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和分析习题答案解析【范本模板】

《实验设计与分析》

习题与解答

P41 习题一

1。设用三种方法测定某溶液浓度时,得到三组数据,其平均值如下:

1x (1.540.01)mol /L =± 2x (1.70.2)/mol L =± 3x (1.5370.005)mol /L =±

试求它们的加权平均值。 解:①计算权重:

211100000.01w ==

2

1

2250.2w =

= 2

1

3400000.005w ==

1:2:310000:25:40000400:1:1600w w w ==

②计算平均值

1.54400 1.71 1.5371600 1.538 1.5/40011600

x mol L ⨯+⨯+⨯==≈++

5.今欲测量大约8kPa (表压)的空气压力,试验仪表用①1.5级,量程0.2MPa 的弹簧管式压力表;②标尺分度为1mm 的U 形管水银柱压差计;③标尺分度为1mm 的U 形管水柱压差计。 求最大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①max 0.21000 1.5%3x kPa ∆=⨯⨯=

R E =3

100%37.5%8R E =⨯=

②33

max 1109.8113.610133.4160.133x Pa kPa -∆=⨯⨯⨯⨯==

0.133

100% 1.66%8

R E =

⨯= ③33max

1109.81109.810.00981x Pa kPa -∆=⨯⨯⨯== 0.00981

100%0.12%8

R E =

⨯=

6。在用发酵法生产赖氨酸的过程中,对产酸率(%)作6次测定.样本测定值为:3。48, 3.37, 3。47, 3.38, 3.40, 3.43,求该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调和平均值、标准差

s 、总体标准差σ、样本方差s 2、总体方差σ2

、算术平均误差Δ和极差R 。 解:①算术平均值: 3.48 3.37 3.47 3.38 3.40 3.43

3.426

x +++++=

=

②几何平均值

: 3.42G x = ③调和平均值:6

3.421111113.48 3.37 3.47 3.38 3.40 3.43

H =

=+++++

④标准差:

0.0463

s =

⑤总体标准差:

0.0422

σ⑥样本方差:()()()()()()222222

2

3.48 3.42 3.37 3.42 3.47 3.42 3.38 3.42 3.40 3.42 3.43 3.420.00212

61

s

-+-+-+-+-+-=

=-⑦总体方差:

()()()()()()2

2

2

2

2

2

2

3.48 3.42 3.37 3.42 3.47 3.42 3.38 3.42 3.40 3.42 3.43 3.420.00176

6

σ-+-+-+-+-+-=

=⑧算术平均误差:

3.48 3.42 3.37 3.42 3.47 3.42 3.38 3.42 3.40 3.42 3.43 3.42

0.0383

6

-+-+-+-+-+-∆=

=⑨极差:R=3.48-3。37=0.11

7。A 与B 两人用同一分析方法测定金属钠中的铁,测得铁含量(μg/g)分别为: 分析人员A :8.0,8。0,10.0,10.0,6.0,6。0,4。0,6。0,6。0,8.0 分析人员B :7.5,7.5,4。5,4。0,5.5,8.0,7。5,7.5,5。5,8。0 试问A 与B 两人测定铁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α=0。05) 解:①算术平均值:

8.08.010.010.0 6.0 6.0 4.0 6.0 6.08.07.210

A x +++++++++==

7.57.5 4.5 4.0 5.58.07.57.5 5.58.0

6.5510

B x +++++++++=

=

②方差

2222222222

2(8.07.2)(8.07.2)(10.07.2)(10.07.2)(6.07.2)(6.07.2)(4.07.2)(6.07.2)(6.07.2)(8.07.2) 3.7

101

A

s -+-+-+-+-+-+-+-+-+-==-2222222222

2(7.5 6.55)(7.5 6.55)(4.5 6.55)(4.0 6.55)(5.5 6.55)(8.0 6.55)(7.5 6.55)(7.5 6.55)(5.57.2)(8.0 6.55) 2.3

101

B s -+-+-+-+-+-+-+-+-+-=

=-③统计量

3.7

1.6

2.3

F =

= ④临界值

0.975(9,9)0.248F = 0.025(9,9) 4.03F =

⑤检验

∵0.9750.025(9,9)(9,9)F F F <<

∴A 与B 两人测定铁的精密度是无显著性差异

8。 用新旧两种工艺冶炼某种金属材料,分别从两种冶炼工艺生产的产品中抽样,测定产品中的杂质含量(%),结果如下:

旧工艺:2。69,2。28,2.57,2.30,2。23,2.42,2.61,2.64,2。72,3。02,2。45,2。95,2.51

新工艺:2.26,2.25,2.06,2.35,2.43,2。19,2.06,2.32,2。34 试问新冶炼工艺是否比旧工艺生产更稳定,并检验两种工艺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α=0。05) 解:

(1)①算术平均值:

2.69 2.28 2.57 2.30 2.23 2.42 2.61 2.64 2.72

3.02 2.45 2.95 2.51

2.5713

x ++++++++++++=

=旧

2.26 2.25 2.06 2.35 2.43 2.19 2.06 2.32 2.34 2.259

x ++++++++==新

②方差2222222222222

2(2.69-2.57)(2.28-2.57)(2.57-2.57)(2.30-2.57)(2.23-2.57)(2.42-2.57)(2.61-2.57)(2.64-2.57)(2.72-2.57)(3.02-2.57)(2.45-2.57)(2.95-2.57)(2.51-2.57)13-1

0.0586

s

++++++++++++=

=旧

222222222

2(2.26 2.25)(2.25 2.25)(2.06 2.25)(2.35 2.25)(2.43 2.25)(2.19 2.25)(2.06 2.25)(2.32 2.25)(2.34 2.25)0.0164

91

s -+-+-+-+-+-+-+-+-=

=-新③F 统计量

0.0586

3.570.0164

F =

=

④F 临界值

0.05(12,8) 3.28F =

⑤F 检验 ∵0.05F>(12,8)F

∴新冶炼工艺比旧工艺生产更稳定 (2)①t 统计量

t x x -=

=

②自由度

2

22

2

2

22

2220.05860.0164139df -2-2=200.05860.016413913191

11

s s n n s s n n n n ⎛⎫⎛⎫

+ ⎪+ ⎪

⎝⎭

⎝⎭==⎛⎫⎛⎫⎛⎫⎛⎫ ⎪ ⎪ ⎪ ⎪

⎝⎭⎝⎭+⎝⎭⎝⎭

+++++新

旧旧新新旧新旧旧新 ③t 临界值

0.025t (20) 2.086=

④t 检验 ∵0.025t >t (20)

∴两种工艺之间存在系统误差

9. 用新旧两种方法测得某种液体的黏度(mPa ·s ),如下:

新方法:0.73,0。91,0.84,0。77,0.98,0.81,0。79,0.87,0.85 旧方法:0.76,0。92,0。86,0.74,0。96,0。83,0。79,0。80,0。75 其中旧方法无系统误差,试在显著性水平α=0。05时,检验新方法是否可行. 解:

t 检验法(成对数据的比较)

t 统计量

d i 分别为-0.03,—0.01,—0。02,0.03,0.02,-0。02,0.00,0。07,0.10

1

0.03(0.01)(0.02)0.030.02(0.02)0.000.070.10

d 0.0156

9

n

i

i d

n

=-+-+-+++-+++=

=

=∑

若两种方法之间无系统误差,则可设d 0=0。

00

s 0.044

d

t d d ② t 临界值

0.025t (8) 2.306=

③ t 检验 ∵0.025t

秩和检验法

①数据排序

R 1=1+5+6.5+9+11+12+14+15+18=91。5 ③秩临界值 T 1=66 T 2=105 ④秩检验 ∵T 1〈R 1

∴新方法是可行的

10。对同一铜合金,有10个分析人员分别进行分析,测得其中铜含量(%)的数据为:62。20,69。49,70。30,70。65,70.82,71.03,71。22,71。33,71。38(%)。问这些数据中哪个(些)数据应被舍去,试检验?(α=0。05) 解:

拉依达检验法

(1)①平均值

62.2069.4970.3070.6570.8271.0371.2271.2571.3371.3869.96710x +++++++++==

∵最大值的偏差71.3869.9671.413-= 最小值的偏差62.2069.9677.767-= 7.767>1。413 ∴首先检验62。20 ②样本标准差

2.79

s 2s=5.58 ③检验

62.2069.9677.767p d =-=

∴2p d s > ∴62.20应该被去除

(2)①平均值'69.4970.3070.6570.8271.0371.2271.2571.3371.3870.839

x ++++++++==

∵最大值的偏差71.3870.830.55-= 最小值的偏差69.4970.83 1.34-= 0。55〈1.34 ∴首先检验69.49 ②样本标准差

0.615

s

2s=1.23 ③检验

'69.4970.83 1.34p d =-=

∴'

2p d s > ∴69。49应该被去除 (3)

①平均值''70.3070.6570.8271.0371.2271.2571.3371.3870.9988

x +++++++==

∵最大值的偏差71.3870.9980.382-= 最小值的偏差70.3070.830.8-= 0。8〉0。382 ∴首先检验70。30 ②样本标准差

''0.38

s

2s ’’=0.76 ③检验

''70.3070.9980.698p d =-=

∴''

2p d s <

∴70.30不应该被去除

∴只有62.20和69.49应该被去除

格拉布斯检验法

(1)①平均值62.2069.4970.3070.6570.8271.0371.2271.2571.3371.38

69.96710

x +++++++++=

=

∵最大值的偏差71.3869.9671.413-= 最小值的偏差62.2069.9677.767-= 7.767>1.413 ∴首先检验62。20 ②样本标准差

2.79

s (0.05,10) 2.176G =

④检验

∵(0.05,10) 2.176 2.79 6.07G s =⨯=

62.2069.9677.767p d =-=

∴(0.05,10)p d G s > ∴62。20应该被去除 (2) ①平均值'69.4970.3070.6570.8271.0371.2271.2571.3371.38

70.839

x ++++++++=

=

∵最大值的偏差71.3870.830.55-= 最小值的偏差69.4970.83 1.34-= 0。55<1。34 ∴首先检验69。49 ②样本标准差

0.615

s

③临界值

(0.05,9) 2.110G =

④检验

∵'(0.05,9) 2.1100.615 1.2871G s =⨯=

'69.4970.83 1.34p d =-=

∴'

(0.05,10)p d G s > ∴69.49应该被去除 (3)

①平均值''70.3070.6570.8271.0371.2271.2571.3371.3870.9988

x +++++++==

∵最大值的偏差71.3870.9980.382-= 最小值的偏差70.3070.830.8-= 0。8>0.382 ∴首先检验70.30 ②样本标准差

''0.38

s

③临界值

(0.05,8) 2.032G =

④检验

∵''(0.05,9) 2.0320.380.77G s =⨯=

''70.3070.9980.698p d =-=

∴''''(0.05,9)p d G s <

∴70。30不应该被去除

∴只有62.20和69。49应该被去除

11.将下列数据保留四位有效数字:3.1459,136653,2。33050,2。7500,2。77447

解:依次为3。146,1.367×105

,2。330,2.750,2。774

12.在容量分析中,计算组分含量的公式为W=Vc ,其中V 是滴定时消耗滴定液的体积,c 是滴定液的浓度。今用浓度为(1.000±0。001)mg/mL 的标准溶液滴定某试液,滴定时消耗滴定液的体积为(20.00±0。02)mL,试求滴定结果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①各变量的绝对误差 Δc=0。001mg/mL ΔV=0.02mL ②误差传递系数

1.000/W

c mg ml V ∂==∂ 20W

V ml c

∂==∂ ③滴定结果的绝对误差

1.0000.02200.0010.04W W

W V c mg V c

∂∂∆=

∆+∆=⨯+⨯=∂∂ ④滴定结果的相对误差

0.04100%0.2%1.00020

R W E W ∆=

=⨯=⨯ 3.在利用某种细菌发酵产生纤维素的研究中,选用甘露醇作为碳源,发酵液pH 值和残糖值随发酵时间而发生变化,试验数据如下:

发酵时间/d 0 1 2 3 4 5 6 7 8 pH值 5.4 5.8 6 5。9 5.8 5。7 5.6 5.4 5。3 残糖量/(g/L)24。5 13。3 11.2 10.1 9。5 8。1 7.8 7。2 6。5 试根据上述数据,在一个普通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发酵时间与发酵液pH值,以

及发酵时间与发酵液残糖量的关系曲线,并根据图形说明变化规律.

解:

图2—3 发酵时间分别与发酵液pH值和发酵液残糖量的关系说明规律:pH值与发酵时间有一个极值,而残糖量随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4。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某种天然棕色素的实验中,以每克树脂的吸附量作为试

验指标,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筛选合适的大孔吸附树脂,试验数据如下表表示.试

选用合适的图形来表达图中的数据。

树脂型号DA-201 NKA-9 AB-8 D—400

6

D-101 S-8 NKA-Ⅱ

吸附量/

(mg/g)

17。14 17.77 1。87 13。71 0。55 13.33 3.67 解:

图2—4 树脂型号和吸附量的关系

5。试根据以下两个产地几种植物油的凝固点(℃)数据,画出复式柱形图或条

植物油

凝固点

植物油

凝固点

甲乙甲乙

花生油 2。9 3。5 蓖麻油 —0。1 0。5 棉籽油 -6.3 -6。2 菜籽油 5.3 5.0

解:

图2—5 凝固点和植物油种类的关系

《实验设计与分析》

习题与解答

P81 习题三

1. 某饮料生产企业研制出一种新型饮料。饮料的颜色共有四种,分别为橘黄色、粉色、绿色和无色透明,随机从五家超级市场收集了前一期该种饮料的销售量(万颜色 销售额/万元 橘黄色 26.5 28。7 25.1 29。1 27。2 粉色 31.2 28。3 30。8 27.9 29.6 绿色 27.9 25.1 28。5 24.2 26.5 无色 30。8 29.6 3

2.4 31。7 32.8 解:

1颜色 次数n i 组内和T i 组内平均

i X

总平均X

橘黄色 5 136。6 27.3 粉色 5 147.8 29。6 绿色 5 132.2 26.4 28。7 无色 5 157.3 31。5

2222T SS (26.528.7)(28.728.7)(32.828.7)115.9=-+-+

+-=

2222A SS 5[(27.328.7)(29.628.7)(26.428.7)(31.528.7)]76.8=⨯-+-+-+-=

e T A SS SS SS 115.976.839.1=-=-=

3)计算自由度

T df n 120119=-=-= A df r 1413=-=-=

e T A d

f df df 19316=-=-=

4)计算均方

A A A SS 76.3MS 25.6df 3

=

== e e e SS 39.1

MS 2.4df 16

=

== 5)F 检验

A A e MS 25.6

MS 10.5MS 2.4

=

==

从F 分布表查得 F 0.05(3,16)=3。24 F 0。01(3,16)=5.29 ∴ F A 〉 F 0.01(3,16)

∴饮料的颜色对销售量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Excel 计算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SUMMARY 组 观测数 求和 平均 方差 橘黄色 5 136。6 27。32 2.672 粉色 5 147.8 29。56 2。143 绿色 5 132.2 26。44 3.298 无色 5 157.3 31。46 1.658 方差分析 差异源 SS df MS F P —value F crit 组间 76。8455 3 25.61517 10。4862 0.000466 3.238872 组内 39.084 16 2。44275 总计 115.9295 19

∵ 饮料的颜色 P-value=0.000466<0.01 ∴ 饮料的颜色对销售量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2。 在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电解液中微量杂质铜时,研究了乙炔 和空气流量变化对铜在某波长上吸光度的影响,得到下表所示的吸光度数据.试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乙炔和空气流量的变化对铜吸光度的影响。

1)计算平均值 X 75.3=

2)计算离差平方和

()()()s

r

222

22A i j 1i 1

SS (X X)580.075.3(79.575.3)74.575.367.175.3537.6

==⎡⎤=-=⨯-+-+-+-=⎣⎦∑∑ ()

()()()()r s

2

2222

B j i 1j 1

SS X X

474.575.376.875.376.075.373.175.335.5

==⎡⎤=-=⨯-+-+-+-=⎣⎦

∑∑

r

s 2e ij i j i 1j 1

SS (X X X X)75.2

===--+=∑∑

T A B e SS SS SS SS 537.635.575.2648.3=++=++=

3)计算自由度

A df r 13=-=

B df s 14=-=

e d

f (r 1)(s 1)12=--=

fT A B e d df df df 19=++=

4)计算均方

A

A SS MS 179.2r 1

=

=- B

B SS MS 8.9s 1

=

=- e

e SS MS 6.3(r 1)(s 1)

=

=--

5)F 检验

A A e

MS F 28.6MS =

= B

B e

MS F 1.4MS =

= 0.05F (3,12) 3.49=

0.01F (3,12) 5.95=

A 0.01A F F (df ,dfe)>

∴乙炔流量对其有非常显著影响 0.05F (4,12) 3.26= B 0.05B e F F (df ,df )<

∴空气流量对其无显著影响

Excel 计算

方差分析:无重复双因素分析

SUMMARY 观测数 求和 平均 方差 1 5 399。9 79。98 3.137 1.5 5 397.6 79。52 5.507 2 5 372.7 74.54 4.528 2。5 5 335。5 67。1 14.485 8 4 297.9 74.475 96。7425 9 4 307.3 76。825 42。2625 10 4 303。8 75。95 27.89667 11 4 304.3 76。075 21。4625 12 4 292.4 73.1 15.9 方差分析 差异源 SS df MS F P —value F crit

行 537.6375 3 179.2125 28.61486 9。44E —

06

3.490295

列 35。473 4 8.86825 1.415994 0。287422 3。259167 误差 75。155 12 6。262917 总计 648。2655 19

∵ 乙炔流量 P —value=9.44×10—6<0。01

∴ 乙炔流量的变化对铜吸光度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 空气流量 P-value=0.287422〉0.05

∴ 空气流量的变化对铜吸光度有无显著的影响

《实验设计与分析》

习题与解答

P81 习题三

1. 某饮料生产企业研制出一种新型饮料.饮料的颜色共有四种,分别为橘黄色、粉色、绿色和无色透明,随机从五家超级市场收集了前一期该种饮料的销售量(万

解:

1

2222T SS (26.528.7)(28.728.7)(32.828.7)115.9=-+-+

+-=

2222A SS 5[(27.328.7)(29.628.7)(26.428.7)(31.528.7)]76.8=⨯-+-+-+-=

e T A SS SS SS 115.976.839.1=-=-=

3)计算自由度

T df n 120119=-=-= A df r 1413=-=-= e T A df df df 19316=-=-=

4)计算均方

A A A SS 76.3MS 25.6df 3

=

== e e e SS 39.1

MS 2.4df 16

=

== 5)F 检验

A A e MS 25.6

MS 10.5MS 2.4

=

==

从F 分布表查得 F 0。05(3,16)=3。24 F 0。01(3,16)=5。29 ∴ F A > F 0。01(3,16)

∴饮料的颜色对销售量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Excel 计算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SUMMARY 组 观测数 求和 平均 方差 橘黄色 5 136。6 27。32 2。672 粉色 5 147。8 29.56 2。143 绿色 5 132。2 26.44 3.298 无色 5 157.3 31.46 1。658 方差分析 差异源 SS df MS F P —value F crit 组间 76.8455 3 25.61517 10。4862 0。000466 3。238872 组内 39。084 16 2.44275 总计 115。9295 19

∵ 饮料的颜色 P-value=0。000466〈0.01 ∴ 饮料的颜色对销售量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2. 在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电解液中微量杂质铜时,研究了乙炔 和空气流量变化对铜在某波长上吸光度的影响,得到下表所示的吸光度数据。试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乙炔和空气流量的变化对铜吸光度的影响。

1)计算平均值 X 75.3=

2)计算离差平方和

()()()s

r

222

22A i j 1i 1

SS (X X)580.075.3(79.575.3)74.575.367.175.3537.6

==⎡⎤=-=⨯-+-+-+-=⎣⎦∑∑ ()

()()()()r s

2

2222

B j i 1j 1

SS X X

474.575.376.875.376.075.373.175.335.5

==⎡⎤=-=⨯-+-+-+-=⎣⎦

∑∑

r

s 2e ij i j i 1j 1

SS (X X X X)75.2

===--+=∑∑

T A B e SS SS SS SS 537.635.575.2648.3=++=++=

3)计算自由度

A df r 13=-=

B df s 14=-=

e d

f (r 1)(s 1)12=--=

fT A B e d df df df 19=++=

4)计算均方

A

A SS MS 179.2r 1

=

=- B

B SS MS 8.9s 1

=

=- e

e SS MS 6.3(r 1)(s 1)

=

=--

5)F 检验

A A e

MS F 28.6MS =

= B

B e

MS F 1.4MS =

= 0.05F (3,12) 3.49=

0.01F (3,12) 5.95=

A 0.01A F F (df ,dfe)>

∴乙炔流量对其有非常显著影响 0.05F (4,12) 3.26= B 0.05B e F F (df ,df )<

∴空气流量对其无显著影响

Excel 计算

方差分析:无重复双因素分析

SUMMARY 观测数 求和 平均 方差 1 5 399.9 79.98 3.137 1.5 5 397.6 79.52

5.507

2 5

372.7 74.54 4。528 2.5 5 335.5 67.1 14.485 8 4 297.9 74。475 96.7425 9 4 307。3 76。825 42.2625 10 4 303.8 75。95 27.89667 11 4 304.3 76.075 21。4625 12 4 292。4 73.1 15。9 方差分析 差异源 SS

df MS F P-value F crit

行 537.6375 3 179.2125 28.61486 9。44E —

06

3.490295

列 35。473 4 8。86825 1.415994 0。287422 3.259167 误差 75.155 12 6.262917 总计 648。2655 19

∵ 乙炔流量 P-value=9.44×10-6〈0。01

∴ 乙炔流量的变化对铜吸光度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 空气流量 P-value=0。287422>0。05

∴ 空气流量的变化对铜吸光度有无显著的影响

《实验设计与分析》

习题与解答

P123 习题五

1.已知某合成试验的反应温度范围为340~420℃ ,通过单因素优选法得到当温度为400 时,产品的合成率最高,如果使用的是0.618法,问优选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共需做多少次试验。假设在试验范围内合成率是温度的单峰函数。 解: X 1=340+(420-340)×0.618≈389

X 2=420-(420-340)×0。618≈371 比较,去掉(340,371) X 3=371+(420-371)×0。618≈401 比较,去掉(371,389) X 4=389 +(420—389)×0.618≈408 比较,去掉(408,420) X 5=408—(408-389)×0.618≈396 比较,去掉(389,396) X 6=396+(408-396)×0.618≈403 比较,去掉(403,408) X 7=403-(403-396)×0。618≈399 比较,去掉(401,403) X 8=401-(401-396)×0.618≈398 比较,去掉(396,398) X 9=398+(401-398)×0.618≈400 综上,共需做九次试验。

2.某厂在制作某种饮料时,需要加入白砂糖,为了工人操作和投料的方便,白砂糖的加入以桶为单位。经初步摸索,加入量在3 ~ 8桶范围中优选。由于桶数只宜取整数,采用分数法进行单因素优选,优选结果为6桶,试问优选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假设在试验范围内试验指标是白砂糖桶数的单峰函数.

解:试验范围为3~8桶,中间相差5桶,第一次试验点在3/5处,即6桶,第二次试验点在3/5的对称点2/5处,即5桶,相比而言,优选结果为6桶。

3.某厂在某电解工艺技术改进时,希望提高电解率,作了初步的试验,结果如下

2222221232313124123231312222222y (x x )y (x x )y (x x )1x 2y (x x )y (x x )y (x x )

194.3(7480)98.9(8065)81.5(6574)294.3(7480)98.9(8065)81.5(6574)

-+-+-=

-+-+--+-+-=-+-+- 71≈℃

《实验设计与分析》

习题与解答

P159 习题六

1.用乙醇溶液分离某种废弃农作物中的木质素,考察了三个因素(溶剂浓度、温度和时间)对木质素得率的影响,因素水平如下表所示。将因素A,B ,C 依次安排在正交表49(3)L 的1,2,3列,不考虑因素间的交互作用。9个实验结果y (得率/%)依次为:5。3,5.0,4。9,5。4,6。4,37,3.9,

3.3,2.

4.试用直观分析解:选用正交表L 9(34)来安排实验,实验结果及分析如下表: 试验号 A B C 空列 y 1 1 1 1 1 5。3 2 1 2 2 2 5。0 3 1 3 3 3 4.9 4 2 1 2 3 5。4 5 2 2 3 1 6。4 6 2 3 1 2 3。7 7 3 1 3 2 3。9 8 3 2 1 3 3.3 9 3 3 2 1 2.4

K115.20 14。60 12.30 14。10 K215.50 14.70 12。80 12。60 K39.60 11.00 15.20 13。60 k1 5.07 4.87 4。10 4。70 k2 5.17 4。90 4.27 4.20 k33。20 3。67 5。07 4.53 R 1。97 1.23 0。97 0.50 有表格可知:因素主次为A,B,C

优方案:A2 B2 C3

趋势图如下图所示:

9。对第一题进行方差分析(α=0.05)

解:由题意得:

T=40.3

P=T2/n=180。45

Q=192。77

(1)计算离差平方和:

SS T=Q—P=192。77-180.45=12。32

SS A=7。37

SS B=2。97

SS C=1.61

SSe=0.39

(2)自由度:

df T=8

df A=df B=df C=3—1=2

df e=df T-df A-df B-df C=2

(3)计算均方:MS A=SS A/2=7.37/2=3。68 MS B=SS B/2=1.48

MS C=SS C/2=0。80

MSe=0。20

(4)计算F A=MS A/MSe=18。4

同理F B=7。4 F C=4

(5)检验:F 0.05(2,2)=19.00 F 0。01(2,2)=99。00 有结果:F A 、F B 、F C 〈F 0.05(2,2),

《实验设计与分析》

习题与解答

P170 习题七

1.在啤酒生产的某项工艺试验中,选取了底水量(A )和吸氨时间(B )两个因素,都取了8个水平,进行均匀试验设计,因素水平如下表所示。试验指标为吸氧量,越大越好.选用均匀表U 5*(8的五次方)安排试验,8个试验结果(吸氧量/g)依次为:5.8, 6.3, 4。9, 5。4, 4。0, 4.5, 3。0, 3。6。已知试验指标与两因素之间成二元线性关系,试用回归分析法找出较好工艺条件,并预测该条件解:根据题目要求,选用均匀表8(8)U ,因素数为2,将1,2放在1,3列上,其试验方案如下表.

如果采用直观分析法,可以看出第2号实验可得产品吸氮量最大,可以将第2号实验对应的条件作为较优的工艺条件。

已知实验指标y 与2个因素之间满足二元线性关系,利用Excel 进行回归分析,如下表:

图1 题1回归分析结果

1295.525830.696670.021833y x x =-+

由复相关系数0.9997R =,以及方差分析结果0.01SignificanceF <.说明该回归方程非常显著。

因素主次为x 1 〉 x 2,x 1,x 2对试验结果影响非常显著

优方案,吸氮时间为240min 时,该条件下相应的吸氮量为136。5g

《实验设计与分析》

习题与解答

1.某产品的产量取决于3个因素1x ,2x ,3x ,根据经验,因素1x 的变化范围为60~80,因素2x 的变化范围为1.2~1。5,因素3x 的变化范围为0.2~0。3,还要考虑因素1x 与2x 之间的交互作用。试验指标y 为产量,越高越好。选用正交表

78(2)L 进行一次回归正式试验,实验结果(产量/kg)依此为:60,72,71,76,70,74,62,69.试用一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求出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确定因素主次和优方案。

解: 表1 三元一次回归正交设计计算表

实验号 1z 2z 12z z 3z y 2y

1z y 2z y 3z y 12()z z y 1 1 1 1 1 66 4356 66 66 66 66 2 1 1 1 -1 72 5184 72 72 —72 72 3 1 -1 -1 1 71 5041 71 —71 71 -71 4 1 —1 —1 —1 76 5776 76 -76 -76 —76 5 —1 1 —1 1 70 4900 -70 70 70 -70

2020年高考生物提分策略题型14 探究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带答案解析)

题型14 探究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1.两类探究实验的操作流程模板 (1)性质探究类实验的操作流程模板 (2)功能探究类实验一般操作流程模板 2.“五看法”评价实验设计 一、选择题 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种无机盐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编号培养瓶中气体温度(℃)离子相对吸收量(%) 1 空气17 100

2 氮气17 10 3 空气 3 28 A.1和3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离子相对吸收量 B.2和3对照,说明随温度升高幼根对该离子相对吸收量减少 C.1和2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氧气,温度是无关变量 D.1和2对照,说明有氧环境利于该植物对离子的吸收 【答案】B 【解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气体种类和温度,因变量是离子相对吸收量,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温度和氧气都影响离子相对吸收量,根本原因是离子的吸收为主动运输,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而氧气浓度和温度都影响呼吸作用。A、第1组和第3组对比说明,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有关,有氧条件下温度较高时,吸收离子较快,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离子相对吸收量,A正确;B、分析表格可知,2和3对照,既有温度的影响又有氧气的影响,因此幼根对该离子相对吸收量减少与温度和氧气均有关,B错误; C、分析表格可知,第1组和第2组对比说明,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氧气,温度是无关变量,C正确; D、第1组 和第2组对比说明,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D正确。 2.下列关于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操作,错误 ..的是 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作饥饿处理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C.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D.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答案】D 【解析】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光的有无是自变量,首先将实验植物作饥饿处理,以排除原有的淀粉的影响,A项正确;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自变量为反应溶液的pH,温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各组温度相同且适宜,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B项正确;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淀粉的量为无关变量,每一组应加入等量的淀粉,C项正确;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光的有无是自变量,而不是无关变量,D项错误。 3.如图表示用韭菜宿根进行的相关对照实验流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提取色素时,要加入SiO2和CaCO3进行充分研磨

2020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含2013试题,含详解)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为了验证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Zn>Fe>Cu这一结论,下面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A.将Zn、Cu两金属片分别放入稀硫酸 B.将Fe、Cu两金属片分别放入稀硫酸 C.将Zn、Fe两金属片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 D.将Zn、Cu两金属片分别放入FeSO4溶液中 2.(2013河南)为了探究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搽究固体溶质的形态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D.对比实验①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形态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3.下列实验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将一根未打磨的铝条放入 无紫红色固体析出铝不如铜活泼A 硫酸铜溶液中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木条复燃氧气能支持燃烧 C 将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CO具有可燃性 D 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溶液温度升高该反应放热 4.(2012?赤峰)实验室里有稀硫酸、氧化铜、铁粉三种物质,请你设计两种方案制取铜(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方案一:_________ ; 方案二:_________ .

5.(2013上海)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做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实验后,将反应后的浑浊液进行过滤,得到澄清的滤液,对于滤液的组成同学们做出如下猜想:【猜想与假设】大家一致认为滤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小明猜想还可能有氢氧化钙,小丽猜想还可能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你还能做出的猜想是_________ . 【活动与探究】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_________ ; (2)_________ . 6.请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A中为了防止生成物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集气瓶中最好放入溶液; (2)B试验通过量筒中变化测出氧气的体积; (3)写出C实验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4)D实验烧杯中水的作用是、。 7.(2012安微)某石灰厂需要测定石灰石样品中CaC03的质量分数。小刚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来完成实验(杂质不与酸反应):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2)c装置应当选择I、Ⅱ中的_________(填“I”或“Ⅱ”),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和分析习题答案解析【范本模板】

《实验设计与分析》 习题与解答 P41 习题一 1。设用三种方法测定某溶液浓度时,得到三组数据,其平均值如下: 1x (1.540.01)mol /L =± 2x (1.70.2)/mol L =± 3x (1.5370.005)mol /L =± 试求它们的加权平均值。 解:①计算权重: 211100000.01w == 2 1 2250.2w = = 2 1 3400000.005w == 1:2:310000:25:40000400:1:1600w w w == ②计算平均值 1.54400 1.71 1.5371600 1.538 1.5/40011600 x mol L ⨯+⨯+⨯==≈++ 5.今欲测量大约8kPa (表压)的空气压力,试验仪表用①1.5级,量程0.2MPa 的弹簧管式压力表;②标尺分度为1mm 的U 形管水银柱压差计;③标尺分度为1mm 的U 形管水柱压差计。 求最大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①max 0.21000 1.5%3x kPa ∆=⨯⨯= R E =3 100%37.5%8R E =⨯= ②33 max 1109.8113.610133.4160.133x Pa kPa -∆=⨯⨯⨯⨯== 0.133 100% 1.66%8 R E = ⨯= ③33max 1109.81109.810.00981x Pa kPa -∆=⨯⨯⨯== 0.00981 100%0.12%8 R E = ⨯= 6。在用发酵法生产赖氨酸的过程中,对产酸率(%)作6次测定.样本测定值为:3。48, 3.37, 3。47, 3.38, 3.40, 3.43,求该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调和平均值、标准差 s 、总体标准差σ、样本方差s 2、总体方差σ2 、算术平均误差Δ和极差R 。 解:①算术平均值: 3.48 3.37 3.47 3.38 3.40 3.43 3.426 x +++++= = ②几何平均值 : 3.42G x = ③调和平均值:6 3.421111113.48 3.37 3.47 3.38 3.40 3.43 H = =+++++

实验设计方法习题答案

实验设计方法习题答案 实验设计方法习题答案 实验设计方法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实验的设计、实施、数 据收集和分析等多个方面。在实验设计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 种习题,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习题及其答案,供大家参考。 习题一:在研究某种新药物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时,你设计了以下三组实验: 实验组1:给癌细胞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新药物A,观察癌细胞的存活率。 实验组2:给癌细胞培养基添加相同浓度的新药物B,观察癌细胞的存活率。 对照组:给癌细胞培养基不添加任何药物,观察癌细胞的存活率。 请问这个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案:这个实验设计是合理的。实验组1和实验组2分别用不同的药物处理癌 细胞,可以比较两种药物的抑制效果;对照组则提供了一个基准,用于对比实 验组的结果。这样设计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新药物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是否显著。习题二:你想研究不同环境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你设计了以下四组实验: 实验组1:在25摄氏度下培养植物,观察生长情况。 实验组2:在30摄氏度下培养植物,观察生长情况。 实验组3:在35摄氏度下培养植物,观察生长情况。 对照组:在常温下培养植物,观察生长情况。 请问这个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案:这个实验设计是合理的。实验组1、实验组2和实验组3分别在不同的 温度条件下培养植物,可以比较不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对照组则提供了 一个基准,用于对比实验组的结果。这样设计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不同温度对植

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习题三:你想研究某种新型肥料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你设计了以下四组实验: 实验组1:使用新型肥料A施肥,观察作物产量。 实验组2:使用新型肥料B施肥,观察作物产量。 实验组3:使用新型肥料C施肥,观察作物产量。 对照组:不使用任何肥料,观察作物产量。 请问这个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案:这个实验设计是合理的。实验组1、实验组2和实验组3分别使用不同 的肥料处理作物,可以比较不同肥料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对照组则提供了一个 基准,用于对比实验组的结果。这样设计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新型肥料对作物产 量的影响程度。 通过以上习题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实验设计方法的重要性。合理的实验设计 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在实验设 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控制变量、样本选择、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等因素,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总之,实验设计方法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 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希望以上习题及其答案能 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实验设计方法。

试验设计与分析课后习题解答及复习资料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习题集及解答 1.在种田间试验设计方法中,属于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方法为:对比法设计、 间比法 2.若要控制来自两个方面的系统误差,在试验处理少的情况下,可采用:拉丁 方设计 3.如果处理内数据的标准差或全距与其平均数大体成比例,或者效应为相 乘性,则在进行方差分析之前,须作数据转换。其数据转换的方法宜采用:对数转换。 4.对于百分数资料,如果资料的百分数有小于30%或大于70%的,则在进 行方差分析之前,须作数据转换。其数据转换的方法宜采用:反正弦转换(角度转换)。 5.样本平均数显著性测验接受或否定假设的根据是: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 原理。 6.对于同一资料来说,线性回归的显著性和线性相关的显著性:一定等价。 7.为了由样本推论总体,样本应该是:从总体中随机地抽取的一部分 8.测验回归和相关显著性的最简便的方法为:直接按自由度查相关系数显著 表。 9.选择多重比较的方法时,如果试验是几个处理都只与一个对照相比较,则应 选择:LSD法。 10.如要更精细地测定土壤差异程度,并为试验设计提供参考资料,则宜采用: 空白试验 11.当总体方差为末知,且样本容量小于30,但可假设==(两样本 所属的总体方差同质)时,作平均数的假设测验宜用的方法为:t测验 12.因素内不同水平使得试验指标如作物性状、特性发生的变化,称为:效应 13.若算出简单相差系数大于1时,说明:计算中出现了差错。 14.田间试验要求各处理小区作随机排列的主要作用是:获得无偏的误差估计值 15.正态分布曲线与轴之间的总面积为:等于1。 16.描述总体的特征数叫:参数,用希腊字母表示;描述样本的特征数叫:统计 数,用拉丁字母表示。 17.确定分布偏斜度的参数为:自由度 18.用最小显著差数法作多重比较时,当两处理平均数的差数大于LSD0.01时, 推断两处理间差异为:极显著 19.要比较不同单位,或者单位相同但平均数大小相差较大的两个样本资料的变 异度宜采用:变异系数 20.选择多重比较方法时,对于试验结论事关重大或有严格要求的试验,宜用: q测验。 21.顺序排列设计的主要缺点是:估计的试验误差有偏性 22.田间试验贯彻以区组为单位的局部控制原则的主要作用是:更有效地降低试 验误差。

5知识讲解——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设计和分析

高考总复习5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分析和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理解并会分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提高生物学实验素养 【要点梳理】 考点一、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实验原理: 提取原理:光合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可用无水乙醇来提取色素。 分离原理:用纸层析法分离,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快,溶解度低的色素扩散速度慢,这样,在扩散的过程不同的色素会分离开。 2.实验材料: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的绿叶) 注意:一定要选取新鲜、浓绿的植物叶片,这样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高。 3.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①色素的提取(加入二氧化硅、碳酸钙、无水乙醇,并研磨) (注意: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使研磨更充分,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研磨时 色素被破坏。 正常情况下获得的色素提取液应为深绿色) ②制备滤纸条(滤纸条的一端要剪去两角,并在这端用铅笔画线) ③画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画滤液细线,干后再重复画一两次) (注意:所画滤液细线一定要细而直,且色素含量高。 操作时要重复画线,画线要迅速,等滤液风干后再重复画,以防滤液扩 散开使滤液线过宽,影响分离效果) ④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在试管中倒入层析液,将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放入试管中) (注意:试管中的层析液高度不要接近或超过滤液细线所处的高度,即 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以防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而导致实验失 败。) ⑤观察并记录结果 4.实验结果: 胡萝卜素(最窄) 叶黄素 叶绿素a(最宽) 叶绿素b 滤液细线

考点二、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典型实验 【高清课堂: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分析和设计388586 萨克斯的实验: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1.1864年,德国萨克斯的实验 (1)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2)实验分析: ①实验目的:证明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②实验自变量:是否有光照 注意:找到自变量有助于分析实验目的(如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实验目的便是研究光照强度对某过程的影响;自变量为是否提供水,实验目的便是研究某过程与水的关系) ③暗处理的目的:暗处理,又叫做饥饿处理,可消耗掉叶片中本来含有的有机物,避免其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高清课堂: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分析和设计388586 恩格尔曼的实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 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的实验 (1)实验过程及结果: 将含有好氧细菌和水绵的临时装片实验结果:好氧细菌只 放在无空气的黑暗环境中,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 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的部位集中(2)实验分析: 将叶片在暗处放置一段 时间 对叶片进行部分遮光处理用碘蒸气熏蒸该叶片,观 察结果。 发现有光照的部分呈深蓝 色,遮光部分无颜色变化 可 提 供 二 氧 化 碳

实验设计与分析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20分) 1.准确度和精确度:同一处理观察值彼此的接近程度同一处理的观察值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 2.重复和区组:试验中同一处理的试验单元数将试验空间按照变异大小分成若干个相对均匀的局部,每个局部就叫一个区组 3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对能够明确区分自变数和因变数的两变数的相关关系的统计方法: 对不能够明确区分自变数和因变数的两变数的相关关系的统计方法 4.总体和样本:具有共同性质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若干个个体做成的总体 5.试验单元和试验空间:试验中能够实施不同处理的最小试验单元所有试验单元构成的空间 二、填空:(20分) 1.资料常见的特征数有:(3空)算术平均数方差变异系数 2.划分数量性状因子的水平时,常用的方法:等差法等比法随机法(3空) 3.方差分析的三个基本假定是(3空)可加性正态性同质性 4.要使试验方案具有严密的可比性,必须(2空)遵循“单一差异”原则设置对照 5.减小难控误差的原则是(3空)设置重复随机排列局部控制 6.在顺序排列法中,为了避免同一处理排列在同一列的可能,不同重复内各处理的排列方式常采用(2空)逆向式阶梯式 7.正确的取样技术主要包括:()确定合适的样本容量采用正确的取样方法 8.在直线相关分析中,用(相关系数)表示相关的性质,用(决定系数)表示相关的程度。 三、选择:(20分) 1试验因素对试验指标所引起的增加或者减少的作用,称作(C) 主要效应B、交互效应C、试验效应D、简单效应 2.统计推断的目的是用(A) A、样本推总体 B、总体推样本 C、样本推样本 D、总体推总体 3.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是(B) 4.样本平均数分布的的方差分布等于(A) 5.t检验法最多可检验(C)个平均数间的差异显著性。 6.对成数或者百分数资料进行方差分析之前,须先对数据进行(B) A、对数 B、反正弦 C、平方根 D、立方根 7.进行回归分析时,一组变量同时可用多个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型的数据统计学标准是(B) A、相关系数 B、决定性系数 C、回归系数 D、变异系数 8.进行两尾测验时,u0.10=1.64,u0.05=1.96,u0.01=2.58,那么进行单尾检验,u0.05=(A) 9.进行多重比较时,几种方法的严格程度(LSD\SSR\Q)B 10.自变量X与因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054,则Y的总变异中可由X与Y的回归关系解释的比例为(C) A、0.9054 B、0.0946 C、0.8197 D、0.0089 四、简答题:(15分) 1.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内容是什么?(6分)配置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分析多个自变量的主次效益,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预报: 计算相关系数,对相关系数进行检验 2.一个品种比较试验,4个新品种外加1个对照品种,拟安排在一块具有纵向肥力差异的地块中,3次重复(区组),各重复内均随机排列。请画出田间排列示意图。(2分) 3.田间试验中,难控误差有哪些?(4分)土壤肥力,小气候,相邻群体间的竞争差异,同一群体内个体间的竞争差异。 4随即取样法包括哪几种方式?(3分)简单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整群简单随机取样法 五、计算题(25分) 1.研究变数x与y之间的关系,测得30组数据,经计算得出:x均值=10,y均值=20,lxy =60, lyy=300,r=0.6。根据所得数据建立直线回归方程。(5分)a=2 b=1.8 y=2+1.8 x 2.完成下列方差分析表,计算出用LSR法进行多重比较时各类数据填下表: 否代表总体的株高(3分) 4.9株番茄幼苗的平均株高为10cm,标准差为1cm,试对每株番茄幼苗株高作95%的区间估计(2分)

化学实验探究和设计试题答案及解析

化学实验探究和设计试题答案及解析 1.某校“我与化学”活动小组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我国超市每年消耗约40万吨塑料袋,假定这 些使用后的废塑料袋都通过焚烧处理,将排放大量CO 2 。该活动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测量一定 质量的塑料袋燃烧后产生CO 2 的质量。 (1)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连接好实验装置后应检查________________,再加入药品进行实验。 (2)装置Ⅰ的小烧杯中加入足量H 2O 2 和催化剂,可持续产生O 2 供塑料袋充分燃烧,产生O 2 的化 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塑料袋燃尽,装置Ⅰ逐渐冷却时,装置Ⅱ中液体也不易倒吸进入装置Ⅰ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目的,需要称量的是______(填字母)。 A.实验前塑料袋的质量 B.实验前和实验后装置Ⅱ的质量 C.实验前和实验后装置Ⅲ的质量 【答案】(1)装置气密性 (2)2H 2O 2 2H 2 O+O 2 ↑ (3)装置Ⅰ中不断生成氧气,使压强增大 (4)AC 【解析】在实验开始时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生成水和氧气;为了测量一定质量塑料袋燃烧后产生的CO2的质量,需要知道塑料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1)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连接好实验装置后应检查装置气密性,再加入药品进行实验.故填:装置气密性. (2)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 2H 2 O+O 2 ↑ (3)装置Ⅰ逐渐冷却时,装置Ⅱ中液体也不易倒吸进入装置Ⅰ中.原因是装置Ⅰ中生成氧气, 使Ⅰ内压强增大.故填:装置Ⅰ中生成氧气,使Ⅰ内压强增大. (4)根据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一定质量塑料袋燃烧后产生的CO2的质量”,也就是要知道塑 料和二氧化碳质量的质量关系,所以需要称量的是实验前塑料袋的质量,实验前和实验后装置Ⅲ 的质量.故填:AC.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点评: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数据进行进行、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如下图,在实验台上放置两瓶气体,集气瓶A盛有CO 2、O 2 、H 2 中的一种,集气瓶B盛有这 三种气体中的另一种。小刚和小强想对瓶中气体进行探究。 (1)他们由放置方法判断,A瓶中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刚和小强分别设计如下探究方案,都能确定B瓶气体是余下两种气体中的哪一种。 ①小刚的方案: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B瓶中,观察现象。按小刚方案实验时,若木条复燃,则B 瓶中的气体是____________。 ②小强的方案:将一种碱溶液倒入B瓶中,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发生明显变化。小强所选的碱溶液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H 2(2)①O 2 ②Ca(OH) 2 【解析】(1)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集气瓶应该倒放.故答案为:H 2 ;

高中生物 专题9 创新实验设计与分析典例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1

典例剖析(第一部分专题九创新实验设计与分析) 【例1】 (2008广东高考,2) 以紫色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缩小 B.滴加30%的蔗糖溶液比10%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短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复原,说明细胞保持活性 D.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解析: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可以看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液泡中的细胞液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相反则失水,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随着细胞的失水,液泡逐渐缩小。外界溶液浓度越高,质壁分离所需时间越短。高浓度的NaCl、化肥等均可引起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D 点评:理解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以及成熟植物细胞为什么会是一个渗透系统,并要明确,为什么要选用紫色的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例2】 (2009江苏高考,4) 做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时,实验材料用鸡血而不用猪血的原因是() A.鸡血的价格比猪血的价格低 B.猪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易提取到DNA C.鸡血不凝固,猪血会凝固 D.用鸡血提取DNA比用猪血提取操作简便 解析: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生物实验材料的选择原则一是容易获得,二是实验现象明显。做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实验材料不选猪血是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不易提取到DNA,而鸟类、爬行类等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有细胞核,实验现象明显。 答案:B 【例3】 (2008江苏高考,19) 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 4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同步习题:植物激素相关实验设计与分析(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专题强化练3植物激素相关实验设计与分析 1.(2020福建仙游一中高二期中,)为探究生长素与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液分别处理等长、生理状态相同的黄化豌豆幼苗切段,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培养液中的乙烯浓度随生长素浓度升高而升高,且培养液中乙烯浓度越高,切段生长所受抑制越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探究活动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实验,以增强说服力 B.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是因为能促进乙烯的合成 C.该实验可说明植物的生长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和乙烯浓度 2.()某同学查资料得知细胞分裂素可解除顶端优势。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作用部位,该同学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多株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为材料进行实验,未经处理的幼苗作对照组,在①②处同时涂抹等量细胞分裂素的幼苗作实验组,观察其生长状况(如图)。下列对实验组的设计评价合理的是() A.实验组设计正确,能研究细胞分裂素解除顶端优势的作用部位 B.实验组设计错误,应切除②处后在①处涂抹细胞分裂素 C.实验组设计错误,应选两株完整幼苗分别在①②处涂抹细胞分裂素

D.实验组设计错误,应选两株切除②处的幼苗并分别在①②处涂抹细胞分裂素 3.(2020山东潍坊高二期中,)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IBA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下表所示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枝条甲组乙组丙组 溶液 10-10mol/L的 IBA溶液10-5mol/L的 IBA溶液 清水 生根数量(条)43822 A.影响插条生根的除IBA外,还有植物体内产生的乙烯、赤霉素等 B.银杏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 C.本实验说明,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IBA溶液的最适浓度为10-10 mol/L D.用三种溶液处理插条的时间应该相同 4.()在植物的抗冷胁迫过程中,脱落酸(ABA)起到关键的作用。为探究一定浓度范围内的ABA对不同品系番茄幼苗叶片在抗冷胁迫中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的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注:相对电导率可反映细胞膜受损程度,细胞膜受损越大,相对电导率越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高三生物神经调节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神经调节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神经调节这一部分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教材中虽然没有按排课后实验,但在高考中却常以实验的形式考查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同时考查实验探究能力。如切断或药物阻止反射弧相应部位,研究组成反射弧的各部分的作用,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的传递,研究下丘脑的作用等。解答好此类题目首先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扎实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其次是做题过程中要认真分析题干所给的实验过程、某种处理或实验研究的内容,找出该实验涉及的知识点,充分联系教材,结合各题要求,规范答题。 例1(2008理综全国卷 Ⅰ)肌肉受到刺激会收缩,肌 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 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 位变化一样。现取两个新鲜的 神经-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 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请回答: (1)①、②、③、④中能进行兴奋传递的是(填写标号);能进行兴奋传导的是 (填写标号)。 (2)右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形成的电流会对③的神经纤维产生 作用,从而引起③的神经纤维兴奋。 (3)直接刺激③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内容。兴奋的传导指的是在一条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而兴奋传递是指上一神经元的兴奋通过突触结构传到下一神经元的单向传递过程。这里,兴奋从神经传到肌肉,需要经过突触,是传递,而在神经之中的传送属于传导。神经和肌肉在兴奋时,兴奋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其邻近部位传递和传导的,当局部电流传递到下一神经元时,会引起下一神经元的膜内外电位的改变,从而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但神经③与右神经间没有突触结构,故直接刺激③会引起左右肌肉都会发生收缩。 答案:(1)②、④①、③(2)局部刺激 (3)左肌肉和右肌肉 例2 (2008江苏高考生物试卷)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解析】考查突触的结构与功能及分析理解能力。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正常情况下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使肌肉兴奋,发挥作用后很快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而失效。由于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所以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而失去作用,使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被分解而持续作用,使肌肉僵直。答案:A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习题答案【最新】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习题答案【最新】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习题答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正确地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试验设计,并能利用统计知识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处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简介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将学习到如何正确地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而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的方法,以及掌握基本的试验(调查)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从而可以对食品科学研究中拟通过试验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科学而合理的试验方案,并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可靠的结论,从而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主要内容:介绍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的性质、地位及其重要性,介绍本门课程对今后学习及工作的影响;介绍食品科学试验的特点与要求。 学习要求:了解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概况;熟悉食品科学实验的特点与要求。 自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数据资料的整理与特征数(2.5学时)

主要内容:统计常用术语概念;资料的分类及整理方法;常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绘制;资料特征数的计算;异常数据的检出。 学习要求:理解统计常用术语的含义;理解不同类型资料的性质并掌握资料的整理方法;掌握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绘制;掌握资料特征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异常数据的检出方法。 自学:部分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绘制;部分异常数据的检出方法。 作业:课后习题。 第三章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2.5学时) 主要内容:介绍有关随机变量的几种常用理论分布、平均数和均数差数的抽样分布及t分布。学习要求:掌握常用理论分布的规律及相互间的关系;正确进行有关随机变量的概率计算;掌握t分布规律及其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关系;理解均数标准误和均数差数标准误的意义,并掌握其计算方法。作业:课后习题。 第四章统计假设检验(5学时) 主要内容: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样本平均数、二项百分率的的假设检验;参数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学习要求:深刻理解统计假设检验的意义、原理和概念;掌握平均数假设检验的基本方法;掌握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方法。 作业:课后习题。 第五章方差分析(6学时) 主要内容:方差分析的原理、步骤和方法;多重比较的方法及结果的表示方法;数据转换。 学习要求:深刻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熟悉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多重比较方法;领会方差分析的3种模型、期望均方和基本假定;了解数据转换。 作业:课后习题。

【通用版】2020高考生物二轮特训:专题7第2讲 实验设计与分析(含答案)

第一部分专题七第2讲 一、选择题 1.(2017·洛阳模拟)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实验中,对3个保温瓶的处理情况如下:向a瓶注入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向b、c两瓶注入未经煮沸的同样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然后,向a、b两瓶加入等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并向a瓶注入液体石蜡覆盖满液体表面,向c瓶加入等量蒸馏水;最后,用蓬松的棉花塞住3个瓶的瓶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C) A.c瓶的作用是作为对照 B.24 h后温度最高的是b瓶 C.a瓶中酵母菌不能存活 D.煮沸的作用包括消毒和去除氧气 解析:c瓶中用等量的蒸馏水代替酵母菌培养液,是对照组;a瓶是无氧条件,b瓶是有氧条件,b 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瓶中温度最高;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a瓶中酵母菌可进行无氧呼吸,能存活;煮沸的作用包括消毒和去除氧气。 2.(2017·湖北襄阳调研)对于图中的新鲜土豆片与H2O2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和推测,错误的是(C) A.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 B.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量筒中产生气体的速度加快 C.一段时间时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土豆片的数量有限 D.若有气体大量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解析: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因而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量筒中产生气体的速度加快,B正确;由于过氧化氢的量是一定的,因而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C错误;根据酶的专一性,若有气体大量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D正确。 3.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选用生长素类似物NAA进行如下实验:

A .丙组的芽能产生NAA 促进扦插枝条生少量的根 B .丁组由于缺少激素来源,故扦插枝条几乎不生根 C .由本实验可看出高浓度的NAA 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D .由本实验不能确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NAA 浓度 解析:NAA 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不是植物体产生的。丙、丁两组比较,自变量为有无芽,幼芽可以产生较多的生长素,并被运输至扦插枝条下端,因此丙组因内源生长素的作用而生根,而丁组无芽则无内源生长素的刺激,故几乎不生根。甲、乙、丙中均带有芽,自变量为NAA 浓度的不同,与甲组比较可知,乙组中高浓度的NAA 抑制了扦插枝条生根。若想确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NAA 浓度,需设置一系列不同浓度的NAA 溶液,观察生根状况,进而确定最适 NAA 浓度。 4.为了探究温度、pH 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B ) 对酶活性的影响;B 项中,在不同温度下,根据蓝色的深浅或是否变蓝,来确定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的分解程度;C 项中,淀粉不能被蔗糖酶分解,故该实验不能鉴定pH 对酶活性的影响;D 项中,酸性环境会破坏斐林试剂,因此斐林试剂不适合作为探究pH 对酶活性影响实验的鉴定试剂。 5.(2017·黄冈调考)在一个新鲜萝卜中挖一个凹槽,在凹槽中放入浓盐水。一段时间后,萝卜变软,凹槽中水分增多。下列图示的实验与此实验原理差异最大的是( B )

2020(届)高考(人教)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二轮练习题附答案

2020(届)高考(人教)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二轮练习题附答案 专题: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设计能完成或实验结论合理的是() A.证明一瓶红棕色气体是溴蒸气还是二氧化氮,可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B.铝热剂溶于足量稀盐酸再滴加KSCN溶液,未出现血红色,铝热剂中一定不含铁的氧化物 C.测氯水的pH,可用玻璃棒蘸取氯水点在pH试纸上,待其变色后和标准比色卡比较 D.用新制氢氧化铜鉴别乙醇和丙三醇 【答案】D 【解析】A项中溴蒸气与二氧化氮均可与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作用,使试纸变蓝色(NO2溶于水生成HNO3也可将I-氧化为I2);B项中即使有Fe2O3,也会因发生3Fe3++Al===Al3++3Fe2+而使B项操作不出现血红色;C项中新制氯水具有强氧化性,可漂白有色物质,故不能用pH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pH。 2、用常见金属单质X、Z与化合物Y的溶液在常温下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步骤 现象X表面产生大量 无色气泡X表面产生极少量气泡后,迅 速停止 X、Z接触 后,X表面 持续产生气 泡 A.若X是铁、Z是铜,则Y可以是硫酸B.由Ⅲ中现象知单质Z一定比单质X活泼C.Ⅱ中产生气体的成分可能是H2

D.若Y是硝酸,则Ⅲ中X上的电极反应为NO3﹣+2H++e﹣═NO2↑+H2O 【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X为Fe等较为活泼金属,Y为硝酸,Z为Cu等较不活泼金属。 A.若X是铁、Z是铜,则Y可以是硝酸,故A错误; B.如X为Fe,发生钝化反应,Z可以为Cu等不活泼金属,故B错误;C.浓硝酸与铁等金属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故C错误; D.发生原电池反应,X为正极,电极方程式为NO3﹣+2H++e﹣═NO2↑+H2O,故D正确。 【答案】D。 3、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解析】A项,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项,直接蒸发Al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AlCl3溶液,铝离子发生水解,最终得到的是Al(OH)3,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项,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的方法是将粗品水溶,趁热过滤,滤液冷却结晶即可;D项,NaBr和NaI都能与氯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单质,再用四氯化碳萃取,有机层颜色不同,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D

2019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学案(含答案与解析,用)_副本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 一、实验题按能力要求可划分为四大题型: (1)实验分析题型; (2)实验方案的纠错或完善题型; (3)实验设计题型(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 (4)实验有关的综合类题型。

三、对照原则、控制变量原、平行重复原则及预实验的意义 1、对照原则:排除实验操作等误差,排除食物、溶剂等影响,说明实验结果单纯由于某个实验条件的不同(即自变量)产生。通过对比,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 2、控制变量(单一变量或等量、随机、均分)原则:排除环境因素(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排除实验偶然性,提高实验正确率。 3、平行重复原则:取多个或重复实验求平均值,排除实验材料个体差异或实验操作等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少实验误差。 4、预实验: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四、实验结果记录表格和图形(曲线图、柱形图)模式 结果分析及结论:指出自变量与因变量有什么具体关系。即若…(结果),则…(结论)。 特别注意:不论是表格,还是曲线图、柱形图,都需要有标题(即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表或图)。 1、1个自变量 实验组别 1 2 3 4 5 … 自变量(根据题确定) 对照组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实验组4 … 因变量(根据题确定)因变量1 因变量2 因变量3 … 如: 曲线图如(柱形图略):实验组别 1 2 3 4 5 汞溶液浓度(mg/L)0 5 10 25 50 发芽种子的平均数(单位) 幼苗的平均根长(单位) 自变量 因变量

实验组别 1 2 3 4 5 … 自变量(根据题确定) 对照组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实验组4 … 平行或重 复组(根据题确定) 1 2 3 … 平均值 (因变量单位/自变 量单位) NAA浓度 (ppm) 每根枝条的生根数量 枝条编号 2 2.5 3 3.5 4 4. 5 5 5.5 6 第1枝条 第2枝条 第3枝条 第4枝条 第5枝条 每一枝条平均生根数量(条) 曲线图如(柱形图略): (自变量) (因变量)

2021届高中化学二轮复习(大题)1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习题含解析

1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一、典例 例:氯化亚砜(SOCl 2)是一种液态化合物,沸点为77℃,在农药、制药行业中用途广泛。SOCl 2遇水剧烈反应,液面上产生白雾,并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实验室合成原理:SO 2+Cl 2+SCl 2=2SOCl 2,部分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 (1)仪器c 的名称是_______。 (2)实验室制Cl 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下列四种制备SO 2的方案中最佳选择是_______。 (4)d 的虚线框内隐含两个装置,按气流方向顺序这两个装置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将三颈烧瓶中混合物分离开的方法是_______(已知SCl 2的沸点为50℃) (6)试设计一个最简单实验方案利用盐溶液的酸碱性验证H 2SO 3酸性强于H 2CO 3(简要说明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_______。 (7)为测定某工厂的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探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含碘(I 2)0.635mg 的碘溶液,再加入2~3滴淀粉溶液,向试管中通入空气,当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时恰好完全反应,共用去空 气体积为500L 。请通过计算判断出此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_______mg/m 3(化学方程式为: SO 2+I 2+2H 2O=2HI+ H 2SO 4)。 【答案】(1)球形冷凝管 (2)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

(3)丁 (4)除去HCl 干燥氯气(吸水) (5)蒸馏 (6)配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HCO 3和NaHSO 3溶液,用酸度计(或pH 试纸)测两种溶液的pH ,前者的pH 小于后者,证明H 2SO 3的酸性比H 2CO 3强 (7)0.320 【解析】氯气、二氧化硫和SCl 2反应生成SOCl 2,反应方程式为SO 2+Cl 2+SCl 2=2SOCl 2;实验室制备氯气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方程式为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 ;(1)仪器c 是球形冷凝管,故答案为球形冷凝管;(2)实验室通常利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氯气,化学方程式为: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 ;(3)根据题意可知,需要制得干燥纯净的SO 2,甲装置采用加热NaHSO 3固体的方法制得的SO 2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故甲不选;乙装置中需要加热,生成等量的二氧化硫消耗硫酸的量多,即硫酸利用率低,故乙不选;因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Na 2SO 3氧化成Na 2SO 4,所以丙装置中不能生成SO 2气体,故丙不选;丁装置中采用浓度较大的硫酸和K 2SO 3反应,既可以生成SO 2,同时不需要加热,操作简单,故丁选;答案为:丁;(4)因制得的氯气中混有HCl 和水蒸气杂质,所以先将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HCl ,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故答案为除去HCl ;干燥;(5)因氯化亚砜(SOCl 2)的沸点为77℃,SCl 2的沸点为50℃,所以可采用蒸馏的方法将三颈烧瓶中混合物分离,故答案为蒸馏;(6)可以采用测定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HCO 3和NaHSO 3溶液pH 大小的方法比较H 2SO 3与H 2CO 3的酸性强弱,具体步骤为:配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HCO 3和NaHSO 3溶液,用酸度计(或pH 试纸)测两种溶液的pH ,前者的pH 小于后者,证明H 2SO 3的酸性比H 2CO 3强;(7)设500L 空气中SO 2的质量为x mg , 2 2224SO +I +2H O =H SO +2HI 64 254x mg 0.635mg 64x =2540.635 ,解得x=0.16mg ,则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为0.16mg÷0.5m 3=0.320mg/m 3,故答案为0.320。 二、模拟练习 1.某学习小组通过下列装置探究MnO 2与FeCl 3·6H 2O 能否反应产生Cl 2,FeCl 3的升华温度为315℃。 实验操作和现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