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合集下载

亨利卢梭村中散步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亨利卢梭村中散步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亨利卢梭村中散步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香榭里舍大街曾经徜徉他孤独的身影;枫丹白露树林或许还有他的体温;巴黎郊外草丛的足迹依然清晰。

于是,他仍旧保持最后的理性,奔象自然的怀抱。

孤独,他穿透着人类的肉体和灵魂,使他们欲罢不能。

他可以使一个思维敏捷的少年从此为之不振;他可以是一个口若悬河的才子从此缄默不语。

但,他决不能使一个伟大的哲人停留在昨日的幻影里,思想活跃的他决不能停止思考和遐想。

曾经,有多少人探求他倾倒一代人心底思想的火花。

可是此时,没有一个人去问津这位老人,没有人在意这个时代会给这个孤独者留下什么。

伟大的人终归是不朽的,杰出的他决不会因为他人的抛弃诋毁和诅咒而变的卑劣。

于是,在断绝与人类交往的那一段日子里,在孤独的散步中找到了自己的又一块净土。

他再一次凭借自己超人的想象力和无尽的思维在花丛和树林里发现了生命的奇迹。

是孤独使他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另一种勇气。

他不会迷茫和无助,他超越了孤独,照亮了孤独,使孤独不再可怕。

孤独的老人最终还是孤独的离去了,这位“自然之子,真理之子”在孤独的历程中完成了生命的最后终结。

然而,这个孤独者充裕的遐想却永远在人类的血液中蔓延。

孤独,使许多有实之士无可奈何,而卢梭却用生命的全部智慧诠释了孤独的真正含义,不同凡响地为孤独谱下了华丽篇章!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相关内容:门其实开着(初一)“上帝是永远公平的,他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是真的吗?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虽然我不是上帝,但我想说:“这是真的。

...这就是中华精神?贫者不吃嗟来之食,这是广为流传的中华美德,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两则小故事透出了中华传统美德。

写出了中国人的骨气,难道骨气就是如此么?难道两则都是中华精神么?中华精神生生不息,文天祥宁死不屈,关天培命亡虎门,霍...留下花儿凋谢,留下零乱的花瓣;小雨渐停,留下晶莹的水滴;彩虹消散,留下我停这这里细细怀念拖着沉重的步伐,抬头仰望三楼,再瞟一眼楼梯间的距中考还有xx天,我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迈脚踩上了台阶,一步一步像背海绵一样艰难到心灰意冷,真...从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说起已经忘了是第几次把u盘遗留在打印部没有带回来了。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书笔记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书笔记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书笔记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作家让-雅克·卢梭的经典作品之一,这本书充分展示了卢梭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世界,以及他对社会、人性、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深刻见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卢梭的思想历程和人生经历,同时也能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卢梭以漫步者自居,通过一个个独立的遐想,表达了他对社会、人性、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深刻见解。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同时通过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卢梭用他的笔把心灵深处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感受到了他的孤独和彷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卢梭对于现实社会的失望和无奈。

他通过自己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和憧憬。

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才能够真正实现平等和自由。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追求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然而,卢梭在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却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我们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总之,《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一本充满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卢梭的思想历程
和人生经历,同时也能够对自己和社会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希望每个读者都能够从中汲取到深刻的启示,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孤独漫步_卢梭_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_

孤独漫步_卢梭_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_

孤独漫步——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陈陈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是卢梭最后的遗作,它不纯粹是《忏悔录》的补遗,而是卢梭与自己的灵魂进行最后深入交谈的絮语。

生命所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灵魂将要最终摆脱躯壳,摆脱人世这个大的炼狱。

这是怎样的一个灵魂,怎样的一个生命啊!社会是灵魂与生命所投身的最大外部舞台,它们的命运很可能取决于某些特定的时刻。

如果一定要寻出卢梭个人遭际命运之后的根源来,就会寻到《忏悔录》。

“我不知道五、六岁以前都做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是怎样学会阅读的,我记得我最初读过的书,以及这些书对我的影响,我连续不断地记录下对自己的认识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由于这些书所引起的我和父亲之间的谈话,我的爱自由爱共和的思想便形成了,倔强高傲以及不肯受束缚和奴役的性格也就形成了。

在我一生中每逢这种性格处在不能发挥的情况下,便使我感到苦恼”。

“我生来就热爱公理,这种热爱一直燃烧着我的心灵”。

不幸,与社会的冲突似乎是注定的了。

如同罗曼·罗兰所说,大家都在一个公共的槽里饮水,把水都搅浑了,灵魂能不因此而浑浊吗?而谁又敢将自己的灵魂在公众面前坦露无遗,谁又觉得有此必要,如若不是对此有另一番理解、另一种期许、另一种力量? 在巴黎郊外踽踽独行的这位老者,尽管厄运曾将他推到了疯狂的边缘(他自认为有一个强大的阴谋集团在暗算他,他怀疑所有跟他接近的人,只接待少数朋友,而且不断发生争吵),但并未能真正击败他。

“在这不幸中支撑我的只有我的清白无辜,设若我将这唯一的、强有力的源泉抛舍,而代之以邪恶,那我将是何等的更加不幸呢”(《散步》之三P53)。

他一直就用这种清白无辜来建构自己的精神体系。

“我在相应的精神秩序中(这个秩序是我探寻的结果),找到了我为忍受一生的灾难所必需的支撑。

在任何别的体系中,我只能无能为力的活着,无所希求的死去。

因此我还是坚持这个体系吧,不管命运和那伙人把我怎么样,只有这种体系能使我幸福”(《散步》P48)。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就让我们全身心沉浸于和我灵魂交谈的甜蜜中去吧,唯有我的灵魂别人无法夺走。

”2011年7月,我拜读了法国哲人文豪让-雅克·卢梭先生的著作《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名字的本身就是一声美丽的嗟叹,就如作者的晚年,或者一生。

卢梭,“十八世纪全世界的良心”。

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磨难,倍感孤独。

其原因有二: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爱弥儿》被当局列为大逆不道的禁书;二是伏尔泰在一篇文章中揭露他抛弃亲生子女的事实,要求对他处以极刑。

为了在世人面前还自己一个清白,他写了《忏悔录》,但仍然遭到种种非议和侮辱。

晚年,他重温往日的时光,审视自己的一生,终于,写出了《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回首向来萧瑟处”,卢梭似乎还不曾拥有回顾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然而他不再苛求当代人的理解,甚至也不再奢望后世遥远的赞同,就这样孤独而坦然地漫步在夕阳西斜的人生之路。

在漫步中品味大自然的美景,采集植物标本;同时与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从中获得慰藉。

书中一页一句常常让我不禁暗暗感叹,这孤独的伟大心灵是有多么的崇高和坦诚,而我呢,隔着几百年时光,与这颗心灵交流,了解他的孤独,他的无奈,也从他的感悟中汲取应对磨难的智慧。

经验不足,以致才思浅薄,或许不能理解老人临终之言的深意和感叹,尽一己之所及,简单写下自己的感想。

卢梭先生常常流露出整个时代人对他误解的无奈和悲凉,“整整一代人全都迫不及待地附和这奇怪的观点,没有解释,毫不犹豫,毫无愧意“,自我折磨良久,卢梭试图寻找一些”理智的人“,一些”正直的心灵“,或许他们不会附和那些胡言乱语。

可是这一切只是徒劳,”这个同盟竟然是如此的万众一心,毫无例外,毫无挽回的余地。

“于是他就只能孤独地漫步着,”学会了承受命定的枷锁而毫不呻吟“,只依赖自身,与自己的心灵交谈。

这每每使人联想到尼采的句子,”我的时代远未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这,是卢梭的悲哀,尼采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呢?可是,正是那些中伤,那些避之唯恐不及,造就了,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独语散文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标准的“独语”散文。“独语”散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意识流散文,是比意 识流小说更为真实的创作主体的心灵档案。为了将“无声的心声”化为有声有形有色的心灵图景,“独语”散文 通常综合运用内心独白、内心分析和感官印象等意识流手法,有时也会单独使用其中某种手法。“独语”散文是 孤独者进行自我情感调节的一种文学治疗工具,它能够起到缓解意志与理性之间的冲突和张力,消除内心紧张焦 虑,返归宁静和平心境的特殊心理治疗功能。在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独语” 散文中,创作主体只与自我对话,“我”是倾诉者,“我”也是倾听者,“我”是一个自足的世界,语境呈现内 敛状态,语言上具有封闭性和自我指涉性。“独语”散文是孤独者对以感情为链的意识流的展示。卢梭在“漫步 之一”中写道:“这些文字实际上只是某种不成形的遐想日记,大多是在谈论有关我自己的问题,一个孤独的沉 思者总是考虑自己更多些。另外所有那些在我散步时闪过我脑海的怪念头也将在这本日记里占有一席之地。我想 到过什么也就说些什么,都是自然流露,少有那种前因后果的。
卢梭借这十篇遐想, “继续先前称为`忏悔’的这一严肃而诚恳的自省”。
作品赏析
作品主题
艺术特色
卢梭从 1776年开始尝试一种自足性质的写作,这就是通常被看作《忏悔录》续篇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 想》。可以说,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卢梭提供了另外一种生活,它专属于像卢梭一样的人,这种生 活“通过从公民社会中退隐、亦即生活在其边缘而得享至高无上的幸福。”《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像一个身 心平静的人在畅谈自己的自由与幸福。通过“退隐”和“孤独的遐思”,卢梭以及像他那样的人获得了自由。在 第十个遐想尚未写完的时候,卢梭凄然离世,《遐想》成为卢梭孤独生命之旅的凄美绝唱。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 获得了世界的公认。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卢梭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最终在遐想中与自己的命运达成了和解——拥抱孤独,拥抱疼痛,拥抱生命中的每一天。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哲人文豪让·雅克·卢梭的最后作品,最后部分在卢梭先生去世前数周才写成。

在书中前言提到,如果卢梭先生没有在1778年7月2日因脑血管疾病发作猝然离世的话,这本书还会继续写下去,还会揭示更加丰富的内容,所以这还是一本未完之作,遗憾之作。

真实的痛苦书中在第一篇章《命运》里,有提到这么一句:“于是我发现,真实的痛苦与我所臆想的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这甚至让我在种种苦难中感到一丝轻松和慰藉。

”人最怕是活在想象的痛苦中,因为这样反而会加剧了痛苦。

当卢梭在饱尝人间冷暖之后,将世事和人情看得更加透彻,也更加淡泊时,他学会了与自己对话,写下《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这样的卢梭,不再是我们从历史书和教科书上看到的那位雄辩而睿智的思想大家,他并不期待用这样的一本书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他走下了哲理的神坛,来到每一位读者身边,说道:“我的遐想录只写给自己。

”回想上一本,读许知远先生所写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书中有关于“照镜子理论”,人照镜子会害怕发现更真实的自己,而我认为还是要照镜子;最近久违的登了下微博,看到了以前转山本耀司的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

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了解“自己”;记得小时候我很怕黑(怕鬼),但总是逼自己一个人时在黑夜不开灯行走,因为我知道一生里不可能不遇到黑夜的;其实“镜子”、“撞上的什么”、“黑夜”,这些就是真实的痛苦,它们在我们自己的想象里,被懦弱渲染得如一只不可战胜的魔怪,但当我们硬着头皮走上去时,会发现不过如此。

我上一年读到了一句很喜欢的话:“如果运气不好,那就试试勇气吧。

”我们曾经年轻勇敢,一往无前书中第九篇章《幸福》里提到:“而从我的处境和年龄来看,我都无法再与孩子们尽情分享玩闹的快乐了。

”——读到这句时,我不由升起了忧伤,有些快乐再也回不去了。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在宁静的午后,阳光洒落在书页上,我沉浸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的世界中。

卢梭,这位法国的哲人文豪,以十篇漫步者遐想录编织了他的心灵独白。

他的人生、他的思考、他的情感,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卢梭的孤独漫步,是他与大自然对话的方式,也是他寻找内心平静的途径。

他的人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他的心灵始终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漫步在自然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人生的启示。

这本书中,我特别被第五篇所吸引。

卢梭在漫步中,感受到了宁静的美好。

他发现,安宁并不需要什么伟大的事物,只需要平和的思想掠过心湖而不搅动波澜。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内心的平静是多么的重要。

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就能进行深入的遐想和思考。

卢梭的善良思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善良与金钱无关,而是一种内心的慈悲和关怀。

这种纯粹的善良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善良是源于内心的爱和对他人的关怀,而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利益或回报。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震撼。

卢梭的人生和思考,都充满了智慧和洞见。

他的孤独漫步,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探索,更是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中的困境和孤独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就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内心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关怀,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总的来说,《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洞见的书。

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探索,更是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源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无论身处何处,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善良,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2019年高二写人作文 -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500字

2019年高二写人作文 -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500字
肖邦是孤独的,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他的悲哀,在最后的《夜曲。op22》——他的遗作,我能强烈的感受到他对生命的向往和生活的热爱。
没有人能够逃离孤独,在孤独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人,注定他将成为一个伟人。
肖邦一生只有钢琴,没有歌剧,没有交响乐,也许就是因为这不可抹杀的改变,铸就了他一生的承诺。
或许只有在黑夜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萧邦,是பைடு நூலகம்天强烈的阳光把所有的一切都抹杀了吧。
我听他的玛祖卡,夜曲,很难想象在那个热闹的世纪之都巴黎,在那香水沙龙充斥的城市。他仍有一颗恬静温和的心。一直很安静。在夕阳落了以后,黑的透亮的三角钢琴,月光从高大的落地窗散入满地的温柔。那个纤弱的,近乎病态的钢琴手在黑白键中阐述自己的生活。
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只有在暗夜里才能感受那种音符,突然奔出倾涌让你有一种未名的感动,一下子进入你的心里,捕捉到那一瞬间的幸福,于是刹那间让你的泪涌上心头。
我喜欢这个纤弱的或者说是病态的,更象是诗人的钢琴家。
勃拉姆斯太内敛了,我体会不到那种生活的幸福感;柴可夫斯基过于忧伤,听他的曲子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李斯特他狂野了,如果钢琴有生命的话一定会提前累死;贝多芬的抗争或许这个年龄的小孩还没有感觉。只有肖邦,白色的面容凝铸了太多的过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驱逐的人——卢梭与公众之间——《遐想集》的构思如今,我在世上落得孤零零—个人了。

除了我自己,再没有兄弟、邻人、朋友、社会。

一个最好交谊、最重感情的人,已被同心协力地驱除出人类。

他们在仇恨的百般发泄中寻觅,哪一种折磨对我这颗敏感的心是最残酷的。

于是,他们便把维系着我与他们的一切联系粗暴地破坏掉了。

我本是爱那些人的,不计较他们怎样对待我。

他们也只有在不再成其为人的时候,才得以逃避我的爱。

因此,对于我,他们都成了局外人,陌生人,最终不存在了,反正他们早就巴不得哩。

我自己呢?脱离了他们,脱离了一切,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这正是我有待于研究的。

不幸的是,在作这个研究之前,我必须首先对我的处境作一番回顾,这是一条必经的思路,通过它,我才能由他们论及我。

十五年多以来(准确地说,应该是十四年以来,可追溯到1762年,《爱弥尔》被焚烧、他与皮埃奈夫人、格里姆、狄德罗大闹不和的那个时期。

),我就一直处于这种离奇古怪的境地中。

我至今仍觉得这是一场恶梦。

我总在幻觉:消化不良折磨着我,我睡不安席,一合上眼很快又会醒来的,但是,在与旧友的重逢中,我的痛苦也会大大减轻。

我准是于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个跳跃:一个由清醒到昏睡,抑或更确切地说,由生到死的跳跃。

我不知怎么越出了事物的正常秩序,兀然堕入莫名其妙的混沌中。

在这一片混沌中,我什么也看不见,我越是琢磨我眼下所处的位置,我就越不能明白我身置何处。

唉!当初,我哪里能够预见这个静候着我的命运呢? 今天,我落得如此命运,我还哪里能够预先把它设想? 凭我的良知,我当初能够预料到,有朝一日,我这样一个人(我过去是,现在仍是这样—中人) 竟会变成或竟会被人无可置疑地当作怪物、放毒犯、杀人凶手吗? 我能够料想到,我竟会为人类所不齿,为恶棍仍所捉弄吗? 我能够料想到,路人所能向我表示的全部敬意,居然是往我身上吐唾沫,当今一代竟会一个心眼地恨不得将我活埋才痛快吗? 在这奇异的变故发生之初,我毫无准备,所以甚为震惊。

我的激越、我的愤懑一下子使我陷入一种谵妄之中(卢梭这里显然是指1766年—1767年,他在英国伍顿期间,因受虐待狂症发作与休谟发生激烈争吵。

),——足足过了十年光景,它才平抚下来。

在这期间,我一误再误,一错再错,干了一件又一件蠢事。

由于种种不慎而向主宰我命运的人委以如此之多的口实——他们巧妙地加以利用,便把我的命运无可改移地注定了。

--我猛烈地、徒劳地作过长时期的抗争。

我全然不善于弄机巧、施诡计,也不善于隐遁,提防;我是那样坦率、真诚、急躁、易怒,我越挣扎就使自己捆缚得越紧,还不断地给他们以新的可乘之机,而他们又是绝不肯轻易放过我的。

终于,我意识到了,我的全部努力纯属枉然,烦恼无补于事。

于是我就采取了我今天唯一可行的办法,那就是服从命运的安排,不再和必然作无谓的抗争。

我听天由命,所受的苦难反而得到了补偿。

那是因为,顺应天命给我带来了平静,这种平静与那费力不讨好的抗争所带来的无休止的骚动原本是连不到一块的。

还有一件事也促成了我的平静。

迫害我的那些人,在仇恨的百般发泄中,是由于恨我恨到了极点,才把一着妙计忘记了。

那就是:倘若他们把对我的迫害逐步升级,以图不停地给我制造新的创伤,那就可以不断地折磨我了。

倘若他们狡猾地故意给我留下一线希望,那么至今还能控制住我。

他们尽可以用诱饵来诱骗我,使我受世人愚弄,使我因希望不断破灭而痛苦、心酸。

但是,他们一开始就把全部伎俩都使出来了,不但没有给我留下会一旦了结的希望,还使他们自己弄得智穷计短了。

他们使我蒙受的诽谤、侮辱、讥讽、羞耻,也无法再变本加厉而只有次第减少了。

对此,我们双方是同样地无能为力。

他们再不能使迫害有所增加,我也只有逆来顺受、自认在劫难逃了。

他们操之过急,使我受到的苦难迅速达到了顶点。

如今,就是竭尽人类的全部智能,再借助地狱的一切诡计,也不能再使苦难有所增加。

肉体的折磨非但没有增添我的苦恼,反倒使我借此折磨得以排遣苦恼。

如果肉体的痛苦使我喊叫起来,或许因而不会发出苦闷的呻吟。

我肉体的剧痛或许还会使我心灵的痛苦暂停。

既然他们把事情已经做绝了,我还有什么怕他们的呢? 他们既然不能使我的境况变得更糟,也就休想使我揣揣不安了。

他们使我从忧心仲仲和担惊受伯这两种灾难中永久地解脱了:如释重负了。

真正的灾难是不大能够使我就范的。

我亲身体验到了的灾难,我倒是容易忍受,但我却忍受不了我所预感到的那种灾难。

我的想象力,曾受过刺激,会把灾难联串起来,反复思考,把它们扩大、升级。

对痛苦的等待使我比实际上大祸临头时还要难受百倍。

对于我,恫吓比打击更为可怕。

灾难一旦临头,事实便把想象的成分抛开,还原其真实的内容。

于是我发现,这些灾难比之我原来所想象的,要小得多。

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解脱了一切新的恐惧,摆脱了不安与希冀,单凭习惯就足以使我日渐忍受一种什么都不能使之更糟的境况。

而随着这种情感日渐淡漠,那些灾难是再也不能使之复燃的。

这就是我的迫害者在极尽泄恨之能事的同时,给我带来的好处。

这使他们自己丧失了制伏我的一切可能。

今后,我尽可以嘲笑他们。

我的内心完全归于平静,还不到两个月(人们对卢接在此暗示的日期,以及下面提到的“意外的伤心事”,曾作过许多推测。

其实很简单,这里所指的就是他的最后—个保护人孔蒂亲王的死——原编者注。

)。

打那以后,我就不再畏惧什么了,但仍然存着希望。

就是这个希望,时而使我满怀信心,时而使我垂头丧气,无时无刻不在骚扰我。

—个今人悲痛的意外事件,终于把我心头这缕微弱的希望之光抹将去了;并使我看清,我的命运早已在下界无可挽回地注定了。

从此,我就完完全全地逆来顺受了,从而又重拾心境的恬静。

我刚一开始窥见这个阴谋的大体,就永远失去了在生前使公众回归于我的念头——这种不再可能是两厢情愿的回归,甚至今后也是毫无用处的。

他们回归于我,也是白搭,他们再也寻不出我来了。

他们曾使我油然而生的鄙视之情,使我觉得和他们交往令人兴味索然,甚至是一种累赘。

我离群索居会比混在他们一起更幸福百倍。

他们已从我心中夺走了我对社交的柔情。

到我这把年纪,这种柔情是不会重新发芽滋长的,为时已经太晚了。

此今,无论他们施恩于我,还是加害于我,他们的所作所为,我都谈然置之。

这一代人无论做什么,于我必然无关宏旨。

虽说如此,我仍寄希望于未来。

我想,会有较为优秀的一代,只要他们检查一下这一代人加于我的判断和对我采取的态度,就会不难识破在前面引导他们的那伙人所玩弄的阴谋诡计;就会看出我真正的为人。

这个希望驱使我写出了《对话录》(《对话录》又称《卢梭评让-雅克》,写于1772年—1776年间,卢梭试图在书中为自已辩护。

),使我作了千种疯狂的尝试,以使之流传后世。

这个希望虽则遥远,却把我的心置于激情之中,就象当初我还在本世纪寻觅一颗公正的心时一样。

我的这些希望仍然使我胎笑于当今一代,我把这些希望远远抛开也还是没用。

我在《对话录》中陈述了我之所以抱希望的种种理由。

然而我错了,幸亏我认识得相当及时,这才在归天之前得到一段无忧无虑、舒适安逸的日子。

它始于我所讲的那个时候,而我有理由这样去想,它再也不会中断了。

就在没几天前,新的思考使我确信,我曾巴望众人归心,那是大错特错了,即便是在别的时代也是如此。

要知道,在关于我的问题上,公众受着十分嫉恨我的那些团伙中的一些人的引导。

那些各别的人总是要死的,但那些团伙则不会死。

在那些团伙中,那同样的激情将世代相传,他们那永不消失的仇恨正同煽动起这股仇狠的恶魔一样,具有永久的活力。

当我所有的私敌死了之后,医生们和奥拉托利教徒们(卢核曾把《爱弥儿》交给蒙莫朗西的两个奥施托利教徒,1762年以后,卢核对他们起了疑心。

奥拉托利组织成立于1611年,专管教育——原编者注。

)还将活下去。

即使我的迫害者就只剩下这两伙人,我还应该相信,就象他们在我生前曾使我不得安宁一样,他们不会给我死后的名声以更多的安宁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确实冒犯过的医生们倒有可能平息怨气。

但是,我爱慕和尊敬的、我十分信赖而又未曾冒犯的那些奥拉托利教徒们,这些教会中人、半真半假的僧侣们将永远是难消怨气的。

他们决不会饶怒我那原本是由他们的不公正造成的罪过。

而由于他们将竭力煽动和维持公众对我的仇视,公众会比他们更怨气难平。

我在这个世界上万事惧休了:再没有谁能够对我行善或加害。

在这个世界上,我一无所求,也无所畏惧了。

我在这深渊之底倒落得清静自在,虽然不幸、倒楣,却和上帝一样超逸!今后,我身外的一切都和我无缘了。

在这个世界上,我再也没有邻人、知己、兄弟。

我活在地球上,恍如活在一个陌生的星球上,我可能是从我原来居住的星球上坠落于此的。

倘若我在自己周围认出了什么,那只有令人苦恼和痛心的一些事。

当我把目光投向我接触到的身边之物时,总会发现某个东西令我义愤、轻蔑,使我悲哀、愁苦。

让我们把这些我越想越痛苦而又于事无补的伤心事从我头脑中撇开吧。

在这孤独的残年,既然我只能从自身中寻求慰藉、希冀与安宁,我没有必要、也无意为自己身外之物去劳神费力。

我正是在这种境界中,继续着我先前称为“仟悔”的这一严肃而诚恳的自省。

我把最后的闲暇奉献给了对我自己的研究,提前准备不久将要作的自我总结。

让我们全身心地沉入与我的灵魂交谈的温馨之中吧。

这是旁人唯一不能从我身上夺走的。

倘若我对我的内心倾向作认真的思考,把它们整理得更好些,并修正可能存在的偏误,那么,我的这些沉思默想绝对不会是完全无用的。

我在世上虽则什么用处也没有了,但我决不会把我最后的光阴白白浪费掉。

在我每日的散步中,总有令人神往的沉思默想涌上心头。

遗憾的是我把它们忘却了。

我就是要把还能回忆起来的付诸文字。

日后,每当我重温它们,这种快乐必将油然而生。

只要我一想到我的心灵曾经达到的境界,我就会把那深重的苦难、我的迫害者以及我蒙受的屈辱统统抛到脑后。

这些手稿,确切地说,只不过是记载了我那些遐想的不拘形式的日记罢了。

这里面,大部分是关于我自已的。

因为,一个孤独者,他在运思的时候,自然会更多地想到自已。

此外,凡是我在散步中掠过脑际的各种古怪想法,在这里也将占有一席之地。

我将根据回忆来对我所思考的东西进行陈述。

我的陈述内在联系甚少,正象头一天的想法与第二天的想法甚少联系一样。

尽管如此,但通过认识在我所处的离奇境遇中,被我的心灵视为精神食粮的那些情感和思想,总还能够获得对我的本质和习性的新认识。

因此,这些手稿可以看作是我的《仟诲录》的补遗。

但我不再冠之以这个标题了,因为,我不觉得还有什么配用这个标题的东西要说了。

我的心灵已经在厄运的涤荡中净化了,即使我仔细地探测它,也几乎找不出半点残存的值得谴责的习性。

既然世间的友爱之情已从我心中被剥夺去了,我还有什么好仟侮的呢? 我对自己没什么可赞颂,也没什么可指责,因为我今后在众人之中是个不存在的人了。

既然我和他们再没有真正的联系和真实的交往,我也就只能如此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