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课件

03
感受舞台氛围
舞台布置、灯光音效以及观众互动等舞台氛围,都是构成二人转演出效
果的重要因素,观众应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体验舞台的魅力。
学习二人转的方法与途径
参加专业培训课程
参与实践演出
寻找专业的二人转培训机构或学校, 跟随经验丰富的教师系统学习基本功 和表演技巧。
寻找机会参与实际演出,积累实践经 验,通过与同行交流切磋,不断提升 自己的表演能力。
总结词
讲述了包公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对自己亲侄子的无奈和愧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详细描述
该剧目以感人的亲情和正义的法理为特点,展现了包公在面对亲情与法理之间的 矛盾和抉择,以及最终以法理为重、大义灭亲的决心。
03
著名二人转演员介绍
韩子平
总结词
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二人转泰斗”
详细描述
韩子平是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出生于吉林省扶余 县,被誉为“二人转泰斗”。他从小学习二人转,并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韩子平的表演风格 幽默风趣,擅长运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深受 观众喜爱。他曾多次参加全国和地方文艺汇演,获得 多项殊荣。韩子平还致力于培养二人转人才,创办了 韩子平艺术学校,为二人转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
发展
二人转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东北地区的民间小调、皮影戏、评剧等艺术形式 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二人转 演员,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艺术特色
唱腔独特
二人转的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 色,高亢、激昂、优美动听,给
人以美的享受。
表演生动
二人转的表演非常生动,演员的唱 、念、做、打等技艺都非常娴熟, 能够生动地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东北二人转正戏

东北二人转正戏东北二人转是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由两名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方式,表演出各种角色和故事情节。
它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活泼生动的表演方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其中的正戏更是二人转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二人转正戏是东北二人转的一种戏曲剧目,也可以称之为主戏。
正戏的编排和演出需要专业的演员和团队来完成,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心的筹备。
正戏的题材多样,常常根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当代事件等进行改编而成。
整个演出过程中,正戏常常是压轴的节目,承载着观众对整个演出的期待。
东北二人转正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对白、唱词和动作来传达剧情和角色的情感。
演员需要准确地掌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体验,通过面部表情、舞姿和身体语言来展现。
同时,演员的声音要有音乐感和表演力,唱腔要准确、有力,能够抓住观众的心弦。
东北二人转正戏的演出还注重节奏和节奏感的把握。
通过快慢、高低、重轻的对比和变化,以及适当的停顿和转折,使得整个演出具有律动感和张力。
演员的配合和默契也是成功演出的关键之一,需要相互配合和互相呼应,形成整体的美感和协调。
正戏的剧情通常是情节丰富、跌宕起伏的。
它常常通过戏曲表演来讲述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并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正戏的故事常常反映社会的善恶和道德的挣扎,以及人物的成长和追求。
在表演中,演员通过不同的角色和情节,展现出东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东北二人转正戏在东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基础,每年都有大量的演出和观众。
不仅在舞台上受到热烈的欢迎,也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上备受关注。
正戏的成功演出离不开演员的努力和团队的支持,他们通过训练和排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和演出水平。
正戏作为东北二人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观众对东北二人转的期待和喜爱。
它不仅传承了东北地区的戏曲文化,也成为了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符号。
通过正戏的演出,观众可以感受到从东北地区传递出的独特的情感和精神。
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东北二人转是一种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村社会。
它通常由两个人表演,其中一人演唱,另外一人演奏乐器,如三弦或二胡等。
东北二人转通常表现农民生活、爱情、家庭、友情等主题,以及对社会变革的看法和表达。
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东北二人转富含着东北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了解东北地区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性别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可以发现它所传递的思想、价值和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对东北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北二人转中,歌手通常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民对生活和生产的认识和体验。
这些歌曲也是东北地区的口头文学,通过这些歌曲,可以了解东北地区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
总之,东北二人转是一个充满东北地区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传统音乐。
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演变。
非遗系列之东北二人转

捌
二人转作品
二人转作品
代 表 作
《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 《回杯记》、 《连心 曲》、《马前泼水》、《梁赛金擀面》、《皇亲梦》、 《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 《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 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 《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 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 《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 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 《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 妻》、《楼台会》等。
车、撑船、行路、攀山等活动行为
二人转术词
平蹬步
步法之一。两脚在一条线上, 交替向前迈步。膝盖先屈后伸, 脚跟向前蹬,脚尖向上翘,是 一种很俏的步法。
颤步
步法之一。向前迈步时,脚跟 抬起,脚掌着地,用脚掌和小 腿的力量上下颤动,在一拍中 可颤动两次或多次,此种步法 有时在唱小帽时,或在表现一 些彩旦的角色时用。
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 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 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 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 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 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 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 低级、庸俗、丑恶的表演"; 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 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 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 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 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 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 赏。
"唱小帽"
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唱正文"
东北二人转靠山调大全

东北二人转靠山调大全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而其中的靠山调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靠山调是东北二人转中的一种唱腔,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而备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东北二人转靠山调大全,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1.《打秋风》。
《打秋风》是一部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经典二人转剧目,其中的靠山调以其激昂的节奏和朴实的表现手法而著称。
演员在演唱《打秋风》中的靠山调时,常常以生动的语言描绘农民们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2.《老鼠会》。
《老鼠会》是一部以幽默搞笑为主题的二人转剧目,其中的靠山调则以其诙谐幽默的唱腔和富有韵味的表演形式而著称。
演员在演唱《老鼠会》中的靠山调时,常常以夸张的语调和夸张的动作来演绎剧中的情节,引人发笑。
3.《打醋坛子》。
《打醋坛子》是一部以家庭琐事为题材的二人转剧目,其中的靠山调则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表现形式而著称。
演员在演唱《打醋坛子》中的靠山调时,常常以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表演形式来表达家庭生活中的琐事,让观众产生共鸣。
4.《卖煎饼》。
《卖煎饼》是一部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二人转剧目,其中的靠山调则以其朴实的表现形式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
演员在演唱《卖煎饼》中的靠山调时,常常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来表现民间故事中的情节,引人入胜。
5.《卖酒》。
《卖酒》是一部以商贩生活为题材的二人转剧目,其中的靠山调则以其朴实的表现形式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
演员在演唱《卖酒》中的靠山调时,常常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来表现商贩生活中的艰辛和乐趣,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二人转靠山调作为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而备受观众喜爱。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欣赏这些经典的靠山调,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东北二人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东北“二人转”研究

东北“二人转”研究
作为一种流行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通常由两个表演者配合演出,其中一个扮演“说唱”角色,另一个演奏各种乐器协调配合。
二人转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强烈的地方特色,其歌词和表演形式大多以东北方言为主。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关注的重点主要涉及其历史演变、文化内涵、表演技巧和市场现状等方面。
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二人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主要源于东北地区的民间唱腔以及清代宫廷音乐。
2. 二人转在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和民俗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民间文化特色。
3. 二人转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人情味。
4. 二人转的表演技巧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演员们通常通过对唱和对答来增强表演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5. 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全球化影响,对东北二人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同时东北二人转艺术的魅力也在不断被发掘和传承。
总之,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二人转文化也不断发展和更新,其价值和意义得到了不断的体现和传承。
东北二人转大全

东北二人转大全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源于东北地区,以其幽默、风趣、生动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在东北地区,二人转被称为“二人台”,它是一种通过对唱、对打、对腔等形式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通常由两名演员进行表演。
在东北地区的农村,二人转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常常在集市、庙会、婚礼等场合进行表演,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口相声,也有对口相声,有的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表演,有的以唱段的形式进行表演,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
二人转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既有对时事政治、社会现象的讽刺,也有对生活琐事、家庭矛盾的描绘,既有对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的演绎,也有对爱情、友情、亲情的歌颂,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生活,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演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口才和表演技巧,需要能够随机应变,根据观众的反应进行即兴表演,这对演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同时,演员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表演经验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才能够将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艺术的表现,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二人转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些二人转表演团体开始尝试将二人转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推出了一些新颖的节目,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同时,一些二人转表演团体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表演,使二人转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总的来说,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在东北地区深受欢迎,也逐渐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东北人民的智慧和幽默,传承了东北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二人转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东北二人转

专栏专版乡土乡情xiang tu xiang qing东北二人转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东北地方戏等。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已有近300余年的历史,它植根于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
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
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莲花落亦称“落子”,是中国北方地区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
二人转植根于东北民间文化,部分表演台词中带有一些乡村特色、俗色酸,但二人转内容并不以俗色酸为主,二人转的戏词中有很多都与“评剧”“东北大鼓”“莲花落”是相通的。
经过吉林民间艺术团的修改之后,有很多唱段成为二人转的知名唱段。
名段有《小拜年》、《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后》等。
《小拜年》唱词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家家团圆会呀啊,少地给老地拜年呀啊,也不论男和女呀啊哎呦呦呦呦哎呦呦啊,都把那新衣服穿呀啊哎呦呦呦呦,都把那个新衣服穿呐啊哎呀啊。
打春到初八呀啊,新媳妇住妈家呀啊,带领我那小女婿呀啊,果子拿两匣呀啊,丈母娘啊一见面呀啊哎呦呦呦呦哎呦呦啊,拍手笑哈哈呀啊哎呦呦呦呦,拍手笑哈哈呀啊哎呀啊。
姑爷子到咱地家呀啊,咱给他作点儿啥呀啊,粉条炖猪肉啊宰了那大芦花呀啊,小鸡儿呀啊炖蘑菇啊哎呦呦呦呦哎呦呦啊,我姑爷儿最得意它呀啊哎呦呦呦呦,我姑爷儿爱吃它呀啊哎呀啊。
我姑爷长地俊呀啊,我女儿赛天仙呀啊,小俩口多么般配呀啊,恩爱过百年呐,等啊过了正月二十五啊哎呦呦呦呦哎呦呦啊,赶车送回还呐啊哎呦呦呦呦,一起那个送回还呐啊哎呀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 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 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 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 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 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 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 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 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 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 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 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 赏。 •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 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 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 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 提高。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 《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 听琴》、《双比武》、 《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 喜爱,久演不衰。
六、唱腔
•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 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 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 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 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 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 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 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 扮)、舞”,手绢、扇子、大板、 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 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 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 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 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 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 和武打动作。
五、表演手段
•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 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 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 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 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 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 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 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 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 “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 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 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 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 “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 “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 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 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 等多种打法。
•
在新的世纪,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 员赵本山,立志要将二人转这个在东北有广泛群众基 础的地方戏发扬光大,使其再现辉煌。二○○一年, 由赵本山发起组办的"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二 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赵本山也在本 次大奖赛中收了五位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为徒,他们分 别是翟波、王小宝、王小力、张小飞、唐鉴君,他们 都出演了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十八集农村题材轻喜剧 《刘老根》。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热播,在全国掀起了" 东北二人转热"。剧里二人转演员的精彩表演,也使全 国人民对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信由这些优秀的二人转演员的努力创新、创作,会 出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将二人转这种东北的艺术推向 全国,使更多的人喜欢二人转。
东北
二人转
13023040 刘冲
A song and dance
一、简介(Introduction )
• 东北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 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 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 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 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 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 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 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 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 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 人转的内涵。
七、 术词
• • • • • • • •
说口 成口 胡胡腔 喇叭牌子 平蹬步 踮步 颤步 跺步。
二 人 转 表 演
八、传统剧目
•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影响 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 情》、《杨八姐游春》等双玩艺儿;有 《王二姐思夫》(又《锯大缸》、《寒江》、 《拉马》、《二大妈探病》等拉场戏。以 后又编演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如《给 军属拜年》《丰收桥》等等。
•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 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 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 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 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 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 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 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 四、演出形式 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 “单”、“双”、“群”、“戏”四 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 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 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 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 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 “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 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 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 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 戏”。 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
二、历史(History )
•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 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 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 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 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 • 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 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 • 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 • 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 • 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 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 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 “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 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 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 “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 “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 “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 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 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 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 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 “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 "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 手段来演示剧情。
三、 特色
•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 车店”、“唱秧歌会”、“唱 茶社”、“唱屯场”等多种, 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 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 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 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 “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 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 “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 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 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 共舞“三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