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理论主要探讨了劳动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基本概念,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和剥削机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思考,而且在实践中也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价值是劳动时间的反映。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的多少。
劳动时间越长,价值就越大。
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经济关系,揭示了劳动在商品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劳动价值论揭示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实现过程,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
这使得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在经济中的地位,进而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抵制和反抗。
其次,劳动价值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关系,使劳动得到合理回报。
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指导原则。
通过对劳动价值的关注,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此外,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也在于揭示了商品经济中的对等交换原则。
只有在商品价值相等的前提下,交换才能实现。
劳动价值论使人们认识到,商品交换不仅仅是物品的互换,更是劳动的互换,价值的对等交换。
这为人们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提供了基础。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方面,劳动价值论过于强调劳动时间,忽视了劳动的质量和创造力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价值创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某些非劳动要素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中,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献进行研析,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活动,是人类通过改变自然来满足自身生活和发展需要的主要手段。
劳动价值观强调劳动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在商品经济中具有价值创造和价值转化的作用。
具体而言,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劳动者通过劳动从而获得物质财富。
马克思强调,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财富,但实际获得的财富往往不等于劳动价值,而是被剥削资本家剥夺了一部分。
劳动价值观揭示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剥削和压迫的现实,也为推动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我们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和教育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根本需要,人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观认为劳动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应当以劳动为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强调,劳动可以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他提出的“手脑结合”的教育方法就体现了劳动教育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观还强调,劳动教育应该培养劳动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人们具备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能力和素质。
观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献,可以发现他们对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分析了商品经济和劳动价值的形成过程,指出劳动是“生产力和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https://img.taocdn.com/s3/m/af137f4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79.png)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篇1: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解论文时代的发展变化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发展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
近几年,各大报刊杂志发表了许多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的文章。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观点:一是从价值源泉人手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提出了物化劳动(或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二是坚持价值源泉一元论,从扩大生产劳动内涵上拓宽劳动价值论的新境界。
我针对这两种观点谈谈自己不同的看法,并提出深化认识的思路。
一、对价值创造多元论的质疑在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方面,学术界有学者提出物化劳动(或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甚至提出如果不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有碍人们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
这种观点认为:“物化劳动具体表现为机器设备、厂房建筑、原材料、零配件及燃动力和各种辅助材料。
”“如果物化劳动真的不创造价值,也就是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那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这个大命题就不能成立。
”我认为这种深化认识思路是值得商榷的。
这是因为这种深化认识的观点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这种观点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观点是一致的。
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另一种比较晦涩的提法。
其意图是为了回避马克思已经批判了的“三位一体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种观点在试图说明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时,还得借助物化劳动的载体—生产要素(机器等)来说明。
(二)此观点作为已破产的经济学观点从经济学说史上可以查证。
麦克库洛赫就是一个代表。
在面对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时,李嘉图的追随者—麦克库洛赫一方面坚持劳动创造价值.但另一方面认为劳动包括直接劳动和积蓄的劳动即资本等生产要素。
这样,他表面上是维护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否定了李嘉图认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一科学的内核。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积蓄劳动创造价值”的翻版。
马克思主 义的劳动价值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复习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社会经济现象、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以及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创造价值。
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而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在商品生产中,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比如农民种地、工人生产汽车等。
抽象劳动则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还深入分析了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如果某个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他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反之,如果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面临亏损。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在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终发展到货币形式。
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中的困难,使商品交换更加便捷和高效。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支付给工人工资。
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工人的工资,用于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另一部分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这就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理解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价值论对商品的价值从劳动量出发进行考量,强调了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核心作用。
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价值由物品本身所决定,而马克思认为是人类劳动赋予商品价值。
这一观点突显了劳动者的重要性,强调了劳动的社会性,提供了正义观念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基础。
其次,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生成过程。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其获得的工资,这部分被剥削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剥削现象,劳动价值论为反思和批判现行社会制度提供了基础。
第三,劳动价值论对于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经济波动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通过对资本积累和剥削的分析,劳动价值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周期的起因和发展。
最后,劳动价值论对于探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可能性具有重要启示。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无法实现自己的充分发展和自由,因此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改变现状。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为构建以劳动者利益为中心的社会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总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经济、社会和政治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解释了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为追求社会公平和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思考

能 通 过 交 换 方 可 转 化 为 社 会 劳 动 . 能 才
使私 人 劳动 真正 取得 双重 的社 会 属性 只要 商 品这 种神 秘性 存在 . 品拜 物教 商
的比例 即体现 为价值量 由此可见 交换
而属 经 济范 畴 . 克思 从 经济基 础 与上 马
层 建 筑 的 对 立 统 一 中 把 握 商 品 经 济 关
他人、 对社 会 的有用 性 便是 商 品的使 用 新产 品 中去
各 种 各 样 具 体 劳 动 还 原 为 本 来 的 面貌 : 一般 的人 的力 量 耗 费 、 体 的消 脑 耗 这种质 上无差 别 的劳动便 是抽象 劳 动 。它是 异质 的具 体 劳动 的升 华 . 商 是
社 会 属 性 . 不 仅 仅 是 自然 属 性 它 是 而 交 换 价 值 的 物 质 承 担 者 交 换 价 值 首 先
表 现 在把 原来 的价 值保 存 下 来 转 移 到 关 系 . 马克 思劳 动价 值 论 的一个 最本 是 质特 征 。 品拜 物教 本身不 是意识 形态 商
价 值 理 论 其 主 要 内 容 包 括 以 下 四 个
方面 。
12 劳 动 的 二 重 性 : 体 劳 动 与 抽 象 劳 . 具
动
结 . 价 形式 是某 商 品能 与另 一商 品 直 等 接 交换 的形 式 . 本 身不 包含 价值 的量 它 的规 定 其特 征是使 用价值 成为其 对立 面 价值 的表 现形 式 . 体 劳动 成为 抽 象 具
品 经 济 关 系 的 理 论 概 括 其 结 果 是 形 成
系 的本 质 。由于 劳 动的 同一性 , 象劳 抽
简析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当代价值.

简析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当代价值[ 10-12-08 11:41:00 ] 作者:未知编辑:studa090420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价值;使用价值;价值规律论文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虽然诞生于19世纪资本主义初期,但是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经济关系,它仍能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社会和经济建设中的新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了解其当代价值,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富裕服务。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是在批判地吸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论基础之上创立的系统的、严谨的和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更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经济腾飞的助跑器。
虽然人类已经进人了21世纪,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仍能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并为之提供新思路,因此,不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口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首次将商品的二因素统一在一起,纠正了以往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价值上的种种混乱现象,使人们对商品有了更加深人的认识和研究。
马克思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发引申出了交换价值,最终揭示了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就是指商品的有用性或实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类某种特殊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本身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属性所决定的,不会随着时间地点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使用价值是异质的东西,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它们能够满足人类不同的需要,因此无法进行量化,不能进行量的比较及评价其优劣。
使用价值所体现出来的是人类与物的关系,它自身并不反映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它在一切人类社会中都是存在的,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是指劳动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活动,并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劳动不仅是创造财富、生产商品的过程,更是人类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认识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通过劳动,人们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实现自我完善。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劳动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强调了劳动和人类自我实现的内在联系,这是当代社会中尤为需要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种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等。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提醒我们,劳动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实现自我和发现自我。
因此,在工作、学习中,我们应该重视劳动的实践意义,通过劳动体验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强调了对工作内容的重视。
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不喜欢的工作,而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忍受不满。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提醒我们,不论工作是什么,我们都要对其负责,认真对待。
只有这样,才能够体验到劳动的文化价值、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并在工作中发现意义。
最后,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强调了对劳动的尊重。
在当代社会中,获得薪水的人常常被视为劳动者,而无薪水的人却容易被忽视。
而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告诉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不论是有华丽头衔,还是行为在无名,所有人的劳动都属于同一劳动范畴中。
总之,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提醒我们,劳动不是单纯的为了谋生,而是可以通过劳动实现自我,挖掘生命的真谛。
而这种价值,可以引导我们在自己的事业中走得更远、更有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认识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价值量、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要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同时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矛盾。
即商品一定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无论是商品的生产者还是购买者都无法同时拥有两者。
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可以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来说明,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同一劳动,同一方面,它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具体形式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社会生产和发展的永恒条件,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则体现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同一的。
一方面,二者是同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另一方面,二者又是有差别有矛盾的。
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
具体形式这一角度来考察的,它们在性质上各不相同;而抽象劳动是抽调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这一角度来考察的。
商品价值的表现--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是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率先减少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使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它就有较大的可能在竞争种取得优势。
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立足,更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和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取得有利的地位。
货币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与商品直接交换的困难,使物与物之间直接的商品交换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极大的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货币本身使商品,但又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直接被社会承认,是社会价值的代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货币正逐渐实现由有形向无形的转化,如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产生,这给人们的交易活动提供了越来越大的方便,
其价值的凸显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着积极有利的贡献。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要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起着支配作用,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
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
因而,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各个生产者生产某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商品的个别价值,并不是能直接的到社会承认的价值。
社会承认的是商品的社会价值。
因此,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的商品价值多少,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社会也承认它具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相反,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部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就不能形成社会价值。
正是由于商品价值决定的这一规律,在客观上要求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符合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也是每个商品生产者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根本原因。
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也是客观的。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规律决定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一、微观作用,即激励创新,优胜劣汰。
二,宏观作用,即分配
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市场的调节产生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这需要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管理,以减少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调节机制的消极影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理论,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理论,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必须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
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面对新的情况,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认识:一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二要深化对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三要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
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四要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科学技术还是生产力水平上都与资本主义初期有较大差别,由此而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如机器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工作时间的大为缩短等现象的出现,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扩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在坚持的基础上继承、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这是当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