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病理分析

合集下载

31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31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31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发表时间:2015-07-03T10:27:19.8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郭珊岚[导读] 正确掌握最佳治疗时机,有助于女性降低乳腺癌的病发率,提高乳腺癌治愈率。

郭珊岚(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资阳641300)【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取的3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病理学分析,研究其病理特点。

结果:所选31例患者,46~55岁患者发病率为45.16%最高;左右病变部位P<0.05无统计学差异;浸润型导管癌病发率最高为74.19%;25(80.65%)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

结论:正确掌握最佳治疗时机,有助于女性降低乳腺癌的病发率,提高乳腺癌治愈率。

【关键词】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病理学分析【中图分类号】R7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7-0214-02原发性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女性的身体健康存在着严重的威胁[1]。

本文选取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取的3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病理学分析,研究了其病理特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取的3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56.72±3.28)岁,所有患者均经X线或者超声检查,发现患者乳腺均有恶性肿瘤。

病例分类为:浸润性导管癌16(51.61%)例,浸润性小叶癌6(18.75%)例,小导管内癌5(16.13%)例,管癌3(9.68%)例,黏液癌1(3.23%)。

临床表现为:患者乳房肿块活动度尚可,呈卵形,大小各不相同,直径约1.5~4cm,质地相对坚硬与皮肤不黏连,触摸时患者存在疼痛感。

1.2方法对31例患者肿块组织进行样本处理,首先,采用10%的中性福尔马林对样本组织进行8~24固定,通过取材、脱水、透明、切片措施处理,并在处理过程中记录肿瘤临床情况;其次,采用苏木精~尹红(HE)对样本组织进行颜色,然后进行分型分级;最后,对样本组织进行用免疫组化标记ER与PR的表现,并对样本组织进行二次分析,研究其病理特征,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患者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48例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48例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48例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作者:杨德兴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4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浸润性癌共46例(95.8%),其他少见癌2例(4.2%);按乳腺癌TNM分期,Ⅰ期5例,ⅡA期3例,ⅡB期11例,ⅢA期13例,ⅢB期11例,Ⅳ期5例;淋巴结转移阳性32例(66.7%),阴性16例(33.3%)。

术后复发11例,复发率为22.9%;死亡8例,死亡率为16.7%。

结论浸润性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乳腺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乳腺癌;临床病理;预后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不断增加和改进,患者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不断延长。

为探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4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共收治48例乳腺癌患者。

均为女性。

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9±1.6岁。

病程最短2周,最长5年。

全部病例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

1.2手术方式根治术13例,改良根治术27例,单纯乳房切除术5例,扩大根治术2例,保乳术1例。

1.3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35例,浸润性小叶癌11例,其他特殊类型2例(包括黏液腺癌1例、髓样癌1例)。

1.4随访所有病例都获得随访,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

随访时间为1年-5年。

平均随访时间2年。

1.5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χ±s)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2结果2.1病理类型浸润性癌共46例(95.8%),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5例,浸润性小叶癌11例,其他少见癌2例(4.2%)。

乳腺癌病理特征和临床分析

乳腺癌病理特征和临床分析

乳腺癌病理特征和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3-10-23T16:23:43.8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程雄飞1 李珍2(通讯作者)[导读] 本研究青年组和中老年组乳腺癌病理类型均以浸润性癌为主,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性,但青年组所占比率高于中老年组。

程雄飞1 李珍2(通讯作者)(1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肿瘤科湖北十堰 442000)(2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病理科湖北十堰 442000)【摘要】目的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与中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差异,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方法回顾性分析十堰市太和医院75例年龄≤35岁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且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146例35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青年女性乳腺癌病理类型以浸润性癌为主,诊治时分期偏晚,病理类型以浸润性癌为主。

青年组ER、PR阳性率低于中老年组(分别为39.75%、36.45%;58.57%、46.26%,P<0.05),HER-2阳性率高于中老年组(分别为65.27%;40.33%,P<0.05),青年组HER-2阳性率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而升高。

结论青年组患者较中老年乳腺癌侵袭性强、预后差。

HER-2表达状况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且HER-2表达情况与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早期诊断有助青年女性乳腺癌的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青年女性临床特征病理特点【中图分类号】R73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015-02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目前临床报告多将年龄≤35岁的乳腺癌称为青年乳腺癌。

研究报道,青年乳腺癌预后较其他年龄阶段的乳腺癌差[1]。

造成这种差别可能与这两个年龄段乳腺癌的生物学特点的不同有关,例如青年患者乳腺癌病灶的体积大、分期晚、淋巴结转移率高、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表达高等,而老年乳腺癌则相反[2-3]。

58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和治疗

58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和治疗

58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和治疗目的:探讨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并分析它们对预后判断的意义。

方法:对58例乳腺癌切除标本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并用免疫组化法研究患者肿瘤组织中ER、PR、C-erbB-2的表达。

结果:本组病人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6~65岁;癌肿直径大于5cm、浸润性导管癌及浸润性小叶癌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较差;C-erbB-2阳性率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显著增高,在估计乳腺癌预后上有协同作用。

结论:该结果对探讨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判断预后有应用价值。

标签:乳腺癌;治疗;预后随着对乳腺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不利于乳腺癌预后的因素有很多,而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其中较为肯定且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现分析我院近三年来住院治疗的5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利用免疫组化法对乳腺癌组织进行ER、PR和C-erbB-2表达的研究,并探讨它们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3月~2009年3月诊治的58例乳腺癌病例及石蜡标本。

女58例,年龄27~80岁;病理类型:导管内癌(伴或不伴早浸)8例,浸润性导管癌37例,浸潤性小叶癌6例,黏液腺癌3例,浸润性小管癌2例,大汗腺癌2例。

1.2方法将经中性福尔马林固定、36h内取材、石蜡包埋的标本制成2~3μm 厚的切片,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按操作规程进行,以已知阳性乳腺癌组织切片作为阳性对照,以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判定标准着色棕黄色为阳性,ER、PR胞核着色,C-erbB-2胞浆及胞膜着色。

阳性细胞10%(+)。

2结果本组58例患者接受乳腺癌病理检验,年龄最小27岁,最大80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6~65岁。

结果显示:随肿块增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增高,>5.0cm组比≤2cm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增高;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及大汗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导管内癌(或伴早浸)、黏液腺癌及浸润性小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C-erbB-2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

乳腺活检病理报告解读

乳腺活检病理报告解读

乳腺活检病理报告解读乳腺活检病理报告是由病理学家对乳腺组织进行分析和评估的一份重要文件。

它提供了有关乳腺疾病类型、病变程度、良恶性评估以及预后的信息。

下面是乳腺活检病理报告解读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报告摘要和病例信息:病理报告首先会提供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就诊日期等。

摘要部分简要总结了病例的主要发现和诊断。

例如,“病人A,女性,45岁,活检于2022年5月15日,左侧乳腺导管内不典型增殖性病变。

”2. 标本类型和收到时的状态:报告中会描述标本的类型,如穿刺活检、切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并说明标本的数量和外观。

例如,“受检标本包括三个穿刺活检切片,外观良好,符合正常标准。

”3. 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学分级:报告中会明确诊断的组织学类型,如导管内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等,并对组织学分级进行评估。

例如,“组织学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分级为II级。

”4. 组织学特征描述:报告中会详细描述组织学特征,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核特征、胞质特征等。

例如,“肿瘤细胞大小不等,呈浸润性生长方式,伴有核多形性、核分裂象和细胞浆丰富。

”5.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于某些病例,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诊断信息。

报告中会描述使用的免疫染色方法和结果。

例如,“ER和PR阳性,HER2阴性。

”6. 阴性边缘和阳性边缘:报告中会评估标本的边缘情况,即是否存在阴性边缘(癌细胞没有扩散到边缘组织)或阳性边缘(癌细胞扩散到边缘组织)。

例如,“标本边缘无阴性或阳性边缘。

”7. 淋巴结转移情况:报告中会描述淋巴结的状况,包括淋巴结的数量、大小和转移情况。

例如,“左侧腋窝淋巴结共取出10个,无转移。

”8. 相关预后信息:根据组织学类型、分级和其他病理特征,报告中会提供与预后相关的信息。

例如,“根据病理特征和分级,患者预后良好,无需进一步治疗。

”乳腺活检病理报告解读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组织学类型、分级、边缘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等。

乳腺癌病理切片科普

乳腺癌病理切片科普

乳腺癌病理切片科普发表时间:2019-09-04T11:55:40.01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2期作者:郑宏[导读] 教一教大家怎样看懂自己的乳腺癌病理切片报告。

会理县人民医院四川凉山 615100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发现,乳腺癌新发病例逐年增加,而且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乳腺癌的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诊断,而病理报告是对病理活检标本进行全面评估判断得出病理诊断的报告书,报告内容通常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或住院号、床号、送检标本的部位、标本的大体情况、显微镜下情况、病理诊断以及相关的免疫组化检测或特殊染色情况等。

根据送检标本的不同可分为细针穿刺活检病理报告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报告,前者一般是乳腺有肿块但还没有明确是否为乳腺癌,需要细针穿刺少量肿块组织做病理检查以明确乳腺癌的诊断,而后者是已经明确乳腺癌的诊断,将乳腺癌手术切除再次做病理检查,以帮助临床医生全面评估乳腺癌的分期、了解肿瘤有无转移到其他部位、预测肿瘤对化疗药是否敏感、判断患者可能生存期等。

病理医生被称之为医生的医生,70%的临床决策和医疗行为依赖病理报告。

虽然我国病理的现状堪忧,但病理诊断水平直接决定了临床医学实践的水准。

病理这个行业在整个医疗链条中是诊断的金标准,他的上游是影像学的诊断,影像学完了之后,如果需要确诊,就需要病理。

当时在实际当中,每当患者拿到乳腺癌病理切片的时候,很多人都看不懂,接下来,笔者就教一教大家怎样看懂自己的乳腺癌病理切片报告。

在正式向大家介绍乳腺癌病理切片报告之前,先来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乳腺癌的病理小知识:1、非浸润性癌:指癌瘤最早阶段,病变局限于乳腺导管或腺泡内,未突破基底膜时称非浸润癌。

1)小叶原位癌:起源于小叶导管及未梢导管上皮的癌,约占乳腺癌的1.5%。

切面呈粉红色半透明稍硬颗粒状区,病变大多呈多灶性,癌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一致,但排列紊乱,导管周围基底膜完整,常累及双侧,发展缓慢。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吴 霜, 叶人裴 , 肖秀丽 , 黄廷 玉
( 西 南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医
摘 要
目的 : 探 讨 乳 腺 浸 润性 微乳 头状 癌 ( i n v a s i v e mi c r o p a p l i l a r y c a r c i n o ma , I MP C) 的临 床 病 理 学 特 点 和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染 色
泸 州 医 学 院 学 报
54 2
2 0 1 6年
第 3 9卷
第 6期
J o u r n a l o f L u z h o u Me d i c a l Co l l e g e V o 1 . 3 9 N o . 6 2 01 6

乳 腺 浸 润 性 微 乳 头状 癌 临床 病 理 学 特征 分 析
Si c hu a n _ 0 v i n c e.6 4 6 0 00 ,Chi n a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h i s a r t i c l e d e s c r i b e s t h e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o f I MP C u s i n g i m mu n o h i s t o c h e mi c a l
s t a i n i n g o f a p a n e l o f p r o t e i n s ,a s w e l l a s t h e d i s c u s s i o n o f t h e p r o g n o s i s o f I MP C i n c o mb i n a t i o n wi t h t h e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摘要:目的更进一步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

方法择取过去两年(2015.2-2017.2)在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28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

对每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切片、免疫组化结果等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文献进行探究。

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及体征均无明显特征,而在病理组织方面,28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细胞则均具有明显的特征,即癌细胞均为大小不等的小腺样和微乳头状恶性肿瘤团,且肿瘤细胞的生长状态均为中空簇状生长。

28例研究对象中共计2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情况,检验淋巴结转移率高达75.0%。

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28例研究对象其ER、PR、P53、Her-2、CD31的阳性率分别为57.14%(16/28)、46.43%(13/28)、39.29(11/28)、57.14%(16/28)、57.14%(16/28)。

而CK7以及EMA二者阳性率则均达100%。

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其病理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特征,可通过对每位受检者病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初步诊断,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关键词:病理组织;病理特征;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淋巴癌转移;转移率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Abstract] Objective:to further clinical pathologic features of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were analyzed.Methods:take over the pasttwo years (2015.2-2017.2) of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n 28 cases of breast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For each breast invasive micro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Hist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results were analyzed,and associated with breast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literature wereanalyzed.Results: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signs of all subjects had no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in pathological tissue,28 cases of invasive breast Micro papillary carcinoma cells have obvious features that cancer cells are small size samples ranging from micro papillary and malignant tumor group,and the growth of tumor cells were hollow and cluster growth.28 subjects a total of 21 case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 test 75.0%.at the same time,further research found that 28 cases of the ER,PR,P53,Her-2,CD31 positive rate was 57.14% (16/28),46.43% (13/28),39.29 (11/28),57.14% (16/2 8),57.14% (16/28).The positive rate of CK7 and EMA two were up to 100%.conclusion: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tissue,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each subject to different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primary diagnosis and provide advantageous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words] pathological tissue pathological features invasive breast papillary carcinoma lymphatic metastasis metastasis rate自从20世纪Siriaunkgul等人首次提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这一概念,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一临床上少见的恶性肿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Clinical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Puncture Biopsy Breast Cancer
(PBBC)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疾病规律和特点。

[Target]: Analyze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of patients who suffer PBBC (Puncture Biopsy Breast Cancer), and discuss the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BBC.
[材料和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在我院经过手术治疗,经病理证实为原发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68例。

统计患者年龄分布、月经状况、肿瘤位置、超声检查、X线钼靶摄片检查、TNM 分期以及免疫组化等临床特点和肿瘤病理特点,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Information and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1 and December 2008, 68 patients who had operation in our hospital are diagnosed to be suffering PBBC. The writer statistics these patients’ information on a series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pathology features including age, menstruation condition, position of tumor, ultrasonic examination, molybdenum target X-ray, TNM period, and Envision TM, and then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features with other PBBC documents.
[结果]: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发病高峰年龄在40-49岁,共29例
(42.7%);其次是50-59岁,16例(23.5%)。

其中年龄最小者30岁,最大者79岁,平均年龄50.2岁;绝经前病人共39例(57.4%),已绝经29例(42.6%);原发肿瘤发生在左侧乳腺的有31例(45.6%),发生在右侧乳腺的有35例(51.5%)原发于双侧者2例(2.9%)。

原发于乳腺的外上象限最多,27例(45.0%)。

术前超声检查4例均有阳性表现,X线钼靶摄片12例,阳性表现11例(91.7%);按照AJCC的TNM分期,Ⅰ期8例(12.9%),Ⅱ期37例(59.7%),Ⅲ期17例(27.4%);免疫组化情况,ER阳性55例(87.3%),PR 的阳性56例(88.9%),HER-2阳性14例(22.2%)。

ILC与IDC 患者年龄分布,月经状况,肿瘤大小方面同IDC无显著差异(P>0.05),在腋窝淋巴结阳性比率、ER、PR的阳性率、HER-2的阳性率方面同IDC有显著差别(P<0.05)。

[Outcome]: peak age of PBBC is between 40 and 49, which period has 29 patients (42.7%); then following the age between 50 and 59, which has 16 patients (23.5%). The youngest patient is 30 years old while the eldest is 79.The average age of the tested people are 50.2. 39 women (57.4%) does not menopause, and 29 women (42.6%) reach menopause already. 35 cases (45.6%) occurs on the left breast, 35 cases (51.5) occurs on the right side, and 2 cases (2.9%) occurs on both sides. Most cases (27 cases, 45% of the overall cases) start from the outer upper guardant. Four patients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ultrasonic examination before operation, 11 out of 12 in molybdenum target X-ray (91.7%). According to the
AJCC TNM, the figures are: 8 cases (12.9%) in period I, 37 (59.7%) in period II, 17(27.4%) in period III; Envision TM is as follows: 55 cases ER+ (87.3%), 56 cases PR+ (88.9%), 14 cases HER-2+ (22.2%).There is no different between ILC and IDC with patients’ age, menstruation condition and the size of tumor (P>0.05), but there are apparent difference with the ratio of positive axillary nodes, ratio of ER+ and PR+, and ratio of HER-2+(P<0.05).
[结论]:ILC病人的发病年龄高峰在40-49岁,同乳腺癌整体发病年龄结构符合。

ILC的钼靶摄影表现有时不典型,综合运用超声及X 线钼靶摄片进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临床所见ILC的分期中,II期病例人数最多。

ILC同IDC相比,在年龄,月经状况,肿瘤大小上无显著差别。

ILC的ER、PR高表达,HER-2低表达,同IDC 差别明显,提示内分泌治疗收益大。

[Conclusion]peak age of PBBC is between 40 and 49, similar as general breast cancer. The feature of ILC through molybdenum target is not clearly. Adapt ultrasonic examination and molybdenum target X-ray will help clarity a diagnosis. In the clinic ILC, most cases occur in period II. Compare ILC with IDC, there a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ge, menstruation condition and the size of tumor. High ER and PR, and low HER-2 in ILC, apparently different from IDC,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much benefits by using Hormone therapy.
[关键词]:乳腺癌,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Key Words]:Breast Cancer, Puncture Biopsy Breast Cancer, Clinical Pathology, Envision 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