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功能对应用翻译的策略主导

合集下载

从功能的角度看语篇类型的划分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从功能的角度看语篇类型的划分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从功能的角度看语篇类型的划分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姜智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摘要> 本文阐述了德国的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

认为: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是语篇,而非字、词、句等语言单位。

因此翻译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实质是用一种语言的语篇材料代替另一种语言与其意义对等的语篇材料的过程。

其代表人物莱斯就从功能的角度将语篇划分为三种:信息资讯型、表意抒发型、呼唤号召型,并从三种不同的语篇类型来探讨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 语言功能;语篇;翻译一、语篇的功能语言的功能是交际,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会根据交际情景和目的的需要,将语言符号组成连贯的语篇,以完成某个或某几个交际功能。

篇章语言学把语言的研究从句扩大至篇,因此语言的功能便重新释义为语篇的功能。

而对语篇功能的划分,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布朗(1983:1)曾指出语篇的两大功能:transacti on al和i nteracti ona,l前者指表达某种内容的功能,后者指表达某种社会关系及个人态度的功能。

以H 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篇有三种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篇章组织功能。

N e wmark(1988:39-44)认为语篇有五种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学功能,元语言功能。

对各家之说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学家所关注的是以下三方面:语言本身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功能;语言作用于读者、听者所产生的效果;以及针对语言结构机制的某些功能。

二、语篇类型的划分H ati m(1990)认为:语篇是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某种修辞目的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交际功能。

所以语篇类型是根据其功能来划分的。

德国功能派的代表人物莱斯(K.R ei ss)从功能的角度将语篇划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咨讯型语篇(I n for m ative text),表意抒发型语篇(Expressive text),呼唤号召型语篇(Vocati ve text)。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作者:韩宇飞魏洳镝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8期摘要:科技翻译旨在准确忠实的表达信息。

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来分析翻译科技文本所采用的翻译技巧和策略,以促进提高译文的翻译质量。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科技文本;翻译策略一、功能对等理论“对等”是翻译学上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翻译界为此提出了多种理论,其中尤金·A·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翻译原则:目的语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之间保持动态上的一致。

奈达随后将其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并指出功能对等也要形式对等,而不只是信息内容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就是要在译入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

但这并不是只顾内容而不顾形式,是在信息对等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形式方面的对等,而当这两者无法兼具时,则优先考虑内容对等。

二、科技文本特征科技文本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在词汇方面,除去专有术语,主要还是普通的科技词汇和普通词汇。

大部分科技词汇都来自于普通词汇,或者是直接从外语借来,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科技词又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普通词汇。

科技文本在造句方面的语言特点是:结构复杂的长句多,大量使用从句、非谓语动词和后置定语;多用省略、倒装、割裂句式。

而英语又是动态形语言,通过使用各种句型增加了句子信息容量,让句子结构紧凑并富于变化。

在修辞方面,科技文章讲求准确,很少带有感情色彩,很少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段。

(蒋太培,1985:24)三、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汉英翻译策略由于英汉两种语言间存在很多差异,因此翻译科技文本时,为了达到“功能对等”,需要对译文进行调整,用增译等方法补充说明,消除歧义。

为了实现科技文本的严谨,也用了语态转化法,将主动化为了被动语态。

语言功能分析法对翻译教学的启示——以Do+Re+Mi歌词及其汉译的纯理功能分析为例

语言功能分析法对翻译教学的启示——以Do+Re+Mi歌词及其汉译的纯理功能分析为例
bring
US
back to Do—oh—oh.
你要念书就先学A、B、
同原剧中辛 断原文中的 两种联系。)
演唱者与懂或 不懂英文的中 国听众用音乐 进行交流。
同原文,但对 与原文 不懂英文的 中国人晦涩 难懂,不便 记忆与传唱。 相同
C,你要唱歌就先学。哆” 题无关。(割 “瑞”“眯”,这三个音符 黑 售 最先遇到你。“哆”是一 只小母鹿,“瑞”是金色 阳光,“咪”是称呼我自 己,“发。是向着远方, “嗦”是穿针又引线, “啦”是紧紧跟着“嗦”, “唏”是茶点和面包,
功能最终用语言表现出来,。在语义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语篇的功
能”(同上:135)。这三种功能与语境和词汇一语法都有联系。
在实际翻译中,我们能否完全将原文的三大纯理功能彻底地再 现?胡壮瞬等指出:翻译应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同一整体情景语境中 具有相同的意义和相同的功能。“原文和译文的对等关系不只是形式上, 即词汇、语法上的对等,也不只是一种意义(通常是概念意义)的对等,
be Do・Re-Mi.
学识字,音符 起孩子们(熟悉 连贯起来。 与熟悉的事物 英语语言文化 之问建立起 联系。) 的儿童)对音 乐的兴趣并建 立起的和谐、 亲密的关系。
The fwst three notes jUSt happen
to

Doe.a deer,a female deer; Ray-adropofgolden
裹1对歌曲DoReMi歌词原文与五篇译文的功健对比分析


文本
'When you read you begin
with A・B—C,when you sing you
概念功能 教孩子唱歌。 (将学唱歌与
人际功能 女家庭教师用 活泼的形式澈

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本类型、翻译目的以及翻译策略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我们将对文本类型进行分类,包括文学类文本、科技类文本、法律类文本等,并分析各类文本的特点和翻译难点。

我们将讨论翻译的目的,包括文化交流、商务沟通、学术研究等,以及不同目的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包括直译、意译、音译等,以及如何在考虑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可接受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文本类型及其特点文本类型对翻译的目的和策略具有重要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识别文本的类型,以便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常见的文本类型包括文学文本、科技文本、法律文本、商务文本等。

文学文本以其艺术性、创造性和审美价值为特点,通常包含丰富的隐喻、象征和修辞手法。

这类文本的翻译需要高度忠实于原文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美感,同时考虑到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

科技文本则强调准确性、专业性和逻辑性。

科技类文本通常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复杂句型和长句,其翻译需要确保术语的准确对应和语法结构的清晰明了,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无误传递。

法律文本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权威性,语言精确、严谨,且常常涉及复杂的法律概念和逻辑关系。

在翻译法律文本时,必须确保法律术语的准确性,同时保持句子结构的严密和逻辑的清晰。

商务文本则注重实用性和效率,语言简洁明了,信息量大。

商务文本的翻译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同时考虑到商务场合的礼貌和得体,以确保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不同类型的文本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翻译目的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翻译活动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2019年文档资料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2019年文档资料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2019年文档资料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一、引言在中国,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对世界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正如克里斯蒂安·巴柳(Christian Balliu)所说:“奈达的著作,开创了翻译理论的新时代”(郭建中,1999)。

本文将通过概述“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和特征,并结合一些翻译实例,力求在翻译实践中正确运用该理论。

二、奈达的对等理论概述1964年,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概念。

根据奈达的观点,各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大的差异,“形式对等”概念的应用范围较为有限。

奈达特别强调后者,认为“动态对等”的概念反映了翻译的本质:“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Nida & Taber,1969)在这一定义中,“切近”是指“切近源语的信息”;“自然”是指译语中的表达方式;“对等”则把上述两者结合起来,是对等语(equivalent),而不是同一语(identity)(郭建中,1999)。

很明显,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对等,而非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

奈达在“动态对等”中突出了“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但这一思想引起了不少误解。

为了强调功能的概念,避免有些人对“动态对等”的误解,奈达后来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用“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代替了“动态对等”。

“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内涵基本相同,都强调“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功能目的论与应用翻译

功能目的论与应用翻译

功能目的论与应用翻译作者:桂姝姝来源:《卷宗》2019年第04期摘要:本文首先对功能目的论进行了概述,包括功能目的论中心思想、三原则及其内部关系: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这也是本文的主要部分。

第二部分简要探讨了功能目的论对应用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三原则;指导意义1 功能目的论中心思想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派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德国功能翻译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立者弗米尔在其所著文章《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首次提出目的论这一概念。

其后,弗米尔和赖斯合著的《翻译的理论基础》具体介绍了目的论相关原则,是阐述目的论的主要书籍,书的第一部分详尽介绍了弗米尔的目的论。

功能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切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行为者要达到预期目的就要根据实际环境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任何翻译都有其预期目的,译者也需要以翻译目的为向导,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求达到预期目的,也就是说行为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方法。

功能目的论认为,决定整个翻译行为过程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过程,目的决定方法。

功能目的论的三大原则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

2 功能目的论三原则赖斯和弗米尔为功能目的论提出一系列翻译原则,主要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翻译目的决定译文面貌;第二,译文应在目标文化中以目标语言再现原语文化和源语文本的信息;第三,译文与源语文本的信息并不完全是等值可逆的;第四,译文必须做到语内连贯;第五,译文必须做到与源语文本保持连贯,也就是语际连贯;第六,以上五条原则按等级排列,以第一条目的原则为首要原则。

从以上六条原则能总结出三条主要原则:目的原则、语内连贯原则(连贯原则)、语际连贯原则(忠实原则)。

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又都从属于目的原则。

这三大原则是功能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1)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功能目的论的最高翻译原则,是对翻译过程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翻译策略探析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翻译策略探析

智库时代·234·智者论道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翻译策略探析徐 晨(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摘要:功能对等理论由尤金·奈达提出,在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翻译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反映,主张意义上的对等以及原文风格的再现,对于文学翻译极具指导意义。

本文以G·Willow Wilson 所撰写的一篇游记散文为例,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下,分别从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方面对译文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意义,并得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为日后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功能对等;文学翻译;读者反应论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7-0234-003一、引言功能对等理论将读者反映立为中心,更多地关注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所获得反应。

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直译与意译之间的矛盾,不仅重视形式上的对等,更加重视功能和意义上的对等。

本文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进行了改译。

在翻译中力求正确理解并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以实现两种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对日后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

二、功能对等与文学翻译尤金·奈达将功能对等分为两种层次,即最高层次翻译和最低层次翻译。

最高层次的对等与最低层次的对等为翻译提供了两种界限,翻译应在最低层次对等之上,但低于最高层次对等。

这是由于两种语言间的文化,以及社会背景等差异的存在,最高层次对等所要求的完全一致在翻译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Nida,1964)所谓切近,指意义上译文切近原文;所谓自然,指译文合乎语法规范,不带翻译腔的自然。

(陈亚丽,2000:46)即译者仍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追求译文的忠实和自然表达,同时关注目的语读者的反应,以尽可能的实现译入语读者得到原语读者相似的反映。

文本功能理论分析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

文本功能理论分析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本功能理论;科技英语;翻译策略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间贸易交流合作逐渐增多, 对科技英语的需求也不断增多,科技翻译市场也逐步兴 起。科技英语翻译是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学术 交流所使用的英语,特点是用词准确、语言简练、表达客 观、条理清晰、内容确切,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2008,张玲 )。科技英语科学性和专业性强,在把握科技 文本的整体风格基础上,寻求恰当翻译策略至关重要。 二、文本功能理论 Newmark(2001:151) 为文本功能理论代表人物之一, 他 认 为 科 技 英 语 的 文 体 形 容 为“远 离 情 绪 语 言、 内 涵、 音响效果和原始隐喻”,从语言功能出发,将文本功能分 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并提出相应翻译策 略。科技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强调的是信 息的“真实性”,作者的语言是次要的。翻译信息性文本 时,要采取忠实通顺原则进行翻译,注重用译入语重现 原文文本信息。 三、科技文本的文本特征 科技翻译是以传达科学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其文 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方面:科技词 汇跨多个学科,普通词语术语化。此外,科技术语多派 生词与复合词及缩略语。(2) 语法方面:科技英语文本广 泛使用被动语态,名词及名词化结构以及长句。(3) 修辞 和语气方面:科技文本中,修辞手法很少出现,语气多 以陈述语气为主,语言要求简明扼要、规范严谨、逻辑 严密。当需要避免武断或要表述建议、命令、禁止等意 义时,也经常使用虚拟语气及祈使语气。 四、翻译策略 ( 一 ) 直译 句式简单、结构单一、词汇意思明确,句子逻辑结 构清晰,忠实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可采用直译,形式内容 上忠实原文,直观易懂。 原文:The computer can further simplify the image, so that a smother and less noisy map gradually appears:red and orange mean change in the vegetation;yellow and blue, no change. 译文:利用计算机可以进一步简化图像,结果就出 现了一张色彩比较柔和,而非过分鲜艳、刺眼的图,其 中红色和橙色表示植被有变化,而黄色和蓝色则表示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3期2004年6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CENT.S OUTH UNIV.(SOCIAL SCIENC E)Vol.10 No.3June 2004文本功能对应用翻译的策略主导贾文波(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摘要:应用翻译是一种实用性强而又注重“以内容为中心”的翻译文体,其体裁大多可归属于纽马克(Newmark)界定的“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它具有该类型文本的所有功能特性。

翻译实践表明,应用翻译中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诺德(Nord)与纽马克(Newmark)的翻译研究对应用翻译有着“纲举目张”的指导作用。

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与各自的文本功能有直接关系,这一点与文学翻译不尽一致,因而应用翻译中以文本功能来确定翻译策略切实可行。

关键词:应用翻译;文本功能;信息型;呼唤型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04)03-0377-04 继德国学者莱斯(Reiss)将Karl Bǜhler有关语言功能的观点移植于翻译,将文本类型、功能和翻译方法联系起来,提出文本功能的四大类型即“信息型”(informative text)、“表达型”(expressive text)、“祈使型”(operative text)和“视听型”文本(audiomedial text)之后,Nord又在此基础上用“应酬功能”(或曰“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替换了Bǜhler的“视听功能”,并根据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的关系提出了“记实翻译”(documentar y translation)和“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两大翻译策略[1](47~51)。

而Newmark则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和“元语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这两大功能,将Reiss的文本功能扩展为六大类,并从中归纳出翻译的三种基本文本形式,即“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2](20,47),还据此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两大翻译手法[2](38,39)[3](45~48)。

这些研究将翻译活动与文本功能紧密切合在一起,从语言功能的角度阐明了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的关系。

就应用翻译而言,其体裁范围几乎涵盖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个方面,但从其文本所承载的功能来看,基本可归纳于纽马克的“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范畴,或诺德“工具性翻译”(instrumental forms)所涉及的文本类型,是一种实用性强而又注重“以内容为中心”(content-centered)的翻译文体。

因此,其翻译目的和策略与文学翻译不尽一致,手法上“交际翻译”多于“语义翻译”,“工具翻译”多于“记实翻译”。

一句话,“归化”多于“异化”。

一莱斯、诺德、纽马克等人的文本功能分类说(text typology)对应用翻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与应用文体的体裁类型和交际目的极其吻合。

有一种说法,说文本功能不是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的惟一因素,这有一定道理。

因为翻译语境中的其它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制约或影响,如译者意图、翻译目的、读者层次等等,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这种不确定性更加复杂。

但不可否认的是,文本功能和翻译策略之间的确有密切的联系,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

如果说文学翻译中这种规律性不是十分稳定的话,那么在应用翻译领域则表现得十分明显。

应用翻译体裁大多注重信息传递的内容和效果,文本的“信息”和“呼唤”功能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强,所谓的“官样文章”“安民告示”者居多,如政治经济文件、科技商贸资料以及广告旅游、公共宣传一类的体裁,大多有固定的文本格式和套路,“文本个性”(personal components)相对而言不及文学体裁突收稿日期:2004-02-06;修回日期:2004-03-24作者简介:贾文波(1953-),男,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西方功能翻译理论研究.出,不少文本在翻译中只是起到“提供信息”(offer of information)的作用[1](12,31),作者在文本中的身份也常常处于一种“无名氏”(anonymous)的地位[3](47)。

传递文本信息、感化受众是它们的主要功能,信息传达的“真实性”(truth)和读者效应是这类文本翻译的“核心”。

因此,这一类文本大多可根据其自身的交际功能来决定翻译目的及其相应的策略,译者没有必要(也很少有可能)为此去煞费苦心另辟蹊径。

例如,对于应用文体中的“使用说明书(instruc-tions for use)、旅游资料(tourist infor mation texts)、产品介绍(information on products)”这一类“信息”功能明显的文本,诺德认为,不妨采用“工具翻译”中的“等功能翻译”法(equifunctional translation)来处理。

所谓“等功能翻译”就是“为的语读者再现源语功能”(achieve ST functions for tar get readers)[1](51),这与奈达的“功能对等”不谋而合。

哪怕各自的文本形式不大一样,只要在功能上实现了原、译语间的“对等”,就能有效传递原文信息,让译文“使读者感觉不出在读译文”(readers ar e not supposed to be aware they are reading a translation at all)[1](52),从而顺利达到翻译的目的。

纽马克也认为,“信息型”文本(几乎囊括了大部分应用文本体裁)宜用“交际翻译”的手法来处理,应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映,“让译文读者获取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的效果”(...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2](42),这与奈达倡导的“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的效果如出一辙,反映了“信息型”文本翻译策略上“功能对等”的基本趋势。

对于“通告(notic es)、说明书(instructions)、公共宣传品(propaganda,publicity)、通俗作品(popular fic-tion)”等一类“呼唤型”的文本翻译,纽马克认为也应该用“交际翻译”手法来处理。

这一类文本功能注重的是译文读者的反映,即让读者能“按文本预想的方式做出反应”(react in the way intended by the text.)[3](40~41),功利性目的十分明显。

为此,翻译中译者有权对文本做“逻辑上的改进”(to correct or im-prove the logic),有权用“讲究的”(elegant)句法结构去替换“笨拙的”(clumsy)结构,有权摒除语言表达中任何“任性的”(wayward)的“含糊晦涩”(obscurities)、“歧义”(ambiguity)以及“同义反复”(tautology)现象,有权更改文本“个人言语方式上的怪癖”(bizarreries of idi-olect)等等[2](42),这就从策略和手法上为此类文本的翻译指明了途径。

实践证明,诺德和纽马克的翻译思想对应用文体的翻译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特别是此类文本的汉、英互译,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各自的文本规范和表达形式常有出入。

因此,翻译的形式对应难求,但功能对等可取,要达到翻译目的,只能从文本功能出发。

以此为起点,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手法亦变得切实可行。

二从总的趋势上看,汉、英语应用文体的文本体裁似乎无太大差异,都有科技说明文、政治议论文、经贸应用文、旅游描写文、广告宣传文等各种类似的体裁。

但是,由于汉、英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各自文本的“语域”(register)、“风格”(genre)、“要素”(tenor)等规范[1](52)往往不尽一致。

哪怕同是科技说明文,各自的语篇组合和行文风格也会大相径庭。

因此,要保证此类文本的翻译效果,翻译时应根据文本的功能着重“信息”的传递和读者的理解,以有效实现译文在的语环境中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要做到这一点,不妨采用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根据译文表达的需要适当地调整行文布局,使译文“语境通观”而“随便适会”,保证信息传递的效果。

例如:(1)About1993,ho wever,it was accidentally intro-duced into Florida,where the climate allowed it to survive over winter and to establish populations.多么地道的英语!中国人写英语是很难想到“establish populations”这种搭配的。

那么,“population”指“人口”还是“种群”?这就必须弄清文中“it”的实际所指。

好在前文已有提示,“it”指一种“螺旋锥蝇”(scr ew-worm fly),既然是“锥蝇”,当然是“种群”之意了。

但是,“建立种群”这一表达明显生硬,必须根据汉语习惯选择恰当的词汇来表达。

译文:但是,大约在1993年,这种螺旋锥蝇意外地传入佛罗里达州,那儿温暖的气候使它们得以平安过冬,导致该种群大量繁殖。

为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并易于理解,译者深究原文上下文内涵,采用了“增译”的手法,使译文文通字顺、信息明确,准确表达了原义。

又如:(2)The younge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the Teton Range is a spectacular sight.Enhanced by glaciers,deep canyons,sno wfields,and lakes,the range·378·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shoots up suddenly,with no foothills around it.———G rand Teton National Park,National G eographic这是一则旅游广告,文本功能不同于上例科技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