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
摘要】目的: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图像的临床价值进行探析。方法:对医院于2011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结果:经过统计,45例患者的浸润性导管癌形态学分型情况位:团块型(21例)、结节型(19例)、囊实型(5例);肿块形状为:不规则形(24例)、圆形(17例)、卵圆形(4例);边缘形态情况为:不规则(27例)、规则(12例)、浅分叶(6例);内部回声情况位:低回声(39例)、等回声(6例);钙化(34例)、无钙化(11例);淋巴结转移(17例)、不转移(28例);血流分级情况:0级(3例)、1级(3例)、2级(21例)、3级(18例)。结论:利用超声诊断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疾病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病症、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其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2结果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位置为:左乳(27例)、右乳(18例);病变的位置分布情况为:外上象限(21例)、外下象限(3例)、内上象限(7例)、内下象限(5例)、乳头后方(9例);具体的检查情况见表1。表1超声检查情况项目分类人数/例团块型21形态学分型结节型19囊实型5不规则形24肿块形状圆形17卵圆形4不规则27边缘形态规则12浅分叶6低回声39内部回声等回声6有34钙化无11有17淋巴结转移无28衰减14后方回声不变21 0级3 1级3 2级21血流分级3级18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临床价值。乳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率最高,占40%以上[1]。目前在临床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是一种较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揭示病变信息,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检测中,可以揭示病变部位以及周围部位的血流情况,这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实验旨在对医院于2011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的临床价值进行探析,具体实验报告如下。
3讨论
在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生中,乳腺癌的位置排在第二位[2],而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比例在乳腺癌中又占最大比例。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是由于癌细胞突破腺泡或者导管的基底膜,进而入侵间质形成。细胞在早期会向旁周组织处生长,在晚期则有可能向其它部位发生转移[3]。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发展,在临床上可以实现较为准确地对典型的乳腺浸润性血管癌进行诊断。因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血流信号[4-5],且具有典型的恶性肿瘤声像图的浸润性导管癌容易和良性肿瘤相区分。因此,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其进行检测的准确率较高;但对于非典型性肿胀物来说,检查具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进行穿刺细胞学方面的检查。这样有利于更加明确地对病情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wk.baidu.com]包娜,王丽,丁毅,等.乳腺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5):431.
[2]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27-142.
[3]Adler DD,Carson PL,Rubin JV,et al.Doppler ultrasound color flow imagings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preliminary findings. Ultround Med Biol,1990,16(6):553-55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实验人群为医院于2011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患者均为女性;患者的年龄处于23-61岁,平均年龄为41.5岁;患者在年龄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1.2方法(1)使患者取半卧位,上举双臂,使乳腺及腋窝部位充分暴露;(2)对患者的乳腺进行触诊,对乳房肿物的大小、位置、硬度等进行初步了解;(3)以乳头为中心点,将乳房分为四个象限;使用公司生产的GE login7彩色超声诊断仪以直接扫查的方法对乳房进行顺时针的扫查;(4)当查到肿物时,对其大小、位置、硬度、边缘特征、结构以及血流分布情况进行扫查,并进行详细的记录;(5)对患者腋窝部位是否有淋巴结肿大情况进行检查。
[4]沈镇宙,邵志敏.乳腺肿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5.
[5]曹力,王晓红,周华,徐秀红,蒋春兰,全文静.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0):108-109.
作者简介:张国君1965-男汉河北承德市人主治本科研究方
本次实验旨在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图像的临床价值进行探析。通过对医院于2011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可以观察到,45例患者的浸润性导管癌形态学分型情况位:团块型(21例)、结节型(19例)、囊实型(5例);肿块形状为:不规则形(24例)、圆形(17例)、卵圆形(4例);边缘形态情况为:不规则(27例)、规则(12例)、浅分叶(6例);内部回声情况位:低回声(39例)、等回声(6例);钙化(34例)、无钙化(11例);淋巴结转移(17例)、不转移(28例);血流分级情况:0级(3例)、1级(3例)、2级(21例)、3级(18例)。因此可以认为,利用超声诊断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疾病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病症、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其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图像的临床价值进行探析。方法:对医院于2011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结果:经过统计,45例患者的浸润性导管癌形态学分型情况位:团块型(21例)、结节型(19例)、囊实型(5例);肿块形状为:不规则形(24例)、圆形(17例)、卵圆形(4例);边缘形态情况为:不规则(27例)、规则(12例)、浅分叶(6例);内部回声情况位:低回声(39例)、等回声(6例);钙化(34例)、无钙化(11例);淋巴结转移(17例)、不转移(28例);血流分级情况:0级(3例)、1级(3例)、2级(21例)、3级(18例)。结论:利用超声诊断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疾病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病症、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其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2结果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位置为:左乳(27例)、右乳(18例);病变的位置分布情况为:外上象限(21例)、外下象限(3例)、内上象限(7例)、内下象限(5例)、乳头后方(9例);具体的检查情况见表1。表1超声检查情况项目分类人数/例团块型21形态学分型结节型19囊实型5不规则形24肿块形状圆形17卵圆形4不规则27边缘形态规则12浅分叶6低回声39内部回声等回声6有34钙化无11有17淋巴结转移无28衰减14后方回声不变21 0级3 1级3 2级21血流分级3级18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临床价值。乳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率最高,占40%以上[1]。目前在临床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是一种较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揭示病变信息,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检测中,可以揭示病变部位以及周围部位的血流情况,这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实验旨在对医院于2011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的临床价值进行探析,具体实验报告如下。
3讨论
在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生中,乳腺癌的位置排在第二位[2],而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比例在乳腺癌中又占最大比例。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是由于癌细胞突破腺泡或者导管的基底膜,进而入侵间质形成。细胞在早期会向旁周组织处生长,在晚期则有可能向其它部位发生转移[3]。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发展,在临床上可以实现较为准确地对典型的乳腺浸润性血管癌进行诊断。因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血流信号[4-5],且具有典型的恶性肿瘤声像图的浸润性导管癌容易和良性肿瘤相区分。因此,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其进行检测的准确率较高;但对于非典型性肿胀物来说,检查具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进行穿刺细胞学方面的检查。这样有利于更加明确地对病情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wk.baidu.com]包娜,王丽,丁毅,等.乳腺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5):431.
[2]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27-142.
[3]Adler DD,Carson PL,Rubin JV,et al.Doppler ultrasound color flow imagings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preliminary findings. Ultround Med Biol,1990,16(6):553-55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实验人群为医院于2011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患者均为女性;患者的年龄处于23-61岁,平均年龄为41.5岁;患者在年龄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1.2方法(1)使患者取半卧位,上举双臂,使乳腺及腋窝部位充分暴露;(2)对患者的乳腺进行触诊,对乳房肿物的大小、位置、硬度等进行初步了解;(3)以乳头为中心点,将乳房分为四个象限;使用公司生产的GE login7彩色超声诊断仪以直接扫查的方法对乳房进行顺时针的扫查;(4)当查到肿物时,对其大小、位置、硬度、边缘特征、结构以及血流分布情况进行扫查,并进行详细的记录;(5)对患者腋窝部位是否有淋巴结肿大情况进行检查。
[4]沈镇宙,邵志敏.乳腺肿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5.
[5]曹力,王晓红,周华,徐秀红,蒋春兰,全文静.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0):108-109.
作者简介:张国君1965-男汉河北承德市人主治本科研究方
本次实验旨在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图像的临床价值进行探析。通过对医院于2011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可以观察到,45例患者的浸润性导管癌形态学分型情况位:团块型(21例)、结节型(19例)、囊实型(5例);肿块形状为:不规则形(24例)、圆形(17例)、卵圆形(4例);边缘形态情况为:不规则(27例)、规则(12例)、浅分叶(6例);内部回声情况位:低回声(39例)、等回声(6例);钙化(34例)、无钙化(11例);淋巴结转移(17例)、不转移(28例);血流分级情况:0级(3例)、1级(3例)、2级(21例)、3级(18例)。因此可以认为,利用超声诊断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疾病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病症、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其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