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华山地藏文化的探讨
九华山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它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白际山系)之一。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
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
中心位置(九华街雪地理坐标为东经117°8′,北纬30°5′。
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1.山水奇秀,风景名山九华山以奇丽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
南朝时,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
唐代李白游山时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并改九子名为九华。
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由于受构造、岩性及外力等影响,形成了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的雄奇秀丽的地貌景观。
九华山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最高十王峰海拔1342米。
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
境内清溪萦绕,山西五条溪流汇于六泉口,经五溪河、九华河汇入长江;山南三溪和山东两溪分别流经三溪河、陵阳河汇入太平湖。
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
“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
九华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
九华山处处有景,移步换景,清代概括有”九华十景”。
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
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和,加之四季分明的时景和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
2.地藏道场,佛教名山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地藏菩萨道场。
它的开创人为新罗僧地藏。
公元7世纪,在中国唐朝与朝鲜半岛频繁交往的大背景下,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卓锡九华,苦修数十载,圆寂后被认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因其俗姓金,故称金地藏。
九华山简介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经纬度分布是东经117度,北纬30度。
九华山西隔长江于天柱山相接,东南越太平湖于黄山相辉,是国家5A级景区和著名避暑胜地。
九华山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佛教圣地,在国内与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也是大愿地藏王的道场。
九华山在汉代属于陵阳县郡,因此称陵阳山。
南朝时吴郡人因为九华山上形似莲花的九峰改成九子山。
唐天宝年间,李白来到了九华山,有感于这里的美景,作诗赞叹: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自此,九子山改称九华山。
九华山方圆120多平方公里,总面积334平方公里。
山上共有山峰99座,十王峰海拔1342米,是山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其余的天台峰、莲花峰等也高耸入云、雄伟非常。
山上怪石奇洞、溪流沟涧、相映成趣。
九华山上古刹林立,共有寺庙99多座,僧尼一千多人。
就是这样一座以佛学享誉盛名的九华山,在唐代以前盛行的是道教,开创九华山佛教盛世的是一位来自异域的僧人——金乔觉。
金乔觉是古新罗国的王子,24岁时抛弃王族优渥的生活带着谛听来到九华山修行。
当时的青阳县属于闵员外的属地,金乔觉向闵员外乞一袈裟地,闵氏应允。
金乔觉将袈裟一抖,覆盖了九座山峰。
闵氏父子心悦诚服将山献出,并皈依佛教随侍金乔觉左右。
现在九华圣殿中地藏王旁边的侍者袈裟闵氏父子。
金乔觉六十多岁时,附近民众被他苦修的精神所感,自发为大师修建庙宇宝塔、弘扬佛法,至此金乔觉名声大振,九华山香火渐渐旺盛了起来。
到金乔觉99岁这一年夏末,大师突然召集徒众告别,不久安然圆寂,顿时“山鸣石陨、扣钟嘶嘎、群鸟哀鸣”。
其徒众根据古法将大师的尸身放入缸中,三年后打开肉身不腐、颜面如生。
众僧徒根据佛经上讲的“菩萨金锁、百骸鸣矣”,认定他是地藏王菩萨化身,将他肉身移入石塔中供奉,尊称“金地藏”。
相传建石塔的小山头“常现光如火”,故称“神光岭”,造肉身殿,以护墓塔。
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诞辰,也是九华山上一个重要的佛教盛事。
百余年来,九华山的肉身佛像有十几座之多,但是有五座不幸毁于文革中没有保存下来,其余各尊佛像仍供奉在各大宝殿。
九华山详解

九华山详解中国四大佛山,分别乃山西大智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四川大行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浙江大悲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和安徽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九华山,其中,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游人最多,香火最盛,自古便有“香火甲天下”和“东南第一山”之称。
自古便是天子帝王、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和善男信女的避暑胜地、礼佛净土。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青阳县南侧,为中国首批5A 级风景名胜区,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临太平湖与黄山连成一脉。
由于其峰如九子,背靠陵阳,故唐代之前称之为九子山、陵阳山。
至唐天宝初年,诗人李白三游九华山,登顶俯视,见山峰相连犹如莲花盛开,作诗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后世便称为九华(古时花通华)山。
九华山方圆120 公里,景区总面积334 平方公里,据国家地理勘测队勘测,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4.4 米,中心位置为九华镇九华街,次中心为九华乡柯村新区。
与其他景区不同的是,九华山除了风景秀丽,还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惜野生动植物,更是四大佛山之首。
99坐山峰,99 坐寺庙,体现了佛教“九九圆满”、“九九归一”之大根髓。
九华山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人文与自然景观、佛教历史文化、文物和地道特产三大方面。
景观:九华山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体,即山中有寺、麓下有村、村中有景,景中有仙。
九华山目前有四大景区,分别是大愿文化园景区、花台景区、九华街景区(前山景区)和天台(后山)景区。
大愿文化园景区位于九华山山麓的九华乡柯村新区,为现代所建的人文景观,内部主要有世界最高地藏菩萨圣像和佛教文化展览馆宏愿堂。
地藏圣象高99米,纯铜所制,威武庄严,2013 年全世界99 位高僧大德来此为圣象开光加持,供世人朝拜。
宏愿堂为现代展览馆,内存多件重要国家级文物,并以科学技术声情并茂的介绍并展示了佛教的起源与发展等相关知识。
宏愿堂内的金镶玉地藏王圣象清新脱俗,来此的善男信女可将心愿写于佛灯之上,供于佛前,玉地藏身边的佛珠、菩萨等法器皆为法师开光之物,可请回家永保平安。
佛教圣地九华山

.
~
l 多。无论是在九华街区,还是在 地藏,第二代是百岁宫里供奉的 深邃 ,涧溪纵横 。道旁和树 L , f 深d i 丛林中,所到之处,古刹林 无瑕禅师。从唐至今 自然形成了 野猴无拘无束、活泼可爱;石壁
,
立 ,梵音 袅 袅 ,香烟 缭绕 ,教徒 1 5 尊 肉身 ,现有5 尊 可供观 瞻 。其 上 ,摩崖 石 刻笔 力苍 劲 、气 势 磅
阳春 三 月 ,我们 一行 3 0多 建 , 形 成 “ j 里 一 小 庙 , 五 里 一 山西 五 台 山、浙 江 普 陀 l L j 并 称 为
人 到 达 九华 山脚 下 的柯村 。午餐 后 乘 车沿 着 箍 山公路 来 到九 华街 口 。首 先映 入 眼 帘 的 ,是一 座 大 理 石 雕 刻 的 仿 清 徽 派 建 筑 石 门 坊 ,横额 上 镌 刻着 康 熙 皇帝 御 书 的 “ 九华 圣境 ”四个大 字。 九华街海拔6 0 0 多米 , 是 山 上 的一个 村 镇 ,也是 九 华 山的 中
J
踏遍青 山 礴 。沿 路 的 自然 秀 色 与人 文 景观 相互 融合 ,美不胜 收 。 经 过两 个 多 小 时 的攀 登 ,我 们 终 于 到达 天 台 峰 。天 台峰 又名 “ 天 台 正顶 ”,海 拔 1 3 0 6 多米。 峰顶 有座 天 台禅 寺 ( 又 名 地 藏 寺 、地 藏禅 林 ), 耸立 山巅 、气 宇轩 昂 ,与周 边 峰 、石 、洞 融 为 体 。东 南有 一 裸 露 的黛 色 花 岗 岩 山脊 ,如一 条 巨龙 ,得 名 “ 青
花 , 写 F了 “ 妙 有 分 二气 , 灵 山 途 看 见 的名 寺 宝 殿 数不 胜 数 。九 寂 后 肉 身不 腐 ,成 为 生命 科 学之
开 九华 ”的 千 古佳 句 , 后人 改 名 华 山 寺 庙 历 史 悠 久 , 东 晋 年 问 开 谜 ,也 为这 座名 山增添 了神 秘 的
九华山地藏菩萨铜像(通用三篇)

九华山地藏菩萨铜像(通用三篇)九华山地藏菩萨铜像篇二秋分,当凛冽的寒风开始在西北部肆虐之时,淝水流域却仍然荡漾着夏末烈阳的余温,九华山便是如此。
当你顺着汉白石的阶梯古道缓缓向上而行时,你便会发现,两旁的参天大树都透着一股不是来自秋天的气息。
碧绿的枝叶挺立在枝头上,春意盎然,来自北方的风,顽皮地拍打着绿叶,一阵阵细微的“沙沙”声不绝于耳,细细一听,如丝带一般顺滑的银铃声从远处传来,那细腻的铃声足以吸引住你的步伐,我们随着铃声,向上走去。
铃声越来越清脆,一座座庙宇僧楼出如今了视野之中。
再向前走,一座宏大的门楼便出如今你的眼前,向上看去,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赫赫生威,“大雄宝殿”!笔法苍劲,掷地有声,令人无不赞叹。
那一阵阵秋风铃声又是从哪儿传来?顺着美妙的铃声,我们走了进去。
这,就是大雄宝殿。
八面活佛,安坐七层宝塔。
千手观音,渡万难人事;五百罗汉,镇天地邪魔;大肚弥勒,笑天下苍生;地藏王,得天下大法……正当你如梦似幻,一阵银铃声又一次将你唤醒,抬头一望,呵,那令人无比陶醉的铃声,正是从那儿发出来的。
那屋檐上,挂着一个淘气的铃铛。
而此时,那铃铛被____一双厚实的大手取下。
如今正是中秋,因过节而来的香客络绎不绝,庙里倒是少了一些宁静与安乐。
香炉上,氤氲弥漫,香味缭绕,钟鼓楼也因为香客过多而关闭。
唯一不变的,也就只有那些日日夜夜修行在这里的____了。
早上,他们迎秋风而起;黄昏,他们迎残阳而归。
不管今天是工作日,还是中秋节,对于他们来说,都一样,一切随心。
假设你不急,便可以在殿外等等,等游人散去,香客方归之时,一个人在秋天的九华山殿里用心感受。
听,清风吹动的树叶和银铃;看,黄墙黑瓦下一株充满活力的小草;触,古老的石阶上前人留下的痕迹;闻,空山新雨后的木香。
在别人眼中,秋天是凄冷而悲凉的;在我的眼中,只要有那么一点儿九华山的灵气,那么,秋天便是美妙的。
九华山地藏菩萨铜像篇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文章源地址:/team/5.html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景区位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公认的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风景区北麓柯村,规划保护面积459公顷,分为地藏菩萨铜像、内外明堂广场、佛文化展示中心、佛学院、普济院、小西天景区等部分。
依据总体规划,景区分为大愿文化园、印象九华、世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等三个功能分区,分三期建成。
大愿文化园是九华山打造世界一流旅游胜地和国际重要佛教道场的标志性工程—99米地藏王菩萨露天大铜像,地藏圣像突出了五个世界之最,一是地藏圣像为世界最高;二是采用世界最大汉白玉莲花;三是选用世界室外最大琉璃墙;四是佛光池为世界最大,直径为99米,深度只有20厘米,池底全部铺以金色马赛克的佛光池堪称世界第一;五是种植名贵树种堪称世界最多,大愿文化园采用香樟、实生银杏、桂花、墨西哥落羽桑等300余种名贵树木。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千姿百态的群峰,宛如莲花,素称“莲花佛国”。
唐李白赋诗赞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故而改原名九子山为九华山。
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AAAAA级),每年到九华朝山进香、观光游览的信士、游人达200多万人。
唐开元年间,新罗王子金乔觉,削发为僧,航海而来,行至芜湖,卓锡九华,苦修数十载。
终日晏坐,栖身岩穴,苦修苦行,终年99岁。
根据《地藏十轮经》“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似秘藏"的地藏菩萨形象,识者认定金乔觉就是地藏菩萨现身于世,故在九华山神光岭建肉身塔供奉。
由此,九华山成为十方信士顶礼膜拜的地藏菩萨道场。
今国运昌隆,名山兴盛,为光大地藏菩萨证道九华的圣迹,弘扬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精神,原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大和尚发心在这片尽揽山水之胜的菩萨道场敬造高达99米的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
1998年10月6日建设部、国家宗教事务局下达《关于同意修建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的批复》,强调“要把佛像建设成为文化精品,突出其文化及社会效益”。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观后感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观后感去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之前,我就充满了期待,毕竟九华山在佛教文化里那可是大名鼎鼎的。
这一趟下来,真的是收获满满,还充满了惊喜。
一走进大愿文化园,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像一张大网,“唰”的一下就把我给罩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尊巨大的地藏菩萨圣像,我的天呐,真的是太震撼了!站在它的脚下,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小蚂蚁。
那圣像高高耸立,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万物,眼神里透着无尽的慈悲。
我当时就在想,这得花多少功夫才能建成这么宏伟的一尊佛像啊。
沿着园区的道路慢慢走,周围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也特别巧妙。
绿树成荫,花草点缀其间,仿佛在告诉人们,在这神圣的佛教之地,生命也是如此的鲜活。
而且,那些关于地藏菩萨故事的浮雕和壁画,就像是一本本打开的历史书。
虽然我不是特别精通佛教文化,但是看着那些雕刻精美的画面,听着导游的讲解,也能感受到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伟大宏愿背后的深刻含义。
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我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我发现文化园里有很多前来参拜的香客。
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虔诚,有的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有的一步一叩首,那场面真的很感人。
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信仰的力量是如此强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我自己也忍不住在佛像前闭上眼睛,许了几个美好的愿望,不管灵不灵,反正那一刻心里特别踏实。
再说说这文化园的布局吧,感觉就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
从大门到圣像,每一处的设置都像是在引导着人们一步步走进佛教文化的深处。
而且,这里的管理也很到位,环境干净整洁,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总的来说,九华山大愿文化园这一趟,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我不仅欣赏到了壮观的佛像和精美的建筑艺术,更感受到了佛教文化那种包容和慈悲的精神。
我觉得不管是信佛的人还是像我这样只是来参观游玩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
这地方就像有魔力一样,离开的时候我还一步三回头呢,心里想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再来。
神奇灵秀地 大愿九华山

甘露寺明朝无瑕真身89体工程大愿佛观瞻总高度13米,为世界第一高地藏菩萨露天铜像。
2013年8月31日,地藏菩萨圣像开光庆典法会安全有序圆满。
先后荣获中国5大新锐景区、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4A 景区等称号。
二是接待功能不断健全、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景区内集住宿、餐饮、购物为一体的购物街、风情街以及五星级酒店均已对外运营;天台-十王峰旅游蹬道、雷电防护工程,启动花台栈道建设基本完成,调整旅游厕所布局,重启污水管网规划,分布实施管网优化连接工程等。
三是景区景点扩容扩面。
推进新景点连接线建设,鸡冠石、舒潭印月、刘冲石刻群等景点串点成线;建设花台景区索道和游览步道,打通柯村-花台-天台旅游大环线;建成运营天台新索道,凤凰松、闵园景区接待容量大幅提升。
四是推进文明燃香。
巩固扩大文明燃香试点成效,2011年国家六部委文明燃香现场会在九华山召开并予以高度评价,2014年全山百座寺院签订文明燃香责任状,实行免费供香,社会反响良好;积极修订佛事香烛新标准,已经省级初审,即将颁布实施,香烛包装规格升格为市级地方标准;启动天台景区香灰清运工程,建立重点寺庙香灰清运处置机制,探索香灰清运处置长效管理。
五是践行文明旅游。
倡导健康、环保、文明的旅游方式,率先开展“文明游客”“最美游客”评选活动,不仅营造了浓厚氛围,而且规范了旅游行为。
六是深化志愿服务。
对景区志愿者进行募集登记,将拥有知识专长、兴趣爱好的志愿者“编队”管理,组建交通引导、旅游咨询、医疗应急等10余支专业服务队;出台志愿者管理办法,明确服务时间、服务对象,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莲花志愿者”品牌初步打响。
七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地藏文化,传承“孝道、感恩”,引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通过主题演讲、读书征文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扎实开展“七大整治行动”,九华镇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镇称号。
规范道德讲堂,推进“对象普遍化、标准统一化、流程模式化、宣讲平民化、时间固定化”,群众思想道德水平有效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九华山地藏文化的探讨作者:叶可信长期以来,佛教文化对于九华山的发展和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是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使九华山成为着名的地藏菩萨道场和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佛教文化巨大魅力使得九华山走出国门,享誉世界,称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然而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灵迹示现的道场,九华山佛教文化主要内涵又是地藏文化。
因此,在九华山“二次开发”和“二次创业”的今天,需要深入研讨地藏文化,使它成为一张靓丽的品牌,指导和昭示九华名山更好地走向世界。
我在九华山供职多年,深感地藏文化对于九华山的内涵和外延有着极端重要性,现就这一课题谈些初浅认识。
一、九华山地藏文化的形成地藏文化无疑是佛教文化一部分,属九华山地域文化。
从佛教缘起论观点来看,它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人封的,它有源有渠有代表人物,有平台和载体,是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主要表现在:第一、地藏信仰是地藏文化形成之源从意识形态来看,宗教属有神论者,相信与崇拜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
宗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渴求及对无限、永恒、绝对、终极目标的追求。
宗教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对于人格化的神和代表他们的偶像的信仰。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经中所载的地藏菩萨就是他们理想中的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的神。
地藏,梵文Ksitigarbbha(乞叉底蘖婆)的意译,是印度佛教大乘菩萨之一。
佛经说地藏菩萨在无量劫以来,自誓必度尽众生,始愿成佛。
在释迦寂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代佛宣化,普度众生。
释迦如来在忉利天宫以娑婆众生付托于他,嘱令脱度。
他是众生赖以救苦的菩萨,有无量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
其大悲大愿最胜最广,犹如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
”在大藏经中,专述地藏菩萨本愿事迹的有三部经,即《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
又传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天上、人间和地狱无处不在,无处不管。
根据佛经这些记载,佛教徒常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两句话来概括地藏菩萨殊胜功德和广大誓愿,这就是后人一直常说的地藏菩萨大愿。
当人们在苦难中找不到出路,文化科学落后愚昧和在传统神灵观念影响下,自然相信地藏菩萨,祈求对超自然、超人间的地藏菩萨的信仰获得现实中不能获得的渴求。
人们信仰他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利益众生精神,信仰他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信仰他度空地狱的无量大愿。
这种从信仰、追求到崇拜,且一代一代延传,在信众和广大群众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很强的民俗传统和文化氛围。
正如着名心理学家马斯诺(1908-1970)所指出的:“普通人对于命运、对于自然、对于人类、对于过去、对于父母、对于曾有助于他获得奇迹的所有一切的激情……可以转化为一种敬仰、报答、崇拜、颂扬、奉献等等反映。
”唐时,我国佛教盛兴,九华山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信仰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种由信仰而转化的种种激情,骤然转到了真身应化的金地藏身上。
金地藏真有其人,应化九华真有其事。
据唐人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开元末,“时有僧地藏,则新罗王子,金氏近属。
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
落发、涉海,舍舟而徒,睹兹山于云端,自千里而劲进。
”他在九华山苦修数十载,于贞元十年(794)农历七月三十日示寂,寿99。
其遗体置石函中,经3年开启,“颜面如生,兜罗手软,如撼金锁。
”《藏经》云:“菩萨钩锁百骸鸣,知其为圣人降世也。
”于是僧徒视其为菩萨应化之灵迹,在神光岭建塔供奉。
因其俗姓金,故名金地藏。
唐人周必大诗云:“渡海离乡国,辞荣就苦空。
结茅双树下,成塔万华中。
”金地藏在九华山苦修数十载,开创了九华山地藏道场,使九华山后来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他是九华山佛教开山祖师;金地藏用苦修菩萨行的实践证道地藏菩萨大愿,使地藏信仰得到普及和深入,他成为中国地藏菩萨;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使者,传播了中新佛教和友谊;他本人又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汉学家。
金地藏在九华东崖苦修,事迹感人,生前就被称为圣僧;誓后肉身不腐,示现地藏灵迹,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
他的传奇和事迹很快传到了朝廷,传到了故乡新罗国,在广大信众中掀起了信仰和崇拜的热潮。
所以九华山就和地藏菩萨联系起来,成为四众弟子朝礼的圣地,金地藏成为信众心中崇敬和膜拜的光辉形象。
金地藏是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开创者,又是九华山地藏文化的开创者。
地藏信仰从古印度传到中国,从佛经中菩萨到真人金地藏,特别在九华山这块净土上弘扬和辐射,为地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地藏道场为地藏文化的形成铺就了平台金地藏开创九华山地藏道场后,景仰、慕道、信奉和弘法者接踵而至,他们共同开发和营造九华山,为地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铺就了平台,提供了载体,从而九华山“胜境巍巍,普放大光。
”寺宇林立,香火旺盛公元401年释杯渡到九华创建茅庵,佛教传入九华山,但影响甚微。
唐时金地藏开创道场后,首建化城寺,寺院发展到20余座。
宋代时九华山寺院40余座,明清时更有长足发展,主刹化城寺成为拥有数十座寮房的总丛林,全山寺院达到100余座,于是便同五台、峨眉、普陀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清代九华山寺院150余座。
地藏道场香火旺盛,明、清时有“香火甲天下”之称。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前后九华山都举行盛大的地藏法会,“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 呼膜拜,不绝于途。
”名流荟萃,文化繁荣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涉登九华,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并改九子名为九华。
继李白之后,迁客骚人、名流雅士纷至沓来。
自唐至清,刘禹锡、杜牧、杜荀鹤、王安石、杨万里、陈岩、王阳明、汤显祖、袁牧、湛若水、施润章等先后来到九华山。
他们或隐居山庄,着书立说;或创立书院,聚众讲学;或出入烟霞,参学访道,寄情山水,吟诗作画。
他们用自己的才华颂山、颂佛、颂扬地藏菩萨,留下了500多篇脍炙人口的诗章,为九华佛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朝廷重视,官府扶持地藏大愿的功德和地藏道场的威名,感动了帝王,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地方官府的扶持。
化城寺初创时,池州刺史张岩奏请移旧额于化城,就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明崇祯敕封百岁宫无瑕和尚为“应身菩萨”;明神宗赐谕、赐艮,清康熙、乾隆御书“九华圣境”、“芬陀普教”,九华山有50多座寺庙先后受朝廷赐额。
朝廷重视九华山,激励地方官府、商贾也积极扶持九华山。
九华山寺院经济大发展,寺院庄田、庙栈、商店、香会等收入大增,同时经济发展又加速了寺院文化的繁荣。
佛学教育和研究蔚然成风金地藏在九华山常邀僧俗讲经布道,并诲人不倦,开创了佛学教育和研究的传统。
在他的影响下,晚唐诗僧应物、冷然,宋代诗僧园证、清宿、希坦,明代名僧宗琳、法鉴、福庆、道泰等相继来山,弘法布道。
明末四高僧之一的智旭(藕益)归卧九华,居华严寺,着述颇丰,着有《梵纲合注》、《劝持地藏名号》、《九华芙蓉阁建华严期疏》等。
清代高僧月霞在九华后山开办“华严道场”,培养了一批僧才,开创了中国佛学教育的先河。
清代高僧容虚创建“江南九华佛学院”,任院长,还兼任九华山平民小学校长。
近现代高僧弘一(名叔同)1934年朝礼九华,并应山僧之邀,为《地藏菩萨垂迹图》题赞。
历代高僧大德云集九华,弘法布道和办学讲学,地藏法门,一时宗风大振。
他们为地藏道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九华山地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量历史人文活动,不仅使九华山名声大振,还留下2000件佛教历史文物,其中珍贵文物近百件;留下20余处书堂遗址;留下了丰厚的地藏文化遗产。
一千多年来,从帝王、高僧、名流到能工巧匠,还有九华山历代僧侣和山民,在地藏道场这块平台上,施展才智,开发营建,促进了九华山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这里的儒释道文化、鬼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肉身文化等,异彩纷呈。
这些文化在地藏道场这块平台上相互融和,又都深深的被打上地藏文化的烙印。
地藏道场使得地藏文化精神的物质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完善,为地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第三、对外开放后加大了文化开发的力度1979年九华山正式对外开放,千古名山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为展示名山风采,九华山管理部门加大了文化开发的力度,开始做起了地藏文化的文章。
二十多年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研讨金地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九华山管理处和佛教协会先后举办两次大型“金地藏国际学术研讨会”,后又会同韩国有关部门先后在九华山和汉城举办四次研讨,同时举办了“金地藏生平事迹展”。
基本弄清了金地藏生平和事迹,把金地藏请下了神台,还原了本来面目,不仅增进了中韩友好,而且使信众更加崇敬金地藏。
二是创办历史文物馆,抢救、整理2000件佛教历史文物,对外展出700件,使佛教珍宝为游人和经济服务,扩大了九华山文化影响。
三是恢复九华山佛学院。
1990年九华山佛教协会在甘露寺恢复了九华山佛学院,办学15年,毕业7届学僧,为全国佛教培育了500余名僧伽人才。
四是成立金地藏研究会和佛教文化研究会,荟萃一批研究人才,系统研究九华地藏文化。
五是举办九华山庙会,把传统的地藏法会扩大为融佛事、旅游、文化和商贸于一体的旅游节庆;1983年至今已连续举办22届,扩大了九华山知名度。
六是编辑、出版了《九华山志》、《九华山大辞典》、《九华山导游词》、《九华博览》等系列旅游文化丛书,佛教协会出版印制了若干关于地藏菩萨的影谍、音响制品,系统整理和介绍九华山地藏文化。
通过以上活动,已把千余年九华山文化积淀整理成系统的地藏文化的精品;二十多年弘扬地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已经取得可嘉成绩。
对于什么是地藏文化?如何推开地藏文化?九华山上上下下已基本取得共识。
因此,我们可以说,现在推开九华山地藏文化,是水到渠成,势在必然。
综合上述:地藏信仰是地藏文化形成之源;地藏道场又为地藏文化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对外开放后二十余年的挖掘和整理文化资源,从形式到内涵,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展示了地藏文化。
在九华山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经过历代僧侣、九华山民、名流贤达、能工巧匠甚至包括朝廷和官府,共同创造了九华山地藏文化。
什么是九华山地藏文化?我认为围绕地藏道场和地藏菩萨所进行的宗教和文化活动,以及相关相适的文化现象,统称为地藏文化。
二、地藏文化的内容和特征人类文化是多元的,九华山作为文化名山,其文化内涵也是多元的。
虽不能说九华山所有文化都属地藏文化,但作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文化应占主要地位。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宗教方面:有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器物文化包括寺院、庵堂、法像、经书、供品、祭品以及宗教活动所需的用物、工具和场所。
这是宗教意识物化表现,是宗教得以确立的物质基础。
制度文化包括宗教组织结构、宗教礼仪、宗教法规、宗教习俗、修行方式、宗教庆典等,是宗教意识结构性表现,是宗教得以构建的组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