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敷设安装施工方案

电缆敷设安装施工方案
电缆敷设安装施工方案

电缆敷设安装施工

方案

电缆敷设安装施工方案

1、编写依据

表2-1 引用标准及规范名称

2、工程概况

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将更换从中心后院箱式变压器到配电室的备用电缆,拆除原短路电缆并安装新电缆,沿外墙安装新电缆型号NH-YJV22,4*240+1*120

3、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及控制措施表

表6-2 危险点辨识

4、作业准备

4.1 人员配备

表4-1 作业人员配备

注:作业人数根据具体工程量规模配备。

4.2 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

表4-2 主要工器具及仪器表配置

注: 工器具及仪器仪表根据具体工程量规模配备。

5、作业流程

5.1 作业(工序)流程图

图3-1 作业流程

6、作业方法

6.1熟悉施工现场并做好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6.1.1查看现场的电缆支架安装前建筑专业应具备的条件。

6.1.2查看土建专业的预埋件符合设计,安置牢固。

6.1.3查看现场的电缆沟抹面工作已结束,建筑垃圾已清理干净,电缆沟排水畅通。

6.1.4检查成盘电缆到货后外观是否完好,出厂资料是否齐全,用1000V 绝缘电阻表测试电缆芯之间及对屏蔽层和铠装层的绝缘电阻,电阻值应符合规定要求,试验完毕必须放电。

6.2电缆支架制作安装、电缆管配制预埋

6.2.1电缆支架制作、电缆管制作

(1)按设计要求尺寸下料;电缆支架用钢材必须先经平直方可下料,下料应使用型材切割机,不得用电、火焊切割。切口卷边、毛刺应打磨掉。下料后的钢材如有明显变形,则应再次进行校平直。组焊时,应采用样板台组焊,以提高工效和保证质量。立柱与横撑连接处应用满焊缝,焊缝应均匀。焊接后,应及时清除焊渣和药皮。电缆管按现场电气设备就位后的实际地点进行弯制,加工好的支架、电缆管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

(2)铅合金桥架及玻璃钢支架由厂家制作供货。

6.2.2电缆支架、桥架安装

电缆支架应安装牢固,横平竖直;托架支吊架的固定方式应按设计要求

进行。各支架的同层横档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其高低差不应大于5mm,托架支吊架沿桥架走向左右的偏差不应大于10mm。

在有坡度的电缆沟内或建筑物上安装的电缆支架,应有与电缆沟或建筑物相同的坡度。

组装后的钢结构竖井,其垂直偏差不大于其长度的2%;支架横撑的水平误差不应大于其宽度的2%;竖井的对角线的偏差不应大于其对角线长度5%;

对于采用铅合金或玻璃钢的支架,安装步骤相同,在固定及连接时采用螺栓连接。

竖井内的安装:1)当采用角钢进行安装时,先将设计开列的槽钢焊接于预埋件上作为支柱,然后在支柱上焊接竖井支架,支架焊接应牢固,并做到横平竖直,垂直和水平误差应符合规程规范要求。2)当采用桥架进行安装时,先进行预组装,对照桥架的固定眼孔位置在基础上锚孔,移开桥架,安装膨胀螺栓,再进行桥架组装,校正水平、垂直度符合规范要求后,紧固螺栓。

6.2.3电缆支架、桥架接地

电缆支架之间应用扁钢或铜导线连接。

电缆支架、桥架的起始端和终点端应与变电站主地网可靠连接。

电缆桥架连接部位采用两端镀锡铜鼻子的铜导线连接。

与接地网或接地干线连接的材料,其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6.2.4电缆保护管的预埋

根据图纸及电气设备的机构箱、端子箱的实际情况确定电缆管的位置及尺寸,以及弯制电缆管和加长电缆管,电缆管埋入地下后,可用U型卡

子固定在花角铁上或用钢管打桩焊接固定,为了不防碍主体设备的拆卸,电缆管不宜敷设到待接设备的端子箱、机构箱、设备接线箱的跟前;需加用一段金属软管或者阻燃塑料管进行过度。管口离设备电缆接线箱的距离为300mm~400mm。电缆管、金属软管及接头安装完成后由技术员负责自检。

电缆管预埋敷设或安装完后暂时不进行穿电缆等下一步工作,临时进行封口。

6.3电缆敷设

6.2.1敷设前检查电缆型号、电压等级、规格、长度应与敷设清单相符,外观检查电缆应无损坏。

6.2.2电缆敷设时应必须按区域进行,原则上先敷设长电缆,后敷设短电缆,先敷设同规格较多的电缆,后敷设规格较少的电缆。尽量敷设完一条电缆沟,再转向另一条电缆沟,在电缆支架敷设电缆时,布满一层,再布满另一层。

6.2.3按照电缆清册逐根敷设,敷设时按实际路径计算每根电缆长度,合理安排每盘电缆的敷设条数。

6.2.4敷设完一根电缆,,应马上在电缆两端及电缆竖井位置挂上临时电缆标签。

6.2.5电缆明敷设时,至少应加以固定的部位如下:垂直敷设,电缆与每个支架接触处应固定;水平敷设时,在电缆的首末端及接头的两侧应采用电缆绑扎带进行固定,另外电缆拐弯处及电缆水平距离过长时,在适当处亦应固定一、二处。

6.2.6电缆敷设时应排列整齐,不宜交叉,电缆沟转弯、电缆层井口处电缆弯曲弧度一致、顺畅自然。

6.2.7 光缆、通信电缆、尾纤应按照有关规定穿设PVC保护管或线槽。

6.2.8电缆在各层桥架布置应符合高、低压,控制电缆分层敷设,并按从上至下高压、低压、控制电缆原则敷设,不得将电力电缆及控制电缆混在一起。

6.2.9机械敷设电缆的速度不宜超过15m/min,牵引的强度不大于7Kg/mm2,电缆转弯处的侧压力不大于3kN/m2。

6.2.10金属保护管不宜有中间口,如有中间口应用阻燃软管连接,不用软管接头,保护管端用塑料带或自粘胶带包裹固定。金属保护管至设备或接线盒之间用阻燃软管连接,两头用相应的接头连接。

6.2.11高压电缆敷设过程中为防止损伤电缆绝缘,不应使电缆过度弯曲,注意电缆弯曲的半径,防止电缆弯曲半径过小损坏电缆。电缆拐弯处的最小弯曲半径应满足规范要求,对于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其最小弯曲半径单芯为直径的20倍,多芯为直径的15倍。

6.2.12高压电缆敷设时,在电缆终端和接头处应留有一定的备用长度,电缆接头处应相互错开,电缆敷设整齐不宜交叉,单芯的三相电缆宜放置“品”字型,并用相色缠绕在电缆两端的明显位置。

6.2.13.电缆敷设应做到横看成线,纵看成行,引出方向一致,余度一致,相互间距离一致,避免交叉压叠,达到整齐美观。

6.2.14高压电缆固定间距符合规范要求,单芯电缆或分相后各相终端的固定不应形成闭合的铁磁回路,固定处应加装符合规范要求的衬垫。6.2.15电缆敷设完后,应及时制作电缆终端,如不能及时制作电缆终

端,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密封,防止潮湿。

6.2.16电缆敷设完固定后,应恢复电缆盖板或填土,电缆穿墙或地板时,电缆敷设后,在其出口处必须用耐火材料严密封。

6.4 电缆头制作安装

6.4.1电缆头制作

(1)高压电缆头的制作须严格按照材料说明书要求进行,要注意电缆线芯对地距离应不小于125㎜;电缆头的制作过程应一次完成,以免受潮。

(2)高压电缆头接地应将钢铠和铜屏蔽分开接地,并作出标识,单芯电缆在一端接地即可但为了方便试验及其它原因,另一端接地线亦要引出。

(3)控制电缆制作时,电缆头开头尺寸和制作高度要求一致,制作样式统一。

(4)在剥除电缆外护套时,屏蔽层应留有相应长度,以便与屏蔽接地引出线进行连接。各层间进行阶梯剥除。

(5)控制电缆头的接地线采用4mm多股铜芯线,焊接接地线时要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温度过高损坏芯线绝缘。

(6)电缆头制作时所使用的热缩管采用统一长度加热收缩而成。电缆的直径应在所用热缩管的热缩范围之内。电缆头在套入热缩管前,可在开头处缠绕几层聚乙烯带,然后套入热缩管加热,这样使制作出来的电缆头比较饱满、圆滑,工艺美观。当使用聚乙烯带包电缆头时,要求缠绕密实、牢固可靠,缠绕长度一致。一个二次设备内的电缆头套的颜色

要求一致。

6.4.2电缆防火封堵(详见《防火封堵作业指导书》)

7. 安健环控制措施

7.1控制措施

7.1.1主要环境因素为废铁件、焊条头、废电缆盘、废电缆皮、废漆刷、废漆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并影响文明施工。环境影响控制:废铁件、焊条头、废漆刷、废漆桶及时回收并集中分类堆放在统一处理。

7.1.2装卸、运输盘时,应有防止电缆盘在车上滚动的措施,盘上的电缆头应固定好,滚动电缆盘的地面应平整,破损的电缆盘不得滚动,滚动电缆盘时注意防止电缆盘压脚。敷设电缆时,电缆盘应架设牢固平稳,盘边缘与地面的距离不得小于100mm。

7.1.3在开挖直埋电缆管的沟道时,应取得有关地下管线等的资料,否则在施工时采取措施,加强保护。只有在确知地下无其它管线时方可用机械开挖。

7.1.4敷设电缆应由专人指挥,统一行动,并有明确的联系信号,不得在无指挥信号时随意拉引;机械敷设电缆的速度不宜超过15m/min。

7.1.5在高处敷设电缆时,应做好高处作业措施,直线站在梯式电缆架上作业时,应核实其强度是否足够,否则应采取加固措施,严禁攀登组合式电缆和吊架。

7.1.7电缆经过孔洞、管子或楼板时,两侧必须设监护人,入口侧应防

止电缆被卡或手被带入孔内,出口侧的人员不得在正面接引。敷设电缆时,拐弯处为施工人员应站在电缆外侧。敷设电缆时,临时打开的隧道孔应设遮栏或标志,完工后立即封闭。不得在电缆上攀吊和行走。

7.1.8爱护站内绿化,施工中不得随意踩踏草坪;施工场所严禁吸烟。

8、质量控制措施

8.1 电缆支架作业

(1)电缆支架的层间允许最小距离,当设计无规定时,可采用表7-1的规定。但层间净距离不应小于两倍电缆外径加10mm,10kV及以上的高压电缆不应小于2倍电缆外径加50mm。

表7-1-1 电缆支架的层间允许最小距离值(mm)

注:h表示槽盒外壳高度

(2)电缆支架应安装牢固,横平坚直,托架支吊架的固定方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各支架的同层横档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其高低偏差不应大于5mm。在有坡度的电缆沟内或建筑物上安装的电缆支架,应有与电缆沟或建筑物相同的坡度。电缆支架最上层及最下层至沟顶、楼板或沟底,地面的距离,当无设计规定时,不宜小于表7-1-2的数值。

表7-1-2 电缆支架最上层及了下层至沟顶、楼板或沟底、地面的距离(mm)

(3)电缆支架无明显扭曲、下料误差应在5mm范围内、切口应无卷边、毛刺;电缆支架、桥架、槽盒全长均应有良好的接地。

8.2 电缆保护管作业

8.2.1电缆穿管敷设时每一根只穿一根电缆(土建预埋管除外),管的内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 1.5倍,管的埋深不应小于0.1m,各保护管应可靠接地,电缆敷设完毕后管的两端应进行封堵。

8.2.2金属电缆管连接应牢固,密封应良好,两管口应对准。接缝应严密,不得有地下水和泥浆渗入。

8.2.3电缆管应有不小于0.1%的排水坡度。

8.3 电缆敷设及电缆头制作

8.3.1电缆敷设时不应损坏电缆沟、电缆管、电缆坚井的防水层。电缆在终端头与接头附近宜留有备用长度。

8.3.2电缆各支点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不应大于表7-3-2中所列数值。

表7-3-2 电缆各支持点间的距离(mm)

8.3.3电缆敷设的最不弯曲半径应符合表7-3-3的规定。

表7-3-3电缆最小弯曲半径

注:表中D为电缆外径。

8.3.4电缆敷设时不应出现交叉,不同单元的电缆应尽量分开,分别在各自的电缆沟内敷设,电缆在支架上由上至下的敷设顺序为:从高压至低压的电力电缆,从强电至弱电的控制电缆、信号电缆和通信电缆,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小于其外径的10倍。

8.3.5户外电缆沟进入主控室和配电室、高压室的入口处以及电缆沟穿越站区均作防火封堵,电缆经过的孔洞用防火堵料封堵。

8.3.6电缆敷设完毕后,应对动力电缆进行耐压试验,测得绝缘电阻合格后,方能接线。对于二次部份控制电缆的敷设,查清电缆的起始点及

接线的具体位置,确保无误方可敷设接线。

8.3.7电缆规格应符合设计规定,排列整齐,无机械损伤,标志牌应装设齐全,正确、清晰。电缆的固定、弯曲半径、有关距离和单芯动力电缆的金属护层的接线,相序排列应符合要求。

8.3.8 在下列地方应将电缆加以固定

垂直敷设或超过45度倾斜敷设的电缆在每个支架上,桥架上每隔2m 处。

水平敷设的电缆,在电缆首末两端及转弯、电缆接头的两端处,当对电缆间距有要求时,每隔5m至10m处。

单根电缆的固定应符合设计要求。

护层有绝缘有求的电缆。在固定处应加绝缘衬垫。

8.3.9电力电缆接地线应采用铜绞线或镀锡铜编织带,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表7-3-9中的规定。

表7-3-9 电缆终端接地线截面

8.3.10控制电缆终端可采用一搬包扎,接头应有防潮措施。

8.4. 质量检验按Q/CSG 1007.2- 《110kV~500kV送变电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第2部分:变电电气安装工程》中Q/CSG表7 表7.1表7.1.1表 7.2 表7.2.1表 7.3 表7.3.1 表7.3.2 表7.3.3 表7.4表 7.4.1表7.4.2 表7.5 表7.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