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比较,超越比较

合集下载

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摘要】本文讨论了比较文学中的“超文学研究”。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我们解析了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发展,深入探讨了超文学研究的概念,探讨了其意义和影响,并介绍了其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

在我们总结了超文学研究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深入理解比较文学中的超文学研究,探索其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比较文学、超文学研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定义与发展、概念解读、意义和影响、研究方法、案例分析、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比较文学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一些学者开始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这种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为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互相借鉴提供参考,还可以促进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

随着文学的发展和多元化,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已经无法完全涵盖各种文学现象。

超文学研究则在此背景下崛起,试图超越传统比较文学的范畴,探讨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文学现象和关联。

超文学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文学传统或作品,而是跨越语言、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探讨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人类心理等方面的联系与共性。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通过对比较文学与超文学研究的概念、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揭示超文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最终总结超文学研究的启示并展望未来。

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深入探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发展,探讨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渊源和学术解读,从而为超文学研究的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解读超文学研究的概念,探索其内涵和特点,明晰超文学研究与传统比较文学研究的不同之处,从而在理论层面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界定。

分析超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探讨超文学研究对比较文学领域的启示和推动作用,以及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创新价值和发展潜力。

探讨超文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验证超文学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七年级数学第1章有理数教学反思沪科版

七年级数学第1章有理数教学反思沪科版

《有理数》教学反思整节课的教与学,始终以“学生”为本,体现数学是生活所需,实际所需,从而产生要学数学,要学有用的数学的需求。

本课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 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过程。

对于“正数和负数”这一课题而言,课题本身很新,而学生的感知很有限。

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过程:概念引入阶段,引导学生记录具有相反意义的三组数量,并通过有序反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而且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自然地引出课题;动手探究阶段,借助温度情境,设计和安排了学生在温度计上动手找不同温度的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在实践中顺利完成了对概念的初步建构;巩固拓展阶段,师生一起讨论了“湖水升降中的正、负数”、“产量增减中的正、负数”、“方向中的正、负数”以及“存折上的正、负数”等实际情景中的问题,不仅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参与中明确感悟到正、负数的应用价值。

2. 既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数学知识虽然源于生活,但与现实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毕竟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高度严密的学科.当数学教学找到了与生活的连接点,把数学现象、规律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表现时,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变得“通俗易懂"了。

如本课教学中从温度计认识与动手操作展开教学,教师先出示了吐鲁番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接着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上的0刻度,然后进行0上和0下的温度读数教学,充分体现由整体认识到局部探索的教学策略,有效地突破了学生认识与探索的难点。

3. 注重策略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

回味本课,猜想、创造、辩证、数学思维、符号意识、无限、集合……这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处处得以闪现,而这些正是我们当前数学课所倡导和追求的。

关于比较的作文合集5篇

关于比较的作文合集5篇

关于比较的作文合集5篇这个世界需要比较,理性的比较。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比较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比较的作文1今天的作文课上,大家都在写着作文,也有些人在小声说着话。

而顾老师看样子是比较忙,好像什么也没听到,安安静静地批改着我们的作业。

大家好像都注意到顾老师没管我们,说话的声音越来越高。

这时,顾老师猛地抬起了头,怒视着我们,大喝一声:“安静!刚才说话的人都站起来!”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三三两两的说话声变成了鸦雀无声。

只见一些说话的人陆陆续续地站了起来。

我的脑子“嗡”了一下,心里回想着刚才的情景。

当时我正趴在桌子上想着该怎样写好这篇作文,忽然邓语瑶偷偷地转过身来小声地问道:“懒字怎么写?你打算写什么?”我被她的话给打断了思绪,抽出一张白纸写了个“懒”字给她。

看着大家都在小声说话,我也忍不住和她小声地聊了起来。

我们先还是小声聊着作文怎么写,不知不觉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了课间的游戏和喜欢的小动物。

回想着这些画面,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也说话了,看着那些已经站起来的同学,心里突然好后悔,好好的写作文怎么就聊起了天,说起了话呢?我也只好磨磨蹭蹭地站了起来。

顾老师看着我们这些站起来的同学,气愤地说:“你们这些人,净给我添麻烦!自己的嘴巴管不住啊!统统给我把15课抄一遍!”听了这个“噩耗”,我都快崩溃了!15课是《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可是很长的。

放学之前肯定是抄不完了。

唉!放学要被留了。

想到这些,我的心里难受极了,泪水不停地在眼晴里打着转转,谁叫自己没管好嘴巴呢。

好不容易,才把罚抄的课文抄好了,来接我的妈妈也等了好久。

看着妈妈,我难为情地低下了头,都不知道怎么和妈妈说才好。

我怎么有这么一张爱说话的嘴巴呢?我一定要改改这个坏毛病!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下次又想说话时一定要回想一下今天的事情,管好爱说话的嘴巴。

关于比较的作文2记得小时候和父亲在屋外纳凉,父亲问我:“天上哪颗星星最亮呢?”我望着满天的星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是启明星啦!它比周围的星大得多,亮得多,就像人的眼睛。

班主任寄语话激励

班主任寄语话激励

班主任寄语话激励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班主任寄语话激励(共含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班主任寄语话激励1.读书改变命运,刻苦成就事业,态度决定一切。

2.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

3.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

4.争分夺秒巧复习,勤学苦练创佳绩、攀蟾折桂,舍我其谁。

5.狠抓基础是成功的'基础,持之以恒是胜利的保证。

6.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是否每天都在努力。

7.我自信,故我成功、我行,我一定能行。

8.不经风雨,怎见彩虹?9.立志高远,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勤学苦思;稳定心态,不馁不弃;全力以赴,夺取胜利。

10.辛苦三年,幸福一生。

篇2:班主任寄语话激励1. 有大目标,须有大动作;有大追求,须有大改变。

2. 对命运承诺,对承诺负责3. 再苦再累不掉队,再难再险不放弃。

4. 请老师放心,我是你最骄傲的学子;请父母放心,我是你们最争气的孩子。

5. 我因一班而自豪,一班因我而骄傲6. 拼搏高考,今生无悔;爬过高三,追求卓越!7. 高三高考高目标,苦学善学上好学。

8. 无才无以立足,不苦不能成才。

9. 乐学实学,挑战高考;勤勉向上,成就自我。

10. 山高不厌攀,水深不厌潜,学精不厌苦:追求!11. 作业考试化,考试高考化,将平时考试当高考,高考当平时考试。

12. 挑战人生是我无悔的选择,决胜高考是我不懈的追求。

13. 我心飞翔,路在脚下。

14. 保持平常心,营造好环境,扬起常笑脸,轻松迎高考。

15. 我自信,我出色:我拼搏,我成功!16. 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17. 努力就能成功,坚持确保胜利。

18. 回忆很美,尽管过程艰辛:也许结果总有遗憾,但我们无愧于心。

19. 遇难心不慌,遇易心更细。

20. 学练并举,成竹在胸,敢问逐鹿群雄今何在?师生同志,协力攻关,笑看燕赵魁首谁人得。

21. 快马加鞭君为先,自古英雄出少年。

22. 精神成人,知识成才,态度成全。

23. 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常萍语录-专业文档

常萍语录-专业文档

常萍语录常萍语录精选(一):1、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是时间造成的,不是空间造成的,也不是生死造成的,而是感觉造成的。

2、一颗心放在什么位置最舒适,只有自我知道。

3、赏识你的人并不多,每个人不管是否喜欢,都该珍爱这份赏识,但有的赏识是不该珍爱不能珍爱的,就要婉拒。

天要下雨,就让它下雨;天要不下雨,就让它不下雨;即使天不下雨,你依然捋着袖子去旅行。

4、中国人重血缘高于重一切。

5、人不能为别人眼中得自我而活,要为自我眼中的自我而活。

6、有些东西是必经的。

7、凡事只是因心的感受而行,让心指引自我的行为,能屈能伸,通权达变。

屈务必能忍,忍务必有涵养,有智慧且有修养才可称为大丈夫。

8、男孩就应像大地一样厚重,女孩像花一样美丽像海一样温柔。

9、所有的痛苦,源于比较。

10、男人要像山,要勇于承担自我做事的结果。

11、每人每一天都在进进退退的决定中度过的。

12、读先人的书是用自我的生命和经历去激活它。

13、独立的长大,意味着独立的去承担去承受。

14、隧道的尽头不必须是美丽。

15、本能的反应是最强烈的反应,也是杀伤力最大的反应。

16、真正的青春气质是一种纯粹的浪漫。

17、写一篇名人的文章很容易,但如果要是写一个寻常百姓,想让人感动,除了深入地了解,还需要一个质朴,高远的人生境界。

18、所有的经历,但是是经历,是流经我们身边的河流,一去不复返。

19、爱到累了,就消失了;恨到累了,就也消失了。

20、爱的最高境界是心疼。

21、婆媳关系,其实就是就应做到入乡随俗,不要渴望打破原来的平衡成为中心,不要努力以自我的意志改变原来的环境。

22、人生最大的境界不是因为务必这样做,而是就应乐在其中,不知善而善。

快乐往往是没有理由的,并不是为了到达某种效果为了某种得到而去做。

23、很少有人活在此情此经此地此刻中。

24、如果不把每一分钟当成体验天堂的机会的话,就永远达不到天堂的境界。

25、我们不能掌控未来,也不能召唤过去,属于我们的只有此刻。

学长写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

学长写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

学长写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相关推荐学长写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通用8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信的经历,对书信很是熟悉吧,书信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特别方式。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信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长写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长写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1亲爱的学弟学妹:你们好!我是高三的一位学长,也是一位青春行者。

在这似锦年华,欢迎大家步入高中这个青春旅站。

而我自此有言,如下有三:其一,流年似水,勿误韶华。

世之常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诸位风华正茂,当立志于学,刻苦于勤。

三年高中,言长不长,道短不短,但时间如白驹过隙,去而不返。

规划未来,重在把握当下,不要总是做空想家,不要用空想消磨时间。

毕竟百年之计尚争在朝夕,三年之学更该勤勉克己。

所谓笨鸟先飞,无非是以勤补拙。

然诸位尽是天赋异禀者?不然。

那“时间”与“努力”便是诸位奋起直追的莫大机会。

机会从不会坐等懒人,它只会被有心人握在手中。

面对那些自暴自弃者不必理会,即便机会如雨点向他袭来,他也会哀叹机会不等人。

其二,三省吾身,查漏补缺。

正因“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才有“吾日三省吾身”之古言。

先贤尚且如此,诸位更当察己不足,见己所短。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诸位若能矫己之短,扬己所长,必大有裨益。

荀子有言:君子性非异也,而善假于物也。

人自生于天地,便是在环境中不断适应、学习、成长,从识物到用物,便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

雄鹰并非生下来就能翱翔蓝天,良马并非生下来就能奔腾千里。

反而观之,燎原烈焰往往来自星星之火;滚滚江涛常常源自蜿蜒小河。

三省吾身本是一个自我进步的过程,尤其是追逐理想的过程中,更是不进则退。

其三,立志有为,行于可为。

不走庸庸碌碌道,不枉食人间烟火。

若是说远比敌人更危险的是骄傲,那么远比困难更可怕的便是自卑。

不自信者,难胜事;不立志者,无路行。

且不论曾经如何,只看看现今如何。

源于比较_超越比较

源于比较_超越比较
二 分体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与 建 筑 结 合 一 体 化 的 设 计 思 路 ,是 太 阳 能 热 水 器 应 用 发 展 的 必 由 之 路 。只 有
多 层 次 、迥 异 的 艺 术 表 现 形 式 所 呈 现 出 的 相 对 关 系 的 比 照 加 以 论 证 , 进 而 揭 示 出 两 种 大 相 径 庭 的 赏 园 形 式 :“ 太 和 ”之 美 ,须 以 品 茶 般“ 饮 ”之 ;而“ 空 无 ”之 美 ,则 当 以 喝 酒 般 “ 醉 ”之 。
一 国内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现状
目 前 ,我 国 普 遍 采 用 的 是 直 插 式 平 板 或 真 空 管 太 阳 能 热 水 器 ,据 统 计 ,到 %&&) 年 )% 月 为 止 ,其 数 量 占 家 用 太 阳 能 热水系统总量的 "/ ,.3 ,而技术含量更高的光电池板和其他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 )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 )
) 中国传统建筑 空间等级示意
城 市 空 间 的 依 赖 关 系 如 何 ?这 是 一 个 由 看 似 局 部 问 题 的 比 较 入 手 ,进 而 导 出 相 关 城 市 问 题 研 究 的 典 型 个 例 。这 里 ,同 类 户 型 间 面 积 的 比 较 只 是 研 究 的 手 段 而 非 目 的 ,是 作 者 为 启 动 后 续城市问题研究而作出的巧妙铺垫。
文 章 编 号 )&&&2’"/" (%&&’ )&#2&&!"2&%
从 环 保 、节 能 、使 用 绿 色 能 源 等 方 面 考 虑 ,在 住 宅 中 推 广 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来为居民提供生活热水已经是社会前 进 的 必 然 。 近 年 来 ,太 阳 能 热 水 系 统 在 研 制 开 发 、商 品 化 生 产 、市 场 开 拓 等 方 面 已 取 得 了 长 足 的 进 步 ,从 平 板 式 集 热 器 到真空玻璃管集热器,从紧凑式热水系统到分体式热水系 统 ,不 同 型 号 的 太 阳 能 热 水 器 广 泛 地 应 用 在 大 江 南 北 、城 市 乡 村*)+。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3篇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3篇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3篇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一)儿女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厚厚的一本书翻完,作者对女儿的一片爱心跃然纸上,本书是作者送给女儿的一份生日礼物,也是作者对自己培养孩子全过程的一个系统总结,李镇西老师既是一个学校的教育者,又是一位家庭教育者,视野全面客观,不存在厚此薄彼,以偏盖全之说,正适合当下有心于教育孩子的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们阅读。

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事一物入手,阐述了教育其实并不高深,寻常处,见真谛。

书中,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家长也是教育者,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教育子女的同时子女也在教育着我们,而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教育者,是孩子永远的老师,无论是学校老师或家长,其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可造之才。

我从未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也从不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完全放心,万事大吉。

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在这样做,读完本书后自觉惭愧。

李镇西老师记录女儿生命成长的历程,是用心在记录。

从女儿一颦一笑到女儿许多的第一次,无不体现了一位伟大父亲对女儿的记挂和关爱。

第一次随爸爸妈妈坐公交车,第一次呈现出笑的表情,第一次独坐,第一次手足舞蹈地跳舞……无不体现出伟大的爱心。

十八年,父亲从年轻到中年,从女儿呀呀学语到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亭亭玉立的大学生,失败则鼓励,迷惘则开导,困惑则解惑,始终充满期待充满微笑。

李老师在书中强调: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我不把我曾有过的‘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她。

我抱定一个信念:我要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什么是快乐呢?李镇西告诉女儿: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原来,快乐就是如此朴实的一个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于比较,超越比较
周卫
摘要不同建筑文化间的接触、交流与渗透,促成了比较建筑文化研究的发生和发展。

比较研究须以比较对象之间存在可比关系为前提,须确立比较切入点,比较视角,而后对建筑文化之间的价值关系展开论证。

关键词跨建筑文化比较研究可比关系切人点视角价值认定
ABSTRACT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ross-culture in architecture is based on the contact and exchange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First of all,researcher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arable relationship among comparative objects Besides,the studying point of comparative research,the visual angle of comparative research,and the value cognizance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KEY WORDS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ross-culture in architecture,comparable relationship,studying point of comparative research,visual angle of comparative research,value cognizance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00—3959(2003)06—0078—02
比较是“确立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1],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交流和渗透常引发一方对另一方差异性特质的好奇,并为之吸引,进而产生跨文化比较的愿望。

建筑文化作为人类整体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纳入比较研究的体系之中。

借助于跨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人们可以更宽广的视野、更独到的视角,
深入辨析比较双方或多方建筑文化的异同,剖析异同关系中蕴含的价值体系以及可资借鉴的构成要素。

1、可比关系的判定
任何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展开之前,必先确立比较对象之间的可比关系,也即比较对象之间是否在一定的范畴内具有某种对等关系。

正如北京大学刘东教授所言:“可以把值得比较的对象,形象地画成两个圆圈,它们相互之间必得有部分重叠,且又只能有部分重叠——也就是说,如果你认定其外延完全重合,就用不着比较了,因为这干脆就是同一个圆,其内涵也谅必相同;而如果你认定其外延毫不相干,也就犯不上比较了,因为这根本就构不成对比的基础,既不可能见出时间的脉络,也不可能寻出空间的异同。

[2]其实,这其中重叠的部分既可能是时间上或空间上(文化圈)的重叠,也可能是内容上或主题上的重叠,还可能是建筑文化渊源方面的重叠。

我们常见的有关园林、住宅之类的比较研究,就是依研究内容即建筑类型的重叠展开的,而有关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审美思想方面的比较研究,则是依研究主题的重叠展开的。

2、切入点的确立
比较研究切入点的确立即比较内容及研究基点的确立,将关系到整个比较研究最终达到的深度和高度。

独到、巧妙的切入点将使研究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张永和《小城市》一文为例[3],作者以不同建筑文化背景下两城市中户型相同的两套公寓的面积比较入手,指出同为三室两厅两浴,香港微型城市太古城该户型的面积仅为40m²,而北京蓝旗营的则达120m²,以同比关系而论,后者面积竟相当于前者的三倍之多,相当于前者的九室六厅六浴。

依常理,我国同类户型的确允许一定的浮
动面积比值存在,但事实上其浮动幅度绝不可能达到如此悬殊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未停留或满足于单纯的户型问面积的比较,而将其目标锁定于由此而引发的对后续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生活在面积受到严重挤压的太古城中的居民与生活在面积十分富裕的蓝旗营中的居民,其户内生活方式、参与城市公共生活的情形是否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居住密度与居民对城市空间的依赖关系如何?这是一个由看似局部问题的比较入手,进而导出相关城市问题研究的典型个例。

这里,同类户型间面积的比较只是研究的手段而非目的,是作者为启动后续城市问题研究而作出的巧妙铺垫。

3、视角的设定
既然是跨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研究者至少应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建筑文化背景作为研究的参照系,这全然不同于单一建筑文化背景下“就事论事”的研究模式。

多参照系的引入也意味着多维视角的引入,借此,研究者可取由外而内、或由内而外、抑或内外互为观照的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以园林研究为例,朱光亚教授撰写的《且说国外若干中国园林研究成果》一文[4],即取由外而内的比较研究视角,从“体例与架构”、“角度与方法”、“理论与实践”三方面,透析了西方学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中国园林作过的方方面面的研究;作者指出,在缺乏对中国造园史料掌握的基础上,西方人曾一度将中国园林误读为“日本式的”。

由陈薇教授撰写的《“饮之太和”与“醉之空无”》一文[5],则是取内外互为观照的比较研究视角,入木三分地将“太和”及“空无”概括为中、日对两种全然不同的造园境界,即深层审美思想的追求,并以中国私家园林和日本枯山水庭园之间“整体和局部”、“写仿和抽象”、“运动和静止”、“多元和纯粹”等多层次、迥异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呈现出的相对关系的比照加以论证,进而揭示出两种大相径庭的赏园形式:“太和”之美,须以品茶般“饮”之;而“空无”之美,则当以喝酒般“醉”之。

4、价值的认定
比较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即在对比较的双方或多方展开共性和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关建筑文化现象中蕴含的价值关系作出判断和认定。

这种判断和认定自然与研究者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

实际上,一方面价值的认定从研究内容及关注点的选择上便有所体现:如有些内容于一方是“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一笔带过”的,而于另一方却会“兴致勃勃、追根溯源”(朱光亚先生言):另一方面,研究者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其自身文化所具有的“话语模式”对另一方建筑文化展开论说。

在《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与住宅》一书中,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路易吉·戈佐拉即以西方人传统的理性思维模式——金字塔式的竖向分离、定位系统,对中国建筑文化中依轴线作纵深向布局、依建筑与院落的开放程度及配置关系生成的宫城、皇城、都城之间空间构成关系及其中隐含的“等级社会观念”,作出了全新的诠释。

从金字塔式的竖向分离、定位系统和“盒子中的盒子”式的城市空间体系的重叠关系中(图1),人们不难解读研究者立足其自身的建筑文化对中国城市及建筑空间现象中蕴含的价值体系的认定。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刘东比较的风险读书,2001(1):135~141
[3]张永和小城市见:蒋原伦主编今日先锋(8)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9~15
[4]朱光亚且说国外若干中国园林研究成果见:杨永生,王伯杨主编建筑师(5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3~28
[5]陈薇“饮之太和”与“醉之空无”见:杨永生,王伯杨主编建筑师(41)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91 115~123
收稿日期2003-09-30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430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