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与城市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
数值模拟城市微气候的前沿研究——以ENVI-met为例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3)4-0012-03DOI:10.16330/ki.1007-7359.2023.4.0040引言近年来,极端热应力事件频发,城市热岛效应、大气质量污染等城市问题损害人民健康,降低居民生活质量,其频率与严重程度随着全球变暖趋势不断增加。
研究城市微气候环境,对构建城市建筑形态、提出合理土地利用规划调整途径、提高人体舒适性已成为城市设计与人体舒适度研究的主流领域。
数值模拟指通过RAYMAN 、SOL⁃WEIG 、DUTE 等软件辅以场地模型模拟计算城市区域微气候情况的技术方法。
计算机数值模拟相较于传统的遥感、GIS 地表温度反演与实地气息数据观测法,能够弥补空间分辨率低,不全面、不精细,无针对性的缺点,同时减少离散点测量的人为因素影响。
而与传统的CFD 软件相比,ENVI-met 可模拟室外热环境,有较完整的植物模型,能够考虑植物对长短波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1]。
利用ENVI-met 软件模型可模拟工业发展、城市下垫面性质与局部气象条件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并已取得诸多研究成果。
因此,本研究拟对1998~2021年国内外利用ENVI-met 模拟城市微气候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对热环境效应的研究方法发展、研究技术和创造性成果进行了重点归纳探讨;通过纵横结合式的文献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城市微气候效应及绿地与其他城市要素综合效应的影响提供思想指导及路线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以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检索来源,对包含“ENVI-met ”“mi⁃croclimate ”或“micro-climate ”“cli⁃mate ”主题词的文献进行专业检索,设定发表时间截止到2021年7月。
通过对文献进行去重及初步筛选,共获得327篇期刊文献,时间跨度为1998年10月~2021年7月。
1.2研究方法CiteSpace 工具基于Java 开发,作为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软件[2],可对文献进行作者或机构合作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共被引分析及耦合分析。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气候是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其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
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
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
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
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
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按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 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
微气候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微气候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微气候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微气候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气候特征。
微气候的独特性对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微气候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并讨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微气候对城市建筑和建筑材料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微气候条件可能造成建筑物的能耗差异。
例如,在气候较热的地区,建筑物可能需要采取遮阳设施来减少夏季室内温度的上升。
而在寒冷的地区,保温材料的选择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以减少冬季的能耗。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根据微气候条件的不同,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益。
其次,微气候对城市绿地的布局和设计也有重要影响。
城市绿地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微气候条件下的绿地布局可以产生不同的生态效益。
例如,在气候较炎热的地区,应增加绿地面积和树木覆盖率,以提供遮荫和降温效果。
在气候较寒冷的地区,可以选择耐寒植物来增加绿地的观赏价值。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微气候条件,合理规划城市绿地,以提供最佳的生态环境。
此外,微气候对城市空气质量和健康也有直接影响。
城市污染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微气候条件会影响大气散射和空气流通情况,从而影响空气污染的扩散和净化。
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微气候条件,合理选择绿化植被和净化设施,以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微气候条件还会影响居民的健康状况。
例如,在气候潮湿的地区,容易滋生蚊虫和病菌,从而增加了传染病的风险。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微气候条件和居民的健康需求,以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最后,微气候对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流量也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微气候条件会影响交通道路的使用情况。
例如,在雨天和寒冷的天气里,道路变得湿滑和滑动,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加。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微气候条件,合理规划交通道路和交通流量,以提高交通安全性和交通效率。
城市街区形态对热岛强度及能耗的影响

城市街区形态对热岛强度及能耗的影响周岩;庄智;杨峰【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带来城市街区由单一低密度形态向多样高密度形态发展,引起街区下垫面构成、通风性能及得热状况等因素变化,进而影响城市热岛现象和建筑能耗.以上海地区10个区县气象站点近邻街区为例,通过调研统计绿化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等特征参数,研究各参数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的关系;并以某一典型办公建筑为例,探究不同街区形态特征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和关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热岛效应与建筑密度、容积率和绿化率等参数有很大的相关性,由于街区形态参数不同,建筑在城市中心区的冬季设计热负荷指标相比郊区可减少1.5%~5%,且热岛强度每增加1℃,建筑冬季采暖能耗指标相比郊区平均降低5.04%.【期刊名称】《住宅科技》【年(卷),期】2017(037)009【总页数】6页(P28-33)【关键词】街区形态;城市热岛效应;空调热负荷;采暖能耗【作者】周岩;庄智;杨峰【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街区由单一低密度形态向多样高密度形态发展,引起街区下垫面构成、通风性能及得热状况等因素变化,进而影响城市热岛现象和建筑能耗。
城市化对气候最显著的影响体现为热岛现象的出现。
城市热岛效应改变了城市微气候,进而影响建筑能耗,给城市生态和人们生活环境带来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加重将使空调设备工作状况恶化,能效比降低,而空调制冷向室外排热量加大,反过来会加剧热岛效应的产生。
Reid Ewing和Fang Rong指出城市形态可以通过输配电损失、不同住宅存量的能源需求、城市热岛导致的建筑供暖和制冷需求三大因果途径影响住宅能源使用[1]。
在新加坡,Wong N H等分析了在街区尺度下容积率、绿化率、天空视野因子、建筑密度等参数对当地气温及建筑能耗的影响[2]。
结果显示,容积率对当地温度的影响高至2℃,且通过改善城市形态可节省建筑能耗4.5%。
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评价及改善对策研究

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评价及改善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生活在城市中。
然而,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居住小区的微气候。
城市居住小区的微气候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评价和改善城市居住小区的微气候是一个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评价是通过分析小区内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来评估其对居民的舒适度和健康的影响。
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改善微气候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评价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的方法可以使用传感器和遥感技术。
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环境因素的变化,并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发送到中央数据库进行分析。
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图像和空中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大范围的数据,用于评估城市居住小区的微气候状况。
评价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的指标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和日照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传感器或遥感数据进行测量和分析。
例如,温度可以通过布设传感器来测量,并使用热红外遥感技术获取整个小区的温度分布情况。
评价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后,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改善对策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首先,可以通过植被绿化来改善城市居住小区的微气候。
植被能够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和减少风速。
因此,在小区内增加绿地、种植树木、设置花坛等都可以有效改善微气候。
此外,还可以在建筑物上设置绿色屋顶和墙面,以提供额外的防暑降温效果。
其次,优化建筑布局和建筑设计也是改善微气候的重要措施。
建筑物的朝向和布局将直接影响阳光的照射和通风情况。
在设计阶段,应注意将建筑物布局合理设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风。
此外,还可以采用隔热和隔音材料来改善建筑物的热舒适性。
第三,合理利用水资源也是改善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的重要策略。
使用喷雾系统和人工湖泊来增加湿度,同时减少酷热天气下的水资源消耗。
此外,可以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来收集雨水供植物浇水,减少城市排水问题。
最后,教育居民关于微气候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是提高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的关键。
城市休闲街区的室外微气候环境分析

城市休闲街区的室外微气候环境分析城市休闲街区的室外微气候环境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休闲街区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城市中人们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场所,室外微气候环境在城市休闲街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室外微气候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速、辐射等多个因素,对人们在街区中的舒适度与健康状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城市休闲街区的室外微气候环境进行分析。
一、街区尺度下的温度分析在城市休闲街区中,温度是最常见且最容易被察觉的气候因素之一。
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建筑物、道路和车辆,这些都会对街区内的温度产生影响。
例如,高密度建筑群集中会产生热岛效应,使街区温度显著上升。
此外,街区中的植被覆盖和水体也会对温度起到调节作用。
绿植与水体能够吸收并散发热量,减缓温度上升的速度。
因此,在设计城市休闲街区时,应注重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和合理规划水体,以提供更为舒适的环境。
二、湿度与空气质量分析湿度是室外微气候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高湿度会导致人们出汗困难、呼吸困难等问题,降低人们在街区中的舒适度。
而城市中的交通、工业活动和建筑物排放的尾气、烟尘等物质会加剧空气质量的恶化。
因此,街区中的绿植、水体以及空气净化设施都能起到调节空气湿度和提高空气质量的作用。
三、风速与通风分析风速在城市休闲街区中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适宜的风速能够提供凉爽的感觉,增加人们在街区中的乐趣。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高层建筑导致了风速变化的不均匀。
为了提高街区的通风能力,可以在规划时考虑建筑物间的通风通道,并采用合适的街道宽度和景观布置来优化风流。
四、辐射与阴阳分析阳光辐射是城市休闲街区中一个重要的气候因素。
阳光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对街区中的气温和舒适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过于强烈的阳光辐射会导致街区过热,而缺乏阳光则会使街区显得阴暗潮湿。
因此,在设计街区时,需要做出阴阳合理的布局,合理安排建筑物的高度和朝向,以保证阳光的利用和遮挡,提供舒适的阳光照明。
高层居住组团布局类型与区域热环境作用关系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学马丁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引入类型学方法,开城市形态类型与微气候关联性研究之先河[2];20世纪末,我国学者亦开始探讨布局类型对微气候环境的作用机理[3,4]。
既有研究类型划分普遍较为简单,且更多注重自身的热环境优化。
在精细化城市设计背景下,有必要细化形态类型划分,将住区对所在区域的热污染贡献纳入考量,以强化成果可用性,助力城市整体的气候优化。
1研究任务文章以厦门最普遍的住区形式——高层居住组团为研究对象,利用控制变量、数值模拟与关联性分析等方法,开展布局类型与区域热环境间的作用关系研究:①归纳当地高层居住组团的基本布局,并依据设计需求进行类型细分;②获取当地典型气象数据、高层住宅排布规则与尺寸要求,为建模提供框架条件;③构建用于评价区域热环境质量的多指标评估体系;④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开展数值模拟,获取各布局的区域热环境实验数据;⑤分析布局类型与区域热环境间的关联性;⑥开展实证研究。
2研究内容2.1布局类型细化首先,为更好地匹配设计实践需求,归纳出当地高层居住组团的基本布局类型(见表1)。
摘要 城市热岛的持续与“双碳”战略的实施,对住区建设提出了应对城市气候问题、缓解区域热污染的要求。
文章以厦门市为例,通过统计分析、控制变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高层居住组团布局类型与其所在区域热的环境质量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
结果表明,通过布局优化改善区域热环境的思路具有可行性;在同一基本布局类型下,建筑紧凑程度、建设用地方位、组团开敞方向等因素的变化将对区域的热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精细化的布局类型与热环境研究具有必要性。
关键词 区域热环境;高层居住组团;布局类型;厦门中图分类号 TU111.19文献标识码 A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516);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J01007);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XJK2020-1-11)DOI 10.19892/ki.csjz.2023.19.10Abstract The persistence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ual-carbon” strategy have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for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to cope with urban climate problems and to mitigate regional thermal pollution. Taking Xiame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tudies the mechanism between the layout type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cluster and its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quality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control variabl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feasible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through layout optimization. Under the same basic layout type, changes in the degree of building compactness, location of construction sites, and direction of group openness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refined layout type and thermal environment.Key words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high-rise residential cluster; layout type; Xiamen在双碳目标驱动下,通过管控住区形态来缓解热岛效应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1]。
街区层峡几何形态与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

街区层峡几何形态与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邓寄豫;郑炘【摘要】基于城市设计的气候适应性要求,分别从街道高宽比、街道朝向与天空视角系数三方面探索街区层峡几何形态要素与微气候要素之间的关联,最后分析各形态要素对微气候的影响机制.【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2页(P212-213)【关键词】街区层峡;微气候;高宽比;天空视角系数【作者】邓寄豫;郑炘【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城市街道层峡,指城市街道两边建筑及其形成的狭长街道空间。
以简单矩形及垂直形态为特征的城市街道层峡,几乎点据2/3的城市空间,已成为一种典型城市形态。
相关研究也证实街区层峡几何形态对城市微气候及室外热舒适度产生重要影响[1]。
因此,街区尺度城市设计对微气候形成具有基础的控制意义。
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城市设计来改善微气候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分析微气候及热舒适条件,为街区城市设计提供相应的优化策略与参考依据。
因此,探索分析街区层峡几何形态对街区微气候的影响机制,能为街区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一定的引导与控制。
基于该目标,本文对街区层峡几何形态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并讨论其与微气候要素之间关联。
2 街区层峡几何形态要素分析日照、风等微气候要素在层峡内的分布状况主要受街区层峡两侧建筑的局部遮挡作用影响,而这种遮挡作用是由街道高宽比、朝向以及天空视角系数等几何形态特征所决定。
2.1 街道高宽比街道高宽比指街道两侧平均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之间的比值(H/W)(图1)。
一般情况下,根据高宽比不同,街区层峡可分为三种:H/W<0.5,为浅层峡,H/W=1,为标准层峡,H/W>2,为深层峡。
此外,根据街道两侧建筑高度分布,街区层峡可分为对称层峡与非对称层峡。
前者指街道两侧建筑高度与形体基本一致的情况,而后者指街道两侧建筑高度或形体不一致的情况(图2)。
图1 街道层峡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2 对称层峡a),b) 与非对称层峡c),d)(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2 街道朝向街道朝向,指街道长轴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建材
建筑与规划设计
城市形态与城市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
■陈凌杰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15
摘 要: 城市能耗的在全球的比重越来越大,高能耗的发展改变了气候的变化。 城市随着高速度的发展,引起了城市微气候的变化,如何设计才能营造 良好的气候环境?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热舒适度”、“风舒适度”、“呼吸 性能”等舒适性指标成为城市的外部生活空间的微气候的指标,同时也 提出了城市肌理、建筑群离散度、建筑朝向指标和体形系数等城市微气 候。在城市建设当中,由于没有注意微观气候的变化,造成了许多问题 亟待解决。
直接地影响了城市微气候的发展。城市形态和城市微气候之间的关联
是城市气候学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3 结束语
[1]丁沃沃,胡友培,窦平平. 城市形态与城市微气候的关联性 研 究
从建筑学来说,城市建 筑 的 形 态 直 接 影 响 到 了 城 市 微 气 候 的。 城
[J]. 建筑学报,2012( 07) : 16 - 21.
市形态在城市微气候的形成过程中意义重大。城市的建筑形态学的研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 上接第 14 页)
王雪梅( 1976 年生) ,女,吉林吉林人,辽宁科技大学土 木 工 程学
[4]李小华,李念平,赵丹丹,等. 地板送风室内温度分布预测模型[J]. 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 建筑智能。
关于热舒适度的指标很多,因此评价的舒适度比较复杂,通过大量 的调查问卷和采访,对舒适度有了新的认识。我们采用了新的概念,来 衡量空气中的性能指标,空气中人体感觉的介入,使得城市外部空气质 量的要求标准提高了,提升了人体对空气舒适度、空气流畅度的需求指 标。在热舒适度这个问题上,传统的舒适度考量,大量的沿用古老的研 究模式进行考量。舒适度与人体的生理指标是否相适应,必须结合生 理学、社会学对城市微气候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仅仅生理学的考量指 标来对室外的舒适度进行考量,那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对环境的舒服 感受,是依赖于他的出生环境和季节。当微气候随着环境影响发生变 化的时候,可以通过与建筑环境的互动,即对光线的调整来提高对环境 的满意度。我们研究热舒适度可以细分为热感知,和热满意度。热感 知是指人们在生活中的直接感觉和对温度的感知要求,与建筑环境设 计相关联。 2. 3 风速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
现代城市微观气候学的研究来源于对城市气候学的研究,城市气 候学的研究来源于对气候现象的实地测验,城市气候现象最早的的研 究方式水银温度计。实地观测是城市气候学所依赖的最基本、最有效、 最常见的研究方法。经过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数学建模分析,研究城 市微气候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实地测验的方法也存在很 多缺点,其中成本较高、环境因素控制困难、干扰因素多、风险较大等问 题最为突出。因此,在实地研究当中不建议采用实地研究方法。当今 最为流行的研究方式是缩尺模型或者数值模型。 1. 2 微气候学的研究对象
尺度和评价是人类进 步 和 文 明 的 标 志,自 从 有 了“度、量、衡 ”,商 品经济才得以快速发展,商品正常交易,国家繁荣富强。同样,尺度也 是研究城市微气候学的重要概念,采用不同的研究尺度,在城市微气候 学中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在微气候学的研究过程中,流体力学模 型、辐射热、热传导等数值研究成为主要内容。流体力学模型的应用对 城市形态、城市的通风效能的关联性分析都很有帮助。随着计算机技 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传播,流体数值模型的模拟情景从理
评价城市呼吸性的指标有很多,但是如何评价才更有效果,才能更 好地反映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呢? 空气龄是衡量城市微气候的的另一 个指标,是对于来自于室内通风领域的研究。在城市微气候的研究过 程中,对风环境的研究中转化为对空气到达每一个城市角落的时间研 究,再次转化为表示新鲜空气进入城市到达市区某个地点所需要的时 间,空气质量的好坏是城市通风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反应了城市的 空间的透气性,是考量城市中污染物滞留情况的重要指标。对于城市 来说,讨论新鲜空气到达某个城市特定的时间非常的困难,因此,通常 讨论空气中污染物滞留的时间,或者是讨论污染物扩散的模式和污染 物的浓度。 2. 5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
城市微气候和城市形态的观念牵涉到了很多的建( 下转第 20 页)
·13·
多项技术。实现了节能减排理念的充分落实。对应低碳建筑体的发挥 娱乐具有重大意义。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欢迎。
3. 4 技术因素
参考文献
为了实现屋顶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需要充分提高屋顶结构形态 [1]袁静. 当代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形态设计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J]. 城市发展研究,2012( 9) .
新思路; 它是对乡镇责任的新举措。乡镇责任规划师应具备四“要”三 [2]罗威. 浅析新农村规划建设[J]. 城市建设,2010( 24) .
“效”的能力。所谓四要: 一要知人善用,懂得怎么做教练、做大使、做公 [3]屈彦明,刘芳,王延华.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建设探讨[J]. 现代
木工程学院,本科,研究方向: 建筑智能。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檪
( 上接第 15 页) 成为规划助手。这样既可让一个规划师抽出精力管理 法; 四要对乡镇农村要有看法,同时会带领同事一同努力实践。所谓三
更多乡镇,也为乡镇培养出规划人才。
( 上接第 13 页) 筑学科目,城市微气候是各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城市形 究才是城市微气候形成过程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直接的。因此对于
态学的研究是城市微气候研究的出发点,城市气温研究、城市风向研 建筑设计城市设计而言,城市研究的形态参数很重要,通常要设立设计
究、城市空气质量研究、城市肌理形态研究、城市空间几何形态研究都 原则,修订城市建设规范,形成良好的城市微气候供人们居住。
风速舒适度是微气候的又一个评价标准,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和 访谈,经过大量的实地记录和考察,人们对于城市室外公共空间中的风 速也有要求。这些研究调查的数据可以作为风速的考量标准。因此可 以把风速的考量标准,作为风舒适度的量化指标。在相关的研究中我 们发现。一般认为风速在 60m / s 的时候,人体会比较舒适。但从另外 一个角度来说,街道的良好通风最好保持在两米以上的风速,确保空气 质量的新鲜。 2. 4 呼吸性能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
分析。技术因素需要考虑部分包括: 材料、工艺和结构。科学进步带动
2013.
了材料的更新,对应传统屋顶形态过于简单,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实际需 [2]何川. 更具备审美与功能结合的现代建筑屋顶设计[J]. 艺术科技,
求,为此,穹顶、拱顶结构逐渐引起重视。同时建筑工艺水平的升级、结
2013( 4) .
构支撑体系的优化均为屋顶空间景观设计的优化打下良好基础。
城市微气候学的研究依托于城市所在地区的气候,城市形态对微 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气候区的不同,影响程度和方式都有很大 的区别,城市微气候的研究对不同的气候区域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不 同气候区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气候指标。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不同 城市的海拔、气温、风向、城市通风、城市方位等影响较为明显的因素。 城市微气候学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越来越热门的学科。城市 外部环境的舒适度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也是城市居民日日 讨论的话题核心。 1. 3 研究微气候大量运用缩尺模型
论研究逐渐进入社会生活实践,在城市建设中被广泛应用。 1. 5 微气候研究的关键问题
首先,在城市形态与城市微气候的关系中,城市的肌理形态最为直 接和重要,且需分不同的尺度进行研究; 其次城市微气候并不单纯由物 理指标来表征,而是由物理指标和舒适度指标共同表征; 最重要的是城 市形态和城市微气候二者关系的连接点是城市形态的指标参数。[1] 2 影响城市外部空间环境舒适度的因素 2. 1 城市微气候中的舒适度因素
[3]毛俊杰. 山地城市建筑屋顶形态设计浅谈 - - 以重庆市为例[J].
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工作重要性高,对社会大众的娱乐休闲工作
城市建筑,2014( 29) .
而言意义重大。是提高休闲环境舒适度的主要做法,对城市规划、休闲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研究[J]. 煤炭学报,2016,41( 10) : 2568 - 2575.
缩尺模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暴露在自言条件下的实物模型和用于 风洞试验的缩尺模型,在缩尺模型的研究过程中要遵守相似性的原则, 来获取现实中风场环境的特征。其中在几何相似、力学相似、运动相似 方面的研究最多。风洞试验可以准确再现风场的运动特征,进而获取 风的相关数据,但仅 仅 对 风 的 数 据 获 取 是 远 远 不 够 的,还 需 要 获 取 气 温、湿度、辐射温度等等热环境的参数。缩尺模型的应用在微观气候学 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气候研究过程中,缩尺模型研究扮演者 重要的角色。 1. 4 数值模型在微气候研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系统设计[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22( 6) : 1773 - 1776.
[1]刘耀光,刘少良,甘华,等. 水泥混凝土搅拌站主楼有限元分析[J]. [4]肖发齐,吴玉新,刘青,等. 沥青搅拌站煤粉旋流燃烧室的数值模拟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0,27( 8) : 76 - 78.
对于城市设计而言,优良舒适的生存环境可以作为考量城市设计 的标准之一,在早期的舒适度要求很低,大体意思是说人去获取的温度 与人体散失的温度相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逐渐认识到了城市公共环境的发展和空 间生态对舒舒适度的影响,其中对建筑物周边空气质量、风速、光线等 成为研究的焦点。城市物质空间的“自然性”“可视控制”也是舒适度 的控制因素之一。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中空气质量越来越 低,空气龄成为了衡量城市微气候的又一个标准。升华了人们对空气 质量的认知状况,针对微气候环境,现在讨论最多的还是热舒适度、风 舒适度、场所呼吸空气性能等话题。 2. 2 热舒适度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