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比较分析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小叶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2O 年 第 3卷第 5期 C i Ii yR piWon el g Eet ncV ro )O tbr O8 hnJ nu ear udH an ( l r i e in ,c e r i co s o
VJ 论 著 .
乳腺 浸 润 性 导 管 癌 与小 叶癌 的超 声 诊 断分 析
U i ri n v st e y,& 1 0 5 Chn 0 0 0, ia C re o d n u h r U ma fy w i d @ s a c r o rs n ig a t o :Y We ,E i : u ema e i . o p n n
【 bt c】 O jcv T vsgtt fr cs foor db o o l op r e A s at r be i t e one i e h d e ne os g ma ldfwi c o dpl — i ta e i e n a n o l n o r eb
tenbes i irt edea cri ma(D )adift t el ua crio a (L .Mehd Fo w e ratn la v ut ac o ft i l n I C n n lav b l acnm IC) ir i o r to s rm
2 0 3 ae fI d 6 a e L o r d b ah lg r o a a iey a ay e n s n ga 0 6 1 6 c s so DC a 1 c s s o I C c n me y p t oo y wee c mp r t l n lz d i o o r m n f i f v
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鉴别诊断的新认识

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鉴别诊断的新认识目的:探讨组织形态上易混淆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鉴别诊断方法。
方法收集营口开发区中心医院病理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外科诊治的77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和标本,观察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结果77例患者发病年龄33-72岁,平均50.1岁。
大体观察:肿物68例单灶,9例多灶,直径0.7-10cm,平均2.3cm,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39例,浸润性小叶癌7例,粘液癌2例,腺样囊性癌2例,特殊类型癌1例,腺癌1例,叶状肿瘤1例,假性髓样癌1例,混合性癌23例。
结论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可以鉴别易混淆的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
标签:乳腺肿瘤;癌,导管;癌,小叶状;免疫表型分型;诊断,鉴别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是乳腺癌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分别占浸润性乳腺肿瘤的80%和15%。
由于分子水平上对疾病认识的加深,使乳腺肿瘤治疗进展很快,因此为了对疾病进行适当的预后判断,以便实施适当的治疗,要求病理医师对乳腺肿瘤做出准确的诊断。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对营口开发区中心医院病理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外科诊治的77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和标本整理观察,复阅HE切片。
所有临床资料均由临床病历中获取,包括年龄、肿瘤大小、手术类型、患者复发及生存情况。
1.2IHC染色及其结果判定: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4um,EnVision法染色,DAB显色,光镜观察。
IHC所用一抗如下:E-钙黏蛋白(E-cad),p120连环蛋白(p120ctn),试剂均购自北京中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结果判定:E-cad为胞膜着色,p120ctn为胞膜着色或弥漫胞质着色。
阳性:10%-50%;阴性0-10%;强阳性〉50%。
2结果2.1临床资料:77例患者2例男性,余均为女性,年龄33-72岁,平均50.1岁,均因发现乳腺肿块而就诊。
乳腺癌

乳腺癌护理查房一、病因:现在在医学上对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许多研究资料表明,乳腺癌的发生除去出生地的因素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1.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 岁前亦少见,但20 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 ~ 50 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 岁左右达最高峰。
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 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 ~ 3 倍。
3.其他乳房疾病。
4.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 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 岁者的2.2 倍。
5.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 岁者比小于45 岁的危险性增加。
6.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 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口服避孕药。
9.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酒。
11.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2.病毒感染。
13.放射线作用:易提高患乳腺癌的危险性14.精神因素:焦虑、紧张可抑制抗癌瘤的免疫。
二发病机制(1) 遗传因素:Li(1988) 报道,美国患有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年青人,而他们的孩子有的即患乳腺癌,这是乳腺癌综合征。
研究证明了女性乳腺中有部分病人是由遗传基因的传递所致,即发病年龄越小,遗传倾向越大。
随着遗传性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阐述。
遗传性乳腺癌的特点有:①发病年龄轻; ②易双侧发病; ③在绝经前患乳腺癌病人,其亲属亦易在绝经前发病。
(2) 基因突变:癌基因可有两种协同的阶段但又有区别,即:启动阶段和促发阶段。
①放射线照射可引起基因损伤,使染色体突变,导致乳腺癌发生。
②内分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有刺激增生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癌形成的促发阶段,而正常女性内分泌激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乳腺癌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直接关系。
乳腺癌的分类与分期

乳腺癌的分类与分期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乳腺癌的分类与分期,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精确的诊断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有助于乳腺癌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预后。
一、乳腺癌的分类乳腺癌根据其形态学特征、组织学类型和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分为多个亚型。
以下是常见的乳腺癌分类:1.非浸润性乳腺癌非浸润性乳腺癌是一种发展缓慢的乳腺癌,不会侵犯周围组织。
根据病理形态学特征,非浸润性乳腺癌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原位导管癌:起源于乳腺导管内的癌变细胞,在早期仅限于导管内生长,尚未穿透基底膜。
(2)原位小叶癌:起源于乳腺腔内的小叶上皮细胞,并未穿透基底膜。
2.浸润性乳腺癌浸润性乳腺癌是一种侵袭性较强的癌症,能够向周围组织和淋巴结转移。
根据肿瘤细胞的不同特点以及组织学类型的不同,浸润性乳腺癌可以分为多个亚型:(1)浸润性导管癌:起源于乳腺导管内部的癌变细胞,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
(2)浸润性小叶癌:起源于乳腺腔内的小叶上皮细胞。
(3)乳头状癌:肿瘤细胞形成乳头状突起,可伴有血性或浆液性分泌物。
(4)其他类型:如乳腺间质瘤、黏液性癌等。
二、乳腺癌的分期乳腺癌的分期是指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等因素,对乳腺癌的进展程度进行评估和归类。
常用的乳腺癌分期系统是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JCC)和国际癌症联合会(UICC)制定的TNM分期系统,即:T(肿瘤)分期,描述乳腺癌肿瘤的大小和侵犯程度;N(淋巴结)分期,描述乳腺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M(远处转移)分期,描述乳腺癌是否存在远处器官的转移。
根据TNM分期系统,乳腺癌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分期:1.0期Tis:原位癌,即乳腺癌尚未侵犯基底膜,局限于导管或小叶。
2.Ⅰ期T1:乳腺癌肿瘤直径≤2cm,并且未侵犯壁或浸润性癌灶≤0.1cm。
3.Ⅱ期T2:乳腺癌肿瘤直径2-5cm,或浸润性癌灶>0.1cm;T3:乳腺癌肿瘤直径>5cm。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乳腺癌的病理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条件,乳癌的病理变化十分复杂,类型较多,大致上分为非浸润性乳腺癌、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浸润性乳腺癌及罕见乳腺癌。
1.非浸润性癌乳腺癌:又称原位癌,是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当癌瘤局限在乳腺导管或腺泡内,未见突破其基底膜包括小叶原位癌、导管内癌。
常伴发各种乳腺病,有时也可在浸润癌的旁边见到。
原位癌发展缓慢,变成浸润癌需要几年时间。
1)导管内原位癌是指发生于乳腺小叶的终末导管,导管明显扩张,癌细胞局限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基底膜完整的乳腺癌。
根据组织学改变分为粉刺癌和非粉刺型导管内原位癌。
2)小叶原位癌:发生于小叶导管及末梢导管上皮细胞的癌,多见于绝经前妇女,发病年龄较一般乳腺癌早5-10年。
小叶增大,管、泡增多,明显变粗,充满无极性的癌细胞。
小叶原位癌发展缓慢,预后良好。
2.早期浸润乳腺癌:是从原位癌发展到浸润癌的早期阶段,癌细胞突破上皮的基底膜,但浸润程度尚浅,较少发生癌灶转移。
包括小叶原位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早期浸润。
1)小叶癌早期浸润:癌组织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小叶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范围内。
2)导管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的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生芽、向间质浸润。
3.浸润性乳腺癌:是癌细胞已穿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侵入间质。
依据癌的原发部位是来源于乳腺上皮组织,还是其他组织,又分为浸润性特殊乳腺癌、浸润性非特殊乳腺癌。
1)浸润性非特殊乳腺癌:有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髓样癌、硬癌、腺癌。
(1)浸润性小叶乳腺癌:小叶癌明显向小叶外浸润,包括小细胞型浸润癌。
(2)浸润性导管癌:导管癌明显浸润间质,但浸润部分不超过癌实质一半。
若超过一半,则以浸润性癌的主要形态命名。
而且分为两组微浸润导管癌和浸润性导管癌(3)单纯乳腺癌;介于硬癌与髓样癌之间,即癌实质与纤维间质成分比例近似。
癌细胞主要形成不规则的实性条束或小染,也可有腺样结构。
临床病理学:乳腺癌主要组织学类型

圆柱瘤 透明细胞汗腺腺瘤 上皮-肌上皮肿瘤 多形性腺瘤 腺肌上皮瘤
伴癌的腺肌上皮瘤 腺样囊性癌
3,伴髓样特征的癌
髓样癌(典型髓样癌) medullary carcinoma,MC
• 大体 肿块呈结节状,边界清楚,质软。 • 镜下 5个条件
低级别腺鳞癌 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新增) 鳞状细胞癌 梭形细胞癌(独立) 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名称改变)
软骨样分化 骨样分化 间叶分化的其它类型 混合性化生性癌 肌上皮癌(归属改变)
2012乳腺肿瘤WHO分类(第四版)
少见类型
伴神经内分泌特征的癌 (原神经内分泌癌) 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 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 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癌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 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 美国病理学医师学院(college of America pathologists,CAP)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
1 2
少或无(<10%) 3
差异显著
3
≥10
3
以上3项得分之和
Ⅰ级
3-5
Ⅱ级
6或7
Ⅲ级
8或9
二,特殊亚型
1,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 )
乳腺癌分型、预后和治疗

乳腺癌分型、预后与治疗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学习体会,仅供读者参考。
谬误之处欢迎指正,但诊疗应以正规大医院医疗文书为准,以免延误病情。
一、病理分型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乳腺癌的国际组织学分类。
1983年我国乳腺癌病理工作者根据国内情况,制定了国内乳腺癌分类方法。
国内分类WHO分类1、非浸润性癌 1、非浸润性癌(1)导管内癌(1)导管内癌(2)小叶原位癌(2)小叶原位癌2、早期浸润癌 2、浸润性癌(1)导管癌早期浸润(1)浸润性导管癌(2)小叶癌早期浸润(2)以导管内癌为生的浸润性导管癌3、浸润性特殊型癌(3)浸润性小叶癌(1)乳头状癌(4)粘液腺癌(2)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5)髓样癌(3)小管癌(高分化腺癌)(6)乳头奖癌(4)腺样襄性癌(7)腺管癌(5)沾液腺癌(8)腺样襄性癌(6)大汗腺样癌(9)分泌型[幼年型]癌(7)鳞状细胞癌(10)大汗腺癌(8)乳头派杰氏病(11)化生性癌4、浸润性非特殊型癌①鳞状细胞型(1)浸润性小叶癌②梭形细胞型(2)浸润性导管癌③软骨和骨型(3)硬癌④混合型解读:一般来说,浸润性乳头状癌、髓样癌、粘液腺癌、腺样囊腺癌、大汗腺癌、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相对较高,预后较差。
二、基因分型2000年,Peron和Sorlie等利用基因微阵列分析技术将乳腺癌分成5型。
1、Luminal A 型(乳腺腔内A型)2、Luminal B 型(乳腺腔内B型)3、HER-2 HER-2 过表达型4、Basal-like 基底样型5、Normal-like 正常细胞样型解读:Luminal型。
LuminalA型(ER+PR+Her-2-)和LuminalB型(ER+PR+ Her-2+)占乳腺癌的三分之二,50岁以上常见。
A型中ER+、PS2、BCL-2也多呈阳性,预后较好,对内分泌治疗敏感。
B型中ER+、PR+、Her-2(+)都是阳性者,用TAM(他莫昔芬)效果不好,但Als(芳香化酶抑制剂,现指第三代,常见的是来曲唑)更好。
乳腺癌的病理分类

乳腺癌的病理分类乳腺癌是女性恶性肿瘤中继宫颈癌之后的第二大癌症,在发展中国家,约有1/10的女性在各个年龄段都会遭受乳腺癌的侵袭,并且近年来发病率有了显著的增长。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乳腺癌已是造成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
研究显示,1999年美国女性患乳腺癌的比例为135.9/10,000。
我国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乳腺癌发病率较低的区域,但近几年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乳腺癌发生率却有了显著的上升,1999年上海城区女性的乳腺癌患病率已达52.98/10万。
目前,乳腺癌已是我国女性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每年因这种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超过4万,严重危害着女性的身体和心理。
因此,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重大临床问题。
积极采取多种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需要影像医师、外科医师、病理医师密切配合,对病理医师而言,了解乳腺病理学是进行乳腺癌诊断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具体分析乳腺癌的病理分类。
一、病理组织学基础你了解多少?(一)肿块形态乳腺癌的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的肿块,其肿瘤的边缘有明显的浸润生长,与周围的组织结合,质地坚硬,切面凹陷。
在这些肿瘤中,有一些肉眼难以分辨的界限。
少数乳腺肿瘤的超声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这种肿瘤的病理学大致上为圆形,边界清晰,质地较为柔软。
局部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均未见明显肿块,仅局限于特定的象限,少数可触及多个象限,病理标本中未见明显肿块,但病灶部位的乳腺腺体质地坚硬。
(二)肿块边界的病理肿块边界声图特征可分为毛刺、强回声晕、边界模糊、边界清晰四种类型。
病理学观察显示,病变组织呈纵行或成行浸润,肿瘤组织与正常和/或脂肪组织相互交错分布,侵犯癌周围多有纤维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呈条索状分布;超声显示有强烈的回声晕,边界粗糙且不均匀的强回声晕,其病理特征与癌组织侵犯及周围纤维结缔组织的反应性增生形成不规则的交界,病理学观察显示,肿瘤周围有大量的肿瘤细胞,而正常的腺体或/和脂肪组织则很少,肿瘤周边没有恶性晕征,其边缘组织结构以淋巴细胞浸润以及纤维组织包膜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Mae ,atr Fsh r 2 t 卯 Cr i e e a. A cii l n i oah— e D, c DB,t 1 l c dhs p to naa t
中国药物 与临床 2 1 年 8 02 月第 1 卷第 8 C i s R m de 鱼 ii 2 期 h e e ei n ne s ,
移 阳性 、受体 阴性的患者 , 组 比较 的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 。 2
这一结果与既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
浸润性 小叶癌患者选择全切手术 的比例更高 , 可能 与听 从 的建议有关。因为在术前评估 时 , 浸润性小叶癌的病变范
围往往较浸润性导管癌更广泛。 与浸润性 导管癌相 比.浸 润性小 叶癌 更多见 多中心病 灶、 多灶病灶和双侧病灶 。在一系列大型 回顾性研究 中, 浸
这种现象 , 但这些差异提示我们特定的乳腺癌类型需要 专门
的生 长微 环境 。另外 . 乳腺癌 的特异性生存依赖于远位转移
的部位 。 例如 , 浸润性小 叶癌骨转移 比例高于浸润性导管癌 ,
而 内脏转移较 骨转 移的预后差 。本研究 中位 随访 时间 3 4个 月, 尚不能完整看到两组病例远期预后 。但对于淋 巴结转移 阴性 . 或者激素 受体 阳性 的患者 , 其预后 明显优 于淋 巴结转
参 考 文 献
『 ] 陈 灏 珠 . 用 内科 学 . 1 实 1 .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社 ,0 5 17 . 2版 北 人 20 :37
『 ] 黄英杰 , 4 吴樱.C I U内老年患者严重心律失常 10例临床分析. 1
广东医学 ,0 9 3 ( 2 : 4 .8 6 20 , 1 ) 1 514 . 0 8 『 ] 董辉 . 病灶性 心律失常 18 临床分析 . 放军保健 医学 5 感染 6例 解
意义 但本研究入选 的浸润性小叶癌病例较少 , 与浸润性 在
・
17 ・ 06
中国药堑与临床 2 1 年 8 02 月第 l 卷第 8 h ee e ei &Cic.uut 02 01 , . 2 期C i s Rm de n s li A 臣s21, 12 No 8 ns V
.
表 1 病例基本情 况
2 结
果
21 全组 结 果 :全 组 患 者 手 术后 随访 3 4 个 月 ,中位 随访 . —7
见 的乳腺 癌病理类型 , 润性 小叶癌也 比较常见 , 浸 占到全 部 浸润性乳腺癌 的 5 1%F。浸润性小叶癌一般通过侵犯周 %~ 5 围组织 . 常表现为多中心 、 双侧病灶且肿瘤较大 。 其肿瘤细胞 雌激素受 体 、 激素受体通 常表达 阳性 , 孕 而人 类表皮生 长因
子 受 体一 ( R 2 表 达 阴 性 。研 究 提示 浸 润 性小 叶 癌 预 后 差 2 HE 一)
3 4个月 , 实际分析 4 6例 。局 部复发 8例 (. , 1 1 %)远位转移 9 2 7例 (.%)3年 D S为( 98 3i%(5 6 5 , F 8.- .) 9 %可信 区间 )3年 + ,
46 1 例原发性乳腺癌 , 中浸润性导管癌 4 2例 , 其 0 浸润性小叶 癌 1 4例 ,二者之 间无混杂情况 。入选病例需无 既往 肿瘤 病 史。 患者年龄 2 ~ 4岁 , 88 中位年龄 4 岁 。 8 术后全部随访 , 随访 3 7个月 , 4 中位随访 3 4个月 。 统计 2组临床病理特 征、 生存
的未 见差 异 统 计 学 意 义 ( 表 2 。 见 )
于浸润性导管癌_, 2 但另有报道认为两者预后相似 _, 至浸 l 3甚 _ 润性小叶癌优于浸润性导管癌[。诊断时年龄 、 4 ] 肿瘤大小 、 淋 巴结状态 、 激素受体状态 、 E 2状态都是可能影 响生存 的重 HR 要因素。本研究回顾分析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小 叶癌和浸润性 导管癌病 例 , 二者在生物学特性 以及生存方 面的差异 。 探讨
3 讨 论
远位转移生存 (ia t i ae resria,D F )基本临床 ds n s s e uvvl D S 。 t de f
资 料 见 表 1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雌激素受 体 ( R)孕激素受体 (R)H R2判 断标准 : . 2 E 、 P 、E 一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 u o iohmir, C) 查 染 色 阳性 细 i nhs ce s vI 检 mm t t H
情 况 。观 察 终 点 为 无病 生存 (i aef esri l D S 和 无 ds s e uvv , F ) e r a
的独 立影 响因素 , 其余 因素对远位转移 的影响相对次要 。淋 巴结 状态相对 危险度 2 ,淋 巴结转移 阳性属高危 因素 ; R . 7 E/
P R状态相对危险度 35 E /R表达阳性属保护性 因素 。淋 . RP 巴结状态也是无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 其相对危险度 42 .。
导管癌患者生物学特点差异具有 明确 的统计 学意义 , 患 2组 者的预后相 当。但仍需扩大样本量和继续随访更准确观察 2 组 的生存差异。 参 考 文 献
[ ] Ss eG ruX, ue M, se i e a. Ift t g l ua 1 at — aa J v A sl n B,t 1 n lai o lr r o a ir n b
cr io ftebe s : ciio ah lgca ay i o 7 ae a c n ma o h r a t l c p t o o i n l ss f9 5 c s s n wih ee e c t a a n o s r a i e h r p a d t r f r n e o d t o c n e v t t e a y n mea ttc v t sa i p t r s Ca c r 1 96, 7: 1 — 2 at n . n e , 9 e 7 1 3 1 0.
・
中国药物与临床 2 1 年 8 02 月第 l 卷第 8 C i s Rm d s li ,uut 02 o1,o 2 — h ee e —i &Cic A gs21, 12 .  ̄ n ee ns V .N8 刺激交感神经末梢分泌 , 泌的去甲肾 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作 分
用 于 心 肌 , 放 较 多 度 儿 茶 酚 胺 , 心 肌 的兴 奋 性 增 高 , 发 释 使 易
生易位心律失常l。 5 _ 对于进入 院 内的老 年患者 , 密切监 测血氧 、 心律 等生命 体征 。 积极 寻找感染源 , 尽快控 制感染 , 保持 呼吸道通 畅 , 改 善供 氧 。 时纠正水 电解 质紊乱 , 及 将有效 减少严重 心律失常 的发生 . 改善预后及减少病死率 。
浸润性导管癌 和浸润性 小叶癌两种 组织学类 型 占所 有 乳腺癌 的 8 %I 8 ,浸润性 小叶癌 占到全部浸 润性乳 腺癌 的
5 1%E。 研 究 浸 滑 陛小 叶 癌 占 到 36 未 入 选 小 叶 癌 和 %~ 5 本 .%,
胞数超过 1 %视为 E P 0 R、R阳性 , 余为 阴性 ; c + , I + + 或荧 光 H
杂 志 ,0 7 9 2 :1 . 2 0 ,( ) 10
( 稿 日期 :0 20 —4 收 2 1—31 )
乳腺 浸 润性 小 叶癌 与浸 润性 导 管癌比较 分 析
任泽华 张一清 李 金 峰
浸润性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 其不 同的表现类 型对
治 疗 有 不 同 的 反 应 , 后 也 可 以不 同 。浸 润 性 导 管 癌 是最 常 预
示, 病理类型不是影 响预后 的决定性 因素 。既往研究 的结果
存在争议 . 些研 究提示浸润性 小叶癌预后差 于浸润性 导管 一 癌E 大多数研究认 为 , , 浸润性/ n癌优于浸滑 f lf , 生导管癌 _ 。 4 ' 长期 随访 更容易观察 到不 同病理 类型患者 生存方 面的 差异 。 ri A pn o等_的研究显示 , 6 _ 浸润性小叶癌的远位转移方式
D F D S为 ( 3 ± .) 9 . 2 %。 9 O
2 单 因素分析各高危因素与复发情况 : . 2 因素分析包括 肿瘤 大小 、 年龄 、 E 一、 RP 淋巴结状态 、 H R 2 E /R、 病理类型 。 其中有统 计学 意义 的因素有 : 巴结转移 阳性患者远处转移风 险高于 淋 阴性 患者 , 生远位转移分别为 2 发 0例 ( 1 %) 3 (.%) 1. 、 例 1 7 6 , 无病 生存情况也差 于淋 巴结转移 阴性组患者 ( < .1 ; R P 00 ) E / P ( )( ) R + 、一 的患者 , 发生远 位转移分别 为 1 ( . 、 7例 50 %)9例 (22 , 0 5 1.%)R . 。其余 因素 ( 0 如病理类型 ) 对复发及转移影响
不 同 于浸 润 性 导 管 癌 。 润 性 小 叶 癌 较浸 润性 导管 癌更 少 出 浸
润性小叶癌的对侧乳腺癌风险较 高( 浸润性小 叶癌 2 .%, 09 浸
润 性 导 管 癌 1.%)_ 本研 究 未 发 现 浸润 性 小 叶 癌 与 浸 润 性 1 2 [。 6
现肺转移 、 胸膜转移和 中枢神经系统转移 。 相反 的是 , 浸润性 小 叶癌出现骨转 移 、 腹膜转移 、 卵巢 和消化系统转移较 浸润 性导管癌多见。两种病理类 型的细胞学差异尚无法完全解释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一 般 资 料 :采 集 北 京 肿 瘤 医 院 2 0 - 2 0 . 1 0 0 0 8年 收 治 的
2 多因素分析各 因素对 复发转移 的影 响 :自变量包括 年 . 3 龄 、 RP HE 一 状 态 、 巴结 转移状态 、 E /R、 R 2 淋 肿瘤大小 、 病理类 型 多因素分析显示 , 巴结状态和 E /R状 态是远位 转移 淋 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