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栽培

檀香栽培
檀香栽培

檀香研究生产现状及栽培应用

檀香为檀香科(Santalaceae)檀香属(Santalum)的树种,名贵香料、药材和高级工艺雕刻品原料,其有用部分是具有芳香的心材和从心材中提取的檀香油。檀香天然资源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的一些群岛,最初是指从印度尼西亚和印度输入中国的白檀或印度老山香(Santalumalbum L.)。但自18世纪后,欧洲人先后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发现了檀香属的其他种类并大量采伐投入市场,檀香也逐渐成为檀香属植物的统称,如产自澳大利亚的大果澳洲檀香(Santalumspicatum)、大花澳洲檀香(Santalumlanceolatum),产自美国夏威夷的滨海夏威夷檀香(San-talumellipticum)及斐济檀香(Santalumyasi)等。我国的许多地区的气候条件与檀香木原产地印度、澳大利亚等地相似,而土壤条件则优于原产地,十分有利于发展以优良檀香物种为主的生物群落,可利用现存大面积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退化土地(包括退耕还林的坡地),获得较高的经济与生态环保效益;还可利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的零星隙地,有寄主植物的土地栽种檀香,增加收入。

一、檀香在国内外研究、生产状况

由于过度的采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世界自然的檀香资源量锐减。仅澳大利亚,檀香木年出口量从20世纪初的近万吨减少为现在的不足千吨。在中国,檀香原料完全依赖进口。由于供不应求,国际市场上檀香木价格飙升,1998年每吨檀香木售价高达 1.3万美元。多年来,人们一直希望能够以人工栽培方式发展檀香木产业,实现较高的经济回报。很多檀香木出口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研究檀香木的人工培

植方法,其中澳大利亚科廷理工大学(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John E D Fox教授,经过20多年的研究,从檀香属的十多个物种中,筛选出数个生长速度快,含油量高的优良物种,并研究开发了一整套从檀香优质种苗繁殖到规模化人工栽培的生物技术。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一些地区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该项生物技术人工种植檀香,不仅经济效益十分显着,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生态与环保效果,特别是在一些土壤贫瘠、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地区,其生态效应尤为显着,受到国际相关同行的高度赞誉,已成为澳大利亚,特别是西澳大利亚环保与绿色生物技术中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项目。

从1996年以来至今,作者与Fox教授在退化土地植被恢复与经济植物开发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合作研究,在过去的几年中,在澳大利亚直接参与了有关檀香人工栽培及其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掌握了其相关产业化的技术。Fox教授也曾多次到云南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对热带、亚热带退化山地植被恢复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与中方合作,在云南试验引种优良檀香物种,已初获成功。云南自然条件优越,气候独特,许多地区的气候条件与檀香木原产地印度、澳大利亚等地相似,而土壤条件则优于原产地,十分有利于发展以优良檀香物种为主的生物群落。由于受檀香木材及其檀香油高额利益的驱动,导致原生檀香树木的大量减少和消失。太平洋岛的檀香山因过去分布有大量的檀香原生树而得名,但由于过度的砍伐,如今的檀香山已无檀香天然分布。过去印度一直都是檀香的主要栽培和出口国,由于最近几年无序的砍伐,其檀香资源几乎耗尽。

我国无檀香的天然分布,过去一直从国外进口,对檀香其成品或半成品的需求一直较大。我国引进檀香种植最早是台湾,从1913年就开始,但发展很慢,直到1950年也只不过40多株。我国大陆1962年开始引种,由位于广州的华南植物园从印度尼西亚引进少量种子进行试种,1965年开始开花结果。1980年华南植物园直接从印度引种优良檀香种也获得成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试验,如今檀香在华南植物园已能结子繁殖并能结香。广东省湛江南药试验场1968年从华南植物园引进几十粒种子和几十株种苗试种,取得成功。1972年后自采种子进行大规模育苗,现种植面积达16.7公顷。广东省湛江南药试验场试砍18年生檀香树,经专家鉴定,心材质量、色泽和芳香与进口檀香木无异,檀香油含量2%,檀香醇含量83%;试砍23年生树,经鉴定,檀香油含量2.7%,檀香醇含量87.1%,完全符合商品和药用要求,并且随着生产年龄的增加,质量越来越好。中国热带农科院下属的热带经济植物园(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和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也引种栽培檀香取得了成功。以上引种栽培成功表明,檀香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是可以推广栽培的。但是檀香规模化的栽培繁殖及其市场化和产业化,国内仍然尚未实现。

二、种植檀香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

种植檀香最好选择山坡地,斜坡地、房前屋后等,一般每667平方米种植60~70株,按20年树龄计算收入,按平均每株产心材40kg、边材100kg,则每667平方米心材产量2400~2800kg、边材6000~7000kg。檀香前、中、后期可间种各种短、中、长期经济作物,如短期药材金钱

草、穿心莲,经济作物甘薯、木薯等,中、长期品种如药材植物壳砂仁、益智,水果类如黄皮、杨桃、芒果等。檀香间套种其他作物能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收入。

檀香除药用外,可研制成工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产品,如工业用的檀香油、香粉等高级名贵香料,观赏珍品檀香扇、壁挂和其他工艺雕刻品,宗教用品檀香珠链、香枝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檀香的需求也不断增大,檀香的原料价格也不断升高。

三、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6~9m,具寄生根,树皮棕灰色,粗糙或有纵裂,多分枝,枝柔软,开展,幼枝圆形,长3.5~ 5cm,宽2~2.5cm,先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表面绿色,下表面苍白色。三歧或聚伞状圆锥花序,花梗约与花被管等长,花小,初为淡黄色后为紫黄色,花被钟形,先端四裂,裂片卵圆形,蜜腺4枚,着生于花被管的中部与花被互生。雄蕊4枚,与雌蕊等长,花药2室,纵裂,花丝线形。子房半下位,花柱柱状,柱头3裂。核果球形,大小似樱桃核,成熟时黑色,肉质多汁,内果皮坚硬,具3短棱。种子圆形,光滑无毛。

四、檀香分类

按商品名可分为4类:

1、老山香也称白皮老山香或印度香,产于印度,一般条形大、直,材表光滑、致密,香气醇正,是檀香木中之极品。

2、新山香一般产于澳大利亚,条形较细,香气较弱。

3、地门香产于印度尼西亚及现在的东帝汶,为Timor之音译,多弯曲且有分枝、节疤。

4、悉尼香产自于澳大利亚或周围南太平洋岛国的檀香,其中斐济檀香为最佳。悉尼香一般由香港转运至内地。按处方名分类有:檀香、白檀香、真檀香等。按色泽檀香也分为白檀、黄檀、紫檀等,皮质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檀,皮府而紫者为紫檀,并坚重清香,而白檀优良。

五、檀香的用途

檀香,素有“香料之王”、“绿色黄金”的美誉。它取自檀香树的木质心材(或其树脂),愈近树心与根部的材质愈好,常制成木粉、木条、木块等或提炼成檀香精油。用檀香制香历来被奉为珍品,不过,檀香单独熏烧,气味不佳;但若能与其他香料巧妙搭配,则可“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

檀香还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历来为医家所重视,谓之“辛,温;归脾、胃、心、肺经;行心温中,开胃止痛”。外敷可以消炎去肿,滋润肌肤;熏烧可杀菌消毒,驱瘟辟疫。从檀香木中提取的檀香油在医药上也有广泛的用途,具有清凉、收敛、强心、滋补、润滑皮肤等多重功效。

檀香木雕刻出来的工艺品更可谓珍贵。家中摆放芳馨经久。檀香木置于橱柜之中有熏衣的作用,使衣物带有淡淡天然高贵的香味。

六、檀香的适生环境条件

1. 温度檀香是一种热带高原树种,喜温凉干爽气候,在印度产区,冬季无霜害,温度的年变幅在10~ 35℃之间。我国广州、湛江、海南、云南等地引种试种檀香,观察结果表明,在年平均温度21℃,最冷月平均温度13.4℃左右,年降雨600~1600mm的地区,均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能耐短期0~0.5℃的低温,短期霜冻能安全越冬。

2. 光照檀香是喜光的阳性植物,不耐荫蔽,在阳光充足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苗期较耐荫,但寄主的冠幅不能超过檀香,造成盖顶,影响其生长。

3. 水分檀香比较耐旱,根系忌积水,在排水不良的地块种植易引起烂根,植株生长不良,严重的引起死亡。年降雨量在1200~1700mm的地方生长良好。但干旱季节降雨量少,干旱时间过长,叶片容易出现枯黄、皱缩、脱落等现象,严重影响檀香的正常生长。

4. 土壤檀香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黄壤、红壤和沙质土壤上均可种植。在肥沃地方生长快,但往往心材质地差,结香慢;在干燥和石砾多的土壤上种植生长缓慢,但可能含油高、结香好、质量佳;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过于粘重的沼泽地和透水性强、砂性重的冲积砂土上,不宜种植檀香。

5. 风檀香茎干较脆弱,特别是成龄植株生长较高,受台风的影响易断干、断枝。所以种植檀香除了选择有利的地形外,要营造防风林保护,或者采用混交种植,减少台风的危害。

6. 植被檀香为半寄生植物,需要寄主植物才能正常生长。为此,种植檀香必须做好寄主植物的选配工作。檀香喜生于半常绿林和落叶林二种混合型的林中。

七、檀香的生长发育习性

檀香幼苗期、中期生长较快,成龄期和老龄期生长较慢。一般种植后3年开花结果,4-12月为开花期,7-9月为盛花期,开花后一般10d结果,结果后约40d果实成熟。果量多、果期长,且成熟不一致,7月至翌年2月为果实成熟期,10-11月为盛果期。檀香种子有内外二层种皮,外层是假种皮,是由胚乳的外层变硬后形成的,所以檀香种子具休眠性,休眠期2个月。播种前,种子要进行预处理,如砂藏1个月、剥壳或压裂种壳、用化学药剂处理等,以打破休眠、加速种子发芽,提高发芽率。

檀香为寄生性植物,靠根吸盘吸附寄主植物根系上吸收养分才能正常生长。因此,檀香从苗期到大田定植都必须配置适宜的寄主植物,否则会影响檀香的生长,甚至导致檀香死亡。

八、檀香的栽培管理技术

1、宜林地选择以年平均气温在21℃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3℃以上,极端低温在0℃以上,无重霜冻,年降雨量600~2000ml,红壤土(pH5),地势向阳,开阔起伏,有一定坡度的山地栽种最好。黄壤、砂质地也可栽种。土质过肥、排水不良的沼泽地,以及地下水位过高的粗砂土壤不宜种植。

目前我国广东省的粤西、粤中、粤东等部分地区和云南景洪、海南岛海拔500m以上山区均适宜种植檀香。根据湛江南药试验场经验,选择防风林带或次生林地进行穴垦或带垦栽植生长良好;利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的零星隙地,有寄主植物的土地栽种,同样生长良好。

2、种植方法檀香的营养袋苗,除冬季低温无雨外,其他季节均可栽植。选择30~40cm高度的种苗种植最理想。最好选择阴雨天种植,植时避免伤根,保持营养土完整,把苗带土团轻植苗穴内,盖上松土稍加压实,切忌双脚踩压;栽植深度以穴与地面平行或稍低于地面1~2cm为宜,栽植后要淋足定根水。种植规格:株行距为4m×3m,3m×2.5m和3m ×3m,每667平方米种植55~88株苗为宜,穴规格为60cm×60cm×50cm,每穴施10~50kg的火烧土或充分腐熟的有机土杂肥作基肥。种植时施少量药肥防止地下害虫危害。如果苗没有带寄主或寄主不够,种植前或植后应及时在苗穴周围补种上。

3、寄主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檀香的寄主很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寄生植物,不能强求一律,理想寄主标准是:生长快、根系发达、根皮不易脱落,生长期长的灌木或小乔木;树冠疏朗,枝叶不茂密或落叶;种源较丰富,容易繁殖;病虫害少,且不易感染;经济价值高。苗期可选配单一寄主植物,如长春花、蓝花草、假蒿、山毛豆、飞机草、苗须草、马缨丹、蔓荆、九里香、决明等多年生草灌木植物;大田种植的檀香应配以灌木、乔木搭配等多种植物的混合类型,不宜只用短期或单一树种作寄主,适宜的长期寄主有药材植物苏木、儿茶、女贞子、蔓荆、大叶紫

珠等;水果类植物黄皮、杨桃、无花果、人参果、芒果等;经济类树种台湾相思、马占相思、木麻黄等。

根皮易脱,根部含有毒物质和根部有大量树脂的植物,不宜作檀香的寄主,如马尾松、羊角拗、漆树、大枫子、马钱、木菠萝等树种。选择檀香的优良寄主必须在专家和从事檀香种植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大田定植的檀香,每隔一行或二行种植一行寄主植物,前期可稍密,后期要疏朗。

4、栽培管理

4-1除草松土、施肥檀香定植后,每年除草浅松土2~3次。根据土壤肥力、寄主植物的生长情况合理施肥。土壤肥沃,寄主植物生长茂盛可少施或不施肥;土壤较瘦,寄主生长不良可适当施肥。旱季施水肥,雨季雨后开浅沟撒施化肥。

4-2补植及时做好檀香,长、短期寄主植物的查苗补缺工作,确保全苗。4-3修枝整形檀香小苗阶段需要一定的荫蔽,但荫蔽太大会抑制檀香的生长,且容易发生病虫害,对寄主植物及时修除过密和遮盖檀香顶部的枝条,使林内通风透光。檀香分枝能力较强,不及时修枝整形会影响主干的挺直和增粗,导致影响产量。生长期间,分期分批自下而上适当修除侧枝促进檀香生长,减少风害。

5、病虫害防治

5-1幼苗立枯病主要侵害幼苗,多在夏季,土壤排水不良时发生。发病前用1∶1∶150~200的波尔多液喷洒,或1%~2%石灰水浇施;发病期间用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2根腐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幼苗、幼龄树和大树均会发生。发病初期可用5%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70%敌克松原粉500倍喷洒防治。

5-3叶灰斑病主要发生在成叶或老叶上。发病前可用1∶1∶100波尔多液喷洒1~2次预防;发病期可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0倍液喷洒,每隔5~7d喷1次,连续3~4次。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每周1次,连续2~3次,效果良好。

5-4桑寄生粉蝶以幼虫为害叶片,严重时把叶片食光。可人工捕杀幼虫、卵、蛹,或药剂防治。

5-5象鼻虫成虫咬食檀香叶片嫩枝,造成枝条干枯死亡。可人工捕杀或药剂防治。此外,还有红蜘蛛、尺蠖、双线盗毒蛾、卷叶虫、白襄蓑蛾、蝗虫、东风螺、蝼蛄、金龟子、蚯蚓等害虫为害。可以采用各种防治措施进行防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