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
九华山知识点

九华山知识点九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境内。
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悠久的佛教文化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九华山的地理位置、景点特色和佛教文化等方面介绍九华山的相关知识。
一、地理位置九华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中部,距离九江市约4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29°48′至29°57′,东经116°0′至116°14′。
九华山群山环抱,气候温和,以奇峰怪石和云海闻名于世。
二、景点特色1. 九华山主峰九华山的主峰是莲花峰,海拔为1474米,是九华山的最高峰。
登上莲花峰,可以俯瞰整个九华山风景,观赏壮丽的云海和日出。
同时,莲花峰上还有莲花寺,是九华山最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
2. 金顶九华山的金顶位于九华山主峰之巅,海拔为1409米。
金顶是九华山最重要的景点之一,也是佛教信仰的中心。
游客可以在金顶参观观音菩萨像、文殊菩萨像等佛教文化遗址,感受佛教的庄严和宗教信仰的力量。
3. 雾灵台雾灵台是九华山的又一重要景点,位于主峰下的距离金顶不远的地方。
雾灵台是九华山最美的观景台之一,每年春夏之际,云海缭绕,美不胜收。
站在雾灵台上,可以俯瞰九华山的美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4. 佛教文化九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
在九华山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佛教的影响和庄严氛围。
九华山莲花峰的莲花寺、金顶的佛教遗址以及雾灵台等地,都是佛教信仰者朝圣和学习佛法的重要场所。
5. 自然风光除了佛教文化的熏陶,九华山还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山峰重叠、瀑布飞挂、古树参天,构成了九华山独特的山水画卷。
每到春夏之季,山花烂漫,美不胜收。
九华山不仅吸引了众多佛教信徒,也成为了登山爱好者的天堂。
三、总结九华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佛教文化而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朝圣和观光。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壮丽的云海和日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庄严和敬虔。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施 海 燕
( 江信 息工程 学校 浙
中 图分 类 号 :5 2 F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浙江 ・ 州 330 ) 湖 100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 0 9)5 2 4-1 17 — 842 0 0 — 3- 0
摘 要 佛教 文化旅游在推动我 国旅游业发展过程 中发挥过 重要作用, 此以中国佛教名 山九华山为例 , 在 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旅游产 品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其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提 出具体构想。 关键词 九华山 佛教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
1对 文化 旅 游 资 源进 行 整 合
一
2 充分利用九华 山高 品位 的生 态环境及 周边地 区纯朴 的民风 ) 民俗 , 建设农业生态观光旅 游基地 , 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家园 、 生态 乡村 、 民居、 古 民俗文化体 验等生 态和文 化旅游项 目。如九华 山由 于其山区潮湿 的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 而且茶叶在当地种植历 史悠久 , 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商 品 , 并 管委会也已经在景区开辟 了一块茶园 , 建成茶园生态观光基地。 目前效果并不是特 别理想 , 但 关键在 于游客参与度不高 , 文化含量不足, 如果在茶叶采摘 、 制作 、 茶艺表演等过程中加入佛教文化、 民俗文化要素 , 并吸引游客参与 其 中, 必能成为一项极具文化品位 的旅游产品。 3 加强对 九华 山地藏信仰文化 、 ) 九华 民歌、 佛教音乐及滩文化 、 青 阳腔等方面 的研究和开发 。加强与其他 国家佛教文化的交流合 作, 尤其是与韩国的交流合作 , 如中韩 书画艺术交流 、 金地藏学术研 究交流 、 佛茶文化交流等 , 通过佛教文化的交流 , 扩大九华山佛教文 化的影 响力 , 从而推动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 4 创新传统重大节事活动。九华山“ ) 地藏文化节” 应该与传统 的庙会有机结合 ,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 内容上都要加 以创新 , 尤其 是要 在节庆活动 中融入一些游客乐 于参与 、便于参与 的体验性项 目。对 于每年元旦 与春节期间的“ 九华 山大愿平安祈福之旅” 活动, 应该与 自 驾游结合起来 , 丰富活动内容, 而不仅仅是撞钟祈福。 5 旅游商 品创新 。由于重视不够 , ) 投入不 足, 九华 山旅游产 品 佛教文化产值不高 , 大量旅游纪念品、 工艺 品来 自外地, 这不仅淡化 了佛教胜地文化特 色, 以刺激游客 的消费欲望 , 难 也不利 于带动景 区周边地 区经济发展。因此 , 当地旅游部 门应组织力量 、 加大投入 , 搞好旅游商品建设 。一方 面, 要结合 九华 山佛教文化特色 , 别出心 裁, 设计 一批能体现 自身特色的旅游纪念 品; 另一方面 , 把当地的土 特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商品进行包装 , 要体现其生态性 、 保健性、 文化性和便捷性特点。
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历史意义

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历史意义九华山佛教起源于5世纪初,唐中期成为地藏菩萨道场,中经唐末五代及宋元时期的曲折发展,至明清时形成为我国佛教重要传播中心之一,与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并列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那么九华山佛教文化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历史意义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历史意义九华山佛教在文化特质上表现为地藏信仰、禅净兼修和三教交融的同时并存。
该传播中心的形成对丰富皖江佛教的内涵、延续安徽佛教的命脉、促成安徽地城文化儒道佛鼎立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地藏信仰、禅净合流、三教交融为特质的九华山佛教传播中心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九华山佛教文化传播中心的形成对延续皖江佛教乃至整个安徽佛教文化的命脉具有决定性影响。
当禅宗文化传播中心由安徽皖江地区转移到湖北、江西等地以后,正是由于九华山佛教中心的形成,才使皖江地区乃至整个安徽境内的佛教文化得以继续兴盛下去。
如果皖江佛教只有皖山地区的第一个禅文化传播中心而无九华山第二个中心的话,那么不仅皖江佛教,即使是整个安徽佛教,都不可能产生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因为到目前为止,安徽佛教文化中最著盛名的毕竟是九华山佛教而非其他地区的佛教。
第二,九华山佛教地藏信仰、禅净合流及三教交融之特质的形成,丰富了皖江佛教的文化内涵。
如上所述,皖江佛教的前期传播以禅宗为主。
禅宗虽是中国佛教诸宗中文化地位最为显著、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宗派,但毕竟不能代表中国佛教文化的全貌。
除禅宗以外,净土宗同样影响广泛而持久,并同样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精神之中。
如果皖江佛教只有皖山地区的第一个禅宗文化传播中心而无九华山第二个中心的话,那么不仅皖江佛教,即使是整个安徽佛教,在文化内涵上都要单调得多。
正是由于九华山佛教兼具地藏信仰、禅净合流、三教交融之特质,且又成为皖江佛教的第二个传播中心,它与前期禅宗文化中心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皖江佛教完整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安徽九华山:佛教名山

安徽九华山:佛教名山安徽九华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被誉为佛教名山。
它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也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宗教文化遗产之一。
九华山以其雄伟壮丽的山容、悠久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一、景区概况九华山位于大别山脉之上,总面积约为120平方公里。
山势险峻,峰峦叠嶂,共有九座主峰,最高峰海拔1317米,名为"九华顶",故名九华山。
此外,九华山还有众多的寺庙和景观,如法华寺、五方寺、金顶、碧霞洞等。
二、佛教文化九华山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佛教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底蕴。
九华山的佛教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84年,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宗派中,有七派在九华山建立寺庙。
九华山的佛教文化繁盛一时,成为全国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
九华山曾有360座寺庙,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被毁。
如今,九华山已成为重建佛教寺庙的地方,其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寺庙是法华寺。
三、九华山的风景九华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景而吸引着无数游客。
登上九华山,可以眺望到壮丽的山峦和苍茫的云海,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尤其是九华山有着不同季节的美景,春季山上鲜花怒放,蝶舞蜂飞;夏季绿树成荫,清凉宜人;秋季山林染红,宛如火焰;冬季山头被雪覆盖,白雪皑皑。
四季景色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不同的观赏体验。
四、九华山的寺庙法华寺是九华山最重要的寺庙之一,也是佛教世界的重要圣地。
它是中国佛教楷模,被誉为“佛教第一山门”。
法华寺建于公元386年,漫长的历史使其成为九华山上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法华寺内供奉着一尊高达48米的大金佛,被誉为“观音大佛”。
游客们可以亲眼目睹这尊金佛的壮观,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庄严肃穆。
五、九华山的文化底蕴九华山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它还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里是中国佛教发源地之一,曾经是佛教弘法的重要场所。
九华山的佛教文化流传至今,给人们注入了信仰的力量和向往的情感。
在漫长的佛教文化沉淀中,九华山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这其中包括寺庙建筑风格、佛教雕塑艺术、佛教经典传世和宗教仪式等。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地处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部,北枕长江,南靠黄山,东接铜陵,西邻贵池。
诗仙李白赞其九峰秀如莲花,有“灵山开九华”之吟,故得名“九华”。
她与五台、峨眉、普陀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有“莲花佛国”的美誉。
现已开放山前、九华街、闵园、天台、花台五大景区,环行步道30余公里,风景区总面积约120余平方公里,区内现存寺庙94余座,僧尼700余人。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以其风光旖旎而独领风骚,又以“香火甲天下”和“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名扬天下,是善男信女们的朝拜圣地。
九华山风景最著名者,旧记载有“九华十景”:天台晓日、化城晚钟、东崖晏坐、天柱仙踪、桃岩瀑布、莲峰云海、平岗积雪、舒潭印月、九子泉声、五溪山色。
此外,还有龙池飞瀑、闵园竹海、甘露灵秀、摩空梵宫、花团锦簇、狮子峰林、清沟探幽、鱼龙洞府、凤凰古松等名胜。
有“佛国仙城”之美誉的九华山,以众多的佛教寺庙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九华山形成于新生代晚期,九华山佛教始自南北朝时期。
据史料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即有僧名伏虎,在九华山拾宝岩建伏虎庵;唐朝开元年间,有僧人檀号来此修行。
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755年),新罗国王室贵族金乔觉出家为僧,渡海来华,到九华山苦修,居住东崖峰的岩洞中,感动众多善男信女,当地乡绅诸葛节等损资,为金乔觉建寺。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池州太守张岩奏请朝廷赐“化城”额於该寺。
金乔觉圆寂时,相传山呜谷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尸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僧众尊为地藏菩萨,建肉身塔供奉。
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
千余年来,九华山佛教历经兴衰,大体有五个时期:唐中期初创;唐后期至五代衰微;宋元有所发展;明清达到鼎盛。
明朝洪武、宣德、万历年间屡次赐金修建化城寺,万历年间还两次给九华山化城寺颁赐《藏经》。
自明代起九华山日益兴旺,寺庵总数超过一百,僧尼众多,与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九华山佛教名山的朝圣之旅

九华山佛教名山的朝圣之旅九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位于湖南省邵阳市。
自古以来,无数信徒慕名而来,进行朝圣之旅。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和朝圣体验。
一、九华山的佛教文化九华山是佛教中福建派的发源地之一,其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山上有众多古建筑,如慈光阁、大乘寺、太子庵等,这些佛教建筑向人们展示了精美的木结构和华丽的雕塑艺术。
九华山还有众多佛教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降三世佛图石刻》,它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众多的佛教故事而闻名于世。
除了建筑和石刻,九华山还有许多佛教经典,如《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这些经典为佛教信徒提供了学习和修行的指南。
二、朝圣之旅的准备工作在进行九华山的朝圣之旅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九华山的交通情况,以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
其次,我们要预订好住宿,九华山上有许多寺庙提供住宿,信徒可以体验宗教生活。
此外,我们还应该准备好一些朝圣用品,如香烛、佛珠等。
最后,我们要尊重佛教信仰和九华山的规定,保持良好的礼仪和行为。
三、朝圣之旅的体验开始朝圣之旅后,我们首先来到了九华山的主峰,感受到了巍峨的山势和宁静的氛围。
随后,我们进入了一座古老的寺庙,其中供奉着佛祖和各类菩萨。
在寺庙里,我们跟随僧人的引导,虔诚地参拜佛祖和菩萨。
我们可以为自己和家人祈福,祈求平安和幸福。
在朝圣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聆听僧人的讲经和念经,了解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除了寺庙,我们还可以游览九华山的自然风景。
九华山有丰富的植被和瀑布,每一处景点都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可以在山间漫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或者,我们可以找一处幽静的地方,坐下来冥想或诵经,与自然和佛教融为一体。
四、朝圣之旅的意义九华山的朝圣之旅对于信徒来说,是一次信仰的体验和心灵的净化。
在寺庙里,我们可以放下纷扰的心情,静心凝神,与佛祖和菩萨进行心灵的对话。
在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宇宙的秩序和生命的奇妙。
浅析佛教文化与九华山佛教旅游资源的发展及保护

浅析佛教文化与九华山佛教旅游资源的发展及保护[内容摘要]九华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是佛教旅游的首选之地。
九华山因佛教而更加闻名,佛教借九华风景得以发扬壮大,二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佛教提升了九华山旅游的档次和品位,应切实加以发掘、保护。
本文首先从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关系的角度浅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和外在联系.以九华山水为基础,探析佛教文化与九华山水混为一体的原因。
其次,关注九华山旅游业的发展,针对九华山佛教旅游资源提出相应的市场定位策略和开发策略。
最后,从保护好九华山佛教旅游资源的角度入手,阐述保护九华山佛教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保护九华山佛教旅游资源的措施。
[关键词]佛教文化; 旅游 ; 九华山; 佛教旅游资源保护An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Buddhism Culture and Jiuhua Mountain Buddhism Tourism Resources Abstract: Jiuhua Mountain, as one of four famous mountains of Buddhism in China, Buddhism culture here is well-established and the resources is rich,which is a placeof the first choice for Buddhism traveling.Jiuhua Mountain is well-known for Buddhism,and Buddhism expands itself with the culture and landscope of Jiuhua Mountain,they merges into a whole and complements each other. Buddhism has promotedthe scale and the personal status of Tourism in Jiuhua Mountain ,which should be excavated and protected practically .First,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ses inner and exterior conn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ddhism culture and Buddhism tourism.Be based on the travelling resources in Jiuhua Mountain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the Buddhism culture and he travelling resources in Jiuhua Mountain merges into a whole.Then ,I pays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 Jiuhua Mountain,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in localization of marke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view of the Buddhism tourism resources in Jiuhua Mountain.Finally,I el aborate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Buddhism tourism resources Jiuhua Mountain,and propose some pointed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Jiuhua Mountain.Key words: Buddhism culture ;tourism ; Jiuhua Mountain ; protection of Buddhism tourism resource一、佛教文化与旅游(一)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佛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薪火传承的过程中,深深的浸润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人文旅游景观。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发展及其特色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发展及其特色时间:2011-07-19 20:29来源:收集整理作者:汪春才点击: 464 次九华山佛教文化是皖江地域文化一座高峰——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发展及其特色从历史上看,中原文化逐渐南移和吴楚文化不断北进,从地域上看,沿海(海外)文化沿江(长江)、河(黄河)不断西进,内陆(内地)文化正是在南北、东西文化碰撞和融合中形成。
处在特殊地域环境中的安徽省沿江地区,应包括江西沿江地区,正处在中华民族南北、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上。
各种文化在这里互相交织、碰撞。
同时,沿江地区也是中华民族南北、东西文化交流纽带和桥梁。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不断的融合、吸收、发展的过程中,使沿江地域文化既具有中原文化(主流)的特点,又有吴楚文化的烙印;既具有沿海(海外)文化开放性和先进性的特色,又有内陆文化的稳定性和传承性的特点。
因为,沿江文化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适应性,所以能兼容并蓄。
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又使沿江地域保留了许多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古老的徽州文化如果没有沿江地域文化的呵护和遮拦,就不可能形成并保存得如此完好。
江淮古文化,如桐城派文化如果没有沿江地域文化,不可能走向全国,形成中华民族清代文化的主流派;徽商和徽剧经徽州古道和长江水系,借助沿江走廊(江河)出芜湖、广德、池州而风靡全国。
至今沿江还留有许多徽商后裔所居住的城镇。
沿江地域文化在人们的交往中,在沿江地域的开发中不断吸取、接纳、丰富和发展中形成了自身文化特色。
就我们今天所说的九华山佛教文化已不是原始佛教文化的含义了,而是自佛教传到九华山的一千多年来,九华山佛教文化在接纳、吸收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海外文化和世俗文化而形成的今天所谓“九华山佛教文化”。
我们可以从池州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发展、演绎形成的过程,清楚地看到沿江地域文化的特点。
从这一视角出发,九华山佛教文化是沿江地域的一个典型缩影,更是一座高峰。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贵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九华山的佛教文化
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管理方向)学号:1234001254185 姓名:刘志磊
【摘要】: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核心是地藏信仰,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当地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重点分析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独具特色的三个主要特征。
【关键词】:九华山佛教文化地藏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菩萨寺庙
【正文快照】:
一、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形成与我国的地藏信仰有着一种互动的关系
地藏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大菩萨。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他是十方世界的大菩萨。
“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故名。
《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等解释说,地藏菩萨是古佛现身,他在因地曾发下大愿:众生渡尽,方证菩堤,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所以,他现无量身,遍于十方世界,做种种有利于众生的事。
在他的眼里“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
因他誓愿宏深,故受佛嘱托,是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这中间漫长的无佛时代一切众生赖以救拔的大菩萨。
我国自唐代以来,崇尚地藏菩萨的信仰极为盛行。
地藏菩萨那种“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在广大佛教徒中广为流传。
这当然也与唐实叉难陀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和玄奘所译《地藏十轮经》等流行于世有关。
但是,这与金乔觉之被看成是地藏菩萨的应世教化众生,关系更为密切一些。
据唐代著名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等典籍载,九华山佛教圣地的开创者为新罗国高僧金乔觉,世称“金地藏”。
金乔觉颖悟天然, 24岁时削发为僧。
唐开元末年,他携灵犬善听航海而来,遍访江南诸山,最后到达九华山。
相传他来到此地后,常栖居岩洞,以白土 (观音土 )掺粮煮饭而食,进行苦修,感动了当地士绅及广大信徒。
同时他又以地藏菩萨的愿行,募得家财甚富的闵让和之九华山地全部,修建了弘法的大道场。
并使闵让和先是令其儿子出家,后来自己又舍俗离尘,两人一起跟随金乔觉学法修道。
寺院建成后,又以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带领徒众苦修,从而影响越来越大。
贞元十年金乔觉圆寂,其肉身坐石函中,越三年仍完好如初,灵异昭著,信众们尊崇他为地藏菩萨化身,并建肉身塔供奉。
从此,九华山被广大佛教信众尊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地藏菩萨的信仰更加深入人心,四方信众纷纷来朝山礼拜祈福。
且不说九华山的香火日益旺盛,就是一般的寺庙,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都要举行地藏法会,以纪念地藏菩萨应化中国的成道日。
这一天在民间,江南一带几乎家家都烧地藏香,纪念地藏菩萨。
因此,中国佛教中对于地藏菩萨的虔诚信仰,与金乔觉被说成是地藏菩萨的应化身是分不开的,它是佛教地藏信仰作为社会存在对民众的影响与民众根据需要创造和发展佛教地藏信仰互动的结果。
二、九华山对我国地藏信仰的影响
地藏信仰的流行造就了九华山佛国,使得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反过来,九华山也深化和扩大了地藏信仰。
九华山地
藏菩萨道场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是瞬时完成的。
九华山作为佛教名山,非止佛教,儒、释、道兼而有之。
即使在佛教之中,九华山也曾有禅宗和净土两宗。
但是,在民众之中,九华山影响最大的或者说在民众心理的认同上主要还是地藏菩萨道场。
所以,九华山佛教的兴衰和变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众的地藏信仰。
九华山僧地藏被尊奉为地藏菩萨,增加了地藏菩萨信仰的内容,扩大了地藏信仰的影响。
文殊菩萨信仰、普贤菩萨信仰、观音菩萨信仰都只是菩萨示现,而地藏菩萨则是真正应化到人间,以僧地藏之身到九华山济渡众生,从而使得地藏信仰从其它众多菩萨信仰中突显出来。
同时,僧地藏的身世、神异记载、九华山的行状丰富了地藏信仰的内容。
比如地藏菩萨像的变化,僧地藏神格化为地藏菩萨之前,地藏菩萨形象为头戴天冠,或立或坐,现其本来形象。
僧地藏神格化为地藏菩萨之后,地藏菩萨像就依照僧地藏来塑造,现比丘象。
右手持锡杖,左手握如意宝珠,同时还配两位胁侍 --道明和尚和闵长者,有时还配坐骑“善听”。
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使得地藏信仰有了地理上的“核心”和精神上的归宿点。
地藏菩萨九华山道场的确立,使地藏信仰与文殊菩萨信仰、普贤菩萨信仰、观音菩萨信仰并驾齐驱,共同构成我国民间的四大菩萨信仰。
从此以后,信仰地藏的民众从全国各地来九华山进香、朝拜,认为只要到了九华山,就能拜到真正的地藏菩萨,只有到了九华山,才能表示自己对地藏菩萨的真诚信仰。
据旧志记载,宋、元、明清时期信众朝九华山,“远焚香者,日以千计,叫呼膜拜,不绝于途。
”同时,这种朝拜的盛况,会给信众以更大的信仰信心,增强地藏菩萨的感召力,扩大地藏菩萨在民众中的影响。
九华山地藏道场形成以后,极大地促进了地藏信仰在我国的传播。
各类关于地藏信仰的经书和记载大量出现,在民间广为流传。
与此同时,僧人对地藏菩萨的推崇也盛极起来。
净土宗尤其注重对地藏法门的皈依与提倡。
近代净土宗泰斗印光法师尽力弘传《地藏经》,令学者至心读诵,依教行持;九华山仁德法师也极称地藏,以“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自勉,并以此为九华山佛学院校训,教学者依教行持。
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使九华山成为佛教圣地。
大量僧众集聚于斯,寺院数量和规模迅速发展,不但引来了下层民众的朝拜,还引起了中至士大夫、文人墨客、学者阶层,上至帝王将相的关注。
历代游山名人不绝于史,王阳明、湛若水等一大批名人的游历以及帝王将相的赐银、赐名、颁藏和敕封,大大提高了地藏菩萨的知名度,也加速了地藏信仰的传播,使地藏信仰活动逐步纳入官方的扶持轨道,影响愈来愈大。
三、九华山佛教文化载体的发展变化
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促进了地藏信仰中刻经、建寺、造塔、雕塑、绘画、音乐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九华山的佛教寺庙,始建于东晋,后历代多有修建。
几经沧桑,大部分寺庙已被毁,现存约近百座寺庙,化城寺等九座名刹被列为全国重点寺庙,小天台等三十座被列为省级重点寺院。
这些金碧辉煌的梵宫琳宇和小巧别致的精舍茅蓬,或雄居峰崖陡壁之上,或散布在山谷丛林之间,并且根据九华山复杂的地形和特殊环境,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灵活合理地布局,同时吸收了皖南民居建筑的精华,精巧构建,造型独特,天然中见雕琢,使佛教气氛与九华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在九华山,一直传播着与地藏信仰相关的经书,在很多寺院内还有与地藏信仰相
关的雕塑与绘画(如十王殿的恐怖的地狱刑场雕塑),近年,九华山上还出版了一批与地藏信仰相关的磁带、光盘,加大了地藏信仰在声、相方面的创造与传播。
千余年间,来九华山朝礼和寻幽访胜的文人墨客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的诗词歌赋,楹联匾额。
其中有些是赞美九华山风光的。
如唐户部尚书刘禹锡诗《九华山歌》:“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
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
……云含幽兮月添冷,日凝晖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长在无人境。
”;有些是描写在九华山游览和山居的感受的。
如唐著名隐士费冠卿诗《答萧建问九华山》:“自地上青峰,悬崖几万重。
践危频侧足,登堑半齐胸。
……野客登临惯,山房幽寂同。
寒炉树根火,夏牖竹梢风”,有些是描绘九华山佛国风光和在山修学佛法的感受的。
如唐金地藏诗《送童子下山》:“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已成为当地最重要的高品位的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也是对旅游者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它以特有的旅游功能,不仅满足游客求知、求美、求奇的旅游动机,还满足了游客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发挥九华山佛教文化的作用,让更多的旅游者认识九华山,让更多的旅游者爱上九华山的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