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女子教育_许莹莹

合集下载

古代女子有启蒙教育吗

古代女子有启蒙教育吗

古代女子有启蒙教育吗在古代,女子是否有启蒙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一直持不同的观点。

一些人认为古代女子没有接受过启蒙教育,她们的生活主要是围绕家庭和家务展开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古代女子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启蒙教育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古代女子是否有启蒙教育。

首先,我们可以从古代文献中找到一些关于女子启蒙教育的记载。

在《礼记》、《孝经》等古代经典中,都有关于女子教育的记载。

这些文献中提到了女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修养,以及如何管理家务和教育子女。

这表明古代社会对女子教育是有一定关注和规范的。

另外,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女子接受启蒙教育的情况,比如《史记》中就有关于女子学习音乐、舞蹈和诗词的记载。

这些都说明古代女子并非完全没有接受过启蒙教育。

其次,从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来看,她们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古代女子主要的职责是管理家务和教育子女,这就需要她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

古代社会虽然对女子的教育程度要求不如男子那么高,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教育。

古代女子需要懂得如何管理家务、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应对家庭琐事,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可以说古代女子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接受过启蒙教育的。

最后,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到古代女子接受启蒙教育的痕迹。

比如古代有一些女子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就需要她们具备一定的启蒙教育。

比如古代的诗人、书法家、画家等,她们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都需要通过启蒙教育来培养。

另外,一些历史事件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女子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需要她们具备一定的启蒙教育和知识储备。

综上所述,古代女子是否有启蒙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从古代文献、社会地位和历史事件等方面来看,可以得出结论,古代女子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接受过启蒙教育的。

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从“兴女学”看晚清女子教育

从“兴女学”看晚清女子教育

从“兴女学”看晚清女子教育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的历史时期,女子地位和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时期,兴女学运动成为了引领晚清女子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对于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地位和教育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兴女学”运动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晚清女子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以及对社会风气和女性地位产生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兴女学”运动的起源和发展来了解晚清女子教育的变革。

兴女学运动最早起源于晚清洋务运动的兴办学堂思潮,提倡兴办女学,让女子接受教育。

兴女学的核心理念在于赋予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使她们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

这一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晚清女子教育迈入了新的阶段,对传统的女性地位和教育习俗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兴女学”对晚清女子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兴女学运动,越来越多的女子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能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拓宽自己的视野,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也催生了一大批女性教育家的出现,她们致力于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女性争取应有的权利和地位。

兴女学运动的开展,不仅仅是赋予了女性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整个社会认识到了女性教育对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性,为晚清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兴女学”运动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当时的传统社会观念中,女性地位与教育水平的提高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不少人持怀疑态度,甚至反对女子接受教育,认为女子应该守家、从养家和家务劳动中得到满足,而不应涉足文化教育。

“兴女学”在推动女子教育的过程中,也遭受着来自社会传统文化观念的阻碍,这种观念的改变需要更长时间的积淀和推动。

在“兴女学”运动中,晚清的女子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兴女学”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女子教育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社会观念和制度体系的改变方面,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今天,我们可以从“兴女学”中学到的启示是,积极推动女子教育事业,需要不断地宣传和引导,形成社会共识,促进整个社会观念的改变。

清朝的女性地位与妇女教育

清朝的女性地位与妇女教育

清朝的女性地位与妇女教育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对于女性地位和妇女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清朝时期,女性地位相比前朝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和束缚。

妇女教育的发展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虽然仍远远落后于男性教育,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

本文将从女性地位与教育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清朝女性地位的演变清朝在统治初期,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受到了许多限制。

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应该被束缚于家庭,妇女的地位被贬低到了极致。

女性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且婚姻等方面的自由受到了严格限制。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特别是满洲族文化的影响,清朝后期女性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女性的角色逐渐从单纯的家庭角色扩展到了社会角色。

在经济活动方面,一些女性参与到了商业贸易、手工业甚至官方机构的工作中。

她们在家族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有一些女性通过自己的能力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使得女性不再仅仅依附于家庭,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

其次,女性在文化领域也逐渐取得了一些突破。

尽管女性教育仍然相对较少,但一些具有权势的家庭开始为女儿提供教育机会。

这其中的佼佼者当属乾隆皇帝的母亲胤礽皇太后,她非常重视自己的女儿教育,为她们聘请了优秀的儿师和女家庭教师,以及女官员。

这使得一些具备条件的女子能够获得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知识。

然而,这样的机会仍然是少数,大多数女性仍然受到文化教育的局限。

此外,女性对于家庭决策的影响力也略有增加。

在传统观念下,男人负责家庭外事,女人负责家庭内事,女性的主要责任是生育和照顾家庭。

然而,一些女性在湾台社会中嫁入豪门后显示出极大的权势。

她们在家庭中拥有独特的地位和主导权,参与到各种决策和管理中,这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

二、清朝妇女教育的现状妇女教育在清朝的发展相对缓慢,受制于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以及女性社会角色的限制。

尽管如此,一些富有教育意识的人士开始推动妇女教育的发展。

在城市中,一些私塾和女学堂开始兴起。

贞节乃女德教育之本

贞节乃女德教育之本

贞节乃女德教育之本【摘要】德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点,可将“德育”误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

女德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女德教育的根本——贞节教育更是乏人问津。

笔者结合女训的内容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探讨了女德教育及贞节教育的相关问题,希望引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德育教育女德伦理贞节一、女德教育现状堪忧(一)“思想政治”混同“道德”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十六条“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中对德育工作做出了明文规定,“……要把德育工作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

”“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

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

”[1]由此可见,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见》中被定义为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

2015年新版《中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第一条明确规定“爱党爱国爱人民”,条文中的三个“爱”字强调的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且在1984年和2004年版《中学生守则》第一条中也是同样规定,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守则》的颁布导致绝大多数学校把德育的第一项工作就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论男生还是女生,政治是否过硬成为了学校衡量一个中学生是否合格的首要条件。

毋庸置疑,《意见》和《守则》都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加强德育教育的确也非常必要且重要。

可是把德育教育的根本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点值得商榷,更不用说对女德教育的无视与缺失了。

(二)女德教育的严重缺失仔细研读《意见》近7000字的25条内容,笔者发现全文竟没有出现一个“女”字,也就是说,在对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部署中,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女生和女德教育的特殊性与独特性,或者说完全没有针对女生德育的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建议与实施办法,这样的德育工作一定是有问题的。

中国古代女德教育文献综述

中国古代女德教育文献综述

中国古代女德教育文献综述冯小桐专题述评近年来,社会大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但是这种复兴也带来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是开历史倒车、温习封建文化,是“捡起旧时糟粕,强化传统女性的依附性人格。

”①也有人认为应重视妇女传统美德的价值,并按着社会主义原则加以改造提高,赋予其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内容和新的理解,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全方位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以教导女子、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女德班随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的浪潮也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的女德教育对于塑造古代女子形象、规范女子行为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

但是一些对于古代女德教育的的误读,也使得女德教育被妖魔化,负面报道屡见报端。

如何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的过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对古代女德教育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整理的过程逐渐接近中国古代真实的女德母教。

一、我国古代女德教育研究情况以“古代女子教育”、“女德”、“女子道德教育”、“母教”、“女子德育”、“古代女子伦理”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知网)上检索期刊文献,大概有30多篇论文。

90年代的论文虽然距今较远,但是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高质量的论文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女德教育”(后文以“女德”代之)展开论述。

在对文献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妇德”、“女教”、“母教”等关键词与中国古代女德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讨论中国古代女德教育时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这些词语。

所以我们首先论述“女德”、“妇德”、“女教”、“母教”的相关内涵。

1.女德、妇德、女教、母教的内涵对于女德的概念,浙江大学苏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女德”是指妇女应该具有的品德,摘要:中国古代女德教育是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女性的人格养成及社会性别角色设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前,国内学者围绕中国古代女德教育的产生、历史发展、教化书籍、古代社会女子伦理道德观、古代女德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等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中国古代女性文化与传统

中国古代女性文化与传统

中国古代女性文化与传统中国古代女性文化与传统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独特性的领域。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这些文化和传统不仅影响了古代女性的生活方式,还深刻地塑造了她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一、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地位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

她们的社会角色主要是作为妻子和母亲,被视为家庭的贤良淑德之人。

封建礼教强调女性的贞节和纯洁,要求她们服从丈夫和长辈的意愿。

这种观念使得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权力和地位受到限制。

二、女性教育与才艺培养尽管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古代中国也有一些女性得到了教育和培养。

尤其是在贵族家庭中,女性可以接受一定的教育,学习文学、音乐、绘画等技能。

这些才艺培养不仅丰富了女性的内涵,也提高了她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地位。

三、女性的婚姻与家庭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女性通常在十几岁就被迫嫁人,婚姻往往是由家长和长辈安排的。

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需要顺从丈夫和公婆的意愿。

然而,女性在家庭中也有一定的权力,她们可以管理家务、照顾子女,并且在一些重大家庭决策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女性文学与诗词创作古代中国有许多杰出的女性文学家和诗人,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第一位被载入史册的女性诗人蔡文姬,以及著名的诗人李清照。

她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才情,也揭示了古代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视角。

五、女性服饰与妆容古代中国女性的服饰和妆容也是其文化与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性的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例如华丽的旗袍、绣花和金饰等。

妆容方面,古代女性注重白皙的肌肤和红润的嘴唇,以及精心设计的发髻和发饰。

这些服饰和妆容不仅反映了古代女性对美的追求,也展示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

六、女性的社交与娱乐古代中国女性在社交和娱乐方面也有独特的文化与传统。

她们参加宴会、聚会和婚礼等社交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艺和风采。

此外,女性还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例如观赏戏剧、舞蹈和音乐演出。

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崇尚与尊重

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崇尚与尊重

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崇尚与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崇尚与尊重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

这种态度在历史上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地位和其所具备的特点,以及这种崇尚与尊重的背后所蕴含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观。

一、女性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和角色。

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女性被视为家庭的中心和传承家族血脉的重要角色。

传统文化中,女性的角色主要是妻子、母亲和女儿,她们承担着照顾家庭、教育后代的重任。

这种赋予女性特定角色的观念,彰显出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崇尚和尊重。

二、女性在传统文化中的特点传统文化中崇尚的女性形象多以柔顺、贤良和温柔为特点。

女性被期望扮演着替丈夫撑起家庭的角色,她们要守节、顺从,尽力去满足丈夫和家庭的需求。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性被压迫和剥夺了自身的价值。

相反,传统文化中更加重视女性的修养和教育。

女子在家庭中被教导如何应对不同的情境,如何照顾子女,如何在丈夫有事时能够以温柔的力量支持他。

这些特点显示了传统文化中对女性智慧和品德的高度评价。

三、崇尚与尊重的背后女性在传统文化中的崇尚与尊重背后,体现出社会道德与伦理观的特点。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规范,这种思想造就了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崇尚和尊重。

在家庭中,女性被视为家庭和睦的重要保障,她们的温柔和善良能够化解家庭纷争,维护家庭和睦。

在社会中,女性的谦逊和节俭传递出了谦虚和节制的道德观念,这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尊重也体现在对女性智慧和学识的推崇上。

古代诗词中可以看到,女性被描述成具有高尚情操和卓越才情的典范。

传统文化注重女性的教育与修养,女子受到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职责,她们也可以接受诗词、书画等文化艺术的培养。

这种崇尚智慧和学识的态度,在传统文化中凸显了女性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尽管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崇尚与尊重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清朝的女性教育及其意义探析

清朝的女性教育及其意义探析

清朝的女性教育及其意义探析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权,在文化教育方面,清朝进行了不少改革。

其中,在女性教育方面,清朝也开创了先例。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索清朝的女性教育及其意义。

一、清朝女性教育的兴起清朝最初对女性教育的态度也是限制的,因为清朝的社会风气保守,女性要按照传统思想被束缚的生活。

但清朝后来发生了变化,加强了对女性教育的支持,特别是在男子学校无法招收更多学生的情况下,推广女子教育更能迎合社会需求。

清朝最初在北京开设了女子学堂,该学堂为女孩子提供了初等学习的机会。

以后又在其他地方建立了女子学堂。

除此之外,清朝还于1872年建立了女子中学——西学教院,在整个清朝历史中,女子中学的建立创造了先例。

二、清朝女性教育的意义1.提高女性地位通过女性教育,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提高了自身地位。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较低,受到男性的限制和剥削。

通过女性教育,女性可以接受更多知识,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2.培养优秀人才清朝加强对女性教育的支持,推广女子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女性,其中许多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比如,林则徐的女儿林旭,是清朝的著名文学家,她的作品在现代依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推动女性解放通过女性教育,女性开始接受现代思想,认识到自己可以做出更多成就。

这促进了女性的自我解放。

尽管现代女性的权利和地位仍有很多需要争取的地方,女性教育的兴起确实为女性解放的历程提供了助力。

4.推广现代教育清朝时期的女子教育,虽然在质量上相对有限,但在当时,已经比其他社会实现女子教育更早了。

由于清朝以后在对女性教育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女子教育更受寻求现代化的人士推崇,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实施的一个实例。

三、总结清朝对女性教育的支持,可以看作是封建社会末期对现代化不断尝试的一个例证。

虽然对女性教育的投资全靠政府,而且女子教育所得的资源相对不足,但是清朝的女性教育意义深厚,虽然影响力有限,但的确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包括现代女性教育——的一个重要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教育存在着严重不平等的性别差异。

自夏商周三代开始,男子便基本上垄断了学校、私塾等各种官、私教育资源,而女子一般只能接受家庭教育。

此外,就教育目的和内容而言,古代男女教育更是迥然相异。

广大女子不能像男子一样有权读经治史,参加科举考试,而只能接受以塑造贤妻良母形象为目标的、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为主要内容的女教。

然而,历代统治者、士大夫乃至庶民阶层对女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却不亚于男子教育。

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女子教育,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男权宗法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

基于对这一重要性的清醒认识,各朝各代都极力推崇女子教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发达的女教。

一、古代女子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远远低于男性。

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观念自生命诞生之初就已显现。

《诗·小雅·斯干》记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以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以裼,载弄之瓦。

”女子在初生之始,就被规定了卑弱低下的地位。

以后,其人生道路的各方面包括所接受的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地深刻上这一烙印。

社会对女性施行教育的目的不可能像对于男子的期待那样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而是为了使其更好地顺从丈夫、侍奉公婆、治家教子。

因此,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教育,势必只关注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和家政技能教育。

封建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礼纬·含文嘉》)和“仁、义、礼、智、信”(《举贤良对策》)。

三从四德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丧服·子夏传》)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冢宰》)。

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贞节观念。

操守贞节是古代女教对妇女的最基本要求。

先秦时期,贞节观念已出现于儒家经典中。

《周易·桓卦·象传》率先提出:“妇人贞洁,从一而终。

”秦汉以后,各统治集团都极力鼓吹贞节,贞节理论日趋完备,其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是保持“童贞”,即婚前不与任何异性发生性关系;二是保持“妇贞”,即婚后只与丈夫保持性关系;三是保持“从一之贞”,即夫在不改嫁,夫死不再嫁。

(参见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4:183.)其二,柔顺之道。

古代女教要求女子要敬顺丈夫。

《女诫·敬慎》认为“敬顺之道”,乃“妇人之大礼也”。

《女论语》进一步提出为妻敬事丈夫的“七莫”具体道德要求。

其三,孝顺之道。

在与父母、公婆关系方面,女教要求女子奉行孝顺准则。

《礼记·内则》中提出:“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子媳孝者敬老,父母姑舅之命,勿逆勿怠”。

《女范捷录》亦言:“夫孝者百行之源而尤为女德之首也。

”《女论语》则专门对女子如何侍奉父母及公婆做了详细的规定。

除此以外,家政技能教育也是古代女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指导思想下,古代女教允许女子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停留在识字、记数以及浅易经书的启蒙教育水平。

《礼记·内则》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九年,教之数日。

”可见,十岁以前,对男女幼童的培养基本没有差别。

十岁之后,男女教育就别为两途了。

男子“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而女子则“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蚕,织妊织,学女事,以供衣服。

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

”显然,十岁以后,男女所学大相径庭。

女子无缘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文化知识教育。

对于女子而言,社会对其未来角色的设计是一个能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操持家事的贤妻良母形象。

因而,烹饪纺织、采桑养蚕等家事才是其应该学习和具备的基本功夫。

妇女在出嫁前要接受纺织、助祭等家务工作的训练,以便将来在夫家能操持家务。

当然,中国历代也不乏一些女性因家庭环境优越而有幸接受高深的文化知识教育。

例如并称中国四大才女的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或班昭)。

蔡文姬父亲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又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

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

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出生浅谈中国古代女子教育许莹莹(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1)【黑龙江史志2012.18(总第283期)】61于一个书香门第的仕官之家。

其父亲李格非博通经史,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唐朝女官、女诗人上官婉儿也有着较为显赫的家世,其祖父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她继承了她祖父的全部才华,天分极高,在母亲郑氏的精心培养下,她自小熟读诗书,明达吏事。

首席女史班昭,其父班彪,乃东汉大文豪,兄长班固和班超,亦颇有名于当时。

卓文君出生虽不是书香门第,但也是富豪之家,其父亲卓王孙在四川临邛是富甲一方的人物,因此她少年时生活优裕,也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

考察古代才女的出身和成就,不难发现,她们出众的文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优越的家庭环境。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才女犹如凤毛麟角一般,不能说明广大女子。

绝大部分妇女出生于普通百姓之家,是没有条件接受诗词、书法、歌舞、绘画或武术等高层次文化知识教育的。

二、古代女子教育的教材与途径儒家经典中多有关于女教的论述,但其记述往往微言大义,只是对女子一生在社会与家庭生活中所应遵循的最基本伦理原则的总括,而且这些记述也比较零散。

因此,古代妇女除了通过一些普通经书,了解其大义外,主要通过学习专门的女子教材,来践行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先秦时期,没有专门的女教书籍。

秦汉以后,随着男权势力的日益膨胀,专门的女教书籍应运而生,大量出现。

中国女子教育史上第一本依据儒家女教原则专门为妇女编写的女子教材是西汉刘向撰写的《列女传》。

《列女传》以传记的形式系统而具体地阐述了儒家的女教原则。

另一部与《列女传》齐名的妇德教育著作是东汉班昭的《女诫》,以训诫的形式详尽规范了女子的言行。

这两个女教圣人的作品开创了两种不同的叙述体裁,由魏晋至明清,以这两部著作为范本衍生出大量女教著作。

著名的有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的《贞洁记》、李婉的《内训集》等。

唐朝长孙皇后的《女则》,陈邈妻郑氏的《女孝经》,宋若莘姐妹的《女论语》,韦温女的《续曹大家女训》等。

宋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世范》等。

明朝成祖仁孝徐皇后的《内训》、吕坤的《闺范》、吕得胜的《女小儿语》、王相母刘氏的《女范捷录》等。

清朝清世祖御定的《内则衍义》、陆圻的《新妇谱》、尹会一的《女鉴录》、蓝鼎元的《女学》、陈弘谋的《教女遗规》等。

这些妇德教育文献围绕封建伦理道德,具体地阐述了妇女礼教规范。

它们不但数量与日俱增,而且内容日益通俗化,在妇女中广为流传,影响极大。

与男子相比,古代女子受教育的途径非常狭窄。

除了以宫女及风尘女子为对象的少数特殊教育(宫廷教育和教坊教育)外,古代女子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绝少公共教育。

夏商周时期,官学教育开始出现,《孟子·滕文公》载:“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也日渐兴起,《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以后历代官、私学陆续建立,教育系统相当完备,但基本上都是面向男子的。

妇女几乎没有进入学校或私塾学习的机会,而只能在家庭接受来自父母兄长特别是母亲的言传身教。

母亲在女子成长过程中肩负主要教育责任,“大抵人家,皆有男女。

……训诲之权,亦在人母。

”(《女论语·训男女》)。

母亲在教育女子过程中要善于以身作则,从积极方面加以教育,“为教不出闺门,以训其子者也。

教之者,导之以德义,养之以廉逊,率之以勤俭,本之以慈爱,临之以严格,以立其身,以成其德。

慈爱不至姑息,严格不至伤恩。

”(仁孝徐皇后《内训·母仪》)当然,女子也多受教于父兄,“女教之所系,盖綦重矣。

……而闺门之内,父子兄弟为之陈述故事,讲说遗文,亦必有心领神会随事感发之处。

一家如此,推而一乡,而一邑,孰非教之所可及乎?”((清)陈宏谋《教女遗规》序)。

此外,在家庭教育中,一些有条件的家庭还专门延请“傅母师保”等专职家庭女教师负责女子教育。

先秦时期就有“傅母师保之教”的记载,《礼记·内则》载:“泽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姆,皆居子室。

”有些更开明的家庭则在家中设立家塾或学馆,让女子同其兄弟一起读书,但这毕竟属于少数。

更甚者,明清时期,还出现文人设私塾广收女弟子,女子外出拜师求学之风,如晚明的李贽,清代中期的袁枚、陈文述以及晚清的俞樾等设帐收徒,弟子中相当一部分是当时的名门闺秀。

但可惜的是,这种美谈佳话在中国古代也是极为少见的。

综上所述,在黑暗的宗法制封建时代,古代女子教育的这种状况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它有利于维护小家庭的和睦安定,进而促进君臣等上下关系的和谐,并最终实现宗法等级社会的稳固。

当然,这是以忽视妇女的人生价值和牺牲妇女的种种权力为前提的。

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教育模式下,古代妇女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社会尊严,完全沦为男性的附庸,其深重灾难自不待言。

作者简介:许莹莹(1982-),女,福建莆田人,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硕士。

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