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器官的功能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pt课件

2024/1/27
15
听觉现象与适应性调节
听觉现象
包括音调、响度、音色等感知特性。音调取决于声音的频率,响度取决于声音的振幅,音色则与声音 的波形和频谱结构有关。
适应性调节
听觉系统具有适应性调节能力,可以在不同声音环境下保持稳定的听觉感知。例如,在嘈杂环境中, 听觉系统可以通过提高信噪比、选择性注意等方式来优化听觉效果。此外,听觉系统还可以通过学习 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来提高对特定声音的识别能力。
13
外耳、中耳和内耳结构特点
外耳
内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 声音并导向鼓膜。
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等结构,是 听觉和平衡觉的感受器所在部位,其 中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将声音转 换为神经信号。
中耳
由鼓膜、听小骨、鼓室和咽鼓管等结 构组成,主要功能是传导声音,将外 耳收集的声音通过鼓膜和听小骨链传 导至内耳。
术的创新与发展。
2024/1/27
30
当前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
感觉障碍与疾病研究
随着生物学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感 觉器官功能生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胞 与分子层面,揭示更为精细的感觉机制。
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感觉障碍与疾病的关 系,探索感觉器官功能异常对生活质量的 影响,以及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11
视觉现象与适应性调节
2024/1/27
视觉现象
包括明适应、暗适应、色觉等现象, 这些现象是视觉系统在特定环境下产 生的适应性反应。
适应性调节
视觉系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调节能力 ,如瞳孔大小的调节、晶状体曲率的 调节等,以应对不同光线条件下的视 觉需求。
12
03 听觉系统功能生理学
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皮下组织:由脂肪细胞和疏松结缔组 织组成,具有保温、缓冲和储存能量 的作用。
皮肤附属器官:包括毛发、汗腺、皮 脂腺和指(趾)甲等,具有调节体温、 排泄废物和美容等功能。
触觉的形成过程
触觉感受器接收刺 激
神经信号传递到大 脑皮层
大脑对刺激进行解 释和识别
产生触觉感知和反 应
触觉的功能
感知温度
感知压力
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进入眼睛,通过角膜和晶状体折射,聚焦在视网膜上 视神经将光线转化为神经脉冲,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 大脑皮层对神经脉冲进行解析,形成视觉感知 双眼视觉使得我们能够感知深度和距离
识别物体
视觉的功能
感知色彩
判断距离和深 度
形成立体视觉
0
0
0
0
1
2
3
4
视觉的异常表现
出反应
情感体验:嗅觉与情感紧 密相关,某些气味可以引 发特定的情感反应和记忆
嗅觉的异常表现
嗅觉减退:无法闻到气味 或嗅觉灵敏度降低
嗅觉丧失:完全丧失嗅觉 功能
嗅觉过敏:对某些气味过 度敏感,感觉不适或疼痛
嗅觉倒错:将某些气味感 知为与实际不同的气味
味觉器官
舌头的结构
味觉的形成过程
味觉信号传递:通过神经纤 维将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
近视:看远处物 体模糊不清,看
近处物体正常
远视:看近处物 体模糊不清,看
远处物体正常
散光:视物模糊, 出现重影,容易 视疲劳
弱视:视力低下, 影响日常生活和 学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听觉器官
耳朵的结构
01
外耳:包括耳 廓和外耳道, 主要功能是收
人类的感觉器官及其功能

人类的感觉器官及其功能人类是一种高度进化的生物,拥有复杂而精细的感觉系统,通过感觉器官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
感觉器官是人类感知世界的窗口,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逐一介绍人类的感觉器官及其功能。
一、视觉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通过眼睛感知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将外界的图像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眼睛是视觉的感觉器官,包括角膜、晶状体、虹膜、视网膜等组织。
角膜和晶状体负责对光线进行聚焦,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视网膜则包含感光细胞,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视觉能力使人类能够感知物体的形状、颜色、运动等信息,是人类交流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二、听觉听觉是人类感知声音的能力,通过耳朵感知声波的振动,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耳朵是听觉的感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负责接收声音,中耳将声音通过鼓膜和听小骨传递给内耳,内耳则包含听觉感受器官——耳蜗,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听觉能力使人类能够感知声音的音调、音量、方向等信息,是人类交流和感知环境的重要手段。
三、嗅觉嗅觉是人类感知气味的能力,通过鼻子感知气味分子的化学信号,将气味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鼻子是嗅觉的感觉器官,内部覆盖有嗅觉感受器官——嗅上皮。
嗅上皮中的嗅觉感受细胞能够感知气味分子,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嗅觉能力使人类能够感知食物的味道、危险的气味等信息,对于生存和社交具有重要意义。
四、味觉味觉是人类感知食物味道的能力,通过舌头感知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将味道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舌头是味觉的感觉器官,舌面上覆盖有味蕾。
味蕾中的味觉感受细胞能够感知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味觉能力使人类能够感知食物的甜、酸、苦、咸等味道,对于选择食物和享受美食具有重要作用。
五、触觉触觉是人类感知物体接触的能力,通过皮肤感知物体的压力、温度、疼痛等刺激,将触觉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皮肤是触觉的感觉器官,包括表皮和真皮。
2024年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

2024年生理学第7版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理学》2024年第7版,第四章“感觉器官的功能”,具体包括第1012节,详细内容为:视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听觉器官的生理机制以及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3. 能够分析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视觉、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结构模型、耳朵结构模型、PPT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听觉测试仪、视觉测试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感觉器官功能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3. 理论讲解:a. 视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b. 听觉器官的生理机制c.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基本原理4.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眼球、耳朵结构模型b. 学生进行听觉、视觉测试,分析测试结果5. 例题讲解:讲解与感觉器官功能相关的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功能a. 视觉器官b. 听觉器官c.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2. 结构与功能3. 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视觉、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b. 分析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原理。
c.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视觉器官:眼球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功能为接收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b. 听觉器官:耳朵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功能为接收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c.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分别通过嗅觉细胞、味蕾和皮肤感受器接收气味、味道和触觉等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感觉器官对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性

科学用眼:遵循“20-20-20”法则,每隔20分钟看20英尺(约6米)远的物体,持续 20秒。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害物质:如紫外线、噪音、化学物质等,以减少对感觉器官的损伤。
促进社交互动
感知他人情绪:通过观察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感觉器官帮助我们感知他人的情绪,从而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交情境。
语言交流:听觉是语言交流的关键,通过听觉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话语,与他人进行有效的 沟通。
非语言交流:感觉器官也参与非语言交流,如触摸、眼神接触等,这些都能促进人与人之间 的亲密感和信任。
提高生活质量:感觉器官使我们能够享受美好的事物,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 感。
感觉器官在人类 生活中的应用
视觉在信息获取中的作用
获取外部信息:通过视觉,人类能够获取大量的外部信息,如色彩、形状、 运动等。
社交交流:视觉在人类社交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眼神交流、面部表情 等。
导航和定位:视觉能够帮助人类识别周围环境,进行定位和导航。
学习和认知:视觉在人类学习和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阅读、观 察和记忆等。
听觉在沟通交流中的作用
听音乐:通过听 觉感受音乐的旋 律和节奏,放松 心情、陶冶情操
听讲座:通过听 觉获取知识,提 高自身素质和认 知水平
听电话:通过听 觉与他人进行远 程沟通交流,传 递信息、增进感 情
听广播:通过听 觉了解新闻资讯、 娱乐节目等,拓 宽视野、增长见 识
视觉识别: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图像和物体,提高人工智能的感知能力 听觉识别: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和智能语音助手等功能 触觉反馈:利用机器人技术模拟触觉感受,实现人机交互和远程操控等功能 嗅觉检测:利用电子鼻技术检测气体和气味,应用于环境监测、安全检测等领域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十章“人体的感觉器官”,详细内容涉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重点解析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以及嗅觉、味觉和触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各种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视觉、听觉的形成过程及其功能;嗅觉、味觉和触觉的作用。
难点:视觉、听觉的形成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眼球结构模型、耳朵结构模型、幻灯片、味道瓶等。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嗅觉瓶、触觉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感觉器官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视觉、听觉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了解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功能。
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例题,分析视觉、听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分发触觉板、嗅觉瓶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感觉器官。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分类及功能视觉:眼球结构,形成过程听觉:耳朵结构,形成过程嗅觉、味觉、触觉:作用与功能2. 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举例说明嗅觉、味觉和触觉在生活中的应用。
(3)谈谈如何保护感觉器官。
答案:(1)视觉:光线经过眼球各部分,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听觉: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感觉器官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感觉器官的研究进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生理学》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感觉器官的功能”。
详细内容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大感官的功能、结构基础和作用机制。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五大感觉器官的功能、结构基础和作用机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人体生理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大感觉器官的功能、结构基础和作用机制。
难点:感觉器官的作用机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挂图、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感觉器官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五大感觉器官,引导学生了解其功能、结构基础。
3. 例题讲解:讲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作用机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感觉器官的作用过程。
7.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功能2. 内容:视觉:结构基础、作用机制听觉:结构基础、作用机制嗅觉:结构基础、作用机制味觉:结构基础、作用机制触觉:结构基础、作用机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作用机制。
分析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感觉器官的发育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生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
4.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
5. 作业设计的题目及答案。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案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八章“感觉器官与感觉”,涉及第一、二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及其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基本原理和生理机制;感觉信息的处理和传递。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及其功能,掌握各感觉器官的基本原理和生理机制。
2. 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感觉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功能及其基本原理和生理机制。
难点:各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以及对感觉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的解剖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嗅觉瓶、味觉试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关于感觉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感觉器官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功能,让学生了解各感觉器官的基本原理和生理机制。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讲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生理机制。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感觉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和功能2.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生理机制3. 感觉现象的解释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盲人走路时,要用手杖敲击地面?(2)为什么在黑暗中,我们无法分辨颜色?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感觉器官的理解程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包括: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界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界定教学重点是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功能及其基本原理和生理机制,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在于理解各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感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A型题1.对感受器不正确的是A.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B.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和装置C.都是由游离的神经末梢构成D.各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方式E.都有适应现象2.关于适宜刺激,错误的是A.感受器不只对适宜刺激产生反应B.适宜刺激阈值最大C.适宜刺激阈值最小D.痛感受器没有明显的适宜刺激E.非适宜刺激阈值较大3.关于感受器电位的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电紧张扩布B.可发生时间总和C.全或无特性D.可发生空间总和E.其大小与刺激强度无关4.感受器对外界刺激的“质”的编码是通过A.动作电位的波形B.动作电位的频率C.动作电位的幅度D.专用线路传入途径E.感受器电位的幅度5.感受器对外界刺激的量的编码是通过A.改变动作电位的幅度B.改变动作电位的潜伏期C.改变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D.改变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E.改变动作电位的波形6.属于快适应感受器的是A.触觉感受器B.痛觉感受器C.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D.肌梭长度感受器E.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7.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不正确的论述是A.感受器具有换能作用B.感受器除对适宜刺激外不会发生反应C.感受器对刺激能产生适应现象D.感受器的敏感性可受中枢调制E.受到刺激时可产生感受器电位8.关于感受器适应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仍在持续,但传入冲动频率下降B.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特征之一C.适应是感受器的疲劳现象D.快适应感受器有利于接受新的刺激E.慢适应感受器可对机体功能进行持续监测9.感受器的适应现象表现在持续刺激条件下A.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变慢B.动作电位幅度变小C.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变慢,幅度变小D.动作电位潜伏期延长E.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变快10.眼的下列结构中,折光最强的是A.角膜B.房水C.晶状体D.玻璃体E.脉络膜11.眼的折光系统中,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角膜B.房水C.晶状体D.玻璃体E.脉络膜12.正常眼由远看近时,其主要变化为A.晶状体前凸,折光能力降低B.晶状体前凸,折光能力增高C.瞳孔由小变大D.瞳孔大小不变E.两眼会聚使物象落在盲点上13.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A.中脑B.延髓C.外侧膝状体D.内侧膝状体E.枕叶皮质14.当支配睫状肌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A.晶状体曲度增大B.角膜曲度减少C.晶状体曲度减少D.瞳孔缩小E.角膜曲度增大15.根据简化眼的参数,后主焦点在节点后15mm处,节点位于角膜表面后方5mm,试计算眼前9m处0.3m高的物体在视网膜形成的像为多大A.0.2mmB.0.5mmC.1mmD.2mmE.3mm16.通常将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的最远距离称为A.远点B.近点C.焦点D.节点E.后主焦点17.看近物时视调节的意义不包括A.增强折光能力B.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C.减少进入眼的光量D.使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对称部位E.增加视野18.近视眼与正视眼相比,前者的A.近点变远,远点变近B.近点和远点都变近C.近点和远点都变远D.近点变远,远点不变E.近点变近,远点变远19.关于老视眼的叙述,错误的是A.静息不调节时折光能力正常B.看近物时调节能力减弱C.看远物时与正常眼无异D.是由于睫状肌收缩乏力引起E.是由于晶状体的弹性降低所致20.下列关于简化眼的错误叙述是A.设定眼球由一个前后径为20mm的单球面折光体组成B.入眼光线只在球形界面折射1次C.折射率为1.333D.节点至视网膜的距离为5mmE.利用此模型可大致计算出不同大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小21.眼球前后径正常的人,眼的近点愈近,说明其A.角膜愈呈球形B.晶状体弹性愈好C.缩瞳能力愈强D.双眼球会聚能力愈强E.对光反射能力愈强22.视远物时需要调节的眼是A.近视眼B.远视眼C.散光眼D.正视眼E.老视眼23.近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眼球的A.前后径过短,物像在视网膜之前B.前后径过短,物像在视网膜之后C.前后径过长,物像在视网膜之前D.前后径过长,物像在视网膜之后E.晶状体折光能力过弱24.关于远视眼,正确的是A.眼球前后径过长B.眼的折光能力过强C.近点变小D.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E.用凸透镜校正25.视网膜中央凹的视敏度最高,其原因是A.视杆细胞多,单线联系B.视杆细胞多,聚合联系C.全是视锥细胞,且成单线联系D.全是视锥细胞,且成聚合联系E.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均匀分布,且单线联系26.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A.视紫红质B.视黄醛C.视紫蓝质D.使紫绿质E.视蛋白27.视网膜的感光细胞为A.色素上皮细胞B.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E.水平细胞28.关于视锥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边部B.在视网膜上分布与视杆细胞均等C.对光敏感度高D.中央凹处分布密集E.不能分辨颜色29.各色感光色素本质上的区别在于A.生色基团的成分B.视黄醛的结构C.视黄醛与视蛋白的结合方式D.视蛋白的结构E.生色基团的大小30.视网膜上只有视锥细胞而无视杆细胞分布的区域是A.视网膜中心部位B.视神经乳突处C.中央凹D.视网膜周边部分E.在100~200处31.下列关于视网膜上两种感光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的周边部,而视锥细胞分布于中心部B.视杆细胞对光敏感度较视锥细胞低C.视杆细胞不能分辨颜色,而视锥细胞能分辨颜色D.视杆细胞对被视物结构的分辨能力较视锥细胞低E.视杆细胞传入通路的会聚程度较视锥细胞高32.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是一种A.去极化慢电位B.超极化慢电位C.先去极化后超极化D.锋电位E.兴奋性突出后电位33.在视网膜中,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是A.色素细胞B.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C.双极细胞D.水平细胞E.神经节细胞34.视锥系统的特点是A.对暗光不敏感,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高B.对暗光敏感,不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高C.对暗光敏感,不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不高D.对暗光敏感,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高E.对亮光敏感,不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不高35.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正确的是A.光线作用包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使其打开B.通过视紫红质,G蛋白和磷酸二酯酶系统使胞内cGMP分解C.cGMP在胞内减少,使膜上化学门控钠离子通道开放D.细胞形成去极化慢电位E.细胞形成去极化快电位36.关于视紫红质的不正确叙述是A.视杆细胞的的感光色素B.强光下大多处于分解状态C.光愈暗,被分解的愈少D.维生素A参与视紫质的合成E.光照时首先是视蛋白分子构型改变二导致视黄醛分子构型改变37.夜盲症发生的原因是A.视蛋白合成障碍B.维生素A过多C.视紫红质过多D.视紫红质合成不足E.视黄醛过多38.关于暗适应的正确描述是A.一般在1min左右可完成B.中央视觉处于外周视觉C.视觉阈值升高D.主要是视紫红质分解增加所致E.视觉功能主要由视锥细胞完成39.关于明适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在7min左右完成B.视觉功能主要由视锥细胞完成C.适应过程中的耀眼光感主要是由于视紫红质迅速合成形成D.感光细胞对光敏感度增加E.视敏度下降40.按照视觉的三原色学说,三种视锥细胞特别敏感的颜色是A.红,绿,蓝B.红,黄,蓝C.红,白,紫D.红,黄,黑E.黑,白,蓝41.视野范围最大的颜色是A.红色B.绿色C.黄色D.蓝色E.白色42.关于正常视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白色视野最大B.绿色视野最大C.颞侧视野较大D.鼻侧视野较大E.下侧视野较大43.双眼视觉不涉及的功能是A.产生立体视觉B.扩大视野C.弥补视野中的盲点D.增强对物体距离判断的准确性E.增强辨色能力44.散光发生的原因是A.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小B.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大C.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D.眼球前后径过长E.眼球前后径过短45.关于视力,错误的是A.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B.中央凹处视力最好C.视力为1.0时,眼分辨视角为1度D.视锥细胞较视杆细胞好E.视角为1分度时,视网膜像大为4~5μm46.关于瞳孔反射,错误的是A.中枢在大脑皮层B.是互感性C.可用于判定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D.麻醉昏迷时消失E.是双侧性的47.正常人耳能感受的震动频率范围是A.0~20HzB.20~20000HzC.30000~40000HzD.40~200HzE.20000~30000Hz48.人耳最敏感的震动频率为A.16~100HzB.100~300HzC.1000~3000HzD.3000~9000HzE.9000~12000Hz49.声音传向内耳的途径是A.外耳鼓膜听小骨圆窗内耳B.外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内耳C.颅骨耳蜗内淋巴D.外耳鼓膜卵圆窗圆窗内耳E.外耳鼓膜听小骨圆窗内耳50.听阈是指刚能引起听觉的A.最小振动频率B.最大振动频率C.某一频率的最小振动强度D.某一频率的最大振动强度E.任何频率生物最大振动强度51.振动由鼓膜经听骨链传向卵圆窗时A.幅度增大,压强增大B.幅度减小,压强减小C.幅度增大,压强减小D.幅度减小,压强增大E.幅度不变,压强增大52.中耳传导声波的重要结构是A.咽鼓管和鼓膜B.咽鼓管和听小骨C.鼓膜和听小骨D.鼓膜和鼓室E.鼓膜和听小骨53.平衡鼓室内压和大气压的结构为A.咽鼓管B.蜗管C.蜗孔D.圆窗E.卵圆窗54.飞机上升和下降时,嘱乘客吞咽动作其发生意义在于A.调节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B.调节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C.调节卵圆窗内外的压力平衡D.调节鼓室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平衡E.调节中耳与内耳间压力平衡55.科蒂氏器位于A.前庭膜B.卵圆窗膜C.鼓膜D.基底膜E.卵圆窗56.听骨链破坏可导致A.感音性耳聋B.传音性耳聋C.中枢性耳聋D.高频听力受损E.低频听力受损57.鼓膜破裂后A.气传导增强B.骨传导减弱C.气传导和骨传导均减弱D.气传导和骨传导均增强E.骨传导增强58.关于鼓膜,错误的是A.是一纤维性薄膜B.与声波振动同始同终C.有锤骨柄附着,呈漏斗形D.声强增大时,紧张度减少E.咽鼓管阻塞时易内陷59.对于行波学说,不正确的是A.不同频率的振动均可引起基底膜的形波传播B.振动频率愈低,最大形波振幅越靠近基底膜顶部C.振动频率愈高,最大形波振幅越靠近基底膜底D.形波在基底膜上有一个振幅最大的部位E.频率高的声音最大形波振幅发生在蜗孔附近的窝顶部60.耳蜗底部受损时,出现听力障碍主要A.高频听力B.低频听力C.中频听力D.中,底频听力E.高,中频听力61.关于耳蜗微音器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A.潜伏期极短B.没有不应期C.对缺氧相对不敏感D.是毛细胞感受器电位的复合电位E.与声音振动频率不一致62.耳蜗对声音强度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通过基底膜振动的振幅B.通过基底膜毛细胞被兴奋的数目C.通过传输动作电位的神经纤维数目D.通过单一纤维上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E.通过单一纤维上动作电位的幅度63.感受机体旋转变速运动的是A.柯蒂氏器B.壶腹嵴C.囊斑D.腱器官E.肌梭64.半规管的适宜刺激是A.身体旋转运动B.直线匀速运动C.角匀速运动D.头部和躯干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E.正负角加速度运动65.下列结构中不属前庭器官的是A.前庭阶B.椭圆囊C.球囊D.半规管E.壶腹嵴66.前庭毛细胞的静纤毛方向偏曲时,毛细胞将A.去极化B.复极化C.超极化D.膜电位消失E.动作电位形成67.头部绕垂直轴开始向右旋转时,眼球震颤的快相指向A.右侧B.左侧C.先右后左D.先左后右E.无震颤68.观察旋转后眼震颤的反应可判断A.眼球运动功能B.前庭功能C.听觉功能D.小脑功能E.内耳功能69.感光色素集中在感光细胞的哪一部位A.外段B.终足C.内段D.胞体E.连接部70.内耳血管纹在下列那些方面起重要作用A.基底膜的营养B.产生外淋巴C.缓冲蜗管内压力的变化D.吸收内淋巴E.蜗管内正电位的产生和维持B型题A.肌梭B.腱器官C.游离神经末梢D.环层小体E.螺旋器1.触觉感受器是2.痛觉感受器一般是3.听觉感受器是4.感受肌肉张力变化的感受器是5.感受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是A.近视B.远视C.散光D.老视E.正视6.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而导致眼的折光能力异常的,称为7.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而导致眼的折光能力异常的,称为8.由于晶状体弹性减弱,视近物时调节能力下降,称为A.感音性耳聋B.传音性耳聋C.中枢性耳聋D.高频听力受损E.低频听力受损9.听骨链破坏可导致10.鼓膜穿孔可导致11.耳蜗病变可导致12.耳蜗底部病变可导致13.耳蜗顶部病变可导致A.凹透镜B.凸透镜C.柱面镜D.棱镜E.平面透镜14.近视眼应佩戴15.远视眼应佩戴16.散光眼应佩戴17.老视眼应佩戴A.中央凹B.视乳头C.视网膜中央D.视网膜周边E.黄斑18.只有视锥细胞处19.对弱光敏感20.盲点,无感光细胞A.超极化慢电位B.去极化慢电位C.动作电位D.既可产生超极化慢电位,也可产生去极化慢电位E.慢波电位21.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22.双极细胞和水平细胞23.节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