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分糖果》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分糖果》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分糖果》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分糖果》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6~37页。

教材简析:

教材设计了“小朋友分糖果”的情境,这是第三个“分一分”的活动。这次分的数量比较多,通过一次“分”的活动找到答案对同学们来讲有些困难,需要通过几次来分步完成。教材为了体现学生分的过程,专门设计了记录过程的表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分”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指导,鼓励学生分法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平均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

2.通过几次分得到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挂图:师引导学生观察后,说明图意:把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生一边认真观察挂图,理解图意,一边思考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动(一)分糖果

活动准备:每4人20根小棒,5个圆片,1张记录表。

师对学生提出要求: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出操作过程。

(1)学生用学具代替实物进行分一分活动,小组4人合作,每人分别分一次,并且边分边说过程。

(2)分完小棒,学生在小组内反馈,然后把分的过程记录在表中。生在表中记录自己分的过程。

(完整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第7~2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3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6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教学设计: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7~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1~4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小学数学二年级平均分的教案

1、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按例1内容准备实物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小精灵聪聪刚刚告诉老师,明天是个好天气,学校决定明天春游去。一听到这个好消息二(1)班的小朋友可高兴啦,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种食品时,每份都同样多。课件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学生自圆其说,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例1,引入平均分 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明天春游的食品(课件出示:橘子、糖果)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食品。要求:分每种食品要像二(1)班那样,每份应同样多。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③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颗;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个

④观察:从各小组准备的食品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各种食品都是每份的数量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小精灵说: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⑴、书第13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每份同样多 ②操作:用10个○片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⑵、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的意思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过程说一说吗? ①同桌互相说一说②交流汇报 3、引入例2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将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动手分一分(用○代替橘子)师参与活动 ②交流分的结果(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橘子 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聆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④讨论评价: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平均分、结果)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4、巩固书第14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用小棒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再用虚线把分的结果表示出来) ②交流,同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四、分一分与除法分糖果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四、分一分与除法分糖果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分糖果。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北师版教材二年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这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实际上,从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经验。 学生分析: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口诀口算乘法。并体验过小数目的平均分的意义和过程。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对大数目的平均分可能有过经历。在年龄方面,二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动手操作,直观体验。在习惯上,已经有合作学习的经验,但需要教师的示范和组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分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教学难点:经历有效的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与能力。 学生准备:小棒(每人20根),圆片(每人5人),每组一袋豆子 教师准备: 表格1、表格2(每组1张),彩笔,磁扣,小棒 把学生平均分组,每组4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师:在刚刚结束的口算接力赛中,乐乐小组的5个人齐心协力,拿到小组第1名。老师为了奖励他们,买了20块糖。 课件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 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如果提出其他问题,可随时解决或放入问题银行,随机处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分糖果”的问题。 板书课题:分糖果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活动前准备 师: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想到实际分一分、算一算等。教师引导学生要动手实际分一分。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分糖果》教学反思

《分糖果》教学反思 1、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引导学生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体会人数不同不是平均分,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义蕴含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在解决分10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总是的策略与方法。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 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样分。在分100块糖果时,

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 分糖果教学反思 “分糖果”是第三个“分一分”活动。在教学目标中明确的写着:能力目标是体会物体分组有不同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例子时有些同学能很快的知道20块糖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到4块糖。但也有很多同学是不知道如何分的,当我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方法时,同学们都摇头,只有小静同学举手。当她把答案写出来时,同学们都笑了还有的孩子喊出:“错了。”我让小静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这时孩子们才明白。于是有一些孩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会分了,可是还是有许多的孩子不会分。很显然教学目标没有完成。 事后和几个平行班的交流,得出了解决的方法。1、让孩子明白题意,让他们知道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2、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中探讨出一些估算的方法。3、注意讲清分得每一个步骤让孩子有个清晰的思路。4、对既直接又简单的方法应肯定,鼓励,这样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才会采用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

(完整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三)

平均分(三) 教学内容: 教材P10页,例3及“做一做”的第1、2小题和练习二的第5、6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 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地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分圆的方法是平均分吗? ○○○○○○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

说说分的结果。 二、探究新知,学习例3。 1、情境引入 昨天,我们帮二(一)班的同学分了糖果,今天我们再帮他们分分果冻。【出示例3】 例3: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请学生认真读题,同桌相互说说意思,再请学生说给大家听。(学生明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每一份分2个果冻,有8个果冻,能分成几份?) 2、合作探索 请学生自己思考,想想该怎样解决问题,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也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后,再由学生汇报结果。 (1)2个2个地分,分了4组,正好分完; (2)想乘法口诀,二几得八; 操作结果: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3、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实际圈一圈、分一分、数一数分成了几份或几组。 三、巩固新知,运用新知。 1、完成第10页下面“做一做”的第1小题。 摆一摆,填一填。 (1)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份。 (2)把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份。 请学生先跟同桌说说怎样分,再说给大家听听。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喜欢的操作活动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形式,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课本、课件、学生每人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课前老师了解一下,同学们在家帮爸爸妈妈干过家务吗?都干那些家务? 生:干过,如:扫地,洗碗,洗衣服...... 师:你们真能干啊.今天大兔和小兔也在帮妈妈干了家务,咱们一起瞧瞧去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小兔们都帮妈妈干了些什么?生观察图后自由回答(种萝卜)。 二、学习新知 1.分萝卜 师:兔妈妈为了奖励小兔们,要把10个萝卜分给大兔和小兔,该怎样分呢? 这就需要大家帮兔妈妈想想办法。(课件出示问题。) 师:这儿有10个萝卜,要分给两只兔子,这是大兔(贴大兔),这是小兔(贴小兔),该怎样分呢?

师:老师想这样分,哥哥1个,弟弟9个,并把这种分法记录起来。(在黑板上举例作出示范)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师:现在,每组同学就以小棒代替竹笋,把10个竹笋任意分成两份,看一看有多少种分法?注意:别忘了在白纸上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合作默契,哪一组分法最多?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物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自然引出“任意分”。)生:同桌合作,探究分法:分成2份,每一份有多少根小棒。 师: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指导。 师:老师发现大家有许多种分法,谁先来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我把10根小棒分成2份,大兔()个,小兔()个……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 1 2 3 4 5 6 7 8 9 熊猫弟弟 9 8 7 6 5 4 3 2 1 师:我们有这么多分法,大家可真聪明,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法,先自己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 师:那你们认为哪种分法公平呢? 生:同样多…… 师:在数学中把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我们叫“平均分”。然后教师板书课题: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把一些东西分成几份,每份同样多。(找几个学生多说几遍什么是平均分,然后师生一起说。教师板书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师:小兔们最喜欢平均分这种分法,现在,同学们能把这10个萝卜平均分给两只小兔吗? 学生:动手分10根小棒。 师:现在,每只兔子分到了几个萝卜?

人教版2020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 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幼儿园大班教案《分糖果》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课程计划《分糖果》与反思 大班课程《分糖果》包含了对大班数学主题教学活动的思考,使孩子能够与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理解分裂和分解,并培养孩子在操作时的谈话习惯.来看看幼儿园班《分糖果》重新思考课程计划. 活动目标 1.理解10的划分和分解. 2.可以与生活中的情况联系起来. 3.培养孩子在操作时教的习惯.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如何划分. 教学难点:如何与生活紧密相关,掌握分裂与分解10. 活动准备 老师提前用10张纸卡画一只白兔,品牌上的白兔数量分别为1,2,3,4,5,6,7,8和9. 活动程序 过程1:查看导入 孩子们已经学到了很多数字,请一共拍手,数到一到十

老师指导:今天我们班上有很多小白兔.他们想和你成为朋友.你受欢迎吗? 过程2:游戏-------小白兔找到一个朋友 1.让孩子帮助小白兔找到一定数量的朋友,你必须认真对待. 老师要求10个孩子,每个孩子都会寄一张卡片,并要求他们计算他们卡片上有多少只白兔. 3.游戏要求:让孩子帮小白兔找朋友,并要求两个孩子中的每一个合成一组.两张儿童卡上的小白兔加起来恰好是10只. 4.一个小组完成游戏,并邀请另外10个孩子玩游戏,直到所有孩子都参与游戏. 流程3:课本活动-----小熊糖果 1.孩子们熟悉课本上的内容. 孩子谈论教科书上出现的内容. (有5只熊,每只熊下面都有很多糖果) 3.锻炼要求:画一条线,让每只熊分享10个糖果. 4.总结活动,赞美孩子. 教学反思 当教学10分开时,我让两个孩子把卡上的数字放在一起,恰好等于10,然后看看他们的结果.通过这个有趣的物理操作,孩子的兴趣增加了,反过来,让学生谈论10师的其他方法.在这种动手操作中,孩子不仅要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平均分

《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第12-1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问题解决: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环节,发现数学的魅力,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同伴之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乐于与同伴进行合作探究。 4.数学思考:渗透迁移。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插图、ppt课件、投影仪、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森林,参加小动物们的欢乐聚会吧!同学们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你们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来说说 生:…… 师:真棒!还有吗 生:…… 师:你回答的真详细!还有谁也找到了信息呢 生:…… 师:不错,同学们都找的很仔细,那我们把这些水果分给这些小动物,你们愿意帮他们吗生:愿意! 二、讲授 师:我们先来帮帮熊猫兄弟俩吧!看!他们来了!(教师贴图)一共有六根竹笋,要全部分给他们俩,可以怎么分呢 生:每只熊猫三个!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生:…… 师:老师是这样分的,熊猫哥哥分一个,熊猫弟弟分5个。那同学们还有不同的分法吗生:……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一、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

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二、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

(完整版)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8~11页,例1、例2及练习二1题、4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动手操作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糖果若干、小棒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都是6,班上刚好每小组3人)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分得同样多比较公平) (4)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5)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4、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有几种分法? (1)讨论分配方案。 (2)同桌一起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2、分一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2、练习二第4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最新精选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七 分一分与除法分糖果知识点练习第八十六篇

最新精选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七分一分与除法分糖果知识点练习第八 十六篇 第1题【单选题】 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到( )个。 A、6 B、4 C、5 D、3 【答案】: 【解析】: 第2题【判断题】 把12个苹果分成4份,每份一定是3个。(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表示:把______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______。

表示:______里面有______个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 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______个。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______只鸭子,平均分到4个笼子,每个笼子里有8只。【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先想一想怎么分,再填空。 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2个,可以分给______只猴子吃。 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4个,可以分给______只猴子吃。 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8个,可以分给______只猴子吃。 【答案】:无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 10个★,每______个一份,分成了______份。【答案】: 【解析】: 第9题【解答题】 请在平均分的图形下面打“√”。 【答案】: 【解析】: 第10题【解答题】 看图列式计算。

【答案】: 【解析】: 第11题【解答题】 小明家有白兔48只,黑兔比白兔多24只,把黑兔平均装在8个笼子里,每个笼子里装几只?【答案】: 【解析】: 第12题【解答题】 每只小猴分5个桃子,45个桃子可以分给几个小猴? 【答案】: 【解析】: 第13题【解答题】 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分糖果》教学设计

《分糖果》教学设计 批注修改栏官底中心小学刘玭 课题:《分糖果》 教学目标: 1、过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 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 初步经验。 3、经历与他人合作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 识。 教学重点:掌握将物体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数目较多、不能一次分完的物体 进行平均分。 教学资源: 教材主题图、小黑板,小棒若干,圆片若干。 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创设“分糖果”的情境,接着在完成自学 任务中,初步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引导 学生把自己分的结果记录到表格中,获得“试商” 的初步经验,再通过小组合作(把50根小棒平均分 给组内的小朋友)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 操作,教师点拨:对大数目的物品进行平均分时合 理的分法是:第一次尽可能多分一些, 使剩下的尽可能少一些。最后,当堂训练、检测巩 固新知。 教学过程: 一、导课、自学: 1、谈话“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的好朋友——淘气的 生日,

他拿出了好吃的糖果招待大家,在分糖果的过程中 遇到了点小问题,大家愿意帮助淘气吗?”板书课 题:《分糖果》。 2、出示预习任务(教材第36页): 批注修改栏(1)、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数学问题。 (2)、尝试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个小 棒代表20块糖果,分一分。 (3)、分完后,每位小朋友分到()块糖果。 二、交流、点拨: 1、学生汇报预习任务: ⑴、指名学生逐一汇报任务1、2。 ⑵、学生边说自己分的过程,教师边示范表格记录 的方法。 ⑶、根据教师的示范,自己把刚才分的过程记录在 36页表格中。 ⑷、指名汇报不一样的分法:每人每次分1块;每 人每次分2块;每人每次分4块…… ⑸、点拨:虽然我们分的方法不一样,但是分的结 果相同都是每人分到4块糖果。 2、讨论: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本组的小朋友,每 个小朋友分多少根? 要求:⑴、组长将小组成员的姓名填在表格内。 ⑵、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说一说可以怎么 分?第一次分几根比较合适? ⑶、2名组员用小棒操作,1名组员负责监督, 组长负责记录每一次分的数量,完成37页表格。 汇报:教师指名2名小组长汇报自己小组的分法。 点拨:⑴、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4人,每人能分 到12根

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2)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第三册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 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 1. 引导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的过程,加深学生的数学意识。 2. 使学生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 初步体验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义。 4. 使学生会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了解惩罚和除法的关系。 5.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本单元教学时间为13~17课时 教材32~33页 使学生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的含义。 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发现、经历多种分法的操作过程。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成就感。 挂图、每人20个圆片或者小棒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教材34 ~35页 使学生进一步会等分的含义 1. 让学生看懂图意 2. 明确两次苹果的不同要求。一是把几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苹 果;2是每个盘子里放2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3. 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体会等分的不同方法 在经历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 挂图、20个圆片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教材36~37页

1. 在具体环境中体会除法的含义 2. 经过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分糖果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 能用语言表述自己分东西的过程 2.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分法的多样性 1. 乐于动手参与分东西的数学活动 2. 能与小组同学合作愉快 小棒,图片,每组一杯黄豆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教材38页 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使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鱼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小组同学团结协作,积极参加学习活动 每人20根小棒 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分糖果》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分糖果》教学设计 这是本单元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 分的数量比较多时,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几次来分步完成,特别还涉及有剩余的平均分,更是加大了难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材介绍了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方法,最后得出结果。 1. 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 2. 认识有余数的平均分。 3. 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4. 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将物体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数目较多、不能一次分完的物体进行平均分,有余数的平均分。 相应课件、教具。 一、情境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分一分”都是数目较小的,今天我们就来尝试对较大数目进行分一分。 小天家买了许多糖果,他想请小朋友们吃糖果,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 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这节课我们帮小天一起分糖果吧。(课件出示图片) 二、探究新知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能够发现“有4个小朋友”和“50块糖果”。

师:现在小天就是想将这50块糖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分?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的平均分,都是将一些比较小的物品平均分的,比如20块糖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来分,结果每人5块糖果。(让学生回答) 可是,现在有50块糖果,要求分给4个小朋友,这个数目有点大,用乘法口诀,对于我们二年级的同学来说有点困难,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1)来,我们看看笑笑跟淘气是怎么分的?(课件) 2)聪明的笑笑把他的分法记录在表格内,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记录的吧。(课件)同学们,你们看得懂他们是怎么记录的吗?(老师讲解表格) 我们再来看淘气同学的分法。 有没有同学的想法跟笑笑或淘气的是一样的?举手给老师看看。(学生举手) 3)哦,也就是说没有举手的同学有不同的分法,那好,下面我们用我们准备好的50跟小棒代替糖果,在桌面上摆一摆,把它们分成4份,摆好之后将自己的分法像笑笑和淘气一样记录在表格中。记得第一次分要尽可能分多一点,这样就会分得更快。 4)根据学生前两节课的经验,学生用学具代替糖果分一分。 师:现在有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记录的表格拿上来给大家看一看?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学生展示记录)你能了解这些同学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是不是看上去更方便,更清楚呢?当然分法不同,可能分的时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欢哪一种?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 师:既然,我们学会了用表格记录我们的分法,那老师问你们,用表格记录这些分法有什么好处啊?这样记录不容易出错;这样记录很清楚;这样很明白地看出分的过程,结果也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来。 好,接下来,我们翻开书本P63做一做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分一分,填一填(给适当的时间操作)每组4、5个人。 2.做游戏 每同桌一袋豆子,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动中,可以有多种方法,结果却是一致的;可以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