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各民族风俗习惯
北方端午节的习俗

北方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按照不同的省份和地区来看,北方端午和南方端午食物又有一些区别了。
今天小编分享的是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希望你会喜欢。
1、北方端午节吃面扇子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
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2、北方端午节吃煎堆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
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不过,在安海,端午节吃“煎堆”不只是“补天”,也是纪念屈原的一种形式。
过去端午时,安海人都会将一部分“煎堆”投入镇区南端的鸿江里,称之为“投堆”,是用来纪念屈原的,而且在“投堆”后,人们还会登上三里街西南端的白塔,临江凭吊。
不过投堆和登塔的习俗如今已经消失了。
3、北方端午节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教你做茶蛋的方法:鸡蛋、茶叶、八角、桂皮、花椒、丁香、草果、小茴香、香叶、盐。
鸡蛋清洗干净,凉水入锅,小火煮开后再煮4分钟关火焖2分钟。
茶叶先冲入开水,静置5秒钟,沥掉水不要,洗干净的茶叶用纱布包起来。
准备所有香料并装入香料盒。
煮熟的鸡蛋取出,煮蛋的水倒掉不要,用不锈钢勺轻敲出裂纹,重新放入锅中,同时放入茶叶包和香料盒。
加适量盐,加入开水至完全没过鸡蛋,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关火浸泡10小时以上,时间越长越入味。
4、北方端午节吃五毒饼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罢了。
侗族端午节的民族风俗

侗族端午节的民族风俗侗族端午节的民族风俗真是个热闹的事儿,嘿,想想就让人开心。
每到这个时候,侗族的小伙伴们就开始忙活起来,准备那些传统的美食和活动。
真的是,光是闻到粽子的香味,就让人口水直流。
侗族的粽子可不只是普通的粽子哦,里面包裹着糯米、豆子,还有些地方会放点儿咸肉,想想那香味,哎呀,忍不住流口水。
这一天,侗族的村子里总是热热闹闹的,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包粽子,外面传来阵阵欢声笑语,简直就是一幅热闹的画卷。
老人们坐在一起,边包粽子边聊着过去的故事,年轻人则在旁边帮忙,调皮捣蛋,气氛真是轻松愉快。
大伙儿齐心协力,把米和馅料包成一个个饱满的粽子,包好之后,还得用细长的草绳绑起来,这可是讲究的活儿,不能马虎哦。
除了粽子,侗族的端午节还有一项非常特别的活动,那就是赛龙舟。
哎呀,光听名字就让人兴奋不已。
你知道的,侗族人水性可好了,他们划龙舟的技术那叫一个一流。
每到比赛的时候,村民们都聚在河边,气氛就像是过年一样热闹,大家为参赛的队伍加油助威,简直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你想啊,龙舟在水面上飞速掠过,水花四溅,队员们拼命划桨,口号声此起彼伏,那场面,真的是让人热血沸腾。
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和赛龙舟,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比如挂艾草和菖蒲。
每到这个时候,侗族的家庭都会在门口挂上这些草药,传说可以驱邪避灾,保护家人平安。
虽然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只是个仪式,但在侗族人的心里,这可是信仰啊,寄托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节日里,侗族的小朋友们也有自己的快乐。
他们会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头上还会戴上五彩的花环,简直像小天使一样可爱。
大人们会给孩子们讲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很多传统的文化和风俗就是在这种欢声笑语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哎,聊到这儿,我总是忍不住想起我小时候跟家人一起过端午节的情景。
那时我也跟着大人们学包粽子,虽然包得不怎么样,但心里总是充满了期待。
等到端午节的那天,能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真的是一种特别的幸福。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是初夏时节最富人情味的节日。
那么大家知道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吗年年过端午,但是你知道端午的来历,有哪些习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篇1一、端午节介绍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
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介绍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介绍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在不同的地方的端午节也会有一些不同的习俗活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_端午节有什么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江苏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主要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的五毒图、菖蒲与艾叶、挂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虎头鞋、戴香包等。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浙江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但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
河北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山东山东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端午节吃粽子,是山西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子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
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陕西陕西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甘肃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漳县,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是个既庄重又热闹的节日,各地关于端午的习俗也是各种各样、各有特色。
大家知道有哪些端午习俗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_端午节各地风俗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浙江端午节习俗浙江有的地方吃“五黄”,指黄鱼、黄鳝、黄瓜、黄泥蛋、雄黄酒,俗信以为可以祛五毒。
有的地方小孩吃过粽子,会把粽箬往桃树干上去贴,一边还口中反复念叨:“你疰我不疰!”这也是某种古老的语言巫术残存。
而这一带民间讲述端午节起源,则大多与伍子胥有关。
杭州人过端午节喜欢游雷峰塔,喜欢看白蛇传戏曲,则大多与白蛇传传说在这一带深入人心的事实有关,这也是大同中的小异。
白蛇传传说一开始就和杭州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旧时在武义,有端午日推龙船驱恶鬼的习俗。
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风俗,据老人回忆,当年的人们用毛竹扎制龙船,船上绑五个纸人,称为“五鬼”。
端午上午,一人敲锣绕船三圈,称“侧船”。
午时,七名男青年推船,从城隍庙出发,沿大街向东,一直推出八素门外,然后把这只龙船抛入熟溪河中。
一路上,两旁人群纷纷向龙船抛掷银黄炮或茶叶米,以为辟邪,人称这种活动为“推龙船”。
龙船后面还有城隍仪仗和鼓乐,表示城隍押送“五鬼”出城。
这样一种风俗的内涵是“送瘟神”,应该是很清楚的。
其实,旧时在浙江各地,类似的“送瘟神”旧俗是很普遍的,各地的民俗学者有过许多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叙述各地端午的民俗事项,诸如送龙船、送纸船、送耗、拔茅船、送花船、送草船、送大暑船、龙船灯等,具体做法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而其民俗内涵则大致相仿。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古老的风俗毕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顺便要提到的是,个别地方的端午节期也与众不同。
温州文成的黄坦、西坑一带,五月初四过端午;缙云的漕头,六月十五过端午;余杭的和睦,又称五月十三为小端午。
在当地还会有传说,用来解释这一特殊风俗的由来。
在江山一带,有端午敬师的传统,学生给老师送粽子、馒头,老师回赠纸扇,这样的传统也是充满着情感的。
内蒙古的端午节风俗

内蒙古的端午节风俗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化的文化导致内蒙古的端午节风俗与其他地区的风俗有所不同。
内蒙古的端午节既有汉族的龙舟赛、吃粽子等传统活动,也有蒙古族的打马球、放鹰等特色活动。
一、汉族端午节风俗汉族是内蒙古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内蒙古的各个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因此,汉族的端午节风俗也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展。
1.吃粽子中国人自古就有吃粽子的习惯,而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更是成为了传统。
内蒙古的粽子以肉馅为主,馅料丰富多样,包括牛肉、猪肉、羊肉等。
粽子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在竹叶中包裹上糯米和馅料,再用线捆扎。
而内蒙古的粽子特色之一是使用银杏叶,馅料也会根据地方习俗有所变化。
2.龙舟赛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它寓意着勇气和团队合作,同时也是一场视觉盛宴。
内蒙古的龙舟比赛场地大多在湖泊或者河流中,船上装扮着彩旗和灯笼。
比赛时,选手们会全身心地挥桨,向前划动,竭尽全力催动龙舟前进。
这是一场非常有观赏性和参与性的活动。
3.传统文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世界所熟知的,而端午节正是一个展示这种文化的好机会。
在内蒙古的端午节庆典中,人们会展示各种传统文化,比如舞蹈、音乐、戏曲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并且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蒙古族端午节风俗除了汉族的端午节,内蒙古还有着蒙古族的端午节风俗。
这些风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味。
1.放鹰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主要以养马和养鹰为生。
在端午节这一天,他们会把养在家中的鹰放出来进行训练和表演。
放鹰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而且也是蒙古族人们展示技艺和展现自身品味的好机会。
2.打马球打马球是蒙古族的传统运动,类似于现代的骑马比赛。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组队打马球,每个队伍都有自己的马匹和球杆,比赛一般在沙地上进行。
打马球不仅有利于锻炼身体,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团队协作和比赛技巧。
3.赛马除了打马球以外,内蒙古蒙古族人还有赛马这一传统活动。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一、赛龙舟端午节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就是纪念屈原。
传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跳进汨罗江后,当地的老百姓闻讯后,大家就马上划船过来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没发现屈原的尸体。
那天恰逢下雨,湖上的小船就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边。
当其他人知道这件事情后,也都冒雨前来,争相划船到洞庭湖上来。
为了寄托大家对屈原的哀思,此后就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
二、吃粽子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就是粽子。
吃粽子的传说,和赛龙舟一样,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后,被水中蛟龙所困,人们哀悯同情屈原,每到这一天的时候,就将五色丝的粽子投入江中,以驱赶蛟龙。
后来,粽子便成了最受人们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三、悬挂钟馗像在江淮地区,每到端午节,都有家家悬挂钟馗像的习俗,用以镇宅驱邪。
四、挂艾草、菖蒲、榕枝,祈求平安在端午节期间,民间还有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榕枝的习俗。
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针灸里的灸法,就是以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把它插在门口,也可以使身体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视为百阳之气,插在门口上,可以避邪;门口挂榕枝的寓意是使身体矫健,百病不生。
还有的地方是挂石榴、胡蒜、山丹,都是寄托人们对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五、戴长命缕,保佑安康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戴长命缕,也称续命缕、续命丝、长寿线、延年缕等。
长命缕一般用五种颜色的线搓成彩色线绳,或者做出各种形状的小饰品,在端午节的那一天,挂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者脖子上,据说可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六、戴香包,防病健身香包,又称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做成的,里面可以装上各种香料,比如一些中草药,还有茶叶、荷花等等,然后佩戴于胸前,香味扑鼻,还可以防病健身。
因为戴香包老少皆宜,深受人们喜爱,现在的香包做得越来越精致,已经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扒龙舟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
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
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3、洗草药水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
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
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5、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都阳节--彝族民间传统端午节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时间 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传说古时 有一年天气炎热,彝族寨子里 病疫流行。人们惊恐万分。江 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就把端午 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送上 山,用药给老人洗疮,用雄黄 酒给阿依擦身,不几天,人们 的病全好了。后来,彝族人备了厚礼下山感谢汉族兄弟。汉族人告诉 他们说,端午节的草药能治百病,还能邂邪。从此,彝族也过起了端 午节。因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彝语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将 端阳节叫做“都阳节”。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 ,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培培肉 ,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 乐活动。
采花节--白马藏族人的端午节
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甘肃与 四川交界的博峪一带。时在农 历五月初五,节期两天。也叫。 女儿节。俗传很久以前当地荒 芜一片,是一位莲芝姑娘教会 了人们种地,教会了人们采花 治病。后来,莲芝姑娘在五月 初五上山采花时失足摔死。人 们为了纪念她,就逐渐形成了 采花节。采花节的主要活动是 抢水、采花和祝福。节日的早 晨,人们要抢泉水洗身、饮用,俗说这一天太阳未照的泉水洗浴可以得到吉 祥、饮用可祛除疾病。接着,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带上美味佳肴,到四十里 外的阿里坎山上去采花。出发时,全村男女老幼欢歌送行,采花者则表达采 花的决心和愿望。到达采花坪,姑娘采花,小伙砍柴、支锅、搭棚,傍晚开 始歌舞,直到半夜方休。第二天返回村寨时,姑娘头上插鲜花、戴花环,背 满筐鲜花草药。到村口时,全村齐聚村头,鸣枪致意,送酒送馍,祝贺采花 青年归来;采花姑娘则向各户赠送礼物(葱花稠香柏),并祝福。
端午节各民族风俗习惯
主讲人:XXX
汉族的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 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 “角黍”、“筒粽”。其由来 已久,花样繁多。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 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 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 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 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 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纳西族的端午节
纳西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 清晨,家家要吃糖枣糯米饭, 喝雄黄酒。门前插白篙、三 根葛蒲及两根大麦穗。长辈 要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绕扎 五色棉线,称“续命线”。 男孩绕左腕,女孩绕右肮。 续命线需戴一月的时间,等 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节最后 一天才解下烧掉。节日里,集市上还摆设药摊,出售各类名贵药材。 妇女们则绣织小香包、小钱包、布娃娃、扇套、笔套等手工艺品。
满族的端午节
满族过五月端五是为了忻福禳灾。 相传很久以前,天帝派人下凡体 察民情。五月初五,天帝的使臣 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 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先抢 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 告诉老翁账算错了。等油卖完, 者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说: “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 灾,你在自己房檐上插上艾蒿, 可以躲过瘟灾。”老头听后就挨 家挨户告诉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无法降瘟灾,人们都得救了。五 月端五满族讲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还讲究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 露水洗脸、头和服,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
神仙坡节--彝族、仡佬族、汉族等民间端午节日
流行于贵州省纳雍县和水城 一带。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日。传说古代时,当地有一 位叫木达的小贩,他买卖公 平,不欺不诈,而且有一副 成人之美的好心肠。在小贩 差一天就一百岁的那一天, 他通知周围四十八个村寨的 各族青年人到今天的神仙坡 上集中,为青年人穿针引线物色对象。后来便乘白鹤慢慢升天而去。 以后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神仙坡。每年这一天,人们都集中到这里来 ,纪念这位成仙的老人,并歌唱娱乐。后便形成神仙坡节。届时,' 各族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聚会纳雍和水城交界地的神仙坡,举行吹芦 笙、赛马等娱乐活动。
谢谢欣赏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