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调查与防治

合集下载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

引言:七盘沟泥石流是近年来中国西南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深入了解七盘沟泥石流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本文将对七盘沟泥石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概述:七盘沟泥石流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北部。

由于地质潜在隐患的存在,七盘沟地区常年处于泥石流的危险区域之中。

本文通过对地质情况、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的考察,揭示了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和特点。

正文:一、地质情况1.1岩性特征七盘沟地区主要由侵入岩组成,具有易溶岩化和岩体稳定性低的特点。

1.2断裂构造七盘沟地区存在多条断裂带,断裂带的存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规模。

二、气候条件2.1降水特点七盘沟地区夏季降雨量较大,而且降雨集中在几个月内,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概率。

2.2温度变化七盘沟地区温度变化大,导致了岩石的膨胀和收缩,进一步影响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三、人类活动3.1水利工程建设七盘沟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工程对地质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加剧了泥石流的风险。

3.2城市扩张七盘沟地区的城市扩张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发和建设活动,进一步破坏了地质环境的稳定性。

四、泥石流特点4.1泥石流流域形态七盘沟泥石流流域形态复杂多样,包括河流、山体、岩坡等。

4.2泥石流物质组成七盘沟泥石流物质主要由土壤、岩石碎屑、植被等组成,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破坏性。

4.3泥石流运动方式七盘沟泥石流运动方式主要包括滑流、液流和泥浆流,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程度有所不同。

五、防治措施5.1地质灾害监测七盘沟地区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包括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5.2生态修复七盘沟地区应加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增加土壤的保持力,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5.3工程治理七盘沟地区应建设相应的工程设施,如堤坝等,以减轻泥石流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总结:通过对七盘沟泥石流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对泥石流的发生原因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生态修复和工程治理,以减轻泥石流带来的破坏和风险。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原理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原理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原理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监测和应急处置三个方面。

预防措施:
1. 保持山地植被覆盖:通过植被恢复和保护,可以减缓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稳定土壤,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2. 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如梯田、防护林网等,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3. 合理规划和设计建设工程:避免在高风险区进行大规模开采、建设等活动,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监测措施:
1. 安装泥石流监测设备:如静力位移计、位移传感器、降雨监测设备等,可以及时监测到泥石流的迹象,提前预警。

2. 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通过建立远程监测和数据传输系统,实时监测泥石流的情况,及时发布警报,保护周边居民。

应急处置措施:
1. 建立泥石流应急预案:制定泥石流防灾规划,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2. 提前疏散人员:在预警发出后,及时组织人员疏散至安全地带,减少人员伤亡。

3. 加强沟道清淤和堰塞湖疏导:及时清理沟道积淀物,疏通堰塞湖,减少泥石流的阻滞和堆积。

泥石流防治的原理是通过保护土壤和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通过监测泥石流的发生及时预警,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预防措施主要是从源头上控制泥石流的发生,通过保持植被覆盖和未破坏的地形地貌来稳定土壤。

监测措施则是通过科学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动态,发出预警信号,提前采取应急措施,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应急处置措施是在泥石流发生后采取的行动,包括疏散人员、清理沟道和疏导堰塞湖等,旨在减少灾害的影响。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由陡坡上的大量泥土、石块和水流混合形成的流体,其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在山区和陡坡地区,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泥石流的发生常常伴随着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变化。

因此,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是预防泥石流灾害的首要措施。

这个体系包括监测设备的安装和数据的及时传输。

通过监测降雨量、地表裸露度、地下水位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泥石流隐患,并提前进行预警,从而减少灾害损失。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陡坡地区的土地利用对泥石流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减少泥石流的危害,需要对陡坡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将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划定为禁止开发区,禁止建设房屋、道路等重要基础设施。

同时,在合适的地方建设拦砂坝和固土工程,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冲击。

三、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植被具有保护土壤和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在泥石流易发区进行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可以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通过植树造林、草皮覆盖等措施,增加地表的粘结力和抗冲蚀能力,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从而降低泥石流的危害。

四、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河道是泥石流形成和传播的通道,因此对河道进行治理工程是防治泥石流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河道的疏浚、加固和疏导,可以减缓泥石流的流速和流量,降低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冲击。

同时,在河道两岸种植护岸植物,可以增强岸坡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对岸坡的侵蚀。

五、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是泥石流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组织群众参与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培养他们的自救互救能力,提高灾害应对的能力和水平。

六、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泥石流防治工作需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对泥石流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可以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无人机等,可以实现对泥石流隐患的全面监测和精准预警。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林业措施:根据泥石流沟流域各部位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不同,合理种植不同的各种林木,防止水土流失,防治泥石流。

2、农业措施:禁止毁林开荒,实行25°以上坡耕地一律退耕还林;固定耕地精耕细作,改变广种薄心的不良传统。

3、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泄洪能力,让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通过排导设施顺畅地从要保护的城镇、建筑物、道路的上游宣泄到下游,不造成危害。

4、拦挡工程:在泥石流沟中修筑各种形式的拦挡坝,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拦截泥石流的石块、削弱泥石流的流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经济建筑工程冲剧、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设施。

5、防护工程:防护工程是指对泥石流沟坡岸或易发生塌滑的边坡,以及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等其它重要工程设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岸、坡及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等危害。

1 泥石流的防治】.t 形成区《汇水区)一般采用植树造林以加强水土保持,并修建坡面排水系统调节地壳通流以防治沟源侵蚀。

这样可以减少或消除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控制泥石流的发生。

如我国四川省西昌地区曾发生过泥石流,严重威胁西昌市的安全。

几十年来,西昌地区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就杜绝了泥石流的发生。

1.2 流通区一般修建节制与拦挡工程。

最常用的方法是沿沟修筑一系列低坝或石墙,以拦截泥石流,坝、墙身上应留有水孔用来排泄水流。

但为了防止规模巨大的泥石流破坏重要城市或重大工程,就需要修建高大的泥石流拦挡坝。

如前苏联为了保护阿拉术图市免遭泥石流的侵袭,于1971年在小阿拉木图河上,用定向爆破方法建造了一座高112.、宽500m的堆石坝,这座堆石坝在1973年7月抵御了巨大的泥石流的冲击,保住了阿拉木图市。

1.3 堆积区一般采用排导措施以保护附近的居民点、工矿点、农田、交通要道。

主要的排导工程为泄洪道和导流堤。

泄洪道能起到顺畅排泄泥石流的作用,使之在远离保护地区停积下来。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调查、工程防治、社区准备和应急响应等方面阐述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1. 地质调查泥石流的发生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是泥石流防治的首要步骤。

地质调查应包括地质构造、地质背景、地表和地下水位、地质地貌等内容。

通过对泥石流发生潜在危险区的地质调查,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泥石流灾害隐患,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工程防治工程防治是泥石流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护岸建设、拦沟、拦河堰、拦河坝等工程措施。

护岸建设可以有效地将水流引导至安全区域,减少泥石流的冲击力。

拦河坝和拦河堰则可以拦截泥石流的泥沙,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还可以采用引流排水的方式,降低地下水位,避免泥石流的形成。

3. 社区准备社区准备是泥石流防治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提高社区居民在泥石流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社区居民应加强防灾意识,及早了解泥石流的风险和应急预案。

同时,应建立有效的社区组织和应急指挥系统,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和应急物资。

此外,应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居民的应急响应能力。

4. 应急响应在泥石流发生后,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响应措施,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

应急响应包括紧急疏散、救援和灾后重建等环节。

当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

同时,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为灾民提供必要生活保障。

综上所述,泥石流防治需要从地质调查、工程防治、社区准备和应急响应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只有全面深入地开展泥石流防治工作,才能有效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影响,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勘察方法与技术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勘察方法与技术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勘察方法与技术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需要进行详尽的勘察工作,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来实施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

本文将介绍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常用的勘察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调查与勘测野外调查与勘测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泥石流发生地区的野外实地调查,可以收集到大量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相关信息,从而为灾害防治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

野外调查与勘测是勘察的基础,也是进行后续工作的前提。

在野外调查中,首先需要对泥石流发生的区域进行分析,了解其地质构造、地貌特征、泥石流路径和流域特征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现场观察、采集地质样品、地质勘探等手段获取。

同时,还需要进行水文勘测,包括对降雨量、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等的观测和记录。

另外,植被调查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调查植被覆盖度、类型和分布等信息,评估植被对泥石流的影响。

二、遥感与测绘技术遥感与测绘技术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卫星图像或航空摄影图像来获取大范围的地质地貌信息,包括地形高程、地质构造以及植被覆盖等。

遥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其覆盖范围广、周期性强,并且可以获取到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

测绘技术则主要通过地面测量,获取细节信息,如道路、建筑物、河流等,这些信息对于工程设计和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测绘技术可以通过激光雷达、全站仪等设备进行高精度的数据测量,从而获得详细而准确的地形数据。

三、数值模拟与预测数值模拟与预测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数值模拟与预测的方法,可以对泥石流发生的机理进行研究,预测泥石流的流动路径和扩展范围,为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数值模拟与预测需要基于大量的实测数据和场地调查,结合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进行模拟。

通过建立泥石流流动模型,可以模拟泥石流流动的速度、灾害范围以及可能带来的破坏性。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地质构造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山体上的泥土和石块一起冲刷下来,形成滚滚而来的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流速快、冲击力强的特点,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科学有效的泥石流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防治措施之前的预警与监测泥石流的突发性和危险性给预警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减少灾害损失,需要对泥石流进行科学的监测和预警。

常见的监测手段有地质灾害点位监测、气象监测、水文监测等。

通过建立监测站点,采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提前预警,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防治措施之治理山体泥石流的形成是由于山体的不稳定性所致,因此,治理山体是防治泥石流的关键一环。

治理山体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植被恢复、加固措施和减少人类活动等。

植被恢复是指在山体上进行绿化工作,通过种植树木和草本植物,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抗冲性能,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加固措施包括护坡、加固堤坝等工程措施,可以减少山体的坡度,增加抗冲能力,从而减少泥石流的危害。

此外,减少人类活动也是治理山体的重要手段,避免过度开采和破坏山体,保持山体的自然稳定。

三、防治措施之建设防护设施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建设防护设施是非常必要的。

常见的防护设施有挡土墙、拦石网和拦河坝等。

挡土墙是指在山体下部修建一道坚固的墙体,可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拦石网是指在山体上方悬挂一种网状结构,用来拦截滚落的石块,防止其滚落到下方。

拦河坝是指在河道上修建一道坝体,可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减轻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冲击。

四、防治措施之加强教育宣传加强泥石流的教育宣传对于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泥石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

教育宣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发放宣传资料、开展讲座和举办演习等。

同时,还应加强对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泥石流防治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应急能力。

研究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现场调查与勘察流程

研究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现场调查与勘察流程

研究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现场调查与勘察流程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减少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损失,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在现场进行调查与勘察,可以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特征,为灾害防治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现场调查与勘察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基础资料:在进行现场调查前,需要收集一些基础资料,包括地理环境、水文气象资料、既往泥石流灾害情况等。

这些资料可以提供有关地区的背景信息,为后续的调查与勘察工作提供参考。

2. 确定调查范围:在现场调查前,需根据项目要求和具体情况确定调查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调查的重点区域,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资源浪费。

3. 现场勘查:现场勘查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现场勘查,可以直观地了解地质、地貌、土质等情况,获取实地数据。

在现场勘查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遵循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做好现场记录和标记。

4.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现场调查与勘察过程中,需要收集各种数据,如地形图、地质图、地震活动情况等。

这些数据是进行灾害分析和预测的重要依据,需要进行仔细的整理和分析。

5. 实验室测试与数据处理:有些数据无法在现场直接获取,需要进行实验室测试。

例如,土壤力学性质的测定需要在实验室进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可以得到相应的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和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6. 灾害评估与分级:根据现场调查、勘察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对泥石流灾害进行评估和分级。

根据不同的灾害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治工程方案和措施。

7. 规划与设计:根据现场调查和勘察的结果,以及灾害评估和分级的依据,进行防治工程的规划和设计。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地形特点,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合理可行的工程方案。

8. 编制报告与总结:根据现场调查和勘察的结果,撰写相关报告,对所采取的防治工程措施进行总结和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A C D
E
± 400 m
320 m
F
N
G
H
泥 石 流 活 动 遥 感 监 测
遥感调查
Imagery showing the debris flow development in the initiation area of the Sanyangyu basin by comparison of imagery prior to and after the rainstorm event (a: Worldview image taken on May 16, 2010 prior to the event; b: Quickbird image taken on August 15, 2010 after the event).
The mobilized channel-bed material continually scoured and entrained additional debris and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the solid concentration of the flow transforming it into a debris flow.
The catastrophic event claimed 1434 lives with a
further 331 listed as
missing.
These catastrophic debris flows were triggered by an
intense local rainstorm and
Seven check dams had been constructed as stone masonry structures since 1997. Comparison of the imageries prior to and after the event showing that four previous debris flow control structures were destroyed in the Sanyangyu torrent.
韩家大坪
韩家大坪
Deposition (2000x104m3)
280m
280m高的陡坎
Main deposition(3000x104m3)
1300平台
1300平台
The total volume of the deposit is about 50 million m3 。 From an elevation of 2402 m, it rapidly fell 883 m onto the mounth of the gully and destroyed a village, Wenjiagou landslide induced by the Webchuan earthquake resulting in 48 deaths.
Shaofang gully
Original river channel Hongchun gully
Newly reconstructed Yingxiu town was flooded due to the debris flow dam. Flood water-depth was estimated at 2.53.0 m and flood duration lasted 7 days.
(1)泥石流沟流域调查
-- 查明流域形态特征和流域面积
-- 确定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范围
-- 流域内泥石流固体物质的性状及分布情况
-- 沟域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地层
岩性、地震活动、土地类型、植被覆盖程度
(2)泥石流特征调查
-- 综合判别沟域形成泥石流的条件
-- 确定泥石流的类型 -- 调查泥石流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 汇水条件 -- 地形条件调查 -- 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 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
This catastrophic flood event claimed the lives of 56 people. More than 5,500 residents at high risk were forced to evacuate.
The Yingxiu town was flooded Debris-flow dam
after the Zhouqu debris flows
occurrence).
Zhouqu city
At least five natural rockfill dams that were produced by the 1879 strong earthquake or rockfalls were identified during field investigations along the Sanyanyu torrent.
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
储量
(3)泥石流活动历史调查,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 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 (4)泥石流危害调查
泥石流危害的对象、危害形式,圈定泥石流可能
危害的地区,并对其危害程度及趋势进行分析。 (5)泥石流的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措施、生物治理 措施等防治现状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Natural rockfill dam
Natural rockfill dam
a
b
Imagery showing erosive features of the debris flow channel. The breaching of a significant natural rockfill dam resulted in intensive channel erosion and an instant increase in the flow discharge.
Geomorph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Sanyangyu and Luojiayu catchment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combined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Quickbird image taken on August 15, 2010 ( immediately
The comparison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channels in the debris flow initiation area at an elevation over 2, 400 m asl. Initiation sites were marked by fresh scouring within or near an ephemeral channel.
GLENN, N.F., STREUTKER, D.R. ,CHADWICK, D.J., THACKRAY ,G.D. AND DORSCH, S.J. 2006. Analysis of LiDAR-derived topographic information for characterizing and differentiating landslide morphology and activity. Geomorphology 73 , 131–148
After five days, an artificial spillway was completed to successfully release the impounded water.
Alluvial fan prior to and after the debris-flow event
The initiation of debris flows started with significant upstream channel erosion
and transport of highly weathered sediment after the surface runoff was concentrated in these very steep cha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报告提纲
一、泥石流问题
二、泥石流调查 三、泥石流防治
四、水力类泥石流
泥石流灾害问题
The main damage due to the debris flows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ir depositional fan.
Field reconnaissance indicated that the
debris flow also incorporated 10-15 % of all materials stored behind the check dams into the flow due to the dam failure.
遥感调查
立体航空照片 相似解译标志和数字图像解译,用单时 段或多时段数据 高精度卫星影像 用单观察仪器或立体仪器观测的图像, 用单时段或多时段数据 激光雷达( LiDAR ) 获取渲染立体图象,根据地球模型获取 单时段或多时段数据. 雷达图像 单时段数据
landslides
激光雷达的立体地形( LiDAR shaded relief )
文家沟滑坡
Catastrophic debris-flow event on August 13, 2010 in Qingping area
3.3.2
泥石流的调查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 (中国地调局2005年)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