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2013级4班姓名:梁新毅

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要求吃得营养、安全;但从近年来媒体所披露的食品中毒事件却屡见不鲜。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之一,食品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问题便成了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食品污染事件及群体食物中毒如蔬菜农药超标、豆奶中毒、高含量瘦肉精肉类中毒以及农药加工火腿、毒胶囊等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严重危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引起了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政府的多个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广大的消费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微生物、化学性污染等对食品安全构成影响。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一)微生物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1.真菌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有些真菌被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如酿酒、制酱、面包发酵等,但有些真菌也通过食品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由真菌引起的食品中毒种类主要有:黄曲霉素致毒、赤霉病麦中毒、食物中毒性白细胞减少症毒变甘蔗中毒等,人类食用了由这些霉菌污染的食品可损坏肝脏,导致癌变等。

2.细菌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细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食品如食醋、味精及多种氨基酸都是应用细菌制造的。但有些细菌也给人类带来危害。根据国内外统计,在各种食物中毒中,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

3.病毒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毒主要有猪水庖病毒、狂犬病病毒、慢性病毒等。

4.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近年来卫生部每年接到食品中毒报告100~200起,导致数千人发病,百余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

(二)化学性污染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化学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下仅就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1.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近年以来,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在大量使用,特别是有磷杀虫剂农药,是农作物中残留最为严重的农药,长期摄入有磷农药可出现肝功能下降、血糖升高,白细胞吞噬功能减退等病理变化,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2、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可使食品色、香、味更佳,保质期更长。食品添加剂主要有: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酸味剂、发色剂、漂白剂、保鲜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一定限量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做了明确的规定。但长期(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会致癌,产生遗传毒性在人体内的残留,破坏新陈代谢等。在实际生活中,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还是违法添加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化学品。例如:为了使面粉更白,在面粉中添加过量氧化苯甲酰(增白剂)。在熟食品、卤制品中添加过量人工合成色素、亚硝酸盐等,使食品色泽鲜艳诱人;为延长食品货架期,添加过量苯甲酸(钠)等防腐剂;更有甚者,将甲醛加入到米粉中,使之更劲道、鲜亮。

3.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的过程中,由环

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针对动植物的生产过程。在这一生产过程中,由于呼吸、吸收、饮水,环境污染物质进入或积累在动植物中,从而影响食品安全性。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放射性物质污染。据1998年中国质量公报,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污染水体中生长的生物:水藻、鱼虾、贝、蟹等被污染后,引起人类的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祸害子孙。

除此之外造成食品污染或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工业化生产和新技术、新原料、新产品的应用,导致食品污染的因素日趋复杂化;高速发展的工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直接影响农产品和食品原料的卫生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食品污染事故。由于部分食品生产经营条件落后、操作人员卫生意识差和卫生管理水平低,致使食品受到交叉污染而引发事物中毒。更有甚者,部分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出于赢利的目的,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直接的威胁。为了提高食品安全性,保证人体健康,促进社会发展,我国应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具体来说如何防止“病从口入”,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提高食品安全检验科学水平;完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立法;加大市场监督力度等。

一、我国防止食品安全事件从法律角度来说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的制定要切实解决“各自为政、多头执法”的局面。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体制。现阶段农业部门管初级产品,工商部门管流通,质检部门管加工企业,卫生部门管餐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协调……这种多部门分段监管的结果是部门信息无法共享,公共资源浪费,重复执法增加企业经济负担,问题出现后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同时很难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可以说,职责不清和权责不明是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从国外的成功经验看,食品安全统一全程监管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因此政府部门应尽量减少食品安全监督主体,集中执法权力,着力解决“九龙治水、各管一头”问题。

(二)、要解决相关法律的衔接和冲突问题。目前,涉及食品的法律还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食品安全法》。法律的出台首先要解决好法律的衔接和冲突问题,否则不仅影响法律执行的效力,而且影响法律的权威。同样的行为,不宜有多个处罚主体和幅度。

(三)、健全法律制度,应当赋予消费者责令赔偿请求权切实保护消费者权利。《食品安全法(草案)》规定,“食品经营者以假充真或销售不安全食品,除赔偿消费者的损失以外,消费者还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应当说,这是草案的一大亮点,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利益。但问题在于,如果食品经营者拒不支付赔偿金怎么办?一般消费者购买食品金额较小,总不能为了几十元或是几百元走漫长的法院诉讼程序。因此,对小额的赔偿法律应该赋予消费者请求相关维权部门责令食品经营者赔偿的权利,相关维权部门接到请求后应当依法执行。

(四)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认真研究、修订、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了降低食品中农药残留量,就必须建立健全农药法规标准,加强对原料作物的生产管理。要确保食品添加剂食用安全,必须加强食品添加剂管理,包括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食品添加剂食用量标准的制定和审批,生产或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审批手续、食品添加剂法规等。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增强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WTO的挑战。

二、从技术角度来分析

(一)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学水平不断探求新的分析检验方法,开拓新的分析检验领域,

并在食品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进行努力研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创新能力,逐步达到与发达国家平等对话的水平。

(二)完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管理经验,将监督管理的重点从最终产品的检验过渡到生产经营的全程控制,学习并逐步采用HACCP控制体系。

三、从政府角度分析一)完善政府职能明确责任体系,加大食品市场监督力度行政执法与公安和司法等部门联合起来,从源头、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等各个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惩罚和打击力度,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菜篮子”工程的安全。(二)加强各个行业间的配合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卫生等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配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从而净化食品环境,使污染远离我们的餐桌。

(三)提高市场准入标准,要坚决取缔不符合技术要求和明显没有技术能力和人才的企业,因为这样的企业不懂食品的安全与危害控制,肯定要出问题;加强对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管理,建议将生产许可证审核全面分包给第三方机构,毕竟我们很多发证机构的官员连“各工序要有互相匹配的能力,设备要合理布局”都理解不透,也没有认真对待,监管体系内专业技术不过关这是行业监管里面很大的问题,源头都没有解决。对第三方机构进行严格监管,不要由官方来审核工厂,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出现,最好能够进行异地审核,由国家承担费用,杜绝腐败,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四)政府应该加强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以食品行业协会为主导,带领企业坚定不移的执行与参与政府发布的各种类型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及活动不要让食品协会和质量协会成为某些官员的家属集中地,让真正的专家进入食品协会发挥作用,食品协会的人员尤其是专家人员要以义务形式出现,避免专家成了家属;

(五)地方在管理食品行业的时候,应该听取食品质量专家的意见,因为食品行业监管归根到底就是监管企业的质量和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整合食品卫生监督、质检、工商为主的政府职能部门资源,使各有关部门的监管工作有机衔接起来,让市场监管到位。

(六)食品企业每年的许可证年审和出口审核应该由第三方机构执行,国家只对这些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管,避免出现官方人员不懂企业管理还胡乱指挥企业操作的情况;七)国家加强对流入市场的产品进行检查,对于产品的不符合标准和不安全一定要区别管理,不安全的企业要停产整顿,不符合标准的只需要整改就好了。总之一句话,把国家监管部门从食品的利益漩涡中解脱出来,那么才有可能解决食品的问题,要不永远纠缠不清。现在最有可能立即生效的,还是把食品发证的审核交给专业的人员去做,这样最有可能改变我们的食品安全现状。

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

首先需要提高国民收入,因为国民收入不提高,就没有消费力,企业就没有市场。其次是要提高社会保障,这样国民才有消费欲望,才有胆子消费。再次,要规定食品企业的规模必须与注册资金相匹配,杜绝企业的盲目扩张,这样也能避免企业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硬上造成很多违规客观上促进企业在市场上的优胜率劣汰。总之我们既要开展食品安全方面的基础研究,又要加强生产和消费环节的监督管理。相信在管理部门、生产者、科研机构、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随着以上工作的不断开展,我国的食品安全,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