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滑坡研究进展
论滑坡与泥石流

论滑坡与泥石流中光高级中学高一五班范思佳一、研究动机近年来重大泥石流山体滑坡之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例如2008年11月5日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已造成40人死亡43人失踪,电力、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因灾直接损失5.92亿元。
二、研究的目的:让人们知道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并学会怎样去避免这种灾害,即使发生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学会把损失降到最低。
三、研究方法:上网调查或者问专家查找相关书籍。
四、研究内容:1、产生原因:地震是因为板块移动,地震可以造成滑坡和泥石流。
山上植被减少也会增加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2、两类灾害的区别:然后要清楚其组成部分,了解周围岩土体的成分,然后再根据这些堆积体的性质来确定比较清楚。
一般来说,滑坡的岩石、矿物成分一般和附近土和岩石一致,而泥石流堆积体物质成分更为复杂,来源更广更远,可以把大部分这种堆积物排查。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沟谷上游比较开阔,坡度较缓,这样产汇流面积大,并且有利于松散堆积物的堆积。
而滑坡体主要看坡度、后缘和植被等。
3、分布的地域:山区4、治理方法:①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2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如修建隧道、护坡、挡墙、顺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3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5、泥石流前兆:山体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房屋倾斜、开裂。
6、应急避险: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
处于危险区,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个都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研究

摘 要 介 绍 了滑 坡 和 泥 石 流 灾 害 的 国 内外研 究 进 展 及 其 关 键 防治 技 术 , 工程 措 施 、 物 措 如 生
Ct, azo , nu7 0 7 ) i L nh u Gas 30 0 y
施、 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相结合 的综合措施 。并提 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 包括建立现代化 的滑坡和泥石流预警 系统 , 开展林草植被 快速恢复与建造技 术、 滑坡和泥石流综合治理新技
术 的研 究。
Ab t a t Do si n v re s r - srC me t a d o e s a e c
73 07 0 0
P e e to n n r Io r v n i n a d Co t o f
L n l n De i I a dsi a d de br F - s
O s ses W Dia t r
Y^ 0Ⅺ - N_ 晡 ea (h n c unS a — t lZ o gh a hn
的德意 志君主 国议会 通过 了 《 荒溪治
理法》 ,在 山区建 立森林 工程措 施体 系。 1 1 年 , 联开始 以治 理水土流 9 7 苏 失为 目的的防护林建设。 94年 , 13 美国
流和 滑坡 山地 灾害多发 区,已造成灾
害并有考察资料的泥石流沟就有 4 7 8 3 条, 占全 国 目前 已掌握 泥石 流 沟数量
J u n l f Hc o r a o Ag  ̄mr l a a to h lg 2 1 - l 。 : 0 7 a tsr p oo y 0 2 Vo No4 7 - 2 C 2
楚雄市西部地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研究

王 学 良 :楚 雄 市 西 部 地 区 滑 坡 和 泥 石 流 灾 害 研 究
河 境 内。
本 烈 度 的 关 系 而 言 ,据 统 计 烈 度 为 Ⅶ 度 时 发 生 率 为 3 % ,V 度 时 为 2 % 。 0 I 5 据 楚 雄 地 区 地 震 烈 度 区 划 和 地 震 分 布
及 发 震 的 可 能 性 分 析 ,楚 雄 地 区 地 震 基 本
2 .西 南 滑 坡 泥石 流 特性 及 分 布 区
包括 宜 茨 乡 、大 地 基 乡 、西 舍 路 乡 、 中山镇 、新 村 乡 ,有 滑 坡 5 0处 ,以 大 中 型 为 主 ,其 中宜 茨 乡有 大 型 滑 坡 2处 、 中型 2
楚 雄 市 地 处 云 贵 高 原 西 南 部 ,滇 中 高
原 中部 ,金 沙 江 水 系 与 红 河 水 系 分 水 岭 地
区共 有 滑 坡 泥石 流灾 害点 17个 ,其 中滑 坡 0
点 9 2个 ,泥 石 流 点 1 个 ,均 属 于 红 河 5 水系 。] [
带 ,以 白衣 河 为 界 将 楚 雄 市 分 为 东 部 地 区
王 学 良
( 雄师 范学 院 ,云南 楚 雄 650 楚 7 0 0) 摘
对策。
要 :通 过 对楚 雄 市西 部 地 区滑 坡 泥 石 流 灾 害 的调 查 分 析 , 阐述 了 该 地 区滑 坡 泥 石 流 的特 性
及 灾 害 区域 分 布 、发 展 演 化趋 势 ,从 而 针 对 该 地 区 滑 坡 泥 石 流 灾 害 现 状 和 特 点 ,提 出 了研 究 性 防 治 关 键 词 :楚 雄 市 西 部 ;滑 坡泥 石 流 ;分 析 ;防 治对 策 中图 分 类 号 :P 9 文 章 标 识 码 :A 64 文 章 编 号 :17 — 7 0 ( 0 7 0 — 0 6 — 0 61 4 6 20 ) 3 00 3
震后滑坡演化规律与补给泥石流机制研究

震后滑坡演化规律与补给泥石流机制研究一、震后滑坡演化的规律我们都知道,地震一旦发生,那种摇晃、震动让人提心吊胆。
可是,地震的“后遗症”可不止这些,尤其是对于山地和丘陵地区,滑坡就像是地震后的“后宫甄嬛”,悄悄地在背后作祟。
地震带来的土壤和岩石震动,把山体给撼动了,结果很多地方就发生了滑坡。
你可能会想,滑坡不就滑一滑嘛,没啥大不了的。
但事实可不那么简单,滑坡一旦发生,山体的一部分就会倾泻而下,甚至会像泄洪一样,带着泥石流往下冲,损失可就大了。
而这些滑坡,特别是在震后的情况下,它们可不像平时的滑坡那样稳当。
震后滑坡的演化有一个特别的规律。
初时,山体只是微微松动,好像是地震的震后余波让岩土“打了个喷嚏”。
过一段时间,这种松动会逐渐变得明显,就像“拖泥带水”的步伐一样,慢慢地越来越严重。
泥土和石块开始不安分,整个山体逐步崩塌,变得愈发危险。
最初的滑坡可能还没那么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体会因震后环境的变化,逐渐出现更强的滑坡现象。
二、震后滑坡与泥石流的“亲戚关系”说到滑坡,大家可能会觉得它只是“动土”,但其实它和泥石流之间可有一段不解之缘。
滑坡不仅仅是山体的一个“自我革命”,它还很容易成为泥石流的“发源地”。
当山体发生滑坡的时候,土石一旦松动,接下来的问题就来了——这不就给泥石流制造了充足的“原材料”嘛!滑坡的泥土、碎石一旦与水混合,就可能引发滔天的泥石流,真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山体一旦崩塌,泥石流几乎是立马“上场”!这时候的泥石流可是非常“难缠”的,不只是水流的“捉弄”,还加上了土石的“闯入”,不仅仅是单纯的水流灌溉。
震后土壤的松动和湿度变化也会大大增加泥石流的发生几率。
你看,那些本来比较稳定的地方,突然一下被水冲刷、土石滑落,泥石流就像是开了“外挂”一样,瞬间变得更加猛烈,想要阻挡它简直比捉住一个飘逸的风筝还难。
三、补给泥石流的机制说到补给泥石流,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只是个术语,它的意思就是泥石流背后的“补充能源”——这些“补充”不仅来自滑坡本身,还跟周围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论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滑坡的成因滑坡是地壳运动活跃地区的一种常见地质现象。
它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成因包括地震、降水、地下水位变化、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等。
1.1 地震地震的发生常常引起地表和地下岩土体的运动,进而导致滑坡现象。
特别是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地震所产生的剪切力能够引发滑坡的发生。
1.2 降水降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长时间大量降水或短时间强降雨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上升,岩土体饱和度增加,使得滑动面的剪切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滑坡。
1.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滑坡。
例如从湖泊、河流和人工水库中大量取水,将导致孔隙水压降低,岩土体重力释放,进而引发滑坡。
1.4 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山区的大规模开发、挖掘和砍伐植被,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现象。
二、滑坡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滑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减轻其破坏性。
2.1 滑坡监测与预警通过在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利用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指标,可以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将帮助人们提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损失。
2.2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能力。
2.3 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等手段,加强对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2.4 建设抗滑坡工程在滑坡易发区,可以采取一系列抗滑坡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排除地下水、设置防护堤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和抵御滑坡的能力。
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尤为显著,其中泥石流地质灾害以其破坏性和致命性而备受关注。
泥石流是由降雨、融雪或其他地质因素引起的大规模自然灾害,对居民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成为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探讨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现状如下。
目前,研究者主要通过对泥石流形成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降雨等因素进行分析,以评估地区的泥石流风险。
同时,地形、地貌和地层的特征也被广泛考虑,这些因素在泥石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研究者采用了各种可行的模型和方法,包括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等。
这些模型和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泥石流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然而,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
首先,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是评估工作的基础。
然而,由于泥石流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导致数据收集和整理困难重重。
同时,数据的质量和精度也影响着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目前,大部分评估方法都是基于历史数据和案例研究,这限制了评估结果的普适性和预测性。
此外,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应用也有待于加强,如遥感技术、地质雷达和无人机等对于数据采集和地质特征分析具有较大的潜力。
针对上述问题,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如下。
首先,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将更加精细化和自动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技术将被引入,如无人机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将为数据处理提供更多可能性。
其次,评估方法将更加多元化和集成化。
除了传统的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方法也将被广泛应用于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
这将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和普适,并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
此外,国际间的合作和数据共享也将推动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在全球范围内,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进展灾害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监测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首先是地震监测技术的创新,如通过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震并进行相关预警。
其次是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技术的提升,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可以实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前后的影像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灾害的规模和范围。
二、地质灾害预测与评估技术的进展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是减灾工作的关键。
随着技术的进步,地质灾害预测与评估的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例如,利用数学模型和地质信息系统,可以模拟和预测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
此外,借助先进的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可以提前预测地下水位上升引发的滑坡和地面沉降等灾害。
三、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的进展地质灾害治理是减轻和避免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目前,地质灾害治理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例如,在滑坡治理方面,采用了多种加固手段,如土木工程措施、地下排水系统和固结剂注射技术等,以增强地表和地下结构的稳定性。
在泥石流治理方面,除了减少泥石流形成的降雨入渗,还采取了控制泥石流运动的措施,如构筑固定坝和导流坝等。
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展望虽然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监测技术的精确性和实时性,以更好地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
其次,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预测研究,以提供基于科学数据的灾害防治策略。
此外,还需要不断创新治理技术,提高其可操作性和适用性,以应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和条件。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涉及了监测、预测与评估、治理等方面。
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但仍然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究,以更好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保障人类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青藏高原山区泥石流滑坡活动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

1 泥石流滑坡活动特征
1.1 形成泥石流滑坡的基本条件 岩石性质一方面能够决定泥石流的形成性质,
另一方面还能决定岩体破坏方式与难易程度。由于 受到新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工程建设活动以及人类
由于底层岩性较差,大面积雨水渗入山区破体 内,不仅 使 岩 土 体 自 重 增 加,还 提 高 了 孔 隙 水 压 力[5]。此外,提 升 了 地 下 水 位,使 滑 面 岩 土 体 物 理 力学参数下降。在干湿的反复交替作用下,促进了 岩土体节理裂隙发育。总之,在受到地震与暴雨因 素下,容易诱发滑坡现象。每年 6~9月汛期,暴雨
活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发育带在受到 风化作用后,岩石破碎,从而导致山体不稳定,为泥 石流形成 创 造 了 丰 富 松 散 固 体 物 质[2]。 再 加 上 第 四系松散堆积物易遭到冲刷与侵蚀,因此泥石流固 体物质是以沟床内冲积物滑坡与崩塌所形成堆积 物、山坡上残破堆积物为主要来源。在本研究区中 在多种构造因素中直接或者间接促成了泥石流滑坡 形成。研究区为强烈多发地震区,增加了泥石流、滑 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再加上降雨等因素作用 下,极易引起滑坡现象。有相关资料指出,在没有充 足水源条件下,只有丰富固体物质是难以形成泥石 流滑坡现象的[3]。因此,水源同样也是促成泥石流 形成的一大前提条件。研究区常年平均降水量大约 在 600mm,且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强度较大,主 要降雨形式为暴雨或特大暴雨,成为诱发泥石流滑 坡的主要 动 力 条 件[4]。 雨 水 在 渗 入 到 土 体 岩 石 裂 隙中,地下水在反复冻融作用下,不断增加了裂隙, 降低了岩土体抗碱强度,促进了软弱结构面形成,使 岩土完整性得到破坏,增加静水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颗粒流模型 19世纪末,Heim和Buss率先推断固体颗粒物质之间 的碰撞是碎屑流之所以呈流态化运动的原因。 Hsu发展了这一理论 ,他引入了 Bagnold的无黏性颗 粒流理论, 认为高速远程滑坡 —碎屑流是纯固相碎屑流 体 ,在运动的过程中 , 受到了来自地面的剪应力 ,如果碎 屑流运动速度足够大, 则剪应力足够大 ,底部颗粒便会 对上部碎屑颗粒施加向上的碰撞力,碎屑流体积膨胀 , 体内涌入大量的流体使颗粒间的有效应力减弱, 导致颗 粒流与地表面的有效正应力减小,摩擦阻力降低,所以碎 屑流能够高速运动很长的距离。
③ 能量传递模型 最早是由Eisbacher提出的,滑坡体崩落下降与平坦 地面碰撞后 , 会在碰撞点形成一个倾向运动方向的陡 坎 ,以陡坎为界 , 陡坎后面停留着约 2 /3的碎屑堆积物 , 而其余 1 /3 的碎屑堆积物则呈流态化的特征向前伸展 。 他认为陡坎为这两部分碎屑流的能量交换点 ,当滑 体整体在此与坡面碰撞破碎时 ,后部的碎屑物质把能量 传递给前部碎屑 , 停止运动 ,而前部接受能量的碎屑物 质继续向前运动 , 因此比滑体作为一个整体时运动更长 的距离 。
一、泥石流颗粒的标度分布
2、研究内容
图为云南蒋家沟几个不同密度的泥石流样本的颗粒分布曲线
尽管大致可以看到粗颗粒随泥石流密 度的增大而增多,但不同粒径的峰值 是很随机的,很难用某个简单的数学 函数来进行描述。
一、泥石流颗粒的标度分布
而其累积曲线则体现了较好的一致性,可以粗略地用指数函数表示。
P( D) = Cexp( - kD) k 为一个表示颗粒性质的系数; D 为颗粒直径; P( D) 为大于粒径D 的颗粒百分比。
一、泥石流颗粒的标度分布
3、应用
1、不同土体的分布差异只是表现为参数μ 和Dc的不同,而这恰好说明 不同的泥石流可以通过这2 个参数来进行刻画和区分。 参数μ反映土体的孔隙度,即土体的松散程度,μ值大对应于低密度泥 石流,μ 值小则对应于高密度泥石流。Dc反映颗粒组成的范围,值越大, 对应于颗粒变化的范围也越大,粗颗粒含量越多,泥石流密度越大, 泥石流的输移能力越强。 2、样本分析发现,泥石流大都发生于μ < 0. 1 的情况下,而对于高容 重泥石流,μ < 0. 05,所以可将0. 1作为泥石流发生的阈值。 可在对潜在泥石流区的颗粒物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μ 与Dc两 个参数对可能发生的泥石流进行预测性评价。 3、由于土颗粒大都满足区域一致的性质,则可通过对各流域颗粒的分 析,进而对各流域可能发生的泥石流情况进行评估。
3.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简要介绍
4.结构对比
5.该结构的工程意义
二、泥石流防治新结构—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
1.设计背景
通常,泥石流固相物质的粒度分布较为广泛,并包含许多粗颗粒,甚至是 巨砾。这些粗颗粒的存在,大大增强了泥石流的冲击破坏能力。因此,通 过水石分离方法对粗颗粒进行调控,减少其含量,能够有效减小泥石流的 规模和破坏力,降低泥石流的危害,从而达到减灾目的,目前具有水石分 离功能的泥石流减灾工程主要为各种透水型拦挡坝,然而,这些结构存在 一个普遍问题,即结构开口易被分离出的固体颗粒堵塞并造成淤积,从而 导致结构的水石分离功能不能持续发挥,并失去减灾功能。
尽管上述分布对高密度泥石流有 很好的拟合程度,但对低密度泥 石流颗粒的描述却还不够准。
一、泥石流颗粒的标度分布
考虑同时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 对颗粒粒径分布进行描述。 假定:P( D) = CD-μexp( - D/Dc) 通过对云南蒋家沟泥石流样本 的分析,发现这种分布对各种 密度的土颗粒都具有很高的符 合程度。 幂指数μ与土体结构( 特别是孔 隙度) 有关。 同时,密度ρ与幂系数μ同样满 足幂函数的对应关系。是一个 能反映泥石流颗粒整体性特征 的指标,同样具有一定的普适 性。
2.具有水石分离功能的透水型拦挡坝分类
目前的泥石流减灾工程中,用于调控粗颗粒的措施主要为各种透水型拦挡 坝,根据其结构型式、受力特点以及选用的建筑材料,可以将其分为混凝 土立式刚性结构( 缝隙坝、切口坝、梳子坝等) 、钢制立式刚性结构( 钢 管格子坝、梁式格栅坝等) 、卧式刚性结构( 水平透水格栅) 、立式柔性 结构( 柔性网格坝) 。
3.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简要介绍
该结构由引流坝、水石分离格 栅、泄流槽、停积场4 部分组 成。当泥石流从引流口流到水 石分离格栅后,大部分粒径大 于格栅开口宽度的固体颗粒被 分离出来,并沿着格栅表面滑 落到两侧的停积场,而其余泥 石流透过格栅落入泄流槽,并 继续沿着沟道排向下游。
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示意图
(一)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定义及其特征 (二)经典的运动机理模型 (三)运动机理的继续探索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
(六)研究新进展—运动过程特征的揭示
高速远程滑坡- 碎屑流的运动机理,即高速远程效 应机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但是至今还没
有公认的理论能解释它的高速度和超远距离位移。
鱼脊水石分离结构:该结构不仅能有分选地将粗颗粒分离出来,而且分
离出的粗颗粒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滑落到两侧停积场,不堵塞格栅开口,使结构 的水石分离功能可以持续发挥。
二、泥石流防治新结构—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
5.该结构的工程意义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验证,该水石分离结构可以广泛应用于山洪和密度小 于1.90t/m3的泥石流。在山洪和泥石流流域内配置不同分离参数的多级 结构,可以进行多级水石分离,对山洪和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 量进行调控,实现更加有效的减灾目的。
二、泥石流防治新结构—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
1.混凝土立式刚性结构——梳子坝
二、泥石流防治新结构—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
2.钢制立式刚性结构——梁式格栅坝
二、泥石流防治新结构—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
3.卧式刚性结构——透水格栅
二、泥石流防治新结构—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
4.立式柔性结构——柔性网格
二、泥石流防治新结构—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
引入特征粒径Dc = 1 /k,并以此特 征粒径为单位重新标度,则所有的 累积曲线都归结到同一条指数分布 曲线之上。
一、泥石流颗粒的标度分布
同时发现,特征粒径Dc与密度ρ 满足幂函数的对应关系。 说明Dc具有与密度ρ 相同的描述 泥石流性质的作用,也是一个具 有普适性的参数,能够从整体上 反映泥石流颗粒的性质。
一、泥石流颗粒的标度分布
为了检验标度分布的普适性,考察了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流域的大量泥石流 ( 堆积) 的土体( 泥沙)样本,发现了同样的分布形式,只是分布参数变化。表 4 为2010 年舟曲特大泥石流和相关土体的标度分布参数,表5 为全国其它地 区的泥石流颗粒的标度分布参数。这就证明标度分布式不但具有极高的拟合 度,也有很好的普适性,能满足不同区域不同背景和不同性质的泥石流颗粒 分布。
③ 在运动过程中呈明显的“流态化 ”特征。这也是 它能高速远程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 “尺寸效应 ”。当滑体的体积小于 1 ×106 m3 时, 碎屑物质没有明显的流态化特征 ,不属于高速 远程的范围。 ⑤ 层序保持现象。堆积物的岩性层序与滑坡发生 前滑体中的岩层层序是一致的。 ⑥ 反序现象。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堆积物表层 聚集着大的块石或漂石颗粒, 而越往下, 颗粒逐渐 变细 ,到了一定的埋深,碎屑全部由细粒物质组成。 因为超乎寻常的高速度和远距离位移 ,高速远程滑 坡 —碎屑流往往能够引发灾难性事故 ,造成严重的生命 财产损失 。
(一)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定义及其特征 (二)经典的运动机理模型 (三)运动机理的继续探索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
(六)研究新进展—运动过程特征的揭示
定义: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是指高速远程滑坡或崩 塌在运动过程中转化而成的碎屑流体。
特征:
① 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其运动速度一般在 30m/s 以上。目前已知速度最高的为加拿大西部 Mack enzie 山的 Avalanche Lake滑坡 —碎屑流, 达到了 213m/s ,攀越了对面 640m的高山。 ② 具有超远距离的位移。目前已知地球上位移最大 的碎屑流是发生于 30万年前的美国Mount Shasta 滑坡 —碎屑流 , 它在近乎水平的地面上运动了约 43km。
试 验 装 置 布 置
二、泥石流防治新结构—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
4.结构对比
传统的结构:在运行初期,这些结构均能较好发挥水石分离功能,将粗颗粒从 泥石流中分离出来,其余泥石流体透过结构开口,继续沿着沟道运动,实现水 石分离,从而达到减少泥石流中的粗颗粒含量的目的。但是,由于分离出的粗 颗粒直接停留在结构体前或结构体上,随着被分离的粗颗粒不断增多,分离结 构的开口被淤积堵塞,最终失去水石分离功能。其优点是应用范围广。
二、泥石流防治新结构—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
水石分离格栅坡度θ 和肋梁与脊梁夹角γ 是两个影响水石分 离效果的关键参数,通过试验研究表明: 当格栅坡度θ 为 35° ~ 38. 7°(泥石流固体颗粒的天然休止角)、肋梁与 脊梁夹角γ 为70° ~ 80°时,不仅结构能有分选地将粗颗粒 分离出来,而且被分离的粗颗粒在重力下自动滑落到停积场, 不堵塞格栅开口。
二、泥石流防治新结构—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
由成都山地所韦方强 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小 组研发,这是一种新 型泥石流防治结构, 该结构能有效解决现 有水石分离结构不能 持续发挥水石分离功 能的问题。
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模型
二、泥石流防治新结构—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
目录 1.设计背景
2.具有水石分离功能的透水型拦挡坝分类
在关于运动机理的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主 要有以下 4种运动机理模型 :
① 空气润滑模型 最早是由 Kent提出来的,他认为在滑坡体剪出下落 的过程中,下部与地面之间圈闭了大量的空气 , 当与山 体碰撞破碎以后 ,碎屑流的底部颗粒与圈闭空气充分地 混合而形成 “流化床”气体与固体颗粒之间的作用取 代了固体颗粒的粒间碰撞而成为力的主要传导方式 因 此 ,碎屑流受到的地面摩擦阻力几乎为零 ,碎屑流能高 速前进;而当 “流化床”中的气体逐渐排出低于临界值 时, 碎屑流底部的摩擦阻力剧增,碎屑流迅速 “固结”, 停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