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上册期末精选(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高一物理上册期末精选(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高一物理上册期末精选(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高一物理上册期末精选(培优篇)(Word 版 含解析)

一、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物体沿曲线轨迹的箭头方向运动,AB 、ABC 、ABCD 、ABCDE 四段曲线轨迹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s 、2s 、3s 、4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A

B 段的平均速度为1m/s B .物体在AB

C 5

m/s C .AB 段的平均速度比ABC 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 点时的瞬时速度 D .物体在B 点的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图可知物体在A

B 段的位移为1m ,则物体在AB 段的平均速度

1

m/s 1m/s 1

x v t =

== 选项A 正确;

B .物体在AB

C 段的位移大小为

2212m 5m x =+=

所以物体在ABC 段的平均速度

5m/s 2

x v t =

= 选项B 正确; C .根据公式x

v t

=

可知,当物体位移无限小、时间无限短时,物体的平均速度可以代替某点的瞬时速度,位移越小平均速度越能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则AB 段的平均速度比ABC 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 点时的瞬时速度,选项C 正确;

D .根据题给条件,无法得知物体的B 点的运动速度,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所以不能得出物体在B 点的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选项D 错误。 故选ABC 。

2.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

渐减小直至为零,在此过程中()

A.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

B.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

C.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将还要增大

D.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将不再减少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B.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在此过程中,由于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所以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而此时速度达到最大值,故A错误,B正确。

CD.由于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所以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不为零,所以位移继续增大,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3.甲、乙两辆赛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平直公路行驶。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60 s时,甲车在乙车的前方

B.20 s时,甲、乙两车相距最远

C.甲、乙加速时,甲车的加速度大于乙车的加速度

D.40 s时,甲、乙两车速度相等且相距900m

【答案】AD

【解析】

【详解】

A、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由图象可知60s时,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所以甲车在乙车前方,故A正确;

B、40s之前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40s后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所以40s时,甲乙相距最远,在20s时,两车相距不是最远,故B错误;

C、速度?时间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根据图象可知,甲加速时的加速度小于乙加速时的加速度,故C错误;

D、根据图象可知,40s时,甲乙两车速度相等都为40m/s,甲的位移

,乙的位移

,所以甲

乙相距,故D 正确;

故选AD 。 【点睛】

速度-时间图象切线的斜率表示该点对应时刻的加速度大小,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根据两车的速度关系知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由位移求相距的距离。

4.一个以初速度v 0沿直线运动的物体,t 秒末的速度为v t ,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t 秒内的平均加速度0

t v v a t

-=

B .t 秒之前,物体的瞬时加速度越来越小

C .t =0时的瞬时加速度为零

D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方向相同 【答案】ABD 【解析】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可知0~t 秒内的平均加速度a=

t v v t

-,故A 正确;由图可知,物体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故B 正确;t=0时斜率不为零,故瞬时加速度不为零,故C 错误;

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故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方向相同,故D 正确;故选ABD.

点睛:v-t 图象中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则根据斜率可求得加速度的变化;由图象的面积可得出物体通过的位移.

5.如图所示为某质点做直线运动时的v-t 图象图象关于图中虚线对称,则在0~t 1时间内,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质点能两次到达某一位置,则两次的速度都不可能为零

B.若质点能三次通过某一位置,则可能三次都是加速通过该位置

C.若质点能三次通过某一位置,则可能两次加速通过,一次减速通过

D.若质点能两次到达某一位置,则两次到达这一位置的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0t时间内能两次到达的位置有两个,分别对应质AD、分析质点运动过程可知,质点在1

点运动速度为零的两个位置,因此A、D错误;

BC、如图,画出质点运动的过程图:

在质点沿负方向加速运动的过程中,质点可三次通过某一位置,这时质点两次加速,一次减速;在质点沿负方向减速运动的过程中,质点可三次通过某一位置,这时质点两次减速,一次加速,故C正确,D错误.

6.新冠疫情爆发之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2月7日晚8时36分,5.18t医疗防护物资从山东出发,历时15h、行程1125km、跨越3个省份、途径16个地市和31个卡口站点后,顺利抵达浙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8时36分指的是时间间隔B.15h指的是时刻

C.1125km指的是路程D.汽车的平均速度是75km/h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8时36分指的是时刻,A错误;

B.15h指的是时间间隔,B错误;

C.1125km指的是轨迹的长度,即路程,C正确;

D.汽车的平均速率是75km/h,由于没有给出位移大小,因此无法求出平均速度,D错误。

故选C。

7.近年来,登山步行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健康习惯。如图为某地生态公园的登山步行道线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丁家楼子村到目的地九仙山观景台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小王和小张两人选择了不同的路线,结果小王比小张先到达目的地。对于此过程,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 .小王与小张的路程相同

B .小王的位移小于小张的位移

C .小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张的平均速度

D .小王的平均速率大于小张的平均速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路程是运动的轨迹的长度。他们选择不同的路线,路程可能不同。故A 错误;

B .位移为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他们的起点与终点是相同的,所以位移相等。故B 错误;

C .平均速度是由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小王与小张的位移相同,但由于小王用时较短,故小王的平均速度较大,故C 正确;

D .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由于小王和小张的路程大小关系不能确定,则不能比较平均速率关系。故D 错误。 故选C 。

8.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出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移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在20s 内它们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

A .平均速度大小相等,平均速率v v v >=甲乙丙

B .平均速度大小相等,平均速率v v v >>甲乙丙

C .平均速度v v v >>甲乙丙,平均速率相等

D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大小均相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根据位移图

象确定出位移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出路程关系,再进行判断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关系.

【详解】

由图看出,三个物体的起点与终点相同,位移相同,所用时间也相同,则三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由图得知,甲先沿正方向运动,后沿负方向返回,而乙、丙都一直沿正方向运动,三个物体的位移相同,则甲的路程最大,乙丙的路程相等,所以甲的平均速率最

> ,故选A.

大,乙丙的平均速率相等,即v v v

甲乙丙

【点睛】

由位移图象纵坐标的变化量等于位移,能判断出物体的位移关系.根据位移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路程关系,是本题解答的基本思路.

9.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x—t图像,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汽车在OA段运动得最快

B.汽车在AB段静止

C.CD段表示汽车的运动方向与初始运动方向相反

D.4 h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因为s-t图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大小,故由图线可看出CD段物体运动的最快,选项A 错误;由题干信息以及图像可知AB段静止,B正确;汽车在C点返回,D点位移为零,C、D项正确;本题选择错误的选项,应选A.

考点:s-t图线.

10.如图所示为A、B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时间(x-t)图像.A质点的图像为直线,B质点的图像为过原点的抛物线,两图像交点C、D坐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刻B追上A,t2时刻A追上B

B.t1~t2时间段内B质点的平均速度小于A质点的平均速度

C.质点A做直线运动,质点B做曲线运动

D.两物体速度相等的时刻一定在t1~t2时间段内的某时刻

【答案】D

【解析】

图象的交点表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而相遇,t1时刻A追上B,t2时刻B追上A

,故A错误;t1~t2时间段内,两质点通过的位移相等,则B质点的平均速度与A质点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故B错误.两物体的速度均为正值,故两质点均做直线运动,选项C错误;因曲线的切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故由图像可知两物体速度相等的时刻一定在

t1~t2时间段内的某时刻,故D正确.故选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要理解位移-时间图象点和斜率的物理意义:知道两图线相交表示相遇,斜率表示速度.

二、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易错题培优(难)

<)的轻11.如图所示,水平线OO'在某竖直平面内,距地面高度为h,一条长为L(L h

绳两端分别系小球A和B,小球A在水平线OO'上,竖直向上的外力作用在A上,A和B 都处于静止状态。现从OO'上另一点静止释放小球1,当小球1下落至与小球B等高位置时,从OO'上静止释放小球A和小球2,小球2在小球1的正上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B将与小球1同时落地

B.h越大,小球A与小球B的落地时间差越大

C.从小球2释放到小球1落地前,小球1与2之间的距离随时间的增加而均匀增大D.若1落地后原速率弹回,从此时开始计时,1与2相遇的时间随L的增大而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设小球1下落到与

B 等高的位置时的速度为v ,设小球1还需要经过时间t 1落地,则:

2

1112

h L vt gt -=+

① 设B 运动的时间为t 2,则

2

212

h L gt -=

② 比较①②可知

12t t <

故A 错误;

B .设A 运动时间为t 3,则

2312

h gt =

可得

3222()h h L t t g g

--=

- 可知L 是一个定值时,h 越大,则小球A 与小球B 的落地时间差越小。故B 错误; C .1与2两球的距离

22

1122

L t gt gt t νν'=+

-= 可见,两球间的距离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故C 正确; D .作出小球1和小球2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t 1时刻,小球2开始运动;t 2刻,小球1落地;t 3刻,小球1和小球2相遇。

图中左边的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就是轻绳的长度L ,可见,若1落地后原速率弹回,从此时开始计时,1与2相遇的时间随L 的增大而增大,所以D 错误。 故选C 。

12.某质点做直线运动,其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图中PQ 为抛物线,P 为抛物线的顶点,QR 为抛物线过Q 点的切线,与t 轴的交点为R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 =0时质点的速度大小为2m/s

B .QR 段表示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C .0~2s 内质点的平均速度大小为3m/s

D .R 点对应的时刻为t =3s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根据x -t 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t =0时图象切线斜率为零,则质点的速度为零,选项A 错误。

B .QR 段图象斜率不变,表示质点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选项B 错误;

C .0~2s 内,质点的位移大小为

2m 1m 1m x ?=-=

则平均速度为

1

m/s 0.5m/s 2

x v t ?=

==? 选项C 错误;

D .PQ 为抛物线,则PQ 段表示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有

212

x at =

将t =2s ,x =1m ,代入解得

20.5m/s a =

t =2s 时质点的速度大小为

v =at =1m/s

可知Q 处切线的斜率大小为1,可得R 点对应的时刻为

t =3s

选项D 正确。 故选D 。

13.酒后驾驶会导致许多安全隐患,这是因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变长。反应时间是指驾驶

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下表中“思考距离”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的距离(假设汽车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都相同)。

分析上表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驾驶员正常情况下反应时间为2s B .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多0.5s

C .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后汽车的加速度大小约为5m/s 2

D .若汽车以25m/s 的速度行驶时,发现前方60m 处有险情,正常驾驶不能安全停车 【答案】B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在制动之前汽车做匀速运动,由正常情况下的思考距离x 与速度v 可得正常情况下反应时间为

7.5s 0.5s 15

x t v =

== 选项A 错误;

B .在制动之前汽车做匀速运动,由酒后情况下的思考距离x '与速度v ',则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

15

's 1s 15

x t v '=

==' 则酒后比正常情况下多0.5s ,选项B 正确;

C .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时,有一反应时间。以速度为v =15m/s 为例:若是正常情况下,制动距离减去思考距离才是汽车制动过程中的发生的位移,即

x =22.5m-7.5m=15m

由22v ax =可得

a =7.5m/s 2

选项C 错误;

D .由表格数据可知当汽车速度为25m/s 加速行驶时,酒后驾驶后若要制动停止的距离是

22''25200

'''''251m m m 227.53

v x v t a =+=?+=?

大于前方险情的距离,不能安全停车,选项D 正确。 故选BD 。

14.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前8s 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

A .0.25m/s ,向右

B .0.25m/s ,向左

C .1m/s ,向右

D .1m/s ,向左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图线可知0-3s 内的位移为

11

32m 3m 2

s =??=

方向为正方向;3-8s 内的位移为

21

(83)2m 5m 2

s =?-?=

方向为负方向;0-8s 内的位移为

122m s s s =-=-

0-8s 内的平均速度为

2m 0.25m/s 8s

s v t -=

==-, 负号表示方向是向左的.

A. 前8s 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0.25m/s ,向右,与分析不一致,故A 错误;

B. 前8s 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0.25m/s ,向左,与分析相一致,故B 正确;

C. 前8s 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1m/s ,向右,与分析不一致,故C 错误;

D. 前8s 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1m/s ,向左,与分析不一致,故D 错误.

15.频闪摄影是研究变速运动常用的实验手段。在暗室中,照相机的快门处于常开状态,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发出一次短暂的强烈闪光,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如图是小球自由下落时的频闪照片示意图,某同学以下落过程中

的某一点为原点,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建立坐标轴,并测量各时刻的位置坐标x 1、x 2、x 3、x 4。为了利用频闪照片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以下几种方案合理的是( )

A .看各位置坐标x 1、x 2、x 3、x 4是否成等差数列

B .看各相邻位置坐标差(x 1-0)、(x 2-x 1)、(x 3-x 2)、(x 4-x 3)是否成等差数列

C .作x -t 图,看图线是否为一条直线

D .作x -t 2图,看图线是否为一条直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自由落体运动可知

212

x gt =

因此各位置坐标x 1、x 2、x 3、x 4不成等差数列,故选项A 错误; B.根据逐差法公式

2x aT ?=

可知,邻位置坐标差(x 1-0)、(x 2-x 1)、(x 3-x 2)、(x 4-x 3)成等差数列,故选项B 正确;

C.在x -t 图中,匀变速运动的图像为二次函数图像,因此选项C 错误;

D.在x -t 2图中,存在水平直线,这表示静止,而不表示匀变速运动,故选项D 错误。 故选B 。

16.A 、B 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同时运动,甲图是A 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乙图是B 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过程中,A 、

B 两物体相遇一次

B .运动过程中,A 、B 两物体相遇两次

C .A 、B 两物体最远距离是30m

D .6秒内,A 物体的平均速度是B 物体的平均速度的两倍 【答案】A 【解析】 【详解】

AB .在0?2s 内,A 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为:x A 1=40m ; B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为:

1102

m 10m 2

B x ?=

= 知在0?2s 内B 没有追上A ;在2~4s 内,A 静止,B 继续沿原方向运动,通过的位移为:

x B 2=10×2m=20m

t =4s 末B 还没有追上A ;在4?6s 内,A 返回,位移为:x A 2=?40m , t =6s 返回原出发点;B 的位移为:

3102

m 10m 2

B x ?=

= 则在0~6s 内B 的总位移为:x B =40m ,可知A 、B 两物体在4~6s 内相遇一次,故A 正确,B 错误;

C .由AB 选项分析可知当t =6s 时,A 、B 两物体相距最远,最远距离为x B =40m ,故C 错误;

D .6秒内,A 物体的位移为0,则平均速度为0;B 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v =

x t =406=203

m/s 故D 错误。 故选A 。

17.两质点A 、B 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做直线运动。v t -图像如图所示。直线A 与四分之一椭圆B 分别表示A 、B 的运动情况,图中横、纵截距分别为椭圆的半长轴与半短轴(椭圆面积公式为S ab π=,a 为半长轴,b 为半短轴)。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2s t =时,a b 1.5m/s v v ==

B .当a 3m/s v =,两者间距最小

C .A 的加速度为23

m/s 2

D .当B 的速度减小为零之后,A 才追上B

【答案】C 【解析】 【详解】

AB .两质点A 、B 从同一地点出发,椭圆轨迹方程为

22

221x y a b

+= 由题图可知4a =、2b =,当

2s t x ==

带入方程解得

3m/s v y ==

在本题的追及、相遇问题中,初始时刻B 的速度大于A 的速度,二者距离越来越大,速度相等的瞬间,两者间距最大,AB 错误;

C .A 做的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2s 后速度为3m/s ,即

23

m/s v a t ?=

=? C 正确;

D .v t -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为位移,经过4s ,B 速度减小为零,B 的位移为所围成图形的面积

B 1

24m 2m 4

s ππ=??=

A 的位移为

22A 1134m 43m 22s at =

=??= A 的位移大于B 的位移,说明在B 停下来之前,A 已经追上了B ,D 错误。 故选C 。

18.甲、乙两车某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车的位移—时间图象,即x —t 图象,如图所示,甲图象过O 点的切线与AB 平行,过C 点的切线与OA 平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两车相遇前,t 2时刻两车相距最远

B .在两车相遇前,t 1时刻两车相距最远

C .0-t 2时间内甲车的瞬时速度始终大于乙车的瞬时速度

D .甲车的初速度大于乙车在t 3时刻的速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B. 从图象可知在两车相遇前,t 1时刻两车距离大于t 2时刻两车距离,t 1时刻两车相距最远,选项A 错误,

B 正确;

C. x —t 图象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由图可知t 1时刻后甲车的瞬时速度小于乙车的瞬时速度,选项C 错误;

D. 甲车的初始时图象的斜率等于乙车在t 3时刻图象的斜率,所以甲车的初速度等于乙车在t 3时刻的速度,选项D 错误。 故选B 。

19.从离地H 高处自由下落小球a ,同时在它正下方H 处以速度0v 竖直上抛另一小球b ,不计空气阻力,以下说法正确的( ) A

.若0v >b 在上升过程中与a 球相遇 B

.若0v

C

.若0v =b 和a 不会在空中相遇 D

.若0v =b 球速度为零。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经过时间t 物体a 、b 在空中相遇,a 做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

2112

h gt =

b 做竖直上抛运动的位移为

2201

2

h v t gt =-

由几何关系有

12H h h =+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H t v =

小球b 上升的时间

2v t g =

小球b 运动的总时间为

32v t g

=

A .若小球b 在上升过程中与a 球相遇,则

2t t <

解得

0v >故A 正确;

B .若下落过程相遇,则

23t t t <<

00

02v v H g v g

<< 得

0v <<

若若0v

.若0v ,小球b 落回地面的时间

030

2v H

t t g v =

==

即0v b 和a 相遇点在地面上,小球b 和a 不会在空中相遇,故C 正确。 D

.若0v =

2v t g

=

=相遇时间

0H t v =

= 此时b 球刚上升到最高点,速度为零,故D 正确; 故选ACD 。

20.某升降机用绳子系着一个重物,以10 m/s 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当到达40 m 高度时,绳子突然断开,重物从绳子断开到落地过程(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

A .距地面的最大高度为45 m

B .在空中的运动时间为5 s

C .落地速度的大小为10 m/s

D .落地速度的大小为30 m/s 【答案】AD 【解析】 【分析】

气球和重物一起以10m/s 的速度上升,当到达一定高度后,绳子断开,物体与气球脱离,这个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向上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 【详解】

物体上升过程,根据速度位移关系公式,有:-v 02=2(-g )h ,解得

2201052210

v h m m g ===;故物体距离地面的最大高度为45m ,故A 正确;根据位移时间

关系公式,有:h =v 0t ?

12gt 2,代入数据得:-40=10t-1

2

×10×t 2,解得:t=4s 或者t=-2s ;故B 错误;根据速度时间关系公式,有:v=v 0-gt=10-10×4=-30m/s ,故C 错误,D 正确;故选AD .

三、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易错题培优(难)

21.水平传感器可以测量器械摆放所处的水平角度,属于角度传感器的一种,其作用就是测量载体的水平度,又叫倾角传感器。如图为一个简易模型,截面为内壁光滑的竖直放置的正三角形,内部有一个小球,其半径略小于内接圆半径,三角形各边有压力传感器,分别感受小球对三边压力的大小,根据压力的大小,信息处理单元能将各边与水平面间的夹角通过显示屏显示出来。如果图中此时BC 边恰好处于水平状态,将其以C 为轴在竖直平面内顺时针缓慢转动,直到AC 边水平,则在转动过程中( )

A .当BC 边与AC 边所受压力大小相等时,A

B 处于水平状态 B .球对A

C 边的压力一直增大 C .球对BC 边的压力一直减小

D .BC 边所受压力不可能大于球的重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对正三角形内部的小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可知,随着角度θ从0°到120°增大过程中,角α与角θ之和保持不变,且α + θ = 120°,所以角β也保持不变,β = 60°,由平衡条件和正弦定理得

()

sin sin sin 120AC BC N N G

βθθ==?- 所以球对AC 边的压力

23

sin sin sin sin sin 60AC

AC G G N N θθθβ'====? 球对BC 边的压力

()()()23sin 120sin 120sin 120sin sin 60BC

BC G G N N θθθβ'==?-=?-=?-? A .当BC 边与AC 边所受压力大小相等时,即AC

BC N N ''=,则θ = 60°,此时AB 处于水平状态,故A 正确;

BC .角度θ从0°到120°增大过程中,sin θ和()sin 120θ?-都是先增大后减小,所以球对AC 边的压力和球对BC 边的压力都是先增大后减小,BC 错误;

D .当0 < θ < 60°时,BC

N G '>,即BC 边所受压力有可能大于球的重力,故D 错误。 故选A 。

22.如图所示,固定倾斜直杆上套有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和两根原长均为L 的轻弹簧,两根轻弹簧的一端与小球相连,另一端分别固定在杆上相距为2L 的A 、B 两点。已知直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两弹簧的劲度系数均为k =

3sin mg L θ,小球在距B 点4

5

L 的P 点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加速度为g 。则小球在P 点处受到摩擦力为( )

A .sin 5

mg f θ

=,方向沿杆向下 B .sin 5mg f θ

=,方向沿杆向上 C .sin 2

mg f θ

=

,方向沿杆向下 D .sin 2

mg f θ

=

,方向沿杆向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小球在P 点时两根弹簧的弹力大小相等,设为F ,根据胡克定律有

45F k L L ?

?=- ??

?

设小球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f ,方向沿杆向下,根据平衡条件有

sin 2mg f F θ+=

解得

sin 5

mg f θ=

方向沿杆向下,选项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A 。

23.如图所示,物块正在沿粗糙的斜面匀速下滑,斜面保持静止状态。在下列几种情况中,物块仍沿斜面下滑,则关于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正确说法是( )

A .若对物块施加竖直向下的外力,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水平向左

B .若对物块施加垂直于斜面向下的外力,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水平向左

C .若对物块施加沿斜面向下的外力,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水平向右

D .若对物块施加沿斜面向下的外力,地面对斜面体没有摩擦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物块沿粗糙的斜面匀速下滑,物块处于平衡状态,斜面体对物块的力竖直向上与重力平衡,物块对斜面体的力竖直向下,地面对斜面体没有摩擦力。

A .若对物块施加竖直向下的外力,相当于物块的重力增加了,物块仍做匀速运动,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仍为零,A 错误;

CD .若对物块施加沿斜面向下的外力,此时,物块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与匀速下滑时相等,物块对斜面体的压力与匀速时相等,因此斜面受力没变,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仍为零,C 错误,D 正确;

B .若对物块施加垂直于斜面向下的外力,把该外力分解为竖直向下的和沿斜面向上的两个分力(两个分力不再相互垂直),两个分力单独作用时,竖直向下的外力不会造成地面对斜面体有摩擦,沿斜面向上的分力只能使物块减速运动,物块对斜面体的压力和摩擦力不变,也不会造成地面对斜面体产生摩擦力,两个分力同时作用时,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仍为零,即若对物块施加垂直于斜面向下的外力,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仍为零,B 错误。 故选D 。

24.将一弹性绳对折,相当于将此弹性绳剪成相同长度的两段绳,每段绳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其伸长量为原来的一半。现有一根原长20cm 的弹性细绳,其外力F 与伸长量x 的关系如图所示,将此细绳对折,其两端点固定于天花板同一位置,并在对折点处竖直悬系一物体,然后再缓慢放手,平衡后发现物体下降了2cm ,则该物体所受重力约为( )

A .0.8N

B .1.6N

C .3.2N

D .6.4N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意将一弹性绳对折,相当于将此弹性绳剪成相同长度的两段绳,每段绳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伸长量变为原来的一半,根据胡克定律F kx =可知劲度系数变为原来的两倍。根据图像可知弹性细绳的劲度系数

4

N/cm 0.4N/cm 10

F k x ?=

==? 则对折后,劲度系数变为

20.8N/cm k =

所以物体的重力为

高一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试题_( Word版含答案)

高一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试题_( Word 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小明同学在水平面上用水平恒力推动木箱做与加速直线运动.小明在思考,怎么样才能使木前的加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 ) A .将水平推力增大到原来的2倍 B .将阻力减少到原来的 12 C .将物体的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 D .将物体的推力和阻力都增大到原来2倍 2.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 作用下,沿粗糙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物体的质量减为原来的一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则( ) A .a a '< B .2a a a <'< C .2a a '= D .2a a '> 3.放假了,小明斜拉着拉杆箱离开校园。如图所示,小明的拉力大小为F ,方向沿拉杆斜向上,与水平地面夹角为θ.与拉杆箱竖直静止在水平地面且不受拉力相比,此时拉杆箱对水平面的压力( ) A .减少了sin F θ B .增大了sin F θ C .减小了cos F θ D .增大了cos F θ 4.两根长度不同的细线下面分别悬挂两个小球,细线上端固定在同一点,若两个小球以相同的角速度绕共同的竖直轴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两个摆球在运动过程中,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正确的是图中的( ) A . B . C . D .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当物体浮在水中时,所受重力比在地面上时要小 C.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D.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6.某中学举行秋学期运动会,在100m竞赛中,测得某一运动员5s瞬时速度为10.4m/s,10s末到达终点的瞬时速度为10.2m/s。则他在此竞赛中的平均速度为() A.10.2m/s B.10m/s C.10.3m/s D.10.4m/s 7.如图,滑块以初速度v0沿表面粗糙且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从顶端下滑,直至速度为零.对于该运动过程,若用h、s、v、a分别表示滑块的下降高度、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t表示时间,则下列图象最能正确描述这一运动规律的是() A.B. C.D. 8.如图所示,小孩用玩具手枪在同一位置沿水平方向先后射出两粒弹珠,击中竖直墙上M、N两点(空气阻力不计),初速度大小分别为v M、v N,、运动时间分别为t M、t N,则 A.v M=v N B.v M>v N C.t M>t N D.t M=t N 9.如图是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则它的运动情况应该是() A.先加速,后减速

高一物理期末试卷反思与分析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 高一物理试卷答案与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 只有物体静止时,才具有惯性 B. 只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才具有惯性 C. 只有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才具有惯性 D. 物体处于任何运动状态都具有惯性 2.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 的小球在绳的拉力 作用下做半径为r 的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小球运动的角速度 为ω,则绳的拉力F 大小为 ( B ) A. 2 r m ω B. r m 2 ω C. r v m 2 D. 2r v m 3. 关于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B. 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 C. 加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 D. 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 4.小船在水速较小的河中横渡,并使船头始终垂直河岸航行,到达河中间时,突然上游来水使水流速度加快,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 小船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对岸 B. 小船到达对岸的位移将变大,但所用时间仍不变 C. 因小船船头始终垂直河岸航行,故所用时间及位移都不会变化 D. 因船速与水速关系未知,故无法确定渡河时间及位移的变化 5.王强同学对着墙壁练习打网球,假定球在墙面以25m/s 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反弹,落地点到墙面的距 离在10m 至15m 之间。忽略空气阻力,g 取10m/s 2 .球在墙面上反弹点的高度范围是 ( A ) A .0.8m 至1.8m B. 0.8m 至1.6m C. 1.0m 至1.8m D. 1.0m 至1.6m 同理可得: m v x g gt H 8.12515102121212 2 2 222=??? ????=??? ? ??== 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根据向心力公式: r m F 2 ω=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由于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故渡河的最短时间已被确定,与水速无关. 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 101t v x = 2 1121gt H = m v x g gt H 8.02510102121212 201211=??? ????=??? ? ??==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易错题培优(难) 1.甲、乙两辆赛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平直公路行驶。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60 s时,甲车在乙车的前方 B.20 s时,甲、乙两车相距最远 C.甲、乙加速时,甲车的加速度大于乙车的加速度 D.40 s时,甲、乙两车速度相等且相距900m 【答案】AD 【解析】 【详解】 A、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由图象可知60s时,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所以甲车在乙车前方,故A正确; B、40s之前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40s后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所以40s时,甲乙相距最远,在20s时,两车相距不是最远,故B错误; C、速度?时间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根据图象可知,甲加速时的加速度小于乙加速时的加速度,故C错误; D、根据图象可知,40s时,甲乙两车速度相等都为40m/s,甲的位移 ,乙的位移,所以甲乙相距,故D正确; 故选AD。 【点睛】 速度-时间图象切线的斜率表示该点对应时刻的加速度大小,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根据两车的速度关系知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由位移求相距的距离。 2.物体沿一条东西方向的水平线做直线运动,取向东为运动的正方向,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1 s末,物体速度为9 m/s B.0~2 s内,物体加速度为6 m/s2 C.6~7 s内,物体做速度方向向西的加速运动 D.10~12 s内,物体做速度方向向东的加速运动 【答案】A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所给图象知,物体1 s末的速度为9 m/s,选项A正确;B.0~2 s内,物体的加速度 a= 126 2 v t ?- = ? m/s2=3m/s2 选项B错误; C.6~7 s内,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为负值,表明它向西做加速直线运动,选项C正确;D.10~12 s内,物体的速度为负值,加速度为正值,表明它向西做减速直线运动,选项D 错误. 3.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即x 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1s末运动方向改变 B.物体做匀速运动 C.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为5m/s D.2s末物体回到出发点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B.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根据图象可知物体一直向负方向匀速运动,故A错误、B正确; C.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为5m/s,故C正确;

2019年人教版高一物理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2019年人教版高一物理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教材版本:人教版考试年级:高一学科:物理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本卷的重力加速度g都取10m/s2)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研究下述运动时,能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是() A.研究乒乓球的旋转B.研究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动的时间 C.研究地球的自转D.研究一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 B.对于力,只需说明其大小,而不需说明其方向 C.一个力,可能既没有施力物体,也没有受力物体 D.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大小和方向共同决定,与作用点的位置无关 3.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体受到的力有() A.重力、支持力 B. 重力、下滑力 C.重力、下滑力、支持力 D. 重力、下滑力、支持力和压力 4.关于力的单位“牛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这个单位是由质量1kg的物体重力为9.8N规定下来的 B.“牛顿”这个单位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kma中k取l时定下来的 C.1N就是使质量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 D.质量1kg物体所受的重力是9.8N,并不是规定的,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得到的结果 5.在拨河比赛中,下列各因素对获胜有利的是()

A.对绳的拉力大于对方B.对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对方 C.手对绳的握力大于对方D.质量大于对方 6.下列各图表示的是某一物体运动情况或所受合外力的情况.其中 (甲)图是某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乙)图是某一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丙)图表示某一物体的加速度-时间图象;(丁)图表示某一物体所受合外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四幅图的图线都是直线.从图中可以判断这四个一定质量物体的某些运动特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物体受到不为零、且恒定的合外力;B.乙物体受到的合外力越来越大;C.丙物体的速度一定越来越大;D.丁物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大. 7.如图所示,弹簧秤右端用绳子系在墙上,左端一人用力拉,发现弹簧秤读数为100N, 若右端也改为用人拉且弹簧秤读数不变,则() A.左右两人用力大小各为50N B.右端用力大小仍为100N,左端不需用力 C.左右端两人用力均为100N D.弹簧秤两端所受力大小相等,但其大小不一定是100N 8.一物体以初速度V0、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物体从t时刻起加速度逐渐减小至0,则物体从t时刻开始() A.速度开始减小,直到加速度等于0为止 B.速度继续增大,直到加速度等于0为止 C.速度一直在增大

物理高一上册 期末精选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物理高一上册期末精选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易错题培优(难) 1.物体沿一条东西方向的水平线做直线运动,取向东为运动的正方向,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1 s末,物体速度为9 m/s B.0~2 s内,物体加速度为6 m/s2 C.6~7 s内,物体做速度方向向西的加速运动 D.10~12 s内,物体做速度方向向东的加速运动 【答案】A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所给图象知,物体1 s末的速度为9 m/s,选项A正确; B.0~2 s内,物体的加速度 a= 126 2 v t ?- = ? m/s2=3m/s2 选项B错误; C.6~7 s内,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为负值,表明它向西做加速直线运动,选项C正确;D.10~12 s内,物体的速度为负值,加速度为正值,表明它向西做减速直线运动,选项D 错误. 2.若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3s时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B.t=3s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C.t=3s时物体离出发点最远 D.t=3s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答案】AC 【解析】

【分析】 解决本题要明确v—t图象的含义:在v—t图象中,速度的正负表示其运动方向,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为物体的位移,时间轴上方面积表示位移为正,下方表示为负. 【详解】 A.根据速度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可知t=3s时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发生改变,故A正确; B.在2~5s内直线的斜率一定,说明物体的加速度恒定,则t=3s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没有发生改变,故B错误; C.物体在前3s内沿正方向运动,3s后沿负方向运动,则t=3s时物体离出发点最远,故C 正确; D.根据斜率等于加速度,可知t=3s时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故D错误。 故选AC。 【点睛】 图象由于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因此在物理中广泛应用,对于图象问题要明确两坐标轴的含义,图象斜率、截距、围成面积等含义。 3.三个质点A、B、C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同时从N点出发,同时到达M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三个质点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都相同 B.三个质点从N点出发到M的任意时刻速度大小都相同 C.三个质点从N点到M点的平均速度大小和方向均相同 D.三个质点从N点到M点的平均速率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可知任意时刻三个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相同,选项AB错误;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故平均速度大小相同,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故平均速度方向相同,选项C正确;平均速率等于路程除以时间,三质点的路程不同,时间相同,故平均速率不同,选项D错误.综上本题选C. 4.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质点就是这种物理模型之一.关于地球能否看作质点,下列说法

高一物理下册 抛体运动(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一、第五章抛体运动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半球形碗竖直固定,直径AB水平,一质量为m的小球(可视为 质点)由直径AB上的某点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小球落进碗内与内壁碰撞,碰撞时速度大小为2gR,结果小球刚好能回到抛出点,设碰撞过程中不损失机械能,重力加速度为g,则初速度v0大小应为() A.gR B.2gR C.3gR D.2gR 【答案】C 【解析】 小球欲回到抛出点,与弧面的碰撞必须是垂直弧面的碰撞,即速度方向沿弧AB的半径方向.设碰撞点和O的连线与水平夹角α,抛出点和碰撞点连线与水平夹角为β,如图,则由2 1 sin 2 y gt Rα ==,得 2sin R t g α =,竖直方向的分速度为 2sin y v gt gRα ==,水平方向的分速度为 22 (2)(2sin)42sin v gR gR gR gR αα =-=-,又 00 tan y v gt v v α==,而2 00 1 2 tan 2 gt gt v t v β==,所以tan2tan αβ =,物体沿水平方向的位移为2cos x Rα =,又0 x v t =,联立以上的方程可得 3 v gR =,C正确. 2.一阶梯如图所示,其中每级台阶的高度和宽度都是0.4m,一小球以水平速度v飞出,欲打在第四台阶上,则v的取值范围是()

A 6m/s 22m/s v << B .22m/s 3.5m/s v <≤ C 2m/s 6m/s v << D 6m/s 23m/s v <<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若小球打在第四级台阶的边缘上高度4h d =,根据2 112 h gt = ,得 1880.4s 0.32s 10 d t g ?= == 水平位移14x d = 则平抛的最大速度 1112m/s 0.32 x v t = == 若小球打在第三级台阶的边缘上,高度3h d =,根据2 212 h gt = ,得 260.24s d t g = = 水平位移23x d =,则平抛运动的最小速度 2226m/s 0.24 x v t = == 所以速度范围 6m/s 22m/s v << 故A 正确。 故选A 。 【点睛】 对于平抛运动的临界问题,可以通过画它们的运动草图确定其临界状态及对应的临界条件。 3.一个半径为R 的空心球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球上有两个与球心O 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小孔A 、B ,且60AOB ∠=?2 gR

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卷

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卷 一、选择题 1.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 s从同一地点释放另一小石子,则它们落地之前,两石子之间的距离将() A.保持不变B.不断减小 C.不断变大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越大,它的加速度却不一定越大 B.同一汽车,速度越大,越难以停下来,说明物体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可能是一对平衡力 D.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从同一高度以不同的速度水平抛出两个质量不同的石子,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初速度大的先落地 B.两个石子同时落地 C.质量大的先落地 D.无法判断 4.在交警处理某次交通事故时,通过监控仪器扫描,输入计算机后得到该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刹车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x=20t-2t2(x的单位是m,t单位是s).则该汽车在路面上留下的刹车痕迹长度为() A.18m B.32m C.48m D.50m 5.下列物理量中不属于矢量的是() A.速率B.速度C.位移D.静摩擦力 6.一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3m/s,它在一条河宽300m,水流速度为4m/s的河流中渡河,则该小船() A.能到达正对岸 B.渡河的时间可能少于100s C.以最短时间渡河时,它沿水流方向的位移大小为400m D.以最短位移渡河时,位移大小为300m 7.如图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块m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作用于物块的静摩擦力说法错误的是( ) A.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 B.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 C.大小可能等于零 D.大小一定不等于零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及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智能手机的导航软件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如图是某驾驶员利用手机APP导航的界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7:55指的是时间 B.图中18分钟指的是时刻 C.图中8.1公里指的是位移大小 D.研究汽车在导航图中的位置时,可把汽车看作质点 2.如图所示,有两条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的水平轨道,轨道上有两个物体A和B,它们通过一根绕过定滑轮O的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接,物体A以速率v A=10m/s匀速运动,在绳与轨道成30°角时,物体B的速度大小v B为() A.53 m/s 3 B.20 m/s C. 203 m/s 3 D.5 m/s 3.如图所示,水平力F把一个物体紧压在竖直墙上,物体静止不动,则可知 A.F增大时静摩擦力也增大 B.静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 C.静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下 D.因为静摩擦力大于重力,所以没有下滑 4.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物体用轻绳AB悬挂于天花板上,用水平向左的力F缓慢拉动绳的中点O,用T表示绳OA段拉力的大小,在O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

A .F 逐渐变大,T 逐渐变大 B .F 逐渐变大,T 不变 C .F 逐渐变小,T 不变 D .F 逐渐变小,T 逐渐变小 5.放假了,小明斜拉着拉杆箱离开校园。如图所示,小明的拉力大小为F ,方向沿拉杆斜向上,与水平地面夹角为θ.与拉杆箱竖直静止在水平地面且不受拉力相比,此时拉杆箱对水平面的压力( ) A .减少了sin F θ B .增大了sin F θ C .减小了cos F θ D .增大了cos F θ 6.如图所示,质量为8 kg 的物体A 静止在竖直的轻弹簧上面。质量为2 kg 的物体B 用细线悬挂起来,A 、B 紧挨在一起但A 、B 之间无压力。某时刻将细线剪断,则细线剪断瞬间,B 对A 的压力大小为(取g =10 m/s 2)( ) A .100 N B .20 N C .16 N D .0 N 7.关于曲线运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是变力 B .变速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C .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一定做曲线运动 D .当物体做曲线运动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方向与物体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8.如图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块m 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 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作用于物块的静摩擦力说法错误的是( )

高一物理试卷分析.

XX高中XX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物理试卷分析 高一物理备课组XX 本次考试所采用试卷为高一物理备课组自行命题的《XX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物理试卷》,共XX名高一学生参加了此次考试。 一、试卷结构及分值比例 二、试卷评价 (一)综合评价 1.题型多样。 全卷共21道题,满分100分。单选题14道,共42分;填空题4道14空,每空2分,共28分;计算题3道,设置多个小问,3道分别为8分、12分、10分,共30分。 2.内容全面,知识覆盖面较广。 (1)《运动的描述》:本章考察了各个运动学物理量的概念、强调矢量的方向性。(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本章考察了速度公式、位移公式、速度位移关系式、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自由落体运动、位移图像和速度图像、有效数据等知识点3.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能力要求相对偏低。本试卷总体难度系数为0.42。 通过考察考生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的了解、认识、理解和应用,考察了考生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处理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命题符合学科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全面准确检测上半学期所教学内容的落实情况。 4.区分度较好。试题表述准确、简洁,难易结合,循序渐进,如同样是位移速度关系式的考察,既有直接数据代入公式求解的简单单过程问题,也有相对复杂一些的多过程问题(最后一道计算题)。 (二)试题评价 单选题的特点 1.轻松上手。没有出现难题怪题,全部为平时要求的甚至训练过的类似试题。考生容易上手,有利于考生进入考试状态,有助于考生正常发挥水平。 2.贴近生活,体现新课改。题目情景多取自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体现知识回归生活和应用的新课程精神。 3.设置梯度,第12第14道设计了一定的难度梯度,第12考察了根据速度图像信息求位移应用。第4题要求学生速度概念、位移概念和空间上的概念提出了比较综合的要求。 填空题的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体现教学难度重心下移的落实。 2.题中涉及的物理情景简单,利于建模,便于物理过程分析。 3.重视实验内容,强调基本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计算题的特点 1.考察全面到位,速度概念、速度公式、位移公式、速度位移关系式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等知识点都得到了考察。试题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建模能力的考查,体现了以能力为目标的命题原则。 2.第20题只所以设置了4个小问,出发点是为了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处理刹车问题

高一物理上册运动和力的关系(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一、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易错题培优(难) 1.A 、B 两物体用两根轻质细线分别悬挂在天花板上,两细线与水平方向夹角分别为60°和45°,A 、B 间拴接的轻质弹簧恰好处于水平状态,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 B 的质量之比为1︰3 B .A 、B 所受弹簧弹力大小之比为3︰2 C .快速撤去弹簧的瞬间,A 、B 的瞬时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2 D .悬挂A 、B 的细线上拉力大小之比为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对A B 两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设弹簧弹力为F 。 对物体A A tan 60m g F = 对物体B B tan 45m g F = 解得 A B 3 m m 故A 错误; B .同一根弹簧弹力相等,故B 错误; C .快速撤去弹簧的瞬间,两个物体都将以悬点为圆心做圆周运动,合力为切线方向。 对物体A A A A sin 30m g m a = 对物体B

sin 45B B B m g m a = 联立解得 A B 2 a a = 故C 正确; D .对物体A ,细线拉力 A cos60F T = 对物体B ,细线拉力 cos 45 B F T = 解得 A B 2T T = 故D 错误。 故选C 。 【点睛】 快速撤去弹簧瞬间,细线的拉力发生突变,故分析时应注意不能认为合外力的大小等于原弹簧的弹力。 2.如图所示,斜面体A 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B 在外力F (方向水平向右)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下做匀速运动,此时斜面体仍保持静止。若撤去力F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B .A 所受地面的摩擦力可能为零 C .A 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可能向右 D .物体B 仍将沿斜面向下做匀速运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B 物块在外力F 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撤去外力F 后,B 物块沿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沿斜面向下,所以A 、B 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有向左的分加速度,根据系统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地面对A 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才能提供系统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加速度。

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物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8页,共100分,最后一题为附加题(在满分100分之外占1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分别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内,不能写在试题卷上;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笔和其他笔,做图可用2B铅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共4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位移只能用来描述直线运动,路程可用来描述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B.亚里士多德将理想斜面实验通过合理推理否定了伽俐略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观点 C.在力学范围内,国际单位制中的三个基本单位是:牛顿、米、千克 D.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2.下列物理量中是矢量的有 A.力F B.加速度a C.时间t D.质量m 3.2010年1月4日,在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巢湖”舰、“千岛湖”舰护送下“河北锦绣”、“银河”等13艘货轮顺利抵达亚丁湾西部预定海域.如 图所示,此次护航总航程4500 海里.若所有船只运动速 度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500海里”指的是护航舰艇的位移 B.研究舰队平均速度时可将“千岛湖”舰看作质点 C.以“千岛湖”舰为参考系,“巢湖”舰一定是运动的 D.根据本题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出此次航行过程中的平均 第3题图速度 4.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从网上找到几幅照片,根据照片所示情景请你判断他们对这四幅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高一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试题_

高一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试题_ 一、选择题 1.关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同一地点,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一样快 B.伽利略猜想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C.伽利略通过数学推演并用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验证了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D.伽利略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 2.倾角为37°的光滑固定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连接的质量均为1 kg的小球A、B,在如图所示的水平向左的推力F作用下,一起沿斜面以4 m/s2的加速度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弹簧的原长为20 cm,劲度系数为200 N/m,sin 37°=0.6,cos 37°=0.8.此时弹簧的长度l和推力F的大小分别为 A.0.25 m,25 N B.0.15 m,25 N C.0.25 m,12.5 N D.0.15 m,12.5 N 3.在中国海军护舰编队“巢湖”“千岛湖”舰护送下,“河北锦绣”“银河”等13艘货轮顺利抵达亚丁湾西部预定海域,此次护航总航程4500海里.若所有船只运动速度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500海里”指的是护航舰艇的位移 B.用GPS定位系统研究“千岛湖”舰位置时,可将“千岛湖”舰看作质点 C.以“千岛湖”舰为参考系,“巢湖”舰一定是运动的 D.根据本题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出护舰编队此次航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4.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处于超重时,物体一定在上升 B.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可能在上升 C.物体处于完全失重时,他的重力为零 D.物体在完全失重时,它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5.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F1、F2,当它们间的夹角为90°时合力大小为20N;则当它们间夹角为120°时,合力的大小为() A.40 N B.2N C.2N D.10N 6.如图所示,质量为8 kg的物体A静止在竖直的轻弹簧上面。质量为2 kg的物体B用细线悬挂起来,A、B紧挨在一起但A、B之间无压力。某时刻将细线剪断,则细线剪断瞬间,B对A的压力大小为(取g=10 m/s2)( )

物理高一上册 期末精选(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物理高一上册期末精选(培优篇)(Word版含解析) 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置一时间(x一t)图线,由图可知 A.在时刻t1,a车追上b车 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 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先减少后增加 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大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x—t图象可知,在0-t1时间内,b追a,t1时刻相遇,所以A错误;在时刻t2,b的斜率为负,则b的速度与x方向相反,所以B正确;b图象在最高点的斜率为零,所以速度为零,故b的速度先减小为零,再反向增大,所以C正确,D错误. 2.在下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A.B. C.D. 【答案】AD

【解析】 【分析】 x -t 图像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v -t 图象中,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与x 轴平行的直线;倾斜的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分别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即可作出选择. 【详解】 A. 此图表示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均匀增加,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A 正确; B. 此图表示物体的位移不随时间变化,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B 错误; C. 此图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加,说明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 错误; D. 此图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 正确. 故选AD 。 3.一个以初速度v 0沿直线运动的物体,t 秒末的速度为v t ,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t 秒内的平均加速度0 t v v a t -= B .t 秒之前,物体的瞬时加速度越来越小 C .t =0时的瞬时加速度为零 D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方向相同 【答案】ABD 【解析】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可知0~t 秒内的平均加速度a= t v v t -,故A 正确;由图可知,物体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故B 正确;t=0时斜率不为零,故瞬时加速度不为零,故C 错误; 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故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方向相同,故D 正确;故选ABD. 点睛:v-t 图象中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则根据斜率可求得加速度的变化;由图象的面积可得出物体通过的位移. 4.历史上有些科学家曾把在相等位移内速度变化相等的单向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现称为“另类匀变速直线运动”),“另类加速度”的定义式为0 s v v A s -= ,其中0v 和s v 分别表示某段位移s 内的初速度和末速度>0A 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0A <表示体做减速运动,

高一 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及解析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小张和小李同时从A出发,分别沿路径1、2先后到达B、C点,线段AB、AC的长度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所走的路程相同 B.两人的位移大小相同 C.两人到达的时刻相同 D.两人在途中经历的时间相同 2.关于曲线运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是变力 B.变速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C.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一定做曲线运动D.当物体做曲线运动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方向与物体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3.如图所示,在前进的车厢的竖直后壁上放一个物体,物体与壁间的动摩擦因数μ,要使物体不致下滑,车厢前进的加速度至少应为(重力加速度为g,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A.μg B.g μ C. g μ D.g 4.关于速度、速度的变化、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就一定越大 B.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 C.速度很小,加速度可能很大 D.速度变化越慢,加速度可能越大 5.某中学举行秋学期运动会,在100m竞赛中,测得某一运动员5s瞬时速度为10.4m/s,10s末到达终点的瞬时速度为10.2m/s。则他在此竞赛中的平均速度为() A.10.2m/s B.10m/s C.10.3m/s D.10.4m/s 6.如图为皮带传动示意图,传动时皮带不打滑,大小轮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轮的角速度小于大轮的角速度 B.小轮的角速度等于大轮的角速度 C.小轮边缘线速度与大轮边缘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D.小轮边缘的线速度大于大轮边缘的线速度 7.1924年瑞典的丁·斯韦德贝里设计了超速离心机,该技术可用于混合物中分离蛋白。如图所示,用极高的角速度旋转封闭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管中的蛋白会按照不同的属性而相互分离、分层,且密度大的出现在远离转轴的管底部。己知玻璃管稳定地匀速圆周运动,管中两种不同的蛋白P、Q相对于转轴的距离分别为r和2r,则() A.蛋白P受到的合外力为零B.蛋白受到的力有重力、浮力和向心力C.蛋白P和蛋白Q的向心力之比为1:2 D.蛋白P和蛋白Q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1:2 8.图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图像,由图像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A.0~1 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 B.0~1s内的位移大小是3 m C.0~1s内的加速度大于2~4s内的加速度 D.0~1s内的运动方向与2~4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 9.一个物体受到大小分别为2 N、4 N和5 N的三个共点力的作用,其合力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 ) A.0 N,11 N B.1 N,11 N C.1 N,9 N D.0 N,9 N 10.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可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即质点.物理学中,把这种在实际原型的基础上,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起来的客体称为() A.科学假说B.等效替代C.理想模型D.控制变量 11.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有() A.路程B.时间C.加速度D.质量 12.如图所示,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向左运动,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与此同时,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F=20N的作用,则物体的加速度为

高一物理下学期物理期末试卷分析

高一物理下学期物理期 末试卷分析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4---2015高一下学期物理期末试卷分析 高一物理组李锋 一、试卷分析 高一物理期末考试是由高二物理组根据高一物理教学情况提供的试卷。试卷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知识覆盖面较大,贴近教材,符合学生与教学的要求,题量适中,题型符合同高一物理的测试要求,题目设计难度适中,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题目的设计中,区分度设计比较平稳,确实对高一物理的学习起到评价作用。 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考查了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的应用,题目较易,属于基本题,多数学生得分较高。 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也是考查了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的应用,题目较易,属于基本要求,但由于是多项选择题,学生在答题时,每小题得满分的较少,得部分分的学生较多(学生在答题时,由于对多项选择题的答案无十分把握,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选择答案中的一个选项或二个选项,这样虽然不能得满分,但至少可得一些分)所以学生的得分不高。 实验题题共2小题,第16、17两小题为实验题目,考查了学生对物理学知识在物理实验中的最基本应用,多数学生在该题的解答过程中,即不会实验的基本要求,也不懂物理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16题考查学生对基本规律的应用能力,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平抛运动中的最基础的计算能力,学生错误率较高,也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解答。尤其17小题在该章知识考查时是每次必考题,老师在新课教学和

章节复习、期末复习中都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但学生的正确率仍然较低,值得深思? 第18题考查了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将基础知识的考查蕴涵于具体的物理情景之中,试题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双基”的同时,又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与运用。 第19小题为动能定理的直接应用,学生在应用规律时出现了各种错误,状态、过程不会分析,代公式时各物理量出现错误等,说明学生在分析物理状态、物理过程时分析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应该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分析,老师不能代替,要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第20小题为万有引力的最基本的应用,考查学生应用万有引力的基本规律解决天体运动问题,只要运用万有引力基本公式和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代入即解决问题,该题的得分率也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不能正确解答,该题对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低,方法也较死,不知什么原因,学生仍不能正确解答。 第21小题考查动能定理和牛顿第二定律在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应用,还有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和黄金代换式的考察,以及图象问题的理解。物理过程也分析不清,得分率较低。 二、成绩统计 1.平均分较低,各班差异较大。 2.非选择题得分分布图 3.平均分情况:

高中物理全套培优讲义

U x 第1讲 运动的描述 质点、参考系 (考纲要求 Ⅰ) 1.质点 (1)定义: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叫质点. (2)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 2.参考系 (1)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它的物体做参考,这个被选作参考的物体叫参考系. (2)选取:可任意选取,但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运动的描述可能会不同,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 ) (2)只要是体积很小的物体,就能被看作质点. ( ) (3)参考系必须要选择静止不动的物体. ( ) (4)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取同一参考系. ( ) 答案 (1)√ (2)× (3)× (4)√ 位移、速度 (考纲要求 Ⅱ) 1.位移和路程 (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 ,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一个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其位移的大小一定等于路程.( ) (2)一个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路程不会大于位移的大小. ( ) (3)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 ) (4)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该时刻(或该位置)物体运动的方向.( ) 答案 (1)√ (2)× (3)√ (4)√

高一 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及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小球用一根轻弹簧悬于天花板下,已画出重物和弹簧的受力图.关于这四个力的以下说法错误 ..的是 A.F1与F4是一对平衡力 B.F2与F3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F2的施力物体是弹簧 D.F3的施力物体是小球 2.物理学发展史上,有一位科学家开创了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并研究了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位科学家是() A.伽利略B.牛顿C.亚里士多德D.笛卡尔 3.渡河时船头始终沿垂直河岸的方向.已知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大小不变,水流的速度与船离最近的岸边的距离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定值,河的两岸平行.在水平面内,以出发点为坐标原点,沿着河岸的方向为x轴,垂直河岸方向为y轴,四位同学画出此过程中小船运动的轨迹,其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B. C.D. 4.放假了,小明斜拉着拉杆箱离开校园。如图所示,小明的拉力大小为F,方向沿拉杆斜向上,与水平地面夹角为 .与拉杆箱竖直静止在水平地面且不受拉力相比,此时拉杆箱对水平面的压力()

A .减少了sin F θ B .增大了sin F θ C .减小了cos F θ D .增大了cos F θ 5.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玻璃管内放置着一片树叶和一个小石子,现将玻璃管迅速翻转180°,玻璃管内非真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树叶和小石子同时落到底部 B .小石子在下落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 C .树叶在下落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 D .将玻璃管抽成真空,重复上述实验,在树叶和小石子下落过程中,树叶和小石子都处于超重状态 6.滑块以某一初速度冲上斜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斜面顶端时的速度为零.已知滑块通过斜面中点时的速度为v ,则滑块在前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 A . 21 2 v B .2+1)v C 2v D . 12 v 7.在某次交通事故中一辆载有30吨“工”字形钢材的载重汽车由于避让横穿马路的电动车而紧急制动,结果车厢上的钢材向前冲出,压扁驾驶室.关于这起事故原因的物理分析正确的是( ) A .由于车厢上的钢材有惯性,在汽车制动时,继续向前运动,压扁驾驶室 B .由于汽车紧急制动,使其惯性减小,而钢材惯性较大,所以继续向前运动 C .由于车厢上的钢材所受阻力太小,不足以克服其惯性,所以继续向前运动 D .由于汽车制动前的速度太大,汽车的惯性比钢材的惯性大,在汽车制动后,钢材继续向前运动 8.如图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块m 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 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作用于物块的静摩擦力说法错误的是( )

高一物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物理期中试卷分析 一、考试内容与能力要求: 1、考试内容:本次考试主要考查本学期学习的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共两章知识。涉及的知识并不多,有质点,参考系,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平均速度,打点计时器的简单知识,运动的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包括自由落体运动)等。题量适中,试题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基本完成,特别难的题基本没有,本试卷特别注重对基本概念的考查和运用,纵观全卷,对于实验班和尖子班的考生,试题难度稍易,没能更好地体现出优生的能力。 2、能力要求: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审题、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正确列方程式、应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期中考试主要考查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内容,题目难度适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这次考试考查的重点。但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还是集中表现了出来。 1、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②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平着感觉答。③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差④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太多。⑤表达能力差:作图不严格,计算题不规范,逻辑性差。 2、试卷的具体问题: 选择题: 1题:主要考查质点的概念和质点的性质。学生掌握良好,正确率很高。 2题:主要考查瞬时速度的概念,学生掌握良好,正确率很高 3题:考查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选错的同学主要体现在不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和速度的变化量有关系而和速度无关。 4题:考查学生对位移和路程概念的理解和却别。学生概念比较清晰,基本能够区别开。选错的同学有的是对数学概念出现问题,不会计算圆周的长度。 5题:学生对物理图像的理解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对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