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

合集下载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

不仅如此,这三大部门各自内部也会发生显 著的结构性变动,其变动趋势是:制造业上升幅 度最大,大约占工业部门份额上升的2/3;在制造 业内部,与现代技术密切联系的新兴部门增长得 最快,其在整个制造业总产值和劳动力中占的相 对份额都是上升的,相反,一些传统生产部门的 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则是下降的;在服务部门内 部,教育、科研和政府部门的相对份额趋于上升。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法则 钱纳里标准结构 霍夫曼系数
配第——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早在17世纪,他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 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并将这种差异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 来。 他说: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高收入 的产业流动。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定律。
中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1、从与发达地区比较看,落 后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低。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产 业结构较为落后,第二、三产业 比重较低,特别是西藏、贵州等 地,其产业结构层次低。2000年, 第 一 产 业 占 GDP 的 比 重 , 全 国 为 15.9%,东部为11.9%,西部在20% 以上;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全 国为50.9%,东部为51.4%,西部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 占GDP的比重,全国为33.6%,东 部为40.2%,西部为31.1%。
而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可以 使各区域都获得比较利益,从而使 大区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得以健康、 快速发展。这样的区域产业结构就 是合理的。
产业关联标准
区域内部各产业关联度越大,区域经济凝聚力越强, 则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也越大,这样相互配合、相互衔接、 比例适当的产业布局在一个区域内能获得聚集经济效益。 各产业之间彼此提供获取正外部经济的利益,可以降低生 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尤其是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 之间是否协调显得特别重要。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 第十六章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 第十六章农业产业结构

种植业是基础
–种植业是农业各部 门有机物质的合成 部门,有了种植业 的发展,才有畜牧 业和农业其它部门 的存在和发展
种植业部门始终处于农业各部门的基础地位
畜牧业是农业部门中不可缺 少的中间环节,它可以将人 们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机物质, 转化为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的 畜产品,而牲畜的排泄物及 其无法利用部分又可以转变 为优质肥料,返还土壤
整体性
动态性
多层次性
三、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
(二)
–对农业内部物质能量相互转化的影 响
(三) –对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影响
(四) –对满足社会农产品需求的影响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与 演进趋势
一、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
生产力
需求
科学技术
形成 条件
地理环境
资金
(三) –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四) –农业各部门能协调发展
三、衡量农业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方法与 指标
比重法
类比法
(一)衡量农业产业 结构合理性的方法
协调法
速度法
(二)衡量农业产业结构的指标体系
1.反映农业产业 结构状况的指标
–土地利用 –播种面积 –农业总产值 –农业商品产值 –农业劳动力利用 –资金利用
• 简单地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指农业各产业 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 例关系。
(二)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关系
农业
林业
牧业
农林牧始终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部门
农业主要的、本质的关系是通过农林牧
三者的关系反映出来的
3
农牧结合的客观依据是由它们之间 的物质互换性决定的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在产业高度方面不 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在产业结构的横向联系方 面不断地由简单向复杂转化,这两个方面的不断变 化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随着科技进步 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市场 深度及广度的扩展,产业结构的演进也会表现出一 定的规律性。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这种商品的需求将 越来越大,出现消费需求的“超物质化”,引致第三次产业占 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同时很多第三产业进入障碍较少、所需 的资本规模不大、具有劳动密集特性,劳动力逐步向第三次产 业转移,劳动力就业比重上升。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 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 为: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次产业将增加。劳动力转 移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对差 异造成的。人们总是由低收入的产业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
第一节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但自然资源禀赋决不是决定性因素,自然资源 条件好的国家经济落后,自然资源条件差的国家经 济发达,自然资源条件相同的国家经济发展差别很 大,说明了这一点。因而,自然资源的拥有状况往 往并不被一些经济学家视作一国工业化进程的必要 条件。
第一节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三)需求结构 由于需要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因而需求结构 的变动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个人消费结构、中 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 资结构、净出口等因素的变动均对产业发展产生不 同程度的影响。
第一节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四)人口规模与结构 能否向新的或发展扩大中的产业源源不断地输

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刘淑茹 :产业于 加快 社 会 发展 与 进 步 ;资 源环 境 可 持 续发 展是人 类 可持 续 发 展 的前 提 条件 ,离 开 这 个前 提 ,经济和社 会 可 持 续 发展 就不 可 能实 现 ;技术 可 持续 发展是 人类 可 持 续发 展 的有 力 手 段 。可 持 续发 展所要 追求 的正 是 自然 、经 济 和 社会 这 样 一 个 复合 系统的健康 、持续 、稳定的和谐发展 。 J 可持续发 展 要 求 在经 济 发展 的 同时 ,注 重环 境 保护 和 自然 资源 的 可 持续 利 用 ,而环 境 保 护 和 自然 资源 的可 持 续 利用 与产 业 结 构 又有 着 一 定 的 联 系 。 在整个经济系统 中,不同产业由于其特点及技术水 平不 同 ,对环境 造 成 污染 的程 度 和 自然 资 源 的耗 费 率是不 同的 ,在 给定 的技 术水 平 条 件 下 ,若 环境 污 染严重的产业和自然资源耗费率高的产业 比重过大, 就不能实 现 环 境 的保 护 和 自然 资 源 的可 持 续 利 用 , 因而一个 区域产 业 的 组合 与强 度 需 符 合可 持续 发 展 的要求 ,这样经济才能得 以健康发展。 12 科 学发展 观 . 发展 观 是关 于 发展 的本 质 、 目的 、 内涵 和要 求 的 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为解决我 国经济发展中不合理的发展模式导致 的 日益严重的 资源环 境 问题 、 效 益 问题 和 忽 视技 术 进 步 等难 题 , 低 于党 的十六届三 中全会 提 出的 。其 基本 涵义 是 : 以人 为本 , 面 、 调 、 持续 展 , 全 协 可 目的是 促 进 经 济 社会 的 全 面进 步和人 的全 面发 展 , 于整个 国家的 经济 和社 对 会发展起 着全 局 性 和 根 本 性 的作 用 。在 这 里 , 面 , 全 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保持经济 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 , 加快政治文 明、 精神 文明的建设 , 形成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相互 促 进 、 同发展 的格局 ; 调 , 共 协 就是 要 统筹 城 乡协调 发 展、 区域协 调发展 、 经济社会 协调 发展 、 国内发 展和对 外开 放 ; 可持续 , 就是 要统筹 人与 自然 和谐 发展 , 理 处 好经济建设 、 口增长与资源利用 、 人 生态环境保护的 关 系 , 动整个 社会走 上生 产发展 、 活富 裕 、 态 良 推 生 生 好 的文 明发展 道路 J 。 因此 ,科学 发 展 观 是可 持 续 发展 理 论 与 中国实 际相结 合的产 物 ,是 对 可 持续 发 展 理论 的补 充 、完 善和发展 。科 学发 展 观 的 提 出 ,为我 国经 济社 会 发 展提供 了指导 思 想 ,指 明 了方 向。产 业 结 构合 理 化 及 其调整 ,也需 以科 学发 展 观 为 指导 ,这样 才 能 更

1403产业结构优化

1403产业结构优化

3.2.2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的内在机理
(2)微小涨落是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内部诱因 发明、创新等涨落因素是技术创新系统向有序 方向演化的内部诱因。 微涨落放大为巨涨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需求收入弹性条件;二是生产率上升率条 件。 一个新生产业尽管开始时可能弱小,它的产生 也可能完全是偶然的,但只要它的产品有较高 的需求收入弹性和较高的生产率上升率,它就 能迅速发展起来。
技术创新的含义和过程 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途径
12
3.2.1 技术创新的含义和过程
技术创新是指研究开发成果首次实现 商业化应的过程 ,包括推出新的产品、 新的工艺、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 原材料来源,以及建立企业新组织的 过程。
13
3.2.1技术创新的含义和过程
110. 08 275. 15
外资占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的比 重(%) 4.46
7.51 12. 13
1994
1995 1996
17042. 30
20019. 30 22974. 00
1977. 34
2397. 23 2763. 22
337. 67
375. 21 417. 26
17. 08
15. 65 15. 10
6
3.1.1 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主要包括: 供给结构的优化。包括资本(资金)结构、作为供应因 素的投资结构、劳动力供给结构、技术供给结构,以及 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资源供应结构等。 需求结构的优化。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结构、企业需 求结构、家庭需求结构或个人需求结构,以及以上各种 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间(产品)需求结构、最终产 品需求结构,以及中间产品需求与最终产品需求的比例; 还包括作为需求因素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以及投资 与消费的比例等。 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包括不同产业间的进口结构和出 口结构,也包括同一产业间的进出口结构(即进口和出 口的比例)。 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包括外投资与外国投资的比例结 构,以及对外投资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和外国投资在 本国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及其各种派生的结构指标。 7

产业结构优化 主导产业选择

产业结构优化 主导产业选择

但 *高加工度化是双刃剑*
① 为了保证在长达数月的保质期内产品不长菌、不发霉, 须加入适量的防腐剂; ② 为了使产品增加体积、改善口感, 须加入适量的乳化稳定剂; ③ 为了使产品更筋斗更上相, 须加入适量的氧化剂; ④ 为了使产品更营养, 须加入适量的营养强化剂。添加一些骨粉、乳酸钙、磷酸钙等 以弥补小麦粉中矿物质少的缺陷,利于预防缺钙及骨质疏松症 ;添加豆渣纤维、大麦纤维、米糠纤维等,以提高小麦粉中膳 食纤维的含量,这不仅具有预防便秘、排毒等效果,而且可增 加馒头的吸水量和柔软度,延长其货架寿命。
一个关于陕西省主导产业选择的案例
/8331 8466.html
• 库茨涅茨经济增长理论概述(读书笔记) 邹铁钉
关于SNA


选学产业经济学
本章重点 产业结构优化 + 主导产业选择
一.基本含义: 二.合理化及判定标准 三.高度化及判定标准 四.原则与途径 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之一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二、主导产业群的更替 三、选择方法 四、选择基准 五、难点
产业结构优化:一.基本含义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 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含合理化和高级化。
3.特点:依靠需求带动供给增长的不平衡结构发展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二)经济增长基准:筱原基准 1.收入弹性基准:从社会需求来看,使产业结构与 随着国民收入增长而增长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原则。 2.生产率上升基准:技术进步率高的产业部门作为 主导产业部门。
需求收入 弹性系数

某一产业的产品的需求增加率 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
产业结构优化: 三.高度化及判定标准
具体内容:
1.产业结构规模由小变大, 部门数量增加,产业关联复 杂,其主要指标是中间产品的使用量。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3、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 (1)内部因素 需求因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 供给因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 源 (2)外部因素 经济体制类型 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产业政策 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财税金融政策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产业结构高度化标准 “标准结构”法 “标准结构”是经济学家对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的 综合描述,一般是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样本国家产业结构高 度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进行统计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出能 刻画某一高度化阶段的若干指标,作为该阶段下产业结构演进的 “标准”型式。包括产值标准结构、劳动力标准结构、相对劳动 生产率标准结构。 经济发展阶段判断法 除了前述的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论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 理论之外,还有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他 们根据人均国民收入,将工业化阶段划分为0,1,2,3,4,5,6等七 个阶段。收入水平对应着发展阶段,也划分出三种国家类型。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
3、产业结构分析指标
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指标:产业结构变动速度K值、Moore结构 变动值 三次产业的结构效益指标: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 三大产业就业GDP弹性系数 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标准结构”比较、产业结构相似系 数法 工业结构高度化综合指标:工业内部结构高度指标、产业链 结构高度指标、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系数
2、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1)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 “二元结构”理论,也可以称为“二元经济”理论, 最早由荷兰社会学家伯克提出。 1954年,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题为 《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论文中,系统地提出 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 在着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所构成的二元经济 结构。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现 产业结 构的合 理化 。 产业 结构合 理化 的内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心, 其他产业所 占的 比重很少 。第一 次产业 革命 以后 . 工业飞速 发展逐渐取代 了农业 , 为产业 结构 的主导 。 成
产业结 构合 理化 , 包括两 个 方面 : 其一 是产业 内部 随 着 产 业 革 命 的 不 断 深 入 和 发 展 , 务 业 得 到 迅 猛 发 服 结 构 的协调化 ; 其二 是产业 结构 的高 度化 。 展 , 逐渐取代工业 , 为产业结构 的主宰。 并 成
( ) 业 结 构 的 协 调 化 一 产 2 产业 结 构 由 劳 动 密 集 型 向 资 本 密 集 型 进 而 向 技 . 产 业 结 构 协 调 化 , 指 各 产 业 之 间 以 及 各 产 业 的 术 密 集 型 演 变 , 类 在 农 业 社 会 和 工 业 社 会 初 期 , 业 是 人 产 各 部 门 之 间 , 持 较 为 协 调 的 比 例 关 系 , 够 适 应 和 促 的 发 展 主 要 靠 大 量 劳 动 力 的 投 入 来 实 现 的 。但 到 了 工 保 能 进 经济 和社会 的发展 。各 产业部 门的协 调化包括 : 业 社 会 的 中 期 这 种 情 况 有 了改 变 , 本 的 密 集 投 入 成 资
“ 四小 龙 ” 国 家 和 地 区 , 在 根 据 各 自的 产 业 现 状 , 等 都 进 结构 , 作为资源转换 系统 , 基本 要求是 各产业 部 门产 其 行 着 深 刻 的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 我 国 也 正 在 进 行 着 新 一 轮 业 活 动 的 产 出 , 够 满 足 社 会 生 产 和 生 活 的 需 求 , 应 能 适 产业 结 构 的 战 略 性 调 整 。 朱 镕 基 总 理 , 去 年 九 届 人 和促进 国民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 。 在 大第 四次会 议上 指 出: 十五 ” 间 , 国要 以经 济结 构 “ 期 我 ( 产业结构的 高度化 二) 所 谓 产业 结 构 的 高 度 化 , 指 产 业 结 构 不 断 从 较 是 调 整为 “ 主线 ” 在经 济结构 调整 中 , 以产业结 构调 整 , 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107产业结构能促进经济发展,也能阻碍社会的进步。

因此,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我们必须对此进行界定,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

问题是何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呢?如何界定呢?这就涉及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的确定。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涵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李京文、郑友敬把产业结构合理化定义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周振华把产业结构合理化定义为“各产业间存在着较高的聚合质量”。

王述英把产业结构合理化称为“取得较好的结构效益不同见解。

苏东水等把产业结构合理化定义为“产业与产业之间协商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上定义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探讨,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实质。

但它们只能从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去归纳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未能完整的去解析产业结构合理化这一概念,未能揭示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共性即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

我们只有抓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才能解决上述定义所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涵:结构自组织能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是由浙江师范大学法政经济学院“方湖柳”在其论文“结构自组织能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一文中提出来的。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不应该是外在的,而应是内在的,是与产业结构的本质直接相关的。

离开产业结构本质探讨,就不能认清产业结构合理本质及其标准”她认为:“产业结构首先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系统,不仅相对于外部环境有其确定的界限,而且其内部结构也是十分明显的。

其次,产业结构不仅仅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且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在自组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激烈竞争,‘竞争’达到均衡就会出现‘协同’。

最后,既然产业结构是一个自组织系统,那么就可以把自组织系统的根本特性:自组织能力,作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

”这里的自组织能力实质上就是自组织系统内部因素间的相互竞争与协同作用。

产业结构合理化也恰好是产业结构内部因素之间相互竞争并达到协同的均衡状态。

这一理论的提出,其主要贡献在于,把产业结构作为自组织系统,并且深入产业结构内部去探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问题,打破了传统的“黑箱理论式”的研究方法。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特征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标准的研究,首先我们要明确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同时也要抓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内涵。

但仅此而已,我们仍然不能准确的掌握“产业结构合理化”所固有的涵义。

因此,我们必须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和本质中去把握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特征。

归纳起来,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如下特征:1、完整性产业结构就好比人的身体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系统,其内部结构性、层次性非常明显。

既然产业结构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产业结构合理化必然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

产业结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合理了,并不能说明产业结构整体的合理,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必须具有完整性,总体性和综合性,是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相对性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从相对不合理到相对合理的调整过程。

虽然判断和衡量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我们必须给以一个标准和方法。

但是没有绝对的标志和方法。

产业结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能用一种具体的数值去测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我们只能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去估算产业结构是否接近合理化,即“合理化程度”。

这种合理化程度具体集中体现在各产业部门供需结构非均衡的程度,供需偏差越大,则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越差,供需偏差越小,则产业结构合理性越强,没有供需的完全均衡。

2.3动态性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动态性和相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和方法去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它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供给因素、需求因素、社会环境等,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产业结构状况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同时,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下的合理化,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与产业结构内部要素出现的“竞争—协同---竞争---协同”现象相对应,产业结构也会经历“不合理—合理—不合理---合理的过程。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过程是一种在动态过程中达到相对合理的过程。

2.4内在合理与外在合理的统一性前面已经给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产业结构的自组织能力。

之所以产业结构具有自组织能力,是因为产业结构本身是一个系统,进一步是自组织系统。

产业结构处于中间环节,一方面,受到产业结构内部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产业结构所处外部环境的制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那么,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一方面是其内部因素“协同”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外部环境影响的结果。

所以,产业结构合理化必然既要求产业结构内在的合理,也要求产业结构外在的合理,其合理性具有内在合理与外在合理的统一性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产业结构合理的标准只能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各国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提出来。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的揭示,还必须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内涵着手。

产业结构自组织能力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内涵,所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就是产业结构自组织能力的大小。

自组织能力越大,产业结构合理程度越高,反之,合理化程度就低。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表述,我们很难把握,更难以运用于实践。

既然产业结构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文章摘要】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是建立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的。

本文深入到产业结构内部,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

【关键词】产业结构合理化;内涵;特征;本质标准 》转106页岳映平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610064徐海燕 四川影响力集团 610015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106【参考文献】1、李秋菊.农民增收的财政农业投入回归分析及对策[J].财经界,20062、刘润幸.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8):746-7483、吴航,黄横君.农民增收的主成分回归分析[J].中国统计,2005(二)主成分回归分析1、使用SPSS Factor Analysis过程对X1、X2、X3进行主成分分析,运算后各种结果见表4。

表4 各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百分比及其系数2、使用SPSS Compute Variable过程把响应变量Y 和预测变量X1、X2、X3标准化,并求得主成份C1、C2、C3的值。

3、把标化主成分回归方程转化为标化线性回归方程,然后再转换为一般的线性回归方程根据表5的数据将选择的标化主成分回归方程转化为标化线性回归方程:y’’=0.3736X’1+0.5403X’2+0.4707X’3。

最后根据回归系数的计算公式由标化偏回归系数算得一般回归系数,最终得到线性方程:Y=-43785+0.9101X1+0.5502X2+ 0.1301X3三、结果分析由回归方程的结果可以看出,农业财政支出、乡村就业人数和农村信贷量的增加都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其中以农业财政支出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这表现在X1的回归系数最大为0.9101,其次是乡村就业人数,最后是农业信贷量。

这是符合我们的预期的。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一)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业财政支出对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很重要的作用。

国家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扩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扩大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促进农业保险和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放宽城市的农民准入条件,这会大大改善民工的就业环境,为有条件的民工回流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增加农村的就业人数。

这样,农村人口城市化就会为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改进农村的信贷环境,为农民贷款提供便利的环境可以说,农村的信贷不足是制约农民增收缓慢的资金性根源,现在的情况是农民的贷款难度较大,贷款利息较高,国家应当适当放宽农民贷款的条件和降低农民贷款的利率,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接107页它会受到其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那么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便是反映在产业结构的内部制约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

影响产业结构内部的制约因素便构成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在标准,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外部因素便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外在标准。

这也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内在合理与外在合理的统一性相对应,外在标准和内在标准构成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在标准:供给因素标准、需求因素标准、国际贸易因素标准和国际投资因素标准。

苏东水在《产业经济学》一书中总结了影响产业结构的内部制约因素。

具体有:一是供给因素,具体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人口因素、技术进步、资金供应状况、商品供应状况、制度因素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

二是需求因素,具体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具体影响它们的是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

三是国际贸易因素。

四是:国际投资因素。

产业结构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不仅其内部的制约因素本身决定了产业结构系统的状况和效率,而且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协同作用是影响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

所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在标准便是供给因素标准、需求因素标准、国际因素标准和国际投资因素标准以及它们之间“竞争协同关系”。

这些内在标准本身以及它们之间“竞争协同关系”从产业结构内部决定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外在标准:经济增长标准、经济发展标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标准。

产业结构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是经济、政治、社会环境,这些环境又综合反映到一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三重标准上来。

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研究,最终都要反映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上来,也就是反映在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上来。

如果一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且能够较好的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程度就高;反之如果经济增长出现瓶颈,资源大量浪费,环境遭到大量破坏,那么产业结构肯定就出现了问题,更无谈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

所以,经济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外在表现,是其外在的标准。

【参考文献】1、方湖柳.结构自组织能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J].经济论坛,2003,(10).2、黄中伟、陈刚.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3,(3).3、简新华.产业经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4、苏东水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胡艳超.产业结构合理化:多维标准与多重对策[J].经济评论,1992,(6).【作者简介】1、岳映平,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硕士,产业经济学.2、徐海燕,女,四川影响力集团,本科,人力资源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