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新思维教学实录

过秦论 新思维教学实录
过秦论 新思维教学实录

《过秦论》新思维教学实录

一、逆向思维对文本论点的价值意义做初步判断

师:同学们,大家在平时看文章的时候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一看文章标题有意思、很吸引人就往下读;一看没意思,就放弃了。或是看完一篇文章获知文中观点,感觉有价值,就想再读读;感觉没有价值,就一读了之。

生:有。

师: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作者观点是文本的“筋骨”。看文章先看题目,获知观点后要作初步的价值判断,尤为重要。对题目或是观点作判断是应该做的事。我问大家,阅读《过秦论》对获得的观点,你们作过初步判断吗?

生:没有。

师:同学们,请打开教材目录,看一下第三单元目录,有发现吗?生:《过秦论》和《师说》前面有星号。

师:星号的意思是?

生:底下注着呢,标有星号的是略读课文,没有标号的是精读课文。

师:我上中学时《过秦论》是精讲课文,我教书时几个版本中《过秦论》还是精读课文。现在咱们使用的是人教新课程版,编辑把《过秦论》安排成略读课文。一篇课文是该精读还是略读,我们

是“照章办事”还是用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话“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

生:自己拿来!

师:一篇文章是精读还是略读,教材编者只是给我们提供了参考,我们要做学习的主人,自己来判断。我认为,教材编辑把《过秦论》列为略读课文,是不懂《过秦论》之意义及其论证艺术之妙。《过秦论》无论是思想性还是其论证艺术都值得精读。我们宁可不读《林黛玉进贾府》,也要好好研读《过秦论》。因为古人评论《过秦论》“抉出祸败之根源”,是“万世人主之龟鉴”,就是今天也极具现实意义。

师:但是,怎样做出是“精读”还是“略读”的选择呢?这还是首先对论点作一个初步的判断,我们需要探究一种简单的对论点作初步判断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边判断边总结方法。先说下文本论点是什么?

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那我们先思考与此相对立的“论点”是什么?要注意文本的论点表述,作者采用的倒装句式,目的是突出“仁义不施”。正确的表述是“攻守之势异也而仁义不施”。其潜台词是……

生:攻守之势异也而仁义不施,是不可以的。

师:那么我们说一下与此相对立的论点是什么?

生:攻守之势虽异而仁义不施,是可以的。

师:这个论点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强秦就是这样做的,结果是速亡了。

师:大家知道这种方法了吗?

生:知道了。

师:下面我们能不能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试着对我们用过的方法总结一下,给这个方法取个名呢?

生:不好取名。

师:如果我们把要作初步判断的论点用A来表示,那么与之相对立的论点用什么表示?

生:B。

生:—A。

师:哪个更好?

生:—A。

师:用A和—A表明观点是对立的。如果用A和B,就不能更清楚地表明“相对立”的关系。

师:我们是什么方法对要解读的论点作判断的?先想一想刚才我们做的过程。

生:我们是通过对相对立的观点(—A)的是非来判断要解读的观点(A)的是非。

师:我们用的是什么样的思维?是顺向的吗?

生:不是,是逆向的思维。

师:现在我们再给这个方法取名,如何?

生:论点判断法。

生:逆向判断法。

师:把这两个结合一下,我们就取名为“论点逆向判断法”。所谓论点逆向判断法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判断与要解读的论点(A)相对立的观点(—A)的是非来判断要解读的观点。这样以相对立的论点是错误的或是对的,亦或有价值或没价值来对文本论点作判断。

师:当你对文章的观点有了初步判断后,你决定要继续“阅读”,这种阅读行为是自觉的而不是被动的。当你继续阅读时,你就会认真地去读,认真地去研究。提醒大家,不仅阅读议论文时这样做,在今后写议论文时也要对自己确立的论点先作判断,自我检测一下。如果与自己相对立的观点是对的,就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接着分析,作者的观点为什么是对的。

二、认识文本如何把论点建立在理由的基础上

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个结论,是对文本中哪句话的回答?

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人笑者,何也?”师:还有吗?

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师:这样就全了。秦王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专制国家,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奠定了中华帝国伟大基业。尤其是文字的统一,为中华帝国绵延千年做出了突出贡献!可是秦王朝是短命的,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仁义不施”是秦灭亡的原因吗?

生:是啊。

师:是吗?不施行仁义就灭亡,施仁义就不灭亡。这对吗?文中有“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代表六国的四君子,他们都是讲“仁义”的,可是六国也都灭亡了。秦国“仁义不施”而亡了国,六国实施“仁义”也亡了国,说明仁义的施与不施不是国家存亡的必要条件。可见,用“仁义不施”不能解释强秦与“速亡”的关系。这里我重申一下,我们上的不是历史课,不是在探讨秦灭亡的原因。我们探讨的是贾谊是如何推究出自己的观点的。请同学们关注文本。看看,加上哪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了。

生:攻守之势异也。

师:“攻守之势异也”中“势”指什么?

生:形势、情况、环境。

师:说得对。在这句话中“势”就像一个口袋,把秦帝国攻和守的过程装在一起。我们要格外关注“异”这个词。在这个语境中,“异”指什么?

生:不同。不一样。

师:不仅仅是不同,而且是变化,是矛盾。攻和守不就是一对矛盾吗!请同学们根据文本,说一说“攻”和“守”。

生:“攻”是指从孝公开始到嬴政依靠权谋武力,分疆列土,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守”是指治理天下,开疆拓土,巩固国防,焚书愚民,收兵、杀豪杰、弱民。

师:能概括一下秦“攻”和“守’的策略吗?

生:攻的时候,用暴力;守的时候还是用暴力。

师:秦攻的时候仅仅是用暴力吗?六国破灭都是秦用武力征服的吗?结合文本和学过的历史知识来思考。

生:还有智谋。

师:好。我们说立国有立国的常识。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常识来吗?生:比如“马上打天下,马上不可治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师:违背常识的结局是什么?

生:小到犯错误,大到失败,甚至灭亡。

师:我们常说做事要因地制宜,还要……

生: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师:请大家读《察今》中的一段话:“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万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读后能再谈谈秦的攻与守吗?

生:攻与守之势异也,面对不同的情势所采取的政策也应不同;夺取天下行霸道,以诡诈和实力制敌,而治理天下则要顺时权变,

施仁义,得民心。秦由攻势转入守势后,还“因遗策”;“世易时移”应该“变法宜矣”,而秦“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攻守不同术,结果你同术了。这岂有不亡之理?

师:读完《过秦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思啊。

生:形势变了,环境变了,我们也要学会随之而变。

师:对,这叫与时俱进。我个人认为,面对“势异”,统治者首先要做的是思考对策来适应变化的环境。做到与时俱进。对个人而言,当无力改变环境的时候,个人要学会适应环境,让自己强大,这样才有可能影响甚至改变环境。“仁义不施”之错就在于“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帝国灭亡的原因。

三、探究文本如何把理由建立在证据上

师:我们常说,说话做事要有理有据。何谓“理”?就是道理,理性,认识性,这些都隐含在论点中。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何谓“据”,就是文本中作者用的事实。请同学选用文本中的词来概括作者所用的事实。

生:“攻”的事实:“南取、西举、北收、东割”

师:对,四方出击,以力取之,以力胁迫之,威振四海。

生:“守”的事实:秦始皇“焚、杀、隳、收”以弱天下之民。

师:秦帝用对敌人的方法对付自己的子民,结果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者用对比来说明用攻天下的手法对待百姓,百姓则危;百姓危则异动,异动则国乱。这点对现实极有意义。

师:在文本中,作者把秦与“陈涉”“九国”做了对比,秦国面对强大的九国,当秦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竟然“逡巡不敢进”;强大秦王朝面对“羸弱疲敝”的陈涉,结果却是“七庙隳”。这说明什么呢?

生:秦不施仁义,暴政使陈涉起义。这个对比就把“仁义不施”和“一夫作难”联系起来了。

师:文中对比很多,都是显性的,还有隐性的,能分析出吗?提示一下,秦之威(显)与陈涉之微(隐)。

生:秦之威是“威震”“威振”。

师:对秦始皇两个“威震”“威振”能做细微分析吗?

生:秦始皇之威,威在“威振四海”,威在“威震于殊俗”。“威振”是从人们精神、心灵角度来写,写出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威名、功业。“威震”,是从人们心理、感觉角度来写,写出秦始皇严刑酷法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惧。

师:对陈涉之“微”能做分析吗?

生:陈涉微在“卑微”,“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政治上是社会的最底层。陈涉微在“微弱”,“才能不及、非贤、非富”,率的是“疲敝之卒”“数百之众”。

师:能说说这两者的关系吗?

生:对比关系,或者是衬托。

师:对比之中有衬托。秦之威愈强大,陈涉之微愈微小,威与微之间形成巨大的张力愈大,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结果愈能促人深思:秦为何失败?

四、分析文本论点概括与置位的经验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发现本文观点这句话中“攻”、“守”、“势”、“异”有何特点呢?

生:没发现。

师:结合全文大量的事实,作者在结尾就只用了这几个字,这说明什么呢?

生:概括性。

师:对!这四个词极具概括性。结合文本试着分析一下。

生:“攻”,从文本第一段秦孝公开始,一直到秦始皇,写的都是“攻”。

师:对,秦国居西北,向函谷关崤山以东攻打,面对的是九国之敌,实现的统一伟业。

生:文本第三段,写的是统治天下,就是“守”。

师:“攻”,“兼并”,是朝外,面对的是敌人,目的是消灭。“守”,护“国竟之内”,“竟”同“境”,是顾内,护面对的是百姓,目的是保生安民。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攻和守都有目标性,方向性,方式性。假设我们把“攻”天下和“守”天下换成“打”天下和“坐”天下,看看还有这么丰富的内涵吗?

生:没有啦。

师:同学们,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作者用了“攻”、“守”、“势”、“异”四个字便概括了秦族由兴到亡的过程。作者以秦始皇“制六合”为界,将秦族的发展变化分成前“攻”后“守”,创业与守业本来就是不同的,但秦始皇及二世不知其异,还把“攻”之策当成“守”之道,灭亡是必然的。我们常说“立片言而居要”,其中“片言”就是指具有概括性的话,概括性的特点是语少义丰,言简意赅。片言可以是文本的论点,也可以是作者文本中推出的结论。显然本文的“片言”是?

生:“攻守之势异也”。

师:同学们,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观点性的句子具有概括性。要记住,在今后写文章时要考虑这一点。

师:作者文本中推出的结论在结尾,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吗?请结合整篇文章来思考一下。

生:也许是吧。

师:到底是不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呢?请同学先简要梳理全文思路。

生:文章从秦孝公开始,通过“内立外连”始强,通过“蒙故业因遗策”而盛,至嬴政“奋、振、御、吞、亡、履、制、执、笞”而威。始皇治理天下,用的是“废、焚、隳、杀、收、践、因、据、临、守、何”,结果却是秦族亡。

师:在秦始皇的统治中有没有亮点?

生:应该有吧。比如开疆拓土,“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保卫边疆。

师:通过梳理,我们有新发现吗?

生:没有

师:秦帝国由弱到强,由强到盛,由盛至威,由威而亡,这是不是秦帝国发展的历史过程?

生:是。

师:作者从秦帝国“攻守兴衰”发展过程中推论出什么结论来?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同学们,据心理学家分析,最先注意的容易引起注意,最后见到的不容易忘记。所以议论文的论点在开头与结尾都可算作重要的位置。在开篇有开门见山、旗帜鲜明之势,在结尾有水到渠成、画龙点睛之妙。如果论点放在文章中间,效果就不会这么明显了。

下面回到本文,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作者从大量的事实中推断出来的,很显然,观点的位置并不仅是为文章形式上有突出的效果,而是作者按着客观规律自然而然出现在结尾。

五、总结文本独特的论证方法及实践应用

1.怎样认识文本独特的论证方法。

师:本文是用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生:对比论证,例证法。

师:对比论证、例证法是常见的论证方法。作为一篇千古名篇,其论证方法就是这两种吗?

生:参考书、资料都是这样说的。

师: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们开动脑筋,对书中的事或理要思辨,不要以为凡是写进书本中的东西都是可信的。我们思考一下,这篇文章的论证方法有没有独特的地方?我们先说说对比论证法。

生:本文有对比论证方法,比如秦族的强与亡,秦国与九国,秦王朝与陈涉,陈涉与九国。还有刚才分析的秦始皇之威与陈涉之微,九国会盟时与失败后。

师:论证方法显而易见。文章有没有隐藏的论证方法呢?我们一起研究。

师:文章1至4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生:秦国攻取天下到治理天下再至速亡的历史过程。

师:让我们重新总结该文的论证方法。先问一个别的问题,同学们读过韩愈的文章吗?

生:《马说》、《师说》。

师:他的散文呢?韩愈可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啊。

生:《原毁》

师:很好!你知道“原”的意思吗?

生:推究,考查。

师:你们知道“原始要终”这个成语吗?

生:不知道。

师:原始要终,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探究事物发展的起源和结果。我们可以把“推究”“探究”“分析”用“原”来概括吗?生:可以。

师:古代在皇帝身边有记载国家大事的人,叫“史”,我们现在把它引申为事物发展过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秦国攻取天下到治理天下再至速亡的历史过程”概括为“史”?

生:可以。

师:贾谊从大量历史事实中推出结论,这是一种方法,现在我们能给取个名吗?

生:历史推论法。

生:历史分析法。

师:把我们刚才分析过的两个重点字“原”与“史”结合起来,名一个什么名好?

生:原史论证法。

师:这样取名有点文化意味,也很好懂。原史论证就是在事物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推究并揭示出认识规律的过程。也可以这样说,在“原始总末”的过程中认识事物规律,在“过去、现在”的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规律。这种方法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独特的。结合文本同学们感悟一下“原史论证法”,里面还含着因果逻辑呢。

师:我们了解了原史论证法,不过我要提示同学们一下。原始论证法中的叙事与一般叙事文是有区别的。能说说吗?

生:一般叙事文章,讲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多用描写。本文的叙事和一般文章不一样,如何不一样,我还没想清楚。师:可以回忆一下课文前三段,再结合我们对“攻”“守”的分析,思考一下,能想清楚吗?

生:作者文字叙事很简洁啊。

师:为什么简洁吗?

生:概括性强。

师:说到点了。这告诉我们:在原始论证法写作过程中,对所要叙述的事例在表述中要掌握一个原则即概括,不要细节化。这样做的好处除了文字简洁外,还可以避免阅卷老师从文体上有误判。

2.“原史论证法”实践应用

师:我们探究了新方法,不能把它束之高阁,而要积极应用。特别是会用它来做高考应试文章,现在我们做一个练习。以江西07年高考作文《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为题构思一篇议论文。同学们先常用的事例法来构思。大家不妨先讨论一下。

师:“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要想论证这个观点,就要提出事实。从小学到高中学过许多写人的文章,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讨论一下,比如人物。

师:小学我们学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老师是怎么讲人物的?

生:讲鲁迅先生伟大品格。鲁迅是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师:初中我们学过《台阶》,《孔乙己》《藤野先生》老师还是讲人物吗?

生:还是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描写方法。《台阶》讲“父亲”的形象,厚道、要强、

师:高中学过的《记念刘和珍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祝福》《林黛玉进贾府》,老师还讲人物吗?

生:讲。刘和珍君,和蔼微笑;梁任公,学者形象;祥林嫂,旧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师: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学习很多写人的文章,尽管文章写的人物形象不一样,人物性格也不一样,描写手法也不一样,但我们发现有一样是一样的,是什么呢?

生:对人物都是分析形象,学习的方法是一样的。

师:无论是人物形象分析、品格分析、性格分析、描写手法分析,其实属于叠加,从小学一直叠加到高中,只有重复没有更新。石头,按照一种规矩垒起来可筑成高楼、大桥,若是无规矩堆放,只会占据空间。语文教材的编辑从体例上看就是一堆胡乱堆放的石头。教材本身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成系统,没有阶梯,不成系列。如此我们爱语文能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我们写议论文,大多是举例子。例子多了,有堆砌之嫌;例子少了,则不够文章字数。怎样解决这样的难题?同学们不妨试试本文的“原史论证法”。大家可以用刚才同学们举出的事例,按照“原史论证法”重新构思一下,可以先写出提纲来然后交流。……(交流部分略)

师:同学们,学不是为了“知道”,也不能止于“知”,学是为了用,所学的要能所用。用原史论证法要比例证法更有说服力。因为,在时间的绵延中看语文教学的弊端,爱语文不容易,不是一时一事的感觉,而是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感觉。两相对比,我们会发现原史论证法更能揭示语文教学弊端之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