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最新研究趋势综述_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最新研究趋势综述_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最新研究趋势综述_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最新研究趋势综述

——全面风险管理

姜 源

东华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51

摘要: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保障企业经营成果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当前企业风险管理的最新研究趋势——全面风险管理,对当前全面风险管理最新研究进行综述,同时以德意志银行的应用为例介绍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的具体运用。全面风险管理虽然是当前企业风险管理最新趋势,但是本轮金融危机对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经历金融危机后,风险管理该走向何处呢?风险管理是否失败呢?本文认为全面风险管理仍然是企业在平衡收益成本的基础上改善自身风险重要管理措施,尤其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新领域。

Abstract: Risk management is a major part of internal controls and is the basis to ensure the operating gai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latest research tre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 make the review about the latest research trend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then make deutsche bank example to introduc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application in the corporations. Although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is the latest trend of the company risk management,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dispute and make challenge for it.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where the risk management should go to? Is the risk management failure? I think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s still the importance step to improve its risk in the basis of balance the revenue and cost. It is a serious study of new fields especially for china corporations.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 最新研究趋势

Key words: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the latest research trend

一、引言

1998年10月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濒临破产, 这家由华尔街精英、政府前财政官员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组成, 曾经红极一时得金融业巨子, 在世界金融动荡冲击下难逃一劫。这使得金融界开始警醒, 进一步深人考虑风险防范与管理问题。他们发现金融风险往往是以复合的形式存在, 单一形式的金融风险往往具有相互联动性。风险管理不仅是对过去的单个业务的单个风险进行管理, 而应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对所有风险集合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中应运而生。

Gordon, Loeb and Tseng(2009)[1]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全球经济迅速变化的今天,风险管理日益得到重视。近些年,对于风险管理的范式有个基本的改变,逐渐取代原来从单个风险的角度上看风险管理,发展趋势是全面地看待风险管理,全面实施的风险管理叫做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

著名风险管理专家、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Stulz(2008)[2]发表题名为《风险管理的失败》的文章,该文章指出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在于世界的大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部门未履行其职责,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风险管理失败为例得到的启示就是风险管理必须长期且全面地考察风险,这种方法不仅对于公司的风险管理有用,而且适用于估计合适的资本总量和成本。

全面风险管理ERM 的核心理念是: 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 各个种类的风险的通盘管理。ERM系统要求风险管理系统不仅仅处理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 还要求处理各种风险,并且要覆盖到涉及这些风险的所有资产与资产组合, 以及所有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ERM体系能一致地测量并加总这些风险, 考虑全部的相关性, 而不是分离的、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不同的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信用风险管理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金融风险管理阶段到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如图1所示。

图1:风险管理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James C. Lam.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2000

全面风险管理是当前风险管理发展趋势,本文着眼于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进行概述,并对当前全面风险管理最新研究以及具体运用进行综述介绍,最后讨论当前的金融危机给它带来的挑战以及提出本文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

二、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一)定义

全面风险管理有很多定义。代表性的定义就是美国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的权威机构——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委员会)给出的定义[3]。全面风险管理“一个实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适用于战略制订和整个组织范围的程序。该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影响该实体的事件,管理风险使之处于其偏好范围之内,并为实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界定,它囊括了所有的风险,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该定义希望籍此为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讨论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

2004 年9 月, COSO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力求实现以下四种类型的目标: 战略目标—高层次目标, 与使命相关联并支撑其使命;经营目标—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企业资源;报告目标—报告的可靠性;合规目标—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 这些要素来源于管理当局经营企业的方式, 并与企业管理过程整合在一起。这八个构成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全面风险的框架如图 2 所示的三个维度:第一维是企业的目标, 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第二维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 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 第三维是企业的各个层级, 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三个维度的关系是, 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四个目标服务的; 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四个目标, 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八个方面开展风险管理活动。该框架适合各种类型的企业或机构的风险管理。

图2: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三个维度

资料来源:胡助良,王炜.全面风险管理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述评[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8,(12).

三、全面风险管理最新研究综述

关于全面风险管理,通过阅读近年来国外发表的文章,发现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讨论全面风险管理怎么实施,哪些因素影响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二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全面风险管理对绩效、对公司治理以及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

在Nocco and Stulz(2006)[4]发表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中指出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这是被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最大的挑战。因为一家公司要成功地实施ERM,必须要组织里的每个人知道它是怎么创造价值,管理者必须懂得这不是学术型地执行公司的战略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如何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呢?Abrams, K?nel, Müller, Pfitzmann and Taylor(2006)[5]他们首先设计了IBM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这个框架站在一个战略、整合、全面的角度进行设计,这个框架呈现了一个全面的风险时间序列,从一个阶段到连续,风险基础上的转换。然后他们描绘了一个很大的关于公司和它所处环境的模型图,这个模型图考虑了中心事件、模型和技术,最后讨论了他们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在其他企业成功实施具备的优势,认为他们是最优的风险管理。Rodriguez and Edwards(2009)[6]认为ERM的实施也即是特殊的知识的实施,为了战略目标、股东价值和相关利益者的关系控制差异性。他们通过观察金融服务部门尤其是零售银行的案例,得到了知识管理的实施提升了ERM的实施结论。

哪些因素影响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呢?Beasley, Clune and Hermanson(2005b)[7]考虑了全面风险实施中很少人应该考虑的因素,他们通过比较实施ERM的国际企业与不实施

ERM的国际企业,发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的阶段是与CRO(chief risk officer)、董事会的独立性、CEO与CFO对ERM的支持、四大审计事务所的履职、企业规模、企业是否银行、教育和保险行业等等因素正相关。Yi-Shang Huang(2009)[8]在其硕士论文《全面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中,发现低杠杆的企业更倾向于设置CRO(chief risk officer)这个职位,也就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通过实证分析台湾的企业,她发现托宾Q低的企业更倾向于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

关于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后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东价值的提高,也就是公司绩效,二是内部控制的促进(Mikes,2009)[9]。

在股东价值提高方面,目前许多人很多研究都认为ERM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绩效和价值,Hoyt and Liebenberg(2009)[10]通过搜集保险行业的数据,以托宾Q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发现ERM实施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绩效。Gordon、Loeb and Tseng(2009)[1]通过综合考虑公司ERM体系五个特质因素,构建ERM体系,他们以美国112家企业为样本考察他们的ERM活动,最后发现有个很强的支持ERM与公司绩效呈现正相关。

在内部控制促进方面,传统模式下,风险管理被视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而全面风险管理则包含了内部控制,但是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如何呢?Gramling and Myers(2006)[11]& Carcello, Hermanson, and Beasley(2005a)[12]从一个微观的角度考察了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的作用,同时他们也全面地考量内部控制对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Beasley(2006)[13]全面且实证地考察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他发现内部控制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是受ERM实施的阶段、企业所属的行业、内部审计在ERM过程中的领导作用等等有关。

四、全面风险管理案例——德意志银行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风险管理都是商业银行永恒的话题。正如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所说:衡量风险、接受风险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任务。作为德国最大的银行和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之一的德意志银行,将风险管理作为其核心竞争力,认为银行价值的创造要透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实现。

(一)德意志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正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革命,且新的风险度量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也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德意志银行也是如此,其高层认为,银行的操作风险、市场风

险以及信用风险同等重要。他们将所有风险统一纳入全行的资本和风险管理体系,注重向全体员工灌输操作风险意识,使风险观念贯彻于全行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之中,营造有利于全面风险管理的银行文化。

(二)德意志银行全面风险组织架构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控制、监督和评估其各业务领域风险承担能力的组织支撑,该结构是决定银行内部各个业务部门承受风险能力的关键,对银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看来,现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的全面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

然而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各个银行都根据自身的发展重点,建立了各具特点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德意志银行采取的是“双董事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其一,双董事会风险管理框架。德意志银行的“双董事会”分为监事会和理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包括:制定公司经营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对年度账目进行审计、批准理事会的利润分配方案,负责任命和监督理事会成员。理事会职责包括:直接领导银行的日常业务,向监事会汇报集团的战略方针和业务执行情况。“双董事会”在一定程度节制了家族关系网对银行经营管理的控制,是德意志银行风险防范和稳健经营的保障。

其二,风险控制的四眼原则。风险控制上的“四眼原则”,即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一笔业务。这种“四眼原则”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一笔信贷“双人调查、双人审批”,而是强调有两只眼睛来自于市场拓展系统,有两只眼睛来自于风险控制系统。与此同时,该行强调不同风险管理部门最终都应直接向首席风险官负责,由首席风险官统筹规划,实现风险的集中管理。“四眼原则”和首席风险官的设立保证了德意志银行对风险更全面、准确的判断和更有效的管理。

图3 德意志银行的“双董事会”风险管理结构

资料来源:焦岩.建行JH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05.

(三)德意志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德意志银行根据自身特点,通过风险识别-评估-缓释和管理-监测-报告,建立了一套全面的风险管理流程。通过原因分析,识别各业务线和管理环节的风险点;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风险可能的影响并明确标识风险,决定是控制转移风险还是承担风险;通过风险定价、适度拨备、资本管理、资产证券化、制定应急计划、跟踪检查异常、购买保险等措施实现对风险的缓释和管理;通过对风险敞口实行即时持续监督以及设置检测指标对各项风险进行检测;通过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管理中心和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银行的主要风险、重大风险事件、以及外部与风险的相关信息,形成了连贯、持续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

(四)德意志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实例

经过多年的发展,德意志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方面已经达到了较发达的程度,建立了自己的风险评价模型。通过使用风险计量模型、数理模型等先进工具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以求全面揭示风险并有效控制。特别是新巴塞尔协议公布以后,协议中推荐使用的方法,在银行实践中有了实际的运用。

德意志银行拥有三层次风险管理技术平台:第一层次为各类信息数据的归集;第二层次为各类风险的测算和计量;第三层次为风险信息的输出,包括风险在险价值(V AR)、客户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及预期损失(EL)等。

五、全面风险管理认识

围绕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主要争议是,相对于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全面风险管理是否是风险管理上的一个质的飞跃。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创新或范式转变。但也有不少学者或从业人士认为全面风险管理只是对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继承性发展,仅仅是对一个实际问题的一个实际解决办法而已,并且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人们对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产生怀疑,所以全面风险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Power(2009)在他的文章《The risk management of nothing》[14]指出,ERM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提出“风险欲望”就是现在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ERM很令人产生幻觉,也就是The risk management of nothing,而业务的连续管理(BCM)则为我们风险管理的重建提供了线索。Stulz(2008)[2]也在他的《风险管理的失败》文章中指出,ERM虽然很好,但是并不是有效的,通过这次的金融危机,他认为公司的管理层应该多进行情景规划和分析。

全面风险管理的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其大规模的实施则是近四、五年的事情。企业界和学术界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有关全面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模式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分歧较大,但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全面风险管理的确是在扬弃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的一次重大转型。大量研究和调查都表明,全面风险管理确实或多或少地改善了企业的风险管理,而且这种看法越来越得到认可。

虽然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它,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是全面风险管理仍然是企业在平衡收益成本的基础上改善自身的风险管理措施,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新领域。而在我国,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企业贯彻执行,说明全面风险管理在我国的具体实践无论在企业界还是学界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领域和前沿研究。

参考文献

[1]Lawrence A. Gordon , Martin P. Loeb , Chih-Yang Tseng (2009)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J. Account. Public Policy, 28. [2]René M. Stulz(2008) Risk Management Failures: What Are They and When Do They Happen? [J].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4.

[3]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COSO),“Internal Control -- Integrated Framework”, Jersey City, NJ: AICPA/COSO (1992).

[4]Brian W. Nocco, René M. Stulz(2006)[J]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4

[5]C.Abrams,J.vonK?nel,S. Müller,B. Pfitzmann, S. Ruschka-Taylor(2006)Optimize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Research Report.

[6]Eduardo Rodriguez, John S. Edwa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J]. Society of Actuaries,2009,(12).[7]Beasley, M.S., Carcello, J.V., & Hermanson, D.R.(2005b)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extent of implement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4.

[8]Yi-Shang Huang.The Determinants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vidence from the Appointment of Chief Risk Officers in Publicly-listed Financial Firms in Taiwan.2009

[9]Anette Mikes(2009)Risk management and calculative cultures [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8-40

[10]Hoyt, R.E., Liebenberg, A.P., 2009. The value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11]Gramling. & Myers, (2006), 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in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12]Beasley,Carcello,& Hermanson(2005a)ERM: A status report. Internal Auditor,February,

[13]Mark S. Beasley(2006) 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on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Working Paper.

[14]MichaelPower(2009) The risk management of noth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34.

作者信息:

姜源、女、上海东华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

详细通讯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121006B 邮编:200051

电子邮箱:jndmmsr@https://www.360docs.net/doc/a38699099.html,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doc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1.信贷。 银行信贷是商业银行为保证贷款业务而从事的与之相关的经营活动,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信贷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是以偿还为条件,并且收取利息为获取报酬的借贷行为.它的运行方式为:吸收来自个体储户的存款,然后将之发放给信用可靠的贷款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向储户支付利息,贷款人向银行支付利息.银行通过利息的不同来获取收益.银行信贷具有聚集,分配社会资金,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反映和监督国民经济活动的职能. 2.信贷风险的含义。 风险在经济领域中,一般将之理解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损失的发生因为影响因素的大量性,无规则性和随机性而具有多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经营与信贷活动中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就是商业银行风险.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在广义上它指因客户违约引发的风险,在狭义上指银行不能如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不确定性,也即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张淼) 3.信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只要银行经营信贷活动,就不可能完全规避信贷风险,信贷风险在信贷活动中是客观且肯定存在的。换句话说,没有信贷风险的信贷活动是不存咋的。 (2)隐蔽性。 信贷活动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信贷风险难以直接的、精确的被观察和度量。 (3)可控性。 虽然信贷风险具有隐蔽性,但银行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提前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一般意义上考察,任何经济活动风险的存在都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和政

治环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的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银行信贷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这些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交错,使得信贷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变得复杂化. 1.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巨额不良债权上。债权是指商业银行(债权人)按信用原则和交易准则,以贷款为形式、以契约承诺为载体,让渡信贷资金使用权给借款人(债务人),并藉此拥有向借款人追索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经济权利。根据贷款契约的履行情况,商业银行的债权可分为正常债权和不良债权。就一笔贷款而言,如果该贷款能够按贷款契约规定的期限要求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那么该项债权就属于正常债权。否则,就属于不良债权范畴。“不良债权”是指按期很难收回或无法收回的贷款,即通常所说的呆账、坏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王红夏) 2.产生原因。 不良债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低,其体现在以下方面:(1)银行对经营对象了解不深入,分析不透彻.信贷风险的产生与银行工作人员对贷款对象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在发放贷款前,没有对贷款对象进行深入调查,没有对其资产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就像对方贷款.这样做的后果是某些贷款人信用低,不具有偿还能力.而一些贷款单位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导致其不具有偿还能力. (2)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无论哪一种业务,事先都应进行可行性评估.对于银行来说,在贷款之前,应结合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评估.如果凭借决策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决策贷款,无疑会产生信贷风险. (3)信息不灵.银行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应该建立在及时,可靠的信息上,并且贷款之后,也应跟踪调查贷款对象的最新信息,确保其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4)国家体制原因。我国的特殊的经济体制也会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如行政干预,指令贷款会形成贷款风险.由于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银行的资金流向,投量的掌握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政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题目: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姓名杨婷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号105961 指导教师王长峰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从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 来详细介绍项目风险管理理论.通过这些介绍为更深入了解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打下基础,为 现实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项目风险;理论;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空前全球化,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即体现美好又充满风险的未来。一方面,人们期望凭借知识和科技的力量来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另一方面,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不断地制造风险,使得前者难以达到。这可以说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两难境地。正因为如此,风险成为当今世界一个非常普遍的名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工程项目投资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风险丛生的过程。特别是对一些大型、特大型项目,若投资决策失误或风险预防不利,将会给项目相关各方带来灾难性的损失。无论是业主、承包商还是金融机构,都非常重视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 目前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领域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然而,该领域内无论在风险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界定、还是风险分析技术和手段的建立、以及风险管理概念和体系的完善等方面还远远未达到成熟的水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管加快,新建工程项目数量迅猛增加,规模日趋庞大,导致投资增加,建设周期加长,实施失控的危害日趋严重。因此,开展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的研究和探索,对于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使项目能够得以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达到预期地项目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在我国这样的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际,这项研究会对经济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能够促进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的较快成熟。 二、发展历程 项目风险管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一)萌芽阶段(18世纪中期—20世纪五十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经营管理始祖亨瑞·法约尔在他的《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一书中,第一次将企业面临的风险列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但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制度。而后20世纪美国爆发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促使经 济学家开始了对风险管理研究的重视。1952年美国学者格拉尔在期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一文中首次提出并使用―风险管理‖一词。 (二)形成阶段(20世纪五十年代——1975年) 20世纪五十年代莫布雷在其合著的《保险学》一书中详细阐述了―风险管理‖的内涵。 随后,美国保险管理协会(简称ASIM)开设了为期12周的风险管理课程,赫 奇斯教授主持成立ASIM的―风险与保险学课程概念‖特别委员会,并发表了―风 险与保险学课程概念‖一文,为该学科领域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63年梅尔和赫奇斯合著的《Risk Management in Business EnterPrise》,该书后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综述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文献 一、引言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被认为是项目管理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的许多项目中,由于没有风险意识而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同样,风险和盈利是同时存在的,通常风险大的工程项目才有较高的盈利,降低风险的目的就是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以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样,风险管理就成为项目管理的重点之一,风险管理从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一个工程投资项目的盈利收入,是一门需要我们大力研究的一门管理应用学科,对风险管理有着深刻的认识也显得尤为重要。 ◆ 1、《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王月明、卿本姚,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7(02) 风险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经济学、保险学、风险管理学等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其中学术界较为普遍接受的有以下定义: (1)风险就是与出现损失有关的不确定性; (2)风险就是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 目前,工程风险管理专家对工程项目的风险定义为:工程项目风险是指所有影响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的集合。当定量的评价建设工程风险时,会出现风险与概率、潜在的损失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R=f (p ,q ) 其中R 表示风险量;p 表示风险发生的概率,q 表示潜在的损失。在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中,多数情况是以离散情况来定量表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及其失,因而,风险量R 相应的表示为 R=n n q p q p q p q ?+?+?+?......p 332211 (i=1,2,3...n 表示风险事件的数量) ◆ 2、《工程项目管理》,陆惠民、苏振民、王延树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风险管理比不可少。 所谓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就是人们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认、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做到有备无患,或在客观上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意外损失或化解风险为我所用。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师指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各方,包括发包方、承包方和勘察、设计、监理咨询单位等在工程项目的筹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以及竣工后投入使用各阶段采取的辨认、评估、处理工程项目风险的措施和方法。 ◆ 3、《试述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王力颖,中国外资 2010(02)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多、技术要求高、系统复杂的生产消费过程,与此相对应.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也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符合一般管理逻辑的连续过程。其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方面内容。 1、风险分析与识别的方法: (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本质上是一幢反馈匿名函询法。其作法是,在对所要预测的问题争得专家的意见之后,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在匿名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集中,再反馈,直到得到稳定的意见。它有区别于其他专家预测方法的是匿名性,多次反馈,小组统计回答。

风险管理理论

3、1956 年《哈佛经济评论》发表了美国学者拉塞尔●格拉尔的论文_ _C_ ,文中首次提出并 . 使用了“风险管理”一词。 A、《风险社会》 B、《一般与工业管理) C.《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时期》D、《风险管理》 4、1916年,法国科学管理大师_ A_ 在他的著作《一般与工业管理》首次将风险管理思想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之中,但当时术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 A、亨利●法约尔 B、乌尔里希.贝克C.拉什●卡逊D、所罗门●许布纳 5、“风险社会”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下列哪本书中D A、《寂静的春天》 B、《风险管理》C.《风险管理标准》D、《风险社会》. 9、风险的社会化与政府风险管理标准化的阶段为_ C_ A、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D、21世纪初至今 10、关于各类主体在风险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论述错误的是_ A__ A、人民群众是风险管理的享受者 B、政府是风险事务的管理者 C、企业和私人部门]是风险管理的使用者D.科学家与学者是风险科学的研究者 12、风险管理的实质是_ A_ A、降低脆弱性B.减少损害C.应对突发事件D.消除风险 13、风险管理阶段模型一风险分析三要素的组成部分不包括_ D_ A、风险评估B.风险管理C、风险沟通D、风险处置 14、_ B___ 作为风险管理流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对风险决策和风险处置产生影响。 A、风险识别 B、风险评估 C、风险沟通 D、风险推测 15、以下说法错误的是_ A、风险管理是一种行动策略,应急管理是一种管理策略。 B、风险管理的最佳功效是“超前预防”。 C、风险管理是应急管理的“关口再前移”。 D、应急管理是以“事件”为中心,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风险”。 2、“风险”包括两个基本要素_ AB_ A、可能性 B、不利后果 C、原因 D、影响 3、与传统风险相比,现代社会的风险的特点为_ ABCD_ A、高度不确定性 B、隐蔽性C迅速扩散性、D、高度危害性 4、按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进行分类,公共部门的风险主要分为三种: ABC_____ A、常见型风险事件 B、偶见性风险事件 C、特异性风险事件 D、常态性风险事件 5、按风险事件发生的级别进行分类,公共部门的风险主要分为ABCD_ A、极高风险 B、高风险 C、中风险 D、低风险 6、针对涉及公众和政府利益的风险、政府处理风险事务过程中的业务风险,政府主要承担 三种角色:_ _ABC___ A、监管 B、指导 C、管理 D、评估 7、风险评估通常包括_ ABC_ A、风险源的识别与推测 B、暴露与脆弱性评估 C、风险推测 D、风险认知 8、以系统性风险为划分标准,风险类型包括_ AB_ A、自然灾害 B、食品安全 C、公众健康和保健 D、邮政和运输业 9、以下事件中,属于特异型风险事件的为_ ABC_ A、9.11恐怖袭击事件 B、中国的非典事件 C、南亚海啸事件 D、劫机事件 11、在风险阶段,根据“约哈里窗口理论”,公共管理的风险信息可以被分为四个区域。其 中__C_ _和____D_是危机管理需要重点监测和防控的对象。

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2011-11-22 17:04:46 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第2期 王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 摘要:风险管理在五十年的发展中实现了从多领域分散研究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演进,本文对传统风险管理理论、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并对后危机时代的风险管理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 Abstract:Risk management transited from disperse study of multiple fields to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 last fifty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jor views about tradition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internal control theory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theory,and review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risk management after the subprime crisis.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internal control,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各大金融机构的破产,使得风险管理再度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雷曼兄弟、美林等公司都曾经是风险管理的先行者,但还是在危机面前走向了破产,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从历史的脉络中来寻找企业风险管理的精要所在。 一、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1963年梅尔和赫奇斯的《企业的风险管理》、1964年威廉姆斯和汉斯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理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认为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管理过程,而且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从此风险管理迅速发展,成为企业经营和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不利风险(也就是纯粹风险),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纯粹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所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保险则成为最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风险管理对象的界定和区分,辨别出那些对企业只有不利影响的风险类型并着手解决,是传统

第二章 风险管理相关文献与理论综述

第二章风险管理相关文献与理论综述 2.1 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是对所有可能造成损失的不确定现象和过程等的通称。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对风险因素、风险环境、风险事件的分析,采取相应决策和行动来规避和减小风险损失,或者在风险值确定的情况下,追求最大收益的行为。 2.1.1 风险管理发展起源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专门的管理科学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作为一门管理科学,风险管理既具有数理范畴的科学性属性,同时又具有非数理概念的艺术性属性,因此,对于风险管理,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提出的观点也各有千秋。[1]风险管理的思想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发展于20 世纪的美国。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很早就认为风险管理是公司的基本管理活动之一。1952 年美国学者格拉尔在其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首次使用了“风险管理”一词。1963 年梅尔和霍斯奇的《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1964 年威廉姆斯和汉斯的《风险管理和保险》的出版,被普遍认为是风险管理系统研究的开始。美国学者克里斯蒂在《风险管理基础》一书中指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努力。 2.1.2 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文献综述 2.1.2.1 国外金融、证券风险管理研究情况 金融行业是伴随风险而诞生的行业。对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尤其是上世纪的后半叶,国际金融发展迅速,各类金融机构、各项金融产品及衍生工具不断创新,金融风险越来越大,有关金融风险的研究也愈加广泛和深入。其中,大量的数学、统计学、系统工程,甚至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都被应用于风险管理的研究。 在欧美国家,实行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模式,证券业务包含在投资银的业务中,相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早期有J.R.希克斯和J.M.卡尔博特森对纯粹预期理论进行修正提出了流动性偏好假设,促进了利率风险管理研究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马柯维茨将统计学中期望与方差的概念引入资产组合问题的研究,提出用资产收益的期望来度量预期收益、用资产收益的标准差来度量风险的思想,将风险进行量化研究;威廉夏普、林内尔和莫森分别推导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运用该模型对均值-方差模型进行优化,进行单种资产系统风险的定量研究,金融界和经济学界一直将CAPM 作为处理风险问题的重要工具,被大量运用在风险管理与财务决策等方面。上世纪90 年代起,VaR(Value at Risk,受险价值法)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方法被提出并逐步兴起,VaR 法指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衡量某个特定的头寸和组合所面临最大可能损失[17]。该方法首先由J.P摩根针对市场风险的研究提出,用规范的统计技术来衡量风险,大大增加了风险管理系统的科学性,目前被金融界和学术界大量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定量研究上;Duncan Wilson 在1995 年发表《操作风险VaR》,提出操作风险经济资本配置,文章认为,操作风险可以使用VaR 技术进行精确计量,在建立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操作损失事件数据库的基础上,用数据拟合操作损失的分布。随后,通过设置一个置信区间,比如99%,由此算出操作风险VaR,再根据增量和存量的配置原则,确定相应的经济资本额度。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Total Risk Management,TRM)的提出,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对风险管理进行界定,其中心理念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业务单、业务环节、各种风险来源、类型的通盘管理和控制,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其他各种风险以及各相关产品、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系统中,对各类风险统一进行测量评估并汇总,并根据业务

关于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综述

项目风险管理综述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关键字: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对策、风险应对 摘要:风险是指由于当事者不可预见的因素,使得最终结果与当事者的期望产生较大悖离,并存在使当事者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这些风险造成工程项目实施的失控现象,如工期延长、成本增加、计划修改等,最终导致项目经济效益降低,甚至项目失败。因此工程风险管理是决定工程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项目风险管理是保证项目按照按期、按质完成的项目目标的关键管理环节。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对不确定性或风险性问题的分析和控制。 正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工程实践的不断深入,项目已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并对社会发展和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渴望项目的成功,不断探寻项目成功的奥秘。项目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有其科学的含义。只有正确理解项目的科学内涵,掌握项目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才有可能实施科学的项目管理,也才能趋利避害,有效控制和管理项目风险。随着利润空间的减小,而项目工程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却不断增加,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风险所致损失也越来越大,风险成为项目成功与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风险管理作为系统科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问题的提出

最先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最初是企业为控制偶然损失而作出的有组织的集体努力,是企业内部管理功能的延伸。比较系统的风险管理理论源于美国。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其后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但在这段时间内,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范围都是十分狭窄的。1955至1964年,诞生了现代学术性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业化、风险管理己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的风险管理实践和教学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风险管理的知识才开始进入中国,90年代初,外商率先在工程项目中使用风险管理,其后,不少的外国风险管理顾问公司的进入中国。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的大型项目进行了风险管理实践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海地铁工程、小浪底等工程都运用了项目风险管理办法。 风险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风险是由于从事某项特定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经济或财务的损失,自然破坏或损伤的可能性。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就是在项目管理活动或事件中消极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工程风险不仅包括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自然灾害和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而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也包括技术性、管理性问题引起的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它是根据工程风险环境和设定的目标对工程风险分析和处置进行决策的过程。包括工程项目风险识别,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工程项目风险控制。 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是指找出影响项目质量、进度、投资等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风险识别可以从风险分类着手,采用专家调查法、幕景分析法或者故障树分析法进行有效辨别。其中专家调查法是邀请专

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

张琴陈柳钦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天津,300071)(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内容提要】本文从风险的涵义和分类的分析入手,介绍了传统风险管理向整体化风险管理过渡的历史演变过程;其次从人们的安全性需求、风险成本和公司相关权益方要求的角度论述了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其中着重介绍了风险的各种成本以及如何通过对风险交易成本的控制来提升公司价值;文章的的三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是对风险管理的最新研究趋势——全面风险管理相关内容的介绍,不仅对国内外的全面风险管理经典著作进行了评述,还对目前理论界和企业界比较认可、应用比较多的COSO和GARP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新的整合型避险工具做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资产型避险工具;负债型避险工具;股权型避险工具 美国著名金融学家彼得·伯恩斯坦在其金融学巨著《与天对弈:关于风险的精彩故事》中认为,风险管理的极端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它甚至“超越了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方面取得的进步”①。然而,在我国的风险管理实践中却出现了对风险管理各方面概念的理解不清,对风险管理的作用的怀疑,甚至认为风险管理相关费用的支出是对企业资源的浪费,与企业价值增长目标相矛盾的现象。基于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增强人们对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的理解,本文从风险的涵义入手,从传统风险管理到新型的全面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理论及其演进过程进行了一次梳理。 一、从传统风险管理到整体化风险管理 1、对风险的认知。目前对风险的概念和分类,无论在业界还是理论界、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关于风险的定义,比较常见的定义涉及到不确定性、概率、损失、波动性、危险等含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⑴风险是结果的不确定性。一种观点认为风险等同于结果的不确定性②。不确定性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未来状态不能确切知道或掌握,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与变化缺乏信息与控制力。根据能否事前估计事件的最终结果又将不确定性分为可衡量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衡量的不确定性。从不确定性角度出发,事物的结果可能是坏的,也有可能是好的,即潜在损失与盈利机会并存。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其名著《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认为:风险是可以测定的不确定性。美国的阿瑟·威廉姆斯等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一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我国保险界对风险的定义也大都和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如李秀芳在《中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认为:风险是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风险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事件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偏差,偏差越大则风险越大。卓志编著的《保险经营风险防范机制研究》和魏华林等编著的《保险学》也给出了类似定义。(2)风险是指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因为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状态,风险与可能性(或概率)(Probability)有着必然的

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

2008年第5期总第143期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 O URNAL OF HENAN I NSTIT UTE OF F I NANC I AL M ANAGE M ENT N o .5 2008 Seri al NO .143 收稿日期:2008-07-05 作者简介:张 琴(1977-),女,河北定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陈柳钦(1969-),男,湖南邵东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金融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 张 琴1 ,陈柳钦 2 (1.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天津300071;2.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摘 要:现代风险管理已经从传统风险管理阶段向整体化风险管理过渡;风险管理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人们的安全性需求、风险成本和公司相关权益方要求开展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目前风险管理发展的最新趋势,它是一种站在整个公司角度进行的整体化风险管理方式。全面风险管理内容涉及保险、财务套期保值、投融资、杠杆管理、薪酬设计甚至税收管理等多个领域。美国COSO 委员会和GARP 组织根据各自的情况秉承各自的标准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从它们的框架结构中得到启发以利于我国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和运行。关键词: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资产型避险工具;负债型避险工具;股权型避险工具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796(2008)05-0022-06 一、从传统风险管理到整体化风险管理(一)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及思维演变 风险管理(R isk M anage m ent)是家庭或企业对其面临的风险,事前运用各种风险管理策略和技术所做的一切处理过程。风险管理是一种颇具常识性且系统化的学科或艺术,狭义的风险管理使用各种专业性或创意性的系统化措施,来达到以下目的:一是损失事故发生前,预防损失;二是损失事故发生时,减轻损失;三是损失发生后,弥补损失。而风险管理理论真正发展起来经历了传统风险管理和整体化风险管理两个阶段。(1)传统风险管理。彼得 伯恩斯坦(P .L .Ber nste i n ,1996)认为,人类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想操控灾害或风险。随着概率论的产生,人们对于灾害事件的估计开始有了客观的科学根据,这推动了风险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产生,这个时候还没有 风险管理 的名词,但与其功能相当的安全管理与保险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在这个阶段的安全管理与保险领域中,风险管理的思维仅限于对客观存在的实体损害的管理。真正的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最初的风险管理以保险行业最具代表性。1970年到1990年是风险管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开始面临种类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严重的风险。1979年美国三里 岛核电站的爆炸事故,1984年在印度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发生的毒气外泄事故等多起重大科技灾难,对风险管理在全球的推动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与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在美国一些大学的商管学院首先开始讲授一门涉及如何对企业的人员、财产、责任及财务资源等进行保护的新型管理学科,这是风险管理正式在学术领域传授的开始。目前,风险管理己经发展成企业管理中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管理学科,围绕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核心目标,风险管理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管理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新型的整体化风险管理。1990年以后,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整体化风险管理阶段。整体化风险管理冲破了传统风险管理对风险的狭隘理解,把风险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造成这一时期风险管理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由于衍生金融商品使用不当引发了多起金融风暴,促使财务性风险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二,保险理财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整合,打破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藩篱,财务再保险与巨灾风险债券的出现就是明显的例证。新型风险管理是站在整个公司角度的风险管理,常常被称作公司风险管理或全面风险管理,它关注的主要是风险对冲的目的和对整个公司价值的影响,是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方向。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丰富了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 22

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项目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一次性的、创新性的并且涉及许多关系与变数的过程。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针对当前我国工程建设中,对风险认识和估计不足,在建设过程中又没有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等情况。本文着重从风险的认识、特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介绍了它的基本概念及其常用的几种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和监控的方法,提出控制风险的对策措施。 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是指由于项目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项目业主、客户、项目组织或项目的某个当事人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因数影响,使项目的最终结果与当事人的期望产生悖离,并存在给当事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工程项目风险的产生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国家、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所实施的项目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规划或标准的更新、更改给项目所带来的风险。对这类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首先要保证所实施的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还应密切注意与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可能发生的变化。如调整国民经济计划、产业政策,强行下令已开工的项目下马,或对一些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等,许多工程业主不得不因此而改变其投资计划,因此,不可避免要遭受重大损失。再者由于政府角色与地位的特殊性,一旦政府换届就有可能导致工程项目发生变更,由此造成工程项目独特的“政治风险”。 2.市场风险 由于产品和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及供需变化,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等因素给项目造成的风险。该风险是竞争性项目最常遇到的风险,对项目的收益影响至关重要。避免或减少该风险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一是前期做好市场调研,把握项目的产品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变化趋势;在选择时,注重项目产品的生命周期,避开进入衰退期的项目,选择具有市场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避免市场风险。二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做好产品市场定位,运用营销策略来降低或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减少、降低市场风险。 3.管理风险 指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层决策失误、战略调整等管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风险,是一种人为的风险,具有主观性、可控性,与项目的组织、管理实施有直接联系。 4.财务风险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资金融通、资金周转、利率汇率变化使项目可能发生超投资或资金短

【复习大纲】项目风险管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项目管理(独立本科段)专业证书课程 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项目风险管理课程代码:050642015年4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体系(IPMP)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项目管理(独立本科段)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证书课程之一,它既是一门项目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以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为依据的认证考试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兼具的课程。 本课程系统介绍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项目风险管理规划、项目风险识别、项目风险分析、项目风险应对规划和项目风险监控。在内容上既着重于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兼顾项目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自学和教学辅导,了解并掌握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项目风险管理规划、项目风险识别、项目风险分析、项目风险应对规划和项目风险监控相关理论和方法。为考生未来从事项目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要求重点掌握下列章节的内容:第1章第1、2、3、4节;第2章第1、2、4节;第3章第1、2、3节;第4章第1、2、3节;第5章第1、2、3节;第6章第1、2节。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项目管理(独立本科段)专业的专业课,本课程与《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和体系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解。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风险内涵 风险管理内涵 项目风险管理内涵 项目风险管理的实施程序 理解:项目风险管理的阶段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 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 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第2章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项目风险管理规划是提高项目风险管理成功率的保证,其目标是制定详细的项目风险管理行动方案。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实践应用的全过程有一个整体把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项目风险管理规划的内涵 项目风险管理规划的目标 项目风险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理解: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的形成过程 项目风险管理规划相关理论,包括Berry Boehm风险管理模型、持续风险管理模 型(CRM)等 应用:项目风险管理计划模板 项目风险管理规划的技术与方法 第3章项目风险识别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项目风险识别是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能否有效识别项目

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同任何学科一样,风险管理也是随着人类社会自身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根据大事件所带来的风险管理的变化以及学术界对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划分,风险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传统风险管理阶段、现代风险管理阶段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本文将根据风险管理这三个阶段在内容和实践方面的理论研究及主要特点,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综述评论。 1、国外研究综述 传统风险管理阶段,风险管理思想自萌芽逐渐形成全球性的运动,期间取得了许多风险管理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突破。学术界一般认为风险管理始于美国。1931年,美国保险部开始倡导风险管理,并研究风险管理及保险问题。1952年,马科维兹发表“组合选择”理论,假设投资风险可以视为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以用统计学中的方差或标准差加以度量,为金融风险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1956年,Snider 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并得到美国管理协会(AMA)和美国风险管理协会(ASIM)的承认和支持。1962年,AMA出版了第一本风险管理的专著《风险管理之崛起》,推动了风险管理的发展。1963年,美国出版的《保险手册》刊载了“企业风险管理”一文,引起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运用,使风险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1965年,夏普在马科维兹证券组合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罗斯突破性地发

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建立了套利定价理论。1973年,Black,Scholes发表期权定价公式,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水平和策略。至此,风险管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且美国大多数企业设立一个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与此同时,风险管理思想进入欧洲、亚洲和非洲,成为企业三大管理活动(策略管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之一。1971年,风险管理顾问费利克斯和约纬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企业风险管理要素的观点是基于企业作为“系统”这一结构的,该观点认为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系统,在这样一个系统中,企业风险管理者处于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的中心位置,该系统不断地向风险管理者发送有关企业风险和不确定的信息,反过来,风险管理者也不断地把关于对风险和不确定的反馈信息传递给组织的有关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1983年,在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学会上,世界各地专家学者通过了针对危害性风险的“101条风险管理准则”,其中包括: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财务管理、索赔管理、职工福利、退休年金和国际风险管理等。1984年日本关西大学著名教授龟井利明将风险管理的过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处理三步。 在传统风险管理阶段, 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 相应的, 这一时期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管理测量方法已发展比较成熟; 但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只是局限在某些单一、局部或分离性的层面上, 没有涉及到众多层面的风险管理的问题; 风险管理方法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

风险管理理论

2.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传统的银行风险管理是依据银行内部职能部门来划分风险管理范围的,信贷经理大多负责信用风险,产品经理负责市场风险,而客户经理大多负责操作风险。日常经营面临的风险大多分属不同的部门,最终形成了银行内部组织各自管理其面临风险的局面。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由当时的几个银行共同设想出来的。鉴于风险自身动态性、相关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使得只对单个面临风险进行研究无法满足现阶段风险管理的要求,不能对面临的风险的全貌进行全面的了解。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整合,它认为一个公司的风险可能来自多个方面,不应只关注风险的一个方面,而应该发现各个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从整体资产组合的角度来看待所有类型的风险。这样,全面风险管理理论(ERM)应运而生。现阶段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种是全面风险管理理论(ERM)。ERM是一个风险整合的框架,是将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放在同一框架下共同管理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是对企业所面临的所有风险的汇总及整体管理。 另一种是整体风险管理理论(TRM)。TRM管理理论则从另一角度对风险进行管理。它认为风险决策是风险管理的最重要环节,在风险决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从价格、偏好和概率三个方面对风险进行控制。偏好决定可接受风险的范围和大小;价格绝对风险控制成本;概率决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进一步深化了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把风险控制管理从单纯意义上的单个风险控制和阻止转变为对风险全貌和整体的把握和统筹。通过对整体资产风险的考察,找出能够最有效配置资源使得自身承担的风险能够和收益匹配的风险管理方式,使得自身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相较于TRM的理论性,ERM更具有操作性。本文也将使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对煤炭企业供应链面临的风险进行考察和分析。

项目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项目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1公司背景简介 河北H-A会计师事务所是河北省财政厅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社会审计的试点所,承担省直大中型企业的审计工作。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 河北省某研究所是省直科研单位,现有50多位员工。在基于WINDOWS平台开发软件方面,具备较丰富的实战技能。河北H-A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工作中发现,很多企业都采用了会计电算化软件,对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社会审计工作的需要,对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所以就联合河北省某研究所进行联合开发 2实际项目分析 2.1项目介绍 该系统基于windows和sql server进行开发,开发工具是powerbulider。项目开发过程中,共生成程序源代码约数万行,项目开发的难度和源代码行数都比预计的要多。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具有工作底稿制作能力和查证功能;数据可传递,能自动生成和人工输入相结合,产生合并抵销分录;能自动产生勾稽无误的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有灵活开放的系统,方便用户进行二次开发等特点。 2.2开发队伍的风险 开发团队维持在10人上下,事务所提供3人,开发单位6-7人,有一些人员只能部分时间工作,开发人员能够自始至终地参加整个项目的工作。开发人员的流动基本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2.3技术风险 数据结构复杂,关联比较多。需要创建新的算法或输入,输出技术;软件需要与其他软件产品的数据库系统接口;客户能确定所要求的功能是可行的。同时,由于当时审计软件在国内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人员普遍对该系统比较陌生,这也带来了相当的技术风险。 2.4客户相关风险 用户对自己真正的需求并不是十分明确,他们认为计算机是万能的,只要简单的说说自己想干什么就是把需求说明白了,而对业务的规则、工作流程却不愿多谈,也讲不清楚。有的用户日常工作繁忙,他们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向分析人员讲解业务,这样加大分析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也可能导致因业务需求不足而使系统风险加大。 2.5项目按时完成的风险 另外,这个项目也像许多其它软件项目一样,面临着竣工日期带来的巨大压力。 3实际的风险管理状况 凭借公司在以往的经验,在此软件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任何阶段都有可能有风险存在,WBS是完整表示项目,且伴随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项目要素,所以以WBS为基础进行风险管理,既可以方便地识别,标识相应的风险来源,又方便和项日其他工作一起,统一管理。 在软件项目中,各阶段主要工作简述如下:

(完整版)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根据国际银行业的实践经验,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也包括流动性风险等其他次要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风险管理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风险及风险控制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得到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一般性结论,希望能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控制 一、引言 随着中国农业银行相继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至此中国4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完成上市,我国金融业必将翻开新的一页,大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完成了现代公司治理的架构,风险控制能力都有所改善,,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着力提高竞争力的时候,强调业务发展较多,注重风险控制的力度不够,银行的风险控制大多建立在不完善的制度规定、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和不完全的信息系统基础之上,还远远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深入考量目前的风险控制体系,我国商业银行远未达到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相匹配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外的研究多专注于银行监管,而国内近年也开始注重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更多研究则是立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二、国内外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现状 (一)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研究现状及分析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影响,美国推动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银行监管再次得到空前重视。真正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则要追溯到1933年,银行法(即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3年和1934年证券法,以及根据《1933年银行法》成立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等,一系列的监管法案的相继出台,其核心即是风险控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才基本形成了现代商业监管理论体系,其理论依据源于Posner(1974)和Stigler(1971)的监管经济理论与Kane(1981)的监管辩证理论为核心。但是随着经济周期性波动,金融危机也交替进行,关于银行监管总是监管与反监管中不断发展。Armen HovakimianEdward J Kane(2000)对1985年至1994年期间的美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对美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并没有产生效果,并且由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安全网更加激励了大型商业银行转移风险。姚益龙和毛小锋(2003)指出我国央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时,缺乏一定的弹性,通常都是由人民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对问题银行实施拯救,即便不进行拯救使这些银行破产,所有的损失也要全部由国家承担。这是因为我国银行的所有权大部分集中在国家手中,因而,银行资产的流失也应该由国家来负担。这种单一的损失弥补机制将不利于调动存款者对银行监督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挥银行对风 险控制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美国存在存款保险制度,而中国由于制度因素银行的资产流失大部分由国家来承担,两者的效果都是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