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b)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b)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b)

期末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四、论述题(13分)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3、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5、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6、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7、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8、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9、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10、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11、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 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12、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13、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14、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买卖。

15、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30分,每空1分)

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大气污染。

7、(大气污染)、(水污染? )和(噪声污染? )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公害。

8、在荒漠化面积形成的各种原因中,(过度放牧)所占的比例最大。

9、海洋污染具有(污染源广)、(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大)和(控制复杂)等特点。

10、目前中国面临的外来物种入侵方式主要有(有意引进)、(无意引进)、(自然飘落)等三种方式。

11、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项目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

12、指出下图所示的大气稳定度与烟流扩散的关系属于什么类型:(熏烟)型

13、1985年3月22日,20个国家的代表达成了《(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这是把大气作为一种资源加以保护的第一个国际法律文件。

14、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15、全球范围内唯一的一个关于抑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其生效的两个必备条件是:(1)经各国国内程序批准的国家达(55)个;(2)发达国家中的缔约方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须至少占1990年造成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的(55%)。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32分,每题8分,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1、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供水量增长缓慢,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2)地区条件不同制约水资源的均衡发展;

(3)生活与工业用水增长迅速,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

(4)供水工程未能充分发挥效益;

(5)缺水地区仍有较大节水潜力;

(6)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简述气体污染物SO2的净化技术。

抛弃法:将脱硫的生成物作为固体废弃物抛弃掉,方法简单,费用低廉;

回收法:将SO2转变成有用的物质加以回收,成本高,存在副产品的应用及销路问题,但对环境保护有利。

湿法:用水或水溶液作吸收剂吸收烟气中SO2的方法,主要有氨法、钠法、钙法。

氨法:用氨水吸收烟气中的SO2,中间产物为亚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铵,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中间产物,可回收硫酸铵、石膏等副产物。

钠法:用氢氧化钠、碳酸钠、或亚硫酸钠水溶液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SO2,该法对SO2的吸收速度快,管路和设备不容易堵塞,因而应用比较广泛。生成的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吸收液,可经无害化处理后弃去或经适当方法处理后获得副产品。

钙法:用石灰石、生石灰的乳浊液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SO2,。生成的亚硫酸钙经空气氧化后变成石膏。回收的大量石膏可作建筑材料,因此此法国内外广泛采用。

干法:用固体吸收剂吸收吸附烟气中SO2的方法,主要有活性炭法、活性锰吸收法等,此法不适于大量烟气的处理。

3、根据处理目的划分,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哪些?请分别列举几种典型的方法。

预处理:压实技术、破碎技术、分选技术、脱水和干燥

资源化处理:热化学处理-焚烧、热解、湿式氧化

生物处理-堆肥、厌氧消化处理

最终处置技术:海洋处置-海洋倾倒、远洋焚烧

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处置、深井灌注处置、土地填埋处置

4、环境噪声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控制?

特点:环境噪声是一种感觉公害。具有局限性和分散性,即影响范围上的局限性和声源分布上的分散性。噪声污染还具有暂时性。

控制:控制声源是减弱或消除噪声的基本方法和最有效的手段。

(1)改进机械设计

(2)改进生产工艺

(3)提高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

(4)加强行政管理

控制传播途径

(1)闹静分开,增大距离:利用噪声自然衰减作用,将声源布置在离学习、休息场所较远的地方。

(2)改变方向:利用声源的指向性(方向不同,声级不同),将噪声源指向无人的地方。如高压锅炉的排气口朝向天空,比朝向居民区可降低噪声10dB(A)。

(3)设置屏障

在噪声源和接收者之间设置屏障,可有效地防止噪声的传播。

加强个人防护,佩带护耳器(耳塞、耳罩、头盔),可降噪10-40dB(A)

5、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是什么?

(1)自然淘汰

(2)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

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

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

人口增长

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无控制旅游

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

全球气候变化。

6、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人为性、隐蔽性、巨害性、移动性、加速性、可变性

7、海洋污染有哪些特点?

(1)污染源广

(2)持续性强

(3)扩散范围大

(4)控制复杂

8、城市污水处理级别有哪些?并说明每一级别的用途和主要采用的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分为三级,分别是:

(1)一级处理:去除沉淀性物质及油脂等,主要用物理方法;

(2)二级处理:去除有机物,主要有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

(3)三级处理:去除氮和磷及其他溶解性物质、杀菌消毒,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

9、大气污染中的颗粒污染物可分为哪几类哪些?并具体说明每一种类别颗粒物的来源和粒径范围。

大气污染中的颗粒污染物可分为尘粒、粉尘、烟尘和雾尘。

(1)尘粒:一般是指粒径大于75mm的颗粒物

(2)粉尘:粒径小于75mm的颗粒物

(3)烟尘:粒径小于1mm

(4)雾尘:粒径小于100mm

10、水体污染的具体类别及对应的污染物?

(1)物理性污染:主要有悬浮物;余热;放射性;

(2)化学性污染:主要有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营养盐类;需氧性有机污染物;有毒物质

(3)生物污染:主要有致病病毒和病菌的污染

四、论述题(13分,任选1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1、臭氧层位于什么位置?南极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地球上“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三处上空的臭氧层破坏严重?试分析这三处上空臭氧层破坏程度的顺序并说明原因。

(1)臭氧层位于离地面20-30km处。南极形成臭氧空洞,主要原因为:

1)南极气温低(低于-80℃),极区上空平流层形成的涡旋阻断了空气的交换,使空气(带着臭氧)不能进来,不能补充流失的臭氧;

2)南极的极低温有助于极性冰云的产生,含卤化合物被吸附在冰云表面,当早春阳光出现时,这些化合物被转换成活泼的Cl、Br等以惊人的活力与臭氧分子反应,造成平流层臭氧大量

3)南极地区因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空气对流运动较弱,对流层较低,因而相应的平流层的高度也随之降低。人们向对流层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会随着大气的环流运动而到达南极的上空,由于南极上空的平流层较低,所以氯氟烃能到达平流层中而破坏臭氧层。

(2)三处上空臭氧层破坏严重的原因:

对流层的高度就是该层空气对流运动所能到达的顶端,因而其高度随纬度和地势高低而变化:赤道地区因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空气对流运动旺盛,因而对流层较高;两极地区因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空气对流运动较弱,对流层较低;南极相对于北极更冷一些,因而其对流层就更低;青藏高原虽然纬度不是很高,但由于它作为“世界屋脊”的较高的地势,使其表面温度降低,空气对流运动不够旺盛,因而对流层也较低。正是由于这三处地区上空的对流层较低,相应的平流层的高度也随之降低。人们向对流层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会随着大气的环流运动而到达这三个地区的上空,由于平流层较低,所以氯氟烃能到达平流层中而破坏臭氧层。因此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三处上空的臭氧层破坏严重。

(3)三处上空臭氧层破坏程度的顺序:

南极上空破坏程度>北极上空的破坏程度>青藏高原上空的破坏程度

原因:南极气温<北极气温<青藏高原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和危害,及其防防治对策。

(1)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具有消费使用价值,生产使用价值,生态维持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科学价值等

(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无控制旅游、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造成了生物多样性锐减。

(3)危害

生物多样性锐减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因而减少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物质和服务的能力,弱化了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及人为污染等的能力。

(4)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防治对策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禁伐区、禁猎区、国有森林、自然主物区等,通过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途径来保护野生动植物。

2)迁地保护: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水族馆、海洋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

3、综合水、气、固废、物理性污染等的防治原则,结合实际讨论你对污染防治原则的理解。

答:防、治、管相结合,同时积极进行废物资源化。

防:对污染源进行控制,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减到最少量。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以无毒无害的原料和产品代替有毒有害的原料和产品,改革生产工艺,减少对原料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治:是防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各种预防措施,污染源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要实现“零排放”是很难的。因此污染发生后必须进行妥善治理,确保在排入环境前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实现无害化的目的。

管:对污染源及处理设施进行有效管理,同时通过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限制污染环境的行为。

资源化:积极采取工艺措施,使治理后的废物能够成为资源,回收利用,实现废物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