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小说广告研究

合集下载

晚清小说类型理论的流变与意义

晚清小说类型理论的流变与意义

严复 、 夏曾佑于 19 8 7年写 《 本馆 付 印说 部缘起》 , 时 他们还 以包含 戏剧 等在 内的传统 “ 说部 ” 概念 指称 小说 , 将英雄 、 男女视 为小说 的 两个 最 基本 的题材 类 型 , 虽然 初 涉类 型 , 因其 高度的概括 性而 影响 深远 。类 型 问题 却 的正式提出是在近代 日本 明治小说 引进 之后 。19 8 8年 , 梁启 超在《 印政治 小说序》 首次从 日本 引入“ 治小 译 中 政 说” 概念 , 强调其 与 欧 美及 日本 政 治改 革 的关 系。 10 92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4期 Ju a o b i oma U ie i P i spyadSca S i c ) o rl f n Hu e N r l nvrt s y( hl oh n oi c ne o l e
魂 》俞 明震的《 、 觚庵 漫笔》 徐 念慈 的《 之小 说观》 黄 、 余 、
摩 西的《 中国文学 史 》 管 达 如 的 《 小说 》 吕思勉 的 、 说 和 《 小说丛话》 , 对小 说 类 型进行 了观点 不 同、 等 都 各立 标
准的理论研究 , 极一时 之盛 。新 型杂志 与新 型批 评家联
手创造 出了晚清小说类型理 论研究 的繁盛景观 。
晚清小说 理 论批 评对 小说 分类 主要从 内容 、 文体 、
年 ,新小说》 在 广告 《 《 社 中国 唯一 之 文学 报新 小 说》 中
主要 以题材为标 准 分类 , 小说 划 分 为历 史 小说 、 治 将 政 小说 、 哲理科学小说 、 军事小 说 、 冒险小说 、 探侦 小说 、 写
《<月界 旅行 >辨言》、 曾佑 的《 说原 理》、 夏 小 狄葆贤 的 《 文学上小说之位 置》 梁启 超 等人 的《 论 、 小说 丛话》、 王 国维 的《<红楼梦 >评 论》、 趼人 的 《<中 国侦 探案 > 吴 弁 言》、 黄小 配 的 《 说 种 类 之 区别 实 足 移易 社 会之 灵 小

李伯元与《绣像小说》研究

李伯元与《绣像小说》研究
的。该 刊继承了“ 小说界革命 ” 的改 良精神与救世情怀 , 是《 新小说》 办刊理念的最忠诚 的实践者 。
《 绣像小说》 的 主 编 李 伯 元
在晚清 四大小说期 刊中 , 《 绣像小说 》 的创办情况存疑最多 。 晚清 小说期 刊大都 在刊物 内通过广 告发布办 刊信 息 , 《 绣像小说 》 内容纯正 , 除 了商务印书馆 的出书广告 , 几乎 没有 刊载过作 品之外 的 文字 , 所以, 仅仅翻 阅刊物 , 很难 了解 《 绣像小 说》 的创 办情况 。在 围绕《 绣像小 说》 形成 的系列 问题
名] 李伯元 , [ 出 印地 方 ] 上海北河 南路 , [ 每次 出印张数 ] 每次发行 三千本 , [ 挂 号 日期 ] 二月
李 伯 元 与《 绣像小说》 研 究
初 十 日。” ①此处 明确著录《 绣像小 说》 的“ 司事人 ” 是李伯元 。 文 中还提到《 游戏 报》 和《 世界繁华 报》 的“ 司事人 ” 也是李 伯元 。众所 周知 , 这 两种报 纸是李伯元一手创办 的文艺小 报 。据此推测 , 文 中的
关键词 : 李伯 元 《 绣 像 小 说 》 小说 期 刊
光绪二 十九年五月 ( 1 9 0 3 年5 月) 《 绣 像小说》 在上海创 刊 , 它是 日本横滨 《 新小 说》 之后 国 内诞 生 的第一种小说期 刊 , 由商务 印书馆印制 、 发行。其 主编是号称 文艺小报鼻祖 的李伯元 , 在编辑《 绣 像小说》 之前 , 他 已是一位 闻名遐迩 的职业 报人 。 该 刊虽 在《 新小说》 之后创刊 , 在装 帧艺术上却采用
线装和绣像 , 保 留了传 统书籍的装帧特色 。 在“ 晚清 四大小说杂志 ” 中, 《 绣像小说 》 不但刊期最长 、 容 量 最大 , 而且也是 刊载名 家名作 最多的一种 。 晚清 四大小说家 中 , 李伯元 、 刘鄂 、 吴趼人都在《 绣像小 说》 上发表 过作 品 ; 《 文 明小 史》 、 《 老残游 记》 等晚清名著也是 首先在 《 绣像 小说》 上连 载后 结集 出版

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的实践与中国现代版权制度的建立

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的实践与中国现代版权制度的建立

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的实践与中国现代版权制度的建立张天星【摘要】摘录转载的引入与普遍实践促进了晚清书刊编辑出版的繁荣,在实践中,出版人及作家发现摘录转载报载文字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于是对报载特定内容的版权保护意识和要求逐渐增强,"不许转载"的呼吁和申明开始在晚清报界流行并成为行业规则,随后获得法律保护.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的实践促进了报刊文字版权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为中国现代报刊文字的版权保护行规法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的普及和规范化是认识中国现代版权意识和制度产生和建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4)001【总页数】5页(P100-104)【关键词】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现代版权制度【作者】张天星【作者单位】台州学院,中文系,浙江,临海,3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39.29中国古代版权观念虽萌发较早,其发展方向却不是近现代的版权制度,概言之,中国古代版权保护多是坊贾或政府发起,他们保护自己的出版权或垄断权,而不是作家著作权。

因此,古代版权观念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就是作家著作权保护意识和制度的产生或建立。

在中国近现代版权制度建立的过程中,西方版权观念的输入固然起过重要作用,但晚清报刊编辑实践所起的作用亦不容忽视,晚清报刊编辑们或引入西方版权知识、办报经验,或纠正偏颇、建立行业规则,或申明存案、争取法规保护。

本文即以摘录转载的实践为视角来钩沉晚清报刊摘录转载如何被规范化以及在现代版权制度建立中所起的具体作用。

摘录转载是指从书报上抄录文字和刊登其他报刊上已经发表过的作品。

摘录转载中外文报刊上的讯息,不需许可,无需付费,成为晚清报界、尤其是上海报界能够维持发展的优势,“上海报纸,于不受政治暴力之外,尤得一大助力,则取材于本埠外报是也。

”较长一段时间里,“华报所得紧要消息,十八九均自外报译录。

晚清“新小说”的地方路径

晚清“新小说”的地方路径

晚清“新小说”的地方路径陈瑜摘要:《扬子江小说报》作为晚清武汉地区第一份新小说杂志,从创刊之始便立足于本地。

呈现出一条从“地方”到“中心”的新小说发展路径。

一方面,以《蒲阳公梦》为代表的小说作品带有明显的反清非儒思想,与改良派政治小说拉开了距离;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宣告了艺术上的国粹取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说文体自觉。

关键词:《扬子江小说报》;武汉;晚清“新小说”;地方路径1909年5月19日,小说专刊《扬子江小说报》诞生于湖北武汉。

晚清“新小说”的出现,是传统文学现代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一过程中,小说杂志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而在今天的晚清小说杂志研究中,随处可见《扬子江小说报》的身影,不过让人稍感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时候,它只是研究中的一个统计数据①,研究者普遍关注的是上海的小说期刊。

不可否认,晚清小说期刊的重镇是上海,但如此一来,就使得被放置在中心背后的《扬子江小说报》面目模糊,形象不清。

颇耐人寻味的是,《扬子江小说报》办刊人在创刊之时,对当时小说专刊发展的“中心”与“边缘”格局有着清醒的认知。

在第一期就刊登了《中国小说报调查表》②,对晚清小说杂志进行盘点,在此表中,除了《新小说》和《扬子江小说报》,其余杂志均创刊于上海③,上海的中心地位一目了然;同时也对自己的杂志怀抱着极强的自信,杂志首期刊登了七篇发刊词,这在晚清小说专刊中是前所未有的,在它第一篇发刊词中,有这样一段话:“长江日夜东流将以学海也,将以学海而第见往不见复,是无益于江也。

无益于江,奚取于学海也?曰示江流之急进也。

学海者以水学海,非以江学海也。

以水学海,则江之水得为海之水,于水已进化。

固不必其水之江也。

且江之水进为海,而后湖河池沿之水愿为江。

此无所输出,即彼无所输入也,不以江之水益海,或且以海之水益江。

海水益江,是水退化也,退化之水,羞于江也。

”④以海河关系来喻文学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关系,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是一个太过常见的手法,但这段话依然应该引起今人的重视,因为在当下的研究中,海河关系(或者主流支流关系、大河小河关系)背后的权力结构都是支配与被支配、影响与被影响、输出与输入的关系,这段话清楚地提醒我们,这样一种观点可能只是今人一厢情愿的“后见之明”,作为当时在“非中心”地区的《扬子江小说报》群体,他们并不认为在晚清新小说潮流中,自己只是一個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认为在思想文化的传播中,主流本身就是由支流汇集而成,思想文化的传播本身就是一个从边地走向中心的过程。

清代小说的四种类型

清代小说的四种类型


(二)《儒林外史》的主題: 在封建时代,“士”是社会的中坚阶层。按照 儒学本来的理想,士的职业虽然是“仕”,其人生 的根本目标却应该是求“道”(《论语》所谓“士 志于道”),这也是士林人物引以为骄傲的。然而 事实上,随着专制政治的强化,读书人越来越依附 于国家政权,而失去其独立思考的权利乃至能力, 导致人格的奴化和委琐。如何摆脱这种状态,是晚 明以来的文学十分关注的问题。
二、諷刺派:《儒林外史》的結構與 主題

(一)、《儒林外史》的結構: 《儒林外史》虽然一般归类为长篇小说,但它的结构却 不是现代意义上严格的长篇小说的结构。全书中没有贯穿始 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 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 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 番以后,就不再出现,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本上只是 陪衬性的了。这种特点,鲁迅谓之“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 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中国小说史略》)。
三、人情派:《紅樓夢》與古典小說 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


“真的人物”與類型化的人物。
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原因:世代積累型創作的終結 和文人獨立創作的開始。
《紅樓夢》的主題思想詮釋與百年紅 學研究簡史


一、早期紅學研究:蔡元培與索隱派。
二、現代紅學研究的開端:胡適與考證派。

三、建國後紅學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學觀下的紅學



Hale Waihona Puke (三)晚清譴責小說與《儒林外史》的區別: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 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 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又说:“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在这里鲁迅强调了“公心”,即作者对于世事的讥讽,并非 出于因个人遭遇而产生的对某些人物或对社会的激愤,更无 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用意,而是出于对社会的真切认识, 包含了一种忧患之心。 諷刺小說貴在旨微而語婉,過甚其辭,便失去了文藝的價值。 晚清譴責小說為迎合普通觀眾的文化心理需求,往往有言過 其實之病。

明清小说研究课件第二编清代小说

明清小说研究课件第二编清代小说

第二编 清代小说:逞才、寄托、炫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一章 社会文化背景 而作为小说史的背景,清代读书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则更 是我们关心的重点,决定此状态的诸因素中,则有以下数种为重要 而具有时代之特色: 一、异族入主与民族压迫。 二、强力的思想统治与事实上的思想分化。 三、社会生活发生的诸多变化。 二百六十余年间,前面的异族入主,后面的列强入侵,都对整 个社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而经济、政治、文化自身的演变发展也 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其间尤应注意的社会生活变化 如: 1、宗族制度的变化及影响力的加强。 2、性别观念一定程度的变化。 3、游幕现象空前。
这一时期的白话小说数量上是丰收的,水平上则有渐入佳境的 趋势。以题材分类,世情小说重要的有《醒世姻缘传》、《林兰 香》、《姑妄言》、《好逑传》,历史-传奇小说有《隋唐演义》、 《说岳全传》,神魔类则有《女仙外史》、《斩鬼传》。比起前一 阶段,这三类作品都开始具有艺术上更鲜明的创新之处。
第二编 清代小说:逞才、寄托、炫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二编 清代小说:逞才、寄托、炫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二章 小说创作的演进与小说观念的变化
《聊斋志异》是康熙年间最伟大的文学成绩,也是中国文言小 说的翘楚。蒲松龄一生的困顿仿佛全是上天为了成就这位天才小说 家。有趣的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一部白话作品《醒世姻缘传》也 有可能出自他的手笔——如果能证实这一点的话,他在叙事文学中 的才能几乎可比作诗词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二章 小说创作的演进与小说观念的变化
有清一代,自1644年定鼎北京,至1911年武昌首义废除帝制, 历时近三百年,综合来看,可划分为四个时期:明清之际(截止于 康熙17年前后)、清代前期(截止于雍正末年)、清代中期(乾隆至道 光20年前后)、晚清(道光末到宣统末)。而文学活动——包括小 说的创作,也大体可以就此四个阶段来考察其演进、变化。

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的中国古代小说译介研究

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的中国古代小说译介研究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韦利对这两
小说 尽管«老残游记»的结尾没有完成 但这并
不妨碍它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最卓尔不群的中国文
学作品.
7 876
需要追问的是 韦利为何关注这部
篇唐传奇的翻译不仅掀起了英美汉学界对它们的
问世不久的小说 我们认为 韦利之所以关注这部
讨论与翻译 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英语学界对
小说 与译者的异域知音胡适有莫大关系. 胡适与
第 24 卷第 3 期
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年 5 月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Vol. 24 No. 3
May. 2023
英国汉学家阿瑟 韦利的
中国古代小说译介研究
王文强
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安徽 凤阳 233030
注释 它们多是关于年代、地理位置的简要注解.
经历 为英语世界读者了解该书作者及其思想提
如在处理天宝年间 的英译时 译者标注此段时
供了重要帮助. 在篇尾部分 韦利简要评价了这部
间为公元 742—756 年
5 117
在处理 剑门 这一
地点时 译者则简要地将其注释为掌控进入四川
北部的关隘
5 132
唐代传奇 的 关 注 与 研 究. 比 如 其 后 不 久 叶 女 士
韦利有着密切的互动 他在日记中对二者的学术
Literature of the T ang Period 1937 和 王 际 真 的
3 日 胡适在日记中记到 去看 Waley 韦利
1944 先后出版 在他们的译文«李娃传»«莺莺传»
第3期
王文强 英国汉学家阿瑟 韦利的中国古代小说译介研究

晚清“小说界革命”中的理论探索

晚清“小说界革命”中的理论探索

晚清“小说界革命”中的理论探索
李翠雯
【期刊名称】《学术问题研究》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小说界革命''是梁启超在1902年所撰写的《论小说与群治关系》当中正式提出的。

这篇文章以梁启超惯有的热情、雄辩的气势写就,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李翠雯
【作者单位】[1]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论"小说界革命"与晚清小说的兴盛 [J], 袁进
2.康有为“新学”与晚清“小说界革命”——兼及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J], 姜荣刚
3.晚清报载小说广告和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J], 张天星
4.晚清“小说界革命”语境下的法国大革命 [J], 胡闽苏;
5.理论倡导与译介实践——严复与晚清“小说界革命”新探 [J], 姚春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小说广告研究
【摘要】:晚清时期报刊上的小说广告,是反映晚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版、销售、阅读等状况的珍贵史料,对晚清文学研究尤其是小说研究意义重大。

作为文学活动的参与者,小说广告是小说及其作者、读者、书局之间不可缺少的媒介,它参与了小说从创作、出版、印刷、销售、阅读的各个环节,对晚清小说的发展至关重要。

晚清报刊上的小说广告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内容丰富。

通过对小说广告的考察,我们能够看到晚清小说最真实的存在状态。

近年来,导师陈大康教授带领弟子们拍摄、整理了全国各大图书馆、以及港台、美国部分图书馆馆藏的大量晚清报刊小说资料。

论文意在通过对五家晚清主要报刊小说广告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进而对晚清小说的创作、出版、印刷、销售和传播等环节进行几个专题性的考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晚清小说广告的状态;晚清广告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晚清广告对小说营销、传播的影响,晚清广告在作者小说与读者间的媒介作用。

论文研究的范围是我们业已整理出来的晚清五大主要报刊《申报》、《新闻报》、《中外日报》、《神州日报》、《时报》上的小说广告,以及《世界繁华报》、《游戏报》等代表性小报上的小说广告。

论文共分四章。

绪论部分简述广告在近代小说研究中的价值,本论题的意义,前人研究状况综述,以及论文借鉴广告传播学内容分析法,以晚清五大报刊小说广告文本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中心,以材料为依据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框架。

论文第一章简述晚清时期报刊广告的内容和风格、类
别和形式、版式和刊例、广告理论等,其次对晚清报刊小说广告的形式、种类、风格,特别是对晚清小说广告的内容,分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说明。

论文第二章对晚清小说广告中最重要的营销广告进行了探讨。

在晚清五大报刊小说广告中,数量最多的是小说营销广告。

大量的小说营销广告向我们揭示了晚清时期小说销售网络逐步扩大的过程;也向我们展示了晚清时期小说市场上出现的减价出售、同业批发、按月缴银,发行预约券、小说租赁等主要销售方式;以及节庆促销、免费赠阅、小说买赠活动等促销形式。

论文第三章主要探讨晚清广告与小说创作及创作理论的关系。

小说稿酬制度的建立,是晚清小说作家走向职业化、小说创作市场逐步完善的表现之一,这一过程,在当时的报刊广告中得到了较完整的体现;另外,晚清报刊刊载了大量的搜书征文广告,这些征文广告,不仅反映了晚清小说观念的演变过程,也曾影响晚清小说的创作实践。

论文以早期申报馆的搜书征文广告为中心探讨了报刊搜书征文广告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对晚清小说广告中所涉翻译小说、侦探小说、短篇小说以及小说分类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尝试在此基础上探讨小说广告之于晚清小说理论建构的意义。

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小说广告作为小说作者、书局以及读者媒介的特征和意义。

在晚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中,读者之阅读,作者之创作,报馆书局之印刷及刊行,乃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这个整体的运作过程中,读者是核心,作者的创作及书局的印刷刊行都以此为中心,在小说市场中进行。

本章分别以《世界繁华报》之《官场现形记》广告、《申报》上的插图本小说广告、以及晚清各报上的《月月小说》广告
为中心,通过三个专题对晚清时期小说作者、书局和读者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总之,论文以问题为中心,以五大晚清报刊小说广告材料为依据,尽量把业已有所思考的几个主题,纳入到小说创作、出版、销售和传播这几个环节中。

但是有些部分思考还很粗浅,整篇论文的系统并不是很平衡,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晚清小说报刊广告营销传播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7.42
【目录】:论文摘要6-8ABSTRACT8-11目录11-13图表目录13-15绪论15-29第一节研究对象和范围15-18第二节晚清小说广告研究现状18-26第三节本文的理论框架和特点26-29第一章晚清报刊小说广告的状态29-79第一节晚清报刊广告的内容、分类、体例及理论发展29-35第二节1872-1894年间的报刊小说广告35-50第三节1895-1902年间的报刊小说广告50-59第四节1903-1911年间的报刊小说广告59-79第二章小说广告与晚清小说的营销79-129第一节报刊小说广告与晚清小说的营销模式79-102第二节小说广告与晚清小说市场的有序化进程102-129第三章小说广告与晚清小说的创作129-168第一节
小说广告与晚清小说稿酬制度的建立129-139第二节报刊搜书、征文广告对晚清小说创作的影响#125——以早期申报馆的搜书征文广告为中心139-151第三节小说广告对晚清小说理论的表达与传播151-168第四章小说广告与晚清小说的读者168-209第一节从小说广告看晚清小说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以晚清报刊《官场现形记》广告为中心的探讨168-180第二节小说广告中的”插图”主题与晚清小说的读者群180-195第三节晚清小说期刊的广告叙述与编读关系——以晚清报刊之《月月小说》广告为中心的探讨195-209结语209-219附录219-243附录1晚清报刊所载《官场现形记》广告219-227附录2晚清报刊所载《月月小说》广告227-235附录3晚清报刊中的搜书和征文广告235-242附录4晚清报刊广告论述篇目242-243参考文献243-249后记249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