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实践论》共27页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于 1937 年 7 月。
这部著作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指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和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化和提高。
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利益不同,因而他们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也不同。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认识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的,但它是片面的、不深刻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但它是深刻的、全面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从客观方面来说,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才能逐渐被揭示出来;从主观方面来说,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要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这可真是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实践论》里强调,想要真正了解一件事,就得亲身去实践。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学骑自行车的那段经历。
那时候,我看着别人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自由穿梭,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于是,我下定决心,自己也要学会骑自行车。
刚开始,我以为这有啥难的,不就是两个轮子嘛,能有多难驾驭?我满心自信地把自行车推到了一块空旷的地方。
我刚一上车,还没蹬两下,就感觉车子要往一边倒。
我心里一慌,赶紧用脚撑地,这才没摔倒。
第一次尝试,就以这样尴尬的场面结束了。
可我不甘心啊,我就不信自己学不会。
第二次,我小心翼翼地跨上车,双手紧紧握住车把,眼睛死死盯着前方。
这次,我多蹬了几下,车子往前跑了一小段。
我正暗自高兴呢,结果一不留神,车头歪了,我又差点摔个狗啃泥。
就这样,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
我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心里也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这自行车咋就这么难搞呢?但是,我又一想,不行,不能就这么放弃了。
我开始认真琢磨起来,为啥我老是掌握不好平衡呢?是不是我上车的姿势不对?还是我蹬车的力度不均匀?我观察了一下那些骑得很溜的人,发现他们上车的时候都很稳,而且身体保持平衡,不是僵硬地坐在车上。
我决定再试一次,这次我调整了上车的姿势,先把一只脚放在踏板上,轻轻蹬一下,等车子有了一点速度,再把另一只脚跨上去。
嘿,还真有点效果,车子没那么容易歪了。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不会拐弯。
每次遇到拐弯的地方,我就紧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结果不是冲进草丛里,就是撞到路边的石头上。
为了学会拐弯,我专门找了一个小弯道,不停地练习。
一开始,我总是拐得太急或者太缓,不是摔倒就是骑到别的地方去了。
但我不气馁,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慢慢地,我找到了拐弯的窍门,就是要提前减速,身体稍微倾斜,然后轻轻转动车把。
经过无数次的摔倒、爬起,我终于能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自由行驶了。
那一刻,我心里的喜悦简直无法形容。
实践的今世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今世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是党内两条线路猛烈斗争的产物,是毛泽东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熟悉论的高作,这篇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熟悉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体会主义专门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终止,抗日战争方才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
在咱们党内,曾经有一部份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体会,不从实际起身,而从书本上的个别文句起身,全然否定“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那个真理,他们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式,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形,总结中国革命的实际体会,而是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另外,还有一部份体会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面体会,不了解理论关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尽管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工作。
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专门是教条主义思想,曾在1931—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蒙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不完全揭露和批判教条主义,就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深切全党,革命就不能取得成功。
一样,体会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
因此,咱们不但要克服教条主义,而且要克服体会主义,只有如此,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取得提高,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实践论》一文要紧揭露了熟悉与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问题,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论》要紧包括实践是熟悉的基础、熟悉的辩证进展进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和结论等。
一、实践是熟悉的基础这部份要紧论述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体特点,并具体分析了实践对熟悉的基础作用,包括:熟悉活动依托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熟悉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活动决定熟悉活动的产生和进展,是熟悉活动的基础。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体特点《实践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进展,去观看熟悉问题,因此不能了解熟悉对社会实践的依托关系,即熟悉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托关系。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篇一:《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实践论》有感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从实践论中,可以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
两者不可分割。
如果理论离开了实践,那理论的正确性便无法知道。
当然实践也不能没有了理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需要理论的支持,没有了理论的实践,只会浪费人力物力。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理论只是人们根据前人的经验,或其自己的推理,而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想要知道一件事的真伪,必须自己动手才能明白,大概毛泽东深知其中的道理,才写出《实践论》。
想让更多的人能理解其中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毛泽东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一切活动当然也包括认知,“人的认知,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类才能不断的认知自然,认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首先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基本来源。
《实践论》让我我明白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
《实践论》让我懂得对待事情基本原理和方法。
需要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在大学里学到很多知识,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但实际却不是,一但毕业了,出去找工作才发现学校的知识大多数不适用,所以我现阶段在大学不单单只是学知识,还会尽可能找一些机会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实践是锻炼自己能力的最好手段。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第一篇: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读书心得《实践论》是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最良好的哲学论著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底子上,结合中国详细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民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和理论,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当然在一定程度也为今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孕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实践论》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同一观,以及实践与理论的联系等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相识。
实践论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实践论》的问世给中国革命指明了门路,它总结了中国革命在前期学习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失败后的教导和履历,给中国指明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让中国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的镣铐,从而走向灼烁的社会主义门路。
同时在《实践论》的正确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让中国走向社会主义,让人民当家做主;邓小平理论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期间,中国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让中国共产党进行党政、党风建设,使中国共产党始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宽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引领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门路。
《实践论》中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了解发展的辩证历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指出,人们的了解活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了解的历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奔腾,是更关键的奔腾。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到达了更深的水平。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历程中的职位地方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根本的实践运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运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力、促进了解发展的动力。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本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
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
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
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技术方法:矩阵法,关系图,时间轴。
8)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知行统一——《实践论》读书笔记

知行统一——《实践论》读书笔记知与行,是中国哲学重要的一对范畴。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客体要顺应主体,知是科学知识,行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然而,“知行合一”中,“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知行关系,指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这只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在《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中,毛泽东辩证地概括了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深刻论证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认识的过程是从前入深的,包括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革命实践。
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知行统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前两个阶段,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是认识从低级向高级深化的过程。
虽然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是二者都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
任何知识都离不开“行”,都是在“行”中获得。
“不如虎穴,焉得虎子。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通过对“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的论述,再次指出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而且是基于社会实践,而不是凭空捏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从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三者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相互衔接、相互贯通。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实践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实践论》是毛泽东1937年7月撰写的,他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1951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2011年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
文章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
全文论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这篇文章我学过好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领悟。
每次读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站在伟人毛泽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分析问题。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并且用简单明了的词句进行了论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事物,才能够真正地掌握真理。
我们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管我们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工作中,我们也需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要只是纸上谈兵,要真正地去尝试、去做,才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提高。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的认识是一步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我们在工作中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