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课件

跨文化沟通技巧
培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与效率。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念,培养 具有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的人才。
教育内容与方法
将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课程设置、教材 编写和教育方法中,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谢谢聆听
和作用。
03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
总结词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直接观 察和体验当地文化。
详细描述
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长期居住在研究地区, 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 方式、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以及这些文 化元素如何影响当地人的行为和思想。通过 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信 仰、习俗、社会组织、艺术、科技等 方面,涵盖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
详细描述
文化人类学不仅研究不同文化的特点 和差异,还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结 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文 化如何传承和发展。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具有综合性、比较性、跨学科性和实地调查等特点。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文化进化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现代的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环境问题、技术发展等新议题的涌现,文化人类学将更加关注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化变迁与适应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等领域。
文化人类学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面对全球化、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复杂局面,文化人类学需要应对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如何理解不 同文化之间的互动等挑战。
文化人类学论文

文化人类学论文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科学,而文化人类学则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描述各种不同文化和民族的特点、差异和共同点。
本论文将探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研究内容,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一、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是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共同创造的,传承下来的、共同符号系统的总和。
在不同的群体中,人们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社会组织形式等来定义自身的文化身份。
文化人类学主要关注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系统、政治体制、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
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采用一系列研究方法来获取、分析和解释数据。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亲自进入被研究群体所在的文化环境中,与被研究对象建立联系,并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
参与观察则是指研究者成为被研究群体的一员,深入了解被研究群体的生活,通过参与其中的活动来获取研究材料。
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内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广泛而丰富。
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如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等。
在宗教人类学方面,研究者会关注不同民族的信仰体系、祭祀形式以及宗教仪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医学人类学方面,研究者会关注不同文化对疾病、健康和医疗的理解和治疗方式。
在经济人类学方面,研究者会关注不同社会的生产方式、分配制度以及资源利用方式等。
四、文化人类学的实例为了更好地说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以下以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假设研究者对某个原始部落的文化进行田野调查,主要关注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
研究者在实地观察中发现,该部落采取部落首领制度,社会地位和权力由首领继承,而经济方面采取共享资源的方式进行生产和分配。
研究者通过与该部落成员的交流和观察,了解到他们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技能等因素分工,共同生产和分享资源。
在这个实例中,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这两种方法,获取了关于该部落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的数据。
文化人类学的科学观

文化人类学的科学观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其科学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描述性科学。
文化人类学并不试图证明或否定任何某种文化现象的真实性或正确性,而是力求以最客观的方式来描述和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
2.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比较性科学。
文化人类学家通过对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比较,探讨人类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共性和个性。
3.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历史性科学。
人类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中发生着变化,文化人类学家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了解并解释这些变化,并尝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4.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反思性科学。
文化人类学家反思自己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与方法论,并努力消除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偏见和误解,以达到更为准确的理解和交流。
总之,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极具综合性的学科,其科学观并不单一,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表述,但以上几点概括了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特征和方法。
人类学类别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

人类学类别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及其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科,而人类学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其中包括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
本文将就这两个类别展开讨论,并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文化人类学家通过研究人类群体的行为、习俗、价值观念、语言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深入理解人类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在进行文化人类学研究时,人类学家通常会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
他们会选择一个具体的社会群体或文化团体,长时间地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观察、记录和与他们交流,以获取对该文化群体的深入了解。
这种实地调查的方法使得文化人类学家能够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被研究群体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涉及到各种文化现象和实践,包括宗教、婚姻、家庭、教育、语言、艺术、经济、政治等。
文化人类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不同文化的差异,可以揭示人类共性和多样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二、考古学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它通过对人类在古代的物质文化遗迹进行挖掘和研究,来揭示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考古学家通过挖掘遗址、发掘古墓和出土文物等方式,收集和分析各种古代遗迹,如建筑物、工具、骨骼、陶器等。
通过对这些遗迹的研究,考古学家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结构、经济、技术、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推断和研究古人的生活方式、习俗、信仰等。
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包括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
考古学为我们认识人类的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线索,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重构过去人类社会的面貌。
三、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的关系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都是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它们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联系。
文化人类学主要关注现代人类的文化现象和社会行为,它通过实地调查和人类群体交流来获取研究材料,注重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深入理解。
文化人类学的入门知识

文化人类学的入门知识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认知方式、语言、艺术和习俗等。
本文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帮助读者了解这门学科的入门知识。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艺术技巧等。
文化是社会共同创造、传播和维持的一系列符号和意义体系。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文化是共享的:文化是由一个群体或社会中的成员共同创造和传播的,它是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指导原则。
2. 文化是符号系统:文化通过语言、符号、图像等形式来传达信息和价值观念,这些符号系统是人们共同理解和交流的基础。
3. 文化是学习的结果:人们从社会环境中学习和获得文化,通过社会化和传承的方式将文化传递给后代。
4. 文化是动态的: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化和变化的。
它受到历史、环境和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了解和解释人类文化。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自参与和观察研究对象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社会组织等。
2.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通过阅读和研究已有的文献资料来了解和分析文化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书籍、报纸、音像资料等来获取信息。
3. 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通过采访和记录老一辈人的经历和回忆来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和社会变迁。
4. 影像资料分析:通过分析影像资料,如照片、电影等,来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变化和发展。
三、文化人类学的应用领域文化人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介绍几个文化人类学的应用领域:1. 发展与国际援助: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问题,为国际援助和发展项目提供文化适应性的建议和方案。
2. 跨文化沟通: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介绍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各种行为和社会实践的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动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展开论述。
研究对象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共同创造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符号体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的本质特征。
社会实践文化人类学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文化如何影响和塑造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
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研究方法,通过在现实社会中亲自参与观察和记录,以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各种行为实践和社会关系。
反应性研究文化人类学强调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反应性研究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记录观察结果,还要考虑被研究者对研究的影响,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反思。
长期观察文化人类学认为没有短期观察可以真正理解一个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因此,长期观察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在田野中长时间生活,研究者可以逐渐融入被研究社区,更好地理解其文化。
多重视角文化人类学主张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和理解文化现象。
研究者需要通过历史、语言、社会等多个维度来分析文化,并尽可能减少以自己文化视角为中心的主观偏见。
研究内容认识文化差异文化人类学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揭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并避免将自己的文化标准强加于他人。
理解文化变迁文化人类学关注文化的动态变化过程。
通过研究社会变迁、全球化和移民等现象,探讨文化变迁的原因、方式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文化的演化。
解释文化意义文化人类学致力于揭示文化背后的意义和象征,探讨人类行为和社会实践的文化根源。
通过研究神话、符号、仪式等文化表达形式,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追溯文化历史文化人类学通过考古学、历史学等方法,追溯人类文化的历史变迁。
文化人类学介绍

文化人类学介绍文化人类学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学术领域,涉及到对各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包括语言、艺术、宗教、社会结构、经济系统等等。
它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出普遍性和差异性,并试图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
下文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起源、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及其重要性。
起源:文化人类学最早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
19世纪,西方国家开始进行殖民统治,人类学家开始深入到其殖民地的文化中,对那些传统的、被视为“野蛮”的文化进行了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得以完善,对于理解“他者”文化的本质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
田野调查指的是人类学家亲自深入到一个文化的环境中,与当地人沟通交流、观察他们的行为、语言、信仰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这个文化。
田野调查常常是一个漫长而耗时的过程,需要人类学家与当地人建立信任关系,并利用各种信息来源,包括口头传统、文化制品、历史文献等等。
除了田野调查外,文化人类学还采用一些比较方法、历史方法、结构方法等理论和方法论来研究人类文化。
研究领域: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研究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人类学:研究人类语言的起源、发展和变化,从语言中反映出人类思维、文化和社会的本质。
2.民俗学:研究人类的传统、节日、习俗和仪式等。
3.考古学:研究人类历史上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果,揭示人类社会的演变和人类行为的本质。
4.社会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以及人类行为和社会变迁的本质。
5.文化生态学:研究人类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探讨人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生态背景及其影响。
6.商业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和商业文化,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方面。
重要性: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和差异,它不但研究文化的本身,还研究文化与人类行为和社会的联系。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研究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涉及到语言、社会组织、符号、仪式等内容。
它通过对人类行为和文化系统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涵盖了一组人类创造的、对其生活有意义的知识、信仰、价值观、规范、符号和物质产品。
文化是一种被共享的模式和理念,它不仅反映了特定社会的认知和行为方式,还具有社会共同性和历史延续性。
文化的特征有几个方面:1. 文化是学习获得的:人类通过社会化和教育过程来习得文化,在社会中学会特定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2. 文化是主观和客观的:文化不仅是人类的思考方式和表达形式,也是物质产品和技术的表现。
它既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也存在于物质世界中。
3. 文化是动态的:文化是不断变化和演化的,它受到历史、环境和人类创造力的影响。
文化的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文化人类学采用多种理论框架来解释和理解人类文化。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理论框架:1.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和文化功能之间的关联。
它认为文化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和维持社会秩序而存在的。
2. 符号学:符号学研究人类文化的符号系统和意义产生的机制。
它认为人类使用符号来表示和传递意义,并通过符号在社会中建立联系和理解世界。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将文化和社会的变迁看作是经济和政治力量的结果。
它认为文化和社会结构是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反映。
4.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关注文化的多义性和相对性。
它认为文化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多重解读和内在矛盾的。
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通过具体的研究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数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在特定社会中生活一段时间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人类学》
一、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陈靓
七、课程简介:
文化人类学关注的重点是人类创造的文化。
本门课程将介绍文化人类学所涉及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人类的生计方式、语言与文化、婚姻与家庭、亲属称谓与继嗣、政治组织、族群、以及人类的宗教等内容。
运用整合的民族志研究方法,以一种谦卑的自下而上的草根姿态静察人类,以期洞悉文化与社会,由此构建关于人类及其行为的总括性知识,达到不带偏见地认识人类差异性与文化多样性、获得对人的实实在在的理解与关怀的目的。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2课时)
第一节体质人类学
一、人类学
二、体质人类学
1.定义
2.研究领域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
一、考古人类学
二、民族学
三、语言人类学
四、狭义的文化人类学
第三节文化人类学发展简史
一、西方萌芽时期
二、西方发展时期
三、传入中国时期
思考题:
1、何谓文化人类学?其研究领域是什么?
2、简述中国文化人类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4课时)第一节古典进化论学派
一、泰勒的三阶段进化论
二、摩尔根的技术进化论
第二节历史特殊论学派
一、文化区域论
二、心理人格学派
第三节传播论学派
一、英国学派
二、德奥学派
三、美国学派
第一、二、三节2学时,教师讲授
第四节新进化论学派
一、怀特的文化马克斯主义
二、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
第五节功能主义学派
一、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
二、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
第六节法国结构主义学派
一、结构主义学派产生的背景
二、主要观点
三、对结构主义学派的评价
第七节新民族志学派
一、新民族志学派产生的背景
二、新民族志学派主要观点
三、对新民族志学派的评价
第四、五、六、七学生讨论课,布置参考书,指定4-6个学生准备PPT,师生讨论。
思考题:
1、与古典进化论比较,新进化论新在哪里?
2、法国结构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三章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4学时)
第一节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研究题目
二、形成假设
三、制定考察计划
第二节田野调查技术
一、参与观察的概念
二、访谈
1.正式访谈
2.非正式访谈
三、物质资料的收集
四、抽样方法
1.概率抽样
2.判断抽样
五、田野工作者应具备的态度
第三节编写调查报告
一、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二、统计分析法
三、理论建设
第四章生计方式(4学时)
第一节狩猎和采集
一、低能量的支出
二、社会组织三、生态系统评估
第二节园圃农业
一、园圃农业的特点
二、能量开支和生态系统三、社会组织
第三节集约农业
一、农业的集约化
二、集约化农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后果
三、集约化农业对社会产生的后果
第四节畜牧业
一、畜牧业的发生
二、畜牧业的适应方式
三、畜牧业的社会组织
四、畜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关系
第五章语言与文化(4学时)第一节语言的起源
一、动物的信息交流
二、产生语言的生理条件
三、从封闭的交流到开放的交流
四、人类语言能力进化的原因
第二节描述语言学
一、音素
二、词素
三、语法
第三节历史语言学
一、比较的方法
二、同源语言演变史学
三、语言分化的过程
第四节社会语言学
一、定义
二、内涵
三、不同情景下的语境
第五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二、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第六节语言与民族
一、语言系统与民族特征
二、语言与社会、民族的关系
三、语言反映民族的特点
四、语言对民族研究的作用
思考题:
1、试评萨皮尔的语言决定论
2、试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六章婚姻与家庭(3学时)第一节婚姻的定义
一、什么是婚姻
二、婚姻的普遍性
第二节婚姻的规定
一、乱伦禁忌
二、外婚制和内婚制
三、指定婚和优先婚
四、单偶婚和多偶婚
五、婚姻的代价
第三节婚后的居住方式
一、新居制
二、从父居
三、从母居
四、两方居、
五、两可居
六、从舅居
第四节离婚
第五节家庭
一、核心家庭
二、多偶婚家庭
三、扩大家庭
思考题:
1.什么是婚姻?聘礼与嫁妆在婚姻中有何意义?
2.什么是家庭?如何理解常见的家庭类型及其变体?
第七章亲属关系和继嗣(3学时)第一节亲属关系和社会组织
第二节亲属分类的原则
一、亲属类型和亲属称谓
二、亲属分类原则
第三节亲属分类的系统
一、奥马哈式亲属称谓
二、克罗式亲属称谓
三、易洛魁式亲属称谓
四、夏威夷式亲属称谓
五、爱斯基摩式亲属称谓
六、苏丹式亲属称谓
第四节亲属称谓与实际情况的差异
第五节亲属称谓与社会行为
第六节继嗣群
一、单系继嗣群
1.父系继嗣
2.母系继嗣
3.单系继嗣群的类型
4.单系继嗣群的功能
二、复系继嗣
1.双系继嗣
2.双边继嗣
思考题
如何认识人类的亲属称谓制度?
第八章族群、民族与种族(4学时)
第一节族群
一、族群概念的系谱
二、族群的定义
三、族群性
四、族群认同
五、族群认同理论
1.原生论
2.情境论
3.边界论
4.融合论
5.对立论
六、族群认同与文化相对论
第二节民族
一、民族概念的系谱
二、民族的定义与发展
三、民族与族群的关系及其运用
四、中国的民族识别及民族政策
第三节种族
一、种族的概念
二、种族主义
三、种族冲突及其根源
四、种族与民族
包括讨论课两学时,以《华夏边缘》、《游牧的抉择》为指定参考书,指定4-6个学生准备读书笔记,谈谈自己对族群、民族、种族的理解,以及族群的界定对考古学研究的启示。
思考题
1.族群、民族与种族有何区别?
2.族群、民族或者种族的身份对你有何意义?是否影响你的生活?
第九章团体和政治组织(4学时)
第一节社会团体
一、非自愿性团体
二、自愿性团体
三、各类社会团体出现的原因
第二节政治组织
一、游群组织
二、部落组织
三、酋邦
四、国家
第三节解决冲突的方法
一、争端的和平解决
二、冲突的武力解决
思考题:
1.政治组织都有哪些类型?
2.有哪些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
3.有哪些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
包含两学时讨论课,不特意指定参考书,请4-6个同学做PPT,讨论的主题是文明的特征,国家的起源?考古学上如何定义文明?
第十章信仰与仪式(4学时)
第一节什么是宗教
一、进化论的观点
二、心理学的观点
三、社会学的观点
四、象征化的观点
五、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第二节宗教信仰
一、神力信仰
二、神灵信仰
三、宗教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宗教仪式
一、神圣的象征符号
二、人神直之间的媒介
三、宗教仪式的种类
四、宗教仪式的内容
第四节宗教的作用
一、心理学上的作用
二、生态学上的作用
三、社会学上的作用
思考题:
1.泛灵信仰与泛生信仰有哪些异同?
2.宗教是如何实现社会控制的?
文化人类学参考数目
1.黄淑娉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宋蜀华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绫部恒雄著、周星等译:《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4.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5.威廉•A•哈维兰(WilliamA.Haviland)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版;
6.菲奥纳•鲍伊(FionaBowie)著,金泽译:《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1版;
7.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中译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8.摩尔根:《古代社会》,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
9.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
10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华夏出版社,2002,
11.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12.克利福德•格尔兹著:《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一译《菊花与剑》),中译本,有两种译本,任选一种
14.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15.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