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的发展与形成

合集下载

《东北二人转》课件

《东北二人转》课件

03
感受舞台氛围
舞台布置、灯光音效以及观众互动等舞台氛围,都是构成二人转演出效
果的重要因素,观众应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体验舞台的魅力。
学习二人转的方法与途径
参加专业培训课程
参与实践演出
寻找专业的二人转培训机构或学校, 跟随经验丰富的教师系统学习基本功 和表演技巧。
寻找机会参与实际演出,积累实践经 验,通过与同行交流切磋,不断提升 自己的表演能力。
总结词
讲述了包公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对自己亲侄子的无奈和愧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详细描述
该剧目以感人的亲情和正义的法理为特点,展现了包公在面对亲情与法理之间的 矛盾和抉择,以及最终以法理为重、大义灭亲的决心。
03
著名二人转演员介绍
韩子平
总结词
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二人转泰斗”
详细描述
韩子平是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出生于吉林省扶余 县,被誉为“二人转泰斗”。他从小学习二人转,并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韩子平的表演风格 幽默风趣,擅长运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深受 观众喜爱。他曾多次参加全国和地方文艺汇演,获得 多项殊荣。韩子平还致力于培养二人转人才,创办了 韩子平艺术学校,为二人转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
发展
二人转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东北地区的民间小调、皮影戏、评剧等艺术形式 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二人转 演员,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艺术特色
唱腔独特
二人转的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 色,高亢、激昂、优美动听,给
人以美的享受。
表演生动
二人转的表演非常生动,演员的唱 、念、做、打等技艺都非常娴熟, 能够生动地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东北二人转艺术

东北二人转艺术
• 二人转有不少俗称,有人叫它双玩艺儿, 有的叫它双条,还有的叫它对口,但很多 人还叫它“蹦蹦”。二人转是解放后的称 呼。
二人转特点
• • • • 喜剧效应 地域风格浓烈 即兴表演特色 突出丑角艺术
• 唱腔:以东北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 了东北大鼓、莲花落、评戏、河北梆子等 曲调构成,高亢火爆亲切动听
二人转的魔力:幽默
• 传统二人转虽然以唱为主,但在着装、说 口、表演等方面非常注重幽默、滑稽。就 是在大段唱的进行中,幽默搞笑也时时出 现。这种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色,在今天 的二人转里得到了全方位的强化。
转魂
•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艺术,它的表演内容、表 现形式,表演手段都带着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 今天的二人转在保持这种特色,张扬这种特色 方面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他们的演出,从整 体上来说,传达的是东北风情,表现的是东北 的地域性格,昭显的是东北独有的文化符号。 可见,今天的二人转演出虽然没有了全本的 《西厢》、《蓝桥》、《包公断后》,但二人 转的魂在,神在,这种神与魂已经深深地印在 他们的队伍中,印迹在他们的传承中。
现在很多人都对“二人转”持反对的态度, 也正是因为二人转表演的内容出现很多黄 色淫逸、低俗无聊的东西,而要使大家都 能接受“二人转”的话,我认为“二人转” 还是要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
• 背景音乐——月牙五更(板胡演奏)
传统二人转与当下二人转的 区别及联系
• 不同之处:唱不唱正戏。 传统二人转在女演员上台后,二人先唱一 段小帽,然后来一场大戏,也就是《西 厢》、《蓝桥》一类的正戏。而现在的二 人转在唱完小帽后,却开始唱流行歌曲, 玩杂耍。
当代二人转为什么不唱正戏?
• 时代“抛弃”了传统二人转 • 观众爱看什么就得演什么,这是铁律 二人转演员必须面对市场,适应市场,背 反了这个铁律,他们就得饿肚子,就得卷 铺盖走人。

二人转详细介绍

二人转详细介绍

二人转详细介绍二人转,这一充满浓郁东北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艺术宝库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二人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它在东北地区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发展壮大。

最初,它是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农闲时节的一种娱乐方式,用来缓解劳作的辛苦,表达内心的情感。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独特而灵活。

通常由一男一女两个演员组成,所以被称为“二人转”。

他们通过说、唱、扮、舞、绝等多种手段来展现节目内容。

“说”,就是幽默风趣的对白,往往贴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东北方言特色,让人听了忍俊不禁;“唱”,那更是二人转的核心,演员们用嘹亮的嗓音唱出各种曲牌,如胡胡腔、喇叭牌子等,旋律优美,韵味十足;“扮”,则是通过化妆和服装来塑造不同的角色形象,有时是古装人物,有时是现代百姓,活灵活现;“舞”,演员们的舞蹈动作夸张而有力,充满了节奏感,常常能带动观众的情绪;“绝”,指的是一些独特的绝活,比如手绢功、扇子功等,令人惊叹不已。

二人转的曲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种题材。

有讲述爱情故事的,如《西厢记》《蓝桥》;有反映民间生活的,像《回杯记》《马前泼水》;还有一些充满幽默和讽刺的作品,如《包公赔情》等。

这些曲目不仅具有娱乐性,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在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人转的服装和道具也很有特点。

演员们的服装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常常搭配着大花棉袄、红头巾等具有东北特色的元素。

道具方面,手绢和扇子是必不可少的。

手绢可以在演员手中旋转飞舞,变幻出各种花样;扇子则能辅助演员表达情感,增加表演的韵味。

二人转的音乐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它融合了东北民间小调、秧歌调等元素,节奏明快,旋律动听。

伴奏乐器主要有唢呐、板胡、二胡等,这些乐器的配合使得二人转的音乐更加富有感染力。

二人转之所以能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精彩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它反映了东北人民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东北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非遗系列之东北二人转

非遗系列之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作品
二人转作品
代 表 作
《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 《回杯记》、 《连心 曲》、《马前泼水》、《梁赛金擀面》、《皇亲梦》、 《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 《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 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 《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 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 《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 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 《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 妻》、《楼台会》等。
车、撑船、行路、攀山等活动行为
二人转术词
平蹬步
步法之一。两脚在一条线上, 交替向前迈步。膝盖先屈后伸, 脚跟向前蹬,脚尖向上翘,是 一种很俏的步法。
颤步
步法之一。向前迈步时,脚跟 抬起,脚掌着地,用脚掌和小 腿的力量上下颤动,在一拍中 可颤动两次或多次,此种步法 有时在唱小帽时,或在表现一 些彩旦的角色时用。
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 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 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 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 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 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 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 低级、庸俗、丑恶的表演"; 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 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 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 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 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 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 赏。
"唱小帽"
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唱正文"

东北“二人转”研究

东北“二人转”研究

东北“二人转”研究
作为一种流行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通常由两个表演者配合演出,其中一个扮演“说唱”角色,另一个演奏各种乐器协调配合。

二人转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强烈的地方特色,其歌词和表演形式大多以东北方言为主。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关注的重点主要涉及其历史演变、文化内涵、表演技巧和市场现状等方面。

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二人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主要源于东北地区的民间唱腔以及清代宫廷音乐。

2. 二人转在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和民俗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民间文化特色。

3. 二人转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人情味。

4. 二人转的表演技巧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演员们通常通过对唱和对答来增强表演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5. 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全球化影响,对东北二人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同时东北二人转艺术的魅力也在不断被发掘和传承。

总之,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二人转文化也不断发展和更新,其价值和意义得到了不断的体现和传承。

中国二人转的历史介绍

中国二人转的历史介绍

中国二人转的历史介绍编者按:东北二人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与其它种类的文化遗产有所不同,它不是刻碑立石的文化遗产,也不是藏于深山或历史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它深深植根于东北老百姓的精神品质之中,带有着民族的生命力和穿透力,至今仍然活在东北农民的心中。

中国二人转的历史介绍东北二人转2006年就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又推出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东北二人转已走过了270余年的历史,经过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三种不同形态的二人转:一种是始创初期到上个世纪30年代定型的农村民间传统二人转;第二种是建国后专业队伍组建的可城可乡的专业团体二人转;第三种是目前在各种小剧场演出的城市市民民间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与其它种类的文化遗产有所不同,它不是刻碑立石的文化遗产,也不是藏于深山或历史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它深深植根于东北老百姓的精神品质之中,带有着民族的生命力和穿透力,至今仍然活在东北农民的心中。

那些忠实的观众苦苦留恋着农村传统二人转,也许是留恋幽默滑稽的说口,也许是留恋令人惊心动魄的绝活,也许是留恋赏心悦目的优美唱腔,百听不厌的小曲小帽,这些是,又不全是,对喜欢二人转的人们来说,他们最珍惜最留恋的还是东北化的农民化的二人转人物。

二人转是最具“人性”的艺术。

它以“二人”的简单形式,打造了让东北千千万万老百姓为之陶醉并且与自身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物。

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在“行乞于市”的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曾经创造了数不清的技能技巧和令人惊心动魄的绝活,关东名丑徐大头浑身能出七七四十九种“相”;小骆驼有震撼人心的唱腔,能让农村妇女跟着他一道笑一道哭……随着老艺人的谢世,“技艺也随身俱灭”,其记忆也在人间消逝了。

但是,老艺人却留下最丰富的遗产,那就是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二人转人物,这些人物成为了永不消磁的记忆的电波,牢牢地刻印在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心头。

过去,那些最值得尊敬的民间艺人,白天还在沿街乞讨,到了晚上,他们把个人的苦难都付与他所钟爱的艺术。

舞蹈东北二人转教学大纲

舞蹈东北二人转教学大纲

舞蹈东北二人转教学大纲舞蹈东北二人转教学大纲舞蹈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展现艺术的形式,而东北二人转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舞蹈形式。

东北二人转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东北二人转,制定一份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一、东北二人转的起源和发展东北二人转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村,最早是农民在农闲时通过歌唱和舞蹈来娱乐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二人转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且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它的歌曲内容多涉及生活琐事、爱情和家庭等主题,通过歌唱和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东北二人转的特点和风格东北二人转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上。

音乐方面,东北二人转常使用二胡、琵琶和唢呐等传统乐器,以及口琴等西洋乐器。

它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舞蹈方面,东北二人转的舞蹈动作大气磅礴,富有力量感,舞者常以跳跃、旋转和转身等动作展示自己的技巧和魅力。

三、东北二人转的教学大纲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东北二人转,制定一份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东北二人转教学大纲:1. 基础舞蹈技巧训练- 身体平衡和协调性的训练- 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 舞蹈姿势和动作的基本训练2. 东北二人转音乐的学习- 了解东北二人转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学习演奏二胡、琵琶和唢呐等传统乐器- 学习演唱东北二人转的歌曲3. 东北二人转舞蹈的学习- 学习基本的舞蹈动作和舞步- 学习舞蹈的节奏感和表达技巧- 学习舞蹈的编排和演出技巧4. 舞蹈表演和演出技巧的训练- 学习如何与伴舞者协调合作- 学习如何与音乐和观众进行互动- 学习如何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魅力四、东北二人转的传承和发展制定一份教学大纲只是传承和发展东北二人转的一部分工作。

为了保护和推广东北二人转,还需要加强对东北二人转的研究和宣传,培养更多的舞蹈教师和演员,举办更多的演出和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文化

东北二人转文化

东北二人转文化东北二人转文化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

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

历史背景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

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

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

首次出现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流派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

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演出形式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

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二人转发展与形成
专业年级:音乐学09级
学生姓名:韩鲁星
班级学号:2班13号
摘要:
二人转,黑土地上盛开的艺术之花,它在农村的大舞台上异常活跃,甚至在蚕食着城市,有些农民观众真是“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农民喜欢二人转,不仅仅在于喜欢它外在的舞蹈、音乐、语言之类,以达到直觉上的快感;而是透过那载歌载舞、化入化出的精湛表演,去体味人物的命运,去理解世态炎凉的艰辛,从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或悲或喜,或恨或怨,以达到感情上的愉悦.为什么二人转能有如此的魅力?我想,除去它在剧本、音乐、表演等方面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之外,最突出的特点是二人转在表演中有着独特的交流方式,唤起了观众感情上的极大满足,使其在
整个欣赏过程中得到了丰富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二人转活跃舞蹈表演
引言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俗称双调、蹦蹦儿、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是在伪满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禁演,许多艺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

到了50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

应该说是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一:最具东北特色的文化品牌
谈到东北文化,二人转总是要放在很高的位置。

东北人有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由此可见,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

三百多年来,东北二人转就像一朵朴素的野花,在东北民间傲然开放。

如今,二人转这一地方戏剧品种已经转出东北,“烧遍”中国大地,各路二人转艺术团体纷纷进军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的舞台。

2004年和2005年,长春和平大戏院的头牌演员和吉林省吉剧团联袂进京演出,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之后,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行的“东北二人转名家名段演唱会”、“转星进羊城”、《秋天的二人转》转进首都剧场……演员们精彩的唱腔、惟妙惟肖的模仿能力、各怀绝技的特色表演让观众领略到二人转那别具一格的热辣风情和强大的生命力。

今年,赵本山和辽宁民间艺术团预计要在全国几十个城市进行百场二人转巡回演出,要把二人转这把“火”
再度烧旺。

二:起源和发展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
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
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三:表演形式
首先1、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

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

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据记载,直到20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时有二三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走村串店,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鱼人的“网房子”、挖参人的“棒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唱庙会、唱江边码头的茶馆、长伐木的“木邦”,唱金矿、煤矿等。

这与东北地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

虽然历史上这里不时也有少数汉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寥无几。

所以这里四野茫茫,地广人稀,广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远,才能稀疏地见到几户人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戏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经济实力。

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

二人转演员人数少,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有小型乐队伴奏即可,各处行走方便,所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当然,“单出头”的形式在人数少这一点上似乎更占优势,但表现力远不如“双玩意儿”,因此二人转便成了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

其次1、从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来看。

在东北民间,二人转演出的季节性比较强,一般都是在东北地区的“农闲时间”,在一年之中有两个主要阶段,一般是从每年的农历九月初秋收结束开始,至第二年农历三月中旬的春耕时节结束,为演出的第一阶段,从每年的农历六月农村挂锄开始直至农历八月初秋收开始时节为止,为演出的第二阶段。

从时间上看,一年之中大约有八个月时间可以演出二人转。

2、演出的这种季节性特点,是东北地区气候条件造成的。

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纬度较高,属寒温带地区,一年之内大约只有120天的无霜期,农耕的特
点是春种秋收。

加之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大自然给了东北地区的农民以丰厚的赏赐,使得这里的农民不必像南方农民那样,一年到头都要埋头在田地里,靠精耕细作才能勉强糊口,一年一季庄稼的收成,就已经够他们生存所需了。

他们一年之中只有春秋两季是真正的农忙季节,而冬闲时间竟然多达几个月,所以这里的农民形成了“猫冬”的习俗,挂锄的时节也不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是追求闲散和娱乐消遣。

东北地区历史上开发比较晚,文化积淀较薄弱,老百姓的文化娱乐形式比较单调,休闲消遣的常见方式无外乎走亲戚、串门子、喝酒玩牌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几乎也成了一种娱乐的方式,也多是发生在这个季节。

在所有的娱乐形式中,最受欢迎的当然就是二人转这种民间演唱艺术了。

因为二人转虽然形式比较简单,但在东北民间却是艺术型最高的表演形式,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具魅力的艺术享受。

四:二人转民间演员及代表作
【二人转十大宗师】
李青山王尚仁李庆云杨福生刘士德阎永福王悦恒栾继承程喜凤谷柏林
【著名演员】
男:秦志平韩子平董孝芳李雷董宝贵孙文学尹为民董连海佟长江徐振武岳春生李海阎光明傅昌发丁少良
女:郑淑云李晓霞关长荣闫书平董玮朱和平白凤兰苏文秀郑桂云陈树新王艳春白玉民于莲李丽颖石桂琴张建华杨宏伟阎学晶杨金华孙晓丽赵晓波【民间演员】
王文轩白玉令刘桂玉孙艳芳赵晓军小豆豆王小力张涛关小飞瞿波路小波关小平李小宇董明珠于小飞常艳萍张小波刘冬梅孙丽荣毕佳琪吉忠利徐秀丽魏三唐鉴军王小宝蒋小东李毛毛王小福张松涛赵春雷张小野崔大笨崔明亮王槐阳孙小宝郭旺向阳英三
【二人转导演、编剧、编曲及研究人员】
王中堂王轶夫高凤阁高云梯隋国钧刘文彤刘新
张明远牛正江张文奇白万程张连俊王兆一何川
崔广林孙士学隋书今张宪彬于永江杨维宇王肯
董延瑞赵云程张志勋那炳晨顾玉增于宪涛王彻
苗中一王凤贤李忠堂金士贵李鹏飞何庆魁耿瑛
陈功英马金萍马力张震赵月正崔凯孙野波邹军
【二人转代表作】
《西厢记》《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回杯记》、《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花擀面》、《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
参考文献
1、杨朴二人转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
2、王国华李平万人围着二人转【M】沈阳:文化艺术 2007
3、朱恒夫聂圣哲中国艺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 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