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7.2 构造油气藏
油气藏的类型

一(.一背)斜油 背气 斜一藏 . 油背气斜藏油气藏
◆地质作用下,◆储地集质层 作用 呈下拱,起储的 集背 层呈斜拱,起其的上 背斜,其 方为非渗透性盖方层为所非封 渗透 闭性,盖形层成所背 封闭斜,圈形闭成, 背斜圈闭, 其中聚集了油气其而中形聚成 集了 。油气而形成。
油气水局限于闭合空间内,按重力分异作用分布。 含油面积形态与背斜形态一致,平面上呈环带状。 油层压力分布和等高线近于平行。
由于沉积中断,以地层不整合面作遮挡 条件所形成的圈闭称为地层圈闭。在地层圈 闭中形成的油气藏叫地层油气藏。
(一)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潜伏剥蚀 突起圈闭
潜伏剥蚀背 斜构造圈闭
潜伏剥蚀单 斜构造圈闭
(二)地层超覆油气藏
储集层超覆在基岩、盆缘、不整合面上
特 ①油气分布受地层超覆面和底板不 点 渗透层控制;
(1)遮挡物——封闭作用 (2)油气运移的通道——开启性
纵向上:断层带具有的封闭性取决于:
断层性质 断面产状 断开地层岩性 断层带内流体活动
横向上: 断层带具有的封闭性取决于:
断层两盘岩性组合及配置关系、断距
断层油气藏的类型
(1)按断层与 储层平面组合 关系分类:
断鼻油气藏
断块油气藏: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②含油范围受地层超覆线与构造等 高线交切的闭合面积控制; ③以层状油气藏为主。
一 构造油气藏 二 地层油气藏 三 岩性油气藏 四 特殊类型油气藏 五 复合油气藏
三、岩性油气藏
地层内由于横向上岩性变化所形成 的圈闭称为岩性圈闭。在岩性圈闭中形 成的油气藏叫岩性油气藏。
特点:该类油气藏以岩性为主,各独立砂体的含油
1、挤压背斜油气藏
老君庙背斜油藏综合图
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以油气藏形成和预测为核心的应用地质科学,油气藏的形成是发生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成矿地质事件。
成藏动力学过程是由温度、压力和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及由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沉积盆地是油气藏形成和赋存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
第一节含油气盆地概述第二节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第三节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聚集第一节含油气盆地概述地貌盆地:常指四周被高山或高原围绕的低洼地区,主要是指地形而言。
沉积盆地: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史时期,长期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地貌单元。
这种单元可以是地貌上的某种低洼区,如湖泊,也可以不是低洼区,如海岸带。
含油气盆地:是指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发现工业性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世界上大约有600个沉积盆地,其中160个已开采了油气,240个进行了部分勘探,还有200个完全没有勘探。
我国陆上沉积盆地共有236个,其中面积大于10万km2的盆地就有9个,即: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藏北盆地和二连盆地,总面积208万km2。
面积10~1万km2的有40个,总面积101万km2,面积1万~1千km2的有119个,总面积为41万km2。
含油气盆地是地壳中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最基本单元。
一、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基底、盖层和周边。
1、盆地的基底盆地基底的岩性、形态上的差异强烈地控制着后期沉积物的分布方式,盆地的基底通常有两种:①前震旦的变质岩系:大部分发育在地台区,由于刚性较大,构造活动性较小,使得其上的含油气盆地,一般都具有较大规模,形态上大都呈椭圆形。
覆于底盘之上的沉积盖层以古生界和中生界为主,一般厚度不大、褶曲平缓巨大、断裂不发育。
生油层系稳定且广泛分布,储集层类型较多,除砂岩储集层外,石灰岩储集层和白云岩储集层也较发育,油气运移缓慢,油气藏的含油气面积大,油藏保存条件较好。
7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1

40
油气田开发基础
§5 油气资源分布
3、含油气域
地壳上稳定区与活动区的大地构造特征控制了世界
含油气盆地的分布。目前世界上共约发现了160个含油 气盆地都受到各大板块及其间褶皱带的大地构造特征 所控制,他们归属下列含油气区域: 即亚洲诸板块及其边缘褶皱带;北欧板块及其边 缘褶皱带;印度洋板块及其边缘褶皱带;非洲板块及 其边缘褶皱带; 北美板块及其边缘褶皱带;南美板块 及其边缘褶皱带;
12 11
天然气
488
石油 乘幂 (石油)
y = 579.03x-1.7366 10 8 R2 = 0.9163
6 4 3.2
8 5
158
3.6 1.2
113
54 三叠
37 二叠
48 石炭
19 奥陶
8 寒武
2 0 第三系 新生代
1.6 白垩
2
第三系 白垩 新生代
侏罗 中生代
侏罗 中生代
三叠
二叠
石炭
奥陶
9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聚集带
二、油气聚集带类型
1、地壳相对稳定区域—背斜聚集带
基底活动
2、地壳相对活动区—背斜聚集带
构造应力
10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聚集带
3、刺穿构造油气聚集带
4、古地形剥蚀突起和古构造剥蚀断块山带
11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聚集带
5、在沉积盆地的边缘—大单斜聚集带
6、在海相沉积盆地边缘—生物礁块油气 聚集带、三角洲、砂坝等岩性油气聚集带
39
油气田开发基础
§5 油气资源分布
2、板块边缘区
在各板块之间常为地壳的活动带,地壳
《油藏构造描述》PPT课件

(二) 地层对比 (三) 编绘构造剖面图
1.选择剖面的要求 (1)沿构造长轴方向作纵剖面图1张; (2)通过每个构造高点必须有横剖面图1张; (3)每条二、三、四级断层都应有剖面控制; (4)对于较复杂的构造应加密剖面。
2.作图层 构造剖面图应能反映所描述构造各时期的
构造特征, 作图层应包括所钻遇的全部地层。 3. 作图比例尺
构造发育剖面在钻井较少的地区可以根据地 震资料解释结合钻井资料编绘。对于认识构造形 态可以起到控制大的构造格局的作用,并对主断 层的发育有一个较深的认识。
(六) 编绘平面构造图
构造图也叫构造等高线图,它是用等高线表示 地下某一层面的构造形态,即地下某一层面的构造 形态每隔一定高度在平面上的投影图。
把断点数据 标在井点上 分析断点组合
地震剖面
勾绘构造 等高线
构造图
把标准层数据 标在井点上, 分析构造形态
以钻井资料为主的构造研究工作流程图
收集研究工作 所需全部资料 观察剖面图
利用钻井对比 成果和速度资料
辨认断点位置 分析断层关系
加密测线解释
垂直剖面图
准备工作 建立构造轮廓
初步印象 确定层位 建立标准波
一油气水系统,即油气水性质相近、油气、油水界 面一致,压力系统一致。
(3) 同一断块(区)地层沉积特征相似。 (4) 其他做法同构造剖面图。
(五) 编绘构造发育剖面图
构造发育剖面图是反映某地区各沉积阶段古构 造形态的一系列剖面图。
这一系列构造剖面图从老到新,反映出该地区 构造形态和断层在各时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发育史。
返回
表2 原始井斜数据表
┌──┬──┬────┬───┬───┐
│序号│井深│斜度 │方位角│水平距│
石油天然气-第七章_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

2.时代和深度分布特点
中国油气资源的主要地质时代分布
地 质 时 代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三叠系 二叠系
油资源(×108T)
487.8 158.4 113.4 54.2 36.8
气资源(×1012m2)
11.02 1.60 1.99 3.24 3.62
石炭系 奥陶系
寒武系
48.5 19.6
8.0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以构造、地层圈闭为主,主要油气 田分布在源岩发育区边缘或外侧。
第六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田 第二节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三节 含油气盆地
第四节 含油气系统 第五节 油气资源分布特征 第六节 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
34
第四节
含油气系统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石油系统
30
(三) 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1、概念及盆地的形成机制 克拉通盆地包括形成在克拉通周边环境的和 克拉通内部的盆地 。 克拉通盆地是在板块离散的条件下完全形成 于陆壳之上的盆地 。 克拉通盆地是局部热源之上的热隆起、低密 度地壳表层的剥蚀、变薄、冷却、收缩和最后沉 降的结果。
31
早期扩张 或离散 晚期的汇 聚与碰撞 阶段
39
一、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1.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分布广泛,极 不均匀;
世界70%的石油 储量集中在300多个 大油田中,如波斯湾, 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区,中国东部,南海 诸盆地。
40
油气储量 沿纬度的分布 也不均一,世 界石油储量的 56%分布在北 纬24°~42° 度。
世界油气资源及大油气田的纬度分布图 (据《国外石油消息》,1981)
23
台向斜型、单断坳陷、双断坳陷型、山前坳陷型、山间坳陷型 山前坳陷-地台边缘斜坡型、山前坳陷-中间地块型
油气藏

对厚层烃源岩而言,容易发生排烃的是其上、下边缘部位,或者靠近断层的部位,而源岩内部则难以排烃从 而容易滞留成藏,是连续型油气聚集的主要部位。自源岩排出的油气在向外运移的过程中,由于距离源岩最近的 储层往往是致密储层,因此油气在烃源岩外的聚集通常首先发生在致密储层中,从而形成致密油气藏或准连续型 聚集,除非有断层将源岩与常规储层直接连通。当油气满足了致密储层中的聚集后,富余的油气开始向距离烃源 岩相对较远的常规储层进行运移聚集,从而形成常规油气藏或不连续型聚集。
描述
指油气储层的岩石物理性质、储层内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地层条件下的相态和体积特性,以及岩石一 流体的分子表面现象和相互作用,油、气、水的驱替机理等。研究油气藏物性为油气田开发设计、开发动态分析, 以及提高最终采收率提供参数和依据,是油气田开发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油气聚集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准连续型油气聚集
真正的连续型聚集应是烃源岩内形成的聚集,其典型代表为页岩油气、煤层气等。但并非所有的页岩油气藏 和煤层气藏均为连续型聚集,二者同样可存在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聚集,尤其是不连续型(常规 圈闭型)聚集甚至可能还是煤层气藏乃至页岩油气藏的另一种重要类型。
总结连续型油气聚集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油气藏概念主要都是基于常规油气藏的研究提出的。随着越来越多非常规油气藏 的发现,逐渐认识到包括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在内的许多非常规油气藏,通常并不具有边、底水。
形成的基本条件
石油地质学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 二、断层圈闭和油气藏
Fault-related traps
• 1、概念
• 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层上 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 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 层油气藏。
• 这种类型的圈闭分布很广,
在各含油气盆地中广泛分布,
尤其我国东部断陷式含油气
盆地中更是为数众多。断层
圈闭的闭合面积是通过溢出
点的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和 上倾方向断层线构成。
• (4)与塑性流动物质有关 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 由于地下塑性地层受不
均衡压力作用,向着压力 降低的上方流动,使上覆 地层弯曲形成的背斜圈闭。 地下塑性地层常见的有盐 岩和泥岩类,其中尤以盐 岩占主要。
图为我国江汉盆地的王场油田,该油田为一长轴背斜,地下核部为盐岩隆起。
• (5)与剥蚀作用及压实作用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和油气藏
(1)封闭作用 封闭作用是指由于断层的存在,
使油气在纵、横向上都被密封而不 致逸散,其结果是形成油气藏。断 层是否起封闭作用取决于断层本是 否封闭和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
断层本身的封闭性决定于断层带 的紧密程度,它与断层的性质、断 层角砾岩和断层泥是否存在以及断 层带中流体的情况有关。
• 断层横向上是否封 闭则取决于断距的 大小及断层两盘岩 性的接触关系。若 断层使储层上倾方 向完全与非渗透性 岩层相接,则为完 全封闭(图中B); 上倾方向的上方部 分与非渗透层相接, 则为部分封闭(图 中A),与渗透层相 接,则为不封闭 (图中C)。
岩发育区
克拉玛依油田剖面图(转引自陈荣书,1994)
(1)-岩性油藏;(2)地层超覆不整合油藏;(3)基岩油 藏;(4)断层油藏
东濮凹陷文92块油气藏平面及剖面图
(据中原油田,1987)
第七章 7.4 岩性油气藏

0
我国新发现的隐蔽油气藏与油气新增储量的关系 近年来,岩性地层油气藏探明储量逐年增加,比例已达50%以上
世界剩余的油气资源与隐蔽油气藏储量的关系
准噶尔盆地 石油10.3亿吨
松辽盆地长垣以西两侧 20-25亿吨储量规模 鄂尔多斯盆地 中生界石油29.6亿吨 古生界天然气1.55万亿方 渤海湾盆地 14.7亿吨
• •
• • • • • • •
搅尽脑汁,苦思冥想, 可无论如何也百思不通。
家乡的冬天很冷, 冻僵的手写字不灵, 把手放在灯苖上烤烤, 我突然发现, 小小的灯苖竟有那么大的热量, 可把僵体复苏, 能把心火燃熊。
高考来临了, 夜半书房里, 只有我和同甘共苦的煤油灯, 虽然它的光线已不再那么明亮, 虽然我已能买得起几根蜡烛, 但我仍然舍不得换掉这盏小小的煤油 灯。 风儿从门缝里偷偷袭来, 灯火艰难地摇曳着, 不时发出痛苦的哀鸣, 可它为了能使我成才, 忍痛燃烧着自己的体躯, 坚强地抵御着吹来的贼风。 我哽咽, 我激动, 急用身体去挡住这可恶的风。 我突然发现, 就在此时, 就在我靠进灯火的瞬间, 墙上映出了我伟悍的身影,
小时候,家里很穷,很穷, 买不起蜡烛,更点不起电灯, 从童年、少年直到青年, 在我度过的七千六百个黑夜里, 唯一可照明的, 是那盏小小的煤油灯。
童年时代,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兄妹们便围坐在小油灯旁, 听奶奶讲西游记中的事情。 我的胆子很小, 夜里总觉得屋里有妖精, 于是,在我进入梦乡以前, 从不让母亲熄灭那盏小小的煤油灯,
差异压实充注
沿微裂缝充注
源岩
砂岩透镜体成藏机理探讨
(3)沿断层充注
断层沟通了烃源岩与砂岩透镜体,断层活动开启, 油气在超压驱动下沿断层进入储层。
差异压实充 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5
白垩纪
砂岩
尚未开发
16 012
9.哈西勒迈尔
阿尔及利亚
三叠
三叠纪
砂岩
2 600
56
15 120
10.舍基特利
原苏联
塔吉克
1968
早白垩世
石灰岩
108
14 840
总计
5
202 295
按背斜构造的成因分为:
挤压背斜油气藏 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油气藏
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6
1、挤压背斜油气藏(与褶皱作用有关)
胜坨油田形成的有利条件
1.毗邻生油中心—利津洼陷,油源丰富 2.近物源储集层发育
3.巨厚的盖层和多套储盖组合使油气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
4.构造的形成与成油期相匹配
28
背斜圈闭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主要是 储集层顶面拱起,上方被非渗透性盖层所封闭, 而底面和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和非渗透性岩层 联合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油气势区。 背斜油气藏的油气分布局限于闭合空间内, 油气水按重力分异,气油、油水或气水界面与储 层顶面的交线同构造等高线平行,且呈闭合的圆 形或椭圆形,具体形态取决于背斜的形态。烃柱 高度等于或小于闭合度。
断层与储层 之间 的裂缝对流 体进 入砂岩储集 层起 “单向阀” 作用
深部砂层 高压流体源
37墨Βιβλιοθήκη 哥湾Eugene岛330区块沿断层的油气二次运移
38
(三) 断层油气藏类型 按断层与储层平面组合关系分类
① 断鼻油气藏
断层与鼻状 构造组成的 断层圈闭中 的油气聚集
断鼻构造平、剖面图
39
渤海湾盆地永安镇油田永12 断鼻油藏剖面图
1953
白垩纪
砂岩
18.9
7.阿布奎克
波斯湾
1941
侏罗纪
石灰岩
445
54.79
17.1
8.费德洛夫
西西伯利亚
1971
白垩纪
砂岩
15
9.大庆
中国
松辽
1959
白垩纪
砂岩
50
10.麦尼法
沙特阿 拉伯
波斯湾
1957
白垩纪
砂岩及碳 酸盐岩
15.2
4
总计 355.7
世界十个特大背斜气田概况
国家 原苏联 原苏联 盆地 西西伯利亚 西西伯利亚
51
(五)断层封闭性研究
断层封闭性的 方向性: 垂向和侧向。 盖层段内研究 断层的垂向封闭性;
储层段内研究 断层的侧向封闭性。
储层段与盖层段内油 气运移 方向示意图
52
1.断层侧向封闭机理及封闭性判断 (1)机理:差异排替压力,即断层面排替压
力大于目的盘储层排替压力。
53
表现形式:
① 对置封闭:储层上倾方向与非渗透层对接。
15
海南潜山构造带东西向油气藏剖面示意图
16
17
4.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与地下柔性物质活动有关)
成因:柔性 物质受不均衡压 力作用而上升, 使上覆地层隆起 形成背斜圈闭。 特点:隆起 幅度较大,地形 倾角上缓下陡。
底辟拱升背斜油 气藏
刺穿接触油 气藏
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18
19
盐岩上拱与“龟背构造”的形 成
高产的油气主要是 靠裂缝提供通道。
伊朗加奇萨兰油田构造及剖面图
8
L 层油 气藏:不 对称背斜 圈闭,南 翼 倾 角 20 - 30° , 北 翼 60 - 80° , 被 逆断层及 横断层所 切割。
老君庙背斜油藏综合图
9
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平面及剖面图
10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与基底活动有关) 成因:基底隆起,盖层弯曲。 特点:两翼倾角小,闭合高度较小,闭合面积大, 断层少,继承性强。 分布:裂谷型含油气盆地中,组成长垣或隆起带。
不可能或很难测得断层面排替压力,通过以下特征 判断断层的侧向封闭性: ① 断层两盘砂泥岩层的对置状态 Allen图解法
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的Allen图解
58
② 断裂带充填状态
A. SSF 法:
Lindsay 等提出了泥岩涂抹因素SSF (Shale Smear Factor), SSF=断距/泥岩层厚度 SSF主要用以表征断层涂抹层的连续程度, SSF< 4,涂抹层连续分布,断层侧向封闭。
30
二、断层油气藏
储集层上倾方向 被断层遮挡形成断层 圈闭,其中聚集了油 气。
31
(一)断层圈闭的形成条件
断层封闭,断层与储层构成闭合的空间,断层线与构 造等高线闭合。
某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图
32
(二)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1. 封闭作用 如果封闭,则成为油气运移的遮挡,可形成 与断层相关的圈闭及其油气藏. 2. 通道作用(包括破坏作用) (1) 一直开启的断层始终起通道作用. (2) 封闭断层在断层活动期时也起通道作用. (3) 通道作用可使油气聚集、串层运移或破 坏原有油气藏.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系指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 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 集,圈闭的成因均为构造作用的结果。
1
构造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构造裂缝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
2
一. 背斜油气藏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
向周围倾伏的背斜,储集层上方为非渗透性盖层所
封闭,形成背斜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而形成。 19世纪末“背斜学说”。背斜油气藏占世界大 油气田储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40
②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坨庄-胜利村油田某一段层油气藏构 造图(a)及剖面图(b)
41
③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柴达木盆地冷湖油田断层油藏构造图
42
④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东辛油田营13断块区油藏构造图
渤海湾盆地被形象比喻为像一块掉在地上率碎的盘子,且又被踢了一脚 43
东辛油田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 起带中段,圈闭类型为塑性拱张背 斜圈闭断裂又将背斜复杂化,油藏 类型以断层遮挡的屋脊式层状油藏 为主。油气富集规律:1.背斜带控 制整带含油,次级构造包括背斜和 鼻状构造控制油气富集。2.主断层 的新老和活动的强弱控制了含油层 系的多少。3.浊积扇砂体发育,砂 体的分布范围越大,砂层越厚,对 油气的聚集也就越有利。
33
构造挤压模拟 断层形成过程
单家增,2001
34
35
模型装载完毕后,开始注人氨气, 打开排气阀
氨气沿底部石英砂层平行推进
关闭排气阀,向上同时抽提各 胶皮至要求部位
氨气在压力差作用下迅速沿断裂 空腔向上运移
氨气顺着断裂临近砂体发生侧 向运移
最后,氨气充注到克拉2构造圈 闭中 36
断层
储集层砂岩
E. 形成时间早. F. 位于油源一侧. G 沿断层呈串珠状分布(向水 漂). ③实例:大港油田,74年就发 现为空白带,87年才钻探.
26
渤海湾盆地坨庄-胜利村油田构造及横剖面图
27
胜坨油田位于东营凹陷坨庄—胜利村—永安镇二级断裂构造带中段,是 由东西两个高点(被断层复杂化)组成的背斜构造。胜利村—坨庄构造为同生断 层作用下(还包括塑性层拱张作用)形成的逆牵引背斜构造。
3
表6-3 世界十个特大背斜型油田概况
国家 沙特阿 拉伯 科威特 沙特- 中立区 原苏联 原苏联 盆地名称 波斯湾 波斯湾 波斯湾 西西伯利亚 伏尔加-乌拉 尔 波斯湾
油田名称 1.加瓦尔 2.布尔干 3.萨法尼亚- 卡夫奇 4.萨莫特洛尔 5.罗马什金
发现年份, 年
1948 1938 1953 1966 1948
产层时代 侏罗纪 白垩纪 白垩纪 白垩纪 泥盆纪
产层岩性 石灰岩 砂岩 砂岩及裂 缝灰岩 砂岩 砂岩
面积 km2
2 270 700
最高年产 量×106t
259.5 144 55
可采储量 ×108t
104.7 90 42.28 20.6 20
1575 3 800
111 81.5
6.鲁迈拉
伊拉克 沙特阿 拉伯 原苏联
BS18
BS35
BS7 G8
G30
N+Q Ed Es1-2 Mz+O
1000 3000 5000
板桥构造带
北大港构造带
Es3
7000
板桥凹陷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板桥凹陷-歧口凹陷近东西向横剖面示意图
47
48
兴隆台潜山披覆构造带油气藏剖面图
49
50
(四) 断层油气藏的特点
1. 断层附近储层渗漏性变好; 2. 断层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复杂; 3. 油气聚集带常在断层附近油源一侧。
ú ² Á ¿ 400 300 200 100 0 1961 1965 1969 1973 1977 1981 1985 1989 1993 1997 Ä ê 44
⑤ 岩性尖灭断层油气藏
断层与岩性组合圈闭构造图
45
高升油层 —— 薄层粒屑灰岩深 埋藏岩性油藏 莲花油层 —— 厚层气顶底水重 46 稠油岩性-构造油藏
科威特布尔干油田 布尔干:长24km 宽16km。 储层:中白垩统 一布尔干砂岩,厚度 300多米, 孔隙度:25~30% 渗透率:4000md 单井:1350吨/日 可采储量:90亿吨
22
5
逆牵引背斜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
同生断层:边沉积边断裂的断层。 断层特点:同时代地层上盘厚,下盘薄,生 长指数大于1.0,断面上陡下缓。 生长指数:同时代沉积的下降盘地层厚度与 上升盘地层厚度的比值。 逆牵引背斜(滚动背斜):同生断层下降盘 由于逆牵引作用形成的背斜构造。
原苏联 原苏联 原苏联 荷兰
西西伯利亚 西西伯利亚 伏尔加-乌拉尔 德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