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概论 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22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2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2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节课官方笔记目录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二、本章/教材结构图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四、配套练习题五、其余课程安排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课件内容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一)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中国领土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尚书·禹贡》篇。

(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如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式建筑,长江流域的干栏式结构建筑。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燕齐地区神仙崇拜、明清晋商的盛行、扬州的繁华等都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国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如桐城以文章扬名,桐城派的方苞、姚鼐(nài)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清朝时期浙东一代重史学,受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代崇尚经术,受戴震的影响。

还有“吴学”、“扬州之学”等,都与典范人物有关,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二十四正史中,较为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在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一书中的《货殖列传》。

(二)先秦时期的几个重要文化区域1、四大基本经济区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将天下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

文化学概论新编第四版重点

文化学概论新编第四版重点

文化学概论新编第四版重点(实用版)目录1.文化学的概念与定义2.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3.文化学的分支学科4.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5.文化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正文文化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现象的学科,它以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化的起源、演变、功能及其规律。

文化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

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

物质文化是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器物、建筑等。

精神文化主要涉及信仰、价值观、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

制度文化则关注社会制度、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化现象。

文化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包括许多分支学科,如艺术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

这些学科在文化学领域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共同探讨文化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研究方法上,文化学采用多种途径来分析文化现象。

例如,历史研究法通过梳理文化现象的历史演变,探讨文化发展的脉络;比较研究法则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揭示文化的共性和特性;实证研究法则侧重于田野调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文化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启蒙时代的文化研究到现代文化学的建立,再到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

在我国,文化学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经历了从引进西方文化学理论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学体系的过程。

当前,文化学研究面临着全球化、数字化、多元化的新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如何研究文化的多样性和互动成为文化学者关注的焦点。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手段和资料来源,也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

同时,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文化学者需要关注更多新兴的文化现象和问题。

总之,文化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现象的学科,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研究方法上,文化学采用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途径。

《文化学概论》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22

《文化学概论》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22

实证主义
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 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 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 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 溶解于科学之中。 广义: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 、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实证主义则特指孔德的哲学。 返回
有埃及这一个中心,其余的文化都是从此处传播出去的——文 化只能生产或被创造一次,其余都是传播的功劳)。

影响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3、历史学派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美国的弗朗兹· 博厄斯《移民子孙的变迁》 《原始人的心理》《原始艺术》《人类学通论 》《种族、语言和文化》 克拉克· 威勒斯、路易斯· 克罗伯等。 哲学基础: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只有具 体的和经验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可靠的。
“形而上”与“形而下”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周易· 系辞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认为法 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 ,称为形而下。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 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 化性。 在中国哲学史上逐渐被哲学家引申为表述 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源和派生物的范 畴。
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授课教师: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9月3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胜利纪念日
69周年
9月30日
烈士纪念日
本章内容
温故:第一章PPT37
(收“意见、建议”纸条)
知新: (首先提问预习情况) 第二章(P22-39) 第一节 文化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文化学的流派
第一节 文化学发展简史(P22-28)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该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和知识方面: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文化学理论和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

能力和技能方面:学生应具有分析和判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讲绪论(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的界定(一)文化问题的提出(二)关于文化的定义(三)文化内涵的界定第2节文化学释义(一)文化学的定义(二)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三)中国学者对文化学的研究第3节文化学研究(一)研究对象(二)研究范围(三)研究目的(四)研究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问题的提出背景、人类对有关文化问题的思考、关于文化定义的不同方法及其主要观点,掌握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了解文化学的定义、中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与研究以及文化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与方法。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3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类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文化定义进行剖析,进而理解和掌握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五、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六、思考题1.人类关于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人与传统、人与历史、人与创造等的思考,主要问题有哪些?2.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是什么?你能否将这些定义方式精简为3-5种?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分别有哪些?3.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的理解是什么?4.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5.文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6.文化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第2讲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学的特性(一)整体性(二)跨越性(三)典型性(四)通约性第2节文化学的形成(一)人类学的兴起(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三)文化学的产生第3节文化学的流派(一)进化学派(二)传播学派(三)美国历史学派(四)法国社会学派(五)功能学派(六)文化心理学派(七)新进化学派(八)结构主义学派(九)认知人类学派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学的整体性、跨越性、典型性和通约性特征,以及文化学是如何从人类学、人类文化学中产生和形成的,掌握判断人类学以及文化学产生的条件;了解各个文化学流派的形成时间、理论核心、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贡献,掌握各个流派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第一--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第一--第三节)

四、原始制度文化
到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农业、畜牧业产生,女性 曾经是主要农业劳动力,占据社会宰制地位。随 着社会生产力向纵深发展,尤其是犁耕出现,要 求身强力壮的男子从渔猎转向农业和专业手工业 (如制陶),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农业劳动力, 体力较弱且有生育之累的妇女则从事纺织、炊事 和养育子女等家务劳作。男子的社会地位历史性 地超过妇女,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父 系氏族制区别于母系氏族制的关键,在于世系按 父系计算,男子是社会和家庭的主宰和核心。男 子出嫁到女方的对偶婚演变为男娶女嫁,母系家 庭公社向父系家庭公社转化,进而形成以男子为 家长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发祥
一、中国人的起源
东亚大陆是远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地之一。自1929 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 骨化石以来,之后几十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 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 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 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 万年至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 年前至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 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在中国境内发 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与世界其他文化中的初民一样,中国的原始 宗教也经历了由低级至高级、由自然神到人 格神的转化过程,它包括自然崇拜和灵物崇 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几大类。
原始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以谋求 控制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这便是巫术。巫 术有祈求式、比拟式、接触式、诅咒式、录 符式、占卜式等。
第二节 夏商西周文化
一、夏代文化
第一,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 已有明显发展,大禹治水实际上是一次规模 巨大的国土整治工程,无疑对农业生产有很 大的推动。又相传禹曾用铜制作兵器,铸造 “九鼎”,可见夏代已出现青铜器。

中国文化概论_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_第二章

墨家
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 爱”、“尚同”、“尚贤”、“节用”、 “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 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 了思想的代言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阴阳家
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 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 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名家(又称刑名家)
法家
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 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 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 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 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 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 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 “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 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 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 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 度。
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P43)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 不时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 某种“政道”的含义。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 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 “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 层那样腐化。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 更深刻的内涵。所以,与周公的重农相应,《诗 经》的《周颂》、《大雅》、《小雅》中,保存 了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耕文化方 向的选择。
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内法 外儒,安抚与镇压并用的政策。他利用儒学的目的,是为 了加强封建统治。而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 来主政,使得西汉儒生一套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的言论 不顾实际地得到实行。建国二百年的王朝腐败以十分严重, 现在全用“宽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脱缰之马般向更腐败的 地步堕落。本来汉代儒学就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 的宇宙论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 是“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透顶,再加上自然灾害 频繁,汉家的“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渐传开来。 于是王莽利用这种说法,代竿建立新朝。但王莽是一个食 古不化的书呆子,他完全按照《周礼》治理国家,所行的 大政没有一样切合实际。当时由于天灾人祸,人民无法生 存,开始造反,他还只顾和大臣们议制度,以为礼制一定, 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王莽的失败,是一场经学的失败。东 汉建立后,像“尧舜禅让”一类的经论被皇帝“受命于天” 的论调代替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谁敢提起过。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②商周时期,我国的城市商贸易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已开 始使用货币。
中国是世。 《左传》、《国语》:当时有“羊肆”、“米市”。 ④战国:商业都市崛起
战国齐国
汉代城市布局
中国历史上几个商品经济发达 的时期,展示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的高峰。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在明清时期(十六、十七世纪以来),西方文明以突飞猛进之势发展, 出现了“近代化”运动,而中国却在农耕经济上原地踏步,明中叶始出 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倍受挫折,步履蹒跚,出现了迟滞状态。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 和东南沿海城市,大批破产农民流 入城镇,投入手工业作坊或矿井作 工成为领工资的工人。
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 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 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农不出则乏其食, 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 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 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太史公的《史记•货殖列 传》
• 食租地主对工商业生产有浓厚的兴趣 “乡落大姓,居货而贾者,数不可纪” 中国农耕经济扩充了内部活动空间
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以工助耕,以商助耕的自给自足家庭 小农业在经济中占主导
与此经济适应的政治体制:
→国家开始向个人生产者征税或劳役 (国家和个人)
土地私有化和个体家庭经济的成长,土地成为社会各阶层 猎取的目标。 →个体家庭经济逐渐分化为地主和农民 (地主阶层和农民阶层)
地主、自耕农、皇帝 这三种力量的平衡与失衡是造成周期性治乱的原因所在。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 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1、游牧民族的特点
• 繁衍生存在中国西北部地区,剽悍善战,世代逐水草迁徙, 依赖畜牧、狩猎为生。常南下劫掠,给中原农耕民族造成 很大威胁,甚至可乘势入主中原,建立混一游牧区和农耕 区的王朝。 • “逐水草而居,毋城郭常处耕田之外。” (《史记· 匈奴 传》) • “利则进,不利则退。” (《史记· 匈奴传》)

中华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华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一)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承受力。 (二)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愈合力。 (三)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同化力。 (四)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 文化的包容性
(一)诸子并存,百家争鸣 (二)多姿多彩的区域文化 (三)吸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吸收外域传播进来的优秀文化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 的凝重性
(二)唐安史之乱之后,北方为藩镇 所控制,赋税不入中央,江淮地区逐渐成 为重要的经济区。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 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粮食、布帛的主 要供应地,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 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有 谚语为证:“苏湖熟,天下足”,“湖广 熟,天下足”,都证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 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赋”与“西 北兵甲”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 稳定的基本格局。
忆昔开元金盛日, 小邑又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五、中国古代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在农业方面,古代劳动人民为 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二)在手工业方面,中国古代的瓷 器、漆器、青铜器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 造船业和冶炼业曾在历史上取得世人注 目的成就。 (三)在货币经济方面,中国也曾达 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萎缩
(一)大一统的政治环境,多样的自然 条件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汉武帝的垄断政策与商品经济的萎 缩。 (三)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特点
(一)商品经济始终伴随着农耕经济的发 展而发展。 (二)商品经济补充了农耕经济的不足。 (三)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四)商品经济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文化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美国的露丝· 富尔顿·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 式》《菊花与刀》 玛格丽特· 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三个 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拉尔夫· 林顿:《人的研究》《人格与文化 背景》、 克拉克洪:《自然、社会和文化中的人格》 《文化与行为》。
文化心理学派
研究特色: 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注重生理学、 心理学的人类行为心理的研究,以人性、人格和文化变 迁为研究主题,寻找个人人格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和 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模式。 理论的立足点在于从人们的心理特征特别是个人心 理特征上来解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把文 化看作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认为心理决定着文化和社会状况,决定着民族的先 进与落后、优秀与卑劣。 影响时间: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经验主义
它是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 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 腊,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 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从狭隘的 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 ,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它是形而下 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 要害:在于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个人 狭隘经验,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到处生搬 硬套,也否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功能学派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梅鲁岛的居民》《 西太平洋的探险队》 拉德克里夫· 布朗《安达曼群岛的居民》 前者强调文化功能,后者强调社会结构与 社会功能。
功能学派
研究特色: 对文化的研究比较现实和具体,认为任何一 种抽象的或具体的文化现象,都有一定的功能; 现象间都相互关联、相互作用,都是整体中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 文化是建筑在生物基础之上的有机体,各要 素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完整统一。 影响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

8、结构主义学派

Hale Waihona Puke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法国的克劳德· 古斯塔夫· 列维· 施特劳斯 《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种族的历史》《热 带的悠闲》《结构人类学》《野性思维》《神 话学》《象征与双关》。
结构主义学派
研究特色: 运用结构分析方法来解释人类文化。 认为文化是一个系统,文化学的研究就是对系统 之间诸要素的分析;中心课题就是通过研究者的概念化 模式(有意识模式和无意识模式)从混乱的社会现象和 文化现象中找出社会的无意识结构——即隐藏在实际社 会关系背后的“深层结构”;借用模式来解释社会关系 ,认为社会结构的某些模式根植于人类的心灵之中,社 会和文化现象是人们心理过程的经验表现形式,是人们 内在结构的缩影,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心理过程的下意 识。 结构主义学派思想来源: 影响时间: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4、法国社会学派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法国的埃米尔· 杜尔干《社会学研究方法 》《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原始形态》 莫斯《论馈赠》 列维· 布留尔《原始思维》 罗伯特· 赫尔兹《右手的优势》。
法国社会学派
研究特色:杜尔干的贡献:第一个运用社会学的 方法研究文化,认为社会是各种要素的有机合成 体;创造了“集体观念”的概念。莫斯提出“全 面酬报制度”的概念。赫尔兹开创象征人类学的 研究。 影响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文化学的形成、发展与人类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 1、人类学的兴起 (1)兴起时间 人类学古老而年轻: 研究对象古老——以人本体和人所创造的的文 化为对象,它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人类出现;现代学 术意义上的人类学的出现不过一二百年——年轻。
关于人类学兴起时间的几种观点:
其一,追溯到古希腊历史时期(公元前8世 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前146年 ),最重要的代表 人物是古希腊的希罗多德《历史》,被称为“人 类学之父”。 其二,追溯到荷马史诗时代(公元前12世纪 —公元前8世纪),认为荷马史诗《奥德赛》是 民族学的第一部著作。
民族志
民族志又称人种志,是描述与记录各个具体 民族的文化,是人类学中专门属于文化记述的一 个学科。 它与民族学的区别就在于,民族志只对个别 的民族资料进行记录或研究,而民族学先是对许 多民族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然后组成一个系统对 之进行解释说明。因此,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 上提升到理论分析和宏观比较研究高度的一门学 问。

思考题
人类学有哪几种分支学科?P24-25 人类学是如何发展演变为文化学的?P26-28 or P15图 文化学研究过程中有哪些主要流派?它们各自 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哪些?其主要研究特色 或方向是什么?P28-39 (重点) 你的收获或启发?

2、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P26-28

(1)文化人类学是当代人类学中最具影响的学 科,是人类学的主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类 创造的并由社会传承下来的技术、经济、社 会结构、政治、法律、习惯、道德、宗教、 艺术等内容,一句话,即它以与人相关的所 有对象和人类创造的文化为其研究对象。
文化人类学的中心任务是解释人类 群体文化行为的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 描述不同文化的特征和稳定、变化、发 展的不同过程。 20世纪30年代后,它试图解决人类 的三大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 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心理上的关系。
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授课教师:童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9月3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胜利纪念日
69周年
9月30日
烈士纪念日
本章内容
温故:第一章PPT37
(收“意见、建议”纸条)
知新: (首先提问预习情况) 第二章(P22-39) 第一节 文化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文化学的流派
第一节 文化学发展简史(P22-28)

历史学派
研究特色:(1)不作大规模的理论综合和概括, 只作小范围的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作出记录, 进行分析、归纳。强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 ,提倡“历史的方法”,重点研究特定民族的文 化历史、事件特点和规律。(2)反对极端传播论 ,但又重视文化传播现象的研究,甚至夸大文化 传播的作用。 影响时间:20世纪初至30年代。
第二节 文化学的流派
1、进化学派 2、传播学派 3、历史学派 4、法国社会学派 5、功能学派 6、文化心理学派 7、新进化学派 8、结构主义学派
1、进化学派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英国的爱德华· 泰勒《原 始文化》、美国的刘易斯· 亨利· 摩尔根(P29下) 《古代社会》。 理论核心:文化进化论,试图用进化论的观点 来说明人类的文化起源和发展。
有埃及这一个中心,其余的文化都是从此处传播出去的——文 化只能生产或被创造一次,其余都是传播的功劳)。

影响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3、历史学派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美国的弗朗兹· 博厄斯《移民子孙的变迁》 《原始人的心理》《原始艺术》《人类学通论 》《种族、语言和文化》 克拉克· 威勒斯、路易斯· 克罗伯等。 哲学基础: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只有具 体的和经验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可靠的。
其三,科学意义上的人类学是近代资本主义不 断扩张和科学不断昌明的产物。 马雷特(英国民族学家)认为“人类学 是达尔文的孩子”。达尔文(1809—1882) 是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进化论学说的奠基人 。 “第一次真正阐明了人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
(2)人类学的分支学科(P24-25)
人类学,简言之,就是关于研究人类的科 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的生物特征和人 类的文化特征两个方面,由此发展出了体质人 类学、考古人类学、民族志、应用人类学和文 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
“形而上”与“形而下”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周易· 系辞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认为法 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 ,称为形而下。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 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 化性。 在中国哲学史上逐渐被哲学家引申为表述 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源和派生物的范 畴。

7、新进化学派(与P28的进化学派相区别)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美国的莱斯利· 阿尔文· 怀特《文化的进化 》《新墨西哥州圣多明戈的普埃布罗人》《文 化的科学》 朱利安· 海内斯· 斯图尔特《盆地高原土著的 社会政治群体》《文化变迁论》《传统社会的 现代变迁》。
新进化学派
研究特色: 区别于摩尔根的“单线进化论”, 怀特的“普遍进化论”研究认为,文化的主要特征 是符号,文化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技术 发展是整个文化进化的基础,文化决定发明和革新(发 明决定文化的需要和前进的方向); 斯图尔特的“多线进化论”认为不同地区的文化 有着一般的进化过程,更有不同的特殊的进化过程,进 化是文化变迁的一种形式,各民族的文化都是沿着各自 不同的路线平行发展的,它们之间没有共同的规律可循 。 影响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来。
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自 然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发 展规律的科学。 它着重研究:人类的体质结构,人类与其他动 物的系属关系,人类自身的起源、进化、分布与发展 ,人种的形成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 、类型及其变化等内容。
考古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也叫考古学或史前学,是一种根据 实物史料研究古代人类与文明的科学。 从广义上讲,它是一种搜索历史的技术。具体 而言,它是对人类起源、人类化石、灵长(zhǎng )类 遗骸以及相关的生物问题的研究。 它可以分为史前考古学、史前时期考古学和历 史考古学。
实证主义
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 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 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 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 溶解于科学之中。 广义: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 、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实证主义则特指孔德的哲学。 返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