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金属化与多层互连

合集下载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工艺集成与封装测试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工艺集成与封装测试
集成2 CMOS集成电路工艺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工艺集成与封装测 试
12.2.1 隔离工艺
• 在CMOS电路的一个反相器中,p沟和n沟 MOSFET的源漏,都是由同种导电类型的半导体材 料构成,并和衬底(阱)的导电类型不同,因此, MOSEET本身就是被pn结所隔离,即是自隔离。 只要维持源/衬底pn结和漏/衬底pn结的反偏, MOSFET便能维持自隔离。而在pMOS和nMOS元 件之间和反相器之间的隔离通常是采用介质隔离。 CMOS电路的介质隔离工艺主要是局部场氧化工艺 和浅槽隔离工艺。
13.1 概述
n 所谓工艺监控就是借助于一整套检测技术和 专用设备,监控整个生产过程,在工艺过程 中,连续提取工艺参数,在工艺结束时,对 工艺流程进行评估。
n 工艺过程检测内容包括硅与其它辅助材料检 测和工艺检测两大部分。
¨ 材料检测; ¨ 工艺检测。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工艺集成与封装测 试
13.1 概述
1、厚度测量,包括比色法、斜面干涉法、椭圆偏振法 和分光光度计法。
2、针孔检测,包括化学腐蚀法、液晶显示、铜染色 和MOS结构测试法等。
3、击穿特性检测,是MOS器件栅氧化膜和集成电 路层间绝缘的电学特性和可靠性的一个重要量度。
4、C-V测量技术,广泛用于SiO2-Si界面性质的研究, 高频C-V法已成为MOS工艺常规监测手段。可以测量: 固定电荷密度、Na+密度等。
12.2.7 CMOS电路工艺流程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工艺集成与封装测 试
12.2.7 CMOS电路工艺流程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工艺集成与封装测 试
12.2.7 CMOS电路工艺流程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工艺集成与封装测 试
12.3 双极型集成电路工艺

金属互连

金属互连

金属互连Metal Interconnection马菲⏹1.集成电路对金属化材料特性的要求⏹2.铝在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3.铜在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金属互连的作用1.将有源器件按照设计的要求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和系统2.提供与外电源相连接的接点⏹金属互连不仅占去了相当芯片的面积,还往往是限制电流速度的主要矛盾之所在1.集成电路对金属化材料特性的要求对应用在硅集成电路中的金属材料的基本要求:1. 与n,p硅或多晶硅能形成低阻的欧姆接触;2. 抗电迁移性能要好;3. 与绝缘体要有良好的附着性;4. 耐腐蚀;5. 易于淀积和刻蚀;6. 易于键合,而且键合点能长期稳定工作;7. 层间的绝缘性要好,不发生相互渗透和扩散。

(电学特性)(化学特性)(热力学特性)⏹2.1 Al/Si接触中的几个物理现象⏹2.2 Al/Si接触中的尖楔现象⏹2.3 Al/Si接触的改进Al 的优点:1.电阻率低2.与n 、p 硅或者多晶硅能形成低的欧姆接触3.与硅有良好的附着性4.易于淀积和刻蚀因此成为最常用的互连材料2.7Al cmρμ=Ω•6210R cm-=Ω•2.1 Al/Si 接触中的几个物理现象2.1.1 Al 与SiO 2的反应。

Al 容易与SiO 2反应,其反应式为:作用:1.Al 可以“吃”掉Si 表面的SiO 2,降低接触电阻2.改善Al 引线与下面SiO 2的粘附性2233432SiO Al Si Al O +→+2.1 Al/Si接触中的几个物理现象2.1.2 Al-Si相图Al在Si中的溶解度低,但Si在Al中的溶解度高例如:在400°C时,重量溶解度为0.25,在450 °C时,重量溶解度为0.5,在500 °C时,重量溶解度为0.8。

2.1 Al/Si 接触中的几个物理现象2.1.3 Si 在Al 中的扩散系数退火时间为ta ,Si 原子的扩散距离L Si 为:例如: t a =30min 时,L Si =55um(500°C)L Si =38um(450°C)L Si =25um(400°C)()12si a L Dt =2.2 Al/Si接触中的尖楔现象尖楔现象:Si在与Al接触的孔内并不是均匀消耗的,往往是在几个点上消耗Si,这样Al就会在这几个接触点像尖钉一样楔进Si的衬底中,从而使P-N结失效。

第九章-布线与组装

第九章-布线与组装

Rc的单位是Ω · 2。对于硅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载流子平均自由程较大, cm 可用热电子发射理论来描述金属-半导体接触。在掺杂浓度低时,比接 触电阻可表示成:
A*理查逊常数,qUb接触势垒高度
qUb<<kT时
低接触势垒高度可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在qUb>>kT的情况下,将形成 肖特基接触。在半导体掺杂浓度较高(大于或等于1019cm-3)的情况下,势 垒高度减小,势垒宽度变窄,此时除热载流子发射外,还有大量的载流子以 隧道效应穿过势垒。当隧道效应为主时,比接触电阻为:
互连工艺步骤:
高浓度掺杂
为减小接触电阻,在互连区 高浓度掺杂 如二氧化硅
淀积绝缘层
光刻、刻蚀接触孔
在绝缘层上刻出接触窗口
形成互连材料
蒸发、溅射或CVD 形成AL-Si、Cu
形成互连线图形 合金化处理
光刻、蚀出连线图形
为降低接触电阻率,400-450℃ 的N2-H2中热处理
多层互连
Motorata开发的六层Cu互连结构的相片
ε s是半导体界电常数;Ns是表面掺杂浓度;m*是荷电载流子的有效质量;
h是普朗克常数。显然,Ns≥1019cm-3时,Rc很小,可形成良好的欧姆接 触。
不同的金属与半导体接触势垒高度不同:
形成欧姆接触的基本方法
形成金属-半导体欧姆接触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半导体高掺杂接 触;低势垒高度接触;高复合中心接触。 1.半导体高浓度掺杂欧姆接触 在N>1019/cm-3时,半导体表面势垒宽度很小,载流子可以以隧道 方式穿过势垒,从而形成欧姆接触。由于隧道穿通几率与势垒宽度
接触与互连

Al是目前集成电路工艺中最常用的金属互连材料 但Al连线也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大学所有课程目录

大学所有课程目录

高等数学第一章:函数与极限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第三章: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第四章: 不定积分第五章: 定积分第六章: 定积分的应用第七章: 微分方程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第九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第十章: 重积分第十一章: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第十二章: 无穷级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0章: 导言第一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第二章: 基本放大电路第三章: 多级放大电路第四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第五章: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第六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第七章: 信号的运算和处理第八章: 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第九章: 功率放大电路第十章: 直流电源第十一章: 模拟电子电路读图附录: 半导体器件模型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一章: 数制和码制第二章:逻辑代数基础第三章:门电路第四章:组合逻辑电路第五章:触发器第六章:时序逻辑电路第七章:半导体存储器第八章:可编程逻辑器件第九章:硬件描述语言简介第十章: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第十一章:数-模和模-数转换信号与系统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第三章:傅里叶变换第四章: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第五章:傅里叶变换应用于通信系统——滤波、调制与抽样第六章:信号的矢量空间分析第七章: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第八章:z变换、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第九章:离散傅里叶变换以及其他离散正交变换第十章:模拟与数字滤波器第十一章:反馈系统第十二章: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电子材料导论第一章:电子材料概论第二章:导电材料第三章:电阻材料第四章:超导材料第五章:半导体材料第六章:电介质材料第七章:光电子材料第八章:磁性材料第九章:敏感电子材料大学物理学力学基础篇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运动定律与力学中的守恒定律第三章:相对论第四章:机械振动第五章:机械波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篇第六章:气体动理论基础第七章:热力学基础电磁学篇第八章:静电场和稳恒电场第九章:稳恒磁场第十章:电磁感应第十一章:电磁场和电磁波波动光学篇第十二章: 光的干涉第十三章:光的衍射第十四章:光的偏振量子论篇第十五章:量子物理基础第十六章: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简介第十七章:新技术的物理基础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第0章:绪论第一章: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第二章:z变换与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第三章: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第四章: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第五章:数字滤波器的基本结构第六章:无限长单位冲激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第七章:有限长单位冲激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第八章:信号的抽取与插值——多抽样率数字信号处理基础第九章:数字信号处理中的有限字长效应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第一章:硅的晶体结构第二章:氧化第三章:扩散第四章:离子注入第五章:物理气相淀积第六章:化学气相淀积第七章:外延第八章:光刻与刻蚀工艺第九章:金属化与多层互连第十章:工艺集成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技术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章:8086微处理器及其系统第三章:从8086到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的技术发展第四章:指令系统第五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六章:微机存储器系统第七章:输入/输出和中断第八章:接口技术与常见接口芯片的应用第九章:微机总线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一章: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三章: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四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第五章: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第六章:样本及抽样分布第七章:参数估计第八章:假设检验第九章: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第十章:R软件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应用复变函数第一章:复数与复变函数第二章:解析函数第三章:复变函数的积分第四章:级数第五章:留数第六章:共形映射积分变换第一章:Fourier变换第二章:Laplace变换矢量分析与场论第一章:矢量分析第二章:场论第三章:哈密顿算子▽第四章:梯度、散度、旋度与调和量在正交曲线。

金属化工艺PPT课件

金属化工艺PPT课件
描述应用铜的挑战; 4. 叙述溅射的优点和缺点; 5. 描述溅射的物理过程,讨论不同的溅射工
具及其应用; 6. 描述金属CVD的优点和应用; 7. 解释铜电镀的基础; 8. 描述双大马士革法的工艺流程。
第2页/共70页
引言
芯片金属化是应用化学或物理处理方法在 芯片上淀积导电金属膜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介质 的淀积紧密相关,金属线在IC电路中传输信号, 介质层则保证信号不受邻近金属线的影响。
第20页/共70页
用于铜互连结构的阻挡层:提高欧姆接触可靠性更 有效的方法是用阻挡层金属化,这种方法可消除诸 如浅结材料刻蚀或结尖刺的问题。阻挡层金属是淀 积金属或金属塞,作用是阻止层上下的材料互相混 合 ( 见 下 图 ) 。 其 厚 度 对 0.25µm 工 艺 来 说 为 100nm;对0.35µm工艺来说为400~600nm。
• 低-k 值 (3.0)介质
• 双大马士革铜互连和填充薄膜
0.25 0.18 0.13
m
m m
0 +21% % -16%
Table 12.2
第18页/共70页
铝和铜之间特性和工艺的比较
特性/工艺 电阻率 (-cm) 抗电迁徒 空气中抗侵蚀 CVD 工艺 CMP 化学机械平坦化工艺
• 金属化正处在一个过渡时期,随着铜冶金术 的介入正经历着快速变化以取代铝合金。这 种变化源于刻蚀铜很困难,为了克服这个问 题,铜冶金术应用双大马士革法处理,以形 成通孔和铜互连。这种金属化过程与传统金 属化过程相反(见下图)。
第5页/共70页
传统和大马士革金属化比较
传统互连流程
双大马士革流程
覆盖 ILD 层和 CMP
浅结 结短路
Figure 12.5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艺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艺

2018-2014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及增速
1、201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3331亿美元,同比增长9%,为近四年增速之最。 2、从产业链结构看。制造业、IC设计业、封装和测试业分别占全球半导体产业整体营业收入 的50%、27%、和23%。 3、从产品结构看。模拟芯片、处理器芯片、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2014年销售额分别442.1 亿美元、622.1亿美元、859.3亿美元和786.1亿美元,分别占全球集成电路市场份额的 16.1%、22.6%、32.6%和28.6%。
4、保障措施
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任组长,工业化信息化部 部长苗圩任副组长。
设立国家产业投资基金,已成功吸引了金融机构、民营企业等各方出资,募资已超 1000亿;已向紫光集团投资合计300亿元。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艺
9
产业现状-全球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艺
10 现代光 刻技术
11 刻1蚀6
本课程学习目的?
1、掌握集成电路工艺设计、工艺集成流程。 2、清楚各种工艺设备及各工艺环节。 3、了解集成电路产业和技术发展。 4、了解集成电路封装和电学测试。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艺
17
如何学习本课程?
1、这是一门工程学科,不是理论基础课程。 2、更多关注领域前沿,结合实际应用学习。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艺
19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约翰·巴丁、布拉顿、肖克莱三人发明了晶体 管,这是微电子技术发展中第一个里程碑; 1950年:结型晶体管诞生 1950年: R Ohl和肖克莱发明了离子注入工艺;1951年:场效应晶体管发 明;1956年:C S Fuller发明了扩散工艺。

9、CMOS工艺--现代CMOS工艺基本流程

9、CMOS工艺--现代CMOS工艺基本流程
3
工艺集成
工艺目的:
① 形成薄膜:化学反应,PVD,CVD,旋涂,电镀; ② 光刻:实现图形的过渡转移; ④ 刻蚀:最后图形的转移; ③ 改变薄膜:注入,扩散,退火;
器件的制备:各种工艺的集成
MOS,CMOS,
4
工艺的选择
器件参数:
阈值电压, 击穿电压, 漏电流, 增益,…
工艺参数:
厚度, 介电常数, 应力, 浓度, 速度,…
淀积铝薄膜之前,先淀积一层重磷或重砷掺杂的多晶硅薄膜,构成 Al-重磷(砷)掺杂多晶硅双层金属化结构。
Al - 掺杂多晶硅双层金属化结构已成功地应用于nMOS工艺中。
3、铝-阻挡层结构
在铝与硅之间淀积一个薄金属层,替代重磷掺杂多晶硅层,阻止铝与 硅之间的作用,从而抑制Al尖楔现象。这层金属称为阻挡层。
宽度为w,厚度为d的铝引线,与硅接触的接触孔 面积为A,如图所示。
Al/Si接触中的改进
1、 Al-Si合金 金属化引线 为了解决Al的尖楔问题,在纯Al中加入硅至饱和,形成Al-Si合金
,代替纯Al作为接触和互连材料。但是,在较高合金退火温度时溶解 在Al中的硅,冷却过程中又从Al中析出。硅从Al-Si合金薄膜中析出是 Al-Si合金在集成电路中应用的主要限制: 2、铝- 掺杂多晶硅双层金属化结构
在400-500℃退火温度范围内,Si在Al薄膜中的扩散系数比在晶 体Al中大40倍。这是因为Al薄膜通常为多晶,杂质在晶界的扩散 系数远大于在晶粒内的扩散系数。
(2) Al与SiO2的反应
3SiO2 4Al 3Si 2Al2O3
Al与SiO2反应对于Al在集成电路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Al与Si接触时,可以“吃”掉Si表面的自然氧化层,使
– CMP除去表面的氧化层 – 到Si3N4层为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受到电子风力的驱动,产生了从阴极向阳极的定向扩散,即发生了金 属原子的电迁移。在相反方向将有质量耗尽,产生空位的聚合。
电迁移现象的结果:在一个方向形成空洞,使互连引线 断裂开路,而在另一个方向则由于铝原子的堆积而形成 小丘,造成光刻的困难和多层布线之间短路,从而使整 个集成电路失效。 金属原子在薄膜中的输运过程是扩散过程,主要是沿晶界进行的。
th
Ef 1Vf
F S T2 T1
Ef杨氏模量,Vf泊松系数,αF 与αS为薄膜和衬底的热膨胀系数, T1为工作 时温度,T2为生长(或退火)温度。 可见减小热应力,最重要的是选择热膨胀系数相近的材料。
应力的存在对互连体系可靠性产生严重影响,应力可导致互连线出现空
及化学反应特性在互连材料的选取以及结构设计时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9.2、铝在集成电路技术中的应用
铝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金属互连材料,主要优点是:
在室温下的电阻率仅为2.7μΩ·cm; 与n+、p+硅或多晶硅的欧姆接触电阻可低至10-6Ω/cm2;
与硅和磷硅玻璃的附着性很好;
经过短时间热处理后,与SiO2、Si3N4等绝缘层的黏附性很好; 易于淀积和刻蚀。
铝-掺杂多晶硅双层金属化结构
对于Al和重磷或重砷掺杂的多晶硅接触,这种重组现象不存在。
可能是因为杂质磷(砷)在多晶硅晶粒间界分凝,使晶粒间界硅原子 的自由能减小,降低了这些硅原子在铝中的溶解度。 因此可以在淀积铝薄膜之前,先淀积一层重磷或重砷掺杂的多晶 硅薄膜,构成Al-重磷(砷)掺杂多晶硅双层金属化结构。
9.2.1、金属铝膜的制备方法
铝应用于集成电路中的互连引线,主要是采用溅射方法制备,淀积速 率快、厚度均匀、台阶覆盖能力强。
9.2.2、Al/Si接触中的几个物理现象
(1) Si在Al中的扩散 Si在Al中的溶解度比较高,在Al与Si接触处,在退火过程中, 会有大量的Si原子溶到Al中。溶解量不仅与退火温度下的溶解度
第九章 金属化与多层互连
金属及金属性材料在集成电路技术中的应用被称为金属化。
按其在集成电路中的功能划分,金属材料可分为三大类:
MOSFET栅电极材料:早期nMOS集成电路工艺中使用较多的
是铝栅,目前CMOS集成电路工艺技术中最常用的是多晶硅栅。
互连材料:将芯片内的各独立元器件连接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
9.1.1、晶格结构和外延生长特性的要求
金属材料特性与其晶格结构有关,集成电路中金属薄膜:
外延生长
单晶膜 具有最理想的特性。 采用外延生长可以消除缺陷,晶体结构好,提高金属薄膜 的性能,降低电阻率和电迁移率,得到良好的金属/半导体
接触 或 金属/绝缘体接触界面。
9.1.2、电学特性
金属材料在集成电路中应用时,须考虑的电学性能主要包 括电阻率、电阻率的温度系数(TCR)、功函数、与半导体接 触的肖特基势垒高度。
宽度为w,厚度为d的铝引线,与硅接触的接触孔 面积为A,如图所示。
若退火时间为t,则Si在Al中的扩散距离为(Dt)1/2,假设Si在Al 中是饱和的,则消耗的硅体积V为 V 2 Dt w d S n Al nSi 式中nAl和nSi分别为铝和硅的密度,S是Si在A1中的溶解度(重量百分数)。 假如Si在接触孔面积A内是均匀消耗的,那么消耗掉的硅层厚度: n wd Z 2 Dt S Al n A Si 例如,当退火温度T=500℃时,退火时间t=30min,接触孔面积A=44m2, 线条宽度w=5m,厚度d=1m,则消耗掉的硅层厚度Z=0.3m,相当于超大 规模集成电路中的结深,因而有可能使pn结短路。 实际上,硅在接触孔内并不是均匀消耗的,而是只通过几个点消耗Si,有效 面积A′ 远小于接触孔面积A,所以Z将远大于均匀消耗的深度,Al就像尖钉一 样楔进Si衬底中,从而使pn结短路。实际的“尖楔”深度往往可以超过1μm。
中值失效时间:同样的直流电流试验条件下,50%的互连引线失效所用
的时间。失效判据为引线电阻增加100%。
中值失效时间
正比于引线截面积A=dw ,因为它决定了造成引线断开的最小空洞尺寸; 反比于质量输运率,即质量输运率越低,中值失效时间应当越长。
3、 改进电迁移的方法
(1) 结构的影响和“竹状”结构的选择 多晶铝引线的电迁移现象随晶粒尺寸增大而减弱,MTF增大。
TiN,TaN和WN这些氮化物可以在氮气氛中通
过反应溅射淀积,也可以先淀积Ti金属,之后在 氮气氛中进行快速热退火来形成。对于深亚微米
器件来说,接触孔的面积很小,深宽比大,可用
CVD方法淀积。
9.2.5、电迁移现象及其改进方法
1、电迁移现象的物理机制
电迁移现象:随着芯片集成度的提高,互连引线变得更窄、更薄,电流 密度越来越大。在较高的电流密度作用下,互连引线中的金属原子将会
有关,还与Si在Al中的扩散情况有关。
在400-500℃退火温度范围内,Si在Al薄膜中的扩散系数比在晶 体Al中大40倍。这是因为Al薄膜通常为多晶,杂质在晶界的扩散 系数远大于在晶粒内的扩散系数。
(2) Al与SiO2的反应
3SiO2 4 Al 3Si 2 Al2O3
Al与SiO2反应对于Al在集成电路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3) 三层夹心结构
在两层铝薄膜之间增加一个约500Å的过渡金属层。
经过退火,在两层铝之间将形成金属化合物,它们是很好的铝扩散阻挡层,可 以防止空洞穿透整个铝金属化引线;同时在铝晶粒间界也会形成化合物,降低铝 原子在铝晶粒间界中的扩散系数,从而减少了铝原子的迁移率,防止空洞和小丘 的形成。这种方法可以使MTF值提高2-3量级,但是工艺比较复杂。
(2) Al-Cu合金或Al-Si-Cu合金
在铝中附加合金成份,最常用的是Cu。 使金属化材料由纯Al变为Al-Si(1-2%) -Cu(4%)合金,这些杂质在铝的晶粒间界
分凝可以降低铝原子在铝晶粒间界的扩散系数,可以使MTF值提高一个量级。但
缺点是使引线的电阻率增加、Al-Si-Cu合金不易刻蚀、且易受Cl2腐蚀。
影响尖楔深度和形状的因素
1. Al-Si界面的氧化层厚度
如果氧化层厚度比较薄,由于Al膜可以“吃”掉薄的SiO2,使Al/Si作
用面积较大,尖楔深度比较浅。 如果氧化层厚度比较厚,Al/Si作用面只限于几个点,尖楔深度较深。
2. 衬底晶向对尖楔的形貌有影响
双极集成电路采用(111) 硅衬底,由于(111)面原子面密度大,面间距大, 尖楔倾向于横向扩展。
MOS集成电路采用 (100)硅衬底,尖楔倾向于垂直扩展,更容易使pn
结短路。
9.2.4、Al/Si接触中的改进
1、 Al-Si合金 金属化引线
为了解决Al的尖楔问题,在纯Al中加入硅至饱和,形成Al-Si合金,代替 纯Al作为接触和互连材料。一般为1wt%。 但是,在较高合金退火温度时溶解在Al中的硅,冷却过程中又从Al中析出。 硅从Al-Si合金薄膜中析出是Al-Si合金在集成电路中应用的主要限制: 析出Si逐步增大成为结瘤,大电流通过互连引线时,结瘤处发生明显升 温,甚至导致互连引线失效。
(4) 改进电迁移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是采用新的互连金属材料,如Cu。
由于Al-Si合金存在Si析出的问题,Al/Si接触还可以采用铝-掺杂多晶硅 双层金属化结构。
多晶硅重组现象
在SiO2衬底上淀积未掺杂多晶硅,接着淀积铝膜, 腐蚀掉铝膜后,SiO2衬底上出现一个个分离的大晶 粒,原来连续的多晶硅薄膜不复存在。 当Al与多晶硅接触时,在退火过程中,多晶硅晶 界处硅原子自由能比较高,因而晶界处硅原子将向 晶粒上的铝膜运输,并在那儿析出淀积,形成多晶 硅重组现象。
对于接触材料和栅电极材料,其功函数、与半导体材料的
肖特基势垒高度和接触电阻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9.1.3、机械特性、热力学特性以及化学反应特性
多层薄膜体系中通常有应力存在,如图所示, (a) 存在张应力,(b) 存在压应力。 通常总的应力σ可以分为固有应力σi ,和热 应力σth两部分,即σ = σi+ σth 。 固有应力主要由薄膜的淀积条件决定,通过优化生长过程可以减小。 热应力可由下式计算:
此外,还与铝薄膜的择优取向有关,电子束蒸发铝薄膜择优取向为<111>晶向, 它的MTF值比溅射的铝薄膜大2-3倍。 “竹状”结构的铝引线与通常Al引线结构不同, 组成多晶体的晶粒从下而上贯穿引线截面,整个
引线截面图类似有许多“竹结”的一条竹子,晶
粒间界垂直于电流方向,所以晶粒间界的扩散不 起作用,铝原子在铝薄膜中的扩散系数和在单晶 中类同,从而可使MTF值提高二个数量级。
Al与Si接触时,可以“吃”掉Si表面的自然氧化层,使
Al/Si的欧姆接触电阻降低; Al与SiO2的作用改善了集成电路中Al引线与下面SiO2的黏
附性。
9.2.3、Al/Si接触中的尖楔现象
尖楔现象:由于硅在铝中的溶解度较大,在Al/Si接触中,Si在Al膜的晶 粒间界中快速扩散离开接触孔的同时,Al也会向接触孔内运动、填充因 Si离开而留下的空间。如果Si在接触孔内不是均匀消耗,Al就会在某些 接触点,像尖钉一样楔进Si衬底中去,如果尖楔深度大于结深,就会使 pn结失效,这种现象就是Al/Si接触中的尖楔现象。
材料。
9.1、集成电路对金属化材料特性的要求
与n+,p+硅或多晶硅能够形成欧姆接触,接触电阻小; 长时期在较高电流密度负荷下,抗电迁移性能要好; 与绝缘体(如SiO2)有良好的附着性; 耐腐蚀; 易于淀积和刻蚀; 易于键合,而且键合点能经受长期工作; 多层互连要求层与层之间绝缘性好,不互相渗透和扩散。
沿着电子运动方向进行迁移,这种现象就是电迁移。
电子风力:当互连引线中的电流密度较高时,静电场力Fei驱动电子由阴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