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毕业论文样版
西南石油大学论文格式 模板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及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 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 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 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南石油大学。
档次
1
2
3
4
5
6
密度 (g/cm3)
<0.890 0.890~0.905 0.905~0.920 0.920~0.945 0.945~0.960 >0.96
稠油具有密度大、粘度大、流动性能差等油品特性,含伴生气稠油
在计量分离器中油气分离效果差,流经质量流量计的原油含气量大,超
过了质量流量计对被测介质含气量的标准要求(被测介质含气量
出口含水和水出口含油不超标。另外,多台游离水脱除器的出油汇到一 条汇管上,要求在汇管上安装压力检测仪表,适时检测汇管压力的变 化,并通过控制安装在汇管上的调节阀开度调整汇管压力稳定在 0.2~0.35MPa,同时还要实现当压力超高时,快速泄压连锁保护功能。 游离水脱除器的放水汇到一条汇管上,靠自压进入污水沉降罐[12][13]。
扉页示例(英文)注:此页博士生用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此处为论文题目的外文译文、全部 大写、字体用Times New Roman2号
字)
(以下各项居中列) Candidate: Speciality: Supervisor: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手册使用说明一、封面填写按照学校设计的固定格式填写。
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和日期等用“三号仿宋体”填写。
用B5纸单面打印,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2厘米。
二、内容及填写1.内容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记录、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评阅教师评语、答辩记录表、答辩小组评语,均采用学校统一标准表格。
2.“目录”中的内容选用“宋体小四号”,行间距设置为1.25倍行距。
右侧要注明页码(不加括号),采用两端分散对齐方式。
3.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记录、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等内容可以用黑蓝墨水笔或碳素笔填写,也可以打印。
如果打印,一律用B5纸单面打印,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2厘米。
任务书、开题报告中的题目、一级标题选用“黑体小四号”,其它内容选用“宋体小四号”,行间距设置为1.25倍行距。
不同项目表格之间采用分页符分开,不能出现在同一页中。
篇幅大小可以根据内容多少进行调整,做到文稿连续,不出现大段空白。
4.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由学生填写(可以扩充页);5.从任务书第一页开始,页脚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页码位于页脚中间,采用“Times New Roman 五号字体”;三、装订与保存1.装订顺序为:封面→目录→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记录→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评阅教师评语→答辩记录表→答辩小组评语;2.本手册与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等有关材料由学院统一保存。
四、其他1.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等;2.本手册作为校、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检查的重要依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手册学生姓名: 学 号:专业班级:石油工程2003-1班 指导教师:开始日期:2007年04月09日 完成日期:2007年06月20日目录任务书………………………………………………………………………页码开题报告……………………………………………………………………页码指导记录……………………………………………………………………页码中期检查表…………………………………………………………………页码指导教师评语………………………………………………………………页码评阅教师评语………………………………………………………………页码答辩记录表…………………………………………………………………页码答辩小组评语………………………………………………………………页码成绩汇总表…………………………………………………………………页码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生(签名):指导教师(签名):系主任(签名):年月日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学生(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年月日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语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小组评语注:总成绩中平时表现占20%、毕业论文占40%(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分各占20%)、论文答辩占40%。
创新型人才培养下石油工程论文.

创新型人才培养下石油工程论文2019-05-30一、培养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意义目前,我国的工业界对人才的需求更多,不仅需要人才具有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需要人才具备多种多样的技能。
我国在开展石油工程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协助以更好的进行开采工作,但是国家开采石油的难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加大,随着开采难度的加大,也需要技术人员采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加以实现,而创新型人才可以通过石油开采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开采方法以更好地开展石油开采工作。
二、中国高校石油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师资队伍不够强大我国目前很多石油高校的教师都是非师范类的教师,他们很多是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生,由于他们长时间接触理论知识而缺少实践,所以多数教师会缺乏实践经验。
对于石油高校培养石油工程的人才,应该更加注重实践的作用,然而教师大都是因为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实践的作用,培养学生时更加注重对其理论知识的教育。
教学模式不够多样目前为止,我国石油高校的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其采用传统模式教学在新时代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课堂上注重传授知识点而忽视了实训的.重要性;实验课程内容过于简化,没有系统性;授课时不注重对教学课程的精选,严重缺乏逻辑性和结构性等教学弊端逐渐显现,给教师的传统模式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而学生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学生实践不够完善石油高校学生的实践往往是局限于在校园的实验室完成,而实践也是单纯的对知识理论的验证,这就忽视了学生实践的真正含义。
而如果将学生带到石油企业中去亲身体验石油的生产过程,有许多企业不愿意提供见习或实习的场所,因此也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实践的机会。
三、培养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完善和优化对学生的培养首先,将企业员工的部分岗前培训内容引入课堂。
我国许多石油高校的课堂里,都是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重要的知识点等内容,而只是凭借课本对学生进行授课,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步入社会的实际应用需求。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译文范例

一种基于反馈的预测井筒稳态温度的反传热方法Gilberto Espinosa-Paredes,Erick G. Espinosa-Martínez摘要本文阐述了一个以反馈为基础,通过测量井筒温度预测稳态地层温度,进而解决反传热问题的方法。
反馈功能利用了在停产过程中实际温度与预测温度之间的差值。
由于稳定地层温度代表了井筒中最初的的情况,而井筒的测量温度代表了在构成和井筒系统中偏微分方程控制过程的一个特解,因此,通过这种方法反传热问题得到了解决。
本文通过两个实例验证上述方法:(a)墨西哥湾沿海区域的油井FE-1227和(b)塞罗普列托的地热田井CP-0512。
关键词:反传热问题;钻井;停产;稳态温度;地热井;油井1引言稳定地层温度也被称为静态地层温度,它是钻井和形成热干扰之前的一般温度。
稳定地层温度知识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许多领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碳氢化合物采收率和钻井完成的估算的油藏工程,还有地下水和含水土层潜力的记录成果的研究[1-4](水泥套管,水平井完井设计,流体,断裂评估),结构的导热系数的评估[5-7],区域的超压探测[8],对能源矿产的探测(石油和煤)[3],古气候学[9],和地球的进化论的研究[10],等等。
尽管在钻井过程中稳态地层温度被破坏,但是可以通过钻井中断、循环停止和井中恢复热平衡后获得的信息而被计算出来。
井筒中稳定地层温度可以从温度记录[11]、经验公式[12]或者流体包裹体的分析[13]中推测出来,也可由对钻井温度记录进行数字模拟得到。
数字模拟需要比如钻井液成分、进口流体温度、流体流通率、循环损失、井筒的几何特性、地温梯度(数字模拟的最初条件)和热物理性质等信息。
钻井是一个加热和冷却交替的瞬态过程。
在钻井过程中,未知的地层温度被破坏。
因此,已知直接测得量的反传热问题决定了稳定地层温度,比如记录的温度或常规物理测井时井底温度。
这是一个典型的逆向问题,即从终温预算出初始温度。
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格式

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及各种能力的综合应用与升华,是对各专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为保证我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1、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应层次分明,数据详实,文字简练,推理有据,立论严谨。
内容一般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几部分。
装订次序为:1、封面2、任务书3、中文摘要4、外文摘要5、目录6、正文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
1.1封面采用教务处下发的统一封面,填写论文题目上、专业、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等内容。
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设计(论文)的研究内容。
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1.2任务书任务书由指导教师逐项填写,经系主任签字后发给学生。
1.3摘要与关键词摘要是学术论文内容的简短叙述,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论文的主要信息。
摘要内容应概括研究题目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获得的主要结论。
中文摘要约300字左右,要求中、英文摘要内容一致,文字精练。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
关键词一般列出3-5个,按词条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要求相同。
1.4目录目录作为论文的提纲,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目录应独立成页,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要求编排到第2级题目)。
1.5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写作内容可因题目的性质不同而变化,一般可包括概述或前言、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1.5.1概述(或前言)概述一般作为第1章。
应说明选题的目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若采用前言说明选题的目的、背景和意义等项时,可不必编写章号)。
文管类论文的概述(或前言)是毕业论文的开头部分,一般包括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以及提出问题。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模板

联合站集输系统包括沉降脱水系统和电脱水系统两大部分。虽然工艺比较简单,但是由于系统的可测信息少、变量耦合严重、干扰作用频繁等原因,造成系统可控制性差,实现自动化的难度大。为了更深刻地从控制角度加以分析,将工艺流程图简化为如下系统框图。
不难看出,联合站油水分离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工业系统,具有非线性、时变、强耦合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80万吨卸油站输油泵工频运行,频繁启停,运行不稳定,泵入集输系统的输油量不稳定,影响整个集输系统生产过程控制。
第2章
2.1
2.1.1
油田联合站是原油生产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主要作用是接收各转油站来油,对油气水进行分离、净化、加热,将处理后合格的原油、净化污水、净化天然气向下一级油库输送。其中实现油水分离的系统称之为集输系统,它是联合站原油生产的重要过程,直接关系到成品原油的质量和污水回注的质量,关系到联合站的节能降耗,也决定着联合站生产过程的安全平稳运行及原油生产的经济效益。对联合站集输系统实现良好的自动控制,有利于联合站生产的平稳运行,保证原油质量,降低成本,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7]。
本油田原油分布广,密度位居0.87~1.005 g/cm 之间。一号联合站包含两套独立的集输处理系统,工艺条件满足120万吨集输站集中处理中质原油,150万吨集输站集中处理重质原油,分别生产出合格的中质原油和重质原油。原油销售时,中质原油和稠油根据不同密度范围分六档(具体分档标准见表1-1),各档价格不同,密度越低,价格越高。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为了提高销售利润,遵循效益最大化的管理思路,需要随时根据原油产量变化情况对处理合格的两种产品进行混配,使混配原油密度达到最有利的密度分档高限。这就需要设计新的混配流程来实现目标。
图3-1XXXXXXXXXXXXX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Word模板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成就之一,它的各阶段的理论发展及技术进步都与生产和社会实践需求密切相关。11世纪我国北宋时代发明的水运仪象台就体现了闭环控制的思想。到18世纪,近代工业采用了蒸汽机调速器。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逐步建立了以频域法为主的经典控制理论并在工业中获得成功应用,才开始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此后,经典控制理论继续发展并在工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空间技术发展的推动下,50年代又出现了以状态空间法为主的现代控制理论,并相继发展了若干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使本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更加丰富。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技术进入工程化、产品化阶段,显著加快了工业技术更新的步伐。在控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与控制相结合的研究变得更加活跃;由于对大系统的研究和控制学科向社会、经济系统的渗透,形成了系统工程学科。特别是近20年来,非线性及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向“控制科学与工程”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促进了本学科的迅速发展。本学科的应用已经遍及工业、农业、交通、环境、军事、生物、医学、经济、金融、人口和社会各个领域,从日常生活到社会经济无不体现本学科的作用。【正文内容样式】
中图分类号:XXxxx单位代码:10425
学号:Sxxxxxxx
控制
Research on Control Theory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学科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作者姓名:卢松林
指导教师:信控学院教授
二〇一五年五月
石油论文格式

石油论文格式【篇一:中国石油大学论文格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要求及写作格式一、基本要求1. 封面使用学院规定的统一格式(可以上网下载)。
“题目”要对论文的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准确,字数应在25字以内。
“年级专业”须写全称。
2. 摘要摘要内容包括:“摘要”字样,摘要正文,关键词。
必须在摘要的最下方另起一行,用显著的字符注明本文的关键词。
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设计(论文)所研究的内容、目的、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实验方法、主要成果和结论,应能反映整个内容的精华。
一般为300字左右。
关键词是为用户查找文献,从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揭示全文主题内容的一组词语或术语,应尽量采用词表中的规范词(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
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3. 目录毕业设计(论文)的章节编排格式:一级标题用“第1章”、“第2章” ??;二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在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加一个下圆点相隔,最末数字后不加标点。
例如:一级标题第1章二级标题 1.1三级标题 1.1.1标题层次要清晰,目录中标题与正文中标题要一致。
4.主体部分毕业设计(论文)主体内容在5000至8000字为宜,一般应包括:前言、正文、结论等部分。
论文主体分章节撰写,每章应另起一页。
①前言:一般作为第一章,是论文主体的开端。
应说明本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范围及要求达到的技术参数等;简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取得的成果。
②论文正文:是作者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它占全文的绝大部分。
论文主体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造性。
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标明出处,涉及到的计算数据要求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毕业论文样版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代远程教育 毕 业 设 计(论文) 低渗透油田压裂液返排规律研究 姓 名: 学 号:性 别: 专 业: 石油工程 批 次: 学习中心: 指导教师: 年 月摘 要 水力压裂是低渗透油气藏开发评价和增产增注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而油气井压后的压裂液返排又是水力压裂作业的重要环节。目前,对压裂液返排的控制,大多采用经验方法,没有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对压裂液的返排过程和压后井底压力的确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为压裂液返排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在以压裂液的滤失量计算的基础上,运用流体力学和数值模拟的相关理论以及物质平衡原理,针对返排期间裂缝闭合的过程,考虑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建立了压裂液返排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压裂液返排数学模型的数值解法。研究表明,为了减少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低渗透储层中的压裂井应采用停泵后立即返排的方式,使裂缝强制闭合。实测井口压降曲线与计算值的比较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裂缝闭合过程和压裂液返排过程。 最后,对返排的过程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研究,通过岩心实验,发现了返排过程中的一些特定规律。然后以滤失机理研究为基础,通过了建立裂缝壁面上的渗流模型,编制了返排参数预测程序,可通过对压裂返排效果的预测来指导压裂液返排作业。 关键词:水力压裂;裂缝闭合;压裂液返排;数学模型;井底压力目 录 第1章 绪论 压裂液返排规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压裂工艺是油、气藏增产和提高采收率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1-2]。随着水力压裂技术在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及其它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广泛使用,其在理论方法、工艺、设备及工具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水力压裂具有多学科性,它是与岩石力学(控制着裂缝几何形态)、流体力学(控制着液体流动与支撑剂的铺置和回流)以及化学(控制着施工的材料性能,如压裂液)密切地联系着的。由于这种多学科交叉的复杂性,人们对水力压裂工艺整个过程的研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些水力压裂的指导方法或控制程序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建立在现场工程师的经验之上。所以,结合这些学科的知识对指导水力压裂工艺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探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即可引导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出更合理的水力压裂工艺控制程序。 压裂是重要的油气井增产措施,而压裂液的返排是压裂施工中的一个主要的步骤。压裂液能否顺利、及时地排出对施工效果影响非常明显,特别是对于低渗低压地层,由于返排困难,残液可能造成地层再次伤害,影响增产效果。研究表明:施工结束后,为了防止残液长期滞留地层造成二次伤害,一般说来应将残液尽可能地快速排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常由于对地层客观认识不足,对工作液、添加剂选择不当,或施工工艺不合理,使返排率低,造成对储层的伤害。可见,返排在压裂、酸化工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不能及时排完、排净会给地层带来再次伤害,返排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措施效果。由于这一过程是在裂缝闭合期间进行的,因而,适当的返排程序通常是保持裂缝良好导流能力的关键所在,压后油气田的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裂缝导流能力。在压裂液返排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往往希望通过对返排流量的控制使支撑剂在产层区获得较好的铺置,继而使裂缝具有较高的导流能力。但是,由于对压后关井期间或返排过程中裂缝闭合情况、支撑剂运移情况、压裂液滤失及流体性质的变化情况不能很好地把握,所以对返排流量的控制经常显得无据可依。到目前为止,工程现场反馈了很多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对于油气层压力低的井,返排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而当油气层压力较高时,油气井产量大时,对于油井,过大的放喷速度会使支撑剂回流;对于气井,过大的放喷速度会产生气窜,使气体将残液分割在地层中不能排出,因此仍然存在排液速度控制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3-4]:一是没有选择合理的时机对支撑剂的运移进行控制,导致大量的支撑剂回流到井筒(吐砂),或在近井筒带破碎,从而使产层区的支撑剂很少或分布不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裂缝的导流能力,严重的会导致压裂施工的失败;二是返排流量控制不好,使回流的支撑剂冲出井口,刺坏放喷油嘴以及破坏其他设备。而且,往往发现这些问题时,施工基本完成,想进行挽救为时已晚。在低渗透储层中,一般都要进行大型水力压裂作业,压后返排出现的这些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存在这些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压裂液返排控制中经验成分过多,缺少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合理控制返排的目标出发,必须对压裂液返排过程的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裂缝的闭合过程,认识压裂液返排的规律。
目前关于压裂液返排规律研究存在的不足 综上所述,虽然在低渗油气藏压裂液返排规律研究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5-10]: (1)以往在压裂液返排工艺研究上,缺乏量化的操作流程,返排时的井口压力完全依赖经验。压裂液在储层中的返排过程类似于油(气)驱水过程,井口压力大小直接关系到油(气)驱水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梯度,会最终影响排驱效率。因此有必要建立井口不同返排压力与返排效果的关系,根据油藏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返排井口压力。 (2)以往建立的压裂液返排模型虽然在理论上对压裂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模型一般适合于中、高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没有考虑到低渗透油气藏的实际情况,忽略了低渗透油气藏中启动压力梯度对返排效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合于低渗透油气藏压裂液返排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指导压裂作业。 (3)影响返排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于不同油气藏,其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也不同,各影响因素(返排压差、渗透率、流体的黏度、界面张力、润湿性和孔隙度等)对返排效果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了解不同油气藏的主要因素,从而为现场压裂作业提供合适可行的方案。 油气藏压裂后压裂液返排过程中虽然是油、水相流动,但在压裂过程中,其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发生了变化,因此特别有必要建立残液返排的渗流模型,这样更有利于对返排率的预测和压裂后生产井的效果预测。 目前国内现场放喷排液基本上还处于靠经验操作的阶段,没有一套科学的排液理论来加以指导和量化,导致排液措施随意性大,往往对施工效果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又经常被忽视。因此,目前急需从机理上研究残液的返排过程,在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可量化操作的排液措施及排液参数,对于提高压裂施工成功率、提高施工效果和油气井产量是非常必要的。 第2章 低渗透油田特点及压裂液返排规律研究现状 国内外低渗透油田储量分布及特点 国外低渗透油田储量分布 世界上低渗透油田资源十分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各产油国基本上都有该类型的油田[11-13]。美国中部、南部、北部和东部,前苏联的前喀尔巴阡山、克拉斯诺达尔、乌拉尔—
伏尔加、西西伯利亚油区和加拿大西部的阿尔伯达省都有广泛的分布。近些年来,小而复杂的低渗透油田比例越来越大。例如,俄罗斯近年来在西西伯利亚地区新发现的低渗透、薄差层储量已占探明储量的50%以上。有的地区,低渗透油田连片分布,成为低渗油区。 1999年俄罗斯各油气区中难以开采的石油储量占剩余可采储量的40%以上。低渗透储层的储量达数百亿吨,其中,渗透率低于50×10-32μm的低渗透层储量约有150×108t,占
低渗透储量的90%以上,占俄罗斯可采储量的30%以上。其中60%在西西伯利亚。这些低渗透层大部分已投入开发。目前,全俄罗斯从低渗透储集层中采出的石油占全部采出量的20%左右。低渗透储集层中石油黏度在10mPa·s以下,其有效厚度多数在2~10m,埋藏深度大多为1200~1400m,采出程度不高。 1998年美国低渗透油气田可采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0%~15%。据北美172个低渗透油藏统计,渗透率一般在几个毫达西到几十个毫达西。其中,20~100×10-32μm的油田占
这些低渗透油藏总数的60%,20~1×10-32μm的占30%,少数低于1×10-32μm,约占5%。
国外低渗透油田的主要特点 从国外报道的情况看,对低渗透油田大体上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储层物性差,渗透率低。由于颗粒细、分选差、胶结物含量高,经压实和后生成岩作用使储层变得十分致密,渗透率一般小于2μm ,少数低于2μm (统计北美172个低
渗透砂岩油藏的数据)。
(2)储层孔隙度一般偏低,变化幅度大。大部分为7%~20%,个别高达28%。 (3)原始含水饱和度较高,原油物性较好。一般含水饱和度30%~40%,个别高达60%(美国东堪顿油田),原油比重多数小于,地层油黏度多数小于3mPa·s。 (4)油层砂泥交互,非均质性严重。由于沉积坏境不稳定,砂层的厚薄变化大,层间渗透率变化大,有的砂岩泥质含量高,地层水电阻率低,给油水层的划分带来很大困难。 (5)天然裂缝相对发育。由于岩性坚硬致密,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天然裂缝系统,一般受区域性地应力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对油田开发的效果影响较大,裂缝是油气渗透的通道,也是注水窜流的条件,且人工裂缝又多与天然裂缝的方向一致,因此,天然裂缝是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6)油层受岩性控制,水动力联系差,边底水驱动不明显,自然能量补给差,多数靠弹性和溶解气驱采油,油层产能递减快,一次采收率低,只能达到8%~12%,采用注水保持能量后,二次采收率可提高到25%~30%。 (7)由于渗透率低,孔隙度低,必须通过酸化压裂投产,才能获得经济价值或必须通过压裂增产,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8)由于孔隙结构复杂,喉道小,泥质含量高,以及各种水敏性矿物的存在,导致开采过程中易受伤害,损失产量可达30%~50%,因此,在整个采油工艺系列中,保护油层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国内低渗透油田储量分布 低渗透油田储量就占我国陆上已探明未动用总储量的60%以上。大庆外围油田均属这类油藏。就目前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期,原油的开采难度逐渐加大,勘探的形势是新近探明储量中低丰度、低渗透、低产能(俗称“三低”)储量占据的比例很大。 90年代以来在大庆、吉林、辽河、胜利、长庆等主要油田陆续发现了许多低渗透油藏。据统计,在近几年探明的未动用石油地质储量中,低渗透油层储量占58%以上,而在已经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中,低渗透油藏的石油地质储量所占比例高达60~70%,甚至更高。可见低渗透油藏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增储上产的主要资源基础。我国陆地低渗透油田广泛分布于全国20多个油区,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岩性地层中,物性参数相差很大。而且,在我国陆上原油探明储量中低渗透油田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目前探明储量约40×108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