分析生物多样性、遗传物质的丧失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预防自然灾害)

3、环境科学“1+4+1”学科体系 P387(填空)

前一个‘1’指环境学、‘4’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经济科学和环境社会科学,后一个‘1’指环境应用科学。

4、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环境基本规律P389(填空、简答)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基本任务:揭示环境规律。

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环境多样性原理(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它是基础规律)、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规律规则原理(是管理学的基本学科问题)以及五律协同原理(是确定解决环境问题最佳策略的综合决策方法)。

十三、经济-环境调控

1、人口-环境调控的时机 P417(填空)

1、人口剧变即将到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人口高峰即将来临,这在我国人口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高峰过后,人口总量将急剧下降、人口结构将迅速恶化。)

2、国民生育意愿尚未将至极低生育水平以下(适当的人口政策调整应该还可以将现有的低生育水平提高到更替水平附近)

2、人口-环境调控的原则 P418-419(填空)

○1人口不能过多;○2、人口不能过少;○3、人口不可剧变。

十四、经济-环境调控P442-445(填空)

1、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是增长,经济增长总体特征是趋缓。

2、五个效应P443-445(填空)

结构效应、规模效应、追赶效应、跨越效应、弯道效应

十五、资源环境调控

1、对能源、土地、水资源的五律解析 P457

对能源五律解析的思路如下:1、自然解析从能源的资源量、自然属性展开, 2、经济解析从能源的当前市场价格、真实价格和将来价格变动趋势展开,3、社会解析从能源安全和就业容量展开4、环境解析从能源开发使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展开。5。技术解析从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可行性、成熟性、传承性展开,

根据土地主要功能,提出四个“零级”土地类别:农业用地(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能源用地,简称“四地”。自然因素是“四地”平衡的基础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主导作用;而技术、经济、社会等人为因素则对“四地”平衡的时空变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环境因素是土地资源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四地”平衡的基础性条件。

对水资源五律解析:自然解析包括降水量分布、干湿带分布、气候资源区划,以及可取水量;技术上有突破,水工建筑物有大坝、泵站、水闸、水库、隧洞、暗涵、引水渠等,其中大坝、水库、隧道和引水渠是主要集中形式。

2、大西线调水五律解析(简答)

自然解析。系统分析了调出地区、输送沿线和受水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表明,大西线调水水源有保证,输水线顺应地势,受水区确实缺水。

技术解析。系统分析大西线调水所需的大坝、水库、隧洞和引水渠技术。资料表明,高坝、大库容水库、深埋长隧洞和大断面引水渠是大西线调水关键技术。对三峡水库、水布垭、锦屏一级、小湾、溪洛渡等大型水电工程、大伙房水库输水隧洞、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等已建和在建的同类工程的案例分析表明,大西线调水具有工程技术可能性。

经济解析。包括成本、效益和投资分析。大西线调水成本包括工程造价、移民成本、生态补偿成本和其他保护成本,合计约12 000亿元,约占2015~2035年资本形成总额的o.2%。工程收益包括微观经济收益和宏观经济收益,其中微观经济收益包括:年均供水效益1400~1600亿元,年均电费收入约1000~2500亿元。

社会解析。作者研究认为,大西线调水及其配套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基础工程,可提供1~2亿个就业机会,促进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

环境解析。作者研究认为,大西线调水开发西北、华北土地资源,将其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生物质能源生产基地,不仅可以实现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而且可以实现绿色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西线调水将成为我国水安全战略性基础工程、生态安全战略性基础工程、能源安全战略性基础工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性基础工程。

十六、生态-环境调控

水环境调控的基本思路P504(填空,什么时候用那一个知道就好)

1对于环境容量大于排放量的地区实施“控源排放、达标排放”的策略。(“控源减排”是其中的关键措施,包括源头控制和污水集中控制。要求利用法律、管理、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对社会生产和生活进行合理安排,防止污染发生;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村面源和城市径流等进行综合控制,在源头削减污染负荷,减少污染排放。2、对于环境容量小于排放量的地区实施“控源减排、达标归槽”。(对于这类地区,污水及时达到了污染排放标准,若直接排放入自然水体,仍会导致水质恶化,无法达成水环境质量目标。而“控源减排、达标归槽”其具体做法是尾水归槽,调离敏感区域,最大限度截断入湖入河的污染负荷,择地采用生态工程技术予以集中处理,达到环境后择地排放。)

十七、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P532(名解或简答)

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前面考名词)(其中“持续”意即“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对资源与环境而言,则应该理解为使自然资源能够永久的为人类所需利用。“发展”则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表现在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既要有量的增加,还应有质的提高。)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基本思想与基本原则P534-536(简答)

内涵: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基本思想:1、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2、要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3、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4、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格。

5、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

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根据可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个人正确的消费观);2、公平性原则(1、横向的代内公平---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的资源,确保不侵犯他国同时也不允许他国的侵犯。2、纵向的代际公平---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3、共同性原则(发展的持续性和公平性则是一致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追求和谐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4、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P544(填空或简答)

内容: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即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覆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用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

论述题

一、主要水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分别有什么重要影响?)P25-29

(1)悬浮物,指悬浮在水中的细小固体或胶体物质。主要来自来水冲灰、矿石处理、建筑、化肥、化工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影响:A.会使水体变浑浊B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C 妨碍水上交通等。

(2)耗氧有机物,指是当前全球最普遍的一种水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生活污水和食品、造纸、印染、石化等工业废水中含有的蛋白质、油脂等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的甲烷等难闻、有毒气体等,使得水质变差,影响城市的供水、农业用水和景观用水。一般常用综合指标如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TOD\TOC等表示耗氧有机物的含量。

(3)植物营养物,重点指含氮、磷的无机物或有机物,主要来自生活污水、部分工业废水和农业尾水。影响:产生水体的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发生在江河湖泊称“水华”。

(4)重金属,主要指汞、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重金属如锌、锡等。影响:可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富集、放大,在人体内不断积累造成慢性中毒。

(5)难降解有机物,大多为人工合成化学品,例如有机氯化物、有机芳香胺类化合物、有机重金属化合物,以及多环有机物等。影响: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6)石油类,主要来源于船舶排水、工业废水、海上石油开采等。影响:A 妨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B 照成水体缺氧。C 抑制水鸟孵化等。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其影响

高温的城市处于低温郊区的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一个个小岛,因此称之为“热岛效应”。

成因:1、城市建筑物和铺砌的水泥地面的道路多半导热性好,受热传热快。

2、人口高度集中,工业集中,燃烧的工业锅炉及冷气、采暖等固定热源,机动车辆,人群等流动热源大量释放城市废热。

3、高耸入云的建筑物造成近地面风速小且通风不良

4、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

影响:1、城市效应的存在,使市区冬季缩短,霜雪减少,有时甚至发生郊区降雪而市区降雨的情况。

2、夏季,城市热岛效应在中、低纬度城市造成的高温,不仅使人的工作效率降低,而且造成中暑和死亡人数的增强。

3、在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城市的风,降水等也会发生变化

4、越是工业集中、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其热岛效应越明显。

5、产生热岛效应的城市市区气温高,热空气上升,周围地区的冷空气向市区汇流补充,结果把郊区工厂的烟尘和由市区扩散到郊区的污染物重新聚集到市区上空,久久不能消散。

三、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对环境的影响及如何控制CFCS排放

1、主要原因: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的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臭氧层消耗物质进入大气时,由低空逐渐向高空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自然规律支配,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最终会导致对臭氧层的破坏。

2、影响:(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反复收到过量紫外线的辐射将引起细胞内的DNA改变,细胞的自身修复减弱,免疫机能减退,皮肤发生弹性组织变性角质化以至于皮肤癌变,诱发眼球晶体发生白内障等。(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植物的生长直接受UV-B 辐射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植物,甚至同一种类不同栽培品种的植物对UV-B反应不一样。(3)、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UV-B的辐射很少量的增加会导致海洋生物的显著减少。4、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发生光化学氧化反应,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等产物,从而造成臭氧浓度增加,引起光化学烟雾污染。

3、措施控制:(1)、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操作中的损失。(2)、回收与循环。(3)、改进CFCS。(4)、非CFCS产品找替代品。

四、大气污染主要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发生的天气条件及代表事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区别:煤烟型污染是还原型污染,而交通型是氧化型污染。

1、煤烟型污染

主要污染物:SO2、NOx、CO和颗粒物

污染源:燃煤

天气条件:低温、高温的阴天,且风速很小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物扩散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 一、绪论 1、环境科学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 (2)环境科学的特点:环境科学研究的中心事物是人,而客观事物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环境是与中心事物对应发生的,环绕于某个中心事物 周围的客观事物,中心事物的不同,则其环境不同。) 2、环境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诞生条件、生存条件、生产生活空间、生活 生产资源 环境人 废弃物

“三废”:物质污染(化学性污染,具有累积性、滞后性) “两噪”、“一磁”:能量污染(物理污染,具有瞬时性 危害可能会变成永久性。) 3、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 (1 )人类诞生S “第一次浪潮”之前的环境问题 人类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居住在中低纬的洞穴中,其活动目的 是获得食物,维持生存和繁殖。通过生理代谢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能 量,对自然环境是只利用环境,但生存受到威胁。 (2)“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生态平衡失调 ①标志:新石器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磨制石器如石犁、石锄的使用,产生了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3)“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①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4)“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污染转移 ① 标志:以电子工程和遗传工程等新兴产业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 4、污染转嫁的方式? (1)产业转移 (2)固体废弃物的越域转移

①危险性废物的越境转移 ②工业废渣的越境转移 ③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 (3)战争强加污染转移:如贫铀炸弹 5、自然环境的结构? (1)无机环境(非生物):大气、太阳、水、矿产(矿藏)、地貌 (2)有机环境(生物):植物(生产者;自养型生物)、动物(消费者; 异养型生物)、微生物(分解者;异养型生物) (3)营养级:第I营养级、第U营养级、第川营养级…… (4)食物链:草牧食物链(捕食链)和腐屑食物链。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6、食物网的成因:(1)消费者和分解者的食性复杂(食草性、食肉性、杂 食性)(2 )资源共享(被捕食者) 7、金字塔型:随着营养级的增加,生物量减少,呈数量级递减,称十分之 一法则,所以生物量呈金字塔型。(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呈倒金字塔型, 极不稳定,需要以外境输入(如食物生物量),使其稳定。 8、能量流: 第一能量流:依附捕食链(太阳能) 第二能量流:依附腐屑食物链(化学能) 第三能量流:人为储存和地质矿化作用。 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环境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温室效应:是指是太阳短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反渗透: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环境系统: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或环境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黄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交角为23度26分。 水环境: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其密切相连的诸多环境要素如河床、海岸、植被、土壤等。 富营养化:水体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由于营养盐类不断积聚,引起水体内部物理、化学性状不断改变,水体生态系统发生相应的演替,并由生物生产力低的状态逐步向生物生产力高的状态过渡的现象。TOC:总有机碳,用以表示水体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量 酸雨: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雨、雪或雾、露、) 热岛效应: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过滤式除尘器:利用多孔过滤介质分离捕集气体中固体或液体粒子的净化装置。 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莫霍面:地壳下部与地幔分界的面

分贝:是声源功率与基准声功率比值的对数乘以10的数值,用来度量噪声的无量纲单位 BOD:生化需氧量,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水体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分解者:各种微生物,也包括某些以有机碎屑为食物的动物。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酸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与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 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

attenuation:衰减. [物] 衰减;变薄;稀释弱化衰减量minimization:最小化减到最小限度;估到最低额;轻视极小化installation:安装安装,装置;就职安装设施 permeability: 渗透率,渗透性;透磁率,导磁系数;弥漫磁导率渗透率 dispute: 争议,辩论;争吵vt. 辩论;怀疑;阻止;抗拒vi. 争论 final storage quality:可最终储存量 disposal:处置,处理;支配;清理;安排批地 sanitary:卫生,公共厕所adj. 卫生的,清洁的卫生的,环境卫生的,demolition:拆除,毁坏,破坏,拆毁,拆卸 hazardous waste landfill:有毒废弃物填埋 landfill-gas migration:填埋气迁移 behalf:代表 seepage:渗流,[流] 渗流;渗漏;渗液渗出的量 leachate: 渗滤液,沥出物;沥出液沥滤液渗漏污水 residual: 残余,剩余;误差残渣adj. 剩余的;残留的 dilution: 稀释,稀释,冲淡;稀释法;冲淡物稀释摊薄 aquifer: 含水层,蓄水层;含水土层,畜水层 intergranular: adj. 颗粒间的,晶粒间的间粒状的颗粒间的

carbonate content:碳酸盐含量 optimum:最佳效果;最适宜条件最佳adj. 最适宜的 a leachate front:渗滤液前沿 inhibit: vt. 抑制;禁止阻止 degradation: n. 退化;降格,降级;堕落降解降级conjunction: n. 结合;[语] 连接词;同时发生(连词)合取restoration: n. 恢复;复位;王政复辟;归还修复复原parameter: n. 参数;系数;参量变数 hazardous wasye landfills:有毒废气物填埋 impervious:不会受到损伤的,不受影响的 saturated 饱和的;渗透的 liner 1. 班轮;班机 2. 画线的人;画线工具 3.眼线笔;眼线膏 4.【棒】平飞球 5衬板 flux 1流出2. 涨潮3. 变迁4. 【物】通量5.【化】助熔剂overload vt.1.使超载,使负荷过多[(+with)] n.1.超载;超负荷[C] clay n. [U ]1. 粘土;泥土2.(上帝造人的)泥土;(人的)躯体,肉体leachate 1. 渗漏污水;沥滤液 2. 浸出液 hydrogeological adj. 水文地质的 strata 1. 地层 2. 复数 Comparison of Strategies

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内容

安全教育内容 新进厂施工人员必须熟知施工现场规章制度和遵章守纪教育 一:施工人员需熟知三不伤害: 1.不伤害自己 2.不伤害他人 3.不被他人伤害 二:各项目部要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开展安全教育、安全各项演练。三:新工人安全生产须知 1、新工人进入工地前必须认真学习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未经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不得进入施工现场操作。 2、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并系好下颚带,严禁酒后上岗。 3、在没有防护措施的二米高处,陡坡施工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 4、文明施工是窗口,进入施工的人员要文明施工,不得野 蛮施工。 5、不懂电气和机械的人员,严禁使用和玩弄机电设备。 6、建筑材料和构件要堆放整齐稳妥,不要过高。 7、危险区域要有明显标志,要采取防范措施,夜间要设红 灯示警。 8、特殊工种(电工、焊工、、起重工、架子工、各种车辆 司机等)必须经过有关部门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发给操作 证,方准独立操作。

9、施工现场禁止穿拖鞋、高跟鞋、赤脚和易滑、带钉的鞋和 赤膊操作。 10、施工现场的脚手架、防护设施、安全标志、警告牌、脚 手架连接铅丝或连接件不得擅自拆除,需要拆除必须经过 加固后经施工负责人同意。 11、施工现场的洞、坑、井架、升降口、漏斗等危险处,应 有防护措施并有明显标志。 12、不准坐在脚手架防护栏杆上休息和在脚手架上睡觉。 13、拆下的刚模板、扎头或木模、支撑要及时整理,铁钉要 及时拔除。 14、砌墙斩砖要朝里斩,不准朝外斩,防止碎砖坠落伤人。 15、工具用好后要随时装入工具袋。 16、脚手板两端间要扎牢、防止空头板(竹脚手片应四点扎 牢)。 17、单梯不得缺档,不得垫高,单梯上不要扎牢,下部要有 防滑措施。 18、挂梯上部要挂牢,下部要绑扎。 19、夜间施工必须有充分的照明。 四:施工人员要遵守一下操作规程和现场纪律 1.参加施工的工人,要严格按照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坚守工作岗位,严禁酒后操作。 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安全防护措施,进入施工现场,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简述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境分类 (1)按性质分类: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 (2)按空间范围划分: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空间环境)2、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问题:广义:,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狭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1)原生环境问题 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损害的环境问题。 特点:自然力是主要控制力,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孕育过程。 (2)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破坏(生态破坏) 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 ②环境污染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③环境干扰 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特点:局部性、区域性、在环境中没有残余物质。 3、简述环境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 研究内容 (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3)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4)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章 1、什么叫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环境标准与环境基准)程度,并持续足

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 六、生物环境 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P194-197(名词解释、简答) 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 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物种,其目的是为了生物防治引入物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引入物种、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引入物种以及在战争中运用细菌或病毒等作为武器;(2)无意识引入,即通过国际人员往来、商品贸易渠道、交通工具、海洋垃圾等引入的;自然入侵,即自然界中的植物靠自身扩散传播慢慢侵入到其他生态系统、或是通过自然媒介和动物媒介传播的。 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2)压迫、排斥本地物种,造成物种的单一化,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3)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或直接取食本地物种。(4)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燃性(5)影响遗传多样性(6)危害农林业和经济的发展(7)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2.生物多样性P199-204(填空) 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七、全球化 1.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措施P240-241(简答)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2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凑个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3坚持公约主导地位。《气候公约》及其《精度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各做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国性的国际公约。4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其实学环境的挺不好找工作的,如果能考上公务员那是最后,去环境的设计院也很不错,再有就是去污水处理厂,去环保公司。有的工厂也有环保要求得也需要学环境的,如化工厂,制药公司等。其实第一份工作干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积累经验。(天津科技大学) 就我们今年这批毕业生来看环境科学专业是比较难就业的几乎没有几个工作理想的大多都改行了没办法啊被逼的我们毕业后总得先养活自己而不能守着环科不放至于发展的话当然还是去政府部门最好了比如市政规划环保局等都不错.如果是进污水处理厂化工厂的话也可以毕竟可以对口,前景也很看好毕竟经济的发展必然回让人们重视环境但那估计是67年后的事假如能在老本行上坚持下来也会很好的.但当前找工作的话从我们学校来看大多对口的转到仪器分析上去了毕竟环科接触的仪器很多^偶尔还有个跑环保仪器设备的(青岛科大) 环境科学最好去环保局,污水处理厂那些单位只是单一的一面,去建设系统的也可以,比如说自来水公司,我是环境科学毕业,就在自来水工作(青岛理工) 最好的是去大型的企业,一般有配套的设设施。这方面要靠机遇。去政府和事业单位也是不错的,当然要考,退而去其次去政府办企业也是不错的。机遇很重要,看准了赶快定,我个人认为工作不是难找,是机遇问题,比如我,就收到好几个大型企业的签约要求,有的同学就一直没找到。找工作,看以后个人的发展环境最重要,一定要挑个有发展前途的(去政府是因为待遇好,稳定,其实发展环境不是很好)。(山东科技大学) 看你是从事什么方向的研究了大气的可以去气象局据说今年宁波气象局今年是硕士年薪8万环保局环境监测站都可以去事业单位工作低待遇好要是有关系以后可以考虑升到局长之类的还还可以去飞机场做天气预报大气污染指数搞水的也可以去自来水厂要是对工作没要求只是要求工作环境事业单位是首选(东北农大) 要当一个体面的白领那当然是去设计院了最好是大点的不要去那些小公司拿人当驴用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也要屈就一下毕竟做设计要的是经验然后就可以考环境类的工程师有了这个本本混几年能拿到年薪十万左右但是目前环境的就业情况正在好转中.. 行业也在发展中一时可能不会待遇那么好如果确实对此行业有兴趣还是不要抛弃本行做做设计不错的.. 然后可以考公务员嘛那待遇太好了不过可能比较难要求比较高... 然后就是去化工企业那就不是做设计了可能是搞生产管理之类的发展的好的话比去做设计起点高一些前途大一些你要是硕士毕业的还可以去一些科研单位博士毕业的还可以去大学搞教学、科研(哈尔滨工业大学) 目前国内的就业单位,分为公职(公务员、教师)和企业用工。企业内的岗位主要分为(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行政、财务、法律等岗位),所以,有一些专业,是通用型专业,比如市场营销、财会、法律、行政管理等,到那个企业都可以。 而其他的非通用型的专业,则需要选择相应的行业就业。比如学医药的,可以去医药行业的不同岗位(比如去医疗机构做市场推广、做销售、做研发等等),学环境的,当然也是去环境类企业的不同岗位。

最新环境学概论知识点

1、环境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与传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2、环境学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出现了两个重要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直接运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阐明环境污染的程度、危害和机理,探索相应的治理措施和方法;第二阶段将社会科学运用于环境保护领域。 3、第二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4、环境破坏包括生物环境破坏(如地下水超采、土地沙化等)和非生物环境破坏(如物种减少,草原退化等) 5、环境问题的实质: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 6、生态系统结构是指构成生态系统的要素及其时空分布和物质、能量循环转移的路径,主要包括形态结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 7、主要的生态因子包括温度、水、光和辐射、土壤及空气等。 8、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 9、生态系统能流源于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固定,结束于呼吸及分解作用的散热过程。 10、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包括生态结构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11、根据来源废水可以分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三大类 12、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类型有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及富营养化等。 13、水体自净过程包括物理自净、化学自净和生物自净过程。 14、工业节能减排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关键。 15、主要的气态大气污染物有SOX、NOX、COX、VOC等 16、VOC的全称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SP的全称是总悬浮颗粒物。 17、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有CO2浓度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酸雨和臭氧层破坏。 18、主要至酸前提物质有SOX、NOX等。 19、噪声的四大发生源有交通噪声源、工业企业噪声源、建筑施工噪声源、社会生活噪声源。 20、噪声的控制途径主要有控制噪声源、控制传播途径及接受者防护。 21、危险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 22、生产废物主要发生源是采掘、冶金、煤炭、火力发电四大部门。 23、我国固废污染控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期,由于技术力量和经济能力有限,80年代中期提出了以“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作为控制固废污染的技术政策。 24、根据自然资源的渊源和可利用性资源可以分为耗竭性和非耗竭性资源两大类。 25、目前世界能源消耗结构中以一次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中国能源消耗结构中以煤为主。 26、“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27、我国环境管理的老三项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 28、根据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我国环境法体系包括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资源单行法、其他部门法中关于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我国参加的国际环境公约等六个层次 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3、环境质量: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的表示,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等。 4、环境本底值:在自然状况下,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值。 5、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不致受害、自然环境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环境自净能力: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环境对进入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异化能力。 7、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施工安全培训讲义大全

项目部安全教育内容目录 1、一般安全须知 2、文明施工须知 3、现场施工用电须知 4、施工机械设备使用须知 5、现场防火须知 6、高处作业须知 7、季节施工安全须知 8、安全生产十项技术措施 9、施工“十不准” 10、安全生产六大纪律 一、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方针和意义 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保护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政策,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基本原则之一。所谓安全第一、预防为“劳动保护就是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认真贯彻 主”的方针,坚持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反对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因此,新工人进场前,必须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3年3月29日): 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 第五十二条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五十四条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第五十五条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第五十六条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第五十八条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 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 第五十九条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六十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第六十一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7禁

环境学论文

室内空气污染 摘要:室内污染的空气中可检出300多种污染物, 室内有害气体浓度可高出室外数十倍, 人体所患疾病中68%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室内”主要指住宅居室内部环境, 但从广义上已经包括了室内办公场所和各种室内公共场所, 人一生中有2 /3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 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开展对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研究, 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装修装饰后室内空气污染、居室尘螨、大气细颗粒物( PM2. 5 )等对人体健康危害非常大。 关键词:空气、来源、污染、危害、 1、室内常见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 室内空气污染顾名思义,室内空气污染就是指人类经常活动的住宅、学校、办公室,以及车站候车室、剧院公共场所等的环境污染。据专家调查表明,现代人类平均有90%的时间是在这些生活、工作和娱乐场所度过的,65%的时间则是在家里度过,而城市中室内空气污染比室外高出2至5倍。此外,国际环保专家已经将“室内空气污染”列为“煤烟型污染”、“光化学污染”之后第三大空气污染问题。由此可见,室内空气污染已经是人体健康的巨大威胁者,正在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室内空气污染是造成人体多种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一些弱势群体如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一些慢性病人更具威胁性。基于室内空气污染危害如此之大,有必要对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论述,并且找到具体解决办法。 室内常见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颗粒( PM10 )等。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工作条件日益改善, 室内装修装饰和空调设备的广泛使用, 使室内密闭空间空气恶化, 病态建筑症候群( SBS)的出现, 使得甲醛、室内尘螨以及大气细颗粒物( PM 2. 5 )等成为室内常见的污染物, 逐渐成为环境卫生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在室内空气中存在500多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致癌物质就有20多种,致病病毒200多种。危害较大的主要有:甲醛、苯、氨以及三氯乙烯等。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装修污染主要源于各种涂料、胶粘剂、人造地板、壁纸、地砖、油漆等装饰、装修材料。 1. 1 甲醛 1.1.1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 ), 它不仅大量存在于多种装饰材 料中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 也可来自建筑材料。调查表明装修后室内空气污染程度与装修的复杂程度成正比[ 2, 3] 。装修居室空气中的甲醛主要来源于人造板材制作的家具和人造复合木地板 , 人造板多是采用甲醛系胶粘剂与木质材料复合加工而成的产品, 含有大量的甲。据调查显示装修后0. 5个月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明显高于装修完工的当天, 这说明甲醛的散发不是简单地和时间成反比, 它也和室温、湿度有关, 温度升高、湿度增大, 空气中甲醛浓度相应有所上升。甲醛的污染状态呈现伴随装修建成使用时间的推移较长时间持续存在, 并随温度改变呈逐年螺旋样下降趋势。 1.1.2食品加工具有造成室内空气甲醛超标的可能性。据研究检测结果表

环境学概论()第七章要点总结

第七章环境规划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是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2、环境承载力:是用来环境规划的重要科学概念,是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个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发展变量:是人类生活活动与经济载发活动作用的一种变量。限制变量:是环境约束条件的一种表示,是环境状况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限制因子包括:环境类限制因子、资源类限制因子、工程类限制因子、心理类限制因子。 3、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它是一种重要环境资源。它是一个变量,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差值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同化容量)。 4、水环境容量:是指水体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水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5、自净容量:是指水体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等对水体中污染物所具有的降解或无害化能力,即表征为自净容量。 6、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的环境功能条件下,大气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师大允许负荷量。 7、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中的污染物达到土壤环境标准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数量。 8、环境线性规划:是在各种相互关联的多变量线性等式或不等式约束条件下,去解决或规划一个对象的线性目标函数最优化问题,即将环境规划目标值和环境变量之间的

关系,通过线性优化模型表达出来,并通过计算机程序运行求解。 二简答 1、环境规划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答:环境规划的目的就在于调控自身的开发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减少污染,防止生态破坏,保护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保护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环境规划的作用在于它可指导各项环境保护活动的进行,可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可以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能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请简述环境规划制定的主要任务及原则。 答:环境规划制定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既促进和保证经济的发展,又能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制定环境规划时应注意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关系。做到瞻前顾后,统筹兼顾,充值考虑技术进步与控制环境污染的关系。同时又要充分估计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使规划制定建立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之上。应考虑的原则有:㈠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使环境建设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导,综合考虑人口、资源、发展、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㈡考虑自然环境结构与自然资源的特征区域自然环境结构和自然资源的特点不同,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经济的方向、方式也不一样,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向、途径和措施也有明显的差异。㈢应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环境学名词解释

环境学名词解释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名词解释温室效应:是指是太阳短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反渗透: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 持久性有机(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环境系统: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或环境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黄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交角为23度26分。 水环境: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其密切相连的诸多环境要素如河床、海岸、植被、土壤等。 富营养化:水体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由于营养盐类不断积聚,引起水体内部物理、化学性状不断改变,水体生态系统发生相应的演替,并由生物生产力低的状态逐步向生物生产力高的状态过渡的现象。 TOC:总有机碳,用以表示水体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量 酸雨:PH值小于的大气降水(雨、雪或雾、露、) 热岛效应: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过滤式除尘器:利用多孔过滤介质分离捕集气体中固体或液体粒子的净化装置。 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莫霍面:地壳下部与地幔分界的面 分贝:是声源功率与基准声功率比值的对数乘以10的数值,用来度量噪声的无量纲单位 BOD:生化需氧量,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水体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 分解者:各种微生物,也包括某些以有机碎屑为食物的动物。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酸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与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 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环境专业术语讲解学习

环境专业术语

环境相关专业术语、名词 一、环境基本词汇 1.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清洁能源:指消耗后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以及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后的化石能源(如清洁煤、清洁油)。 4.绿色GDP: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为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的核算指标。 5.生态补偿: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行为进行收费或收税(或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

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5.生态功能区划:指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6.中水回用:中水这个词出自日本,取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的意思,是指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7.“十五小”企业:指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令取缔关停的十五种重污染小企业,包括小造纸、小制革、小染料、土炼焦、土炼硫、土炼砷、土炼汞、土炼铅锌、土炼油、土选金、小农药、小电镀、土法生产石棉制品、土法生产放射性制品、小漂染企业等。 8.“新五小”企业:指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限期淘汰和关闭的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装备落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包括小水泥、小火电、小炼油、小煤矿和小钢铁企业等。 9.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根据一个地区(区域或流域,以下同)的环境特点和自净能力,依据环境质量标准,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10.排污权交易:指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经济手段,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控制策略。 排污申报登记要求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 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①探索全球围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 水俣事件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 四月事件1970年米糠油事件1968年 3.大气结构 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 ②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小,气温趋于稳定。在平流层中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 ③中间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④热成层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气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

粒子,故称电离层 ⑤散逸层空气受地心引力小 4.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 x 6.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运输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源。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 7.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着吸光物质,可在大气中引起化学反应。这时。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8.光化学烟雾的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9.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的,是以NO2光解生成O的反应引发,导致了臭氧的生成。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促使NO向NO2的快速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特别是HO.基)起了重要作用。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能使大气中的NO转化成NO2,NO2又能继续光解产生臭氧。同时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又继续与碳氢化合物反应生成更多的自由基,如此继续不断地进行链式反应,直到NO或碳氢化合物消失为止。所产生的醛类、O3、PAN等二次污染物最终产物。 10.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

环境学专业考研整理讲解

名词解释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总悬浮颗粒物:TSP,英文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的缩写,即总悬浮微粒,又称总悬浮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水的自然循环:自然界中的水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在太阳辐射及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水的形态不断发生由液态-气态-液态的循环变化,并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不停息地运动,从而形成了水的自然循环。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半透膜又称分离膜或滤膜,膜壁布满小孔,根据孔径大小可以分为: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反渗透膜(RO)等,膜分离都采用错流过滤方式。温室效应:指星球的大气层透过捕捉辐射使不同部分地区的气温相对稳定的效应。 酸沉降:酸雨正式的名称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pH值小于5.6的降水。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湿地: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 赤潮:赤潮(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dis-colored water)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环境: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环境污染: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BOD5:英文: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一种用微生物代谢作用所消耗的溶解氧量来间接表示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定义是: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名词解释

【环境】相对于某中心事物而言的周围境况。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指生物体周围的其他生物和无机自然界,以及与作为主体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种种客观的生存、营养关系和因果关系。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综合性很强。 【人类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是指居民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改造而建造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天体,维持恒星辐射的能源主要是热核反应。 因短期内很难发现它们位置的相对变化,故名恒星。 【脉冲星】脉冲星,就是一种变化的恒星。因为这种星体不断地发射短暂而极有规律的电磁脉冲信号 【新星】光度突然增加的爆发性恒星。 【行星】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 【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卫星本身不发光,大小、质量相差极大,运动特性很不一致。【星云】星云银河系内太阳系以外一切非恒星状的气体尘埃云。 【地球】地球是太阳的从里往外数第三颗行星,距太阳大约有150000000公里。地球每365.256 天绕太阳运行一圈,每23.9345小时自转一圈。它的直径为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 【高原】海拔高程在600m以上,表面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四周常有崖壁与较低的地形单元分界。 【丘陵】地表起伏不大、山峦林立的低矮地形 【平原】地势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海拔高程在200m以下的称为低平原。 【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的地区,外形似盆而得名。 【地球自转】地球绕其本身轴线的旋转运动。与太阳系的大多数行星一样,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从北极上空向下看,为逆时针旋转 【太阳日】以太阳作参照,地球上的任意一点连续两次经过地心与太阳圆面中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其长度是24小时。 【太阴日】月球作为参照,地球上任意一点连续两次经过地心与月球圆面中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其长度是24小时50分。 【自转线速度】线速度是指地球上某点在单位时间内绕地轴所转过的线距离 【自转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地球各处的角速度都相同,平均角速度大约为每日360°,或每小时15°。 【赤道】地球绕轴自转,称自转轴,亦称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称地球两极。过地轴中点且垂直于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称为赤道。 【地球公转】地球沿一定轨道围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的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呈逆时针方向。 【近日点、远日点】每年大约1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此时的位置称为近日点;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时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春分点秋分点】赤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叫天赤道,黄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黄道。天赤道与黄道有两交点,分别为春分点和秋分点;春分点与秋分点之间的两个中点分别称为夏至点和冬至点 【黄赤交角】地球的公转轨道面.叫黄道面,是通过地心的一个平面,和地轴成66°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